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感染 简介

类别:其他 作者:李翰卿字数:3607更新时间:23/03/02 10:58:45
急性期有发热无热之分 慢性期有阴虚阳虚之别 对于泌尿系感染,李老根据急性、慢性、复发性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在急性阶段分为两大类型,一类以发热为主者,分为表寒里热、半表半里、少阳兼湿浊、表热、肝胆湿热五种;一类无发热者,分为肝胆湿热、膀胱湿热、湿热阻滞、膀胱气滞四种。 泌尿系感染 1.发热为主型 (1)表寒里热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口渴心烦,脉浮滑数或紧数。治宜解表清里,柴葛解肌汤加减: 柴胡12克 葛根9克 羌活9克 白芷9克 生石膏15克生姜9克大枣5枚黄芩9克 白芍9克桔梗9克 (2)半表半里证:寒热往来,头晕头胀,胸胁苦满,恶心呕吐,脉弦数。治宜和解表里,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8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生姜10克陈皮10克党参10克大枣5枚 (3)少阳兼湿浊证:寒热往来,胃脘或腹部痞满,口苦干而不欲饮,舌苔白腻或黄白而腻,脉沉弦滑或弦缓。治宜和解表里,化湿清热,柴胡达原饮加减: 柴胡9~12克厚朴9克草果9克槟榔9克黄芩9克知母9克菖蒲9克 若身痛者,加羌活9克,白芷9克,防风9克;大便干燥者,加大黄3~6克。 (4)表热证:发热不恶寒,或微恶风寒,全身酸困而不痛,口干,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银翘散加减: 银花15克连翘15克大青叶15克 竹叶10克荆芥10克薄荷10克豆豉10克甘草6克 (5)肝胆湿热证:发热或轻微恶寒发热,头晕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口干,尿热尿痛,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胆,利湿清热,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9克栀子9克黄芩9克柴胡9克生地9克车前子9克泽泻9克木通9克甘草9克 当归9克 若大便干燥者,去木通、车前子、泽泻,加大黄4克。 泌尿系感染 2.无发热型 无发热而仅有尿急、尿频、尿痛,或有微热者,常见以下几种: (1)肝胆湿热证:头晕头痛,心烦急躁,口苦口干,尿热尿频,尿急尿痛,舌质红,舌苔黄白腻,脉弦。治宜清肝泻胆,利湿清热,龙胆泻肝汤加减。 (2)膀胱湿热证:尿热尿频,尿急尿痛,小腹急痛,脉数。治宜利水通淋,八正散加减: 萹蓄10克瞿麦10克车前子10克木通10克滑石10克大黄10克灯心草3克甘草6克 (3)湿热阻滞证:胸闷腹胀,身热酸痛,尿频尿痛,口粘不爽,舌苔白腻,脉濡或濡数。治宜化湿清热,甘露消毒丹加减: 滑石15克茵陈12克黄芩10克菖蒲10克木通10克连翘10克 白蔻仁10克 乌药10克 香附10克薄荷2克 若恶心欲吐者,去香附、乌药,加藿香10克。 (4)膀胱气滞证:尿急尿频,尿热尿痛,小腹坠胀,二便不爽,脉沉。治宜理气通淋,理气通淋方加减: 香附9克乌药9克木香9克槟榔9克苏叶9克陈皮9克黄芩9克 若大便干者,加冬葵子9克;若口干较重者,改用当归贝母苦参丸(《金匮要略》方)。 在慢性和复发阶段,大致可分低热和仅有尿频、尿痛两大类。在低热型中常见的有阴虚、气阴两虚、肝郁血虚三种。仅见尿频、尿痛型中常见的有脾胃湿热、膀胱气滞、肝郁血虚、肾阳亏损、气阴两虚五种。 泌尿系感染 3.低热为主型 (1)阴虚火旺证:骨蒸劳热,五心烦热,午后发热加重,疲乏无力,偶有盗汗,尿热尿痛,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或沉细而数。治宜滋阴清热,青蒿鳖甲散加减: 青蒿10克秦艽10克地骨皮10克银柴胡lO克当归9克知母10克乌梅10克 若脉细数,口苦口干,腰酸腰痛,尿热,尿频,尿急,尿痛,舌尖红,肾阴亏损,湿热较甚者,治宜知柏地黄丸加减: 熟地15克山药12克 淡大云10克 泽泻8克茯苓9克知母9克黄柏9克丹皮9克 若脉涩者,加肉桂4克。 (2)气阴两虚,湿热内蕴证:疲乏无力,骨蒸劳热,自汗盗汗,面色皓白,或烦躁易怒,胸脘痞满,尿热尿痛,舌质淡,苔白,脉虚大或虚大滑数。治宜补气养阴,理气清热,黄芪鳖甲散加减: 黄芪15克鳖甲15克地骨皮10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柴胡10克 半夏10克知母10克生地10克麦冬10克 肉桂10克 白芍10克陈皮10克 (3)肝郁血虚,湿热内蕴证:五心烦热或寒热往来,头晕头痛,胸胁苦满或窜痛,心烦易怒,尿热尿痛,脉弦细数。治宜养血舒肝,清热除湿,丹栀逍遥散加减: 柴胡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茯苓10克 白术10克薄荷5克生姜3片丹皮10克栀子10克 泌尿系感染 4.反复发作尿热尿痛型 (1)脾胃湿热,下注膀胱证:胃脘或腹胀满,甚或腹满痛,纳呆口苦,食后腹满加重,尿热尿痛,尿急尿频,脉濡缓或濡滑。治宜理气化湿清热,理气通淋方加减: 木香6克香附6克苏叶6克乌药6克陈皮9克槟榔9克黄芩9克 枳壳9克莱菔子9克 若胃脘有压痛者,去枳壳,加枳实10克,于姜1.5克,大黄3克。 (2)膀胱气滞,湿热不化证:小腹坠胀,大便不爽,尿热尿频尿痛,脉沉或沉滑。治宜理气化湿清热,理气通淋方加减: 木香10克香附10克乌药10克 陈皮10克苏叶10克槟榔10克 黄芩10克冬葵子10克 (3)肝郁血虚,湿热不化证:除无寒热往来外,余症与上相同。治宜丹栀逍遥散。 (4)肾气不足,湿热不化证:腰困腰痛非常严重,小腹冷胀或无明显冷胀,尿热尿痛,指趾厥冷,脉沉细无力。治宜补肾气利湿热,济生肾气丸加减: 生地15克 山药12克 大云10克土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车前子10克 五味子10克 附子5克 肉桂5克怀牛膝10克 (5)气阴两虚证:腰背困痛,疲乏无力,尿热尿痛,面色皓白,舌苔白,脉虚大或虚大弦滑。治宜补气养阴,补阴益气煎加减: 升麻6克柴胡6克 黄芪15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当归9克陈皮9克 木香6克生地9克 山药9克五味子9克泽泻9克茯苓9克丹皮9克 若腰痛轻微,舌尖红者,宜清心莲子饮。 肾炎的临床诊治 一、关于阳水与阴水 肾炎与中医的水病多相关涉。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在李老关于肾炎的资料中,对阴水、阳水的论述内容虽少,却反映出李老严谨的学风和提倡中西医合流的学术思想。 阳水有三种说法: 1.水肿病小便数而短者为阳水; 2.风水和皮水为阳水: 3.急性肾炎与亚急性肾炎为阳水。 李老说:“这三种说法从意义上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为了易于诊断、治疗,易于各医者步调一致,避免分歧现象,我认为还是第一项的说法较优,不然的话阳水的名称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其治法为清热利水。可选方剂有五皮饮加木通、防己、赤小豆,或地肤子,或连翘、黄柏、黄芩,或海蛤、知母等,及大圣浚川散(由煨大黄、牵牛子、郁李仁、木香、芒硝、甘遂等药组成)、河间神佑丸(药物组成有甘遂、芫花、大戟、大黄、黑牵牛、轻粉等)。 阴水亦有三种说法: 1.水肿病小便清利者为阴水; 2.正水和石水为阴水; 3.慢性肾炎为阴水。 李老说:“为了易于诊断和治疗,易于医者步调一致,避免分歧现象,我认为还是以第一项的说法为优,否则阴水的名称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阴水盛,重桂、姜。李老常用的方剂有:真武汤、禹功散、金匮肾气丸、实脾饮、防己黄芪汤。 肾炎的临床诊治 二、肾炎的治疗方法 李老将肾炎的治法按病、症、方、药的体系总结概括为以下几种: 1.宣肺发表法 病:凡风水、皮水有脉浮、恶风寒等症状,或上半身发肿者适用。 症:脉浮,恶风寒,上半身发肿。 方:五皮饮加苏叶、杏仁,小青龙汤,越婢汤,越婢加术汤,杏子汤,麻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 药:麻黄、桂枝、生姜、苏叶、防风、细辛等。 2.渗湿利水法 病:各种水肿病都适用之,不过有多少的差别。 症:小便不利,尿量短少,下身发肿。 方:五皮饮加车前、木通,五苓散,防己茯苓汤,真武汤,四苓散,蒲灰散。 药:茯苓、猪苓、泽泻、防己、滑石、萆薜、车前、木通、蒲蓄、瞿麦、葫芦等。 3.培补脾土法 病:凡脾虚的水肿病都宜用之。 症:大便溏泄,饮食减少或消化不良,面色萎黄或觥白,言语轻微,四肢无力,脉象虚弱。 方: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异功散,理中汤,实脾饮,附子理中汤,参苓白术散,五苓散。 药:人参、白术、山药、扁豆、莲肉、苡仁等。 4.温化肾阳法 病:适用于肾阳虚的水肿病。 症:畏寒,足冷,脉沉而迟,大便溏泄,小便不利。 方:金匮肾气丸,温通汤(椒目、威灵仙、小茼香)。 药:附子、紫河乍、肉桂等。 5.滋阴补肾法 病:适用于阴虚的水肿病。 症:喜冷,脉数乏力,服温热药不效或小便更少、肿势更增者。 方:六味地黄汤加车前、牛膝,白茅根汤,济阴汤。 药:熟地、生杭芍、白茅根、生山药、羊乳等。 6.补气法 病:适用于气虚的水肿病。 症:面色苍白,言语轻微,四肢疲倦,少气不足以息,脉象无力或洪大无力。 方:升麻黄芪汤,补中益气汤。 药:生口芪、人参、党参等。 总而言之,肾炎治疗的关键在于肺、脾、肾三脏。肾炎以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而肺为水之上源,上源清则下源自清。脾居中央,能转输上下运行水气。一说脾为水之堤防,堤防利则水道自利。肾承水之下流。一说肾为水之主,肾气行则水行也。但这三方面不是截然分界的,也不是齐头并进、漫无标准的,都是依据客观证据,该轻的轻,该重的重,该分的分,该合的合,是辨证论治的。 肾炎的临床诊治 三、肾炎的调养 (一)药物调补 肾炎水肿消失后,可用黄芪粥或胃苓汤调理脾胃,或用理中汤、理中丸温补脾胃,或用金匮八味丸温暖命门,或用六味地黄丸加牛膝、车前子,或再加文蛤、牡蛎,或再加黄柏,滋肾水清余热。 (二)饮食禁忌 忌冒风;忌食盐3~6个月,开始食盐也只能吃低盐调味,急性者愈后仍戒1月左右;忌食酱油;忌食厚味盐猪肉,忌食牛肉;忌食生冷食品。 慢性肾盂肾炎治则 慢性肾盂肾炎属中医劳淋范畴,临床所见多因过用寒凉损伤阳气所致。其证或见脾胃阳虚,或见肾阳亏损,此时若再图以寒凉则病难除。其有肾盂积水者,尿培养细菌种类经常改变者,有白细胞、蛋白反复出现者,临床不可但见其积水而予利尿,亦不可见某种细菌而但寻何种杀菌药、消炎药,而应根据脏腑阴阳之多少比例,正确处以恰当方剂,如肾阳虚者处以十味地黄汤,脾阳虚而湿盛者处以胃苓汤,湿热较盛者处以甘露消毒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