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黄胆论治

类别:其他 作者:林佩琴字数:4019更新时间:23/03/02 10:58:09
黄胆 谷疸 酒疸 女劳疸 黄汗 黄胖 脱力黄附黄胆由脾胃湿热郁蒸,渐致身目如金,汗溺皆黄,经谓湿热相交,民病瘅也。丹溪云:此如 曲酱相似,湿热久罨,其黄乃成。此发黄胆所由。《伤寒论》发热,但头汗出,小便不利,渴饮,瘀热在里,必发黄。 又云:伤寒汗已,身目为黄,以寒湿在里,不解,非但湿热发黄,寒湿亦发黄也。湿热发阳黄,寒湿发阴黄,此发阳黄、阴黄所由。海藏云:凡病当汗不汗,当利小便,不利,皆生黄。疸有五:黄胆、谷疸、酒疸、女劳疸、黄汗。身目悉黄,寒热体倦者,为黄胆。茵陈五苓散。食已如饥,头眩烦热身黄者,为谷疸。猪肚丸,实者茵陈蒿汤,或龙胆苦参丸。经云:食已如饥者,胃疸,即谷疸也。大醉当风入水,心中懊 ,不食欲呕,面黄赤斑者,为酒疸。葛花解酲汤,加茵陈。房劳小腹满急,额上黑,手足心热,薄暮发者,为女劳疸。加味四君子汤。经云:溺黄赤,安卧者黄胆。《正理论》谓得之女劳也。汗出染衣,色如柏汁,因身热汗出澡浴,水入毛孔而成者,为黄汗。黄 汤。既分五疸,宜辨阴阳,阳黄多由瘀热,烦渴头汗,脉必滑数,阴黄多由寒湿,身冷汗出,脉必沉微。阳黄系胃腑湿热熏蒸,与胆液泄越,上侵肺则发而为黄,其色明如橘子,治在胃、茵陈蒿汤。阴黄系脾脏寒湿不运,与胆液浸淫,外渍肌肉,则发而为黄,其色晦如烟熏,治在脾。茵陈四逆汤。阴黄亦有体痛发热者,但身如熏黄,终不似阳黄明如橘子色也。海藏治阴黄,小便不利,烦躁而渴,茵陈茯苓汤。发黄烦躁,喘呕不渴,茵陈陈皮汤。发黄四肢遍身冷,茵陈附子汤。发黄肢体逆冷,腰自汗,茵陈四逆汤。冷汗不止,茵陈姜附汤。 发黄服姜附诸药未已,脉尚迟者,茵陈茱萸汤。伤冷中寒,脉弱气虚,理中汤加茵陈。挟表脉浮,桂枝加黄汤。往来寒热,小柴胡汤加栀子。胸满呕吐,小半夏汤。小便利而色白者,仲景作虚劳治。小建中汤。 一种虚黄,口淡怔忡,耳鸣足软,神疲无力,人参养营汤。缪仲淳曰:因劳发黄,用秦艽五钱,酒浸绞汁,空心服,或利便止,屡用效。有风黄,其人肥,风不外泄,身不黄,独目黄者,青龙散。有瘀血发黄,身热,小便自利,大便反黑,脉芤涩,当下尽黑物,桃仁承气汤。有疫疠发黄,杀人最急,茵陈泻黄汤、济生茵陈汤。 缪仲淳曰:时行黄胆,用小麦汤。别有黑疸,因女劳伤肾,额色黑,膀胱急,腹胀如水,便黑多溏,硝矾散。 酒疸下之,久亦成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沈氏俱用黑疸汤。若黄变肿胀,必疏导腑中湿热。茯苓渗湿汤去芩、连、艽、葛,加薏仁、大腹皮、鸡内金。若络脉瘀热发黄,金铃子散,加分消药。 疸久不愈则补脾,参术健脾丸,色疸久,加黄 、扁豆子。总之,黄而不渴易治,渴者难治。初起宜汗,有食宜消,溺少宜利,小水利,黄自退。通用化疸汤、当归白术汤。久而虚,脉症宜温补者,养营汤、四君子汤、肾气丸。酒疸多蕴热,先用清中,茵陈泻黄汤。加分利,加减五苓散。后必顾其脾阳,香砂六君子汤加枳 子。 女劳有秽浊,始用解毒,黑疸汤。继滑窍,二石散。终当峻补肾阴,六味汤。外有黄胖症,与黄胆异。黄胆目黄,身不肿,黄胖多肿,其色黄中带白,目如故,疲倦少神,病源虽同属脾,然黄胆由湿热郁蒸而成,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积所致,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嗜食生米茶叶土炭,宜四宝丹。有食积则消导,保和丸加红曲。或健脾去湿药中,加针砂重镇可效。盖疸属暴病,故仲景以十八日为期。黄胖为宿病,有久而不愈者。《正传》曰:绿矾丸、褪金丸,二方治黄胖病最捷。又劳力受伤,亦成黄胖,能食易饥,疲倦无力,沈氏双砂丸。俗名脱力黄,此又在虫食黄病之外者。参《沈氏尊生书》。 黄胆脉候 五疸实热,脉必洪数,其或微涩,悉属虚弱。《直指》曰:疸脉缓大者顺,弦急而坚者逆。脉小溲利不渴者生,脉洪泄利而渴者死。疸毒入腹,喘满者死,寸口近掌处无脉,口鼻冷者死。 附方 〔黄胆〕【茵陈五苓散】 茵陈 苍术 泽泻 猪苓 茯苓 官桂 车前 柴胡 木通 酒疸加葛根、灯心。 〔谷疸〕【猪肚丸】 白术 苦参 牡蛎 入猪肚,煮烂捣丸。 〔阳黄〕【茵陈蒿汤】 茵陈 山枝 大黄 〔谷疸〕【龙胆苦参丸】 胆草(一两) 苦参(三两) 牛胆汁丸。食前大麦芽煎汤下二钱,日三服。女劳加栀子(二十枚)。 〔酒疸〕【葛花解酲汤】 见一卷湿。 〔女劳〕【加味四君子汤】 参 苓 术 草 加黄 白芍 扁豆 姜 枣。 〔黄汗〕【黄 汤】 黄 赤芍 茵陈 石膏 麦冬 豆豉 甘草 竹叶 生姜 〔阴黄〕【茵陈四逆汤】 附 姜 草 加茵陈。 〔阴黄〕【茵陈茯苓汤】 茵陈 茯苓 猪苓 滑石 官桂 〔阴黄〕【茵陈陈皮汤】 茵陈 陈皮 白术 半夏 苓 生姜 〔阴厥〕【茵陈附子汤】 茵陈 附子 甘草 〔阴黄〕【茵陈姜附汤】 即茵陈四逆汤。 〔阴黄〕【茵陈茱萸汤】 茵陈 茱萸 附子 干姜 木通 当归 〔阴黄〕【理中汤】 参 术 姜 草 〔表汗〕【桂枝黄 汤】 桂 芍 草 姜 枣 加黄 。 〔寒热〕【小柴胡汤】 见一卷温。 〔呕吐〕【小半夏汤】 夏 姜 〔虚劳〕【小建中汤】 见三卷衄血。 〔虚黄〕【人参养营汤】 见二卷劳瘵。 〔风黄〕【青龙散】 防风 荆芥 生地 首乌 威灵仙 每服一钱。 〔瘀血〕【桃仁承气汤】 见一卷疫。 〔疫黄〕【小麦汤】 小麦 竹叶 石膏 水煎。 〔疫黄〕【茵陈泻黄散】 茵陈 葛根 黄连 山栀 白术 赤苓 白芍 木通 人参 木香 姜 枣 〔疫黄〕【济生茵陈汤】 茵陈(四钱) 大黄(二钱) 山栀(一钱) 即茵陈蒿汤,而分两不同。 〔黑疸〕【硝矾散】 硝石 矾石(烧枯) 等分研末,大麦汁服方寸匕。此方散郁热,解肾毒,出仲景。 〔泄毒〕【沈氏黑疸方】 茵陈(四两,捣汁) 花粉(一斤,捣汁) 和服,黄水自小便下,此沈金鳌制以泄疸毒。 〔诸疸〕【茯苓渗湿汤】 茵陈 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 苍术 陈皮 黄连 山栀 秦艽 防风 葛根 〔络瘀〕【金铃子散】 见三卷郁。 〔久疸〕【参术健脾丸】 见三卷肿胀。 〔通治〕【化疸汤】 茵陈 苍术 茯苓 猪苓 木通 山栀 薏仁 泽泻 酒疸加葛根,女劳加当归、红花。 〔通治〕【当归白术汤】 归 术 苓 夏 芩 枳 草 茵陈 枣仁 前胡 〔温补〕【肾气丸】 见二卷虚损。 〔渗湿〕【加减五苓散】 五苓散加茵陈,减肉桂,见一卷温。 〔脾阳〕【香砂六君子丸】 见三卷呕吐。 〔女劳〕【二石散】 滑石 石膏 等分为末,大麦汁服。 〔补阴〕【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黄胖〕【四宝丹】 使君子肉(二两) 槟榔 南星(各一两) 蜜丸。 吃生米加麦芽,吃茶叶加细茶,吃土加垩土,吃炭加黑炭,沙糖水送下。 〔食滞〕【保和丸】 见二卷痰饮。 〔黄胖〕【绿矾丸】 绿矾(炒白) 五倍子(炒黑) 神曲(炒黄) 针砂(醋淬) 姜汁煮枣肉为丸,酒下。 〔黄胖〕【褪金丸】 针砂 香附(各六两) 白术 苍术(各二两五钱) 陈皮 神曲 麦芽(各一两五钱) 浓朴 甘草(各一两) 面糊丸,米汤下。 〔脱力〕【沈氏双砂丸】 针砂(四两,炒红醋淬) 砂仁(一两,生研) 香附(便制,五钱) 皂矾(面包 红,一两) 大麦粉(三升) 木香(生研,一两) 元枣(一斤),煮肉为丸。 黄胆脉案 许 伤精发黄,头眩面浮,腰膝乏力,足心如烙,脉洪大而虚。用薛氏六味丸,君茯苓,去泽泻,加生地、牛膝(酒蒸熟)、莲子、薏仁,汤丸兼服,饭后用甘菊(炒)、黑山栀、嫩桑叶、钩藤泡汤,服数月而痊。 贡 劳伤元气,发黄,食减气少,目黄面晦。仿仲景法,以黄 建中汤去桂、参,入参苓白术散治之,效。后服莲子、薏米、红枣等调理,此专调补脾元,不与诸疸例治,若一例茵陈,栀子涤除湿热,恐变成胀满矣。 石 阳黄乃从热化,瘀热在里,蒸动胆液,泄而为黄,明如橘子,今目黄面色亮,头眩,胸痞不渴,肢倦少力,手足心热,大肠结,遇劳则甚,脉右大左虚濡。虽系湿甚生热,然平人脉大为劳,且疸久不愈,乃劳力伤气之候。用补中参渗湿法,潞参、茯苓、薏米、于术(各钱半)、鸡内金、茵陈、针砂(各二钱)、山栀、甘菊、丹皮(各一钱)、炙草(五分)。数服眩痞除,食颇加,去甘菊、山栀,加黄 、白芍(俱炒,二钱)、莲子(炒,十粒)。又数服,黄渐退。 某 长夏暑湿外蒸,水谷内蕴,脾阳失运,头眩欲呕,面如熏黄,食入作胀,午后烦而溺赤,脉濡,左略大。先宜厘清法,羚羊角、山栀、茵陈、赤茯、薏仁、制半夏、砂仁壳、滑石、石斛、车前子、灯心,三服诸症已减。改为浓朴(姜制)、枳壳(炒)、陈皮、大腹皮、薄荷、茵陈,二服胀除,黄未退,欲速。更医,用沉香、焦术等燥品,忽发颧疸,又用犀角、黄连,午前后潮热,用生地、知母,黄势更剧,面晦黑,寒热额汗,腹满呕泻,舌苔腻白,膈有粘涎。复商治,予谓此湿胜也。湿壅则生热,治宜渗湿。用四苓散加半夏曲、橘白、薏仁、煨姜,午前服泻减,呕沫犹是,暑湿交蒸,浊涎失降,脉见濡数,亦热从湿化象也。更用胃苓汤去白术,加制半夏、生薏仁、煨姜,其苍术(生用) 锅巴汤煎,呕止泻少,惟烦热之起伏,随太阳之升沉,午未特甚,则湿去而热留也。因用黄芩、丹皮、山栀、赤苓、地骨皮、栝蒌根汁,加六一散(一钱)冲服。泻热悉止,惟神倦嗜卧,卧觉口燥,津不上朝于肺。用参、麦入加味逍遥散内,扶元生津,兼散郁蒸,脉息乃平,惟左关较大。仿《石室秘录》,用白术(五钱)、茯苓(三钱)、薏仁(一两)、龙胆草、山栀、茵陈(各一钱)、潞参、黄 (各二钱)、燥脾湿,培真元,佐泻火,后仍欲速效,误服前医滋阴之剂,遂成不治。 薛 脾虚伤湿,病发阴黄,数年面浮足肿,头眩唇白,便后血,与调补药稍愈。近便血虽止,溏而不爽,小水短数,腹大而硬,身热体倦,脉细小濡数。与补中升提佐以淡渗,腿足肿退,脉较有神。继与潞参、生术、赤苓、丹皮、黑山栀、茵陈、牡蛎、升麻。大便爽,热较轻,中脘偶痛。去丹、栀、升、术,加木香、陈皮、白芍,痛除。改用肾气汤去山萸、泽泻、附子,加炮姜,腹渐软,后因不慎于口,竞以胀终。 耿 久疸神疲,头眩面浮,不时热渴,脉虚大阳浮不敛。宜摄阴和阳。牡蛎、白芍、五味、洋参、熟地、麦冬、石斛、橹豆皮,数服效。 钱 黄胆伤食,腹胀溺黄,用健脾分消之品,加入茵陈汤,腹胀如故,拟阳明胃腑瘀热郁蒸。用禹余粮(醋 ,七次)、生地、松萝茶(各四两)、绿矾( ,一两)、枣肉(煨),研捣为丸。服愈。 唐 童年面黄,能食目眩,发热不时,由湿甚生热,热蒸变黄,胃热谷消,此为谷疸。宜猪肚丸。 入秋,食后胀眩便溏,脉虚小,热与湿搏,由太阴不运,少阳化风。主理脾阳,佐以熄风。生白术、潞参、陈皮、薏仁、鸡内金、半夏曲(俱炒)、茵陈、赤苓、甘菊(炒)、天麻(煨),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