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湿症论治

类别:其他 作者:林佩琴字数:4585更新时间:23/03/02 10:58:05
(风湿 湿热 寒湿 暑湿 中湿附) 湿为阴邪,乃重浊有质,不比暑热弥漫无形,其自外受者,雾露泥水,由地气之上蒸,经所谓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也。自内生者,水谷生冷,由脾阳之不运,经所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也。湿蒸于上,则头胀如蒙,经所谓因于湿,首如裹也。湿感于下,则跗肿攻注,经所谓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也。在经络则痹痿重着,经所谓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也。在脏腑,则呕恶肿胀,小水赤涩,经所谓湿胜则濡泻也。又或在肌表,则恶寒自汗;在肉分,则麻木浮肿;其身重如山,不利转侧;腰膝肿,筋骨痛; 小溲秘,大便溏。则有湿兼风者,有湿兼热者,有湿兼寒者,有湿兼暑者,有中湿而口 舌强,昏不知人,类中风者。不得误作中风症治。在表在上,宜微汗;在里在下,宜渗泄;中虚,宜实脾;挟风而外感者,宜解肌;挟寒而在半表半里者,宜温散;挟暑热而滞于三焦者,宜清利分消;其湿热蒸痰,内闭昏厥者,宜宣窍逐秽,此治湿之要也。 〔湿阻上焦〕头胀脘闷,不饥溺涩,宜开肺气,通膀胱。桔梗、通草、滑石、半夏、栝蒌、浓朴、杏仁、蔻仁、薏米、茯苓、香豉、淡竹叶等。 〔湿滞中焦〕肠胃属腑,湿久生热,传送既钝,大便不爽,宜主温通,佐淡渗,如枳壳、砂仁壳、橘白、草果、藿香、半夏曲、大腹皮、猪苓、泽泻之类。脾阳不运,湿郁腹膨,用术、朴、姜、半之类,以温运之。 以苓、泽、腹皮、滑石之类,以渗泄之。兼寒,实脾饮。兼风,胜湿汤。 〔湿痰阻窍〕湿郁蒸痰,神呆语謇。宜主开郁,佐辛香。郁金、石菖蒲、浓朴、半夏、佩兰、金银花、茯神、栝萎、枳壳之类。神昏内闭,邪入心包,宜芳香宣窍。佩兰、银花露、犀角、连翘心等送至宝丹。 〔湿流关节〕体酸骨痛,不利屈伸,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其夹风者,必加烦热,流走拘急。防风汤。 夹寒者,必加挛痛浮肿。五积散加减。风寒湿合则成痹。详痹。 〔风湿〕一身尽痛,属风湿相搏。除湿羌活汤。肢体烦痛,头重鼻塞,或泻利,或下清血,为风木之邪,内干湿土,神术汤。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己黄 汤。仲景论风湿之脉,浮虚而涩。 〔湿热〕脉滑数,溺赤涩,引饮自汗,属湿热。宜主清火,佐分利,清热渗湿汤,或小厘清饮。湿盛身痛,溺涩体重,发渴,五苓散加羌活。身黄如橘色,溺涩腹微满,茵陈蒿汤。身黄溺涩而渴,五苓散加茵陈。 烦热溺涩而渴,桂苓甘露饮。湿热相搏,清热渗湿汤。肩背沉重,肢节烦痛,或遍身痛,脚膝肿痛,属外因湿热,当归拈痛饮。湿热之内因,则水肿小便不利,五苓散、神芎丸之类。分轻重之泄,后用实脾之剂调理。六君子汤,异功散。阴虚多火,兼走精者,湿袭精窍也,虎潜丸,或加白术、牡蛎。有气如火,从脚下起入腹,属湿郁成热,二妙丸加牛膝、防己。叔和《脉经》云:湿热之脉滑疾。 〔寒湿〕脉不滑数,溺清便利,身痛无汗,关节不利,牵掣作痛,属寒湿,宜温利,七味渗湿汤、五苓散。 脉虚者宜温补,理中汤加茯苓、薏米。四肢浮肿,不利屈伸,大便多溏,除湿汤。或升阳除湿汤。腰痛身重,小便不利,肾着汤。如寒热之气中于外,此与内生之湿不同,宜温而兼散,五积散,或加味五苓散。叔和《脉经》云:脉大而浮,虚而涩,皆寒湿。 〔暑湿〕溽暑酿湿,呕吐泻利,六和汤。先伤于湿,因而中暑,两胫逆冷,胸满头重,妄言多汗,脉阳弱阴急,病名湿温,切不可汗。苍术白虎汤。 仲景论中暑之脉,弦细芤迟,若兼湿,则虚濡,或虚涩。 〔中湿〕关节重痛,浮肿喘满腹胀,昏闷不知人,脉必沉缓或沉微,属中湿。除湿汤。有破伤处,因澡浴湿入疮口,昏迷沉重,身强直,口噤,状类中湿,名破伤湿。白术酒,或用 牡蛎粉二钱,甘草汤调服。仍取粉敷疮口。叔和《脉经》云:脉沉而缓,沉而细,皆中湿。 沈氏云:湿在上,宜防风,风能燥湿也;湿在中,宜苍术,土干燥湿也;湿在下,宜利溺,开沟利湿也。湿在周身,宜乌药、羌活。湿在两臂,宜桑条、威灵仙。湿在两股,宜牛膝、防风、萆 。分部位治之。 其伤湿由肾虚者,腰冷如坐水中,肾着汤。由脾虚者,腹满吐酸,苓姜术桂汤。体气虚弱者,身重便溏,清燥汤。酒湿者,呕泻发热,葛花解酲汤。坐卧湿地,当风凉,足膝拘挛者,独活寄生汤。年老衰惫,妇人肾虚血竭,致腰脚痛者,独活寄生汤。脾胃不和,伏湿水泻者,加味平胃散。脾湿泄泻者,胃苓汤、苍术丸。 湿家治法,大概宜发微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仲景谓湿家忌汗,以身本有汗,易至亡阳,故湿温症误发其汗,名曰重 ,所宜深戒。然久冒风凉,以水灌汗,遏郁生阳,又不得不微汗之。不可大发汗,大发汗则湿去热留,防其变症。东垣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真阳素虚之人,汗出,小便滴沥,正泉竭而阳欲亡之候。若以为湿热而大利之,真阳无水,顷刻脱离而死矣。不宜过利,第去其六七,即改用理脾之剂,否则亏其肾水。罗氏曰:春夏之交,病如伤寒,其人汗自出,肢体重痛,转侧难,小便不利,此名风湿。 因时令阴雨,或坐卧卑湿,或引饮过多,宜利小便,五苓散。湿去则愈。切忌汗下,误则不救。医不识症,误作伤风治之,发汗死,下之亦死。丹溪曰:湿本土气,火热能生湿土,故夏热则万物润,秋凉则万物燥也。 夫热郁生湿,湿生痰,用二陈汤加酒黄芩、羌活、防风,去风行湿。以风能胜湿也。又曰:湿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平胃散主之。湿在上,宜微汗而解,不欲汗多。忌麻黄葛根等,宜防己黄 汤。湿在中下,宜利小便,五苓散主之。此淡渗治湿也。 湿症脉候 伤湿之脉细濡,湿热之脉缓大。浮缓湿在表,沉缓湿在里。湿脉沉细,与痉脉相似,而症不同,湿则身痛,痉则身不痛。弦缓为风湿相搏,身痛脉沉为中湿,脉浮为风湿,虚涩为寒湿,湿流关节,一身尽痛。脉沉而细,为中湿,为湿痹。湿温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附方 〔寒湿〕【实脾饮】 白术 茯苓 甘草 浓朴 大腹子 草蔻 木香 木瓜 附子 炮姜 枣 〔风湿〕【胜湿汤】 羌活 防风 苍术 甘草 黄连 黄柏 猪苓 泽泻 〔宣窍〕【至宝丹】 见前中风。 〔经络〕【独活寄生汤】 独活 桑寄生 熟地 人参 茯苓 牛膝 杜仲 秦艽 白芍 当归 细辛防风 甘草 〔风湿〕【羌活胜湿汤】 羌活 独活(各一钱) 川芎 本 防风 甘草(各五分) 蔓荆子(三分) 〔夹风〕【防风汤】 防风 葛根 羌活 秦艽 桂枝 甘草 当归 杏仁 黄芩 赤苓 姜 酒煎。 〔夹寒〕【加减五积散】 苓 夏 陈 草 麻黄 白芷 川芎 当归 干姜 桔梗 赤芍 苍术 浓朴 〔外因〕【除湿羌活汤】 见前中风。 〔风湿〕【神术散】 见前伤风。 〔恶风〕【防己黄 汤】 防己 白术 黄 甘草 姜 枣 〔湿热〕【清热渗湿汤】 黄柏 黄连 茯苓 泽泻 苍术 白术 甘草 〔湿滞〕【小厘清饮】 茯苓 泽泻 猪苓 薏仁 枳壳 浓朴 〔内因〕【五苓散】 见前温。 〔发黄〕【茵陈蒿汤】 茵陈 大黄 栀子 〔热渴〕【桂苓甘露饮】 见前暑。 〔外因〕【当归拈痛散】 二术 二苓 人参 羌活 葛根 升麻 当归 知母 苦参 防风 茵陈 〔导水〕【神芎丸】 黄连 黄芩 川芎 大黄 薄荷 滑石 牵牛 水丸。 〔理脾〕【六君子汤】 见前中风。 〔化痰〕【异功散】 见前中风。 〔阴虚〕【虎潜丸】 见前中风。 〔湿火〕【二妙丸】 黄柏 苍术 〔温利〕【七味渗湿汤】 苍术 白术 茯苓 炮姜 丁香 橘红 炙草 〔温补〕【理中汤】 见前中风。 〔寒湿〕【除湿汤】 六君子汤加藿香、苍术、大腹皮。 〔寒泻〕【升阳除湿汤】 升麻 柴胡 神曲 泽泻 猪苓 苍术 陈皮 甘草 麦芽 益智 半夏 〔肾虚〕【肾着汤】 炮姜 茯苓 白术 甘草 如溺赤便溏,加苍术、陈皮、丁香。 〔温散〕【加味五苓散】 五苓散加羌活。 〔暑湿〕【六和汤】 见前暑。 〔湿温〕【苍术白虎汤】 见前中风。 〔伤湿〕【白术酒】 白术(一两) 酒(三盏) 煎一盏。 〔腹满〕【苓姜术桂汤】 苓 姜 术 桂 〔体虚〕【清燥汤】 见前暑。 〔酒湿〕【葛花解酲汤】 葛花 砂仁 蔻仁 木香 青皮 陈皮 人参 白术 茯苓 神曲 干姜猪苓 泽泻 〔除湿〕【平胃散】 见前中风。 〔脾湿〕【胃苓汤】 见前中风。 〔止泻〕【苍术丸】 茯苓 苍术 浓朴 白芍 炙草 川椒 茴香 破故纸 糯米粥丸。 〔湿痰〕【二陈汤】 见前中风。 湿脉案 潘 溽暑蒸湿,水谷聚湿,致胸脘烦闷,呃逆吐哕,口甜燥,手心热,头汗,舌白不饥,便溏溺少。由湿邪弥漫膈间,郁蒸成热,所服汤饮,尽变浊瘀上泛,脉息三五不调。治宜辛以通壅,苦以降逆。佩兰、香薷、白豆蔻、公丁香、柿蒂、郁金、半夏曲、枳壳、杏仁(俱炒)。按:口甜经名“脾瘅”,用兰草除陈,遵经立治。一服脾瘅已除,诸症俱减,改用清轻淡渗。淡竹茹、通草、滑石、石斛、蒌霜、象贝、赤苓、藿梗、灯心。二服呕止呃稀,乃胃虚客气上逆。用一味大麦仁汤,脘舒呃止,汗彻知饥思食。治用调补胃阴。太子参、麦冬、沙参、扁豆(炒)、茯神、枣仁、薏仁、小麦、南枣,数服进食如常。 潘 六旬以上,感冒春温,治者用伤寒法,杂进桂枝、柴、葛,兼旬不解,延至湿热酿痰,舌腻口甜,溺少赤痛,不思伤寒递传足经,温邪专伤手经,桂柴等温升,已属误治。更医见其里迫欲下,竟用桂心、焦术,尤为可骇,无怪唇干舌灰矣。夫病者自言,不恶寒而但热,身重难移,则春温化湿了然,况脉来气口濡大,湿甚生热,脉候可按,更兼口味作甜,经名脾瘅,粘痰稠腻,气窒不利,皆湿热混处上中焦显象。其欲泻者,亦湿邪下注,得小水分利,自不至下迫耳。治法透热泄湿,数剂可安。香豉、杏仁、贝母(各二钱)、佩兰、前胡、栀皮、竹茹(各钱半)、赤苓(三钱)、滑石(五分)、蔗汁(半杯)、灯心(一钱)。一服微汗,烦热退,下迫除,去香豉、佩兰,加通草、栝蒌、沙参(各一钱)。日再服,痰较滑利,舌灰渐脱,可知温邪本湿热内搏,用辛凉透热,甘淡驱湿,口甜身重俱除,惟小溲混浊,犹是湿邪未净,此轻清泄热渗湿,为一定治法。 花粉、鲜生地、麦冬(各二钱)、赤苓、薏仁(各三钱)、栀皮、川贝、木通(各八分)、灯心(五分)、加鲜芦根。日再服,溺清,粥饮渐加,转侧如常矣。继进调补胃阴法:玉竹、钗斛、潞参(各二钱)、麦冬(一钱)、薏仁(生二钱、熟二钱)、小麦、湘莲(各三钱)、甜杏仁(钱半)、蔗汁冲服。此甘润以养胃阴,兼用火肉汁吹去油面饮之,待肠腑一充,大便得解,则脘腑爽矣。 侄 据述去秋濒海潮溢,淹没民居,凡受水湿者,足跗肿溃。今懋迁其地,更冒时邪,身痛头晕呕哕,乃湿阻气分。治者误汗劫液,继用消导,遂致热渴脘闷,呃逆自利,不思湿家忌汗,消导更劫胃津,再用丁香、参、甘以止呃,温补焉能利湿。夫时邪本湿土郁蒸所发,感受不时,热腾湿滞,先宜疏解,再行渗利,俾气机升降如常。豆豉、枳壳、栀皮、蒌皮、半夏(制)、藿梗、通草、茯苓、猪苓、荷叶煎汤。一服诸症俱减,时有呕渴,乃中焦水谷之气不运。用半夏、橘白、茯苓、杏仁、薏米、花粉、砂仁,再服得安。 族某 客路感邪,风热上壅,呕渴头重痛,脉浮濡,此热蒸湿伏也。治先宣解表分,则风热不与湿搏。 用薄荷、牛蒡、桔梗、山栀、甘菊、桑叶、赤苓、姜皮,汗解身凉。因食荸荠,重发热下利烦闷,乃温邪未尽,生冷引动湿浊。用胃苓汤去二术,加枳壳、灯心,芦根。煎服愈。 侄 头蒙如裹,胸闷便艰,腑气失降,以湿郁论治。通草、白蔻壳、枳壳、蒌霜、川芎、山栀、杏仁、半夏、淡竹叶、冬桑叶。三服愈。 侄 络热蒸痰,腮紧口甜,脉沉濡,左寸差大,此风热郁于胆络,兼脾有湿痰壅热而为脾瘅也。钩藤、丝瓜络、桔梗、连翘、象贝、薄荷、佩兰、橘红、郁金。三服而愈。 族弟 嗜酒蕴湿,又醉渴饮冷,寒热挟旬,口干舌腻,呕恶胸闷,跗冷便泻,脉濡数,湿甚于热,医混称温疟。屡用芩、膏、生地,湿愈搏结。宜轻透湿于热外,毋令互相煽炽,病可立除。通草、枳壳、半夏、赤苓、车前、石斛、薏仁、麦冬、灯心、花粉、芦根。日再服,汗彻热退,泻止足和。但微嗽。去枳壳、车前、芦根,加杏仁、象贝,更适。粥饮既进,脾阳未醒,间或腹痛。用广皮、砂仁、茯苓、薏仁、半夏曲、生白术、枳 子。又数剂全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