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呃逆论治
类别:
其他
作者:
林佩琴字数:2418更新时间:23/03/02 10:58:07
呃逆症,气逆于下,直冲于上,作呃忒声,由肺胃气不主降,肝肾气不主吸故也。《内经》谓之哕。《内经》治哕之法,以草刺鼻嚏而已,无息而疾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今谓之呃,其症因寒火痰食,以及伤寒、吐利、病后、产后多有之。举其纲,则寒呃、热呃、虚脱呃,三者括之而已。寒呃宜温宜散,寒去而气自舒;热呃宜降宜清,火静而气自平;古方用柿蒂,取其苦温降逆。
济生加丁香、生姜,取其开郁散痰,乃从治之法。虚脱呃则非大补真元,必难镇摄也。其寒滞为呃者,阴凝浊逆。丁香散、二陈汤、橘皮干姜汤。其肺痹为呃者,咽阻胸闷。枇杷叶、川贝母、郁金、白通草、杏仁、淡豆豉。其胃火为呃者,脉实便坚。安胃饮。其胃虚为呃者,虚阳上逆。橘皮竹茹汤、旋复代赭汤。其怒动肝火者,胁痛吐酸。佐金汤加白芍、山栀、金器。金器取镇逆以平肝,其气逆作呃者,肝邪乘胃。旋复代赭汤加降香。其痰滞为呃者,饮停气阻。丁香二陈汤。其食滞为呃者,腹痛嗳腐。养胃汤去蔻、附、肉果,或大和中饮去干姜、泽泻。伤寒少阳症哕逆者,半表半里,气为邪抑。小柴胡汤,或柴陈煎。寒加丁香,火加黄芩。
伤寒阳明症失下内热,三焦干格,阴道不行,气冲作呃者,宜去火,白虎汤,竹叶石膏汤加减;去闭,承气汤。
逆气降,哕自止。其吐利后,胃虚膈热而呃者,橘皮竹茹汤加川贝。其病后发呃者,察其中虚,必补脾;察其阴虚,必补肾。大补元煎,右归饮。其中焦脾胃虚寒,气滞为呃者,丁香柿蒂散,或理中汤、温胃饮,俱加丁香。其下焦虚寒,肝肾不能畅达,或虚人元阳无力,易为遏抑而致呃者,归气饮,或理阴煎加丁香。
丹溪谓呃逆因肝肾阴虚,气从脐下直冲于口,由相火挟冲气上逆者。用大补阴丸,峻补真阴,承制相火。
东垣谓阴火上冲,吸气不得入,胃脉反逆,阴中伏阳,即为呃。用滋肾丸,壮水制火,引以归源,以泻阴中伏热。此阳虚阴虚之辨,所当详审施治者也。产后呃逆,最危,四逆汤加人参,羌活附子汤,或桂心五钱,姜汁三合水煎。急灸期门左穴,艾柱如豆大。《医通》曰:平人饮热汤,及食椒姜即呃者,此胃有寒痰死血也。
死血,用韭汁、童便、下越鞠丸。虚人,用理中汤加蓬术、桃仁,痰加茯苓、半夏。盖呃逆皆是寒热错杂,二气相搏,故治之亦多寒热相兼之剂,如丁香柿蒂并投之类。试观平人冷呃,令其思想则止,思则脾火气乘而胃和矣。
呃逆脉候
呃逆,如身强气盛,脉见滑实者,多宜清降。若声小气微,脉见微弱者,多宜温补。
附方
〔寒滞〕【丁香散】 丁香 柿蒂(各一钱) 青皮 陈皮 炙草 良姜(各五分)
〔消痰〕【二陈汤】 夏 陈 苓 草 姜 加丁香,名丁香二陈汤。
〔寒呃〕【橘皮干姜汤】 橘皮 通草(各钱半) 参 桂(各一钱) 干姜 炙草(各五分)
〔火呃〕【安胃饮】 见本卷脾胃。
〔热呃〕【橘皮竹茹汤】 见本卷呕吐。
〔气逆〕【旋复代赭汤】 见本卷呕吐。
〔肝火〕【左金汤】 黄连 吴萸
〔食滞〕【养胃汤】 藿 朴 苓 夏(各一钱半)肉果 人参 白术 陈皮(各一钱) 丁香 砂仁 蔻仁沉香(各七分) 麦芽 神曲 甘草(各一钱) 川附(三分)
〔消食〕【大和中饮】 见本卷饮食。
〔少阳〕【小柴胡汤】 见一卷温。
〔少阳〕【柴陈煎】 即二陈汤加柴胡。
〔阳明〕【白虎汤】 见一卷中风。
〔胃火〕【竹叶石膏汤】 见一卷伤风。
〔补脾〕【大补元煎】 见一卷中风。
〔补肾〕【右归饮】 见二卷虚损。
〔气滞〕【丁香柿蒂散】 丁香 柿蒂 良姜 参 夏 陈 苓 草
〔虚寒〕【理中汤】 见一卷中风。
〔胃寒〕【温胃饮】 见一卷中风。
〔阳虚〕【归气饮】 熟地(三钱) 茯苓 扁豆(各三钱) 藿香(钱半) 炮姜 丁香 陈皮(各一钱)
炙草(八分)
〔阴阳〕【理阴煎】 见二卷咳嗽。
〔阴虚〕【大补阴丸】 见一卷火。
〔泻热〕【滋肾丸】 见一卷火。
〔产后〕【四逆汤】 附子 干姜 甘草
〔感寒〕【羌活附子汤】 羌活 附子 炮姜(各一钱) 茴香(八分) 丁香(五分)
〔死血〕【越鞠丸】 见本卷诸气。
呃脉案
潘 呃逆连声,日夜不止。医用丁香柿蒂散加白蔻、木香、刀豆荚之属,随止随发,闷绝而苏,坐不能卧。
诊其脉虚浮而疾,逆气自丹田上升,直犯清道,此肝邪犯胃也。丁、蒂、蔻、香,辛温助火,何济于事。用重以镇逆法,旋复代赭汤去人参,加石决明(醋 )、刺蒺藜(醋炒)以泻肝,半夏(青盐制)以降痰,沉香(磨汁)以下气,一啜逆气镇定,神安熟寐。梦一老妪,引小儿以手捋其左胁曰:愈矣。醒而呃逆大减,再剂若失。问所梦何人,予曰此镇肝而心脾之神得安也。盖脾之神黄婆,心之神婴儿云。
薛 痰火呃逆,身热咳嗽,脉浮数。此肺受火灼,膈上痰结,遂失整肃下降之权。治用苦辛降逆。橘皮竹茹汤去参、草,加山栀、杏仁、前胡、贝母、栝蒌、豆豉、郁金汁,再剂悉平。
潘 冬初寒热自利,烦渴不寐,呕吐浊痰,右脉小数模糊,左关弦而微劲。是协热下利,胃虚木欲乘土,必作哕逆。治先表里清解,仿景岳柴陈煎。柴胡、黄芩、半夏曲、茯苓、陈皮、栝蒌、枳壳、姜,寒热退,烦渴解,而呃果作。此系浊痰不降,木气上升,宜降痰兼镇逆。用苏子、杏仁(俱炒研)、橘红、竹茹、茯苓、赭石、石决明(醋 研)、姜汁。一服左关脉平,再服呃逆亦定。惟右关虚,乃商镇补中宫法,所谓胃虚则呃也。用山药、扁豆、薏仁(俱炒)、炙草、半夏、陈皮、茯苓、沉香汁,呃平。但宵分少寐,上脘略闷,则痰沫随气上泛,呃仍间作。治用通摄,佐以运脾,所谓脾能为胃行其津液也。蒌仁、煨姜、薏米(生)、茯神、橘白、砂仁、半夏、莲子。气平呃止思食,前方去蒌仁,加潞参、山药、枣仁,健饭如初。
包 呃逆呕沫,食后为剧,是肝胃病。据述阴疟愈后,夏秋浴池,兼啖生冷,遂致呕呃,不时寒懔。
夫肺主皮毛,水寒外袭,感病在经,胃主通纳,生冷伤阳,气随浊逆,怯寒乃肺卫虚,非在经客邪。仲景以呕涎沫为肝病,肝病必犯阳明胃腑。先用温通泄浊,吴茱萸汤加半夏、椒目,呕逆止。再用旋复代赭汤而呃平。
桂 病后脉虚疾,左关尺尤 ,胃虚呃逆,必肝肾之气上奔,而阳明当其冲,因作呃也。化痰利气,是开其道矣。有年体虚,法当镇摄。牡蛎(醋 ,三钱)、石决明( 研,二钱)、赭石(钱半)、竹茹(二钱)、潞参、降香末(各三钱)。一服呃止。再剂去决明、赭石,加茯神、枣仁、远志、山药。服,脉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