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类别:
其他
作者:
张仲景字数:1350更新时间:23/03/02 11:47:47
<h1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h1>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h2 >桂枝汤方</h2>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
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取汗,不汗再服。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理中、四逆辈。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h2 >桂枝加芍药汤方</h2>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h2 >桂枝加大黄汤方</h2>桂枝三两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太阴病,大便反鞕,腹中胀满者,此脾气不转也,宜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若不胀满,反短气者,黄芪五物汤加干姜半夏主之。
<h2 >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方</h2>白术三两 枳实一两半 干姜一两 白蜜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去滓,取三升,纳白蜜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h2 >黄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汤方</h2>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 (劈)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再煎取三升,分温三服。
太阴病,渴欲饮水,饮水即吐者,此为水在膈上,宜半夏茯苓汤。
<h2 >半夏茯苓汤方</h2>半夏一升 茯苓四两 泽泻二两 干姜一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再服,小便利,则愈。
太阴病,下利,口渴,脉虚而微数者,此津液伤也,宜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
<h2 >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方</h2>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病,不下利、吐逆,但苦腹大而胀者,此脾气实也,厚朴四物汤主之。
<h2 >厚朴四物汤方</h2>厚朴二两(炙) 枳实三枚(炙) 半夏半升(洗) 橘皮一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病,不吐、不满,但遗矢无度者,虚故也,理中加黄芪汤主之。
<h2 >理中加黄芪汤方</h2>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黄芪三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病,欲吐不吐,下利时甚时疏,脉浮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h2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h2>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病,吐逆,腹中冷痛,雷鸣下利,脉沉紧者,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h2 >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方</h2>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病,有宿食,脉滑而实者,可下之,宜承气辈,若大便溏者,宜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
<h2 >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方</h2>厚朴三两 枳实三两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