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类别:
其他
作者:
陈修园字数:109443更新时间:23/03/02 10:51:30
(中风之病。内经论之甚详。而读者每苦不得其要。且多与痹合论。同中之异。更不可以不辨。)【夫风之为病。】(中人彻于上下。故)【当半身不遂。或】(着于一处。)【但臂不遂者。此】(不为风而)【为痹。】(此风与痹之大分别也。然风从虚入。热从风发。故诊其)【脉】(虚为)【微而】(热为)【数。】(可以一言定之曰。)【中风】(既成之证)【使然。】(若未中之前。国中之顷。则不尽然也。)
此一节先辨风与痹之殊。后之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八字。提出中风之大纲。如大海行舟。茫茫无际。中按罗经。以定子午。则所向自无差错。余注之曰。风从虚入。指阳虚而言也。阳字指太阳而言。太阳虚。则不能卫外而为固。故脉微。余又注之曰。热从风发。以其人素有内热。而风中之。风为阳邪。内热外风。风火交煽。故脉数。学人当知此八个字。是大慈大悲菩萨。立于云端指示。以下止有四方。首方则为国中时邪未侵心者。示一堵塞法。次方为既中后邪已入心为瘫痫者。示一下热法。三方为邪已入心。病如狂状者。示一表里兼治法。四方为风攻于头而不去。示一外治法。细绎方意。无非着眼于少阴。少阴兼手足而言。寒从水化而归于下。以足少阴为主。风从火化而归于上。以手少阴为主。知其真证。便得真方。学人当于引而不发之中。得其跃如之妙。
(虽然。风从虚入。虚则脉微。热从风发。热则脉数。此为风证之既成。从少阴而化热者言之也。若论其初。风不挟寒。则为和风。唯其挟寒。则伤人甚速。始伤皆由营卫。心营肺卫。必以寸口为凭。若中风而偏于寒者。)【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正不足而邪乘之也。气行脉外。血行脉中。浮而有余者。必沉而不足。故以)【浮者】(断为)【血虚。】(血虚则无以充皮肤而养络。故)【络脉空虚。】(又无以循常度以御邪。故)【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所伤。则筋脉不用而)【反缓。】(无邪之处。则其)【正气】(独治而)【即急。正气引邪。】(其口目)【 僻不遂。】(左 者邪反在右。右 者邪反在左。不可不知也。虽然。或左或右。则有邪正缓急之殊。而为表为里。亦有经络脏腑之别。若)【邪在于络。】(络邪病表。故)【肌肤不仁。邪在于经。】(经邪病里。)【即】(筋骨)【重】(滞而)【不胜。邪入于腑。】(则胃腑燥热。其支脉络心。大妨神气之出入。)【即不识人。邪入于脏。】(心肾二脏。俱连舌本。脏气厥而不至舌下。故)【舌即难言。】(且廉泉亦开。)【口】(必)【吐涎。】
此为初病中风之偏于寒者。而详其证之递深也。师未出方。徐忠可云、节下侯氏黑散即次之。疑系此证之方。然余谓四肢烦重。心中寒甚者为的剂。若风火交煽。喻嘉言取用驱风至宝膏甚妙。方用防风二两半白术一两半芍药二两半芒硝五钱生石膏一两滑石三两当归二两半黄芩一两甘草二两大黄五钱连翘五钱川芎三两半麻黄五钱天麻一两山栀子五钱荆芥五钱黄柏五钱桔梗一两薄荷五钱熟地黄一两羌活一两人参一两全蝎五钱细辛五钱黄连五钱独活一两。共二十六味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茶酒任下。临卧服。但此方医者病患。或疑其散。或疑其攻。或疑其杂。往往不肯服而死。盖有命焉。不可强也。吕纯阳大丸更效。
又按、风中经络与腑者。可用驱风至宝膏。若入脏。最防迸入于心。宜用侯氏黑散。于驱补之中。行其堵截之法。至于风引汤。按法用之。无往不利。
【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 此方主补虚以熄其风)
菊花(四十分) 白术 防风(各十分) 桔梗(八分) 黄芩(五分) 细辛干姜 人参 茯苓 当归 川芎 牡蛎 矾石 桂枝(各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徐忠可云、此为中风家挟寒而未变热者治法之准则也。谓风从外入。挟寒作势。此为大风。证见四肢烦重。岂非四肢为诸阳之本。为邪所痹。而阳气不运乎。然但见于四肢。不犹愈体重不胜乎。证又见心中恶寒不足。岂非渐欲凌心乎。然燥热犹未乘心。不犹愈于不识人乎。故侯氏黑散用参苓归芎。补其气血为君。菊花白术牡蛎。养肝脾肾为臣。而加防风桂枝。以行痹着之气。细辛干姜。以驱内伏之寒。兼桔梗黄芩。以开提肺热为佐。矾石所至。除湿解毒。收涩心气。酒力营运周身为使。庶旧风尽出。新风不受。且必为散。酒服至六十日止。又常冷食。使药积腹中不下。盖邪渐侵心。不恶热而恶寒。其由阴寒可知。若胸中之阳不治。风必不出。(太阳之气。行于胸中。徐氏此注。精细之至。)故先以药填塞胸中之空窍。壮其中气。而邪不内入。势必外消。此即内经所谓塞其空窍。是为良工之理。若专治其表里。风邪非不外出。而重门洞开。出而复入。势将莫御耳。
男(元犀)按、徐氏煞此九个字。真阅历有得之言。不可顺口读去。
喻嘉言云、方中取用矾石以固涩诸药。使之积留不散。以渐填空窍。必服之日久。风自以渐而息。所以初服二十日。不得不用温酒调下。以开其痹着。以后则禁诸热食。
惟宜冷食。如此再四十日。则药积腹中不下。而空窍塞矣。空窍填则旧风尽出。新风不受矣。盖矾惟得冷即止。得热即行。故嘱云热食即下矣。冷食有能助药力。抑何用意之微耶。
愚按、风家挟寒。虽未变热。而风为阳邪。其变甚速。观此方除热之品。与祛寒之品并用。可见也。高明如尤在泾。尚有疑义。甚矣读书之难也。余每用此方。病家惑于人言而不敢服。辄致重证莫救。不得已遵喻嘉言法。用驱风至宝膏。或借用后卷妇人门竹叶汤。一日两服多效。然亦有不得不用此散者。亦必预制以送。不明告其方。以杜庸俗人之论说也。
(又有中风而偏于风者。亦辨其脉于寸口。)【寸口脉迟而缓。迟】(者。行之不及。不及)【则为寒。缓】(者。至而无力。无力)【则为虚。营】(行脉中。沉而见)【缓则为亡血。卫】(行脉外。浮而见)【缓则为中风。】(然营卫俱在肤表与肌腠。尚未中经也。若)【邪气中经。】(营卫气弱。津血凝滞。)【则身痒而瘾疹。】(若)【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邪混胸中。阻遏正气。为)【胸满而短气。】
此为中风之偏于风者。而详其证之递深也。风为阳邪。其脉主缓。师未出方。徐忠可云、此节下即以风引汤次之。疑系此证之方。余甚服其识。然与驱风至宝膏互服亦妙。
此节以迟脉 出缓脉。言迟则为寒者。以扇动之气虽寒。而自人受之。则为阳邪。故分疏营卫二句。单承缓而不言迟。则可知其所独重矣。
【风引汤】 除热瘫痫。(此方主清热以除其风)
大黄 干姜(愚按应减半用) 龙骨(各四两) 桂枝 甘草 牡蛎(各二两愚按此品应加倍)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治大人风引。小儿惊痫螈 。日数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氏云、脚气宜风引汤。
徐忠可云、风邪内迸。则火热内生。五脏亢甚。迸归入心。故以桂甘龙牡。通阳气安心肾。为君。然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火发必风生。风生必挟木势侮其脾土。故脾气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瘫痪。故用大黄以荡涤风火湿热之邪。为臣。随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补之。为反佐。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浓土以除其湿。寒水石以助肾水之阴。紫石英以补心神之虚。为使。故大人小儿风引惊痫。皆主之。何后世以为石药过多而不用。反用脑麝以散真气。花蛇以增恶毒耶。
愚按、用前方而尚恐其不及者。宜黄连阿胶汤。从少阴之本以救之。余热不除。虚羸少气。近于痿证者。以竹叶石膏汤清补之。二方如神。
按喻嘉言云、本文有正气引邪。 僻不遂等语。故立方即以风引名之。
(更有)【防己地黄汤。治】(风迸入心。风乘火势。火藉风威。其)【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热迸于内。而外反)【无热。】(浮为风之本脉。而风火交煽。)【其脉】(益)【浮。此亦风迸入心之治法也。徐灵胎云、此方他药轻而生地独重。乃治血中之风也。】
此等法最宜细玩。愚按、金匮书寥寥数语。读者疑其未备。然而所包者广也。中风以少阴为主。此节言风迸手少阴之证。出其方治。曰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者。盖以手少阴心火也。阳邪迸之。则风乘火势。火借风威。其见证无非动象。曰无热者。热归于内。外反无热。即伤寒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外无大热之例也。曰其脉浮者。风火属阳之本象也。然有正面。即有对面。手足少阴。可一而二之。实二而一之者也。考之唐宋后各家之论中风。曰昏迷不醒等证。其不为狂状可知也。曰猝倒口噤等证。其不为妄行独语可知也。曰面如 朱。可知寒盛于下。格阳于上。不能无热也。曰冷汗不止。可知其四肢厥逆。不止无热也。曰脉脱。曰无脉。又将何以言浮乎。盖以足少阴肾水也。阴邪迸之。则寒水相遭。寒冰彻骨。其见证无非静象。方书用三生饮一两。薛立斋又加人参一两者。盖指此也。若痰涎如涌。三因白散可用。真阳上脱。气喘痰鸣。黑锡丹可用。
凡此皆为四逆证之例。究非中风之本证。其证散见于伤寒论中。金匮辟之于中风门外。所以示立法之纯也。
【防己地黄汤方】
防己 甘草(各一分) 桂枝 防风(各三分)
上四味。以酒一杯渍之。绞取汁。生地黄二斤。 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药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按。此方表里兼治。后人驱风至宝膏方。从此方悟出。)
【头风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 盐(等分)
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摩疾上。令药力行。
此言偏头风之治法也。附子辛热以劫之。盐之咸寒以清之。内服恐助其火。火动而风愈乘其势矣。兹用外摩之法。法捷而无他弊。且躯壳之病。内经多用外法。如马膏桑钩。及熨法皆是。今人不讲久矣。
愚按、中风。大证也。内经与风痹风懿等证并论。读者莫得其要。后世主火主气主血主痰主虚。纷纷不一。而且以真中类中分门。张景岳又以非风另立一门。而中风究系何病。究用何方。茫然无据。每致患者十难救一。今读金匮此论。以风字专指八方之风。中字从外入内。如矢之射人一般。病从太阳而起。在外在腑者为浅。在内在脏者为深。迸于少阴者为较重。何等明亮。何等直捷。何等精粹。间有言之未尽者。余于小注总注。遵先生之大旨而补之。庶无驳而不纯。偏而不举之憾。其云邪在于络二句。言络邪病表。在六经之表也。其云邪在于经二句。言经邪病里。在六经之里也。其云邪入于腑。即不识人二句。腑指阳明之胃腑也。其云邪入于脏。舌即难言二句。脏指少阴之脏也。均以风引汤为主。余又以驱风至宝膏佐之。本卷附方。亦可消息而借用之。但不可令喧客夺主耳。而第一方侯氏黑散。为逐风填窍之神剂。凡中风证初患未经变热者宜之。病后尤赖以收功。免致再患。为终身之废疾。金匮论只七节。方只四首。其实论外有论。方外有方。所贵读者之善悟也。江西喻嘉言喜读仲景书。着医门法律。全录金匮原文。而参以时说。以致夺朱乱雅。其中有彼善于此者。如资寿解语汤。治中风脾缓。舌强不语。半身不遂等症。方用防风炮附子天麻酸枣仁各一钱。肉桂羚羊角各八分。羌活甘草各五分。水煎。入竹沥二匙。姜汁一滴服。又于此方去羌活。加熟地黄枸杞子菊花胡麻仁天门冬。治肾虚风入不语。以少阴脉萦舌本也。又补录地黄饮子方。治舌喑不能言。足废不能用。以肾虚气厥不至舌下。方用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炮附子五味子白茯苓石菖蒲远志肉桂麦冬各五分。加生姜五片。枣二枚。薄荷五叶。水一杯半。煎八分服。嘉言引此数方。大与金匮所论相反。后人遵其法而多误。医学梯阶。讥其驳杂。信不诬也。余在直隶供职。着金匮浅注。此一证稿经三易。忽于防己地黄汤证。从对面反面处会悟。遂不禁拍案大呼曰。风为阳邪。烂熟语。大有精义。他若阴邪为病。如三生饮三因白散黑锡丹等法。当辟之于中风门外。即如加味六君子汤。嘉言注云、治四肢不举。属于脾土虚者。须用此以治其本。不可加入风药。方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各一钱。麦门冬三钱。姜三片。枣二枚。水二杯煎六分。加竹沥一小盏温服。口渴者。去半夏。加葳蕤石膏。虚甚不热者。加附子。此亦主虚而立论。或为善后调理之法则可。若中风时。藉此汤培元气以胜邪。亦何异于闭门而追寇哉。
(病有递历关节而为痛者。名曰历节。大抵由于肝肾先虚。而心阳复郁而起。诊其两手寸关尺之)【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脉象如此。肝肾之虚可知也。然人身之汗。由于心液所化。今)【汗出入】(浴)【水中。】(虽有形之水。不能直入。而无形之寒气。从汗孔而内侵。)【如水伤心。】(盖心火也。水水也。外水内火。郁为湿热。则病成)【历节】(而)【黄汗】(亦时)【出。】(然此非中风不遂者比。)【故】(但)【曰历节。】
此言历节之病。明其病因。大抵寒郁其热。究其病源。大抵虚致邪聚也。然汗出入水四字。言寒热互搏。不过于最易见者示其端。惟善读易者。可以悟其理也。尤在泾云、此证若非肝肾先虚。则虽得水气。未必便入筋骨。非水湿内侵。则肝肾虽虚。未必便成历节。仲景明其委而先溯其源。以为历节多从虚得之也。 又云、后水气篇中云。黄汗之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合观二条。知历节黄汗。为同源异流之病。其瘀郁上焦者。则为黄汗。其并伤筋骨者。则为历节也。
(亦有湿热在内。因风而成历节者。难以一言括其病由。惟以饮酒汗出当风所致八个字。浅浅言之。人可共晓。然致之则有三。一曰在胃。胃脉取之趺阳。若)【趺阳脉浮而滑。】(滑本主实。今诊其脉)【滑则】(知其)【谷气】(之)【实。】(然则谷何以不行而实。岂非酒湿先伤之乎。浮为阳象。今诊其脉)【浮则】(知其胃热而)【汗自出。】(然则胃何以致热。岂非风搏其湿而化热乎。一曰在肾。肾脉取之太溪。亦谓之少阴脉。若)【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然则风何以得至于少阴。岂非因酒湿挟风乘之乎。一曰肥盛之人。若肥)【盛】(之)【人】(其)【脉】(不滑而为)【涩小。】(便知因湿阻滞而)【短气。】(因风作使而)【自汗出。】(风湿相搏。则)【历节疼不可屈伸。】(然则肥人多湿。其脉宜滑。今何以反见涩小。
岂非酒湿困之乎。且汗出之后,其痛宜从汗而解。今何以汗出而疼不可忍。岂非湿而挟风乎。三证不同。而因湿热而受风则一。可以一言断之曰。)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此节、节中分三段。皆言饮酒汗出当风。而成历节也。饮酒主湿热而言。凡湿热内盛之人。皆以饮酒例之。与上节汗出入水。俱宜活看。上节拈出水字为例。以阴邪郁其内热者。视诸此也。此节拈出风字为例。以阳邪搏其湿热者。视诸此也。
(上言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等。尚未出方。兹更申言其虚极之证。而补其方。)【诸肢节疼痛。】(历节之证既成也。)【身体 羸。】(其虚证一望便见。而且)【脚肿如脱。】(气绝于下。)【头眩短气。】(气虚于上。)【温温欲吐。】(气逆于中。此三焦气血两虚。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此言肝肾俱虚。虚极而营卫三焦亦因之而俱病也。徐忠可云、桂枝行阳。知芍养阴。方中药品颇多。独挈此三味以名方者。以此证阴阳俱痹也。 又云、欲制其寒。则上之郁热已甚。欲治其热。则下之肝肾已痹。故桂芍知附。寒热辛苦并用而各当也。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 麻黄 附子(各二两) 白术 知母 防风(各四两) 生姜(五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上言因虚而病历节。既出其方治矣。而所以致虚之由。未言也。盖致虚之由。不止一端。因虚而病。不止历节一证。兹请更详其病由。兼别其疑似。如饮食间)【味】(过)【酸则】(病肝而)【伤筋。筋伤则】(不收持而)【缓。名曰泄。】(过)【咸则】(病肾而)【伤骨。骨伤则】(不能立而)【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断泄者。)【营气】(涸流而)【不通。】(营不通则)【卫不独行。营卫俱微。】(盖营卫者。水谷之气。三焦受气于水谷。而四肢秉气于三焦。故营卫征。则)【三焦】(气乏。而)【无所御。四属】(失养而)【断绝。】(由是精微不化于上。而)【身体羸瘦。】(阴浊全注于下。他处瘦小。而)【独足肿大。】(而且)【黄汗出。胫】(常)【冷。】(此肝肾虽虚。不由于湿当风所致。不成历节。绝无发热之证也。)【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此承上节肝肾俱虚证。而究其致虚之由。而推展言之。又以因虚成病。不发热者为劳伤。而发热者为历节。虚同而证则不同也。徐忠可云、历节与黄汗最难辨。观仲景两言。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似历节有热。而黄汗无热。然仲景叙黄汗。又每曰身热。则知黄汗亦可有热。总无不热之历节耳。若黄汗由汗出入水中浴。历节亦有由汗出入水而水伤心。故黄汗汗黄。历节或亦汗黄。则知历节之汗亦有不黄。总无汗不黄之黄汗耳。若历节言肢节疼。言疼痛如掣。黄汗不言疼痛。则知肢节痛。历节所独也。若黄汗言渴。言四肢头面肿。言上焦有寒。其口多涎。言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而历节但有足肿黄汗。则知以上证。皆黄汗所独也。若是者何也。黄汗历节。皆是湿郁成热。逡巡不已。但历节之湿。邪流关节。黄汗之湿。邪聚膈间。故黄汗无肢节痛。而历节少上焦证也。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上既言其证。今可补其方。以)【乌头汤主之。】
尤在泾云、此治寒湿历节之正法也。徐忠可云、病历节。括足肿发热言。承上文也。按足肿而膝胫不冷。似可加黄柏知母。
【乌头汤方】 亦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 芍药 黄 甘草(各三两炙) 乌头(五枚 咀以蜜三升煎服一升即无乌头大附子亦可)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矾石汤】 治脚气冲心。
矾石(二两)
上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此脚气外治之方也。前云疼痛不可屈伸。以乌头汤主之。至于冲心重证。似难以外法幸功。然冲心是肾水挟脚气以凌心。而矾能却水。兼能护心。所以为妙。想必以乌头汤内服后。又以此汤外浸也。
【附方】 (考岐伯谓中风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风痱。于身无所痛。四肢不收。三曰风懿。奄忽不知人。四曰风痹。诸痹类风状。风懿。即该中风卒倒内。金匮不重举。)
【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 桂枝 甘草 干姜 石膏 当归 人参(各三两) 杏仁(四十粒) 川芎(一两五钱)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徐忠可云、痱者。痹之别名也。因营卫素虚。风入而痹之。故外之营卫痹。而身体不能自收持。或拘急不得转侧。内之营卫痹。而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因从外感来。故以麻黄汤行其营卫。干姜石膏调其寒热。而加芎归参草以养其虚。必得小汗者。使邪仍从表出也。若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此风入而痹其胸膈之气。使肺气不得通行。独逆而上攻面目。故亦主之。
【千金三黄汤】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五分) 独活(四分) 细辛 黄 (各二分) 黄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出。二服大汗出。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徐忠可云、此风入营卫肢节之间。扰乱既久。因而邪袭肾府。手足拘急。阳不运也。百节疼痛。阴不通也。烦热心乱。热收于心也。恶寒经日。不欲饮食。肾家受邪。不能交心关胃也。故以麻黄通阳开痹。而合黄 以走肌肉。合黄芩以清邪热。独活细辛专攻肾邪为主。而心热腹满气逆悸渴。及先有寒。各立加法。为邪入内者治法之准绳也。
【近效术附汤】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一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上三味锉。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按喻嘉言云、经谓内夺而厥。则为风痱。仲景见成方中。有治外感风邪。兼治内伤不足者。有合经意。取其三方。以示法程。一则曰古今录验续命汤。治营卫素虚而风入者。再则曰千金三黄汤。治虚热内炽而风入者。三则曰近效术附汤。治风已入脏。脾肾两虚。兼诸痹类风状者。学人当会仲景意。而于浅深寒热之间。以三隅反矣。
【崔氏八味丸】 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山药(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附子(一枚) 桂枝(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按宜服三钱)
按、汉之一两。今之三钱零。此方附子用一枚。计今之法马。重应一两。此方地黄应用二两六钱六分。山药山茱萸应用一两三钱三分。泽泻茯苓丹皮应用一两。桂枝应用三钱三分。附子一枚应用一两。今人分两多误。今特核正。如若多用。照此递加。
【千金越婢加术汤】 治内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二两) 甘草(二两) 白术(四两)大枣(十五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卷三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问曰。血痹之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之)【人。】(形乐而志苦。志苦故)【骨弱。】(形乐故)【肌肤盛。】(然骨弱则不能耐劳。肌肤盛则气不固。若)【重困疲劳】(则)【汗出。】(汗后愈疲而嗜)【卧】(卧中)【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而干)【之。】(风与血相搏。是为血痹。)【但以】(血痹人两手寸关尺六部)【脉】(本)【自微涩。】(一见脉微。则知其阳之不足。一见脉涩。则知其阴之多阻。而其邪入之处。)【在】(于)【寸口。】(以左寸之心主营。右寸之肺主卫也。今诊其)【关上】(之寸口)【小紧。】(紧为邪征。又合各部之微涩。可知阳伤。而邪因以阻其阴。必得气通。而血方可循其度。)【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此言血痹之症。由于质虚劳倦。列于虚劳之上。与他痹须当分别也。
【血痹】(症脉之通体)【阴阳俱微。】(前言微涩。今言微而不言涩。以涩即在微中也。)【寸口】(脉在)【关上】(者亦)【微。尺中小紧。】(前言紧在关上之寸口。今言紧在尺中。非前后矛盾也。邪自营卫而入。故紧止见于寸口。既入之后。邪搏于阴而不去。故紧又见于尺中也。)【外证身体不仁。】(虽)【如风痹】(之)【状。】(其实非风。以)【黄 桂枝五物汤主之。】(经云。阴阳形气俱不足者。勿刺以针。而调以甘药。兹方和营之滞。助卫之行。甘药中亦寓针引阳气之意也。)
此节与上节合看。其义始备。其方即桂枝汤。妙在以 易草。倍用生姜也。
【黄 桂枝五物汤方】
黄 (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虚劳病。其机一见于脉。即当早治。)【夫男子平人脉大】(为七情色欲过度。内损肾精。势将)【为劳。脉极虚】(为饥饱劳役过度。内损脾气。)【亦为劳。】(病者须当治之于早也。)
此以大虚二脉。提出虚劳之大纲。意者肾精损则真水不能配火。故脉大。脾气损则谷气不能内充。故脉虚。二脉俱曰为者。言其势之将成也。难经云、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肾者。益其精。未雨绸缪。其在斯乎。
(虚劳病。见于脉者。尚隐而难窥。而征之于色。则显而易见。)【男子面色】(无泽而浅)【薄者。主】(气不布精而口)【渴及】(失血过多而)【亡血。卒】(然之顷。或气不顺而)【喘】(心不宁而)【悸。】(更诊其脉。若)【脉】(之)【浮】(于外)【者。】(便知其)【里】(之)【虚也。】(甚则为真阴失守。孤阳无根。气散于外。精夺于内之急证。可不畏哉。)
此言望色而得其虚。又当参之于脉。而定其真虚与否也。
【男子】(劳而伤阳。阳气不足。其)【脉虚沉弦。】(不关外邪。其身)【无寒热。】(但病)【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为阳伤之易见者。人可共知。而上虚则眩。当随)【时】(自见其)【目瞑。】(阳虚阴必走。有时)【兼】(见为鼻)【衄。】(丹田气海关元等穴。俱在少腹。元阳伤则)【少腹满。此为劳】(而伤阳)【使之然。劳】(而伤阴)【之为病。】(阴病而虚。虚阳愈炽。)【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木火炎盛之际。气浮于外。则里愈虚而)【剧。秋冬】(金水相生之候。气敛于内。则不外扰而)【瘥。】(阴虚而阳必荡。故)【阴寒精自出。】(精枯而骨渐痿。故)【 削不能行。】(此为劳而伤阴使之然。)【男子】(精气交亏。气亏而)【脉浮弱】(精亏)【而】(脉)【涩。为】(得天之禀不足。当)【无子。】(盖其人之)【精气】(定是)【清冷。】
此三节首言劳而伤阳。是承第一节脉极虚为劳句来。次言劳而伤阴。是承第一节脉大为劳句来。三言精气俱亏。本于赋禀。是承第二节脉浮里虚也二句来。然阴阳有互根之理。天定胜人。人定亦可胜天。此中调燮补救之道。良医功同良相。若熟江湖。经走富贵门者。恃有八仙长寿丸六八味丸左右归丸人参养荣汤补中益气汤金水六君煎百花膏加味归脾汤加味逍遥散等之快捷方式。不必与言及此也。
(以上各证。虽有阴阳之殊。而总不外乎一虚。于虚中求一真面目。当知有精气神三宝。于精气神中求一真救治。则惟有桂枝龙骨牡蛎汤一方。谓为失精家之主方。而以上阴阳互见之证。亦在其中。亦且精气神之为病。千变万化。无不总括其中。)【夫】(肾主闭藏。肝主疏泄。)【失精家。】(过于疏泄。故)【少腹弦急。】(前阴为宗筋之所聚。气随精而过泄。故)【阴头】(无气而自)【寒。】(肝开窍于目。黑水神光属肾。肝肾虚故)【目眩。】(肾之华在变。肝藏血。发者血之余。肝肾虚故)【发落。】(以上诸症。征之于脉)【脉极虚芤迟。】(迟)【为清谷。】(芤为)【亡血。】(虚为)【失精。】(然失精家脉复不一。苟)【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为阴虚不得阳之固摄而)【失精。女子】(为阴虚不得阳之刚正而)【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是汤也。伊芳圣阐阴阳造化之微。与小建中等方相表里。用得其法。则头头是道矣。)
此为阴虚者出其方也。其方看似失精梦交之专方。而实为以上诸证之总方也。时医止知桂枝为表药。龙牡为涩药。妄测高深。皆不读神农本草经之过也。自夫失精家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止。隐承第一节脉大为劳意。言虚阳盛而真阴虚者。故以脉之浮大边为主。而间有沉弦微紧者。仍露出阳衰之象。盖以阴根于阳。阴病极则并伤其阳也。故其方以桂枝汤调阴阳。加龙骨牡蛎。以专滋其阴。可知阴虚中又有阴阳之分也。故小注中多以阴阳分析。又按短剧云、虚弱浮热汗出者。此方除桂枝。加白薇附子各三分。名曰二加龙骨汤。盖以桂性升发。非阴虚火亢者所宜。况此证之汗。因虚阳鼓之而外溢。必得白薇之苦寒泻火。即是养阴。附子之辛热导火。亦是养阴。功同肾气丸。但肾气丸金匮中五见。皆从利小便中而治各证。不若此方之泛应曲当也。究之偏于阴虚者宜此。否则原方及小建中等方。阴阳并理。面面周到。可谓入神。(唐王焘外台秘要。多用仲师短剧方。)
【桂枝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龙骨 牡蛎(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男(元犀)按、龙者。天地之神也。龙骨者。龙之所脱也。海者。水之所归也。牡蛎者。海气之所结也。古圣人用此二味。绝大议论。今人以固涩止脱四字尽之。何其浅也。
【天雄散方】
天雄(三两炮) 白术(八两) 桂枝(六两) 龙骨(三两)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按。天雄药铺无真。当以大附子代之。)
尤在泾云、此疑亦后人所附。为补阳摄阴之用也。男(元犀)按、尤注未确。先君移于八味肾气丸方之后。而详注之。可谓发前人所未发。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元阳不足也。阳不足则不能卫外而为固。且阳病而阴不能自长。阴亦不足。故不能自守。而)【善盗汗也。人年五六十。】(阳气就衰。脉不宜大。而)【其病脉】(反)【大者。】(非真阳之有余。乃虚阳之上亢。)【痹挟】(脊)【背】(之左右两)【行。】(为太阳之经道。太阳为诸阳主气。阳气虚则痹而不行也。)【若】(阳气以劳而外张。外张则寒动于中。而为)【肠鸣。】(火热以劳而上逆。上逆则与痰相搏。而生于腋下为)【马刀。】(生于颈旁为)【侠瘿者。皆为劳得之。脉沉小迟。】(三者相并。是阳气全虚。故)【名脱气。】(气脱则躯乃空壳。)【其人疾行。则】(气竭而)【喘喝。】(阳虚则寒。寒盛于外。则)【手足逆寒。】(寒盛于中。则为)【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脉】(轻按)【弦而】(重按)【大。弦则为】(阳微而递)【减。大则为】(外盛而中)【芤。减则】(阳不自振)【为】(诸)【寒。芤则】(阴不守中)【为】(中)【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革脉不易明。以弦减芤虚二脉形容之。则不易明者明矣。见此脉者。)【妇人则】(不能安胎而)【半产】(不能调经而)【漏下。男子】(不能统血。)【则亡血】(不能藏精。则)【失精。】
自男子平人脉虚弱微细起。至亡血失精止。隐承第一节脉极虚亦为劳意。分四小节。言虚阴盛而真阳衰者。故以脉之沉紧弦细边为主。而间有芤大者。仍现出阴虚之象。盖以阳根于阴。阳病极则并伤其阴也。小注中以阴阳分疏。即此故也。下一节约其大要以出方。再下一节。从前方而推进一步。再下一节。以阴阳之总根在下。举一少腹。一小便。以示一隅之举也。
(阳虚之证。前论颇详。兹再约其大要。而出其方治。)【虚劳】(病如元阳之气不能内充精血。则营枯而虚。为)【里急】(为)【悸】(为)【衄。】(为)【腹中痛。】(为)【梦失精。】(如元阳之气不能外充四肢口咽。则气虚而燥。为)【四肢 疼。】(为)【手足烦热。为咽干口燥。】(内经云。劳者温之。又云。调以甘味。以)【小建中汤主之。】
此为阳虚者出其方也。然小建中汤调其阴阳。和其营卫。建其中气。其用甚广。附录尤注于后。
尤在泾云、此和阴阳调营卫之法也。夫人生之道。曰阴曰阳。阴阳和平。百疾不生。若阳病不能与阴和。则阴以其寒独行。为里急。为腹中痛。而实非阴之盛也。阴病不能与阳和。则阳以其热独行。为手足烦热。为咽干口燥。而实非阳之炽也。昧者以寒攻热。以热攻寒。寒热内贼。其病益甚。惟以酸甘辛药。和合成剂。调之使和。则阳就于阴。而寒以温。阴就于阳。而热以和。医之所以贵识其大要也。岂徒云寒可治热。热可治寒而已哉。或问和阴阳调营卫是矣。而必以建中者何也。曰、中者脾胃也。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故中气立。则营卫流行。而不失其和。又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故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极于偏。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是故求阴阳之和。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徐忠可云、劳字从火。未有劳症而不发热者也。又劳字从力。以火能蚀气。未有劳症而力不疲者也。人身中不过阴阳血气四字。气热则阳盛。血热则阴盛。然非真盛也。真盛则为气血方刚。而壮健无病矣。
惟阴不能与阳和。阳不能与阴和。故变生以上数节所列之证。阴阳中更有阴阳之分。寒热互见。医者当如堪舆家按罗经以定子午。则各向之宜忌。以及兼针之可否。无不可按法而行矣。至于亡血失精。阴虚阳虚皆有之者。阴极能生热也。故见脉在浮大边。即当知阴不能维阳。肾为阴之主务。交其心肾而精血自足。见脉在细小边。即当知阳不能胜阴。脾为阳之主。即补其中气。而三阳自泰。故仲景特拈此二大扇。以为后人治虚劳之准。至阴虚热极而燥。此虚劳之坏证也。朱奉议创出滋阴一法。授庸医以耽延时日根据阿附和之术。大失治虚劳正法。后人见滋阴亦有愈者。乃用参不用参。聚讼不已。岂知仲景以行阳固阴为主。而补中安肾。分别用之。不专恃参。不专滋阴。为恢恢游刃也哉。
按阳虚阴虚。古人亦有是说。而朱紫之最混者。薛立斋倡之。张景岳和之。至于今止知多寒者可施 术姜附等为阳虚。多热者可施地冬归芍等为阴虚。而斯道扫地尽矣。
余于前注。亦以阴虚阳虚分析。然而里急腹中痛。四肢 疼。手足烦热。脾虚也。悸。
心虚也。衄。肝虚也。(男元犀按。血从清道出为鼻衄。从浊道出为吐血。下溢为便血。统属于冲任督之脉为病。以冲任督之脉。皆丽于肝也。)失精。肾虚也。咽干口燥。
肺虚也。五脏皆属于阴。故谓为阴虚之病。然内经云、脾为阴中之至阴。又云、阴病治阳。故必先以温药建其脾土。而五脏皆循环而受益。谓为阳虚。盖以阴之失阳而虚也。(男元犀按。此注又从前注深一层立论。阴虚阳虚分解。犹是为中人以下说法。)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饴糖(一升)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虚劳里】(虚脉)【急】(以及眩悸喘渴失精亡血腹痛)【诸】(证之)【不足。】(相因而至。以)【黄 建中汤主之。】
此一节即前节之证。前节之方。而推展言之也。
尤在泾云、里急者。里虚脉急。腹中当引痛也。诸不足者。阴阳诸脉并俱不足。而眩悸喘渴失精亡血等症。相因而至也。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而充虚塞空。则黄 尤有专长也。
【黄 建中汤方】
即小建中汤内加黄 一两半。余根据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二两。(按气短何以不加人参。胸满何以不加橘皮。而俱加生姜乎。腹满加茯苓。以茯苓不根不苗。得气化而生。以气化者气化。犹为思议可及。而去枣者。恐枣之甘能壅满乎。何以饴糖甘草之大甘。而不去乎。又何以疗及肺虚损不足乎。补气加半夏。更为匪彝所思。今之医师。请各陈其所见。)
【虚劳腰痛。】(为肾气虚而不行。)【小腹拘急。小便不利者。】(为膀胱之气。虚而不化。以)【八味肾气丸主之。】
此补言下焦之证治也。八味肾气丸为温肾化气之良方。若小便多者。大为禁剂。自王太仆着元和经。极赞其功。然用者颇少。至薛立斋以之统治百病。赵养葵之医贯。奉为神丹。李士材张景岳因之。以治本一说。文其模糊两可之术。误人不少。又按、金匮于桂枝龙骨牡蛎汤后。突出天雄散一方。与前后文不相连贯。论中并无一言及之。以致各注家疑为后人所附。而不知此方绝大议论。方中白术为补脾圣药。最得土旺生金。水源不竭。纳谷者昌。精生于谷之义。且又得桂枝化太阳之水腑。天雄温少阴之水脏。水哉水哉。其体本静。而川流不息者。气之动。火之用也。更佐以龙骨者。盖以龙属阳。而宅于水。同气相求。可以敛纳散漫之火而归根。以成阴阳平秘之道。金匮于虚劳证。穷到阴阳之总根。而归之于肾。曰腰痛。曰小腹拘急。曰小便不利。略拈数证。以为一隅之举。恐八味肾气丸之力量不及。又立此方。诚为炼石补天手段。其证治方旨。俱未发明者。即内经禁方之意。重其道而不轻泄也欤。
【八味肾气丸方】 (见妇人杂病)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此方虚劳内外。皆见不足。不止上节所谓里急诸不足也。不足者补之。前有建中黄建中等法。又合之桂枝加龙牡等法。似无剩义。然诸方补虚则有余。去风则不足。凡人初患伤风。往往不以为意。久则邪气渐微。亦或自愈。第恐既愈之后。余邪未净。与正气混为一家。或偶有发热。偶有盗汗。偶有咳嗽等证。妇人经产之后。尤易招风。凡此皆为虚劳之根蒂。治者不可着意补虚。又不可着意去风。若补散兼用。亦驳杂而滋弊。惟此丸探其气味化合所以然之妙。故取效如神。
【薯蓣丸方】
薯蓣(三十分) 人参(七分) 白术(六分) 茯苓(五分) 甘草(二十分)当归(十分) 芍药(六分) 白蔹(二分) 芎 (六分) 麦冬(六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大枣(百枚为膏) 桔梗(五分) 杏仁(六分) 桂枝(十分) 防风(六分) 神曲(十分) 柴胡(五分) 豆黄卷(十分) 干地黄(十分)
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为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又有一种心火炽盛。实由肝郁而成。木能生火。火盛则肝魂不安。此虚劳兼见之症。亦虚劳常有之症。故特为之分别曰。)【虚劳。虚烦不得眠。】(以)【酸枣仁汤主之。】
此以挟火不得眠者。另作一节。上承风气。下起瘀血。如制义之小过渡法。行文之变换如此。
【酸枣仁汤方】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 茯苓(各二两) 芎 (一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气血肉骨筋劳伤。名为五劳。)【五劳虚极。】(一身)【羸瘦。腹满。不能饮食。】(伤在脾胃故也。原其受伤之因。或)【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以致经络营卫气伤。】(劳热煎熬。)【内有干血。肌肤】(不润。如鳞)【甲】(之交)【错。】(目得血而能视。血干则)【两目黯黑。】(凡里急由于干血者。以法)【缓】(其)【中】(虚羸由于干血者。以法)【补】(其)【虚。】(其法维何。)【大黄 虫丸主之。】
尤在泾云、虚劳证。有挟外邪者。如上所谓风气百疾是也。有挟瘀郁者。则此所谓五劳诸伤。内有干血者是也。夫风气不去。则足以贼正气。而生长不荣。干血不去。则足以留新血。而渗灌不周。故去之不可不早也。此方润以濡其干。虫以动其瘀。通以去其闭。而仍以地黄芍药甘草和其虚。
攻血而不专主于血。一如薯蓣丸之去风。而不着意于风也。喻氏曰、此世俗所称干血劳之良治也。血瘀于内。手足脉相失者宜之。兼入琼玉膏补润之剂。尤妙。
【大黄 虫丸方】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芍药(四两) 干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百枚) 虫(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按 虫取其蠕动吸血。今药铺不备。阙之亦可。惟虻虫水蛭。必不可缺。医者必预蓄于平日。否则仓卒难觅矣。干漆宜炒至烟尽。或以川三七代之。)
愚按、金匮治虚劳证。通篇分两截看。上半篇言病之自内而出。以阴阳二证为两扇。间有阴阳二证之互见者。为阴阳互根之道。论中用笔神妙。须当细心体会。村学师谈制义。谓为罗纹体。而汉文早已备其法耳。下半篇言病之自外而来。以风气百疾。劳伤血瘀二证。分为两扇。盖以风气不去。则正气日衰。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久则致成劳证。风气固自外而来。而血瘀证。虽在于内。而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名为五劳。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怒。恐惧不节。伤志。名为七伤。金匮止云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饱伤劳伤六者。详略稍异。而大旨则同。盖以劳与伤。皆由外及内。以致内有干血。外形甲错等证。此上下截四扇。为劳证之大纲也。中间以虚烦不得眠证。另叙作一小顿。行文变换。非大作家不能领会。至于附方千金翼。补入先生炙甘草汤一方。为热极而燥者。指出救阴滋养之中。必用姜桂大辛以鼓其气。气之所至。水亦至焉。肘后方。补入先生獭肝散一方。为冷极成劳者。指出阴邪根据附之患。必得獭肝应月而增减。正阴得位。而阴邪化焉。
此二证。时医一目为百日劳。一目为劳瘵病。万死中犹寻出一线生路。古圣贤济人无已之心。数千年来。无一人发挥得出。诚一大可恨事。
【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 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甘草(四两炙) 桂枝 生姜(各三两) 麦冬(半升) 麻仁(半升) 人参阿胶(各二两) 大枣(三十枚) 生地黄(一斤)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肘后獭肝散】 治冷劳。又主鬼疰一门相染。
獭肝一具。炙干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按獭肉性寒。肝独温。所以此治冷劳。)
徐忠可云、劳无不热。而独言冷者。阴寒之气。与邪为类。故邪挟寒入肝。而搏其魂气。使少阳无权。生生气绝。故无不死。又邪气根据正气而为病。药力不易及。故难愈。獭者。阴兽也。其肝独应月而增减。是得太阴之正。肝与肝为类。故以此治冷劳。邪遇正而化也。獭肉皆寒。惟肝性独温。故尤宜冷劳。又主鬼疰一门相染。总属阴邪。须以正阳化之耳。
卷三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热病咳。)【因咳】(而)【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肺虚且热。)【故得之。曰、寸口脉数。】(数则为热。热宜口干。乃)【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肺病则津液不能布化。停贮胸中。得热煎熬。变为涎沫。侵肺作咳。唾之不已。故干者自干。唾者自唾。愈唾愈干。所以成)【为肺痿之病。若口中】(不吐浊唾涎沫。而火热之毒上攻。但)【辟辟】(作空响而发)【燥。咳】(声上下触动其痈。)【即胸中隐隐】(作)【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肺痈之所以别乎肺痿如此。然二证皆属于热。故其脉皆数。须知)【脉数】(而)【虚者为肺痿。】(脉)【数】(而)【实者为肺痈。】(实即滑也。此肺痿肺痈之辨也。)
此言肺痿肺痈。一出于热。但有虚实之分。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为津涸而肺焦也。痈者。壅也。如土之壅而不通。为热聚而肺溃也。 肺痿。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肺痈。则口中辟辟燥。二证似当以此分别。然此下肺痈条。亦云其人咳。咽燥不渴。多唾浊涎。则肺痿肺痈二证多同。惟胸中痛。脉数滑。唾脓血。则肺痈所独也。然又有可疑者。此言肺痈脉滑。滑者实也。下条又言脉微而数。何其相反乃尔乎。而不知滑数者。已成而邪盛。微数者。初起而火伏。二说相为表里也。
【问曰。】(肺痈之)【病】(必)【咳逆。】(方其未见痈时而)【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往往于既)【吐之】(后)【则死。其脉何类。师曰。】(肺痈既成则数滑。当其未成之初。第见)【寸口脉微而数。】(盖风脉多浮。而此为热伏于肺。风一入则留恋于内。其形不显。微者显之对也。故)【微则为风。】(热为病根。其)【数】(脉)【则为】(见出本来之)【热。微】(为风。风性散涣。)【则汗出。数】(为热。内热而外)【则】(反)【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气得风而浮。利出而难入也。)【热过于营。吸而不出。】(血得热而壅。气亦为之不伸也。是)【风伤】(卫尚属)【皮毛。】(从卫过营。则)【热伤血脉。】(夫皮毛者。肺之合也。)【风】(从卫入营。而)【舍于肺。其人则咳。】(肺热而壅。故)【口干喘满。】(热在血中。故)【咽燥不渴。】(热逼肺中之津液而上行。故)【多唾浊沫。】(热盛于里。而反格寒于外。故)【时时振寒。】(由是)【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肺叶之间。而为)【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尚亦)【可救。】(至浸淫不已。肺腐)【脓成则死。】
此原肺痈之由。为风热蓄结不解也。
(上气证。有正气夺与邪气实之不同。如)【上气。面浮肿。】(摇)【肩】(出)【息。】(气但升而无降矣。又按)【其脉浮大。】(是元阳之根已拔。)【不治又加下利。】(则阳脱于上。阴脱于下。阴阳离决。其证)【尤甚。上气喘而躁者。】(其喘为风之扇。躁为风之烦。)【此为肺胀。】(其逆上之涎沫。将)【欲】(乘风势而)【作风水。】(但令)【发其汗】(风从汗解。)【则】(水无风战。自然就下而)【愈。】
此另提出上气。分二小节。因别虚实以定生死也。前人谓肺痈由风。风性上行而上气。其实不必拘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师合为一篇。大有深意。合之可也。分之亦可也。
【肺】(不用而)【痿。】(其饮食游溢之精气。不能散布诸经。而但上溢于口。则时)【吐涎沫。】(且邪气之来顺)【而不咳者。】(痿则冥顽而不灵也。)【其人】(以涎沫多。而)【不】(觉其)【渴。】(未溺时。)【必】(自)【遗尿。】(溺时)【小便】(短而频)【数。所以然者。以上】(焦气)【虚不能制】(约)【下】(焦之阴水)【故也。此为肺中冷。】(盖肺痿皆由于热。何以忽言其冷。然冷与寒迥别。谓得气则热。不得气则冷。实时俗冷淡冷落之说也。肺为气主。气虚不能自持于上。则头)【必眩。】(气虚不能统摄于中。则口)【多涎唾。】(宜)【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经云。肺喜温而恶寒。又云。肺喜润而恶燥。可知温则润。寒则燥之理也。且此方辛甘合而化阳。大补肺气。气之所至。津亦至焉。若草木之得雨露。而痿者挺矣。)【若服】(此)【汤】(而反)【渴者。属消渴。】(又当按法而治之。不在此例也。)
此申言肺痿证多由肺冷。而出其正治之方也。诸家于冷字错认为寒。故注解皆误。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上气有咳与不咳之分。不咳者止是风邪上逆。咳者内有水气。外有风邪也。若)【咳而上气。】(水与气相触。声在)【喉中】(连连不绝。作)【水鸡声。】(以)【射干麻黄汤主之。】
此言咳而上气。而出一散邪下水之方也。
徐忠可云、凡咳之上气者。皆有邪也。其喉中水鸡声。乃痰为火所吸不得下。然火乃风所生。水从风战而作声耳。夫水为润下之物。何以逆上作声。余见近来拔火罐者。以火入瓶。罨人患处。立将内寒吸起甚力。始悟火性上行。火聚于上。气吸于下。势不容己。上气水声。亦是此理。此非泻肺邪。何以愈之。故治此以射干为上。白前次之。能开结下水也。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三两) 麻黄 生姜(各四两) 细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两) 大枣(七枚)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再服。
【咳逆上气。时时吐】(痰而胶)【浊。但坐不得眠。】(视水鸡声而更甚。急宜开其壅闭。涤其污垢。以)【皂荚丸主之。】
此承上节而言咳而吐浊。坐而不眠之剧证。而出一权宜暂用之方也。
【皂荚丸方】
皂荚(八两刮去皮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上气不咳。上既言之矣。咳而上气。亦言之而颇详矣。更有但咳而不上气。病虽未甚。而在表在里。不可以不辨。若)【咳而脉浮者。】(为风寒病之在外也。风寒宜表散。以)【浓朴麻黄汤主之。咳而脉沉者。】(为痰饮病之里也。痰饮宜荡涤。以)【泽漆汤主之。】
此言咳而不上气者。不详见证。但以脉之浮沉。而异其治也。
徐忠可曰、咳而脉浮。则表邪居多。但此非在经之表。乃邪在肺家气分之表也。故于小青龙去桂芍草三味。而加浓朴以下气。石膏以清热。小麦以辑心火而安胃。若咳而脉沉。则里邪居多。但此非在腹之里。乃邪在肺家荣分之里也。故君泽漆降肺气。补肾气。以充腑气。且邪在荣。泽漆兼能调荣也。紫菀能保肺。白前能开结。桂枝能行阳散邪。故以为佐。若余药。即小柴胡去柴胡大枣。和解其上气而已。(按。泽漆壮肾阴充腑气。非用之破血行水也。)
【浓朴麻黄汤方】
浓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干姜 细辛(各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纳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泽漆汤方】
半夏(半升) 紫参(一本作紫菀) 生姜 白前(各五两) 甘草 黄芩 人参桂枝(各三两) 泽漆(三升中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上九味。 咀。内泽漆汤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上气不咳。上言正为邪夺者不治。邪盛而正不虚者。宜发汗矣。然此特为外邪而言也。更有虚火烁金。与风邪挟饮而上逆者。绝不相类。当另分其名曰火逆。)【火逆上气。】(无咳逆吐痰水鸡声等证。但觉)【咽喉】(若有物相碍。而)【不】(爽)【利。】(法宜)【止逆下气。】(以)【麦门冬汤主之。】
此言火逆证而出其方也。此证绝无外邪。亦无咳嗽。故用人参。否则人参必不可姑试也。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 甘草(各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肺痈。】(在将成未成之初。邪气尽壅于肺。)【喘不得卧。】(以)【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此言肺痈始萌。病势渐进。当以此方、乘其未集而击之也。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肺痈已成。上已详言其证矣。今且撮举其要。而出其方。)【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此)【为肺痈。】(但肺痈未成脓。实邪也。故以葶苈之逐邪主之。今既成脓。则为虚邪。当以)【桔梗汤】(之解肺毒排痈脓)【主之。】
尤在泾云、此条见证。具如前第二条所云。乃肺痈之的证也。此病为风热所壅。故以桔梗开之。热聚则成毒。故以甘草解之。而甘倍于苦。其力似乎太缓。意者痈脓已成。正伤毒溃之时。有非峻剂所可排击者。故药不嫌轻耳。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咳而上气。上既详其证矣。又有外邪内饮。填塞肺中而为胀者。自当另看)【咳而上气。此】(病何以知其)【为肺胀。】(盖以)【其人】(大)【喘。目】(突)【如脱】(之)【状。】(诊其)【脉浮】(则知其风邪。若浮而且)【大者。】(则知其风火挟水饮而乘于肺。以)【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此详肺胀证。而出其正治之方也。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二两)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心下有水。咳而上气。以小青龙汤为的剂。然烦躁则挟有热邪。故加石膏。参用大青龙之例。寒温并进。两不相碍。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干姜(各三两) 甘草(三两) 五味 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按。宜生用。研末加倍。用之方效。)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附方外台炙甘草汤】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方见虚劳)
【千金甘草汤】
甘草一味。以水三升。煮减半。分温三服。
【千金生姜甘草汤】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五两) 人参(三两) 甘草(四两) 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皂荚(一枚去皮子炙焦)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尤在泾云、以上诸方。俱用辛甘温药。以肺既枯痿。非湿剂可滋者。必生气行气。以致其津。盖津生于气。气至则津亦至也。又方下俱云吐涎沫多不止。则非无津液也。乃有津液而不能收摄分布也。故非辛甘温药不可。加皂荚者。兼有浊痰也。
【外台桔梗白散】 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桔梗 贝母(各三两)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上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在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千金苇茎汤】 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苇茎(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 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尤在泾云、此方具下热散结通瘀之力。而重不伤峻。缓不伤懈。可以补桔梗汤桔梗白散二方之偏。亦良法也。
【葶苈大枣泻肺汤】 治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
尤在泾云、此方原治肺痈喘不得卧。此兼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则肺有表邪宜散。故先服小青龙一剂乃进。 又云、肺痈诸方。其于治效。各有专长。如葶苈大枣。用治痈之始萌而未成者。所谓乘其未集而击之也。其苇茎汤。则因其乱而逐之者耳。桔梗汤。剿抚兼行。而意在于抚。洵为王者之师。桔梗白散。则捣坚之锐师也。比而观之。审而行之。庶几各当而无误矣。
卷四 奔气病证治第八
【师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不可病。心)【病】(则非轻。)【有】(心病。而肾之水气凌之。则为)【奔 。有】(心病。而胃之燥土。从少阴之火化。而生内痈。则为)【吐脓。有】(心病。而肝之风木。乘少阴之热气而煽动。则为。)【惊怖。有】(心病。而肾之阴水。不交于离火而既济。则为)【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盖以惊则伤心。凡心伤而致病者皆是。然心既伤矣。因惊而谓之惊。可也。非惊亦谓之惊。无不可也。)
此一节、为奔 证之开端。类及吐脓等证。四部同出一源。概以惊字括之。盖言皆心病也。师不明言心病。而言惊发者。原为中人以上告语。后之注家。或附会其说。或阙疑以待。恐斯道日晦。吾不得不急起而明之。
【师曰。】(上既以奔 合四部。而指其所从得矣。今请专言奔 之病。)【奔 病。】(有物浑沦。其象如 。)【从】(下焦)【少腹起。上冲咽喉。】(从肾)【发作】(上乘于心。而)【欲死。】(作已则气衰。)【复还】(于肾而)【止。皆从惊】(伤心。)【恐】(伤肾以)【得之。】(推之。凡有所伤于心者。皆可作惊观也。有所伤于肾者。皆可作恐观也。盖以心肾之气。本自交通。一受伤则无复限制矣。)
此言病发于心肾。为奔 之本证也。
(然肾处于下焦。与肝相通。所谓乙癸同源是也。然肝肾之气。并善上逆。今请言肝邪之发为)【奔 】(其木)【气】(之逆则)【。上】(而)【冲胸。】(木邪克土。其)【腹】(必)【痛。】(肝脏有邪。其气通于少阳。则为)【往来寒热。】(以)【奔 汤主之。】
此言奔 之由肝邪而发者。当以奔 汤畅肝气而去客邪也。第此为客邪立法。若肝脏本病发作。以乌梅丸为神剂。此即金匮之正面处。寻出底面也。
【奔 汤方】
甘草 芎 当归 黄芩 芍药(各二两) 半夏 生姜(各四两) 生葛(五两) 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