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微汗自汗大汗无汗第五十七
类别:
其他
作者:
清·谢玉琼字数:1831更新时间:23/03/02 11:02:19
微汗常出热不留。初出未收总沐庥。升发之味须禁用。用之大泄反为仇。
自汗之症属阳虚。麻后见之更可危。勿令见风成痉病。治阴抑阳症自除。
发热浑身汗最宜。元府开豁麻出时。卫中表邪从此散。汗多亡阳又忌之。
壮热无汗大非吉。不因风寒因火郁。自始至末总无汗。纵麻已收症百出。
麻有自汗、微汗、大汗、无汗等症。而均有宜有忌。麻初出至未收之时。皆宜微汗。有微汗则皮肤通畅。腠理开豁。而麻易透。发热之际。有自汗者。则有发散之义。乃为常候。(朱曰 微汗、自汗。皆为美候。)盖麻遇自汗。则毒从汗解。元府开而麻毒透。卫中之表邪。则从之而散矣。不可遽止。亦不可复用升发之剂。若自汗而更升发。恐汗大泄。致有亡阳之患。夫自汗之症。原属阳虚。初时无妨。若麻后自汗。多成痉病。切勿见风。法当治阴抑阳。使腹内虚热清退。而汗自止。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仍去白芍、川芎。加元参、牡蛎粉主之。如麻后自汗。兼不食吐蛔者。真是虚症。最为难治。(朱曰 自汗不食吐蛔。又为难治之虚证。)亦宜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牡蛎、藿香、KT 石斛。用旧蒲扇或旧蒲席烧灰研细末。入药中调服。若误投药饵。传变多端。难收功矣。切勿拘治麻初起常法。而用辛温解散之剂。如果系脾热。可用泻黄散去甘草。因症加减而治。
则又可循麻初之常法矣。若自汗而烦渴气壅脉数者。则以静远主人化斑汤加栝蒌霜主之。至于大汗过多之症。则有二因。一因衣被盖浓。而致大汗过多者。一因用升发之剂过甚。而发汗过多者。二者皆不宜也。(朱曰 大汗本非正治。只可偶用。)盖恐大汗过多。致有亡阳之变。轻则症难脱体。重则多有不救。倘遇麻有隐暗不透之坏症。从权施治。而用升发之剂。取其大汗。使毒从汗解。此特语其变。而非正治也。然亦多凶。经曰。汗多亡阳。急须止之。以秘本黄连汤或当归六黄汤。外用温粉扑法治之。(有以人参白虎汤合古方黄连解毒汤治之者。似乎未当。方仍列后备用。)若妇人麻后汗多。心慌神昏者。亦有因而致。不可不察。有因麻症初起。适遇经行。麻乃火候。心火旺盛。荣血多亏。今又月期适至。血又下泄。亏耗大过。至麻收之后。气血两虚。未有不成汗多怔忡神昏等候。(朱曰 麻后气血两虚。又有汗多怔忡等证。)急宜以玉屏散加牡蛎粉与服。
以止其汗。免至亡阳。旋用人参养荣汤。去桂心、五味子。多加牡蛎粉、龙骨。数大剂与服。须宜急治。迟则不救。若麻症初起。壮热而无汗者。多因外感风寒太重。以致皮肤干燥。毛窍不开。麻疹壅滞。而汗亦难出。多成内攻之症。(朱曰 麻证无汗。多成内攻之症。寒凉降火清肺。佐以升发。
是救急治法。)或肚腹胀痛。或发喘促。夏秋之间。宜微升散。以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去赤芍、甘草。加木通、枳壳治之。春冬寒月。重为发散。如加味三拗汤去桔梗、甘草。或葛根疏邪汤(见三十三条)加炒麻黄治之。但不可过剂。使浑身常得微汗为妙。有微汗则腠理润泽。而麻易出。又有一等。因热极火郁而无汗。亦致皮肤干燥而不活泽。麻亦难出。此症外必见唇舌破裂。二便结涩。昏沉壮热。或身痛肚腹胀疼。多发喘促。 痰鸣。不拘何时。无分迟早。急用寒凉降火清肺之剂。佐以升发之药。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加地骨皮、贝母、元参、牛蒡子、前胡、干葛治之。迟则恐成坏症。大抵麻症常以微汗为顺。自始至末。必以得汗为妙。经曰。微汗常出热。热越而不留。此之谓也。若始终无汗。麻难收敛。后必有余症。宜用寒凉升发解毒为当。
【泻黄散】
防风(四钱) 栀仁(炒黑一钱) 藿香叶(七分) 石膏(五钱) 甘草(二钱) 为末。白汤下。或用蜜同酒拌炒。仍用白汤下。
【加味三拗汤】
麻黄(不去节三钱) 杏仁(不去皮尖油二十粒) 生甘草 荆芥穗 桔梗 水煎服。
【静远主人化斑汤】
石膏 知母 元参 麦冬 牛蒡子 连翘 黄芩 地骨皮 淡竹叶 水煎服。
【秘本黄连汤】
黄连 黄柏 黄芩 麦冬 生地黄 当归 生黄 水煎。加入烧蒲扇灰调服。
【当归六黄汤】 治自汗、盗汗。
当归 生地黄 熟地黄 黄 (蜜炒各一钱) 黄芩 黄连 黄柏(各五分) 水煎服。
【温粉扑法】
黄连 牡蛎粉 贝母(各五钱) 粳米粉(一升) 为末。扑身上。
【玉屏风散】
黄 (炙炒一两) 大当归(六钱) 陈糯米(一合炒黄色) 水煎服。
【玉屏散】 治自汗不收。气虚表弱。
黄 (蜜炒) 防风(各一两) 白术(土炒五钱) 生姜、红枣引。水煎服。
【人参养营汤】 治脾经气虚。营血不足。惊悸健忘。寝汗发热。食少无味。身倦肌瘦。
人参 白术(土炒) 黄 (蜜炒) 炙甘草 陈皮 全当归 桂心(各一钱) 熟地黄 五味子(蜜炒)白茯苓(各七分) 白芍药(酒炒八分) 远志肉(去骨甘草水煮五分) 生姜、红枣引。水煎服。
【人参白虎汤】(见六十四条)
【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