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正方

类别:其他 作者:清·张璐撰字数:13742更新时间:23/03/02 11:48:15
(一百十三道○诸方之义本条注内已经疏明者此不复赘) 正方 桂枝汤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酒洗)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再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此方专主卫受风邪之证。以其卫伤。不能外固而自汗。所以用桂枝之辛发其邪。即用芍药之酸助其阴然一散一收。 又须甘草以和其胃。况发汗必须辛甘以行阳。故复以生姜佐桂枝大枣佐甘草也。但方中芍药不言赤白。圣惠与节庵俱用赤孙尚与叔微俱用白。然赤白补泻不同仲景云。病发热汗出。此为营弱卫强营虽不受邪。终非适平也。故卫强则营弱是知必用白芍药也。营既弱而不能自固。岂可以赤芍药泻之乎。虽然。不可以一律论也。如太阳误下而传太阴因而腹满时痛。则当倍白芍补营血之虚。若夫大实者必加大黄又宜赤芍以泻实也。至于湿热素盛之人与夫酒客辈感寒之初身寒恶热者用桂枝汤。即当加黄芩以胜热则。不宜白芍以助阴。贵在临证活法也。○按桂枝入心。血药也。而仲景用以治风伤卫之证。麻黄走肺气药也。而仲景用以治寒伤营之证皆气病用血药。血病用气药故许学士有脉浮而缓。风伤营浮紧兼涩寒伤卫之误。殊不知风伤卫则卫受邪卫受邪。则不能内护于营。故营气不固而自汗。必以桂枝血药透达营卫又须芍药护营固表。营卫和而自汗愈矣寒伤营则营受邪。营受邪。则不能外通于卫故气郁而无汗。必以麻黄气药开通腠理。又须桂枝实营散邪。汗大泄而郁热散矣。 正方 小建中汤 桂枝(三两)芍药(六两酒洗)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去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桂枝汤方中芍药桂枝等分。用芍药佐桂枝以治卫气。小建中方中加倍芍药。用桂枝佐芍药以治营气。更加胶饴以缓其脾。故名之曰建中则其功用大有不同耳。 正方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二两)芍药(三两酒洗)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葛根(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正方 桂枝加桂汤 桂枝(五两)芍药(三两酒洗)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瘥停时服。 烧针发汗。则损阴血惊动心气。心气因惊而虚。则触动肾气发为奔豚。先灸核上以散寒。次与桂枝加桂汤以泄奔豚之气。所加之桂当用肉桂为是。 正方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酒洗)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正方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酒洗)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大黄(一两)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桂枝加浓朴杏仁汤 桂枝(三两)芍药(六两酒洗)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浓朴(三两炙)杏仁(五十个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 太阳病误下微喘脉促宜用此汤若阳明病误下微喘胸膈不快者。又属小陷胸证矣。 正方 新加汤 桂枝(三两)芍药(四两酒洗)甘草(二两炙)生姜(四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人参(三两)上六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此因发汗后津液骤伤非真阳数亏之比故宜和营药中加人参以助津气也。 正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芍药(二两酒洗)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茯苓(三两)白术(三两)上六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小便利则愈。 正方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正方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泡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恶寒止停后服。 正方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酒洗)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止停后服。 正方 桂枝甘草汤 桂枝(四两)甘草(二两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正方 救逆汤 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蜀漆(三两洗去腥)白龙骨(四两熬水飞)牡蛎(五两熬)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正方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一两)甘草(二两)龙骨(二两熬水飞)牡蛎(二两熬)上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正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酒洗)甘草(炙)生姜(切各一两)大枣(四枚擘)麻黄(一两去节)杏仁(二十四个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正方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一两六铢酒洗)甘草(一两二铢炙)生姜(一两六铢切)大枣(五枚擘)麻黄(十六铢去节)杏仁(十六个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正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芍药(酒洗)甘草(炙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四枚擘)麻黄(十八铢去节)石膏(二十四铢碎锦裹)上七味咀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此汤与各半证治相类方亦相类但彼以不得小汗而面热身痒。故减小桂枝汤之制而加麻黄杏仁。此以胃热无津而不能作汗。故减小大青龙之制去杏仁而加石膏以杏仁下气走表。非无津者所宜石膏辛凉化热正胃热者所喜尔。 正方 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酒洗)细辛(二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酒洗)细辛(二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吴茱萸(二升去闭者泡)生姜(半斤切)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 正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炙)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正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汗后余邪。挟北方邪水为患故取桂枝汤中之二以和营五苓散中之一以利水。作甘澜水者。取其流利。不助肾邪也。 正方 茯苓甘草汤 桂枝(二两)茯苓(二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正方 炙甘草汤 (一名复脉汤)甘草(四两炙)桂枝(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子仁(半升研)阿胶(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麻黄汤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泡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夫寒伤营。则营血受病而见骨节烦疼。当矣何反腠理闭密无汗而喘耶盖营既受伤于内。必无卫气独和于外之理所以用麻黄发汗必兼桂枝以和营。用杏仁者。所以散气除喘用甘草者。所以助阳和卫。营卫流行始能作汗也。按时珍云。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历代名医未有究其精微者。夫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即为血在卫即为汗。寒伤营。营血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故无汗发热而增寒。风伤卫。卫气不能内护于营。营气不固。故有汗发热恶风是麻黄汤虽太阳发汗重剂。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桂枝汤虽太阳解肌轻剂。实为理脾救肺之药也。又汪石山云。辛甘发散为阳。仲景发表药中。必用甘草以载住邪气不使陷入阴分也。若邪既入里。则内张必无复用甘草之理试观五苓抵当承气大柴陷胸十枣辈并不用甘草也。惟调胃桃核二汤以其尚兼太阳部分之表邪。故不得不用也。当知发汗药中之甘草。必不可少。此汤须脉证全在于表方可用之。若脉微弱自汗者不可用也。今人但执一二日在表。并宜发汗。设尺中弦数虚大。 为阴虚多火汗之则亢阳热厥而死尺中迟弱足冷。为阳虚夹阴汗之。则亡阳。厥逆而死。可不慎欤。 正方 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或问此方治脉浮紧头痛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并不见中风之脉论。而疏钞金钾。但据条首中风二字。乃云本之风气。似隐标之寒化反显释风寒两感者。谬矣殊不知其实为风多寒少之证。设果本隐标显。则治病必求其本何反倍用麻黄耶案内台方云。此一证。全在不汗出三字。藏机若风伤卫。则自汗恶风。寒伤营则无汗而喘。此云不汗出而烦躁则知其证略。有微汗不能透出故生烦燥。于此可见其兼有风证而脉见浮紧是风见寒脉加以恶寒身疼。知寒重于风。故于麻桂二汤中除去芍药。倍麻黄而加石膏设不并力图之。速令外泄则风挟寒威内攻。鼓动君相二火。则周身皆为火化矣所以不得不倍用麻黄也。其去芍药而加石膏者。以其汗既不能透出原无藉于护营热既郁于心包则解烦诚不可缓明乎此则不但大青龙之法可解。大青龙之方可施。其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桂枝二越脾一汤麻黄升麻等可随证取用而无窒碍也。 正方 小青龙汤 (有加减法见太阳上编本条下。)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三两)芍药(三两酒洗)甘草(二两炙)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二两)半夏(半升姜制)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正方 葛根汤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芍药(一两酒洗)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上七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正方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汤泡去黄汁焙干)桂枝芍药(酒洗)甘草(炙各二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正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一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正方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即连翘根)赤小豆(一升即细赤豆)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生梓白皮(一升)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以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者。因其人素有湿热汗出不尽则肌腠之里为瘀热所凝而遍身发黄故宜此汤以取微汗也。麻黄发散表邪杏仁生姜辛散走表连轺泻经络之积火。梓皮除肌肉之湿热小豆降火利水。甘草大枣益脾和胃。盖土浓可以御水湿之蒸。观金匮治寒湿用麻黄加术汤。其义可见。○此汤为汗后表邪未解。而湿热发黄脉浮者。取汗而设。茵陈蒿汤。 为表邪已散而小便不利身黄脉沉者。分利而设栀子柏皮汤为表里皆热脉来软大不可汗下者而设。若夫汗后渴而小便不利。 热结津液身目皆。黄者。又当取用五苓加茵陈以利水为务也。 正方 麻黄升麻汤 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黄芩葳蕤(各十八铢)天门冬(去心)芍药干姜白术茯苓甘草(炙)桂枝石膏(碎锦裹各六铢)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正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小柴胡汤 (加减法见少阳篇本条下)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各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二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枳实(四枚炙)大黄(二两)生姜(五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汤治少阳经邪渐入阳明之腑。或误下引邪内犯而过经不解之证。故于小柴胡方中。除去人参甘草助阳恋胃之味。 而加芍药枳实大黄之沉降。以涤除热滞也。与桂枝大黄汤同义。彼以桂枝甘草兼大黄。两解太阳误下之邪此以柴胡芩半兼大黄两解少阳误下之邪。两不移易之定法也。 正方 柴胡桂枝汤 柴胡(四两)桂枝人参黄芩芍药(各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擘)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正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熬)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各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芒硝(六两)上八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六升。去滓。纳芒硝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不解更服。 正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四两)半夏(二合洗)大黄(二两)桂枝人参茯苓生姜(切)龙骨(熬)牡蛎铅丹(一两水飞)大枣(六枚擘)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纳大黄切如棋子大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此汤治少阳经邪犯本之证。故于本方中除去甘草黄芩行阳之味而加大黄行阴以下夺其邪兼茯苓以分利小便龙骨牡蛎铅丹以镇肝胆之怯。桂枝以通血脉之滞也。与救逆汤同义彼以桂枝龙骨牡蛎蜀漆镇太阳经火逆之神乱。此以柴胡兼龙骨牡蛎铅丹镇少阳经误下之烦惊。亦不易之定法也。 正方 四逆散 (有加减法见少阴下编本条下)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正方 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两清酒浸)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上三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承气者。用以制亢极之气使之承顺而下也。伤寒秘要曰。王海藏论云。仲景承气汤有大小调胃之殊。今人以三一承气不分上下缓急用之。岂不失仲景本意。大热大实。用大承气。小热小实。用小承气。实热尚在胃中,用调胃承气以甘草缓其下行而祛胃热也若病大用小。则邪气不伏。病小用大则过伤正气。病在上而用急下之剂。则上热不除岂可一概混治哉节庵论小承气曰。上焦受伤。去芒硝恐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论调胃承气曰邪在中焦不用枳实浓朴以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然此汤独可用芒硝以伤下焦乎。吾未闻承气汤有主上焦者。未闻调胃承气之证。至于坚而燥也。仲景调胃承气汤证。八方中并无干燥。不过曰胃气不和。曰胃实。曰腹满。则知此汤专主表邪悉罢初入腑而欲结之证也。故仲景以调胃承气收入太阳阳明。而大黄注曰酒浸。是太阳阳明去表未远其病在上。不当攻下。故宜缓剂以调和之。及至正阳阳明。 则皆曰急下之。而大承气汤大黄注曰。酒洗是洗轻于浸微升其走下之性以和其中。至于少阳阳明。则去正阳而逼太阴。 其分在下。故用小承气大黄不用酒制也。 正方 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浓朴(半斤去皮炙)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正方 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浓朴(二两去皮炙)枳实(三枚炙)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正方 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桂枝(二两)甘草(二两炙)大黄(四两酒浸)芒硝(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沸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正方 抵当汤 水蛭(三十个猪脂熬黑)虻虫(三十个熬去翅足)大黄(三两酒浸)桃仁(二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正方 抵当丸 水蛭(三十个猪脂熬黑)虻虫(二十五个熬去足翅)大黄(三两)桃仁(二十个去皮尖)上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正方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正方 麻仁丸 麻子仁(二升蒸胭去壳)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浓朴(一斤去皮炙)杏仁(一斤去皮尖熬作脂)上六味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利为度。 此治素惯脾约之人复感外邪。预防燥结之法。方中用麻杏二仁以润肠燥。芍药以养阴血。枳实大黄以泄实热浓朴以破滞气也然必因客邪加热者用之方为合辙后世以此概治老人津枯血燥。之结但取一时之通利。罔顾愈伤其真气得不速其咎耶。 正方 蜜煎导方 蜜七合。一味。纳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三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纳谷道中。以手急抵欲大便时。乃去之。 正方 猪胆汁方 大猪胆一枚。泻汁和醋少许。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 正方 大陷胸汤 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一两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正方 大陷胸丸 大黄(半斤)芒硝(半升)葶苈(半升熬)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上四味。捣筛二味。纳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顷服之。 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正方 小陷胸汤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蒌实(大者二个)上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正方 十枣汤 芫花(熬)甘遂大戟大枣(十枚擘)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者。服半钱。平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正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麻沸汤者言滚沸如麻也) 正方 附子泻心汤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出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正方 生姜泻心汤 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黄连(一两)生姜(四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甘草泻心汤 甘草(四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干姜甘草(炙)人参黄芩(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泻心汤诸方。皆治中风汗下后。表解里未和之证其生姜甘草半夏三泻心是治痰湿结聚之痞方中用半夏生姜以涤痰饮黄芩黄连以除湿热。人参甘草以助胃气干姜炮黑以渗水湿若但用苦寒治热。则拒格不入。必得辛热为之向导。是以干姜半夏在所必需。若痞极硬满暂去人参。气壅上升。生姜勿用痞而不硬仍用人参。此一方出入而有三治也。其大黄附子二泻心。乃治阴阳偏胜之痞。一以大黄黄连涤胸中素有之湿热。一加附子兼温经中骤脱之虚寒也。用沸汤渍绞者。取寒药之性。不经火而力峻也。其附又必煎汁。取寒热各行其性耳。仲景立法之妙。无出乎此。以大黄芩连涤除胃中之邪热。 即以附子温散凝结之阴寒一举而寒热交结之邪尽解。讵知后人曰睹其方而心眩也。 正方 黄连汤 黄连甘草(炙)干姜桂枝(各三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二服。 正方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半斤)黄芩(二两)黄连(三两)甘草(二两炙)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酒服。 正方 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浓朴(半斤去皮炙)生姜(半斤切)甘草(二两炙)半夏(半升洗)人参(一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正方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正方 旋覆代赭石汤 旋覆花(三两)代赭石(一两)人参(二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斤洗)生姜(五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中用代赭领。人参甘草下行以镇胃中之逆气固已奇矣。更用旋覆领半夏姜枣。而涤膈上之风痰尤不可测。设非此法承领上下。何能转否为泰于反掌耶。 正方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一两碎)禹余粮(一斤碎)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正方 桃花汤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水令熟。去滓。温服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石脂之涩。以固下焦滑脱。必稍加干姜粳米。以理中气之虚。虚能受热。故虽热邪下利。不妨仍用干姜之辛。以佐石脂之涩。汤中用石脂半斤。不为少矣。服时又必加末方寸匕。取留滓。以沽肠胃也。盖少阴主禁固二便肾水为火所灼。 不能济火。火克大肠金。故下痢便血脓所以用干姜从治之法犹白通汤之用人尿猪胆彼假其寒。此假其热耳。 正方 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上三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此汤通治三阴脉沉恶寒手足逆冷之证。故取附子之生者。上行头顶。外彻肌表。以温经散寒。干姜亦用生者。以内温脏腑。甘草独用炙者。以外温营卫。内补中焦也。其云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者。则知平常之人。附子不必全用也。况宋以前人。不善栽培。重半两者即少。大者极是难得。所以仲景有一方中用二三枚者。非若近时西川之多重一两外也。然川中所产求一两者亦不易得。近世用二三钱一剂。即与仲景时二三枚分三剂。相等耳。○此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之用麻黄发散经络之寒邪。熟附温补少阴之真阳。细辛发越肾肝之阳气。似异而意实同。盖彼以麻黄治表邪。附子温里虚。细辛通其阴经之邪。此以附子治表邪。干姜温里虚。甘草和其胃中之阳。嗣真所谓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是也。 正方 四逆加人参汤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参(一两)上四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正方 茯苓四逆汤 茯苓(六两)人参(一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正方 通脉四逆汤 (有加减法见少阴上编本条下)甘草(二两炙)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大者一枚去皮生用)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正方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猪胆汁(半合)上四味。以水三升。先煮三物。取一升二合。去滓。入胆汁分温再服。 正方 白通汤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正方 白通加猪胆汁汤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 正方 附子汤 附子(二枚去皮破八片生)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茯苓(三两)芍药(三两酒洗)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或问附子汤与真武汤。只互换一味。何真武汤主行水收阴。附子汤主回阳峻补耶。盖真武汤内生姜佐熟附。不过取辛热之势。以走散经中之水饮。附子汤中人参助生附。纯用其温补之力。以恢复涣散之真阳。且附子汤中附术皆倍于真武。其分两亦自不同。所以主治迥异。岂可比例而观乎。 正方 真武汤 (有加减法见少阴上编本条下)茯苓(三两)芍药(三两酒洗)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生姜(三两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正方 干姜附子汤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正方 桂枝附子汤 桂枝(四两)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正方 白术附子汤 白术(四两)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正方 甘草附子汤 甘草(三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术(二两)桂枝(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风伤卫气。湿流关节。风湿相搏。邪乱经中。故主周身骨节诸痛风胜则卫气不固。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湿胜则水气不行。小便不利。或身微肿。故用附子除湿温经。桂枝祛风和营。白术去湿实卫甘草辅诸药而成敛散之功也。 正方 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正方 理中丸及汤 (有加减法见杂篇霍乱本条下)人参白术甘草(炙)干姜(各三两)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根据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桂枝人参汤 桂枝(四两)人参(三两)白术(三两)甘草(四两炙)干姜(三两)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更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正方 甘草干姜汤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上咀以水三升。煮服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此即四逆汤去附子也。辛甘合用。专复胸中之阳气。其夹食夹阴面赤足冷发热喘咳腹。痛便滑。外内合邪。难于发散。或寒药伤胃。合用理中。不便参术者。并宜服之。真胃虚挟寒之圣剂也。若夫脉沉长冷呕吐自利。虽无厥逆。仍属四逆汤证矣。 正方 乌梅丸 乌梅(三百个)黄连(一斤)黄柏(六两)干姜(十两)附子(六枚炮)蜀椒(四两熬去汗)桂枝(六两)细辛(六两)人参(六两)当归(四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下。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多食等。 按乌梅丸。主胃气虚而寒热错杂之邪积于胸中所以蛔不安。而时时上攻。故仍用寒热错杂之味治之。方中乌梅之酸以开胃蜀椒之辛以泄滞。连柏之苦以降气。盖蛔闻酸则定。见辛则伏。遇苦则下也。其他参归以补中气之虚寒。姜附以温胸中之寒饮。若无饮则不呕逆。蛔亦不上矣。辛桂以祛陷内之热邪。若无热邪。虽有寒饮。亦不致于呕逆。若不呕逆。 则胃气总虚。亦不致于蛔厥矣。 正方 五苓散 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半两)白术(十八铢)上五味子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也。 此两解表里之药。故云覆取微汗。茯苓猪苓味淡所以渗水涤饮。用泽泻味咸。所以泄肾止渴也。白术味甘。所以燥脾逐湿也。桂枝味辛所以散邪和营也。欲兼汗表。故用桂枝。专用利水。则宜肉桂。妙用全在乎此。则庶其辛热而去之。 则何能疏肝伐肾通津利水乎。○此逐内外水饮之首剂。金匮治心下支饮眩冒。用泽泻汤治呕吐思水。用猪苓散随意取用二三味。成方总不出是汤也。祖剂云。五苓散治伤寒温热病。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或水入即吐。 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乱吐利。燥渴引饮。并治瘦人脐下有动悸吐涎沫而呕伺翻胃也。 诸如此者。咸属水饮停蓄。津液固结。大小便结。但须增损合宜耳。 正方 猪苓汤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滑石(碎)阿胶(各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正方 瓜蒂散 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五分)上二味各别捣筛为细末。合治送下三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粥饮。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 少少加得快吐。 正方 白散 桔梗(三分)贝母(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蒸黑研如脂)上二味为末。纳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者必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即愈。 正方 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栀子涌膈上虚热。香豉散寒热恶毒。能吐能汗。后汗下后虚烦不解之圣药若呕则加生姜以涤饮。少气则加甘草以缓中。心烦腹胀则去香豉而加枳朴。邪在上而不在中也。丸药伤胃。则去香豉而加干姜。涌泄而兼安中之意也。故欲涌虚烦。必先顾虑中气。所以病患有大便溏者。有不可吐之戒。 正方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用绵裹定)甘草(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药物。得一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三服得吐者止后服。 正方 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丝绵裹定)生姜(一两)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二升去滓。再煎至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冷服即吐便愈。 正方 栀子浓朴汤 栀子(十四枚擘)浓朴(四钱姜炙)枳实(四枚炙)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正方 栀子干姜汤 栀子(十四枚擘)干姜(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正方 栀子柏皮汤 栀子(十五枚擘)柏皮(二两)甘草(一两)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太阳原有寒湿。因伤寒发汗。气蒸而变热。故得发于外。原非表邪发热之谓。故以栀子清肌表之热黄柏去膀胱之湿热。甘草和其中外也。 正方 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三枚)栀子(十四枚熬黑)豉(一升绵裹)以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纳枳实栀子煮二沸。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分温再服覆令出汗。 正方 黄芩汤 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酒洗)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一服。 正方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酒洗)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半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一斗。煮至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正方 芍药甘草汤 白芍药(四两酒洗)甘草(四两炙)上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此即桂枝汤去桂枝姜枣也。甘酸合用。专治营中虚热。以其阴虚阳实。至夜发热血虚。筋挛头面赤。色或汗之甚发热不止。或误用辛热扰其营血。不受补益者。并宜用之。真血虚挟热之神方也。设见脉浮自汗。营卫不和。纵非外感。 仍属桂枝汤证矣。 正方 白虎汤 石膏(一斤碎)知母(六两)甘草(三两)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谚云春不服白虎为泻肺也。盖春主阳气上升。石膏知母苦寒坠下。恶其泻肺之阳而不得生发也。此特指春不可用者。 恐人误以治温病之自汗烦渴也。至于秋冬感冒伤寒反可浑用以伤金水二脏之真气乎。此汤专主热病中。在气虚不能蒸发者。则加人参。故张隐以为阳明宣剂。其于湿温。则加苍术。温疟则加桂枝。一皆夏日所见之证。故昔人又有秋分后不可妄用白虎之戒。 正方 白虎加人参汤 石膏(一斤碎)知母(一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碎)半夏(半升洗)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炙)麦门冬(一升去心)粳米(半升)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甘草汤 甘草(二两)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一合。日二服。 正方 桔梗汤 桔梗(一两)甘草(一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正方 文蛤散 文蛤(五两)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钱匕服汤用五合。 正方 猪肤汤 猪肤(一斤)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温分六服。 猪属肾。而肤主肺。故取治少阴经中伏邪阴火乘肺。咽痛之证。但当汤泡刮取皮上一层白腻者。为是。若以为猪皮外毛根薄肤。则劣无力。且与熬香之说不符矣。 正方 半夏散及汤 半夏(洗去涎水)桂枝甘草(炙各等分)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正方 苦酒汤 半夏(十四枚洗为粗末)鸡子(一枚去衣向上苦酒着鸡子和中)上二味。纳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 正方 黄连阿胶汤 黄连(四两)黄芩(一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此汤本治少阴温热之证以其阴邪炎威伤犯真阴。故二三日以上便见心烦不得卧。所以始病之际。即用芩连□□□药兼芍药阿胶鸡子黄。以滋养阴血也。然□□□七日后。热传少阴。伤其阴血者。亦可取用与□□□实用承气汤法。虽虚实补泻悬殊。而祛热滋阴之意则一耳。 正方 白头翁汤 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二两)上四味。以水□□□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厥阴热利下□□□欲饮水者。阴虚生热也。故宜苦寒之剂治之□□作阳虚而用温剂也。所以用白头翁以升。水气之下。陷秦皮以坚肝肾之滑脱。连柏以泄肠胃之湿热较少阴证便脓血桃花煎之用干姜。迥乎角立也。盖少阴之水气下奔。 虽为热邪。故可用从治之法。厥阴之风气。摧拔。木火。内动是以不可复用辛温。鼓激其势也。 正方 牡蛎泽泻散 牡蛎(熬)泽泻栝蒌根蜀漆(洗去腥)葶苈(熬)海藻(洗去咸)商陆根(熬各等)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