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肝气肝火肝风论治

类别:其他 作者:林佩琴字数:4689更新时间:23/03/02 10:58:07
凡上升之气,自肝而出。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飧泄,为疝,皆肝气横决也。且相火附木,木郁则化火,为吞酸胁痛,为狂,为痿,为厥,为痞,为呃噎,为失血,皆肝火冲激也。风根据于木,木郁则化风,为眩,为晕,为舌麻,为耳鸣,为痉,为痹,为类中,皆肝风震动也。故诸病多自肝来,以其犯中宫之土,刚性难驯,挟风火之威,顶巅易到,药不可以刚燥投也。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古圣治肝,法尽于此。夫肝主藏血,血燥则肝急。凡肝阴不足,必得肾水以滋之,血液以濡之,味取甘凉,或主辛润,务遂其条畅之性,则郁者舒矣。凡肝阳有余,必需介属以潜之,柔静以摄之,味取酸收,或佐酸降,务清其营络之热,则升者伏矣。治肝气,先疏其郁,宜逍遥散。因怒动肝,小柴胡汤加山栀、青皮。嗳而吐沫,代赭旋复汤。呕而胀满,三因七气汤加枳壳、木香。怒伤胁痛,生白芍、金橘皮、山栀、枳壳、郁金汁、降香末。肠鸣飧泄,则泄木安土,人参安胃散加半夏曲。 疝肿硬,则导滞和肝,橘核丸加减。若气有余便是火,治肝火实,吞酸胁痛,左金丸、抑青丸。胁大痛引腰背,汗泄,忌辛燥耗气劫液,宜甘酸化阴,甘草、柏子仁、杞子、枣仁、阿胶、牡蛎、木瓜、生白芍、五味子、鳖甲、金橘皮。虚痛久痛必入络,宜理营络,旋复花汤加当归须、丹皮、延胡、桃仁。 湿热火盛,胁痛筋痿溲血,龙胆泻肝汤。火盛狂躁,胸痞咽阻便秘,当归龙荟丸。阴虚痿弱,虎潜丸去锁阳。 厥逆,四逆散。痞满,半夏泻心汤。呃噎,橘皮竹茹汤。吐衄失血,犀角地黄汤加山栀、藕汁。至于肝阳化风,上扰清窍,则巅痛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寤烦,由营液内虚,水不涵木,火动痰升,其实无风可散,宜滋液和阳。复脉汤去姜、桂,或用熟地、白芍、杞子、茯神、枣仁、炒甘菊、霜桑叶、牡蛎、石斛、五味。其由肾虚阳浮者,宜填髓补精。阿胶、龟甲、淡菜、青盐、牛膝、萸肉、熟地、磁石。其由土弱木乘者,宜缓肝益胃。 酸枣仁汤去川芎,加人参、山药、小麦。其因怒劳,致舌麻肢痹,筋 肉 ,由五志过极,阳亢阴衰,风从火出,宜柔润熄风。河间地黄饮子去桂、附、巴戟、菖蒲。其火风上郁,头重脘痹,宜清金肃降。杏仁、鲜菖蒲根、栝蒌、钩藤、菊叶、薄荷。其年高水亏,风火易升,头晕便秘,宜壮水滋燥。还少丹去杜仲、巴戟、楮实、茴香,加桑叶、黑芝麻、柏子仁、炒甘菊、茯神、牡蛎。其阳明络虚,风火易震,食少知饥,宜填实空际。人参、山药、炙草、牡蛎、枣仁、茯苓、白芍、南枣。大抵肝为刚脏,职司疏泄,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正仿《内经》治肝之旨也。 丹溪曰:病患自言冷气从下而上,非真冷也。此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自下而上。其热为甚,自觉冷者,火极似水,积热之甚也。阳亢阴微,故见此症。又曰:气从左边起,肝火也。宜左金丸。气从脐下起,阴火也。黄柏丸、坎离丸。气从足下起入腹,虚之极也。滋阴降火汤,外用津调附子末,涂涌泉,引热下行。 附方 〔疏郁〕【逍遥散】 见一卷火。 〔因怒〕【小柴胡汤】 见一卷温。 〔嗳气〕【代赭旋复汤】 见本卷呕吐。 〔呕胀〕【三因七气汤】 见二卷咳嗽。 〔飧泄]【 人参安胃散】 参(一钱) (二钱) 生草 炙草(各五分) 白芍(七分) 茯苓(四分) 陈皮(三分) 黄连(二分) 〔 疝〕【橘核丸】 橘核 川楝 海带 海藻 昆布 桃仁(各二两) 延胡 浓朴 枳实 木通 桂心木香(各五钱) 〔肝火〕【左金丸】 见一卷火症。 〔胁痛〕【抑青丸】 黄连一味,以茱萸汤浸一宿为丸。 〔理络〕【旋复花汤】 见二卷痰饮。 〔火盛〕【龙胆泻肝汤】 见本卷诸气。 〔狂火〕【当归龙荟丸】 见一卷火。 〔痿弱〕【虎潜丸】 见一卷中风。 〔阳厥〕【四逆散】 柴胡 白芍 枳实 炙草 〔胸痞〕【半夏泻心汤】 见一卷温。 〔呃逆〕【橘皮竹茹汤】 见本卷呕吐。 〔吐衄〕【犀角地黄汤】 见一卷温。 〔滋液〕【复脉汤】 见一卷中风。 〔益胃〕【酸枣仁汤】 见一卷中风。 〔类中〕【地黄饮子】 见一卷中风。 〔老人〕【还少丹】 见一卷中风。 〔阴火〕【黄柏丸】 黄柏一味,酒炒水丸。 〔阴火〕【坎离丸】 见一卷火。 〔滋火〕【滋阴降火汤】 白芍(一钱三分) 当归(一钱二分) 熟地 麦冬 白术(各一钱) 生地(八分) 知母 黄柏 炙草(各五分) 陈皮(七分) 加姜、枣,水煎。 肝气脉案 本 胁左隐痛,胸间动气,头晕肢麻,寐即舌干似辣,中夜自汗,清晨咳痰,便泻觉爽。肝阳挟风火上冒,侵犯脾土使然。秋深左关脉弦长牢实,医谓金弱木强,非时脉见,来春木必侮土,膈逆司忧,遂用滋肾镇肝,数十剂脉症未退。更医进胃爱丸,服后痰较少而泄气多,且皆健脾药,不能制肝阳,历冬并右脉亦弦劲,胸脘引痛。予谓前症自是肝阳肆横,但肝为刚脏,不任克制,专用滋清,恐又致痛为胀。若仿《内经》治肝以酸泻之法,自然柔伏矣。因用白芍、木瓜、乌梅、萸肉、五味、金橘、枣仁等,加牡蛎(醋 )、橘络、木香、茯神、芝麻、小麦、桑枝膏为丸。服后左关渐软,不见弦长矣。且示以静摄戒怒节劳,右脉亦和,诸症渐除。 王 高年胸胁气阻痛,脉虚弦。用苦咸酸以泄降。浓朴(姜汁制,五分)、枳壳、旋复花(各钱半)、牡蛎粉(醋 ,二钱)、白芍(炒,三钱)、木瓜(八分)、降香末(二钱)。三服肝逆已平,尚未嗜食,用甘凉以调胃阴。石斛(二钱)、麦冬(钱半)、甘草(五分)、茯苓、白芍、当归(各二钱)、小麦(一撮)、红枣(五枚)。五服全安。 沈氏 寒热食减,厥气攻注,痛连胸背,脉弦,左浮大。服平肝镇逆之剂,攻注稍缓,宿有胀症,曾用通腑法获痊。今惧其壅而成胀,兼用通镇,庶几善后之防。白云苓(二钱)、郁金、浓朴(各六分)、砂仁、乌药(各八分)、苏梗、枳壳(汁,各钱半)、代赭石、石决明(各二钱),金器同煎,三五服愈。 何氏 肝郁失畅,循经则头项作胀,乘脾则痰浊化酸,入络则肌肉刺痛,腋下零湿,经信愆期,左关沉弦。治在疏肝,佐以渗湿。浓朴、香附、郁金、白芍、茯苓、金橘皮、山栀、钩藤、当归须。三四服诸症减,自述平昔肠鸣,必倾泻乃爽。亦木气乘土之咎,且肥人虑虚其阳。前方去郁金、山栀、加制半夏、炒白术、薏米、炙草。经亦调。 蔡 小腹气上冲膈,食下呕吐,寒热,便泻,溺痛。病久脉弦左虚,乃厥阴浊逆为吐,攻肠为泻。治在泄浊安胃。吴萸(泡)、川楝子(酒蒸)、小茴香(酒炒)、茯苓、车前子、橘核、白芍(俱炒)、生姜、半夏曲。 数服诸症退,去吴萸、川楝子、车前子、生姜,加砂仁、炮姜、广皮。服愈。 束氏 经阻疑孕,胸痞呕酸,寒热胫冷,食减便难,两部沉弦。乃气逆浊踞,非恶阻病,宜和肝泄浊。 吴萸、香附(盐水炒)、茯苓、浓朴、半夏(俱姜汁炒)、橘白、苏梗、枳壳、煨姜。三服前症渐平。 张 当春脉弦,肝木乘土,噫气,大便艰少,常欲入厕,皆肝气忽升忽降致之。青皮、旋复花、降香、白芍、牡蛎、炙草、当归、半夏(姜汁制)。二服噫气平,大便不结,惟睾丸注痛,加橘核(酒炒)。服全瘳。 丁 神伤思虑则肉脱,意伤忧愁则肢废。高年忧思菀结,损动肝脾,右胁气痛,攻胸引背,不能平卧,气粗液夺,食少便难。由肝胃不和,腑不司降,耳鸣肢麻,体瘦脉弦,风动阳升,脂肉消铄,有晕仆之惧。 香岩谓肝为刚脏,忌用刚药。仲景法肝病治胃,是有取乎酸泄通降之品矣。白芍、木瓜、牡蛎、金橘皮、苏子、蒌仁、杏仁、归须、枳壳,再服颇适。然症由情怀内起,宜娱情善调,不宜专恃药饵也。 陈 胁胀胸痛呕吐,肝气上升,阳明当其冲,必犯脘倾液而出。脉左迟虚,右弦小,阴疟宿恙未愈。 治在益胃和肝,勿使疟厥。白芍、茯苓(各二钱)、制浓朴(六分)、制半夏(钱半)、橘白、枳壳(各一钱)、砂仁(连壳八分)、乌梅(二枚)、煨姜(二片)。数服胀痛若失,阴疟亦瘳。 于 先由吞酸,渐次胸胁满闷,食后必吐,病因肝郁失畅,延至木气犯土,水浊不降,势必溺少便结,肝乘胃反矣。苦降逆辛泄浊主之。制浓朴、吴萸、干姜、苏子(炒研。各五分)、枳壳、降香末、半夏曲(各钱半)、茯苓(二钱)、椒目(十粒)。数服渐安。 潘 少腹本厥阴部分, 痛不已,利下粘腻如鱼脑,又呕紫血甚多,继以鲜红,夜烦不寐,足厥冷,左脉虚弦,右虚小。此土受木侮,必饮啖后郁勃动肝,厥阴凌犯中下焦,清浊互伤,呕利并剧,节交雨水,风阳猝乘,药忌刚燥,但柔肝熄风缓痛为宜。阿胶(水煨)、白芍、木香、小茴香(盐水炒)、香附(醋炒)、延胡(酒炒)、茯神。一服血止,痛利大减,足亦和。再加炮姜、黑楂肉服,症悉平。改用潞参、茯苓、白芍、山药、炙草、砂仁、诃子肉、粳米、枣肉,调脾而食进。但呕利伤阴,精神未复,因事枨触,寒热烦痛,按捶略爽,是营卫流行之机,未免钝窒矣。且咳喘痰灰,肾虚气少摄纳,必补中则营卫自和,摄肾则喘嗽可定。潞参、炙 、归身、炙草、茯神、五味、山药、骨脂、核桃肉、沙苑子。渐次调理向安。 从侄 左乳下一缕气升,热痛至项,明是肝阳郁久致然。恰当暑湿炎蒸,每岁屡发,本由怫悒,肝久失畅,经隧痰气阻塞,致肺胃不主升降。痞嗳吞酸,大便忽溏忽硬,脉来沉涩。仿丹溪越鞠丸。山栀、川芎、神曲、香附醋炒、蒌仁、旋复花、杏仁、贝母、枳壳。煎服辄安。 严 中年气从季胁横攻中上脘,呕沫失血,年余未愈。近日食少神衰,服燕窝汤滋胀,两关虚缓,冷涎上泛。此肝浊瘀滞,久则入络致满,宜辛温泄浊。吴萸(盐水炒)、半夏(姜制)、广皮、延胡(酒焙)、浓朴(姜制)、茯苓、降香末、当归须。二服冷涎痛胀悉止。但阳衰胫冷,法在益阳,去吴萸加桂枝、炮姜、草果(煨)等。三剂食进。 吴 冬初由水泻后腹胀,是脏寒生满,脉虚食少。治先温通理阳。用益智、炮姜、潞参、茯苓、制半夏、缩砂壳、广皮、陈粳米煎汤眼。数剂颇适。晚餐少运化,加神曲、鸡内金(俱炒),胀宽。冬季因怫逆动肝,胁腹胀痛,寒热,脉微数。转方用白芍、当归、潞参、苏梗、鲜橘叶,缩砂壳、郁金汁,两合肝胃,痛缓药停。春正上脘痛呕沫,由肝邪乘胃,胃气失降则胀壅,肝阳上升则呕痛,因肝为刚脏,法当柔以软之,甘以缓之。且肝阴久亏,触事生怒,脾元不复,病先肉脱。劣手竟用赭石重镇,桂心刚制,炒术壅气,兼蒺藜、青皮疏肝伐肝,一啜烦躁大痛,再剂胁如刃割,腹绞痛欲绝。予闻,拟甘润柔剂,用阿胶、鸡蛋黄、白芍、甘草、枣仁、当归、饴糖等。遥寄片纸,药未及撮而殁。志此为以刚治刚,好言平肝者鉴。 肝火脉案 赵 左胁痛,脉洪耳鸣,时呕胀腹痛。皆肝火 腾,浊瘀不肯泄降,宜戒怒节饮可愈。仿栀萸汤,山栀(姜汁炒)、黄连(吴茱萸汁炒)、白芍、牡蛎(生杵)、丹皮、金橘皮。服效。 肝风脉案 本 寐醒舌干辣,华池津不上朝,头眩耳鸣,肢麻胁痛,肝风内震,腹满肠鸣,晨泻不爽,木气直犯中宫矣。左关浮弦,右浮滑,痰嗽不利,太阴受戕,有年,须防类中。晨服方,运脾阳以利湿。生白术、茯苓、半夏(青盐制)、炙草、薏米(炒)、砂仁、益智仁(煨)、山药(炒)、小麦。晚服方,养肝阴以熄风。阿胶(水化)、杞子、茯神、麦冬、石斛、白芍、桑枝、甘菊(炒)、黑芝麻、牡蛎粉。寐后,用柿霜(二匙) 含舌下,以生廉泉之津。服效。 沈氏 当夏郁怒不寐,五更起坐,倏然头摇手战,目闭耳鸣,晕绝身冷。此怒动肝阳,内风挟痰火上冒也。 急煎淡青盐汤以降风火,一啜即醒。用牡蛎、钩藤、山枝、桑叶、白芍、茯神、菊花(炒),二服神志已清。 转方用熟地黄(炒)、杞子(焙)、石斛、枣仁(炒)、龟板(炙)、牡蛎粉、磁石,镇补肝阴而安。 沃 烦劳伤阳,阳气化风上巅,两太阳刺痛,耳鸣口干,寒热不寐,自汗便泻,下元疲乏,脉模糊。 治先熄风镇阳。甘菊(炒)、荷叶、磁石、牡蛎粉、茯神、甘杞子(焙)、熟地炭、白芍、五味(炒)。 数服诸症向安。惟不嗜味微嗽,加甜杏仁、潞参、莲、枣,以补脾肺,原方去前四味,嗣用丸方牡蛎粉、淡菜、首乌、熟地、杞子、牛膝(酒蒸)、五味(焙)、阿胶(水化),和炼蜜丸,以滋填下元,匝月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