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腰脊腿足痛论治

类别:其他 作者:林佩琴字数:3765更新时间:23/03/02 10:58:11
(腰酸 腰偻废 腰软 尻 膝 跟附) 经云:腰者肾之腑。又云:太阳所至为腰痛,惟肾与膀胱相表里,故腰在经则属太阳,在脏则属肾。 经言太阳腰痛者,外感六气也。经言肾经腰痛者,内伤房劳也。而又为冲任督带之要会,其所由致痛者,以肾气本虚,而风寒湿热之邪,皆可乘虚而入,即诸奇经亦多统系焉。凡腰脊酸痿,绵绵作痛,并腿足酸软者,肾虚也。遇阴雨则隐痛,或久坐觉重者,湿也。得寒则痛,喜近温暖者,寒也。得热则痛,喜近清凉者,热也。闪挫痛,或跌扑损伤者,血瘀也。肝脾伤,由忧思郁怒者,气滞也。负重致痛者,劳力也。 凡此皆属标,而肾虚为本,详其治法。肾虚痛者,多由房欲,但察其既无表邪,又非湿热;或年力衰颓,或情志怫郁;或行立不支,而坐卧少可;或疲倦无力,而动劳益甚;或面色惨晦,脉候虚微,皆肾经不足也。 但肾阳虚者,脉微无力,小便清利,神疲气短,宜益火之源。肾气丸、鹿茸丸。肾阴虚者,脉洪而数,虚火时炎,小便黄赤,宜壮水之主。地黄汤、大补丸。肾阴阳俱虚者,脉虚而大,宜水火平调。无比山药丸。其六气乘虚,侵犯太阳,如伤风腰痛,症必寒热,脉必浮,痛连背脊,牵引两足。小续命汤加减。伤寒腰冷如冰,脉必紧,得热则减。姜附汤加肉桂、杜仲,外用摩腰膏。伤湿,由坐卧湿地,或伤雨露,身重,脉缓,天阴更甚,腰溶溶如坐水中。宜茯苓皮、木防己、晚蚕砂、滑石、浓朴、萆 、薏苡、渗湿汤、肾着汤。湿兼风,一身尽痛,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湿兼寒,腹痛自利,姜附汤。湿兼热,郁久化火,当归拈痛汤。风寒湿痹痛,川乌头三个,生捣为末,少加盐水,调摊帛上,贴痛处立止。热痛脉必洪数、口渴便秘,甘豆汤加续断、天麻。如阴虚火盛,当滋阴降火,滋阴八味丸。闪挫跌扑诸痛,肝脉搏坚而长,两尺实,不可俯仰,复元通气散酒调下。若血瘀痛,转动如刺,大便黑,或秘结,四物汤加红花、桃仁、穿山甲、延胡索、大黄。 外用酒糟、葱白、生姜捣烂罨之,尤效。气滞腰痛,脉沉弦,或结伏,乌药顺气散,不应,八味顺气散。 肝气失畅,卧觉腰痛,频欲转侧,晓起则止,柴胡舒肝散。痰注痛,脉滑或沉,痛在一块,导痰汤加香附、乌药、枳壳。伤力腰痛,大补汤下青娥丸。腰肋如带束引痛,此带脉为病,宜辛散其结,甘缓其急。用延胡、归须、桑寄生、杞子、小茴、沙苑子、或调肝散。痛久络虚,宜调补奇脉。用核桃、当归、杜仲、羊腰、鹿角、杞子、牛膝、补骨脂。老人虚人肾亏腰痛,不能转侧。宜二至丸,或立安丸。腰酸属房劳肾虚,宜峻补。青娥丸。若走精,六味丸去泽泻,加鱼鳔、沙苑子、五味子。妇女腰酸,六味丸加杜仲、续断。腰偻废,乃热邪深入,血脉久闭。桃仁承气汤、多用肉桂,少用熟附子行经。痛者可治,不痛久废者,不可治。腰软湿袭经络者,肾着汤。风袭腰背者,牛膝酒。斫丧太过者,八味丸、补髓丹。脊者,督脉及太阳经所过,项脊常热而痛者,阴虚也。六味丸加麋茸。常寒而痛者,阳虚也。八味丸加鹿茸。太阳经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羌活胜湿汤。脉浮紧为伤寒,麻黄汤。沉缓为风湿,柴胡汤加减。尻乃足少阴及督脉所经,兼属厥阴,尻痛属肾虚者,七味丸,不应,加鹿茸。肥人属湿痰,二陈汤合二妙散。腿足为足六经所至,痛有阴虚、阳虚、血虚、血寒、肾虚、风袭、寒湿、风湿、湿热之症。阴虚者体羸,足心及股胫热痛,左尺细数,或两尺数盛。虎潜丸去陈皮,加肉桂。阳虚者足浮肿无力,大便泻,右尺虚大,或两尺浮迟,脾与命火俱衰。先用补中益气汤加炮姜,再用八味丸。血虚者足不任地,行则振掉,脉细弱。六味汤加续断、鹿茸、杜仲。血寒者,筋急脉沉,喜近汤火,舒筋三圣散。肾虚风袭,则下体痿弱,骨节疼痛,尺中浮大而数。安肾汤。寒湿者,两腿隐痛,或麻顽作肿,身重,肢节痛,脉沉者,白术附子汤。 脉浮涩者,除风湿羌活汤。风湿者,肿痛走注,独活寄生汤。湿热者,或上或下,或红或肿,溺赤,脉濡数。 当归拈痛汤。更有腿转筋,上冲入腹,宜瓜萸散,详脚气门。膝者筋之腑,屈伸不利,行则偻俯,筋将惫矣。 其膝痛在筋,则屈不能伸而肿,多挟风热,二妙散加羌、防、升、柴。兼阴虚则热而不肿,虎潜丸。若膝胫痹弱重痛,多挟风湿,独活寄生汤。夏月湿热肿痛,当归拈痛汤。屈伸不利,活络丹。虚寒兼挟风湿作痛,虎骨四斤丸。虚热筋痿,颤掉作痛,鹿茸四斤丸。足跟痛,属肾阴虚者,胫热跟痛,六味丸加肉桂、龟板。 肾阳虚者,不能久立,八味丸。挟湿者,必重着而肿,换骨丹。足心为少阴肾经涌泉穴所注,足心及踝骨热痛者,为肾虚湿着,肾着汤下六味丸。或用二至丸、立安丸。 附方 〔阳虚〕【肾气丸】 见二卷虚损。 〔阴虚〕【鹿茸丸】 鹿茸(烙去毛) 菟丝子(各一两) 硫黄(五钱) 为末,以羊肾两对酒煮烂,去膜,研如泥,和丸,盐酒汤下。 〔阴虚〕【六味地黄汤】 见一卷中风。 〔阴虚〕【滋阴大补丸】 见五卷痿。 〔阳虚〕【无比山药丸】 熟地 萸肉 牛膝 茯神 巴戟 泽泻 赤石脂(各一两) 杜仲 菟丝子山药(各三两) 肉苁蓉(四两) 蜜丸,酒下三钱。 〔气痛〕【小续命汤】 见一卷中风。 〔湿寒〕【姜附汤】炮附子 苓 术 草 朴 苍术 杜仲 牛膝 干姜 淡姜 枣 〔外用〕【摩腰膏】 川附尖 川乌尖 南星(各二钱半) 朱砂 雄黄 樟脑 丁香(各一钱半) 干姜(一钱) 麝香(五分) 为末,蜜丸龙眼大,以姜汁化开,擦腰间。《医通》有蜀椒,无朱砂,云以膏蘸手掌,每日饱后用一丸,烘热摩腰痛处,即以帛束定,少顷热如火。 〔湿痛〕【渗湿汤】 见一卷中风。 〔湿痛〕【肾着汤】 见一卷湿。 〔湿风〕【羌活胜湿汤】 见一卷湿。 〔湿风〕【独活寄生汤】 见一卷湿。 〔湿热〕【当归拈痛汤】 见一卷湿。 〔热痛〕【甘豆汤】 黑豆(二合) 甘草(二钱) 续断(二钱) 天麻(一钱) 加姜,水煎。 〔降火〕【滋阴八味丸】 (六味丸加知、柏,各酒炒。) 〔闪挫〕【复元通气散】 见本卷心痛。 〔血瘀〕【四物汤】 地 芍 归 芎 〔气滞〕【乌药顺气散】 见一卷中风。 〔气滞〕【八味顺气散】 见一卷中风。 〔肝气〕【柴胡舒肝散】 见二卷劳瘵。 〔痰注〕【导痰汤】 见一卷中风。 〔伤力〕【十全大补汤】 见一卷中风。 〔伤力〕【青娥丸】 骨脂 杜仲 等分为末,以核桃肉研膏,加炼蜜为丸,每酒下四钱。 〔和肝〕【调肝散】 半夏(一两) 官桂 木瓜 归 芎 牛膝(各五钱) 细辛 石菖蒲 枣仁 炙草(各三钱) 每服四钱,加姜五片,枣二枚,水煎。 〔肾虚〕【二至丸】 桂 附 杜仲 骨脂 鹿茸 鹿角胶 麋茸 青盐 糊丸。 〔肾虚〕【立安丸】 牛膝 杜仲 故纸(各四两) 黄柏 茴香(各二两) 蜜丸,每服五钱,空心盐酒汤下。 〔血闭〕【桃仁承气汤】 见一卷疫。 〔风袭〕【牛膝酒】 羌 芎 草 地骨 五加 薏仁 牛膝(各一两) 海桐皮(二两) 生地(十两) 酒二斗浸。 〔补火〕【八味丸】 见一卷中风。 〔补肾〕【补髓丹】 即上青娥丸加鹿茸。 〔伤寒〕【麻黄汤】 麻 桂 杏 草 〔风湿〕【柴胡汤】 羌活(钱半) 苍术 柴 桂 归 芎 草(各一钱) 独活 红曲(各五分) 防风防己(各三分) 〔肾虚〕【七味丸】 见一卷中风。 〔湿痰〕【二陈汤】 见一卷中风。 〔湿痰〕【二妙丸】 见一卷湿。 〔热痛〕【虎潜丸】 见一卷中风。 〔补中〕【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血寒〕【舒筋三圣散】 当归 肉桂 延胡 为末,每服五钱。 〔风袭〕【安肾汤】 骨碎补 萆 (俱炒) 牛膝 桃仁 海桐皮 当归 桂心 槟榔(各五分) 赤芍附子 川芎 枳壳(各三分) 姜 枣煎。 〔寒湿〕术附汤 见五卷湿。 〔风湿〕【除湿羌活汤】 见一卷中风。 〔脚气〕【瓜萸散】 见五卷脚气,即木萸汤。 〔湿热〕【活络丹】 见五卷痹。 〔风湿〕【虎骨四斤丸】 见五卷痿。 〔虚热〕【鹿茸四斤丸】 虎骨四斤丸去附子、虎骨,加 鹿茸二具 菟丝子 熟地 杜仲 〔挟湿〕【换骨丹】 见五卷鹤膝风。 腰足痛脉案 孙 中年,肾阳虚,腰痛溶溶如坐水中,形色苍,不胜刚燥,用温养少阴,兼理奇脉。杞子、补骨脂、核桃肉、当归、牛膝(酒蒸)、续断、杜仲(炒)、沙苑子(炒)、酒浸服,效。 耿 腹痛旧恙,行走劳倦辄发,今由少腹痛引腰,卧则少缓,脉来虚软,少神,乃冲督经病。用小茴香、沙苑子、补骨脂、降香末、杜仲(姜汁炒)、核桃肉、鹿角霜,三服痛除。 巢氏 中年经断,两尺芤弱,下元先亏,腰膝酸痛,宜温补下焦,必月事来乃望体安。杞子、熟地(俱炒)、牛膝(酒蒸)、当归、沙苑子、菟丝饼、茯苓、核桃肉,十数服而如常。 魏氏 秋间崩漏数次,胫膝宵热,曾用摄补而安。今经止数月,腰痛由季胁控引少腹,辄疑瘀动将崩。诊脉左寸动,胎也,非瘀也。痛引季胁,必带脉虚为病,按冲任二脉循腹胁,夹脐旁,皆络于带,而带脉之病,实太阴所主,故《素问》言邪客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小腹控 ,不可以养息。而王叔和谓带脉为病,左右绕脐,腰脊痛也。宜治带脉以固胎元。如所服参、 、地、术呆补,不能入奇经,安望有效。沙苑子、杞子、小茴香、归须、续断、杜仲、桑寄生、补骨脂、糯稻根须,数服痛止,又用膏方而胎固。 吉氏 有年,久嗽痰红,头眩脘闷,咳则腰痛若折,少腹筋掣痛注,右腿艰于起坐,卧必偏左,脉左沉弦,右沉弱,症属肝肾亏损。但先从气分调补,勿用血药滞腻。沙苑子、橘核、当归(俱酒炒)、杜仲(盐水拌)、茯苓、砂仁壳、川贝母、蒌霜、甜杏仁(炒)、白芍(炒)、核桃肉,三服痛止嗽稀。更订膏方,用血燕根、猪脊髓、桑寄生、杞子、核桃肉、制首乌、玉竹、潞参、当归、茯神、湘莲子、鹿角胶收膏,每用膏六钱,开水和服,全愈。 族兄 小腹右偏痛,直注大股正面、侧面而下至膝盖止,因行走劳顿,寒热痛发,必是小腹先受寒袭于腿经,故痛而发寒热也。宜温通,勿使成痹,但在高年,不宜过剂。橘核酒炒、木香、木瓜、归须、牛膝、小茴香、桑寄生、生姜、葱白,再服微汗,而痛如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