6.红星舌

类别:其他 作者:杜清碧字数:1699更新时间:23/03/02 10:46:32
舌见淡红中有大红星者。乃少阴君火。热之盛也。所不盛者。假火势以侮脾土。将欲发黄之后也。宜茵陈五苓散治之。 发黄有如橘黄而明者。阳明热胜也。有如熏黄而晦者。太阴湿胜也。且以小便不利为湿热发黄。小便自利为蓄血发黄。最宜辨明症候而施治焉。兹以湿热瘀郁熏蒸成黄。故以五苓散宣化膀胱之气而利小便。加茵陈以清渗湿热。 是属湿热发黄之治法。倘如失治之后。则郁热炽盛。灼耗脾液。而舌现红星。成为热毒传里之症。如《舌鉴辨正》所谓“全舌纯红而深红星。乃脏腑血分皆热也。中燥火者。中疫毒者,实热人误服温补者皆有之。其病多大热大渴。心胸胀满。皮肤燥痒。日夜不能眠。大便秘、小便涩不等。(均属里症)宜十全苦寒救补汤急投”者是也。 五苓散泽泻(二两五钱)茯苓猪苓白术(各一两五钱)官桂(五钱)木通滑石(各一两)甘草(炙,一两)上为末,每服五钱,入姜汁并蜜各少许,用白滚水调服。 《医宗金鉴》云。“五苓散,非治水热之专剂。乃治水热小便不利之主方也。君泽泻之咸寒。咸走水府。寒胜热邪。佐二苓之淡渗。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并泻水热也。用白术之燥湿。健脾助土。为之堤防以制水也。用桂之辛温。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也。泽泻得二苓下降。利水之功倍。小便利而水不蓄矣。白术须桂上升。通阳之效捷、气腾津化。渴自止也。”又云。“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表里不实。小便不利者。无不克也。”兹又加以滑石、甘草、木通者。因太阴湿郁蒸热为黄。既宣其气化。并渗其湿热。使黄从小便而解也。 7.黑尖舌 舌见红色。尖见青黑者。水虚火实。肾热所致。宜用竹叶石膏汤治之。 伤寒传热入里。则舌苔变黑。有自舌中黑起延及尖根者。亦有自尖根黑起延至中心者。治宜急清阳明之热。 以救胃中之燥。故以竹叶石膏汤主之。倘如热邪炽甚。则变芒刺干焦。急宜犀角地黄汤去芍,加花粉、麦冬、石斛等味。 以养胃液而退邪热。庶几外可得汗而解。内可热清而愈。然亦有仿用承气之例。而急下以救液者。盖因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故宜急清胃热而存肾液为治也。 竹叶石膏汤(从伤寒论新补)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粳米(半升)上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张仲景先生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急欲吐之方也。张隐庵曰。“竹叶凌冬青翠。得冬令寒水之气。半夏生当夏半。得一阴之气。参草粳米。资养胃气以生津液。麦冬通胃气之络。石膏纹肌色白。能通胃中之逆气。达于肌腠。总令津液生而中气足。虚热解而吐自平矣。”兹治舌见红色而尖见青黑者。是清胃热而存津液也。 8.里圈舌 舌见淡红色,而中有一红晕。沿皆纯黑。乃余毒遗于心胞络之间。与邪火郁结。二火亢极。故有是症。以承气汤下之。 舌苔淡红而起重晕者。乃是温病热毒传内之证也。热毒传内一次。舌增红晕一层。一晕尚轻。二晕为重。 三晕必死。因其邪热上乘胞络。外证必有神昏谵语。烦躁不宁。或发斑疹等证。症极危险。故先治以调胃承气汤。速清热毒而存液也。 调胃承气汤(方见前)炙甘草(三钱)大黄(六钱)硝(二钱)上咀,用水一钟半。先煎甘草、大黄,将熟去渣。下芒硝。再煎三五沸,顿热服。 内经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以苦寒。”故君以大黄之苦寒涤热。臣以芒硝之咸寒软坚。 更佐甘草之甘缓。俾留硝黄于胃中。清热而解毒也。 9.人裂舌 更有裂纹如人字形。亦有此形者。(介按∶此句指图形而言。)乃君火燔灼。热毒炎上。故发裂也。宜用凉膈散治之。 年老之人。辄有舌中开裂。其苔则滑腻。或滑而微白。乃是津液干枯之体。而患寒湿之象。治疗适当。尚属不妨。惟不论男妇老少。凡患暑温燥热之症。而见苔色焦黄。或兼灰黑燥刺。致有裂纹如人字。或如爻字。外证身热口渴。甚则神昏、谵语。治宜亟与白虎汤合承气汤。以急下而救液。今治以凉膈散者。是使热降清升。上下通治之义也。 前贤梁特岩云。“不论白、红、黄、黑各舌,若中有裂纹。如川字、爻字、人字不等。或裂字直槽者。多由实热人误服温补药。热火在脏腑相争所致。大承气虽能下毒。而未能凉沁肠胃。宜以白虎汤合与承气。循环急服。不知者以为太重。 实则力求周密之策也。”凡实热内逼而见此舌。皆宜如此以治之。 凉膈散(方见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