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鼻口症论治
类别:
其他
作者:
林佩琴字数:1684更新时间:23/03/02 10:58:10
肺窍于鼻,脾窍于口。鼻别香臭,不闻香臭者,病在肺。经云:肺和则鼻知香臭。口别五味,不知味者,病在脾。鼻之呼吸通脑肺,肺感风寒,则鼻塞声重。参苏饮、羌活汤。若风热壅肺,亦致嚏涕声重,宜疏散。
菊花茶调散。肺火盛,鼻塞,宜清解。黄连清肺饮。鼻塞甚者,往往不闻香臭。毕澄茄丸。有脑漏成鼻渊者,由风寒入脑,郁久化热,经云:胆移热于脑,令人鼻渊。宜辛凉开上宣郁。辛夷消风散加羚羊角、苦丁茶叶、黑山栀。有流涕成鼻鼽者,肺受寒而成,宜温散。苍耳散、川椒散。有精气不足,脑髓不固,淋下并不腥秽,天暖稍止,遇冷更甚者,宜温补。天真丸。有 肉如枣核,生鼻中,为鼻痔,由胃有食积,热痰流注。星夏散,瓜矾散。有肺热极而生 肉,如榴子下垂,闭塞鼻窍,气不得通,由风热郁滞。辛夷消风散,以瓜矾散塞。有肉痛甚,由膏粱积热,湿蒸肺门,如雨霁泥地,突产菌芝。泻白散、胜湿汤,外以白矾末加硼砂吹其上,即化水而消。有鼻端红肿赤 ,名酒 鼻,由饮酒不节,致风热上攻,血热不散。疏风散,荆防泻白散,外用密陀僧二两研细,人乳调涂。有不饮酒而鼻色赤,名肺风,由血热郁于肺。清肺饮。
有鼻生粉刺,枇杷叶丸。此三症,忌火酒辛热诸品,鼻症之概也。《灵枢经》曰:鼻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为便难,色鲜明为留饮。口之津液通脏腑,肝热则口酸。小柴胡汤加龙胆草、青皮。胆热则口苦,龙胆泻肝汤。心热亦口苦,黄连泻心汤。脾热则口甜,泻黄散加佩兰。胃热则口臭,清胃汤。虚则口淡,养胃进食汤。肺热则口辣,泻白散。甚则口腥,加减泻白散。肾热则口咸,滋肾丸。胸胃热郁则口臭,加减甘露饮。
口糜者,凉膈散。口疮者,赴筵散掺之。通治俱用龙脑鸡苏丸。唇病因火居多,凉药必兼发散。上唇属肾,下唇属脾,两腮牙关属胃。有心脾热,唇口燥裂者,泻黄饮子。有唇口紧小,不能开合,名茧唇者,苡仁汤,外用黄柏散敷之。口症之概也。
鼻口症脉候
《正传》曰:左寸浮缓为伤风,鼻塞流涕,右寸浮洪为鼻鼽。《回春》曰:口舌生疮,脉洪疾速,若见脉虚,中气不足。《脉诀》曰:左寸洪数,心热口苦;右寸浮数,肺热口辛。左关弦数,胆虚口苦;倘若洪实,肝热口酸。右关沉实;脾热口甘;脉数则口疮。
附方
〔风寒〕【参苏饮】 参 苏 苓 夏 陈 葛 枳 桔 草 前胡 木香
〔鼻塞〕【羌活汤】 羌 防 辛 芎 芷 地 芩 草 苍术 葱 姜 枣
〔风热〕【菊花茶调散】 见本卷头痛。
〔肺火〕【黄连清肺饮】 黄连 山栀 豆豉
〔塞甚〕【毕澄茄丸】 薄荷(二钱) 荆芥穗(一钱) 毕澄茄(二分) 蜜丸,含化。
〔宣郁〕【辛夷消风散】 辛夷 细辛 本 芎 芷 防 草 升麻 木通
〔鼻鼽〕【苍耳子散】 苍耳子 辛夷 薄荷 白芷 等分为末,服二钱。
〔温散〕【川椒散】 川椒 细辛 芎 姜 桂 附 吴萸 皂角 等分醋浸,脂油熬,绵蘸塞鼻中。
〔温补〕【天真丸】 人参 精羊肉 苁蓉 山药 当归 黄 白术 天冬
〔鼻痔〕【星夏散】 星 夏 辛 芷 芩 连 草 苍术 神曲
〔外治〕【瓜矾散】 瓜蒂 甘遂 枯矾 草乌灰 螺壳灰 麻油调作丸,日一次塞鼻内近痔处,即化水而愈。
〔 肉〕【泻白散】 见一卷火。
〔热湿〕【胜湿汤】 见一卷湿。
〔酒 〕【疏风散】 荆 防 归 芍 芩 草 薄荷 蒺藜 灯草
〔赤 〕【荆防泻白散】 泻白散加 荆 防
〔肺风〕【清肺饮】 见二卷咳嗽。
〔粉刺〕【枇杷叶丸】 枇杷叶(八钱) 黄芩(四钱) 花粉(二钱) 甘草(一钱) 酒丸。
〔肝热〕【小柴胡汤】 见一卷温。
〔胆热〕【龙胆泻肝汤】 见三卷诸气。
〔心热〕【黄连泻心汤】 大黄 黄连
〔脾热〕【泻黄散】 见一卷火。
〔胃热〕【清胃汤】 生地(四钱) 升麻(钱半) 丹皮(五钱) 当归 黄连(各三钱) 分三服。
〔口淡〕【养胃进食汤】 参 苓 术 朴 陈 曲 草 麦芽 苍术
〔口腥〕【加减泻白散】 桑皮(二钱) 桔梗(钱半) 地骨皮 炙草(各一钱) 黄芩 麦冬(各五分)
五味(十五粒) 知母(七分) 日二服。
〔肾热〕【滋肾丸】 见一卷火。
〔热郁〕【加减甘露饮】 参 葛 藿 术 苓 草 泽泻 木香 滑石 寒水石 石膏
〔口糜〕【凉膈散】 见一卷中风。
〔口疮〕【赴筵散】 芩 连 栀 柏 姜 辛 等分。又方:铜绿 白矾(各一钱) 为末,掺舌上,温醋漱之,亦名赴筵散。
〔通治〕【龙脑鸡苏丸】 薄荷(一两六钱) 生地(六钱) 麦冬(四钱) 蒲黄 阿胶 木通 柴胡(各二钱)
甘草(钱半) 人参 黄 (各一钱) 蜜丸。
〔唇燥〕【泻黄饮子】 芩 芷 防 夏 升 枳 石斛(各一钱) 甘草(五分)
〔茧唇〕【苡仁汤】 见五卷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