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金定和刘翠翠的诗词姻缘

类别:其他 作者:武玉成,顾丛龙 注字数:13575更新时间:23/03/02 11:56:36
宋朝末年,淮安才子金定和刘翠翠家住比邻。二人既是同窗好友又是年龄相同。彼此朝夕伴读,青梅竹马,渐生情愫。一日,金定赠刘翠翠情诗一首: 十二栏杆七宝台,春风随处艳陽开。 东园桃李西园柳,何不移来一处栽。 刘翠翠和诗一首: 平生每恨祝英台,怀抱何为不早开。 我愿东君勤用意,早移花木向陽栽。 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新婚之夜,刘翠翠于枕畔有感而作《临江仙》一首: 曾向书窗同笔砚,故人今作新人。 洞房花烛十分春,汗沾蝴蝶粉,身惹席香尘。 尤雨殢云混未惯,枕边眉鬓羞颦。 轻怜痛惜莫辞频,愿郎从此始,日近日相亲。 金定步原韵答和《临江仙》一首: 记得书斋同笔砚,亲人不是他人。 扁舟来访武陵春,仙居临紫府,人世隔红尘。 海誓山盟心已许,几番浅笑深颦。 向人犹自语频频,意中无别意,亲外有谁亲! 看了二人的诗词答和,不能不让人羡慕金定和刘翠翠的美满婚姻和柔情蜜意。 结语 江淹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擅表离情别绪的[宋词],只要是真情内蕴无一不感人至深。而我所摘录的几位宋代女词人的真爱词笺,今日读来隽永如新,品词之韵味再追溯其故人故事,实在值得为今日有情人所钦佩,也让今日薄情者为之汗颜。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人。读者诸君,请珍惜你自己的真爱吧! 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原文·翻译·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 【原作】 清平乐村居[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村居:选自《稼轩长短句》。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 茅檐:指茅屋。 溪上:溪边。 吴音:吴地的方音。作者当时居住的地方信州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地方,故称吴音。相媚好:互相说一些取悦对方的话。 翁媪:老夫老妇。媪(ǎo),来年女人。 织:编织。 无赖:贬义词保用,这里是淘气、顽皮的意思。 【翻译】 淙淙流淌的小溪,岸边长满了绿绿的小草,一座低矮的小茅草房就坐落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两位白发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在用地道的吴地土话互相取悦着,语调柔媚而又亲昵。 老人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去小溪的东边锄豆子了,二儿子在院子里编织鸡笼子呢,最讨人喜欢的还是小三儿,正趴在小溪边剥食着莲蓬。 【赏析】 作者辛弃疾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本篇是一首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的著名词作。作品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的三个儿子的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诗人对安逸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作品分为上下两阕。 上阕写的是两位农家老夫妻在茅檐下喝酒谈天的情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作品开篇就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清新明快而又充满着田园色*彩的大环境,一所低矮的小茅草房,紧挨着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小溪的边岸还长满了碧绿的青草。环境幽雅恬淡,令人想往。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作品接下来些写房子的主人,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喝了点儿小酒,亲昵地坐在一起唠家常。温馨,愉悦,充满了和谐与幸福。 下阕写的是老人的三个儿子的不同情形。这是一个充满了幸福与快乐的家庭。在这里,作者采用的是白描手法,直接写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正在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子;三儿子年幼调皮,只知道玩,那玩也有其独有的特点,趴在小溪的边上剥莲蓬吃呢。从短短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望见了小溪两岸绿油油的庄稼,在草地里啄食昆虫的成群的小鸡,溪头大片的荷塘,田田的荷叶。场面清新,人物形象鲜明,充满了浓郁的田园乐趣。 作品在写法上一方面是善于抓住农村生活的特征描写环境和人物,自然生动,风格朴实。另一方面是质朴的语言,简练的白描手法。作品笔墨虽少,却能做到农村生活的场景优美明晰,人物形象鲜活,自然,生动,活泼,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与作者长期深入农村生活体验民俗民风是分不开的。(2009-5-25) 纳兰性德《金缕曲 赠梁汾》原文·翻译·赏析 《金缕曲赠梁汾》赏析 窦凤才 【原文】 金缕曲赠梁汾[清] 纳兰性*德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注释】 金缕曲:词牌名。 梁汾:顾贞观(1637~1714年),字华峰,号梁汾。江苏无锡人,纳兰性*德的朋友。清康熙五年(1666年)顺天举人。著有《积书岩集》及《弹指词》。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与纳兰性*德相识,从此交契,直至纳兰性*德病殁。 德也狂生耳:我本是个狂放不羁的人。德,作者自称。 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我在京城混迹于官场,又出身于高贵门第,这只是命运的偶然安排。淄尘京国,表居北京之无奈。淄尘,黑尘,喻污垢。此处作动词用,指混迹。淄,通缁,黑色*。京国,京城。乌衣门第:东晋王、谢大族多居金陵乌衣巷,后世遂以该巷名指称世家大族。 有酒惟浇赵州土:用李贺《浩歌》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句意,是说希望有战国时赵国平原君那样招贤纳士的人来善待天下贤德才士。浇,浇酒祭祀。赵州土,平原君墓土。 谁会成生此意:谁会理解我的这片心意。会,理解。成生,作者自称。作者原名成德,后避太子讳改性*德。 不信道、竟逢知己:万万没有想到,今天竟然遇到了知己。 青眼高歌俱未老:趁我们青壮盛年,纵酒高歌。青眼,契重之眼光,此指青春年少。 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姑且面对酒杯,擦去英雄才有的眼泪。为二人均不得志而感伤。尊,同樽。 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姑且由他去吧,才干出众,品行端正的人容易受到谣言中伤,这是古今常有的事。语出《离骚》: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婬*。娥眉,亦作蛾眉,喻才能。谣诼,造谣毁谤。忌,语助词,无实义。 身世悠悠何足问:人生岁月悠悠,遭受挫折苦恼,不必去追究。悠悠,遥远而不定貌。 寻思起、从头翻悔:若对挫折耿耿于怀,反复寻思,那么从人生一开始就错了。 一日心期千劫在:一日以心相许成为知己,即使经历千万劫难,我们二人的友情也将依然长存。心期:以心相许,情投意合。 后身缘、恐结他生里:来世他生,我们的情缘还将保持。后身缘,来生情缘。 然诺重,君须记:朋友间信用为重,您要切记。然诺重,指守信誉,不食言。 【翻译】 我原本也是个狂妄的小子,我在京城混迹于官场,这不过是因为出身于高贵门第和命运的偶然安排罢了。我真心仰慕平原君的广结贤士,希望能有赵国平原君那样招贤纳士的人来善待天下贤德才士,可是却没有谁会理解我的这片心意。万万没有想到,今天竟然遇到了您这位知己。今天,趁我们还不算老,擦去感伤的眼泪,纵酒高歌,把精神振作起来。 今天我们一定要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从古到今,才干出众、品行端正的人遭受谣言中伤,这都是常有的事,姑且由他去吧。人生岁月悠悠,难免遭受点挫折苦恼,这些都没必要放在心上,思过之后冷笑一声放在一边就完事儿了。若总是耿耿于怀,那么从人生一开始就错了。今天我们一朝以心相许,成为知己,他日即使经历千万劫难,我们的友情也要依然长存。这后半生的缘分,恐怕要到来世也难以补足。这个诺言是很沉重的,您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 【赏析】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清初著名词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好读书,喜填词。其词多写离情别绪、伤春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 这首《金缕曲》写于初识顾梁汾之时。纳兰性*德出身高贵门第,地位高,而顾梁汾则是一个刚刚辞官的不得志者,这首词深情地表明了作者与顾梁汾相见恨晚、相互知心的友情,抒发了其对才士贤人不幸遭际的同情与不平。 上阙:表白心迹。作者表明自己鄙视荣华富贵,希望顾梁汾能以常人对待自己。 这首词是纳兰性*德初识顾梁汾之时的酬赠之作。这首词写于公元1676年,是年纳兰性*德年仅二十二岁,其时顾梁汾已年遇四十,因不得志,刚刚解职辞官,暂舍于纳兰性*德府第。生性*注重友情的纳兰性*德欲与顾梁汾结下肺腑之交,但又由于两人当时地位悬殊,恐顾梁汾不解其情意,故先表明了自己的心志,以消除二人之间门第等级之间的隔阂。 作者起笔就说: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意思是说:我原本就是一个狂放不羁的人,能在京城混迹于官场,只不过是偶然的机会和门第的高贵而已。这充分表明了纳兰性*德从内心深处鄙视荣华富贵,不以贵族公子自居,言外之意是希望顾梁汾能以常人对待他。狂者,指慷慨激发、忘形尘俗也;狂生,乃狂放不羁之人。 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竟成知己。李贺《浩歌》中有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句,作者以此示其景仰平原君广纳贤才之贤德,然如此见才必怜,见贤必慕之情,竟无人领会,无人理解!然后笔锋一转,不信道、竟成知己,万万没有想到,今天竟然遇到了您这位知己。 不信与竟的连用,其得遇知己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语出杜甫《短歌行》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我老矣,庆幸我们都还青壮盛年,应当把酒痛饮,纵情高歌,擦去英雄才有的眼泪。表现酣畅淋漓。 君不见,月如水。以景作结。那一夜,月儿皎洁,似是映衬着他们悲凉的情怀,又似是他们纯洁友谊的见证。更渲染出高洁而凄清之氛围,即情即景,尽在不言中。 下阙:从同情梁汾的坎坷遭遇着笔,劝勉朋友释怀。 共君此夜须沉醉。紧承上阙向尊前、拭尽英雄泪而来。这里的须字很值得考究,它表明,诗人是要有意识地使自己神经麻木,有退一步海阔天空之心。 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语出《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婬*。作者把顾梁汾之遭际纳入普遍规律,劝其当及时释怀,不要把谗言污蔑放在心上,以免无休止地困扰自己。 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 人生岁月悠悠,本不可预测,难免遭受点挫折苦恼,这些都没必要放在心上,思过之后笑一笑放在一边就完事儿了。如若总是耿耿于怀,反复寻思放之不下,那就错了。 以上皆为慰勉之词,什么谗言诬陷,什么悠悠身世,什么坎坷挫折,统统放在一边,还不如开怀痛饮,对酒当歌,挥手拭尽英雄泪,一吐为快。 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一日心期,千劫不负,只可憾相见恨晚,但愿结他生之缘,请切切铭记今天的承诺。 这首词风格凄切,酣畅,深沉,又慷慨淋漓,耐人寻味。尤其是真情实感,是这首词得以生命长青,久盛不衰之所在。 二零零九年一月六日 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原文·翻译·赏析 《念奴娇登石头城》赏析 【原文】 念奴娇登石头城[元] 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因全词共一百字,有成百字令。 石头城:即金陵城,在今南京清凉山。昔为六朝都城。 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放眼望去,天边连着吴楚,天地相接,一片空旷。吴楚,今江、浙一带地区。 六朝形胜:指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地形优越壮美。 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这三句话写战争的激烈场面。旌旗,泛指旗帜。樯橹,桅杆和划船工具,这里代指船只。 江:长江。 避暑离宫:在离宫避暑。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东风吹到皇帝车架走的路,每年都长出青草。辇路,宫殿楼阁间的通道。 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火高低明灭:日落以后,松树林里没有人,只见鬼火时隐时现。松径,松林间的小路。明灭,忽隐忽现,时隐时现。 尊:同樽,酒杯。 繁华:鲜花盛开,喻青春美丽。 暗换青青发:乌黑的头发变灰变白。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这句话用刘禹锡《石头城》淮水城头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说明淮河上明月依旧,六朝的繁华却早已消逝。秦淮,流过石头城的秦淮河。 【翻译】 站在高高的石头城上,放眼望去,苍天的尽头与吴、楚两国连接在一起,一片空旷。昔日六朝胜地的繁华,如今已荡然无存,只有江河青山依旧。遥想当年,战火纷飞,硝烟不断,生灵涂炭,白骨遍野如雪。多少英雄豪杰都已经随着历史的长河席卷而去,只有浩瀚的长江依旧奔腾不息,滚滚东流。 孤寂的行宫内院,东风吹过,昔日皇帝车架经常碾压的道路,早已是年年岁岁芳草萋萋。每当日落天黑的时候,松树林里空寂冷落,只见幽幽的冥火时隐时现。可在当年有多少如花似玉的歌妓舞女在这里青丝变成了白发,送走了一世的青春年华。如今淮河上明月依旧,六朝的繁华却早已消逝,给人留下的只有无限的伤感。 【赏析】 萨都剌(1272-1355?) ,字天锡,号直斋,蒙古族人,元代诗人。官至燕南河北道州政廉访使经历,晚年居浙东。他的诗词作品清新绮丽,自成一家。所著有《雁门集》。 萨都剌的词作虽然不多,但颇有影响。尤以《念奴娇登石头城》、《满江红金陵怀古》两首著名。 这首诗是一首怀古之作,诗人抚今追昔,以苍凉的韵调,以富有悲剧意味的形象,咏出了风云易消、青山常在的感慨。 上阙:重点写的是昔日在这里发生过无数次激烈的战争,写景,咏史,抒怀。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写出了石头城空荡凄惨的江山,发出了世事变迁的慨叹。诗人由眼前的望起笔,登上高高的石头城,看到的是什么?是昔日六朝胜地的空旷和无物。一个无物蕴含了多少鲜为人知的悲惨的过去!叫人怎能不抚今追昔,怎能不追述起那八百多年的纷纷战火! 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毛|泽|东当年站在橘子洲头看着眼前的大好江山咏出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浑诗句,然而萨都剌目睹六朝形胜地所感发的却只能是唯有青山如壁,原因何在?无非是连年不断地战火摧残了山川的壮美,摧毁了往日的繁华。如此一来,下文追述历史上的连年战乱也就顺利成章了。 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这三句话以简洁的文字,以极富于代表性*的事物旌旗、樯橹、白骨旌旗蔽日,樯橹连云,白骨如雪,清晰鲜活地再现了历史上曾经接连不断的战争的激烈场面。旌旗,泛指旗帜。樯橹,桅杆和划船工具,这里代指船只。不论怎样,历史都会过去,那些龙争虎斗的英雄豪杰也不可避免的被历史的洪流席卷而去,正如诗人所写的那样,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下阙:写的是凄凉冷清的行宫,多少歌舞粉黛在这里送走了青春,耗尽了年华。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往昔皇帝避暑的行宫,如今已是东风辇路皆芳草萋萋,早已没有了从前的富贵繁华。避暑离宫前边加上寂寞,写出了离宫已是人去楼空,空冷孤寂。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有力地衬托了行宫内院的孤寂与萧条。内院里宫殿之间的通道上,每到春风吹来,都要长出青青的野草,这还是皇上和宫女们饮酒歌舞享乐的地方了吗?不仅如此,诗人还以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渲染行宫内院人事皆非的空冷、-阴-森气氛。 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有多少美丽如花的歌舞粉黛曾在这唱歌跳舞、推杯换盏、对镜施粉理鬓的享乐中耗费了时光年华,消磨了青春美丽,这应该是诗人对自已也是对世人青春易逝的警醒。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石头城》中有淮水城头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这里诗人用其借以说明淮河上明月依旧,六朝的繁华却早已消逝,可见伤感无限。 这首词采用宋代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全部韵脚,但因萨都剌思笔流畅,再加之采取倒叙的手法,工笔描写世事的变迁,抒发人生之感慨,使作品思路开阔,境界宽广,自然天成,堪为豪放派之大作。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日 晁补之《盐角儿·亳社观梅》原文·翻译·赏析 《盐角儿亳社观梅》赏析 【原文】 盐角儿亳社观梅[宋]晁补之 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 【注释】 盐角儿:词牌名。 亳(b)社:指亳州(今安徽亳县)祭祀土地神的社庙。 花中奇绝:花中奇物而绝无仅有。 骨中香彻:梅花的香气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 堪羞损、山桃如血:可以使那红得似血的山桃花羞惭而减损自己的容颜。堪,可以,能够。 直饶更、疏疏淡淡:即使枝叶花朵再疏淡。从然,即使。 终有一般情别:终究另有一种情致(非其他媚俗之花可比)。 【翻译】 花开的时候象雪,凋谢的时候仍然像雪,在百花之中的确是绝无仅有。散发出来的清香不在花蕊,也不在花萼,而是从骨子里飘荡出来的,清香透彻。   占尽了从小溪吹来的轻风,留住了小溪中的明月,使那红得似血的山桃花也羞惭得减损了自己的容颜。即使仍然花影稀疏清香淡淡,终究另有一种非其他媚俗之花可与之相比的情致。 【赏析】 晁补之(10531110年),字无咎,自号归来子,北宋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著名文学家。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官至礼部郎中。诗文都很出名。 这首词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作者从齐州知州贬为毫州通判之际,是一首咏物之作。作者通过对梅花的色*、香、形的描写,赞美梅花的骨中香彻与别有情致。 上阙:写梅花如雪的颜色*与透骨的清香。 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三句集中笔墨,用重复叠句而略更数字的方法极写梅花颜色*的奇绝。突出了梅花颜色*的与众不同。 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透彻三句与前三句运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梅花与众不同的另一个方面香,告诉人们,梅花的清香不是从花蕊散发出来的,也不是从花萼散发出来的,而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突出描写了梅花的香彻透骨的特点。与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联系起来看,上下两联似对非对,遣词灵动,看似无意,实则工于运笔。 下阙:以山桃作比衬,刻画梅花神韵和品格。 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山桃花衬托梅花非凡的神韵。梅花非但独占了小溪的轻风和明月,还将那鲜艳无比的红红的山桃花羞怯惭愧得减损了几分颜色*,可见梅花的气质和神韵的超凡脱俗。 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写梅花的另一大特点,纵然枝叶花影稀疏,清香淡淡,最终还是别有一番媚俗之花所不能与之媲美的超凡情致,枝疏有疏落横斜篱落之韵,香淡有清香淡雅之美,这便是梅花高洁的品格。 在这首咏梅词中,词人写的是梅花的非凡的神韵和高洁的品格,实际也是自己所向往的人格的写照,词人在梅花的高洁的品格中寄托了自己的志趣和情操。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李煜《虞美人》原文·翻译·赏析 《虞美人》赏析 窦凤才 【原文】 虞美人[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虞美人:词牌名。词牌名《虞美人》源自虞姬,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此得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色*。这里应代指岁月的更替 往事:指过去欢乐的宫廷生活。 又东风:又刮起了东风。指春天来了。 故国:指李煜做皇帝是的南唐。 不堪回首:不堪,承受不了。回首,回头看,此处意为回忆。 雕栏玉砌:指南唐华丽的宫廷建筑。雕栏,雕花的栏杆。玉砌,玉石的台阶。 朱颜:指人的美好容颜,也兼指雕栏朱红的颜色*,当有双关语意。 【翻译】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赏析】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史称李后主、唐后主。这首词是李煜对自己身世和遭遇的感叹,诉说自己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这首词是李煜囚居汴京时所作。当时李煜由南唐国君一下子变为宋朝的囚犯,不仅仅失去了居高无上的皇帝的地位和权力,更残酷的是也失去了最起码的人身自由。残酷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这使他产生了特有的悲与愁。这首词倾泻的就是作者的怀念亡国之痛,哀叹朱颜已改的情怀。 春花秋月和小楼 东风原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在李煜的笔下寓意却变了,一个何时了,一个又,把原本令人向往和盼望的良辰美景和春天醉人的信息变得蒙上了一层凄苦和哀愁,究其缘由,那就是越是这良辰美景越是容易触发起作者的怀旧情结和思念故国的伤痛。故国不堪回首,连回忆一下故国的过去都不堪又怎能愿意见这年年如是的春花秋月和报春的东风呢。每轮回一次,那就意味着又被囚禁了一年哪。这与李煜当时所处的境遇是分不开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发前人未所发之愁。以水喻愁,一句巧妙的比喻,贴切生动地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具体化了,将那看不见莫不着的愁思变成了有形的、永无止境的一江春水,创造了意想不到的的艺术效果,这也成了李煜词的主要特点,对后人的影响很大。作品通篇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泣如诉,动人心魄。 全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抒的是念国之情,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深沉。尽管词作篇幅短小,但余味无穷,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堪称为婉约派作品之绝唱。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温庭筠《梦江南》原文·翻译·赏析 【原文】 梦江南[唐]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注释】 帆:指挂着风帆的船。 斜晖:偏西的陽光。 脉脉:相视含情的样子,后多用以寄托情思。 肠断:形容极度愁苦。 白蘋洲:长满了白色*蘋花的小洲。蘋,多年生水草,叶白色*。 【古诗今译】 梳洗打扮完毕,独自一个人倚靠在望江楼上凝望着江面。已经过去了上千只帆船,都不见心上的人儿,只有在夕陽的余辉里含情脉脉地凝视着悠悠的江水,真是让人日夜柔肠寸断于白蘋洲头。 【赏析】 温庭筠 (约812870),晚唐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这首词刻画了一个倚楼望江盼夫归来而又一再失望的妇女形象。 开篇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二句,抓住人物的动态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睡醒早起,梳头洗脸打扮完毕,就独自一人倚着望江楼的栏杆向江面凝望。词人抓住妇女的特有动作情态梳洗罢,点明了人物的身份,是一位年轻的思妇。略事打扮装饰,急切地就独倚望江楼,表现了人物那种急切地盼望丈夫归来而又信心不足的心情。一个 倚字写了思妇倚楼而望久久地等待的神态,更有信心不足之意。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这二句与其说是写景,更不如说是写情,从字面上不难看出,这事词人用笔的高妙之处,寓情于景,隽永含蓄。眼望着江面上千帆已经过尽,仍不见丈夫归舟,时近黄昏,江面上只剩下斜陽的余晖含情脉脉,静静的江水悠悠东流。意境写得如此悠远凄清,在于着力渲染思妇的离愁。一个 尽字不仅把天色*已晚,江面空无一船,空旷凄凉的意境描绘出来,而且把思妇独倚望江楼时间之长,又一天盼夫归来之愿望被隔断时的愁苦与无助的心情表现得入木三分。 肠断白蘋州作为结句,是思念的极致,描写思妇又见到江边的白蘋州,回忆起当年在此分手时的情景,本来已经望不见归舟已是心灰意倦,又见分手之处,怎能不肝肠寸断、伤心至极呢?直写心境,揭出题意,余味深长。 作品选择富有特征的动作和景物, 使词作构筑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艺术境界, 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心理描写细致,情思哀挽绵长,意境幽远,场景明晰,寓意深刻,足以唤起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共鸣。 龚自珍《己亥杂诗》古诗·原文及赏析 【原文】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注释】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原名巩祚,浙江仁和人。 九州:古代把中国划分为九州,所以用九州代称中国。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依靠。 风雷:风神和雷神。比喻变革社会的威力。 万马齐喑:比喻当时社会政局死气沉沉,一切生气都被扼杀。喑,哑,无声无息。究——终究,毕竟。 天公:天老爷,造物主。 抖擞:振作,奋发。 不拘一格:不拘泥于成规。拘,拘泥。格,成规。 降:降生,涌现。 【译文】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玉皇大帝重新振作精神,不要受陈规旧俗的束缚降生各种人才。 【赏析】 道光十九年(1831年)岁次已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现状,作诗315首表达他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在这首绝句中,诗人对清朝末年那种扼杀生机、窒息思想,导致万马齐喑的局面,十分痛惜。同时他还大声疾呼:若想振兴国家,挽救危亡,就需要涌现出大批立志改革的仁人志士。这首出色*的政治小诗是其中的一首。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究可哀,是在告诉人们:要想让中国大地焕发生机,必须要恃风雷,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荡涤一切陈腐的东西,诗人在这里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可是整个朝野却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话,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确实令人觉得悲哀。 我劝天公重抖数,不拘一格降人才。作者认为摧毁一切阻碍社会发展的腐朽势力的巨大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些意象,实际上是以双关的修辞方式,表达诗人内心深处力主改革现实政治的强烈愿望。 在诗人看来,当时的中国死寂一片,毫无生气可言。只有疾风暴雨以及惊雷一样的变革力量,才能给中国带来希望。诗人期盼最高统治者能够重新振作精神,打破陈规陋俗,使普天下涌现出各种人才,来迎接华夏的新生。激*情澎湃,气势磅礴,发人深思,催人振奋。 不过,诗作中也有其局限的一面,那就是诗人依然把变革社会的希望寄托于天公,寄托于陈腐老气的朝廷。这是不可取的。 纳兰性德《长相思》的诗意与背景 【原文】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 榆关:山海关。 那畔:那边,指关外。 聒:喧闹,嘈杂。 故园:故乡,家园。 【古词今译】 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倒倒水,我随同护驾的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向山海关进发。天黑了,营帐中燃起了盏盏灯火,壮丽辉煌。夜深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营帐外忽然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眠。同样的寒夜风雪之声,却觉得和家乡截然不同。 【赏析】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是明珠的长子。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值伴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当时纳兰性*德年仅27岁,正值年轻气盛之时。但是全词读起来,却不让人轻松,似乎是有心无力之状。 山一程,水一程描写的是伴随皇帝出行时的一路上的风景,也有山回水之意。一程又一程,走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河又一河,就像一个赶路的行者骑在马上,回头看看身后走过的路的感叹。如果说山一程,水一程写的是身后走过的路,那么身向榆关写的就应该是作者往前瞻望的目的地。榆关就是山海关,作者是在伴随皇帝去山海关以外还有很远的长白山,那畔行正是说明此行的最终目的地不是榆关,而是在榆关的那畔。 那畔行三字是通俗化语言,那畔犹如那厮,那边,那处,作者会脱口而出此俗语,很显然既有一种放松,也有一种不情愿。 夜深千帐灯这一句写出了皇上远行时候的壮观。想象一下那副场景吧,风雪中,夜幕下,在群山里,一排排营帐里透出的耀眼的灯光,景象该是何等的壮观! 风一更,雪一更,更是指时间,旧时夜里的一种计时单位,和上面的一程所指的路程,形成了工整的对仗。聒碎乡心梦不成,夜里,寒冷的风雪吹打着帐篷,作者怎么也睡不着,失眠了,于是于寂寞无奈之中数着更数,感慨万千,又开始思乡了,因此才有故园无此声。其实并不是故园无此声,而是以往在故园有亲人,有天伦之乐,让自己没有机会睡帐篷、听风雪,在温暖的家里也不会觉得寒冷,而此时此地,远离家乡,才分外的感觉到了风雪异乡旅客的情怀。由此才觉得故园无此声。 总的来说,这首词写得很传神,很动情,然而状观之处却体现不出作者的大气魄来,这可能源于他宦官家庭出身,父亲谨慎为官的教育,也可能源于他内心深处的某中不悦。不过这样一来,恰恰又集豪放与婉约于一体之大成,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得后人的喜爱和传诵。 注:第十九、第二十重新编排为第一五六、第一五七。 李之仪《卜算子》赏析 《卜算子》赏析 窦凤才 【原作】 卜算子[宋]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释】 卜算子:《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长江头:指长江上游。 长江尾:指长江下游。 只愿二句:用顾夐《诉衷情》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词意。定:词中的衬字。在词规定的字数外适当地增添一二不太关键的字词,以更好地表情达意,谓之衬字,亦称添声。 【古诗今译】 我住长江的上游,你住长江的下游。我们虽然共饮着同一条江水,却不能见面,只能日日夜夜承受着思念的愁苦。悠悠的江水啊,要流到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这段离愁别恨又要到何年何月才会结束?只希望你的心同我的心一样,不会辜负这番相思的情意。 【赏析】 这是一首借水寄情之作,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深于情、专于情的女子。其芳心早已有所属,但心上人却与她天各一方,别多会少。我住长江头二句便揭示了她们之间的地理位置上的距离,言外颇有憾恨之意。接下来,日日思君不见君则将这种憾恨之意和盘托出,令人仿佛看见女主人公独自一人伫立江头,翘首企盼的怨望情态。共饮长江水句复作自我慰解:两地情思,一水相牵;既然同饮长江之水,自必心息相通。跌宕之间,深情毕见。此水几时休二句仍旧寄情江水,却又推进一层,以江水之永无竭时,比喻离恨之永无绝期。这是反用《汉乐府上邪》中的江水为竭之意。同时,为求变化生新,作者还采用设问句式,使语感得以强化,令人如闻女主人公呼天告地时的心灵颤音。只愿君心似我心二句是女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期望,期望他象自已一样心无旁属,守情不移。只愿二字,既表明女主人公别无所求,但求两情天长地久,同时也透露出其内心唯恐对方负心的隐忧。虽属直抒胸臆之笔,却亦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全词托于女子声口,发于民歌风调,以滔滔江流写绵绵情思,不敷粉,不着色*,而自成高致。毛晋《姑溪词跋》推许作者长于淡语、景语、情语,并称赞此词真是古乐府俊语矣,堪称中的之论。(赏析文字来源:《百度知道》,有删改) 欧阳修《戏答元珍》原文·翻译·赏析 【原作】 戏答元珍[宋] 欧陽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 戏答元珍:一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 天涯:天边。 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 冻雷:春天的雷声。 夜闻啼雁生乡思:一作夜闻归雁生乡思。 物华:泛指万物。如唐代杜甫《曲江陪郑南史饮》之自知白髮非春事,且尽芳樽恋物华,宋代柳永《八声甘州》之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洛陽花下客:作者曾为洛陽留守推官。北宋时洛陽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作者曾写过《洛陽牡丹记》和《洛陽牡丹图》等诗作。 野芳:野花。 【古诗今译】 我还以为春风吹不到这荒远的山城了呢,都已经是二月了,这山城的花儿还未见开放的迹象。压着残雪的枝头好象还有经过一个冬天仍然没有落下来的橘子,春雷惊起地下的竹笋,不久就要抽出嫩嫩的新芽。夜里,从远方飞来的归雁的叫声,又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带着病迈进新的一年,面对春色*不免感叹时光与万物的变化。我曾经在洛陽的名花丛中饱享过美丽的春光,山城的野花虽然开得迟一些,但也不必为此叹息。 【赏析】 欧陽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欧陽修因直言论事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此诗乃次年春在夷陵所作。一本题为《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此篇不过是游戏之作,其实正是他受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 作品先是描写荒远山城的凄凉春景,接着抒发自己迁谪山乡的寂寞情怀及眷眷乡思,最后则自作宽慰之言,看似超脱,实是悲凉,表现出作者平静的表面下更深沉的痛苦。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首句写夷陵山城的恶劣环境。二月时分在其他地方早就应该花开满眼香气逼人了,但在此地却遍地荒凉。诗人表面上是写自然环境的寒冷,但实际上是暗喻政治环境的恶劣,言外之意该是说朝廷的关怀怎么就不能远度天涯光顾一下这小城呢?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残雪压枝,仍有柑橘未落;冻雷初响,惊醒熟睡的竹笋,它亦积蓄着力量,正要冒出新生的嫩芽。意即尽管如此,但远在山城还是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着,并且还要品出美味打破生活的寂寞。黄橘与笋芽不惧雪压、雷鸣的顽强精神,象征着诗人在逆境中的操守与气节,也暗示出正义的力量不但无法被摧垮,而且必将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诗人抒写乡愁,感叹人生之短暂。夜闻归雁与病入新年深刻地反映出了诗人心里的苦闷,贬诸山城兴起乡思之情在所难免,而这乡思之情又变成乡思之病,面对新年又至物华更新不免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结句含蓄地流露出诗人对眼前处境的自我慰藉及对前途充满的乐观信念。此处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陽做过留守推官,见过名扬天下的洛陽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没有什么可感叹,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有大可嗟之意,因此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寻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上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