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漏下血
类别:
其他
作者:
何荣字数:4225更新时间:23/03/02 11:56:36
凡妊娠胎漏,经血妄行,此是胎息未实,或因劳役过度,伤动胞胎,或因房室惊触,致令子宫虚滑,经血淋漓,若不急治,日渐胎干,子母不保。急服寄生散,或参归饮,或阿胶济阴汤,或保产无忧散。
寄生散寄生、川断、阿胶、香附(黑)、人参、白术、川芎(各等分,加姜五片)水煎服。
参归饮人参、当归、寄生、淮生、淮熟、条芩、香附、茯苓、阿胶(各一钱)、川芎(五分)、生甘草(五分)白芍(二分)、黄、(一钱半)、黄杨叶(三片)、生姜(二片)水煎服。甚者,日进一剂。
阿胶济阴汤阿胶、白术(各一钱)、地黄、白芍、当归、川芎(各一钱)、砂仁(带壳,五分)、条芩、蕲艾(各钱半)香附(八分)、炙甘草(五分)、粘米(一撮)水二汤碗,煎至一碗,温服。如下血块,加地榆。腰痛,加杜仲。触患胞胎,加金银花。须一日一夜三服,以防败血攻心。如血不止,加川断二钱炒黑,荆芥一钱五分,黑大豆四十九粒。如因伤瘀而痛,怕按者,加桂心三四分。
保产无忧散生绵、(二钱半)、归身(一钱,酒炒)、川芎(一钱)、甘草(一分)、菟丝饼(二钱)、羌活(七分)浓朴(七分,姜汁炒)、枳壳(六分,面炒)、蕲艾(七分,醋炒)、荆芥穗(一钱)、川贝(一钱)、白芍(酒炒,冬月八分,夏月一钱)日进二剂亦可。此方兼可催生,如不见血,加生姜二片。
漏胎
凡受孕之后,经血不时点滴,谓之。盖由劳伤气血,虚弱之故,或因恼怒,或食炙、热物所致。宜补中安胎饮。
补中安胎饮条芩、白术、人参(各三钱)、熟地(三钱)、当归(钱半)、白芍(一钱)、生甘草(五分)、苏梗(八分)。
跌扑动胎
凡妊娠,下血不止,急服安胎参苏饮。
安胎参苏饮人参、蕲艾、川芎(各三分)、当归(一钱)、条芩、生术(各二钱)、陈皮、紫苏、生甘草(各四分)阿胶(一钱)有外感者,加葱白四寸。腹痛,减蕲艾,加砂仁四分。
小便带血
凡妊娠小便中带血,由形体劳苦,或过食、炙之物所致。宜清膀胱之火,服加味逍遥散。
加味逍遥散当归、白术(各二钱)、柴胡、白芍(各一钱)、丹皮、茯苓、栀子(各七分)、生甘草(八分)、灯心(七茎)。
子淋
凡妊娠小便淋漓,此由调摄失宜,酒色过度,伤损营卫,致令子宫气虚而然。又或下焦有热而闭塞者,名曰。宜服安荣散。
安荣散当归(五钱)、滑石(一两)、通草(一两)、人参(三钱)、麦冬(一两)、细辛(一钱)、炙甘草灯心(各五钱)共为末,每服四钱,白汤送下。又方用桑螵蛸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汤送下。又方用陈米陶浓汁服之。
此方并可治男子癃闭。
按∶此症由饮食无忌,热积膀胱者居多。汤氏用古芎归汤,加木通、麦冬、人参、灯心、甘草、滑石治之。
如清凉通利等药不效,即用补中益气汤,加净车前二钱。盖中气一提,则下窍自开,况车前利水通淋,一提一降,自然见效。补中益气汤见子满条下。
子肿
凡妊娠面目虚浮,四肢有水气,名曰。盖由脾胃虚弱所致。宜服全生白术散,或鲤鱼汤。
全生白术散人参(一钱)、白术(二钱)、茯苓皮(八分)、甘草(三分)、当归(二钱)、川芎(六分)、紫苏、陈皮(各四分)、生姜(三片)水煎服。或加蒲种壳二钱,或干浮萍一钱,生姜用皮,并加冬瓜子三钱。
鲤鱼汤鲤鱼不拘大小,二三尾洗去鳞,用水煮熟,去鱼,每服用汤一大盅煎后药,服之。
当归、白术(各五钱)、茯苓(四钱)、陈皮(二钱)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投鱼汤内煎服,以愈为度。
汤氏云∶,于五六个月时多有之。或腹大高过心胸,气逆不安,此由胎中蓄水所致。若不早治,必然生子生理残障,子母难保。常煎鲤鱼粥食之。
子满
凡妊娠腿膝浮肿,脚面足趾水出,气促满闷,此由脾虚血化成水所致,名曰,又名子气。宜服加味天仙藤散。如脾气弱甚者,宜服补中益气汤。
加味天仙藤散天仙藤(洗,略炒,六分)、木瓜(一钱)、香附(六分)、紫苏、陈皮(各四分)、乌药(七分)、甘草(三分)水煎服。虚甚,加人参一钱,当归、白术各二钱。
补中益气汤人参、炙、(各钱半)、炙草(五分)、白术、归身(各一钱)、陈皮(七分)、柴胡、升麻(各三分)或加川椒目一钱,净车前一钱更佳。水煎服。
按∶妊娠七八个月,两足浮肿,乃胞浆水湿下流之故。其微肿者,名曰皱脚。得之易产。其肿甚,或出黄水者,始服补中益气汤。
子悬
凡妊娠胎气不和,上凑心腹,满痛难忍,谓之。以紫苏散治之。
紫苏散紫苏、陈皮、白术、腹皮、当归、川芎(各等分)、人参、甘草(各减半)、姜(五片)、葱白(五寸)水煎,空心服。一方以莲房烧灰,酒送下。
安胎顺气饮即前方去腹皮,加砂仁三粒,木香三分,磨汁,加姜煎。
按∶受孕至三五个月,斯时相火养胎,火盛胎热,则气逆凑心,多有此症。
子烦
凡妊娠心惊胆怯,烦闷不安,名曰。宜服竹叶安胎饮。
竹叶安胎饮人参(三分)、白术、条苓、当归(各二钱)、枣仁、远志(各八分)、陈皮(三分)、川芎(七分)、生甘草(四分)、生地(钱半)、麦冬(一钱)、竹叶(十片)姜枣引。有痰,加竹沥、姜汁。虚甚,人参倍用。泻,加芡实,减生地。
按∶此症亦多在四五个月之时,相火用事,或因夏令君火大行,俱能乘肺,以致烦躁。汤建中云∶因相火者,加知母。因君火者,加川连。
子嗽
凡妊娠,因外感伤寒者,参苏饮去人参、半夏,加桑皮、杏仁。因火乘肺金者,二陈汤去半夏,加芩、连、枳、桔、贝母。痰而喘者,加蒌仁、前胡、桑皮。如咳嗽吐血不止者,用生地饮,如风壅相攻,胸满久嗽者,用百合散。
加减参苏饮苏叶、杏仁、橘红(各一钱)、枳壳(炒,七分)、前胡(八分)、木香(三分)、桔梗、干葛(各七分)桑皮(七分)、甘草(四分)水煎服。喘,加蒌仁二钱。
加减二陈汤枯芩(二钱)、川连、橘红、川贝、茯苓、桑皮(各一钱)、前胡(七分)、枳壳(八分)、甘草(五分)栝蒌(一钱)生地饮生地(三钱)、犀角(三分)、白芍、知母、天冬、麦冬(各二钱)、黄芩(八分)、桔梗(八分)、当归(二钱)、紫苑(一钱五分)、甘草(四分)喘,加栝蒌一钱。
百合散百合(二钱)、桑皮(七分)、前胡(八分)、桔梗(七分)、芍药(一钱)、赤苓(八分)、贝母(一钱)橘红(一钱)、甘草(五分)生姜引,水煎服。或加紫苑、款冬。
子疟
凡妊娠病疟,多由营卫虚弱,脾胃不足,或感风寒,或伤生冷,传为疟疾,名曰。宜服驱邪散。热多寒少者,清脾饮去半夏。寒多热少者,人参养胃汤去半夏。久而虚者,四兽饮主之。
驱邪散藿香、白术、茯苓(各等钱)、甘草、肉果(少许)、知母(一钱)、橘红(八分)、砂仁(八分)姜枣引。如有表邪者,加苏叶八分,葱白五寸,或加柴胡八分。
清脾饮白术、茯苓、知母(各一钱)、青皮(四分)、浓朴(八分)、黄芩(二钱)、甘草(五分)生姜为引,水煎服。原方有柴胡。
人参养胃汤人参、苍术、藿香、浓朴(各一钱)、陈皮(一钱五分)、肉果(六分)、茯苓(一钱二分)、炙甘草(五分)姜引,或加乌梅一个。
四兽饮人参(二钱)、白术(土炒,二钱)、茯苓(一钱二分)、炙甘草(五分)、陈皮(一钱二分)、肉果(八分)元枣(三枚)、姜(二片)、乌梅(三个)或加当归二钱,虎骨胶二钱,如无胶用虎骨六钱。以上各方,虎骨、当归均可加入。
子痫
(音闲即胎风,一名儿晕,又名痉)凡妊娠口噤项强,手足挛搐,言语蹇涩,痰涎壅盛,不省人事,名曰。切不可作中风治。宜服加味羚羊角散,或加味地黄汤。如无痰涎,言语如常,但见中风形状,此缘血少类风,如以风药投之,贻害不浅。
加味羚羊角散羚羊角、当归、防风、独活、茯苓、枣仁、五加皮(各一钱)、米仁(五分)、杏仁(八分)、甘草、木香(各三分)、葱白(五寸)、姜(五片)煎服。虚,加人参。痰,加竹沥、姜汁。脾虚,加炒白术。风痰涌甚,加天竺黄一钱,川贝一钱。
加味地黄汤大熟地(姜汁、砂仁拌炒八钱)、净萸肉(四钱)、怀山药(四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泽泻(二钱)、陈胆星(二钱)、吴茱萸(五分)、川连(五分,煮汁泡七次,炒一钱)荆沥冲服。
子喑
(音因)凡妊娠三五个月,忽失音不语者,胞络脉绝也,名曰。盖胞系于肾,肾脉贯舌,故失音。此非药可治,分娩即自出声。
汤建中云∶前症俱由妊娠脾土不运而生湿,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如∶子肿,湿也;恶阻,痰也;子烦、子淋,热也;子痫,风也;子悬,气也;转脬,虚也。治法虽有清热、消痰、渗湿、顺气、疏风、补之不同,要不外去邪保胎四字为总诀也。
外感风寒
凡妊娠,浑身壮热,眼花头眩,此因风寒客于肌表,侵人脾胃,伤损营卫,是以憎寒发热,头疼眼痛,甚至心腹烦闷。不可妄投峻剂,只宜芎苏散表其寒邪。
按∶妇人天癸未行属少阴,天癸已行属厥阴,天癸已绝属太阴。胎产之病,治厥阴者,溯化之源也。故《机要》曰∶胎产病当从厥阴经论,毋犯胃气及上二焦。谓之三禁∶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是也。汗则痞满,下则伤脾,利小便则内亡津液,中州枯燥。故受孕三五个月时,不可用一毫辛散滑利之品。惟七八个月后,倘有闭结,乃敢稍施以滑利之剂。故上云∶不可妄投峻剂。
加味芎苏散紫苏、羌活、陈皮、麦冬(各一钱)、川芎、白芍(各八分)、干姜、生甘草(各五分)加生姜二片,水煎服。胎前宜清凉,干姜还须忌用。
霍乱吐泻
凡妊娠,心躁腹痛,宜服六和汤。
六和汤藿香、砂仁(各五分)、陈皮、茯苓、生甘草(各四分)、人参、木瓜(各一钱)、扁豆(二钱)、杏仁(十粒)夏曲(六分)、姜(三片)、枣(二枚)、竹茹(一丸)。
下痢
凡妊娠赤白,此由生冷伤脾,郁积伤胃,以致湿热相干,气血凝滞。其湿热伤于气分,则下白积;伤于血分,则下红积。腹鸣后重,频频,急服姜连丸治之。如腹中疼痛,心上急满,宜当归芍药汤,或归芍汤更佳。
姜连丸川连、白术、砂仁、阿胶、炮姜、川芎(各一两)、枳壳(五钱,炒)、**(三钱,另研)共为末,加盐,杨梅三枚,醋少许,打糯米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白痢,淡姜汤下。赤痢,甘草汤下。赤白痢,甘草生姜汤下。
按∶赤痢,可加银花。白痢腹痛,可加青皮,姜炒川连亦必不可少。不必分赤属热,白属寒,拘泥于姜汤、甘草送下也。
当归芍药汤当归、白芍、枳壳(面炒)、山楂(各一钱)、浓朴(八分)、栋皮(六分)、木香(三分)、甘草(四分)黄芩(二钱)水煎服。忌生冷。
归芍汤当归(三钱)、白芍(半生半炒,二钱)、莱菔子(炒研,二钱)、广木香(八分)、槟榔(七分)、枳壳(八分)、甘草(五分)、净车前(一钱五分)、山楂(砂糖炒,一钱五分)白痢,加生姜。红痢,加白糖,煎服。积已清而肠薄不止,始用川连丸,并阿胶、参、、可也。热痢,初起用马齿苋一味,不拘多少,煎,当茶服亦效。其马齿苋,叶青、梗红、根白、花黄、子黑,名曰五方草,又名五行草,有奇功,凡俱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