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男女均有此病,故曰下血,不曰经水,但头汗出,刺
类别:
其他
作者:
秦之桢字数:11691更新时间:23/03/02 11:45:11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热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
此条详注头汗下血门,宜互看。阳明表邪,传少阳内舍厥阴,不得外泄,上薰头汗出,刺期门肝穴,经络宣通, 然汗出而愈。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中风发热恶寒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当自愈矣。今反见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因经水适来,血海正开,热邪乘虚入于厥阴藏血之室,肝主魂,热邪内乱神明,是以胁满谵语,故刺期门厥阴所注之 ,泻其实热外泄。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上条言身凉脉迟,不用发表,但刺期门;此条言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血室未闭,热入血结如疟状,宜用小柴胡汤。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上条一言结胸状,一言如疟状,此条又言如见鬼状,此互发热入血室,病形不一。两条言刺期门,一条言小柴胡汤主之,此条言无犯胃气及上二焦,此总结上文热入血室,惟刺期门、小柴胡汤二法。
【小柴胡汤】 见寒热头眩。
此方清血室之热,家秘加当归、芍药,则引入血分。立斋以此汤加生地、丹皮,亦是此意。
【柴芩四物汤】
柴胡 黄芩 生地 当归 白芍药 牡丹皮
此即海藏四物汤,家秘加入柴胡、黄芩治血虚发热,今用治热入血室最效。
【归芍柴胡汤】
归身 白芍 柴胡 生地 丹皮 地骨皮 秦艽 黄芩 广皮 甘草
此方凉血养血,家秘治血虚,夜发热,热入血室,阴虚骨蒸等症最效。
【导赤各半汤】
血藏于肝而生于心,故心火旺则血亦热。此方清心火,生心血,家秘加柴胡、归、芍,兼肝热而治之矣。
卷四 不语
不语之症,内伤外感皆有。外感不语,即噤口伤寒也,世有其症,无其书,故补注之。内伤不语,有舌强不语者,神志仍清,口亦能开,但舌本强硬,不能言语也。有口噤不语者,舌本无病,但牙关紧咬,口不能开而不能言语也。有神昏不语者,呼之不应,问之不答,如醉如睡,而不得言语也。外感不语之症有五条,初起恶寒发热,失于发散表汗,不得发越,遂发烦热喘渴,误认里热,误投凉剂。有口噤不语之症,此寒凉抑遏表邪之一条也。又有发热日久,热邪不解,应清火而不清,有下症而失下,诸窍热壅,语言不出,此里热昏沉之一条也。倘因恼怒停食,又兼外冒风邪,发热谵语渴不消水,人见其谵语,误认里热,苦寒冷冻饮料凝结中焦,今有谵语之后,即变不语,此寒凉抑遏食气之一条也。又有内积痰饮,外冒风寒,又误食生冷,与夹食伤寒不相上下,此寒凉抑遏痰迷不语之一条也。以上诸条,即大便秘结有下症者,止用芒硝、玄明粉、硝以消坚,不用大黄重浊泥滞。又有时行异气,沿门传染,温毒湿毒,暴热暴寒,袭人毛窍,或发疫症, 痧毒气不得外泄,内扰神明,志识昏迷,叉手捻空,口噤不语,此时疫不语之一条也。治表邪不语,若身表尚热,两足无汗六脉浮滑数动,或脉沉伏模糊,治宜辛温发汗,冬三月北方口不干者,可用麻黄汤;若口干者,用羌活败毒散。余三月,不用麻黄,竟用羌活败毒散,佐以石菖蒲、半夏开窍豁痰,禁用寒凉攻下。
治里热不语,若身表不热,手足时常有汗,口干唇焦,六脉沉数,宜清其里热,则诸窍通达,导赤各半汤、凉膈散;有下症者,承气汤下之。
治食气不语,若发热胸满,手足或冷或热,唇不焦,口不渴,右脉滑大不数,或反沉伏,先用吐法,随用理气稍滞,如保和散、枳桔平胃散加石菖蒲、白豆蔻。无汗者加干葛、防风;
太阳见症,加羌活;少阳见症,加柴胡;若表邪已散,时时手足有汗,便结不通,有下症者下之。
治痰迷不语,若胸膈满闷,恶心呕吐,口不干渴,右关脉滑,按之沉弦不数,治宜二陈导痰汤合平胃散,加枳、桔。亦有用吐法,上涌其痰。若有表邪,加各经散表之药。若表邪已散,手足时时有汗,栀连二陈汤冲竹沥热服。若便结不通,有下症者,竹沥导痰汤加玄明粉下之。
治疫毒不语,先用败毒散散表。若胸前满闷,可用吐法,吐中有发散之义。若肠胃有积热,脉见沉数,当清凉解毒,然亦不可骤用寒凉。古人用败毒散治疫毒,以天地邪气从外而入,仍要从毛窍而出,发散则毒得外出,苦寒则毒抑遏。
【羌独败毒散】 见发热。
【导赤各半汤】 见腹痛。
【凉膈散】 见发狂。
【承气汤】 见便结。
【枳桔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枳壳、桔梗。
【栀连二陈汤】 即二陈汤加山栀、黄连。
【竹沥导痰汤】 即导痰汤冲竹沥。
痰结不语,即令有火,亦防寒凉抑遏。此方清火而无凝滞,化痰而不推荡。
【清胃汤】
升麻 生地 山栀 黄连 甘草
膏粱积热,壅结中焦,则诸窍闭塞而言语不出,故以此方清胃热,治其本也。
卷四 发
发 症,海藏分四条,一曰温毒,二曰热病,三曰时气,四曰伤寒。至吴氏书,改热病发曰阳毒,又增出内伤寒凉、阴症发 共为六条。然究其实,伤寒热病者多,阴症发 甚少。
即内伤寒冷抑遏,阳火不伸以致发 ,不过用辛温升散之法耳,亦未可遽作阴症主治。就目今所发之 ,只须根据海藏四条为正。
一曰温毒。冬时触冒寒毒,至春始发,郁久变热,故以温名。又有冬令应寒反暖,亦名温毒。
人感温毒,外冒风寒所束,温气不得发泄,则恶寒拘急,身热足冷,无汗脉浮,或脉伏,宜以败毒散升麻葛根汤散其表邪,则温毒外泄而脉出汗出, 气自透。若里有积热,然后用升麻清胃汤、消毒化 汤清热。
二曰热病发 ,即阳毒发 。湿热燥火 伤人血分,蒸酿发出。其症目赤狂言,咽痛烦闷,如纹锦,不恶寒反恶热,初起脉见浮大,先以升麻葛根汤升散阳明 毒。若脉沉而数,身热不退,随以消毒犀角散、石膏化 汤、升麻清胃汤清其里热。便结腹胀,下症悉具,以当归大黄丸加柴、葛以下之。
三曰时气发 。此天时疫毒加临,长幼传染,初起恶寒发热,或耳聋足冷,烦闷下利,呻吟呕恶,此等之 有表症者,羌活败毒散、升麻葛根汤。已发者消毒饮合升麻清胃汤、化 汤化之。若食滞中焦,宜消导,忌寒凉。故治疫邪,治无定法。若寒淫所胜,治以辛温;寒湿所胜,治以温燥;湿热所胜,治以苦寒;燥热所胜,治以甘寒,随各年时气以治者。
四曰伤寒发 。内有积热,外伤暴寒,束于肌表,蒸发红 。或当汗不汗,当下不下,热毒蕴蓄,亦令发 ,每发于十日之外。不论日数,但头痛足冷,恶寒发热,脉浮大,有太阳症,用羌活败毒散。若寒热耳聋,烦闷咳呕,脉见弦数,有少阳症,用柴胡汤。若目痛额痛,鼻干不眠,脉见洪长,有阳明症,用升麻干葛汤。若表散里热,脉大沉数,用解毒化汤,升麻清胃汤。若有下症,脉浮弦数,大柴胡汤;脉大长数大,干葛汤。脉沉数大,三化汤、大承气汤。
桢按发 症,以发出为主。然 之不出有五,一曰表郁寒邪,二曰积热火闭,三曰内伤冷饮,四曰食滞中焦,五曰痰窒中脘。若外郁表邪,散表则 出;里壅邪热,清里则 出;内伤冷冻饮料,温中则 出;食滞中焦,消食则 出;痰凝中脘,化痰则 出;此始发之工夫也。
即出之后,若 痕不化,又看有何症何因。表邪尚在者,发表则 化;热结在里者,清热则化;内伤冷冻饮料者,温中则 化;食滞中焦者,消食则 化;痰凝中脘者,豁痰则 化;便闭不通,腹实胀闷者,行大便则 化。今之治 初起,但知升提以发之,那知 滞不出症因多条。夫发 用升发忌苦寒,人知之也;化 用升发忌苦寒,人不知矣。化 而用苦寒,忌升发,人知之也。化 而用消导忌苦寒,人不知矣。至于寒饮抑遏,食滞痰凝,症外之兼症,所当先治,人人忽之矣。夫伤寒从表传里,邪热敛结肠胃者,当立下法。今 症疫邪,自肠胃而发于外,热邪散漫体中,不肯敛结于肠胃,故但立发表清里二法,不立承气下行之方。或遇大便不通,立当归大黄丸。因伤寒热在气分,可用承气汤。 症热在血分,湿火伤血,大便挟热下利,用黄连芍药汤。燥火伤血,大便闭结,用当归大黄汤丸。此设虽发前书之未发,然亦浅而易明者。更有热病发狂,误食荤腥血肉,稠粘胶固,与邪热 毒结纽不解,唇口焦裂,口臭牙浮,渴不消水,烦热昏沉,最难医救。用保和散冲竹沥、芦根汁润燥消导,不愈。用干葛、石膏治之。唇口燥裂,身热不减,用润肠下顺治之,谵妄愈甚。夫保和散,但能消谷食痰涎,不能消荤腥血肉之油腻。干葛石膏汤,但能清阳明气分无形之热不能清阳明肠胃血分有形之积热。承气顺肠,但能解下部大肠燥热之结,不能解上焦胃家稠粘湿热之结。是以膏粱浓味积热上冲,常有唇焦口烂,牙龈溃腐,口臭口干之症,家秘不用葛根、石膏、而用升麻清胃汤重加楂肉,略佐砂仁少许,以行生地之滞,宣发阳明血分积热,实有苦心。以热病与 痧,误食荤腥者,必死,余故发此死中求活。总之, 毒之症,皆阳明积热所致,以其热在血分,故外现红点。古人用升麻干葛汤于初时发 ,人人知也;余以升麻清胃汤继后化 ,人所不知也。至以清胃汤重加楂肉,以救荤腥所伤,佐砂仁行滞,宣发肠胃血中伏热,又法外之法,当互参唇焦门者。夫唇焦口燥,渴而引饮,热在气分,发渴之症,用干葛石膏,人人知之也;唇焦口燥,渴不消水,脉大不数之症,不用干葛石膏,而用消导之法,则不知矣。至于 毒内结,唇焦口燥,热在血分,不渴之症,用升麻清胃汤清阳明血分之热,人都不知也。夫 毒痧痘初起,用升麻干葛汤,要知妙与白芍药同用,则能宣发血中之伏火。初起不用清胃汤者,以升麻同生地、川连,则凉血太过。今余用于末后化,无化早之患,此于升麻紫草化毒汤中参化出来。今后治 初起,以升麻干葛汤发之,后以升麻清胃汤化之,可为后世不磨之法。古人以犀角地黄汤治阳明血热鼻衄,又以犀角化阳明血热发 ,曰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以其同散阳明血热之药,同解阳明血热之毒,故可以升麻代犀角。然余独以犀角地黄汤浓重,但宜于滋阴症中。若以化 论之,则石膏、知母、芩、连偏于凉气,失于凉血,犀角地黄汤。偏于滋阴,失于凝滞,不若升麻清胃汤轻清凉血,且发且化,又与升麻干葛汤,节次相承之妙也。故余补注,难用犀角以升麻易之。惟不忌凝滞者,犀角地黄汤亦可用也。此升堂入室之工夫。
【羌独败毒散】 见发热。
发 之症,时行疫毒者多,故用败毒散,先散表邪。
【解毒化 汤】
大力子 荆芥 防风 川连 桔梗 蝉蜕 生甘草
痧发出,里有热者,当以此方清热化 。
【升麻干葛汤】 见烦躁。
发毒见太阳表症,当以败毒散。若见阳明症,则以此方升发。用败毒散,散背部 伏,用升麻葛根汤,发胸面不透,并唇焦口烂,呕吐介齿,此妙里工夫也。
【消毒犀角饮】
桔梗 荆芥 连翘 防风 黄芩 犀角 生大力子
痧已出,身热不减,故立解毒汤,治热之重者;立消毒饮;治热之轻者。
【石膏化 汤】
石膏 知母 人参 甘草 葛根
解毒化 汤,通治六经里热。此方专治阳明里热。症重者,二方合用。若热极生 ,用凉膈散、三黄解毒汤。
【当归大黄汤】
当归 生大黄 川黄连 甘草
热重便硬,有下症者,立此方凉大肠血热。以 症属血,故加当归。 症不宜大下,故加甘草。
【大柴胡汤】 见潮热。
【大干葛汤】 见头痛。
少阳表热有下症,当以大柴胡汤双解。若阳明表热有下症,家秘化立此方。有此二法,则少阳双解,阳明双解,确不紊乱。
【三化汤】
大黄 枳实 浓朴
血热便闭有下症者,当归大黄丸下之。若气热便闭有下症,则用此方。加甘草即调胃承气汤。
【犀角大青汤】
犀角 大青 栀子 豆豉
此方即栀子豆豉汤加犀角大青,能解阳明血中之毒,故为 症之要药。
【升麻清胃汤】
升麻 川连 生地 丹皮 甘草 木通
干葛清胃汤,清阳明气分热毒。此方清阳明血分疫毒。故 症口燥唇焦,热而消水,气分热也,用干葛清胃汤;若口燥唇焦,热不消水,血中伏火,升麻清胃汤。大凡膏粱积热,口臭唇焦,牙龈腐烂,多用此方,以荤腥能伤血分耳。加楂肉、砂仁,善消油腻荤腥。加木通,合导赤各半汤,能利小便。加枳壳,合川连枳壳汤,而清大肠积热。邪火伤血,则发;湿火伤血,大便泄;燥火伤血,大便结。当归大黄丸,清血中燥火,润大肠结。余化用此方,治燥火伤血,腹痛赤痢,止大肠之泄。
卷四 温病
《内经》以冬月天寒,人伤而即病者,名伤寒。若伤而不即病,寒邪郁而成热,至春而病者,名温病。《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同言太阳病,以不渴恶寒名伤寒,以渴而不恶寒者,名温病。然则《内经》所云,明温病之原,仲景所云,别温病之症。知病原,识症状,知伤寒温病之所以别矣。第《内经》所谓温病者,冬受寒邪,至春始发之温病也。仲景所谓温病者,人感湿热,当时即发之温病也。进而求之,即春之温病亦有三种,有冬伤于寒,至春而成温病者;有冬感温气,至春更感温热,而病温热、温毒者;有非冬感寒,非重感温热,但遇时行温热之邪。而即发温病者。是此而知伤寒不独于冬,四时有暴寒,皆能伤寒者。温病不独发于春,四时有暴热,皆有温热病者,但要明其病原主治耳。桢又悟得伤寒之邪,伤于太阳从表而起;温热之病,感于阳明而入肠胃,自内而发。故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若先感温热,又冒风寒,而发身痛头痛,恶寒发热而渴者,此太阳有表邪之寒热病。不得名之温热病也,当发表清热和解主治者。故太阳伤寒,用羌活败毒散发表。
若太阳寒热病,则用羌活冲和汤和解。阳明伤寒,用葛根汤发表。若阳明寒热病,则用干葛石膏汤和解。若少阳伤寒,用羌活柴胡汤。少阳寒热病,用小柴胡汤和解。若身痛头痛,恶寒发热,口不渴者,乃三时暴感之伤寒症,非温热之症。总之,伤寒外感风寒,里无积热。
故初起以辛温散表,不可早用清凉,直待表散里热,方用清里。今温病先感热而病者,故宜清凉和解。惟恶寒身痛,无汗脉浮,表有寒邪者,方用辛凉散表。《活人》云:伤寒者,冬伤于寒即发之寒热病也。冬温者,冬有温气,感而即发之热病也。春温者。冬伤于寒,至春阳气发升,寒邪郁而发热之温病也。风温者,不因冬感寒邪,即于春令,感当时温热之气而病者。然此皆一人自感而独病者。若暴寒暴热,天地之邪气流行,沿门长幼皆病者,此名时疫之病。
【羌活冲和汤】 见发热。
温热之病,阳明经多,然亦有兼太阳者,故立此方和解,以温症用不得麻桂辛温耳。
【干葛石膏汤】
升麻 干葛 知母 石膏 甘草
此方和解阳明表里症,带太阳仍加羌活。
【小柴胡汤】 见寒热。
此方和解少阳表里者,若带太阳表症,加羌活;带阳明表症,加干葛。
【凉膈散】 见发狂。
温病表解里热者,以此方清热;若带表症,仍加表药。
【三黄巨胜汤】 见发狂。
此方专治阳毒,故温热重者用之也。若带表症,仍加散表之药。
【三乙承气汤】 见大便结。
温病里热,止须清里。然有热结大肠大便不通者,以此方下之。
卷四 疫病
疫邪之症,长幼相似。若一人独病,不染他人者,此人自感,非大灾之疫也。疫症之原不一,如春时应暖而反寒,则有寒疫。冬时应寒反温,则有温疫。推之于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应燥而反温,及久雨之湿,久旱之燥,偏于太过者,则皆可成疫也。《伤寒论》惟注温疫、寒疫,不知六气之不正者,皆能发疫也。故各随时气之不正者主治,则得之矣。总之,时令应暖而反寒,散寒邪即是治疫;时令应寒而反温,清温热即是治疫;应燥而反湿,祛湿邪即是治疫;应湿而反燥,清燥火即是治疫。
寒疫,实时行之伤寒病也。既冒寒邪,当以辛温散表。若内无积热,太阳见症者,冬月北方用麻黄桂枝汤,南方用羌独败毒散等。若表邪未散,即内有积热者,亦止宜羌活冲和汤等和解,未可用清凉。若阳明见症者,冬月北方葛根汤,南方升麻干葛汤。少阳见症者,北方柴胡桂枝汤,南方柴胡防风汤。若寒邪已散,里有结热,仍照伤寒清里之法。
温疫,实时行伤热病也。热邪带表,当以辛凉解表。太阳见表症,羌活冲和汤。阳明见表症,升麻干葛汤。少阳见表症,小柴胡汤。温疫禁用辛温,若里有结热,凉膈散、三黄汤、人参白虎汤。有下症者,三乙承气汤选用。若表邪未尽,仍要先散表邪,然后清下。
湿疫,实时行伤湿病也。湿邪之症,当分寒湿热湿。发热无汗,身痛拘紧,口不消水,脉濡而小,此太阳寒湿之症,宜辛温散表,羌独败毒散、羌活胜湿汤。若少阳见症,加柴胡;阳明见症,加苍术、白芷。发热多汗,口渴消水,脉洪而数,此阳明湿热之症,宜辛凉解肌,升麻干葛汤合神术汤。若兼有太阳表症,合羌活冲和汤。少阳见症,合小柴胡汤。
燥疫,实时行伤燥病也。燥热之症,多伤手阳明大肠、手太阴肺,故燥火之症,每多烦渴喘逆,当用清燥之药,如人参白虎汤、清燥汤等,切忌温燥,又不可发汗、利小便,重亡津液。又不比内伤之燥,可用滋阴凝滞。
【麻黄汤 桂枝汤】 见恶寒。
【羌活败毒散】 见发热。
【双解散】 见发狂。
寒疫可用辛温,若温热之疫,即有表邪,止用此方辛凉双解。
【干葛石膏汤】 见寒热。
太阳温疫,当以双解散治之。阳明温疫,则以此方双解。若兼少阳,合用小柴胡汤。
【凉膈散】 见发狂。
温疫病有表症,当以前方双解。若表邪已解,当以此方清里。
【知母石膏汤】
知母 石膏 粳米 甘草 麦门冬
凉膈散,通治上焦里热。此方专治阳明胃热。若下部有热,再加清下部之药。
【三黄汤】
黄连 黄芩 大黄
前二方,治上焦温热。若三焦皆热,大便燥结,当用此方。
【六一散】
夏令湿热温疫,当用此清利湿热,从下窍而出。
【神术汤】
防风 熟苍术 石膏 甘草
湿热疫邪,当分表里主治湿热在里,用寒药以清热,淡药以利水。若湿热在表,用风药以散湿,燥药以胜湿,佐以石膏、甘草,则湿热尽去。
【苍术防风汤】
风湿疫邪,散表为捷。防风胜湿,苍术燥湿。兼寒者,加热药;兼热者,加寒药。此二语开无穷之悟。
【术附汤】
熟附子 白术
寒湿疫邪在表者,宜用辛温散湿。若里有寒湿,当以此方主治。
【人参白虎汤】 见潮热。
燥热疫邪,肺胃先受,故时行热病,见唇焦消渴者,即用此方。
【清燥汤】 见喘逆。
阳明燥热疫症,用前白虎汤。若燥伤肺气,而见发热喘嗽,则以此方清肺。若阳明燥热,上冲刑肺,二方合用。
卷四 夹食
《伤寒论》胸满条,有烦热胸中窒,用栀子豉汤。又有胸中痞硬,气冲咽喉不得息,当吐之。
此二条,言胸前胃家满闷,一以清胃热,一以吐胃痰主治也。至心之下腹之中硬满,则曰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又云从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大陷胸汤主之。此二条,一言心腹硬满,用承气下肠胃燥屎。一言心下至小腹硬痛,用陷胸汤下胸腹痰饮。至论病后新瘥,强与谷食,故令微烦,当捐谷则愈。此言病后食复之症也。舍此别无食滞中焦,胸膈饱闷,而用消导之法。不知今之患伤寒热病, 痧疫毒,因食滞中焦,凝结胃阳,不能敷布作汗,内外结纽,互相蒸酿,久热不解,至死者比比,良由世有夹食伤寒之名,前贤未有夹食治法。余今参悟方法主治。夫食滞中焦,外冒表邪,病因不一。有先因感冒,而食滞不消者,此因感冒停食,外感为本,食滞为标。有先因食滞,感冒风寒,食滞为本,外感为标。二者虽有标本之分,然当择其急者先治。二者皆急,当以二者并治。古人云急则治标,人多错解。此言重在急字,言治病当先治本。若标病急,当舍本先治标矣;若不急,仍先治本。进而详之,更有说焉。例如表热食滞,必得表汗外出,表热外解,则食始消。不知欲发表邪,必得胃阳敷布,方能作汗,故以一半消食,一半发表治之。若胃气冲和者,则能作汗外解。若痰涎食重,胶固胃中,而以表里和平治之,则不应矣。于是家秘立保和散细研为末,以散胸前凝结,又以升阳解表汤煎汤调服,蒸助胃汁,则作汗外解。若表邪未解,表热方盛,食滞不消,而里已热结,且唇焦口燥,用不得快膈末药者,则以前方同煎,以汤润燥。夫胸前食滞,胶固不开,不用消化,则热久神昏,必至于死。消化之药太燥,则热得燥而燥愈甚,亦必至死。用润不及,则偏于燥而热不减。用润太过,则偏于润而结愈固。
仲景用山栀豆豉汤,治里有烦热,不能作汗外解。河间又发豆豉、石膏、滑石,同葱白能发里热无汗之症,均有至理。家秘用保和散以消胸膈痰食,多冲竹沥、萝卜汁,以其润而不燥,寒而不凝,不独能消痰食。且燥火闭郁,非此不清,燥热无汗,非此不润,平淡切病,常能起回生。惟荤腥食重,抑遏表邪者,多有不应。若 痧疫毒得荤腥者,百无一生,以疫毒得荤腥浓味,则凝伏不出,肠胃必腐,后下血水,更重于他病耳。故治夹食,必互参毒及唇焦胸满,方能得手。
【家秘保和散】
半夏 浓朴 枳壳 香附 楂肉 莱菔子 麦芽 川连 豆蔻 石菖蒲
上为细末,白汤炮服。有燥热,冲竹沥、萝卜汁,或煎汤以服。
此方消痰化滞,家秘治胸满寒热,夹食夹痰,先服此方,随服后方升阳解表汤。
若表里并急,前后二方合用,古名保和丸。然胸前凝结,必须散以散之,汤以荡之。若丸以缓之,则胸前愈加填满。
【升阳解表汤】
升麻 葛根 羌活 防风 柴胡 枳壳 浓朴 广皮 甘草 半夏
此方升发胃气,敷布胃阳,作汗散表,家秘治发热胸满,表邪不解之症。若表症重者,先服此方散表。若表里皆重,前后二方合服。五味以散表,五味以宣散。胃阳,敷布作汗。
古人以一味表药,一味凉药,和解表里。又以一半散表,一半清理,双解表里。今家秘化立此方,和解夹食外感,以开化方比例之妙法。
卷四 痉病
强直反张之病,名痉病。按痉病与伤寒相类,但多项背反张为异。治分表里阴阳、虚实寒热。《金匮》以太阳发热,无汗恶寒,名刚痉,发热有汗不恶寒,名柔痉。此以有汗无汗,别寒湿伤营、风湿伤卫而定名者,虽不明言发汗解肌,然细玩首章原文,以有汗无汗立说,仍暗度金针于太阳伤寒发汗解肌同条处治。但痉病不独在冬月,三时皆有者,故不明示麻桂辛温,发汗解肌。又因痉劲强直,多有营卫不充,外冒外淫致病,用不得大汗发表。故下章云: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盖言太阳发热之痉,惟以散表为正治。今以脉沉而细,用不得散表,则难治矣。是此可见太阳发热之痉,设脉浮紧而大者,仍可用散表方法而不曰难治矣。下文又言太阳病发热无汗之病,本宜发汗,若脉沉而细,大发其汗,因汗太多,亦能致痉。若发热有汗之中风症,脉沉而细者,下之亦能致痉。疮家虽身疼痛,若脉沉而细者,误发汗亦成痉。即太阳病症备,若脉沉迟,止用栝蒌桂枝汤。再三告戒脉沉而细者,汗下俱禁者也。然下文云: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按此条但言无汗,不言脉沉细,故仍用葛根、麻黄,以发太阳阳明之表,明示首章发热无汗反恶寒之刚痉,若脉不沉细,仍用发表治法。下文云: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介齿,可与大承气汤。按此条不言无汗,不言脉沉细,明示首章发热有汗之柔痉,若脉不沉细而实大,仍可用大承气汤以下者。首章恐痉病之脉有沉细者,即无汗表症之刚痉,亦用不得麻黄汤。即有汗发热之柔痉,亦用不得桂枝汤。
此章恐发热无汗,脉大不沉细之刚痉,应汗失汗,故复立葛根麻黄汤。又恐发热有汗,脉数不沉细之柔痉,应下失下,故复立大承气汤。两面告诫,可见仲景惟以病之无汗有汗,脉之浮细浮大,沉细沉实,端在表里虚实,详示发表攻里者也。海藏有口噤,背反张,名太阳痉。
低头下视,名阳明痉。一目左右斜视,手足搐搦,名少阳痉。其意欲以背为太阳,胸前为阳明,目之斜视左右为少阳,以定经络。然项强之症,属阳明者多,而阳明之脉入目,阳明之脉左右交加。两目亦能斜视,未可以此为定论。丹溪有人参、竹沥主治者,此因内伤痉病,血液枯燥,经络不润成之故耳。薛新甫有泻青丸、异攻散、六味丸、逍遥散、四物、归脾、三乙承气,家秘用舒筋汤等,此皆内伤痉病,分别虚实补泻,而非外感六淫致痉之条也。今余详注仲景之痉病于前,次述三公之论于后,则外感六淫,内伤致痉诸条皆全矣。余读《伤寒论》,见仲景以冬月伤寒立论,但榜及风湿、风温,而不及三时之寒热等病,读《金匮》痉病论,见以中湿、湿热、中 等症,次列于后。余今着《伤寒大白》,比例《金匮》痉病论,先以伤寒、寒热、温热病立论卷首,兼以发 、夹食、痉病。次附于后,则外感致病诸条皆全矣。
卷四 阴厥阳厥
按厥逆、厥冷、四逆,一也。阴阳二病,皆能发厥。然阴厥易明。惟阳厥有阳邪内传阴经,脉数沉细,误认阴寒者。有阳邪内传阳经,冷汗时出,误认阴寒者。有表邪内伏,身冷无汗,脉伏不出,误认阴寒者。不知阴寒起病,身不发热,口不作渴,二便清利,神气清爽,手足厥冷,不能举动,六脉沉迟不数,此阴经寒厥之症。《伤寒论》以四逆汤、干姜甘草汤、吴茱萸汤等,治气分火虚厥冷。于恶寒门,有当归四逆汤,治血分冒寒。又立芍药甘草附子汤,治血分恶寒。类于厥冷,即可推此以治彼。以上治阴经阴厥之法也。若初起发热恶寒,热久不凉,渐至手足皆冷,又或热片时,神昏不语,或独语谵妄,身虽厥冷,手足仍能举动,大便或闭或泻,小便赤涩,甚至自遗不觉,其脉沉细而数,此阳热传入三阴,乃阴经阳厥之症,用寒药则碍厥冷,用热药则碍阳邪,故仲景用四逆散疏通胃阳,阳气外达,待厥愈足温,再清其热。若初起发热,自汗烦躁,至八九日忽然四肢厥冷,口燥唇焦,烦渴引饮,神昏不语,扬手掷足,身虽厥冷不欲衣被,冷汗常出,脉大沉数,或数时一止,此阳邪传入三阳,乃阳经阳厥之症,宜河间凉膈散、白虎汤、黄连解毒汤。清内伏之热外发,则手足温暖。然后看里有结热者,再清之。有下症者,二承气汤选用。若初起恶寒发热,六脉或浮大,或沉伏,烦躁呻吟,忽尔手足皆冷,此表汗不出,表邪内伏之厥冷,宜升阳散火汤、羌独败毒散发散表邪,则汗出厥愈。以上三条治阳厥之法也。另有夹痰、夹食、夹食气,填塞中脘,升降不通,胃阳不得四布,亦令人手足厥冷,宜用消导痰食,导痰汤、保和散再加开豁之药。
【升阳散火汤】
升麻 葛根 羌活 独活 柴胡 白芍药 防风 甘草
里热见厥,用凉膈散等。表邪内伏厥冷,以此方升散。
【羌独败毒散】
三阳表邪内伏,用升阳散火汤。太阳表邪内伏,则用此方。
【黄连解毒汤】
黄连 黄芩 黄柏 山栀
热在上焦而厥,用凉膈散。热在中焦,用白虎汤。若三焦皆热,则用此方。
【大承气汤】 见大便秘结。
【甘草干姜汤】
甘草 干姜
此条本是阳症,因表虚脉浮,卫虚自汗,又误汗复亡其阳,故使厥。误下复竭其阴,故咽中干,烦躁。若用温复阳,则碍咽干烦躁。用寒,则碍厥冷。故此方以干姜暖中。甘草缓急,待其胃阳敷布,厥愈足温,然后作芍药甘草汤,调和阴血。
【芍药甘草汤】
芍药 甘草 石膏 荆芥
此方妙法,妙在石膏、荆芥辛凉上焦,润其咽干烦躁;又藉其辛凉入血,助芍药、甘草下缓肝急,使其脚伸;脱去干姜辛热,以防胃热谵语,微露下文用调胃承气汤,复清胃热。
【调胃承气汤】
大黄 枳壳 浓朴 甘草
复阳太过,不耐辛温,胃热谵语,暂用此方。
【四逆散】
柴胡 白芍药 枳实 甘草
三阳表邪内伏,四肢厥冷,升阳散火汤等发之。热邪内传,四肢厥冷,凉膈散等清之。三阴脏寒而厥冷,以四逆汤等温之。今本是阳症,因热邪内传阴经而厥冷,故以柴胡、白芍药疏通肝胆,伸阳气外达,则肝主四末而四肢自暖。又以枳实、甘草疏通阳明里气,伸胃阳外布,则胃主手足而手足自温。此方分治阴经阳厥,与阳经阳厥不同者。
【凉膈散】 见发狂。
【白虎汤】 见潮热。
【吴茱萸汤】 见恶寒。
【白通猪胆汤】
厥冷有脉,用四逆汤。脉伏,加葱白以通阳气。阴极发躁,加胆汁以监制。家秘恐凝浊,易川连少许,宗连理汤法。
【当归四逆汤】
当归 白芍药 桂枝 细辛 通草 甘草 大枣
此治血虚冒邪,不能发汗外出。例如气虚冒邪,而用人参败毒散、参苏饮。
【麻黄升麻汤】 麻黄 升麻 知母 石膏 当归 芍药 黄芩 甘草
此治误下邪伏,故用升散法从表发出。以知母、石膏、黄芩清里热,以归、芍引入血分至深之处。家秘加羌活,去麻黄,以其咽喉不利吐脓血耳。
卷四 足冷
《伤寒论》有先发热后发厥之阳厥,又有初起不发热即见逆冷之阴厥,此人人知之也。至发热之症,表邪内伏,上身热而两足独冷。 痧内伏,上身热而呕吐足冷,即身热多汗,脉见沉数,口舌生苔而两足独冷,此前书未有。不知寒邪初伤,未曾发热,乃有足冷。若上身发热,则一人之身,岂有两足独冷之理。且冬寒之时,无病患常有足冷。若伤寒已经发热,即冬月手足亦应温热。若两足尚冷,即为表邪未伸,热邪未得发越。况热令之时,人之手足皆暖,岂有上身发热,两足反见独冷乎!家秘用羌独败毒散解表,以足冷之表邪,惟独活可解耳。若失用独活,虽用发表,下部之邪终不散,重则变症,轻则缠绵,即令愈后,恐防痿痹绝足。故凡汗出而身热不解者,非里热即表邪。若里有结热而发热不凉,必是遍身时时有汗。若身大热而烦躁足冷,断非里热,必是表邪未散,或 痧未出。若是热深厥深之里热症,必然遍身皆冷。今身热而足独冷,必是表症未解。故凡烦闷喘呕,身热足冷,便是发之候。余治热令之热病,无论有汗无汗,脉浮脉沉,一见身热足冷,乃改常之重症,故从症不从脉者,如是治法,或有汗出而愈者。或先有寒凉抑遏,一汗不能全解,连作三四次汗而愈者。惟 毒久遏,凶多吉少。然 色鲜明,亦有不死。惟荤腥食重,抑遏 痧表汗者,多不能生。常见夏秋热症之人,内有积热,外冒表邪,又被饮食寒凉抑遏胃阳,阳明邪热不得发越,但头汗遍身无汗。又有 痧疫毒,抑遏胃阳,亦不能宣扬外发。余常以枳壳、浓朴、广皮三味松发胃气,又以柴胡、葛根、防风三味宣散表邪,有表邪者汗必出,有 毒者 亦现。因此悟得但头有汗,遍身无汗之症,方书以水饮、蓄血、中焦不得宣通主治。例如湿邪凝结,用苍术、浓朴、葛根、防风。寒邪凝结,用生姜、羌活。热邪凝结,用黄连、枳壳。
食积凝结,用麦芽、豆蔻。痰饮凝结,用半夏、石菖蒲。要知枳壳、豆蔻、香附、砂仁,为胸前之总司,葛根、升麻,乃宣扬胃气,手足温暖,遍身热越,汗出表解,故宣扬胃气,乃发汗之妙法也。按足冷与面赤皆系表邪,然面赤色在上部,人人知之。足冷在下部,人多忽之,故余特补着。然治足冷,互参发 、夹食治法,故升麻解表汤,家秘通用者。
【独活汤】
独活 防风 柴胡 葛根 广皮 甘草
身痛,加羌活;胸满,加枳壳;呕恶,加半夏、浓朴、白豆蔻、川黄连。
【和胃透肌汤】
浓朴 枳壳 广皮 柴胡 葛根 防风
足冷皆系表邪,但未明表汗 痧,故立一举两得之方。
【升麻解表汤】 见夹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