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温病的发热特点及其证治 简介

类别:其他 作者:李翰卿字数:1855更新时间:23/03/02 10:58:45
湿温病多发于长夏初秋,大暑至白露的季节,因为该时天气炎热,雨水较多,人在这样湿热交蒸的气候中,如果中阳素虚,或恣食肥甘生冷,或劳倦饥饱过度,使脾胃受伤,最易发生本病。 湿温病的发热特点及其证治 特征 发热是湿温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与其他疾病相比,湿温病的发热又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掌握这些特征,对辨证用药很有好处。兹详述于下: 1.发热兼恶风寒 始恶寒,后但热不寒:始恶寒者阳为湿郁而恶寒,非若寒伤于表之恶寒,后但热不寒则郁久成热。反恶热矣。 恶寒,身重头痛,有汗或无汗:为湿在表分,卫阳被遏之证也。宜羌活、葛根、苍术等药治之,头不痛者去羌活。 2.午后身热或午后热重 此证与疟疾不同的关键是湿温的热没有退清的时候,疟疾的热不限于午后,且有退清的时候。 此证与阴虚不同的关键是阴虚有咳嗽痰血的病史,且是慢性病;湿温病没有那些病史,而且是季节性的急性病。 3.高热突然降至常温以下 兼汗出、肢冷、脉细者每有虚脱之变,这是恶候症状之一。 4.乍寒乍热如疟 这是卫分气分兼见之症。 以上是湿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见到的发热类型及其特点。 湿温病的发热特点及其证治 湿温 对于湿温初起的发热,其治疗也不同于一般温病及伤寒之治。 湿温初起,邪在卫分,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身重、体痛等,兼胸满舌腻者,为表阳被湿邪所遏之证,治宜芳香宣化,开痰理湿(即开肺气、化脾湿)。若单纯疏散解表,不兼开泄宽胸之药,则热必不除或更加炽甚。因为这是湿热互相郁结之证,与风寒在表之热完全不同,单纯疏散,不但扰动在内之湿痰,使之益形猖獗,也易损伤津液,致热势更甚。 湿温初起之发热,尤忌辛温发汗,不可用解表药。仲景所言误汗证,大致是指湿温而言。清代医家谓忌麻、桂、姜、辛,因为这些是寒郁表阳(即寒邪伤表)的治法,若误用之,轻则高热不解,重则发生神昏、耳聋、目瞑不言的变证。 湿温病的发热特点及其证治 治温病邪在气分四不可 温病邪在气分,其治法宜“清”,叶天士云“到气才可清气”,这是主要原则。如热势重者(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以白虎汤为主;热势轻者(热不重,渴不甚,汗不多),用雷氏清暑涤热法。此外,还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1.不可早用寒滞,如生地、麦冬等,因邪在气分,用药宜取其气,不取其味,早用寒滞则邪遏不能外达。 2.不可过用苦寒,因其药性多下行,服之反使邪气不能向上向外而出,而且苦能化燥,过服苦寒易使温邪化燥伤阴。 3.不可分利过度,邪在气分,小便短赤,过于分利,则津液尤耗。 4.不可早用清滋药物,用之反而引邪内陷。 湿温病的发热特点及其证治 温病的愈后调理 温病的愈后调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调理得当,则病体可逐渐恢复健康;调理不当,则病多迁延难愈,甚或导致不良后果。 温病愈后调理的范围较广,大体说来,有两个方面要格外注意,一是饮食起居,一是药物调理。 一、饮食起居 体虚末复,在调理方面尤要注意防止劳复及食复。俗语说得好,“轻病重复劳”,说明任何一种病,只要复劳就比原来的病势险恶,这是由于身体抵抗力下降的关系。根据多年经验认为,温病愈后不宜过早操劳及行房事,以防反复。 温病热退之后,余邪未尽,骤进谷食,脾胃气弱,不及运化,以致食滞内停,余邪复作,是为食复。庞安常说:“凡病瘥后,先进清粥汤,次进糜粥,亦须少与之,切勿过食也;至于酒肉,尤当禁忌。若有不谨,便复发热,名日食复。” 此外,温病愈后还应谨防外感及动气,以防复发。 二、药物调理 温病愈后应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证候,随证治之,~一般以补益气血、生津养液、清泄余热为常用方法。 1.余热未尽者:有两种现象,其一为肺胃之余热未尽,其症身有微热,或口微渴,或稍喜冷性饮食,不饥欲呕,脉较缓,或微数。治宜轻剂以清表里之虚热。用药宜竹叶以清在表之热,石膏以清在里之热,方剂宜参考竹叶石膏汤。其二为心与小肠之余热未尽,症见小便色赤,短涩,多言。治宜导赤散加麦冬、莲子心、灯心草。 2.津液未复者:这是温邪伤阴的具体表现。胃津液不足,口渴舌红而干燥者,治宜益胃生津,方如益胃汤;肠津液不足,大便秘,无所苦者,治宜增液润滑肠,方如增液汤。 3.胃气不降者:其主要症状为“欲呕”或“呕吐”。治宜降胃气止呕吐。用药以半夏、麦冬同用为主,因为半夏虽有降逆止呕的作用,但味辛性燥,不适于温病之呕逆,故以麦冬甘寒滋润之品补其缺陷。 4.气血两虚者:其症或身体赢瘦,或倦怠无力,或言语轻微,或语声颤动,或气不接续,或面色萎黄,或脉象虚弱。治宜补养气血。药宜人参、党参为主,兼表热者与竹叶、茅根等药同用,兼里热者与石膏、麦冬同用。必须注意胃气,避免温补药品,恐有死灰复燃之弊,饮食宜流质,最好为大米或小米稀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