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腹痛

类别:其他 作者:(清)尤怡字数:2336更新时间:23/03/02 10:51:33
寒冷腹痛 腹痛属寒冷者,多是口食寒物,鼻吸冷气,脉涩气阻,则为疼痛。其症四肢逆冷,唇口变青,其脉沉或紧。经云:寒气客于脉中,则脉寒,脉寒则缩绻,缩绻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或吐清水,所谓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宜温散,或温利之。 【《本事》温脾汤】 浓朴 干姜 甘草 桂心 附子(各二两) 大黄(四钱) 上 咀,各一两,水二盅,煎六分,顿服。治痼冷在肠胃,泄泻腹痛,宜先取去,然后调治,不可畏虚以养病也。 【温脾丸】(《外台》) 大黄 麦芽 干姜(各三两) 浓朴(炙) 当归 附子(炮) 甘草(炙) 桂心 人参 枳实(炙,各一两) 蜜丸如梧子大,十五丸,日三,增至二十丸。 按:温脾丸,大黄多而用蜜丸少服,急法缓用也。温脾汤大黄少而作汤服,且不用参、归,缓法急用也。总之,病非实热,法不可下,而痼冷在脏,不下则病不去,故权宜于缓急之间如此。若其中无积滞者,则但宜温之而已,不必下也。或挟虚者,则兼补之。 【《外台》附子汤】 附子(炮) 甘草(炙,各二两) 宿姜(一两) 仓米(半升) 半夏(制,四两) 白术(三两) 大枣(二十枚) 水一斗,煮三升,去滓,分三服,治虚冷腹痛佳。 【《外台》建中汤】 治气血虚寒,不能荣养心脾,其痛连绵不已,而亦无急暴之势。按之则痛反缓,或按之便痛,重按却不甚痛,此正是虚证。经所谓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是也。 黄 白芍(各三两) 甘草(炙) 桂心(各二两) 生姜(六两) 半夏(五两) 大枣(十二枚) 饴糖(十两) 上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当脐痛,便溺不利,怯寒脉虚者方】 熟地(三钱) 肉桂(五分) 白芍(一钱半) 桂枝(五分) 当归 茯苓(各一钱) 水煎服。 【治脐下冷撮痛,阴内冷如冰,延胡苦楝汤方】 熟地(二钱) 川楝 延胡(各五分) 附子 肉桂(各七分) 炙甘草(一钱) 上都作一服,水四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空心食前。 【温中汤】 治戊土已衰,不能运化,又加客寒,聚为满痛,散以辛热,佐以苦甘,以淡泄之。气温胃和,痛自止矣。 浓朴(姜制,一两) 橘皮(去白,一两) 干姜(七钱) 甘草(炙) 草豆蔻 茯苓(去皮)木香(各五钱)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去粗温服食前。 【《局方》神保丸】 全蝎 巴豆(各十个,取霜) 木香 胡椒(各二钱五分) 上为末,入巴豆研匀,汤化蒸饼丸如麻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七丸。此药大能宣通脏腑,治诸积气为痛。 热痛 热痛者,二便闭赤,喜冷恶热。经云:热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也。宜寒宜下,勿遽补也。 【《肘后》疗卒腹痛方】 掘土作小坑,以水满中,搅取汁饮之瘥。 【《统旨》清中汤】 黄连 山栀(炒,各二钱) 陈皮 茯苓(各一钱半) 半夏(一钱,姜汤炮七次) 草豆蔻仁(捶、研) 甘草(炙,各七分)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冷热痛 冷热痛者,经所谓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搏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热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治之宜兼寒热而调之。 【一方】 草豆蔻(七分) 炒山栀(二钱) 上二味为末,以姜汁调粥丸服之。 【苦楝丸】 治奔豚小腹痛。 上三味,酒二升,煮尽为度,焙干细末之。每药末一两,入延胡索半两,全蝎一十八个炒,丁香一十八粒,别为末和匀,酒糊丸梧子大。温酒下五十丸,空心服。 风痛 风痛者,邪风内淫肠胃,与正气相搏而痛也。其症恶风脉弦,腹中奔响急痛。仲景所谓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是也。 【小柴胡汤】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炙) 人参 干姜 大枣 水煎服。 按:此方宜照仲景加减法,腹痛者去黄芩,加芍药。 【《和剂》抽刀散】 川白姜(五两,锉,入巴豆肉一钱一字同炒至豆黑去豆) 良姜(五两,入斑蝥二十五个,同炒至蝥黑去蝥) 石菖蒲(五两半,不炒) 糯米(六两一钱,炒黄) 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调下。 《仁斋直指》云:有一田夫醉饱之余,露星取快,一枕天明。自此脾疼攻刺,百药罔效。 淹淹数载。后遇至人授以抽刀散,数服顿愈。则知风露之根,入在脾胃,良姜、菖蒲为能散其邪,巴、蝥借气为能伐其根,观此可以通一毕万矣。然而痛不复作,养脾之剂,独不可继是而调理之乎?疗病如濯衣,必去其垢污,而后可以加浆 。医者意也,请借是以为喻。 食积痛 食积痛者,经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也。其症恶心恶食,吞酸嗳腐,其脉多沉实,当分三焦而治,在上吐之,在中消之,在下下之。 【吐之方】 烧盐半升,温汤五六升,和服探吐。 吴鹤皋云:凡腹痛连胁膈,手足冷,脉沉伏者,多是饮食痰饮,填塞至阴,抑遏少阳上升之气,不得敷畅。两实相搏,令人自痛,肢冷脉伏,皆阳气闭藏之象也。经曰:木郁达之。故用吐法,咸能软坚,故用烧盐。 【消之方】 取其余类烧作末,酒服方寸匕。(如食肉即以肉烧作末,然必得如所食者烧作末乃效。 鹤年) 【又治杂食瘀实不消,心腹坚痛方】 白盐一升,以水三升,煎服吐下即定。 【下之方】 川大黄 干姜 巴豆(去皮心,研压去油,等分) 蜜丸如小豆大,温水下一丸,实者加一丸,未知服三丸,腹中鸣转下行便愈。此治寒饮食过伤,心腹卒痛,如锥刺之状。若伤湿热之物,不得化而闷乱便闭者,宜浓朴三物汤,或枳实导滞丸良。 【浓朴三物汤】 浓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二枚,大者,炙) 大黄(四两) 水二斗,煮枳实、浓朴二味,至五升,下大黄煮取二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死血痛 死血痛者,多从郁怒及饱食后急走得之,其痛必有定处,其脉必芤涩,微则和之,甚则下之。 【桃仁承气汤】 桃仁(五十粒,去皮尖) 桂枝(二两,去皮) 大黄(四两) 芒硝(二两) 甘草(炙,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虚者加地黄蜜丸,以缓除之。 【一方】 妇人油头发,烧如灰,细研筛过,温酒调下二钱。元丰中,丞相王郇公,小腹痛,国医治之,百药不止,服此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