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项强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其分
类别:
其他
作者:
秦之桢字数:75293更新时间:23/03/02 11:45:11
是此可见痉病无汗,亦有可汗者,但因其脉沉迟,难用麻黄发汗耳。然痉病项强亦有当下者,故下文又云: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介齿,可以大承气汤。此言痉病,若表邪尽解,惟存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介齿,一派里热内结,亦可与大承气。按此则《金匮》一立栝蒌桂枝汤,和营卫,清痰涤热,而为解肌和解之方;一立葛根汤,散阳明太阳在表之邪,而为无汗刚痉发表之方;一立承气汤,以清阳明表解里热,有汗柔痉攻下之方。如是则汗、下、和解、三法全矣。此言痉病项强各条治法之分别也。余以痉病项强,参以伤寒项强,则明项强症应从太阳表邪主治,而有发汗法门。今以伤寒项强,参以痉病项强,则明项强症亦有阳明里邪主治,而有承气下行法门。考之杂症门,颈项强痛,不能回顾,右脉数大,有用二陈汤加羌活、黄芩而治者。今余推展项强而兼胸满口噤、介齿不语等症,亦有痰凝食滞,脉滑有力,可用二陈导痰汤、平胃保和散而治者。以口噤介齿,中焦凝滞,寒凉抑遏者不少。再考《内经》分十二经俞穴,立刺法主治,则知各经皆有项强之症,原非太阳阳明表邪里热二条可尽者。
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
曰太阳,不曰阳明,然加葛根,兼阳明不待言矣。不曰风伤卫,然用桂枝葛根汤,则风伤卫之症明矣。
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寒者,麻黄加葛根汤。
不曰寒伤营,然用麻黄葛根汤,其为寒伤营亦明矣。
服桂枝汤后,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服桂枝汤,当汗出热减。今仍头项强痛,发热无汗,心下满痛,小便不利,乃是水饮内结,故以此方治之。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头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
伤寒四五日,少阳时也。身热项强,胁下满,少阳症也。手足温而渴,故以此方清少阳之表里。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之状。下之则和,大陷胸丸。
言结胸者,项亦强,是结胸又兼项强等症。言如柔痉之状,则有汗出而无表邪,故用大陷胸丸。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弦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
不可汗,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刺期门。
头项强痛,太阳症也。眩冒如结胸,心下痞硬,少阳支结症也,故曰太阳与少阳并病。刺肺俞,则泄太阳之病;刺肝俞,则泄少阳之邪。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慎不可下之。
上条少阳症多,故刺肺俞、肝俞;此条太阳症多,故但刺肺俞,以泄太阳。上条少阳症多,故禁汗;此条太阳症多,故禁下。
【麻黄加葛根汤】
葛根 麻黄 桂枝 甘草 芍药 生姜 大枣
此仲景治太阳症,项背强KT KT ,无汗之方。加葛根者,以颈项三阳交会,阳明亦所主者。
然辛温太过,三时热令,化立辛凉解表方法。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 葛根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此仲景治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有汗之方。按二方俱加葛根,则项背强,太阳与阳明症矣。若热令南方,用羌、防易桂枝。
【防风羌活汤】
羌活 防风 荆芥 柴胡 干葛 甘草
陶氏以此方,代仲景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寒之麻黄干葛汤者,冬令,加生姜;夏令,加石膏、里有积热,加川连,胸前饱闷,加枳壳、浓朴。
【羌活加葛根汤】
羌活 葛根 防风 荆芥 柴胡 前胡 川芎 广皮 甘草
太阳项背强KT KT ,无汗恶寒,仲景用麻黄葛根汤,陶氏用防风羌活汤。今余以此汤治南方热令积热之人,外冒表邪之症。
【加减冲和汤】
防风 羌活 黄芩 石膏 广皮 甘草
此方陶氏治太阳项背强KT KT ,汗出反恶风者。前条以无汗恶寒,故不加凉药。此条因有汗项强,故用黄芩、石膏。然再加葛根,不失仲景本意。
【防风加葛根汤】
防风 干葛 甘草 黄芩 山栀 广皮
仲景有汗项强,以桂枝加葛根汤治之。今余以防风易去桂枝,加入葛根,更名防风葛根汤。恶寒身痛者,加羌活、独活;时寒时热,加柴胡;头痛,加川芎;湿胜身重者,加苍术、白芷;汗多者,加白芍药。
【羌活防风柴胡汤】
羌活 防风 柴胡 黄芩 甘草 广皮 半夏
此方即以柴胡汤加羌活、防风,治太阳、少阳两经表邪项强者也。然热令,宜加知母、石膏;寒令,宜加生姜、苏叶。
【防风石膏汤】
防风 石膏 干葛 白芷
风温之症,多有项强,故以防风散风,石膏治温。然此治阳明者,症兼太阳,加羌活;兼少阳,加柴胡。
【苍防汤】
苍术 防风 白芷 川芎
项强症,风湿居多,故用燥湿散风。若兼热者,加石膏、黄芩;兼太阳表症,加羌活;少阳寒热,加柴胡。
【神术汤】
苍术 石膏 防风 干葛
湿热见风,则发项强,故以苍术、防、葛散风胜湿。然此皆治阳明,若症兼太阳少阳,加羌活、柴胡。
【栝蒌桂枝汤】
栝蒌根 桂枝 甘草 白芍药 生姜 大枣
痰结中脘,亦发项强之症。此即小建中汤加栝蒌根,助中州化痰涎。痰多呕逆,加半夏、广皮;胸前凝滞,加砂仁。以中气虚,不能运化,必宜建中涤痰耳。
【调脉葛根汤】
葛根 前胡 防风 甘草
此治阳明表邪项强之症。若太阳见症,加羌活;少阳见症,加柴胡;里有积热,唇焦口渴,加知母、石膏。
【大承气汤】 见大便结。
【二陈导痰汤】 即二陈汤导痰汤同煎。
项背强直之症,多以痰饮主治。盖中焦凝滞,则心胸头背颈项强直,以阳明主乎项。故此方涤痰化滞,清理阳明之里。
【平胃保和散】 即平胃散保和丸同研。
中焦食滞,每多项背强直不得卧下之症,故用此方。
【二陈羌芩汤】 即二陈汤加羌活黄芩。
内有痰饮热结,外冒风热,以致项背强直,用此方。
卷一 咽痛
《伤寒论》太阳阳明咽痛各一症,悉属阳症也。少阴咽痛者六,阳热者四,阴寒者二,少阴阳热者四,治以猪肤汤、甘草汤、桔梗汤、半夏散。少阴阴寒者二,治以桂枝干姜汤、真武汤、四逆汤。另厥阴咽痛者一,亦阳症也,治以桔梗汤。夫咽痛,皆是阳热。今少阴经内有二症属寒者,何也?其一以汗多亡阳;其一以阴盛格阳。成氏云:甘草汤主少阴热壅咽痛者;桔梗汤主少阴寒热相搏咽痛者;半夏散主少阴客寒挟痰咽痛者。《活人》云:以半夏桂枝甘草汤治伏气之病,谓非时之暴寒伏于少阴,日久乃发,先见咽痛恶寒,宛似伤寒,但脉不紧盛,反微弱,且见下利,俗名肾伤寒。治以半夏桂枝甘草汤,次用四逆汤。吴氏云:凡阴症咽喉不利,故用以上诸法。若阳症咽喉痛,用甘露饮、玄参汤。戴人云:有初得病,无阳毒阴毒等症,而咽喉自痛,此因感冒后顿用浓衣拥盖,或食生姜热酒即卧致是,此名因寒伤热咽痛,宜用凉膈散、甘露饮治之。又有先伤于热,欲取凉快,乃为外寒所束。此名因热冒寒咽痛,切不可骤用寒凉,宜用甘桔汤、双解散等。按三阳里症有咽痛,表症咽痛者少,以里未郁热故耳。然太阳症,有表寒外束里热,亦有咽痛。若少阳里有郁热,外冒表邪,亦有咽痛者。更有阳明胃有积热,太阴肺有积热,外冒表邪,皆有咽痛者。故三阳表症,亦有咽痛之症。以法论之,若无汗恶寒,脉浮紧者,太阳表症为重,宜先散表,羌活冲和汤重加甘、桔,俟汗出表解,然后清热,切不可早用寒凉,抑遏表邪。阳明里热者,有用清胃汤加甘、桔。少阳里热者,方可用柴胡清肝饮。太阴肺素有热,凉膈散。若带表邪,仍用散表之药。咽痛甚者,刺少商穴,稍见血出即愈。咽痛喉边肿起一块,以针刺肿处出血则愈。如喉一片皆肿,难以遍刺者,以冰、硼、炉甘石,研细吹痛处,时以薄荷汤漱口。
【家秘荆防甘桔汤】
荆芥 防风 甘草 桔梗 薄荷 大力子恶寒身痛,加羌活;腰痛足冷,加独活;潮热,加升麻、柴胡。古方升麻玄参汤,和解阳明咽痛者,加羌柴兼太阳少阳治之矣。三阳咽痛皆热邪,然用寒凉反剧,以其旧有故热在里,新受暴寒外束,家秘多冲萝卜汁,取其甘寒善散耳。
太阳病,下之,脉紧者,必咽喉痛,半夏汤。
太阳病应散表,反误下,不成结胸,但见脉紧,此太阳表寒未散,内薄咽喉而必痛,故用半夏桂枝汤,散太阳表寒。此因误用寒下抑遏,故用辛散,非阳经咽痛,概可慢用。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则咽不痛。
此申明阳经咽痛,多因火热上冲,不同寒邪抑遏,妄用辛温从治。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其脉即出者愈。
此申明里真寒,外假热,咽中痛,虚阳上浮也。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少阴下利阴寒者多,今咽痛胸满心烦,则是阳火,故用猪肤润燥。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与桔梗汤。
此少阴热邪咽痛也。以甘草汤设不瘥,再与桔梗汤,以开提肺邪。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少阴病,咽中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
咽痛之症,可用半夏散及汤治之。若咽中痛而生疮,直至声音不出,则桂枝有碍热邪,故以苦酒、半夏、鸡子白,润燥温散所伏之寒邪。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喉不痹。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反汗出,则是里热太过,故咽中痛,喉中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仍不止,则邪热内攻肠胃,故便脓血。既便脓血,热邪不上冲,而喉不痹。
【半夏汤】
半夏 桂枝 甘草
此方本为太阳表有寒邪,应散表,误下,寒邪伏于咽喉,结聚痰涎而作痛,故用辛温散解,非概治阳经咽痛也。
【通脉四逆汤】
干姜 附子 甘草 葱白
咽中作痛,要分三条:表邪不散,宜散表;积热上冲而痛,宜辛凉;虚阳上浮,家秘用此方加凉药少许,恐有拒格之患耳。
【猪肤汤】
猪皮一斤去毛去肉水煎去渣加白粉白蜜少许煎服。
少阴咽痛,以肾水不足,水中火发,土刑肺金。猪肤系北方水畜,水能制火,皮能润肺。
后人宗此,化黑驴皮,用阿井水煎膏,以治咳嗽、嗽血。家秘用龟版,性同猪皮,刮净煎膏,补肾水,润肺燥,取补北方制南方,则西方不受火制。
【甘草汤】
甘草(二两水煎)
《千金方》治肺痈,《伤寒论》治咽痛,同用甘草一味,以咽痛肺痈,肺受火刑耳。仲景心下痞满,以甘草、黄连同用,取其直折心火。后以甘草、生地、木通同用,导去心经之火。
后人又以二方合用,而泻火全矣。然不用于咽痛,不可骤用苦寒耳。前方用猪肤汤,壮北方肾水,以制龙雷之火克肺也。此方用甘草一味者,泻南方之心火克肺也。
【桔梗汤】
桔梗(一两) 甘草(一两)
原文云: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若不瘥,与桔梗汤。按甘草泻心火,服之痛不愈,此火邪结住肺中,不得外解,故以桔梗开发肺气,同甘草泻出肺中伏火。因此悟得欲清肺中邪结,必要开肺清肺,二味同用,则肺中之邪始出。余化此方法,加防风于泻白散中,以解肺风;加石膏于泻白散中,以泻肺火。本宗于此。
【半夏散】 即半夏桂枝甘草汤。
半夏 桂枝 甘草
前条客寒伤于太阳,失汗误下,寒邪内结咽喉而痛者,以半夏汤荡之。今以客寒伏于少阴,伏气肾伤寒咽痛,又以此汤更为半夏散以散之。可知太阳之邪结在浅,少阴之邪伏于深矣。
【苦酒汤】
苦酒 半夏 鸡子白
仲景以半夏汤,治太阳表邪内伏,作痛咽喉。又以半夏散,治少阴伏气咽痛。今以少阴咽中生疮,不能语言者,又以苦酒汤治之。夫寒邪挟痰,伏于咽喉而痛,可用半夏以散痰,桂枝以散邪。若热痰攻咽成疮,而声音不出,则不可妄用辛温,故去桂枝,易以苦酒鸡子白,温散润燥治之。
【甘露饮】
知母 麦冬 连翘 薄荷 桔梗 黄芩 玄参 滑石 石膏 甘草
咽喉之症,客寒内伏,仲景立辛散之方,以戒苦寒直折。余今又不得不补赘苦寒之方,以治三阳热毒上冲,非违背前贤,实相需互备也。
【玄参汤】
玄参 山栀 麦冬 天花粉 桔梗 知母 薄荷 甘草 黄芩
此方清肺润燥,治实火咽痛。阳明有热,加升麻、石膏,即合玄参升麻汤。少阳有热,加柴胡、胆星。外冒风邪,加防风、荆芥。
【凉膈散】
连翘 桔梗 山栀 黄芩 天花粉 知母 薄荷 甘草 玄参
此通治三阳上焦咽痛之方。症兼阳明,加升麻、干葛;兼少阳,加柴胡;若外感风寒发热,加防风荆芥。
【甘桔汤】 详前。
【双解散】
柴胡 干葛 荆芥 薄荷 黄芩 玄参 石膏 知母 甘草 桔梗 防风
此治阳明少阳,先伤积热,又冒表邪,郁于上焦,咽喉作痛。
【羌活冲和汤】
羌活 防风 荆芥 白芷 黄芩 苍术 生地 广皮 甘草
此治太阳发热咽痛,无汗脉浮者。症有燥热去白芷、苍术,加入玄参、升麻。
【清胃汤】
升麻 生地 丹皮 山栀 甘草 黄连
阳明有热,肺受火制,故以此汤清胃治本。家秘治咽喉作痛各有分别,语言即痛,清肺为急;咽物即痛,清胃为先。
【柴胡清肝饮】
柴胡 黄芩 山栀 青皮 荆芥 甘草
《内经》云:一阴一阳,结为喉痹。少阳之火,恒结喉旁,故家秘治咽喉肿痛,多有兼治少阳者。
卷二 似疟
似疟者,发作有时而准也。按似疟与潮热,皆不失时候。但热不寒者,名潮热;先寒后热者,名似疟。故曰似疟,表症也。发于昼,邪在阳分气分者轻;发于夜,邪在阴分血分者重。若发于寅卯二时,少阳症也,柴胡汤主之。寒多者,加羌活、防风;热多者,加黄芩、山栀。若发于辰巳午三时,或一日一发者,太阳症也,加减羌活汤主之。寒多,倍加羌活、防风;热多,加黄芩、山栀。发于未申二时,或间日一发者,阳明症也,干葛汤主之。若寅卯先见烦躁烦热,至未申而热甚者,阳明而兼少阳也,重加柴胡黄芩。若发时寒多,加羌活、防风;热多,加知母、石膏。此以时候分各经主治之法也。又有一日一发,恶寒头痛,脉浮而数,为太阳经,即以前方羌活汤。若间日发作,热多寒少,脉长而大,烦渴消水者,为阳明经,即以前方干葛汤加减主之。若寒热口苦,脉弦而数者,为少阳经,即以前方小柴胡汤加减服之。此又据症据脉,分各经主治之法也。寒热发在午前者,表症也,宜发表。寒热发在午后者,邪在半表半里,一半散表,一半清里。若但热不寒,发在午后者,瘅阳症,宜清里为急。大凡似疟,发作不愆其期者,则非虚热,不论日数,悉作邪治。有表邪恶寒,失散表邪,内伏变症。有里邪,失治,里邪病必不愈。若发时手足皆冷,甚至麻木,此积热从内发外,风寒束其外,里热不得发越,是以手足反冷,宜先散表邪,后清积热。积热先感,伏于内,未曾发病。风寒后感,束于外,其病乃发。后感之风,寒在外而近,故先寒。先感之积热,在内而远,故后热。积热本病,表寒标病,近者先治,故凡病先散表,后清里也。若发时胸前或满,或呕,或热,或嘈,或痛,或恶心,此痰饮内伏,故呕吐也,宜以二陈导痰汤。热令有火,加山栀、川连、冲竹沥热服。若胸前饱闷,呕吐不食,此食滞胃家,宜以平胃保和散、青皮槟榔散、草果饮,加白豆蔻、川连。若内有积热,忌辛燥者,冲萝卜汁。以似疟症必夹痰食而起者,故曰疟家中脘,多蓄黄水,肠胃有痰饮积食,至其时则发作上潮,宜先用吐法,随用导痰汤、草果饮、保和散消尽痰积,重加槟榔、楂肉,则无疟母癖块之患。
大凡痰饮食积似疟症,若在热令发作,虽忌辛温燥味,又忌生冷抑遏,以此症最易变重。夫疟疾间日而发,发后清爽,仍能行走饮食。若一日一发,发后身虽凉,不能起身饮食,乃太阳经先寒后热之寒热病,非真疟也。初起先寒后热,宛似疟症,失忌风寒饮食,一热不凉矣。
此症如发热汗多,表邪不解,久病不愈。直待汗少,方是热减可愈之机。若一起从来无汗,或汗向少,尚有恶寒表症。直待汗多,方是表邪表散之征。故曰无汗恶寒,表症也,欲其有汗,散表为先。有汗潮热,里症也,欲其无汗,清里为急。如初起胸前饱闷,恶寒发热,不思饮食,此胃家有滞。直待胸前宽适,饮食能进,方有愈期。若胃强能食,发热不止,此阳明有热,必减其饮食,则谷气不助热邪而热自减,故云日暮微烦,减谷即愈。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一日一发,先寒后热,如疟状,若其人不呕,清便,则里无邪,当自可。若一日二三度发,则是邪散,变轻而无准期,脉又见微缓,则为自愈。若仍见恶寒表症而脉微,当知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若见面热赤色,此其表邪未解,未得小汗出,身必发痒,仍当发汗,冬月北方用麻桂各半汤。南方三时用羌活,防风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汗大出,病不解,脉反洪大,又与桂枝汤。又见形如疟,若一日两发,此是表邪欲解之象。因桂枝止治风邪,寒邪终不得散,故加麻黄一半,以散寒邪,则汗出而必解。
可见太阳似疟,皆主散表,不比阳明似疟有汗下两条者。
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虚浮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太阳如疟,皆表邪。今日晡发热,此阳明似疟之症。故分脉沉而实,宜下之以大承气。脉若不实而浮,尚是太阳似疟,而以桂枝发汗也。
少阳篇曰: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此条专言女科热入血室似疟症。小柴胡汤兼治少阳、厥阴,再加引入血分之味。
【小柴胡汤】 见寒热头眩二门。
按似疟症,若发寅卯二时,又见弦数之脉,以此方主治。若恶寒身痛,加羌活;无汗,加防风;胸前饱闷,加枳壳、浓朴、草果、白豆蔻;口渴,加知母、石膏、干葛;呕恶,加竹茹,倍半夏。
【加减羌活汤】 见恶寒。
似疟发于午前,见恶寒身痛,伸欠拘禁,为太阳症,故以此方发表。
【升麻干葛汤】
升麻 干葛 白芍药 甘草
此治阳明经有汗恶寒之疟。若无汗,去白芍药,加防风,恶寒身痛,加羌活;呕恶,加半夏、浓朴;口渴消水,加干葛、石膏;胸前饱闷,加草果、白豆蔻。
【白虎加桂枝汤】
似疟症,表有寒邪,忌白虎,里有积热,忌桂枝。今以石膏之清凉同桂枝,亦能散表。桂枝辛热同石膏,亦化清凉。桂枝治先恶寒;石膏治后发热。
【二陈导痰汤】
半夏 南星 枳实 赤茯苓 橘红 甘草 石菖蒲
胸前饱闷,又见寒热似疟,此因痰成疟,故立此方。外感表邪,加羌活、柴胡、干葛。里有积热,加山栀、黄连、白豆蔻、浓朴。
【平胃散】 见谵语。
肠胃湿热,恒发似疟。若发时胸前饱闷,悉以食积主治。兼冒寒邪,加羌活、柴胡、葛根、防风;内兼积热,加山栀、黄连、枳壳,食积重者,加楂肉一两,青皮三钱,呕吐,加竹茹、半夏、白豆蔻。
【草果饮】
草果仁 青皮 白芷 甘草 紫苏 白豆蔻 山楂 莱菔子
人冒外邪,但发寒热,不成疟症。若肠胃先有食积痰涎,后又外感风寒,则发似疟,故家秘以此消痰积。若发时恶寒身痛,此后感之表邪急也,加羌活、柴胡、升麻;口渴唇焦,先感之积热重也,加栀、连。
不思饮食,似疟不愈,消其饮食,不助热邪,而热自除。能食而似疟不愈,禁其饮食,不助邪热,而热自减。以似疟之症,皆因内有痰饮积热故耳。
【家秘截疟饮】
羌活 柴胡 升麻 半夏 浓朴 槟榔 青皮 枳壳 木通 楂肉
卷二 潮热
潮热者,如潮水之有准,而不失其时。但热不寒,不若似疟,先寒后热,尚有表症者。发作有时,不若发热壮热烦热常热不休者。杂症潮热,有实有虚。外感潮热,惟以阳明肠胃,积热燥屎所致。故潮热多用清、下二法,以里症多也。然又有分别,发于寅卯二时,先有微寒而热者,此少阳潮热。无汗脉浮,柴胡防风汤;有汗脉弦,小柴胡汤;大便秘有下症者,大柴胡汤,虚人,柴胡引子。发于巳午二时,或一日一发者,此太阳潮热。脉浮无汗,羌活冲和汤;热结膀胱,导赤各半汤,重加羌活。发于申未二时,或间日发作者,此是阳明肠胃积热,宜川连枳壳汤;然脉浮无汗,尚宜干葛解肌汤;有汗脉大,口渴,用葛根白虎汤;若胸前饱闷,右脉弦滑,保和散,重加消导;若大便结有下症者,大干葛汤下之;若腹胀满作痛,欲大便不得,便手足 多汗,用三乙承气汤。潮热不用发表之方者,以潮热无表症耳。若表邪未散者,仍用发散。是以潮热,亦有用双解散、小柴胡汤和解而愈者。未可徒恃清、下二法者。
总之,自汗脉沉数,无表邪之潮热,宜清里,不必解表。无汗脉浮大,有表症之潮热,宜解表。即有里邪,亦只宜双解表里,未可单清里热,反碍表邪。即表邪尽解,里症潮热,如无下症者,未可即下。以上言有表有里之潮热也。又有外不常热,每至五更,即觉烦热,至辰巳或午未申,则内火上冲,或呕或胀,或作痛,或胸前胁肋一片,每至其时,发热如火,一日一发,不愆其期,此积热痰火,内伏作患,从里发外之潮热也。宜升麻清胃汤合枳壳川连汤、栀连二陈汤,加海石、栝蒌,清积热,化痰涎。甚至腹作痛,有下症者,导痰汤加大黄、玄明粉下之。若食滞未消,忌寒凉抑遏者,宜保和平胃散消食积。若痰食皆消,惟存积热不解,家秘用干葛而热从表解,川连同枳壳而泄大便,川连同木通而清小便,得内外分消之法。此言里有积热之潮热也。又有热病后,每至申酉,微有潮热,此名日暮微烦,阳明肠胃积热未清,二便未滑,又食谷太早。仲景云:损谷即愈。此言戒谷食,并用寒凉,微下大肠,损其腹中之谷食,兼清其余热,宜用枳壳、木通、川连、大黄、黄芩、山栀以治之;或栀子豆豉汤加枳实、大黄,同食复主治亦可。
太阳病,重发汗,复下之,不大便,舌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大陷胸汤。
此条不治潮热,但治结胸,故详注结胸症。
阳明潮热,大便硬,可与承气汤。若不转失气,此但初头硬,后必溏,攻之必胀满不食。
此申明用承气法,必以转失臭气为粪定硬。若不转臭气,其粪初头一段虽硬,后即是溏粪。
若误攻,腹必胀满不食。
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矣。
手足汗出者,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若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如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
阳明病脉不浮大,而迟缓汗出不恶寒,且腹满潮热,手足汗出,大便已硬,可攻里矣。若尚见发热恶寒,又无潮热里症,未可用承气汤。即令腹大满,大便不通,只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下。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粪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大承气汤主之。
此以不能食,别有燥屎。以能食,别无燥屎。言阳明热本能食,今反不能食,此肠胃中填实,无余地纳谷,即大实大满互词,故断其必有燥屎五六枚,宜大承气汤主之。若能食者,但硬大便,未必有干结燥屎,未可用大承气汤。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与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
不转矢气,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气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阳明病,谵语潮热,脉沉数,方是下脉。今脉滑疾,尚是浮动表邪之脉,且以小承气汤服之,察其若转矢气,仍以小承气汤更服一剂。若不转矢气,勿更服。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则里气已虚,不可更投承气汤,故曰难治。
二阳并病,太阳症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大承气汤主之。
太阳症罢,但发潮热,已无表证矣。汗出大便难而谵语,皆下症,故用大承气汤。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阳明病中,复申脉浮而紧,即潮热发作有时者,亦不可早下,仍用太阳施治。发作有时,非发作定期,乃言发作时,必现太阳时候。例如辰巳潮热,属太阳之时;上半日潮热,属表邪之时。即脉但浮不紧,表邪轻者,亦见盗汗出,尚是柴胡症也。此示人不拘脉与症,但见表邪起影,即当从表治之。
【柴胡防风汤】
柴胡 防风 干葛 甘草
此散少阳阳明表邪之方。若恶寒身痛,加羌活。饱闷,加枳壳、浓朴;呕吐,加半夏、浓朴。
【小柴胡汤】
柴胡 黄芩 广皮 甘草 半夏 人参
此方和解少阳。若见恶寒身痛,仍加羌活,防风;口渴,去半夏,加天花粉;饱闷,去人参,加枳壳、浓朴;小便不利,加木通。
【大柴胡汤】
柴胡 黄芩 广皮 甘草 半夏 大黄
少阳表症未解,里症又急,用此方双解表里。口燥渴,去半夏;腹中胀,加枳壳;小便涩,加木通。
【柴胡饮子】
此即小柴胡汤加大黄,大柴胡汤加人参,家秘治潮热便闭,本元虚者。去半夏,加当归、白芍,治血虚潮热,大便闭结。
【羌活冲和汤】 见发热。
【导赤各半汤】 见腹痛。
【白虎汤】 见口渴。
用此方,第一要分别有汗无汗,消水不消水,唇口焦与不焦,乃下手要诀也。
【大干葛汤】
此从大柴胡汤双解少阳表里法中,化立此汤,双解阳明表邪未解,又见阳明里热有下症者。
【三乙承气汤】
枳壳 浓朴 大黄 芒硝 甘草
潮热,里症也。故一见下症,即用下法。
【大陷胸汤】 此方详注结胸症。
卷二 烦躁
烦躁有阴阳表里四条,按烦与躁,同一烦闷不宁也。身大热,脉浮大,有表症,无汗而烦,名曰烦热,宜发汗。身不大热,脉沉数,无表症,汗多而烦,名曰烦躁,宜清里。另有不发热,脉沉迟,口不消水而烦者,名曰阴躁,用温里。夫烦热,表症;烦躁,里症;阴躁,阴症。是以烦躁,宜分表里阴阳。若太阳中风,汗出而烦躁,脉反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此太阳经营卫两伤之烦躁,大青龙汤主之。若身痛无汗,脉浮紧,身大热而烦,此太阳经寒伤营之烦躁也,冬月北方,用麻黄汤,三时南方,用羌活汤。若发热有汗而烦,脉浮缓,此太阳经风伤卫之烦躁也,冬月北方,用桂枝汤,三时用防风汤。若汗出不解而烦,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此太阳经热结膀胱之烦躁也,北方用五苓散,南方羌活木通汤。若发热无汗而烦,目痛鼻干,脉长浮洪,此阳明表症烦躁也,冬月葛根汤,三时升麻干葛汤。若有汗而烦,脉洪而数,口渴消水,此阳明里症烦躁也,白虎汤。若表邪尽散,脉沉而数,有下症而烦者,承气汤。若寒热呕而口苦,脉弦而烦者,此少阳半表半里烦躁也,小柴胡汤合栀子豆豉汤。
若腹胀便闭,有汗而烦躁,此少阳有下症烦躁也,大柴胡汤下之。又有积热内结,外不大热,手足反冷,脉沉而数,口渴饮水,时有汗出而烦者,宜用清里。又有表邪伏于经络,中焦凝滞,表热不能外发,遍身反冷,脉反沉伏而烦热,宜用升散。总之,有汗之烦躁,里症也,宜清热;无汗之烦躁,表症也,宜散表;脉浮之烦躁,表症也,宜散表;脉伏之烦躁,伏邪也,宜升提;沉数之烦躁,里热也,宜清热;沉迟之烦躁,里寒也,宜温经;杂症烦躁,另具大方条内。
太阳篇曰:伤寒欲自解者,必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此首揭伤寒表症,若欲作汗,必先见烦热躁闷,呻吟不宁之候。何以知之?以浮脉见烦,故知汗出而解。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中风,当用桂枝解肌。今服后反烦者,太阳之邪充塞肌窍,刺风池、风府,泄其所郁之热,再与桂枝,则愈矣。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症,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多服暖水,汗出愈。
此条即太阳热结膀胱之烦。详注发热。
太阳脉浮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短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此条言表邪未解,误下变结胸,当用结胸法。
结胸症具烦躁者,即死。
结胸症见烦躁,则内水将竭矣,下之则死,不下亦死。
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发汗后,只解得半日许,又复烦,脉又浮数,不可更行麻黄,用桂枝汤解肌发汗。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主之。
烦而腹不满,表症也;腹满不烦,里症也。既烦且满,虽经下后,邪在半表半里,故以栀子去烦,浓朴泄满。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大下,过下也,肠胃因寒,用栀子去烦,加干姜以暖中。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症,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昼夜烦躁,乃是阳症。今以汗下后,夜则安静,且不呕不渴,外无表症,脉又沉微,身无大热,此本是阳症,因汗下太过,故用温中之药。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太阳中风症,又见浮紧伤寒脉,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烦躁之伤寒症,故用大青龙汤,双解营卫之邪。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热,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主之一句,在当发其汗下看,从前诸注,皆误也。详注衄血条内。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二条详注口渴。重在烦,故用白虎。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此条详注大便硬。
病患不大便六七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一派下症,不立下法,而大承气汤在矣。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症,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微和之,令小安,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脉不浮紧,非表脉,无太阳少阳表症,见烦躁心下硬,明表解而为里热烦躁矣。详注大便结内。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言阳明病,无太阳少阳表症,不吐不下,未曾伤其肠胃。若有心烦,是里热,调胃承气汤可与。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烦躁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六七日传里之时,身无大热,表邪已解,其人反烦躁,则阳邪传入于里,宜用清里之法。
【栀子干姜汤】
栀子 干姜
阳症烦躁用栀子,阴症发躁用干姜。今因本是阳症,宜清不宜下,反误下之,身热不去而微烦,故以二味合用。仲景常以一味解表药,一味清里药,和解表里之邪。今以化出一味寒药,一味热药,和解冷热不调误下后之身热心烦,极开化方用药之妙悟。
【栀子浓朴汤】 即清气汤。
栀子 浓朴 枳实 小便不利,加木通,大便结,有下症,加大黄。
栀子豆豉汤,治心烦懊 ,腹不满,重在懊 ,此方去豆豉,加浓朴、枳实,治心烦、腹满,不懊 ,重在腹满。观此二方加减治烦,全在懊 腹满二症上分别,因此悟得仲景治寒伤营,无汗烦躁,用麻黄汤,风伤卫,有汗烦躁,用桂枝汤,营卫两伤之烦躁,用大青龙汤;热结膀胱,小便不利之烦躁,用五苓散;膈内拒痛,结胸烦躁,用大陷胸汤;大汗出烦渴,背恶寒,用白虎汤;无表症烦躁,心下硬,用大承气;阳症误下变阴,身热不去之微烦,用冷热各半之栀子干姜汤;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夜则安静,身无热之亡阳症,用干姜附子汤。要知表症烦躁,当汗之;里症烦躁,当清之;邪在半表半里,当和解之,有表复有里当双解之;阴躁致烦,温之灸之。推而广之,凡治病当如是也。
【大青龙汤】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生姜 石膏 大枣
桂枝汤,治风伤卫之轻症,仲景之轻方也。麻黄汤,治寒伤营之重症,仲景之重方。其大青龙汤,恐麻黄汤太峻,故加大枣、生姜,补养胃气;加石膏,制麻、桂辛温。以烦躁之症,忌用温热,此变麻黄汤重方,而为稍轻之剂,后代皆注此方太峻,似乎反重于麻黄汤,千古差谬。
【桂枝汤】 见恶寒。
【羌活汤】 见发热。
【防风汤】 见身痛。
【五苓散】 见小便不利。
【羌独木通汤】 见发热。
【葛根汤】 见似疟。
【升麻干葛汤】
升麻 干葛 白芍药 甘草
阳明表邪烦躁,难用原方葛根汤辛温,以此方治之。若无汗恶寒,加羌活、防风,去白芍;胸前饱闷,加枳壳、桔梗;烦渴消水,加知母、石膏。
【白虎汤】 见潮热。
【承气汤】 见潮热。
卷二 谵语
谵语者,语言狂妄也。阳明热极,上乘心肺,则神志不清。轻者睡中呢喃,重者不睡亦语。
经云:谵语、独语、语言不休,与夫狂言言乱等症,由其病之轻重而立名也。今分别表热谵语,心热谵语,胃热谵语,肺热谵语,食滞谵语,燥屎谵语,痰热谵语,蓄血谵语,八条分别,表热谵语者,身虽大热,两足独冷,或 痧内伏,或风湿相搏,一身尽痛,邪不外泄,内攻谵妄。病在太阳,羌活汤;病在阳明,升麻葛根汤,在少阳,柴胡汤。心热谵语者,动则狂惊,静则自笑,舌苔黑刺,时时昏沉,无一刻清爽,左寸脉数,导赤各半汤。胃热谵语者,时或狂妄,时而清爽,唇焦口渴,舌生黄苔,右关脉数,清胃汤、三黄巨胜汤。手足多汗,表邪未解,下症急者,大柴胡、大干葛汤选用。肺热谵语者,肺主藏魄,肺受火伤,则魂魄不宁,时或悲泣,时或咳嚏,凉膈散主之。食滞谵语者,外冒风寒,内伤饮食,邪食胶固,则发谵语。惟以唇不焦,舌不干,渴不消水,与里热谵语为异。治宜保和散,倍加枳实、石菖蒲、山楂、莱菔子。食滞初起,须用探吐之法,随用消化之药。若早用寒凉凝滞,则谵语益甚。若下早,则胸前结聚,而成结胸。即有便闭胀痛应下之症,亦止宜用芒硝玄明粉,以硝消坚,行而不滞,切忌用大黄重浊凝滞之味。燥屎谵语者,胸中有邪热,腹中有燥屎,热结在里,下不得泄,上熏心肺,唇焦口燥,脐腹胀满,大便不通,手足时时多汗,此下症谵语也。三承气汤选用。痰热谵语者,心胃有痰火,攻冲胞络,则君主不宁,而多谵语。此症口亦不渴,舌上滑苔,若服寒凉,则谵语愈甚,宜导痰汤。大便结者,指迷丸。吴氏以竹沥一盏,生栝蒌根,打烂绞汁一盏温服,涤痰清热,下顺大便,不比寒凝食滞不语之症,忌用寒凉清润之药。蓄血谵语者,漱水在口,不得下咽,身目发黄,言语若狂,此上焦血也;小腹胀满,小便反利,下焦血也。在上者,犀角地黄汤,加红花、当归;在下者,桃仁承气汤。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一盏,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盏。若不转矢气者,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气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
详注潮热条。自此以下四章,详别谵语,用承气法。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
详注潮热条。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勿更服。
详注自汗条。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必过经乃可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热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此章以表虚里热三句在须下之下者,千古错解。详注自汗条,须互相查考。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
实邪谵语,狂妄不一;正气不足,只将一语反复言之也。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直视谵语,恶候也,又见喘满,其死必矣。若见下利,亦必死。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和者,则不死。
阳实谵语,邪乱神明,尚为可治;亡阳谵说,神魂无主,故脉短者死;脉和者尚可不死。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里虚实,久则谵语。
脉沉为邪在里,今反发其汗,则津液越出,肠胃干涸,大便为难。仲景虽不立方,然微和胃气,跃然言内。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吐下后不解,又不大便,独语如见鬼状,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尚有生理,脉涩者死。若脉微,但发热谵语,无以上恶候,可与承气汤。若一服而大便利,即不可再服。
【羌活汤 升麻葛根汤 柴胡汤】 三方见恶寒。
【导赤各半汤】
川连 甘草 生地 木通 知母 滑石 麦冬 山栀 黄芩 犀角
心热谵语,宜清心经之热。欲清心热,莫如先利小便。
【清胃汤】
川连 升麻 生地 山栀 甘草
谵语清心热,一法也。亦有胃热谵语宜先清胃者,故先立导赤各半汤,又立清胃汤也。
【三黄巨胜汤】
黄芩 黄连 大黄 山栀 石膏
此因三阳经皆热,故以三黄汤兼清三阳,加石膏、山栀,则功力巨大。
【大干葛汤】 见头痛。
谵语有下症者,理宜承气汤。若尚带阳明表邪,家秘以干葛、石膏,加大黄、枳壳,双解阳明表里。此从大柴胡双解少阳表里法中化立此方。要知清胃汤,清足阳明胃热者,大干葛汤,清手阳明大肠热者。
【凉膈散】
桔梗 黄芩 山栀 连翘 玄参 天花粉 薄荷 甘草 黄连 玄明粉
心热胃热谵语,人所知之;至于肺热,人多不知。上焦热甚,则神魂迷荡,故凉膈清神,持治谵妄。
【枳石平胃散】
热苍术 浓朴 广皮 甘草 枳实 石菖蒲 山楂肉 莱菔子
食滞胃家,外冒表邪,寒凝抑遏,皆发谵语,故立平胃保和散,倍加枳实、菖蒲、莱菔子。
【导痰汤】
半夏 南星 枳实 赤茯苓 橘红 石菖蒲 甘草 海石
有热加黄连。
食滞谵语,用平胃消导;若痰结中脘,又当消痰。
【指迷丸】
半夏 陈皮 甘草 白茯苓 枳实 玄明粉
痰结胃家,用导痰方法;热痰下结大肠,当用指迷丸。
【犀角地黄汤】 见身痛、衄血。
谵语如狂,亦有血症谛者,以此方出入加减。
【桃仁承气汤】 见蓄血。
【大承气汤】 见便结。
卷二 发狂
经云:邪入于阳则狂。又云:重阳为狂。《伤寒书》以热毒入胃,并入于心,遂使狂言妄语,大渴引饮,然此指热甚一条而言也。夫发狂症,内伤有痰热、挟食、惊气、蓄血、血虚、失精、神不守舍七者之分,今外感以表邪壅闭,里热内结、血蓄、 毒、挟痰、食滞、阴躁七者之别,未可概以火热治之,而犯误下寒凉抑遏之弊也。表邪壅闭者,其人素有积热,外冒表邪,不得发泄,内扰神明,遂使志识昏迷,但见狂妄。即有表邪,因内有积热,不宜辛温发散。无汗,脉浮数,先以羌活冲和汤散表,后以双解散和解表里。邪热内结者,六脉沉数,唇焦口渴,手足多汗,狂乱谵语,二便闭涩,当以黄连解毒汤、凉膈散、导赤各半汤清利里热。若大便不通,有下症者,承气汤下之。蓄血发狂者,如狂喜忘,漱水在口,不能不咽,寸脉见芤者,血蓄上焦也,当归桃仁汤主之。小腹硬满,小便自利,尺脉见芤者,血蓄下焦也,桃仁承气汤;甚者抵当汤。 毒发狂者,内伏 毒,外被风寒所束,或食生冷抑遏,或因食滞中焦, 毒不得发越,内扰神明,左脉或浮或躁者,羌活败毒散。生冷抑遏,食滞中焦,右脉滑大者,保和散、平胃散。时气发狂者,四时之疫气沿门患之,当察时令所属,应发表者,羌活败毒散;应和解者,双解散;应清凉者,凉膈散、黄连解毒汤。另有挟食发狂者,外感时令,内伤饮食,滞于中焦,则多谵语,症似阳狂,但脉大不数,口不消水为异,亦宜平胃保和散等煎汤服之。又有挟痰发狂者,中脘有痰,胸膈痞满,迷塞包络,口出无伦语,症似阳狂,但唇不焦,口不渴,舌有滑苔,痰在上焦,寸脉滑大,法先吐之,盐豉汤探吐。痰在中焦,关脉洪滑,二陈汤加竹沥、胆星;有结痰痰积者,加海石、瓦棱子。胁肋胀满作痛,有实候者,先以导痰汤服之。有下症者,以滚痰丸下之。阴躁发狂,另具阴症门。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下,当先解外。外已解,但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气汤。
太阳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小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经淤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症谛也,抵当汤主之。
三条详注蓄血。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庵然如狂, 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此条详注身痛。
【羌活冲和汤】 见发热。
发狂不用表药,今以表邪未解,故先散表邪,然后或清热,或消食,或消痰。
【双解散】
羌活 葛根 柴胡 防风 荆芥 石膏 黄芩 滑石 山栀 连翘 知母 甘草 桔梗
表邪发狂,止须解表;里热发狂,止须清里;若表里俱见之症,以此方双解表里。
【黄连解毒汤】
黄连 黄芩 黄柏 山栀 石膏
发狂之症,外无表邪,里无痰食,则以此方清里热。
【凉膈散】
桔梗 天花粉 连翘 薄荷 黄芩 大黄 芒硝 山栀
心藏神,肺藏魄,心肺为邪热所冒,则神识昏迷,狂言谵语,故以此方清上焦心肺之热。
【承气汤】 见大便结。
狂乱系热结在里,故大便不通而狂乱者,宜用此方。
【导赤各半汤】
木通 生地 甘草 黄连 知母 滑石 麦冬 山栀 黄芩 犀角
心为热冒,则发谵狂,故以导赤散合泻心汤;上清心经之火,加滑石,导心火;下通小便而出,加知母、山栀、黄芩兼清上焦肺火。以利小便,莫如清肺,清肺热又莫如利二便也。
【当归桃仁汤】
当归 桃仁 红花 丹皮 山楂 泽兰叶
如狂喜忘之症,血结者多,故以此方治之。不应,再加枳壳、大黄,直达大肠。
【桃仁承气汤】 见蓄血。
血停上焦,用上方,兼化兼行;血蓄下焦,用此方。
【抵蓄汤】 见蓄血。
此方行血至重,然淤血沉结,非此不可。
【羌活败毒散】 见发热。
疫毒必从毛窍口鼻感入,故疫症发狂见表症者,宜先散疫毒。
【保和丸】
山楂 麦芽 莱菔子 熟半夏 连翘 香附 枳壳
热甚加栀、连;湿郁痞满,合平胃散、石菖蒲。
发狂症,皆以阳火主治。亦有食滞中焦,生冷抑遏,故特补此消导法门。
【二陈竹沥胆星汤】
熟半夏 白茯苓 陈皮 甘草 胆星 竹沥
寒凉凝结,加生姜;内有积热,加栀连;湿郁,合平胃散;气结,加枳壳、香附、石菖蒲。
【滚痰丸】
礞石 黄芩 大黄 黄柏 沉香
胃实食重,热结大肠,用承气汤下之。表邪下早,内陷心胸,用陷胸汤下之。今热痰胶固肠胃,以此方下之。
卷二 呕吐
有声无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物有声为呕吐。仲景有干呕条,呕而无物之谓。呕吐症,以内伤论,皆在阳明胃家;以外感论,有各条分别。若恶寒发热,脉浮而数,初起胸满而呕,此太阳外感风寒,胃家内有痰饮,以羌活汤散太阳表邪,合保和平胃散加干葛,消胃家痰饮食滞。若寒热呕而口苦,脉见弦数,此少阳经表邪呕苦之症,小柴胡汤治之。若初起兼有饱满呕吐,亦是胃家夹食,佐以保和平胃散。若目痛鼻干,先渴后呕,无汗脉浮大,此阳明外有表邪,内有积热,以干葛清胃法治之。若有汗脉数,呕而消水,此燥火呕吐也,知母石膏汤冲竹沥芦根汁。若呕而不渴,身不大热,此湿火呕吐也,栀连半夏汤,加白豆蔻、浓朴、竹茹。若恶心呕吐,六脉滑大不数,发热而口反不渴,此痰饮食积呕吐之症也,平胃保和散、二陈导痰汤加干葛、竹茹治之。若口臭牙疼,二便赤涩,此积热痰火呕吐也,升麻清胃汤、二陈汤、竹茹汤、加川连、白豆蔻。若胁肋刺痛呕吐酸水,此肝木火冲之呕,小柴胡加栀、连、竹茹。总之,无痰涎,不呕吐,故热病呕吐,皆痰饮火邪上冲,用竹茹、半夏化痰涎,栀、连清胃火。家秘以竹茹半夏汤加栀、连、白豆蔻,其吐立止。若夫时行热病,汗出不解,足冷耳聋,烦闷咳呕,此疫毒 症呕吐也,羌独败毒散、升麻干葛汤、升麻清胃汤。若燥邪时疫呕吐,加知母、石膏、竹沥、半夏,冲芦根汁、生梨汁热服。方书云:呕家多服生姜,此指胃寒痰饮呕吐而言,若胃热者,不与川连同用宁不增病耶!惟三阴经胃寒呕吐,乃用理中汤等温剂。此书专为伤寒热病,故三阴不发热呕吐,另具《症因脉治》中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
脉浮自汗,翕翕发热,此即太阳中风症,故解肌散表,则呕自止。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
服桂枝而吐者,胃必热。胃热得桂枝后,必吐脓血。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太阳热结膀胱,下部症发表为逆,故水药不得入口。若再发汗,必气升而吐利不止。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症,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即愈。
此申明太阳热结膀胱,表里吐逆之症,应用五苓治者。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邪已解,胁下痛,干呕短气,此兼悬饮,宜十枣汤治者。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重呕逆,脉阴阳俱紧。
此申明寒伤营之呕逆症,必发热恶寒,身体重痛,呕逆而无汗,脉阴阳俱紧者。
伤寒二三日,心下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本言悸烦症治,引出呕家用药,禁忌甘甜泥膈。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主之。
心下痞而硬,而下利者,通因通用之下症也。尚有发热呕吐,止可用大柴胡汤。
伤寒六七日,发热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详注恶寒门。太阳少阳二经,外邪未去而微呕,故用柴胡桂枝汤。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胸中有热,胃中有邪,腹中痛,言湿热上冲呕吐,故以黄连汤治火逆。前书皆注邪气为寒气,误也。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腹胀满虽是下症,但吐后止可用调胃承气汤。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症,不可攻之。
呕属上焦病,即有阳明里症,亦不可攻下。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
食谷欲呕,似阳明胃寒。若服温药反剧者,乃是上焦热邪。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若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此条历叙少阳中风,邪在半表半里,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并以小柴胡汤加减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二条皆是太阳阳明合病,但以不下利呕者,别病在足阳明胃,以不呕下利者,别病在手阳明大肠。故同用葛根汤,惟以加半夏,以见其和胃止呕;以去半夏,便是升散大肠风邪内陷。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太阳与少阳合病,同自下利,以不呕,用黄芩汤。若呕吐,黄芩汤中加半夏、生姜。上下二章,互发呕吐症,半夏、生姜必用者。
太阳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满结硬。
此条太阳经外有表热里有寒邪而呕利也。若误用下法,则变胸满结硬矣。
伤寒本自寒下利,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言伤寒则为热病,若阴症自寒下利,吐下之即死矣。岂尚可用芩连乎!因其人表热里寒下利,医者误认挟热,复吐下之,则寒格而食入口即吐出,故用干姜温其寒,芩、连折其热。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呕吐而发热,阳邪传少阳,故用小柴胡汤。
【羌活冲和汤】 见发热。
【保和平胃散】
呕吐有表邪,用前方;有食滞,用此方消导。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有柴胡、黄芩,无竹茹、枳实;清胆汤有竹茹、枳实,无柴胡、黄芩。加二味,则二方合之。又加藿香、浓朴,以利胃止呕。
【干葛清胃汤】
干葛 石膏 熟半夏 浓朴 广皮 甘草
干葛解表,石膏清里,加半夏、浓朴、广皮化痰涎,和胃止呕。
【羌独败毒散】 见发热。
此方散表邪,则疫毒散而呕吐止,故曰败毒散。
【升麻葛根汤】 见发热。
疫邪 痧,伏于阳明胃经呕吐,用此方升散阳明,则 出吐止。
【苍朴导痰汤】
痰饮水湿伏于胃家,每多呕吐,故用燥湿化痰。非外感热病,漫用燥药。
【栀连二陈汤】
前方治有痰无火者,此方加川连、白豆蔻、竹茹、浓朴,治有痰有火者。
【竹茹汤】
竹茹 干葛 陈皮 半夏 甘草 藿香
呕吐属胃,此方以干葛、竹茹清胃,广皮、甘草和胃。无涎不成呕,故加半夏化痰涎。应辛散者,加生姜;应清火者,加栀、连、白豆蔻;若带表症,加各经表药;若和中气,加藿香、浓朴;若饱闷有食滞,加消导之药。
【黄连汤】 见腹痛。
胃寒而吐,用理中汤、吴茱萸汤。胃热而吐,用黄连汤。若热痰呕吐,栀连二陈汤。食滞热呕,栀连保和散。口渴热呕,合干葛石膏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太阳少阳合病,当用桂枝柴胡黄芩汤。今见呕吐,故加半夏、生姜。
【干姜黄连黄芩汤】
干姜 黄连 黄芩 人参
此方寒热并用,统治误下致呕者。加广皮、半夏,即合泻心汤方法。
卷二 喘逆
喘者,促促气急。《正传》云: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河间云: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盛而息粗。诸经皆令人喘,而肺胃二经者多。大抵喘而作嗽者,肺也,喘而呕恶者,胃也。《内经》论喘不一,皆杂症之条。若《伤寒论》惟曰有邪在表而喘,有邪在里而喘,有水气痰火而喘。若在表者,心腹不满不痛,脉浮无汗者宜发汗。冬月西北方,麻黄三拗汤;若内有热者,越婢汤;南方三时羌活汤。若热邪入里而喘者,心腹胀满,外无寒热,手足时时汗出,法当清热泻心汤、凉膈散;有表邪有下症者,大柴胡汤;有下症无表症者,三乙承气选用;水气而喘者,先渴后呕,动而有声,宜祛水饮,小半夏汤;水寒射肺,风寒外束而喘者,小青龙汤;痰火喘者,乍作乍止,六脉滑数,栀连二陈汤,加枳、桔、竹茹。总之,头痛身痛,恶寒身热而喘者,此太阳风寒表邪,宜散表。身热多汗,烦闷喘渴,静则多言,此暑热喘逆,宜清暑汤调益元散。口渴身热,面赤多汗,唇焦喘咳气逆,此燥火喘逆,宜清燥汤、知母石膏汤、栝蒌根汤。食滞中焦,胸前饱闷,喘满不得睡卧,平胃保和散。若喘而咳嗽者,此肺风肺热之喘,详注咳嗽门。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恶风寒,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此太阳表邪之喘,详注头痛发热门。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麻黄汤主之。
胸满多带表症,故曰不可下,宜散表。互注胸满条。
伤寒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者,小青龙汤。
详注咳嗽条。言外邪不解,内伏水饮,当散表散饮。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
发热不渴,知心下有水气,故以小青龙汤。今服此汤已后见渴者,此水寒已去,病欲解,不必服小青龙。详注咳嗽。
喘家有汗,桂枝汤加浓朴杏仁汤主之。
太阳风伤卫,当服桂枝汤。今兼喘,则加浓朴理胃气,杏仁理肺气。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汤加浓朴杏仁汤主之。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仁佳。
太阳病误下之,表邪不解而喘,用桂枝汤,当加平肺胃之药,故曰喘家用桂枝加浓朴、杏仁乃佳。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上半节,言发汗后不可再行桂枝;下半节,言下后不可再行桂枝汤。汗下虽殊,同是表邪未尽,同是汗出而喘,身无大热,故以此方双解太阳。此从太阳热结膀胱,用桂枝五苓散双解下焦表里法中,化出双解太阳上焦热结之法也。详注自汗条,宜互看。
太阳病,桂枝症,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
此条误下太阳,不成结胸,而成挟热下利,喘而汗出。详注自汗门。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麻黄汤主之。
发热恶寒,脉浮而紧,尚是太阳表邪。若误下之,则腹满而小便难。麻黄汤主之句,在脉浮而紧之下。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而愈,宜麻黄汤。
脉浮无汗而喘,即从太阳表邪而治,不必拘执阳明病,故曰发汗则愈。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白虎汤,五苓散。
上条言脉浮而紧,当散表;此言咽燥口苦,腹满,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又当用白虎汤治咽燥,五苓散治脉浮而紧,腹满身重。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里虚实,久则谵语。
脉沉而喘,宜清里热,反发其汗,津液外亡。大便枯滞,此表无邪里有热,故久则谵语。
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仲景每以小便利,验屎定硬。今又以小便不利,以定下法。小便利,验屎已定硬,故可下。小便不利,验热已入里,故可下。大便乍难乍易,大肠有火之征。故可下。时有微热,潮热互词,故可下。喘冒不得卧,阳明胃实,故可下。
伤寒吐下后,不大便,潮热。若剧,则不识人,循衣摸床,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症急,惟以脉定生死。脉弦,阴未绝,故生;脉涩,阴已竭,故死。
【羌活汤】 见恶寒。
【羌活冲和汤】
太阳纯表邪见喘,则用前方;若有表邪,又有里热,则用此方。
【泻心汤】 见谵语。
【凉膈散】 见发狂。
里热作喘当分肺胃心三经主治。前方泻心下之热,此方兼肺胃治之。
【大柴胡汤】 见潮热。
【三承气汤】 见大便结。
【小半夏汤】
熟半夏 广皮 生姜喘逆,有痰火、水饮之分,此方治水饮喘逆而无火者。
【小青龙汤】 见咳逆。
此方治内伏水饮,外冒风寒而喘者。详注咳逆条。
【栀连二陈汤】
栀子 川连 半夏 广皮 白茯苓 甘草
前小半夏汤,治无火之痰,此方治有火之痰。
【清暑汤】
川连 香薷 浓朴 甘草
香薷性温,世传清暑,不知与黄连同用,一冷一热,故能清暑邪。例如服六一散,必用滚水泡服,方能散暑邪而宣腠理。
【清燥汤】
桑叶 石膏 人参 麦门冬 枇杷叶 杏仁 阿胶 黄芩 知母
【天花粉】
此方以石膏、黄芩、知母、花粉,清润上焦,桑叶、杏仁、引入肺中;人参、门冬、阿胶,润肺生津。同一治热,治湿热,用苦燥;治燥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