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类别:其他 作者:丹波元珍字数:207543更新时间:23/03/02 12:18:15
吴云:天地之阴阳。一人身之血气。应象者。应乎天地。而配乎阴阳五行也。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淮南子云。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 纲纪 诗大雅。纲纪四方。传。张之为纲。理之为纪。疏。纲者网之大绳。纪者别理丝数。 变化之父母 月令正义云。先有旧形。渐渐改者。谓之变。虽有旧形。忽改者。谓之化。又天地阴阳营运则为化。春生冬落则为变。又自少而壮。自壮而老。则为变。自有而无。自无而有。为化。书泰誓曰。 天地万物父母。 神明之府也 淮南泰族训云。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 治病必求于本 志云:本者。本于阴阳也。人之脏腑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乎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之二气。致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其本。简按此句。诸家并衍王义。而志聪注。最为明备。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高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 高云:阴阳者。万物之纲纪。故阴静阳躁。静而有常则为纲。躁而散殊则为纪。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高云:阴阳者。生杀之本始。故阳生而阴长。阳杀而阴藏。简按王注神农曰。与天元纪大论文同。此二句。诸家殊义。如李氏则举三说。然新校正说。最为确当。 阳化气阴成形 高云:阴阳者。变化之父母。故阳化气。阴成形。言阳化而为气。阴变而为形。李云:阳无形。故化气。阴有质。故成形。马云:阳化万物之气。而吾人之气。由阳化之。阴成万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阴成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李云:冬寒之极。将生春夏之热。冬至以后。自复而之干也。夏热之极。将生秋冬之寒。夏至以后。自 而之坤也。马云:吾人有寒。寒极则生而为热。如今伤寒而反为热证者。此其一端也。吾人有热。热极则生而为寒。如今内热已极。而反生寒栗者。此其一端也。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马云:热气主阳。阳主上升而不凝。故清气生焉。清气生阳。宜在上。今反在下,则生飧泄。盖有降而无升也。简按圣济总录云。内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又曰:久风为飧泄。夫脾胃。土也。其气冲和。以化为事。今清浊相干。风邪之气久而干。故冲气不能化。而食物完出。夕食谓之飧。以食之难化者。尤在于夕食。故不化泄出也。谓之飧泄。此俗所谓水谷利也。今考说文云。飧。 也。从夕甫声。是与飧字自异。总录夕食之说。未见所出。详义已见于前。 浊气在上则主 胀 马云:浊气主阴。宜在下。今反在上。则生 胀。盖有升而无降也。张云: 胀。胸膈满也。简按圣济总录云。内经曰:浊气在上。则生 胀。夫清阳为天。浊阴为地。二者不可相干。今浊气在上。为阴气干扰。而清阳之气。郁而不散。所以 塞而胀满常若饱也。广韵。 。昌真切。肉胀起也。 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吴云:反作。倒置也。逆从。不顺也。张云:作。为也。志云:此吾人之阴阳反作气之逆从而为病也。此论阴阳体位。各有上下。马云:按自阳化气以下。即当着人身说者。观下清气浊气之为在下在上生病。口气紧顶。则阳化气四句。不得泛说。简按千金肾脏门云。阴阳翻作。阳气内伏。阴气外升。知是反翻通。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高云:地气上为云。而曰云出天气。自上而下。然后自下而上也。天气下为雨。而曰雨出地气。从下而上。然后从上而下也。阴阳上下。既神且明。简案性理大全。朱子云。雨如饭甑有盖。其气蒸郁。而汗下淋漓。则为雨。 清阳出上窍 马云:如涕唾气液之类。 浊阴出下窍 马云:如污秽溺之类。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志云:清阳之气。通会于腠理。而阴浊之精血。走于五脏。五脏主藏精者也。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志云:四肢为诸阳之本。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此言饮食所生之清阳。充实于四肢。而混浊者归于六腑也。饮食之有形为浊。饮食之精气为清。简按以上三段。对言清阳浊阴。而其义各殊。王注不太明。 阳为气阴为味 张云:气无形而升。故为阳。味有质而降。故为阴。此以药食气味言也。 味归形形归气 张云:归。依投也。(出诗曹风毛传。)五味生精血以成形。故味归于形。形之存亡。由气之聚散。故形归于气。志云:阴为味。阴成形。地食人以五味。以养此形。故味归形。阳化气。诸阳之气。通会于皮肤肌腠之间。以生此形。故形归气。 气归精精归化 张云:气者。真气也。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人身精血。由气而化。故气归于精。精者。坎水也。天一生水。为五行之最先。故物之初生。其形皆水。由精以化气。由气以化神。是水为万物之原。故精归于化。简按家语云。男子十六。精化小通。(通雅。小通。言人道也。)并为化生之义。又按上文云。阳为气。阴为味。吴云:臊焦香腥腐为气。酸苦甘辛咸为味。此固然矣。故形归气。气归精。精食气。气生形。气伤精之气字。似与五味对言。而为五气之气。然至下文精化为气。气伤于味而穷矣。故姑从张氏之义。 精食气形食味 张云:食。如子食母乳之义。气归精。故精食气。味归形。故形食味。马云:所谓气归精者。以精能食万物之气也。精赖气而生。犹云食此气耳。(主物之气言。)所谓味归形者。以形能食万物之味也。形赖味而滋。犹云食此味耳。 化生精气生形 马云:所谓精归化者。以化生此精也。化为精之母。故精归于化耳。所谓形归气者。以气生此形也。气为形之父。故形归于气耳。(指人身之气言。)简按以上四句。乃解前文四句之义。故马氏下所谓字而释之。 精化为气 张云:谓元气由精而化也。上文既云气归精。是气生精也。而此又曰:精化气。是精生气也。二者似乎相反。而不知此正精气互根之妙。以应上文天地云雨之义也。李云:气本归精。气为精母也。此云精化为气者。精亦能生气也。如不好色者。气因以旺也。 气伤于味 张云:上文曰味伤形。则未有形伤而气不伤者。如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之类。 是皆味伤气也。马云:凡物之味。既能伤人之形。独不能伤人之气乎。左传。晋屠蒯曰。味以行气。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马云: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如用乌附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气味之温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尔生旺而益壮矣。(如用参 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马云:何以壮火之气衰也。正以壮火能食吾人之气。故壮火之气自衰耳。何以少火之气壮也。正以吾人之气。能食少火。故少火之气渐壮耳。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马云:惟壮火为能食人之气。此壮火所以能散吾人之气也。食则必散。散则必衰。故曰壮火之气衰。惟吾人之气。为能食少火之气。此少火所以能生吾人之气也。食则必生。生则必壮。故曰少火之气壮。按此节。分明论万物有阴阳气味。而吾人用之。有为泄为通。为发泄为发热。及衰壮生散之义。王注不明。与前后阴阳气味俱无着。非本篇之大旨也。简按壮火少火。承上文发热以喻之。气薄喻少火。厚喻壮火。马注为稳贴。汪氏则訾马注云:是桂附永无用之期也。盖概论已。再按张氏辈。漫然以火为阳气。其义虽似精微。与前后文。不相承接。故不可从矣。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张云:此下言阴阳偏胜之为病也。阴阳不和。则有胜有亏。故皆能为病。简按马以此以下。接前文。为气味大过生病之义。志同。并不可凭。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张云:此即上文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之义。盖阴阳之气。水极则似火。火极则似水。阳盛则隔阴。阴盛则隔阳。故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之辨。此而错认。则死生反掌。重。平声。 寒伤形热伤气 张云:寒为阴。形亦属阴。寒则形消。故伤形。热为阳。气亦属阳。热则气散。故伤气。 气伤痛形伤肿 吴云:气无形病故痛。血有形病故肿。 风胜则动 马云:振掉摇动之类。 寒胜则浮 吴云:寒胜则阳气不运。故坚痞腹满。而为虚浮。 湿胜则濡泻 集韵。濡。儒遇切。音孺。沾湿也。奇效良方云。泄泻。人为一证耳。岂知泄。泄漏之义。时时溏泄。或作或愈。泻者。一时水去如注泄。赤水玄珠云。粪出少。而势缓者。为泄。漏泄之谓也。粪大出。而势直下不阻者。为泻。倾泻之谓也。简明医要云。濡泻。粪或若水。考王注。即水谷利。与飧泄无别。 寒暑燥湿风 此五气配四时中央也。左传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乃别是一家之言。内经无六气之说。而运气家。五气之外加火。配乎三阴三阳。以为六气。夫火者五行之一。岂有其理乎。 化五气 高云:心气主喜。肝气主怒。脾气主悲。肺气主忧。肾气主恐。以生喜怒悲忧恐。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张云:喜怒伤内。故伤气。寒暑伤外。故伤形。举喜怒言。则悲忧恐同矣。举寒暑言。则燥湿风同矣。简按寿夭刚柔云。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庄子在宥云。人大喜耶毗于阳。大怒耶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楼英云。此上二节。经旨似有相矛盾。既曰寒暑伤形。又曰寒伤形。热伤气者。何也?盖言虽不一。而理则有归。夫喜怒之伤人。从内出。而先发于气。故曰喜怒伤气也。寒暑之伤人。从外入。而先着于形。故曰寒暑伤形也。分而言之。则怒之气从下上。而先发于阴。故曰暴怒伤阴。喜之气从上下。而先发于阳。故曰暴喜伤阳。寒则人气内藏。则寒之伤人。先着于形。故曰寒伤形。暑则人气外溢。则暑之伤人。先着于气。故曰热伤气也。 满脉去形 张云:言寒暑喜怒之气。暴逆于上。则阳独实。故满脉。阳亢则阴离。故去形。此孤阳之象也。脉经曰:诸浮脉无根者死。有表无里者死。其斯之谓。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张云:重者。重迭之义。谓当阴时而复感寒。阳时而复感热。或以天之热气。伤人阳分。天之寒气。伤人阴分。皆谓之重。盖阴阳之道。同气相求。故阳伤于阳。阴伤于阴。然而重阳必变为阴证。重阴必变为阳证。如以热水沐浴身反凉。凉水沐浴身反热。因小可以喻大。下文八句。即其征验。此与上文重寒则热。寒极生热。义相上下。所当互求。 故曰 王子芳云。引生气通天论之文。以证明之也。 春必病温 宋本。作温病。简按论疾诊尺云。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生瘅热云云。正与此节同义。○张云:按此四节。春夏以木火伤人。而病反寒。秋冬以寒湿伤人而反热。是即上文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之义。 秋伤于湿 汪昂云。喻嘉言改作秋伤于燥。多事。 端络 张云:端。正也。络。联络之义。高云:端。直。络。横也。 论理人形 (至) 皆有表里 马云:人有形体。则论理之。(如骨度脉度等篇。)人有脏腑。则列别之。(如灵枢经水肠胃海论等篇。)人有经脉。则端络之。(如经脉等篇。)脉有六合。则通会之。(如经别等篇。)气穴所发。各有其处。且有其名。(如气穴论。)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如气穴气府骨空等篇。) 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如皮部论等篇。)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如本篇下节所云。)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如血气形志。有太阴与阳明为表里之谓。)志云:分部者。皮之分部也。皮部中之浮络。分三阴三阳。有顺有逆。各有条理也。 肝生筋 五行大义云。元命苞曰。筋有枝条。象于木也。 其在天为玄 易文言。天玄而地黄。据下文例。在天以下二十三字。系于衍文。且与肝脏不相干。宜删之。 在色为苍 苍。草色也。王谓薄青色。可疑。 在声为呼 志云:在志为怒。故发声为叫呼。简案王云。亦谓之啸。盖啸。蹙口而出声也。唐孙广有啸旨之书。恐与叫呼不同。 在变动为握 张云:握。同搐搦。筋之病。志云:变动。脏气变动于经俞也。握者。拘急之象。筋之证也。 在志为怒 志云:肝者。将军之官。故其志在怒。 悲胜怒 下文属忧于肺。据文例。此悲当作忧。新校正之说未允当。 心生血 志云:血乃中焦之汁。奉心神而化赤。故血者神气也。 心主舌 五行大义云。火于五行不常见也。须之则有。不用则隐。如舌在口内。开口即见。闭口则藏。 在体为脉 说文。脉。血理分 行体中者。从●从血。 。脉或从肉。 。籀文。玉篇。脉。莫革切。血理也。一曰筋脉。脉。同上。五行大义云。脉。是血之沟渠。通流水气。 在变动为忧 张云: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足故忧。志云:心独无俞。故变动在志。心气并于肺则忧。 在窍为舌 吴云:舌惟有窍。故辨百味。简按此说奇。当从王义。 热伤气 苦伤气 二气字。依太素作脉。义极稳。 脾生肉 五行大义云。肉是身上之土地。 在声为歌 志云:脾志思。思而得之。则发声为歌。 在变动为哕 张云:哕。于决切。呃逆也。马云:灵枢口问篇。帝有问哕问噫之异。王注以哕为噫者非。宣明五气篇志注。哕。呃逆也。哕哕。车銮声。言呃声之有伦序。故曰哕。简按说文。哕。气牾也。杨上善解为气忤。盖同义。(气忤。坊本作气折。宋本作忤。是。) 西方生燥 志云:西方主秋金之令。故其气生燥。 肺生皮毛 管子云。肺生革。 在声为哭 虞庶注难经云。肺属金。金。商也。商。伤也。主于秋。秋。愁也。故在志则悲哭。此之谓也。(秋者。愁也。出尚书大传。) 热伤皮毛寒胜热 据太素。热作燥。寒作热。热作燥。为是。 在声为呻 张云:气郁则呻吟。肾之声也。志云:呻者。伸也。肾气在下。故声欲太息。而伸出之。 寒伤血燥胜寒 据太素。血作骨。燥作湿。为是。张云:若以五行正序。当云湿胜寒。但寒湿同类。不能相胜。故曰燥胜寒也。诸所不同如此。盖因其切要者为言也。此说却难凭。 咸伤血 据太素。血作骨。为是。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志云:在天地六合。东南为左。西北为右。阴阳二气。于上下四旁。昼夜环转,而人之阴阳。亦同天地之气。昼夜循环。故左右为阴阳之道路。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马云:王注释天元纪大论云。征。信也。验也。兆。先也。言水火之寒热彰信。阴阳之先兆也。吴云:阴阳不可见。水火则其有征而兆见者也。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能始二字难解。高云:易曰。坤以简能。干知大始。(出于系辞。原文云。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简能。宋注。知。犹主也。文少异。)此之谓也。今姑从之。 腠理闭 高。闭。作开。简按若作开。则至下文汗不出而穷矣。 仰 马云:喘息粗气。不得其平。故身为之 仰。 。俯也。张云:喘粗不得卧。故为 仰。( 。俯同。音仆。又音免。) 烦冤 马云:冤。音婉。张云:冤。郁而乱也。高云:屈抑也。简按楚辞。蹇蹇之烦冤。王逸注。冤。屈也。 能冬不能夏 马云:能。音耐。礼记礼运。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其耐作能盖古以能耐通用。灵阴阳二十五人篇。亦有能作耐。简按家语。食水者善游能寒。汉晁错传。能暑能寒。 身寒汗出 张云:阳衰则表不固。故汗出。脉要精微论亦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 身常清 集韵。清。与清同。寒也。 更胜之变 张云:更胜。迭为胜负也。即阴胜阳病。阳胜阴病之义。 病之形能也 吴云:病之见证。谓之病形。能冬能夏。谓之病能。马云:帝以法阴阳为问。而伯以阴阳偏胜为病者言之。正以见阴阳不可不法也。简按吴说误。能与态同。详见病能论。 七损八益 王注欠详。诸家亦无确说。本邦前辈所解。殆似得经旨。因备录于下。曰。天真论云。 女子五七。阳明脉衰。六七三阳脉衰于上。七七任脉衰。此女子有三损也。丈夫五八肾气衰。六八阴气衰于上。 七八肝气衰。八八肾气衰齿落。此丈夫有四损也。三四合为七损矣。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天癸至。三七肾气平均。四七筋骨坚。此女子有四益也。丈夫八岁肾气实。二八肾气盛。三八肾气平均。四八筋骨隆盛。此丈夫有四益也。四四合为八益矣。 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吴云:知七损八益盛衰之期。而行持满之道。则阴寒阳热。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次也。下文遂言早衰之节。简按王注。用。谓房色。义难晓。 年四十 吴云:此言早衰之节也。志云:男子以八为期。故四十而居半。简按五八肾气始衰。乃二八八八之中。故谓半也。 阴痿 吴云:痿。与萎同。草木衰而萎也。阴痿。阴事弱也。简按巢源。作阴萎。汉书胶西于王端传。阴痿。一近妇人病数月。师古注。痿。音萎。 气大衰 千金。作气力大衰。 故同出而名异耳 吴云:同得天地之气以成形。谓之同出。有长生不寿之殊。谓之名异。简按千金。无故字。老子第一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高云:察同者。于同年未衰之日。而省察之。智者之事也。察异者。于强老各异之日。而省察之。愚者之事也。 身体轻强 王弘义云。上文曰。体重。耳目不聪明。此节曰。耳目聪明。身体强健。又见其阴阳互相资益之妙。 恬 之能 千金。能。作味。 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 千金。作纵欲快志得于虚无之守。张云:从欲。如孔子之从心所欲也。快志。如庄子之乐全得志也。虚无之守。守无为之道也。 天不足西北 淮南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西。故水潦尘埃归焉。河图括地象云。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注。天不足西北。是天门。地不满东南。是地户。 天有精地有形 马云:在上为天。其气至精。在下为地。其体成形。简按春秋繁露。气之清者为精。庄子。形本生于精。 天有八纪 高云:春夏秋冬。二分二至。八节之大纪也。 地有五里 高云:五里。东南西北中。五方之道里也。马云:里。当从理。简按里理。盖古通用。不必改。 上配天以养头 灵邪客篇。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中傍人事 志云:节五味。适五志。以养五脏之大和。 天气通于肺 张云:天气。清气也。谓呼吸之气。清气通于五脏。由喉而先入肺。太阴阳明论曰。喉主天气。 地气通于嗌 甲乙。嗌。作咽。张云:地气。浊气也。 谓饮食之气。浊气通于六腑。由嗌而先入胃。嗌。咽也。太阴阳明论曰。咽主地气。其义皆同。嗌。音益。 谷气通于脾 甲乙。千金。及五行大义。谷作 。简按王注。谷空虚。诸家亦为山谷之气。盖地气既为水谷之气。若以谷为 。则义相重。故从原文。然其说率属牵强。宜从甲乙等。而为水谷之气。 谷。古通用。汉王莽传。 风迅疾。注。即谷风也。 为水注之气 张云:言水气之注也。如目之泪。鼻之涕。口之津。二阴之尿秽。皆是也。虽耳若无水。而耳中津气。湿而成垢。是即水气所致。气至水必至。水至气必至。故言水注之气。简按外台引删蘩论。作水注之于气。又五行大义引本经。作九窍为水。法天之纪。用地之理。则灾祸去矣。今由此则注乃法之讹。气乃纪之误。而之上有天字。文义似顺承矣。然法天之纪。用地之理。则灾祸去矣三句。与下文故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祸至矣三句。虽语意相反。然却是重复。萧氏引他书文。极为精核。不知是古文果如此否。张氏以倒字法释之。颇觉允当。姑从之。 暴气象雷 赵府本。熊本。气。作风。马云:一本作暴风。于雷字不通。宜从气字。张云:天有雷霆。火郁之发也。人有刚暴。怒气之逆也。故语曰。雷霆之怒。 水谷之寒热 吴云:五味贵于中和。寒则阴胜。热则阳胜。阳胜生热。阴胜生寒。皆能害乎肠胃也。简按王说执拘。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志云:阴阳气血。外内左右。交相贯通。故善用针者。从阴而引阳分之邪。从阳而引阴分之气。简按义见灵枢终始禁服四时气篇。及六十七难。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张云:缪刺之法也。 以我知彼 志云:以我之神。得彼之情。 见微则过 宋本。则。作得。高云:过。失也。病始于微萌。而得其过失之所在。简按张云:则。度也。盖读为测者非。○徐云。从阴引阳二句。言在上者治下。在下者治上。以我知彼。欲体察也。以表知里。达内外也。过与不及。总结上文。观夫阴阳左右表里之过与不及也。善用针者。不待病形已具。方知过与不及。若微见征兆。便知其过。其明如此。用针岂有危殆哉。 善诊者 马云:诊。视验也。诊之为义。所该者广。凡望闻问切等法。皆可以言诊也。简按孔平仲杂说云。诊不止脉也。视物可以为诊。后汉王乔传。诏尚方诊视。是也。 审清浊而知部分 吴云:色清而明。病在阳分。色浊而暗。病在阴分。又面部之中有五部。以五行之色推之。 视喘息听音声 张。志。引金匮要略。详解之。当参考。 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 甲乙。规上。有视字。主。作生。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 谓按尺肤而观滑涩。按寸口而观浮沉也。尺。非寸关尺之尺。古义为然。 以治无过 甲乙。治下。有则字。为五字一句。是也。 因其轻而扬之 徐云。因。从其所因也。因其邪气轻浮于表。而用气轻薄之剂。而发扬之。如伤寒一二日用葛根之类。是也。 因其重而减之 张云:重者实于内。故宜减之。减者。泻也。 因其衰而彰之 张云:衰者。气血虚。故宜彰之。彰者。补之益之。而使气血复彰也。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张云:此正言彰之之法。而在于药食之气味也。以形精言。则形为阳。精为阴。以气味言。则气为阳。味为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故形不足者。阳之衰也。非气不足以达表而温之。精不足者。阴之衰也。非味不足实中而补之。简按诸注以形为阴。故于温之之义而支矣。张注详备。今从之。 其高者因而越之 马云:谓吐之使上越也。 竭之 张云:竭。祛除也。谓涤荡之疏利之。可以治其下之前后也。李云:承气抵当之类。徐云。如湿气胜而为濡泻等证。用五苓散之类。又如积痢在下。而为里急后重等证。用承气汤牵牛散之类。引而竭之也。 中满者泻之于内 吴云:中满。腹中满也。此不在高不在下。故不可越。亦不可竭。但当泻之于内。消其坚满。是也。李云:内字与中字照应。 渍形以为汗 吴云:谓天气寒腠理密。汗不易出。则以辛散之物。煎汤渍其形体。覆而取汗也。徐云。热邪内郁。宜于汗解。因其腠理干燥。而汗不得出者。以温水微渍形体。使之腠理滋润。以接其汗之出也。今用热汤围浴。而出汗者。是也。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张云:前言有邪者。兼经络而言。言其深也。此言在皮者。言其浅也。滑云:二汗只是一义。然渍字轻。发字重也。简按滑注。似与经旨相乖矣。 其 悍者按而收之 吴云: 悍。卒暴也。按。谓按摩也。言卒然暴痛 悍之疾。则按摩而收之。 收。谓定其 悍也。简按张以按为察。李为制伏酸收。用如芍药之义。并非。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李云:审病之阴阳。施药之柔刚。简按柔剂刚剂。见史仓公传。此说为是。 血实宜决之 张云:决。谓泄去其血。如决水之义。 气虚直●引之 甲乙。●。作掣。吴云:●。掣同。气虚。经气虚也。经络之气有虚。必有实处。宜掣引其实者。济其虚者。刺法有此。张云:掣。挽也。气虚者。无气之渐。无气则死矣。故当挽回其气。而引之使复也。如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是皆掣引之义。简按张注虽明鬯。不如吴氏之于经旨而切矣。(字书。●。音誓。牛两角竖者名●。) 卷二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马云:阴阳者。阴经阳经也。其义论离合之数。故名篇。此与灵枢根结篇。相为表里。 其要一也 吴云:其要则本于一阴一阳也。张云:一。即理而已。志云:寒暑往来。阴阳出入。总归于太极一气之所生。简按吴注为得矣。 万物方生 方。今也。诗秦风。方何为期。郑笺。方今以何时为还期也。 命曰阴中之阳 吴云:言天地生物之初。阴阳之判如此。简按此节。举阴中之阴。阴中之阳者。即为次节论人身中有阴中之阴。阴中之阳之起本。 阳予之正 吴云:予。与同。简按予。王读为施。意正同。志云:予。我也。可谓强解矣。 天地四塞 张云:四塞者。阴阳痞隔。不相通也。 亦数之可数 吴云:数。上如字。下上声。张同。简按马云:俱上声。恐非是。张云:凡如上文者。 皆天地阴阳之变也。其在于人。则亦有阴中之阳。阳中之阴。上下表里。气数皆然。知其数则无不可数矣。数。推测也。 三阴三阳之离合 张云:分而言之。谓之离。阴阳各有其经也。并而言之。谓之合。表里同归一气也。 圣人南面而立 张云:云圣人者。崇人道之大宗也。南面而立者。正阴阳之向背也。简按易说卦。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礼郊特牲。君之南乡。答阳之义也。 后曰太冲 张云:人身前后经脉。任脉。循腹里。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冲脉。循背里。出颃颡。 其输上在于大杼。分言之。则任行乎前。而会于阳明。冲行于后。而为十二经脉之海。(出于动输篇。海论。 痿论。又逆顺肥瘦云。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故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合言之。则任冲名位虽异。而同出一原。通乎表里。此腹背阴阳之离合也。 结于命门 张云:下者为根。上者为结。志云:按灵枢根结篇曰。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 目也。阳明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结于葱笼。葱笼者。耳中也。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简按此经余经。不言结。故志详注之。 名曰阴中之阳 张云:此以太阳。而合于少阴。故为阴中之阳。然离则阴阳各其经。合则表里同其气。 是为水藏。阴阳之离合也。下仿此。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 吴云:言所谓前曰广明者。指中身而上言之。中身而下则非也。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 志云:太阳之气在上。故曰少阴之上。两阳合明。曰阳明。在二阳之间。而居中土。故曰太阴之前。厥阴处阴之极。阴极于里。则生表出之阳。故曰厥阴之表。盖以前为阳。上为阳。表为阳也。曰上曰前曰表者。言三阳之气也。 名曰阴中之少阳 张云:所谓少者。以厥阴气尽。阴尽而阳始。故曰少阳。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张云:此总三阳为言也。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阖。谓阳气在于内。为三阳之里也。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然开阖枢者。有上下中之分。 亦如上文出地未出地之义。而合乎天地之气也。志云:开阖者。如户之扉。枢者。扉之转牡也。舍枢不能开阖。 舍开阖不能转枢。是以三经者。不得相失也。 抟而勿浮 宋本。抟。作搏。简按王注。搏击于手。当从宋本。史仓公传。三阴俱搏者如法。不俱搏者。决在急期。义与此同。高云:抟。音团。聚凝一而弗浮。志云:抟者。园也。高。勿。作弗。并误。 中为阴 吴云:中。腹中也。腹中为脾。冲脉在脾之下。高云:由外阳内阴之义。而推论之。然则中为阴。中亦内也。太阴坤土在内。而居中也。简按马云:人身之中半。非也。 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 马云:乃阴经中之绝阳。绝阳者。纯阴也。名曰阴之绝阴。绝阴者。尽阴也。 简按灵系日月篇云。两阴交尽。故曰厥阴。厥。通作蹶。汉食货志。天下财产。何得不蹶。师古注。蹶。尽竭也。(史记仓公传。厥阴。作蹶阴。)又晏子春秋云。阴冰厥阳。冰厚五寸。并为王注之左证矣。徐删阴之绝阳四字。似是。○张云:本篇所言。惟足经阴阳。而不及手经者。何也?观上文云。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名曰阴中之阳。盖言万物之气。皆自地而升也。而人之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言足则通身上下经气皆尽。而手在其中矣。故不必言手也。然足为阴。故于三阳也。言阴中之阳。于三阴也。言阴中之阴。然则手经亦有离合。其在阳经。当为阳中之阳。其在阴经。当为阳中之阴。 可类推矣。 ●● 熊。音中。高云:●。冲同。盖本于新校正别本。简按●。字书并引本经。不释其义。篇海云。音中。字汇补云。一本作冲冲。非。以●音冲也。王注为往来之义。必有所据。通雅云。忡忡。犹冲冲也。古素问作●● 。 忡仲。忧貌。出诗召南。冲冲。行也。出广雅。义不相涉。盖依音而漫解者。 卷二 阴阳别论篇第七 吴云:此篇言阴阳。与常论不同。自是一家议论。故曰别论。简按有五脏别论。经脉别论。吴义为长。 马云:据篇中有别于阳者。知病处也等语。则别当彼劣切。非也。 四经十二从 马云:四经者。肝心肺肾为四经。而不言脾者。寄旺于四经之中也。十二从者。手有三阴三阳。足有三阴三阳。而十二经脉之行。相顺而不悖也。吴云:十二从。十二支也。十二支不复主事。但从顺于四经。故曰十二从也。张云:从者。即手之三阴。从脏走手等义。简按四经虽无明据。当从王注。如十二从。则从王吴之义。为十二辰十二支。则至人有二字而穷矣。若依马张之说。而为三阴三阳。则至下文云应十二脉而穷矣。宜置于阙如之例。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高云:凡阳有五。肝心脾肺肾。皆有和平之阳脉也。五五二十五阳者。肝脉应春。心脉应夏。脾脉应长夏。肺脉应秋。肾脉应冬。春时。而肝心脾肺肾之脉。皆有微弦之胃脉。夏时,而肝心脾肺肾之脉。皆有微钩之胃脉。长夏。而肝心脾肺肾之脉。皆有微缓之胃脉。秋时。而肝心脾肺肾之脉。皆有微毛之胃脉。冬时。而肝心脾肺肾之脉。皆有微石之胃脉。是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志云:所谓二十五阳者。乃胃脘所生之阳气也。胃脘者。中焦之分。主化水谷之精气。以资养五脏者也。四时五脏之脉。皆得微和之胃气。故为二十五阳也。简按王注。为人迎之气。误。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 吴云:言能别于阳和之脉。则一部不和。便知其部有病。是能知乎病处也。 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吴云:别真脏之阴脉者。则知其死于克贼。持于相生。如肝病真阴脉见。死于庚辛。心病真阴脉见。死于壬癸。下文。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之类。皆是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 张云:三阳在头。指人迎也。三阴在手。指气口也。太阴阳明论曰。阳明者。表也。为之行气于三阳。盖三阳之气。以阳明胃气为本。而阳明动脉曰人迎。在结喉两旁一寸五分。故曰三阳在头。又曰:足太阴者。三阴也。为之行气于三阴。盖三阴之气。以太阴脾气为本。然脾脉本非气口。何云在手。 如五脏别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而变见于气口。气口亦太阴也。故曰三阴在手。上文以真脏胃气言阴阳。此节以人迎气口言阴阳。简按此本于王注。更为详备。而汪心谷则以手足三阴三阳经解之。以毁王注。其理益晦。(汪说。出古今医统内经要旨。)滑云:三阳当作二阳。谓结喉两旁人迎脉。以候足阳明胃气。三阴谓气口。以候手太阴肺气也。胃为五脏之本。肺为百脉之宗也。此说亦有所见。故附于此。(马志高并本于汪氏。以经脉流注解之。吴则为三部九候之义。并不明晰。)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滑云:二句申前说。或直为衍文亦可。 所谓阴阳者 吴云:所谓。世所谓也。意若曰此众谋之阴阳。非吾之所谓阴阳也。简按上文既云所谓阴者真脏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而此亦云所谓阴阳者。故吴有此解。然考其语势。似不必然矣。 真脉之脏脉 滑作真脏之脉。要旨。汪氏云。真脉之脏脉者。谓真脏脉之至数。以分五脏之属也。 肝至悬绝急 滑云:愚谓悬绝。如悬丝之微而欲绝也。王注。如悬物之绝去。似指代脉言也。要旨。 汪氏云。至。脉之应也。悬绝。止绝也。急。劲也。张云:悬绝急者。全失和平。而弦搏异常也。志云:悬绝者。真脏孤悬而绝。无意气之阳和也。急者肝死脉。来急益劲。如张弓弦也。简按张志之解似是。 脾至悬绝四日死 高云:土位中央。灌溉四旁。上火下水。左木右金。土气不能四应。故四日死。简按王注不及脾独死于生数之义。故取高说而补之。马论天干之五行相克。其间多有不合。宜遵王意。 二阳之病发心脾 张云:二阳。阳明也。为胃与大肠二经。然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故此节所言。则独重在胃耳。盖胃与心。母子也。人之情欲。本以伤心。母伤则害及其子。胃与脾。表里也。人之劳倦。本以伤脾。脏伤则病连于腑。故凡内而伤精。外而伤形。皆能病及于胃。此二阳之病。所以发于心脾也。简按王履云。肠胃有病。心脾受之。发心脾。犹言延及于心脾也。滑云:青田老人谓。心脾当作肺脾。下文风消脾病。息贲者肺病。深为有理。今详经文。张注为是。 不得隐曲女子不月 张云:不得隐曲。阳道病也。夫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主化营卫而润宗筋。如厥论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痿论曰。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冲。而阳明为之长。然则精血下行。生化之本。惟阳明为最。今化原既病。则阳道外衰。故不得隐曲。其在女子。当为不月。亦其候也。 王氏注曰:夫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然心脾何以受肠胃之病。未免牵强。不可不察。隐曲二字。本经见者凡五。皆指阳道为言。以类察之。可得其义。吴云:俯首谓之隐。鞠躬谓之曲。简按吴说未见明据。今从张注。要旨云。汪氏质疑注。肢体为之劲急。而不能伸曲也。吴盖本此。 风消 诸家皆仍王注。为枯瘦之义。独汪心谷为上消渴。风消二字。他无所考。未知孰是。今两存之。 (圣济总录。载治方。出第十三卷。) 息贲 马云:贲。奔同。喘息上奔痰嗽无宁。此非肺积之息贲。乃喘息而贲。张云:胃病则肺失所养。 故气息奔急。气竭于上。由精亏于下。败及五脏。故死不治。 张云:足肚酸疼。曰 。简按列子。心 体烦。 。烦郁也。与此义殊。 索泽 楼英云。索泽。即仲景所谓皮肤甲错也。简按诸注。皆从王义。吴独作索睪。注云:睪。音高。索。引也。睪。肾丸也。控睪二字。内经中凡四见。或云腰脊控睪。未有单言控睪。而为病名者。则吴说不为得矣。 颓疝 马云:与 同。简按 。 同。本作 。诗周南。我马虺 。尔雅。作虺颓。释名云。阴肿曰。气下 也。又曰:疝言诜也。诜诜然引小腹急痛也。乃经脉篇 疝。脉解篇疝。五色篇 阴。并同。一切经音义云。丸颓。又作●。阴病也。原病式云。 疝。小腹控卵。肿急绞痛也。朱震亨云。 疝。其形阴囊肿缒。如升如斗。不痒不痛。是也。吴云:颓。顽也。颓疝。肾丸大而不疼。顽然不害者也。颓。坠也。今训顽。 未见所据。 心掣 吴云:心引而动也。张云:心动不宁。若有所引。名曰心掣。志云:心虚而掣痛。简按圣济总录云。心火胥应而不宁。其动若掣者。乃其证也。冯兆张锦囊秘录云。古无怔忡之名。名曰心掣者。是也。下文曰。其传为膈。志说似是。 隔 张云:以木乘土。脾胃受伤。乃为隔证。如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脾脉微急为膈中。风论曰。胃风之状。食饮不下。鬲塞不通。上膈篇曰。食饮入而还出者。皆隔之谓。简按王注欠详。 惊骇 张云:肝胃二经。皆生惊骇。如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通于肝。其病发惊骇。经脉篇曰。足阳明病。闻木声则惕然而惊。 背痛 马云:二经之脉。胃自头以行于足。肝自足走腹。皆无与于背者。而此曰背痛。意者阴病必行于阳也。张云:背痛者。手足阳明之筋。皆夹脊也。汪昂云。按四经皆与背无涉。而云背痛。未详。 噫 马云:气转也。又饱出息也。脉解篇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上走心为噫也。口问篇。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曰噫。观此则胃心之病。宜发为噫。张云:噫。嗳气也。(详见宣明五气篇。) 欠 马云:气相引也。经脉篇。胃脉为病。有数欠。宣明五气。九针论。皆曰肾为欠。今曰善欠者。 胃之病也。张云:欠。呵欠也。简按说文。欠。张口气悟也。象气从儿。上出之形。 风厥 张云:风厥之义不一。如本篇者。言二阳一阴发病。名曰风厥。言胃与肝也。其在评热病论者。 言太阳少阴病也。在五变篇者。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肉不坚腠理疏也。简按又见史仓公传。 心满 简按满。懑同。 善气 志云:善气者。太息也。心系急则气道约。故太息以伸出之。简按礼记。勿气。郑注。谓不鼻息也。乃志聪之义为得矣。马吴张高并不注。 三阳三阴发病 志云:太阳太阴之为病也。太阳为诸阳主气而主筋。阳气虚则为偏枯。阳虚而不能养筋。则为痿。脾属四肢。故不举也。 痿易 张云:痿弱不支。左右相掉易也。马云:左右变易为痿也。简按俱非也。易。是狂易之易。不如平常也。王注是。 鼓一阳曰钩 志云:钩。当作弦。此论四经之脉。以应四时也。鼓。动也。一阳之气初升。故其脉如弦之端直。以应春生之气也。高同。 鼓阳胜急曰弦 志云:弦。当作钩。阳气正盛。故其脉来盛去悠。如钩之急。以应夏热之气也。高同。 鼓阳至而绝曰石 志云:至者为阳。阳气伏藏。故脉虽鼓至而断绝。以应冬藏之气也。滑云:当作鼓。阴至而绝。此四者。盖亦真脏脉也。简按鼓阳。作鼓阴。近是。然以四者为真脏脉。恐非。 阴阳相过曰溜 志云:溜。滑也。阴阳相遇。其脉则滑。长夏之时。阳气微下。阴气微上。阴阳相遇。故脉滑也。此言人有四经。以应四时之气也。张云:阴阳相过。谓流通平顺也。脉名曰溜。其气来柔缓而和。应脾脉也。简按志以溜为滑。本于吴注。马云:溜。作流。灵本输篇。溜于鱼际。其义主流。盖溜流古通。不必改字。滑云:如水之溜而不收。即下文关格之类。非。又按鼓一阳以下二十九字。与上下文。不相顺接。是它篇错简在此尔。 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张云:此兼表里。以言阴阳之害也。表里不和。则或为脏病。阴争于内也。或为经病。阳扰于外也。魄汗未藏者。表不固也。四逆而起者。阳内竭也。其至正不胜邪。则上熏及肺。今人气喘声鸣。此以营卫下竭。孤阳上浮。其不能免矣。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 吴本。上和字下句。注意与王同。张云:阴者。五脏之真阴也。阴之所以生者。以脏气和。脏气之和。以阴阳之和也。不和则为争为扰。为刚为淖。而病由兴矣。志云:阴之所生之阳脉。与所本之阴脉。相和而始。名曰和。高云:独阳不生。独阴不长。阴之所生。和本曰和。言阴之所以能生万物者。以阴和而复。本于阳和也。简按此二句。旨义尤幽深。不能辄领会。故举数说尔。 淖则刚柔不和 吴云:此言偏阴之害。淖。谓阴气太过。而潦淖也。张云:淖。谓寒湿妄行。阴气胜也。简按行针篇。血气淖泽滑利。春秋繁露。夫物愈淖。而愈易变动摇荡也。淮南原道训。甚淖而 。注。 。 亦淖也。 粥多沉者。曰 。淖。广韵。奴教切。说文。泥也。一切经音义引字林。濡甚曰淖。吴张为阴气有余之义。为是。志高并云。淖。和也。误。本经释音。淖。音淘。水朝宗于海。此以淖为●。●即俗作潮。亦误。 不过四日而死 简按马张依新校正之说。死。作已。是。志高仍原文云。以阳脏相生而传。故不过四日之偶数而死。以阴脏相克而传。故不过三日之奇数而死也。以三四奇偶之数。固然死者。犹云生阳。其义不通。 辟阴 简按王注辟并。乃辟读为僻。僻。偏也。而上辟水升之解未允。张云:辟。放辟也。土本制水,而水反侮脾。水无所畏。是谓辟阴。此说似是。马云:乘所不胜。阴以侮阴。谓之辟阴。吴云:辟。邪辟也。 肾为水。脾为土。土胜水为正。今肾水反侮于脾。不得其正。故曰辟阴。此解亦未允。 结阳者肿四肢 马云:结者。气血不疏畅也。吴云:阳。手足六阳也。其脉行于四肢之表。若有结邪,则四肢脉气壅滞。故肿。圣济总录云。夫热胜则肿。而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结于外。不得行于阴。则邪热菀于四肢。故其证为肿。况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以其气留。故为肿也。(犀角汤。犀角。 玄参。连翘。柴胡。升麻。木通。沉香。射干。甘草。芒硝。麦门冬。上水煎。) 结阴者便血一升 马云:营气属阴。营气化血。以奉生身。惟阴经既结。则血必瘀蓄。而初结则一升。 再结则二升。三结则三升。结以渐而加。则血以渐而多矣。圣济总录云。夫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结阴之病。以阴气内结。不得外行。血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便血也。(地榆汤。地榆。甘草。缩砂仁。水煎。) 阴阳结斜 马云:斜。邪同。灵动输篇。有少阴之大络。循阴股内廉。邪入 中。则古盖斜邪通用。 志云:结斜者。偏结于阴阳之间也。简按志注非。吴张高并同马义。 石水 马云:阴气多而阳气少。即阴盛阳虚也。则阳不能入之阴。而内之所聚者。为石水。灵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肾脉微大为石水。起脐以下。至小腹 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张云:石水。沉坚在下。简按金匮要略云。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尤怡注。石水。水之聚而不行也。因阴之盛。而结于少腹。故沉而不喘。张氏医通云。越脾加朮汤发之。 消 马云:按此篇止谓消。至脉要精微论。有瘅成为消中。奇病论。有转为消渴。灵邪气脏腑病形篇。本经通评虚实论。皆曰消瘅。气厥论。有肺消膈消。种种不同。其间各有所指。 隔 马云:俗亦谓之干隔。简按上文王注。隔塞不便。而此亦云。隔塞而不便泻。则似云便闭之证。志高作膈。 水 马云:平人气象论。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又曰:足胫肿曰水。 灵水胀篇。水始起也。目裹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又宣明五气论。灵九针论。皆曰。下焦溢为水。此皆本篇所谓水也。 喉痹 张云:痹者。闭也。简按春秋繁露云。阴阳之动。使人足病喉痹。痹者。闭也。本出于中藏经。 阴搏阳别 吴云:此以下论脉也。简按王注以阴阳为尺寸。诸家皆从之。而高特云。言阴气过盛。搏击于内。不与阳和。似乎别出。此不以脉候而解者。盖以经文无脉字也。脉分尺寸。 乎难经。而灵素所无。故以阴阳为尺寸者。其无稽尤甚。然征之于后世。有与王注符者。儒门事亲。载胡王之妻。病脐下积块。呕食面黄。肌瘦而不月。或谓之干血气。治之无效。戴人见之曰。孕也。其人不信。再三求治于戴人。与之平药。以应其意。终不肯下毒药。后月到果胎也。人问何以别之。戴人曰。尺脉洪大也。素问阴阳别论。所谓阴搏阳别之脉。试之于今。往往有验。王义虽与经旨相左。实不可废焉。(李云:言阴脉搏动。与阳脉迥别也。阴阳二字。所包者广。以左右言。则左为阳。右为阴。以部位言。则寸为阳。尺为阴。以九候言。则浮为阳。沉为阴。旧说。以尺脉洪实为阴。与寸阳脉迥别。似矣。然则手少阴脉动甚。亦在寸也。何取于阳别之旨乎。故必会通诸种阴阳。而后可决也。○三因方云。搏者。近也。阴脉逼近于下。阳脉别出于上。阴中见阳。乃知阳施阴化。法当有子也。简按妇人良方。亦与此说同。似未妥。) 肠辟 简按王为开肠洞泄之义。拘矣。马吴诸家。并从新校正作 。吴云:阴阳。指尺寸而言。虚。谓脉来浮而无根也。肠 。后泄血沫也。是。 阳加于阴谓之汗 张云:阳。言脉体。阴。言脉位。汗液属阴。而阳加于阴。阴气泄矣。故阴脉多阳者多汗。 阳虚阴搏 诸本。作阴虚阳搏。是。当改。 夕时死 吴云:水火俱搏。谓之阴阳争。夕时。不阴不阳。邪争之会也。故死。 平旦死 宋本。马本。无平旦二字。赵府本。熊本。吴张本。并有之。张云:平旦者。木火王极。而邪更甚。故死。 三日死 张云:三阳。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也。水一火二。故死在三日。其死之速者。以既搏旦鼓。阳邪之盛极也。 三阴三阳俱搏 吴云:三阴。脾及肺也。三阳。小肠及膀胱也。四经皆无阳和之气。故脉来俱见急搏。 心腹满发尽 吴云:心病于上。脾病于中。小肠膀胱病于下。故今心腹皆满尽极也。发尽胀满之极也。 简按志作心满腹发尽。非。 隐曲不利 简按高释上文云。不得为房帏之隐曲也。而至此章则云。小肠之火气。发泄已尽。不得有所隐曲也。隐。幽隐。曲。曲匿。与上文不得隐曲不同也。未知何义。如王注。亦于上文。则以隐蔽委曲释之。于此章则云。便泻也。如张注则云。阴道不利也。盖推张之意。凡下焦运化之用。总谓之隐曲。然则二便通利。亦在其中欤。王注风论。与前节同。 五日死 吴云:五为土数。万物所归。今四经俱病。三焦俱伤。故不能逃乎五日也。 其病温 高云:以阳明之阳。而见温热之病。阳亢津竭。故死不治。病温二字。熊本。吴本。作气滥。吴云:口气臭败。则清阳已绝。简按字书。滥。溢也。故以气滥为口臭。甚奇。 不过十日死 马云:十日者。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止九日。而十则九日之余也。 卷二 灵兰秘典论第八 吴云:灵台兰室。黄帝藏书之所。秘典。秘藏典籍也。 十二脏 张云:脏。藏也。六脏六腑。总为十二。分言之。则阳为腑。阴为脏。合言之。则皆可称脏。犹言库藏之藏。所以藏物者。如宣明五气篇曰。心藏神。肺藏魄之类。是也。简按下编有十一脏之称。周礼有九脏。庄子有六脏。可见其无定名焉。 相使贵贱 张云:相使者。辅相臣使之谓。贵贱者。君臣上下之分。吴云:清者为贵。浊者为贱。 遂言 简按王注六节藏象云。遂。尽也。遂言二字。见家语。 心者君主之官也 简按灵邪客篇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荀子解蔽篇云。心者。形之君也。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淮南子云。夫心者。五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肢。流行血气。五行大义。引本经。作主守之官。云。心为主守之官。神明出者。火者。南方阳。光晖。人君之象。神为身之君。 如君南向以治。易以离为火。居太阳之位。人君之象。人之运动。情性之作。莫不由心。故为主守之官。神明所出也。说文。官。吏事君也。玉篇。官。宦也。 肺者相傅之官 五行大义云。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者。金能裁断。相傅之任。明于治道。上下顺教。皆有礼节。肺于五脏。亦治节所出。 治节 马云:凡为治之节度。从是而出焉。张云:节。制也。灵五癃津液别云。五脏六腑。心为之主。 肺为之相。 肝者将军之官 五癃津液别篇云。肝为之将。师傅篇云。肝者主为将。吴云:肝气急而志怒。故为将军之官。简按奇病论云。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肝胆为表里。故肝出谋发虑。而胆为之断决也。日知录云。春秋传昭公二十八年。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正义曰。此以魏子将中军。故谓之将军。及六国以来。遂以将军为官名。盖其元起于此。(管子立政篇。将军大夫。以朝官吏。) 膻中者臣使之官 张云:按十二经表里。有心包络。而无膻中。心包之位。正居膈上。为心之护卫。 胀论曰。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李云:贴近君主。故称臣使。脏腑之官。莫非王臣。此独泛言臣。又言使者。使令之臣。如内侍也。滑云:膻。徒旱切。上声浊字。说文云。肉膻也。音同袒褐之袒。云膻中者。岂以袒裼之袒。而取义耶。简按滑注属曲解。韩诗外传。舜甑盆无膻。注。膻。即今甑篦。所以盛饭。使水火之气上蒸,而后饭可熟。谓之膻。犹人身之膻中也。义太明切。李高及汪昂但云。膻中。即心包络。非。盖二者虽在上焦。膻中则无形之宗气。心包络则包心之血络。岂可概而为一乎。薛雪云。膻中。亦名上气海。为宗气所积之处。心包络。包为膜。心君之宫室。络为膜外之巷术。心君之城府也。一为密勿之地。一是畿甸之间。臣使之义着焉。膻中者。宫室外之城府也。此说近是。 喜乐出焉 吴云:膻中气化。则阳气舒。而令人喜乐。气不化。则阳气不舒。而令人悲愁。是为喜乐之所从出也。李云:喜笑属火。此云喜乐出焉。其配心君之府。较若列眉矣。 脾胃者仓廪之官 五行大义。无胃字。荀子富国篇杨 注。谷藏曰仓。米藏曰廪。遗篇刺法论云。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三因方。作公正出焉。)脾为谏议大夫。出于千金方。及胡悟五脏图说。 大肠者传道之官 本输篇。及五行大义引河图。大肠。为传道之腑。韩诗外传。大肠者。转输之腑也。三十五难。大肠。传泻行道之腑也。马云:道。导同。 小肠者受盛之官 本输篇。三十五难。韩诗外传。及五行大义引河图并云。小肠者受盛之腑也。 化物出焉 张云: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厘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高云:受胃之浊。水谷未分。犹之受盛之官。腐化食物。先化后变。故化物由之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高云:肾藏精。男女构精。鼓气鼓力。故肾者犹之作强之官。造化生人。伎巧由之出焉。吴云:伎。音技。作强。作用强力也。伎。多能也。巧。精巧也。简按高注仍王义。似是。李云:肾处北方而主骨。宜为作强之官。水能化生万物。故曰伎巧出焉。五行大义云。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者。水性是智。智必多能。故有伎巧。巧则自强不息也。古今 云。技虽不至于道。亦游于艺者之所贵。巧虽未至于神。亦妙万物而为言。不作强则何以得之。故知作强者。乃精力之谓。以上三说。略与王旨差。姑存之俟考。 三焦决渎之官 吴云:决。开也。渎。水道也。上焦不治。水滥高原。中焦不治。水停中脘。下焦不治。水蓄膀胀。故三焦气治。则为开决沟渎之官。水道无泛溢停蓄之患矣。简按本输篇。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五行大义云。三焦处五脏之中。通上下行气。故为中渎腑也。又引河图云。三焦孤立。为内渎之腑。说文。渎。沟也。今据仓廪传道受盛等之例而考之。决。疑是中。或云。 央误。荀子。入其央渎。注。中渎也。如今人家出水沟也。 膀胱者州都之官 张云:膀胱位居最下。三焦水液所归。是同都会之地。故曰州都之官。简按本输篇。 二十五难。及五行大义引河图云。膀胱为津液之腑。韩诗外传。膀胱。凑液之腑也。周礼地官。五党为州。郑注。州。二千五百家。人四县为都。 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张云:膀胱有下口。而无上口。津液之入者为水。水之化者由气。有化而入。而后有出。是谓气化则能出矣。营卫生会篇曰。水谷俱下而成。下焦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正此谓也。然气化之原。居丹田之间。是名下气海。天一元气。化生于此。元气足则运化有常。水道自利。所以气为水母。知气化能出之旨。则治水之道。思过半矣。萧京轩岐救正论云。夫三焦既主相火。水道之出。无非禀气以为决也。不曰能出而曰出焉。盖气本自化。不待化于气而始能出也。今津液主水。膀胱司水。水不自化,而化于气。此阴以阳为用。未免少费工夫。故不曰出焉。而曰则能出矣。语意之次。又包许多妙用。 十二官 赵献可医贯云。玩内经注文。即以心为主。愚谓人身别有一主。非心也。谓之君主之官。 当与十二官平等。不得独尊心之官为主。若以心之官为主。则下文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当云十一官矣。盖此一主者。气血之根。生死之关。十二经之纲维也。吕东庄评云。十二官各有所司。而惟心最贵。心得其职。则十二官皆得其宜。犹孟子谓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盖心与百体。分言之则各有所官。统言之则心为百体之主。即此义也。故曰君主之官。曰主明。文义自见。若谓别有一主。则心已不可称君主。岂主复有主乎。又谓下文当云十一官。 不当云十二官。此拘牵句字。而不求其义也。即以经文例之。六节脏象论云。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五脏六腑。 胆已在内。则宜云十脏。而云十一脏。又将别有一胆耶。灵枢邪客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 如赵氏言。亦止应云四脏六腑之大主矣。又岂心非其心耶。赵氏欲主张命门为一身之要。未尝无说。而必穿凿经文附会之。却不可为训。凡论学论医。皆不可如此。 其宗大危 高云:宗祧且危。简按说文。宗。尊祖庙也。白虎通云。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宗。人之所尊也。 至道在微 高云:承上文大危之意而言。至道在微。上文大危。乃人心惟危之义。此至道在微。乃道心惟微之义。道惟微也。故变化无穷。既微且变。则人孰知其原。 窘乎哉消者瞿瞿 吴云:窘。穷也。乎哉。叹辞。张云:瞿瞿。不审貌。谓十二官相失。则精神日消。瞿瞿然莫审其故。诚哉窘矣。马云:瞿。音履。礼檀弓。瞿瞿如有求而弗得。注云:眼目速瞻之貌。彼不知此养生之法者。有消而无长。瞿瞿然惊顾。拟而议之。窘迫哉。此消者瞿瞿也。简按诗东方未明篇。狂夫瞿瞿。传。无守之貌。礼玉藻。视容瞿瞿。注。惊遽不审貌。张注本之。张马注义并通。吴志高俱仍王注。以消为消息之义。岂有此理耶。且王以瞿瞿训勤勤。未见所出。太素作濯濯。广雅。濯濯。肥也。一曰。娱游也。 闵闵之当 马云:闵闵者。说文以为病与伤通也。唯不知其要。则闵闵然独当其病。孰知何法为善耶。张云:闵闵。忧恤也。谓能忧人之忧。而恤人之危者。又孰足以当其明哲之良哉。盖甚言知道之少也。简按马引说文有讹。闵。愍通。故张以忧恤释之。二说并不妥。王为深远之义。必有所本。 毫厘 孙子算经。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 其形乃制 马云:唯心为君主之官。有以制此形耳。张云:积而不已。而形制益多也。高云:道之形体乃制。制。正也。 精光之道大圣之业 志云:精。纯粹也。光。光明也。高云:心主神明。犹之精光之道也。主明下安。 犹之大圣之业也。 斋戒 简按王引韩说。见易上系辞。圣人以此斋戒。注。周礼膳夫。王日一举。斋日三举。论语。斋必变食。而不饮酒。不茹荤。出庄子。 灵兰之室 马云:灵枢刺节真邪篇。外揣篇。皆藏此室。文王有灵台。语有芝兰之室。俱异常之谓。 志云:心之宫也。简按志注非是。 传保 高云:以传后世。而保守弗失焉。 卷二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马云:篇内。首问六六之节。后又问脏象何如。故名篇。高。论上。加大字。云:大论二字。旧本。误传四气调神下。今各改正。简按此篇论运气。与天元纪大论等义同。故高云尔。不可从也。篇内。自岐伯对曰昭乎以下。至孰多可得闻乎。七百一十八字。新校正云。全元起注本。及太素并无。疑王氏之所补也。今考篇中。多论运气。他篇所无。且取通天论。自古通天者云云。其气三三十一字。与三部九候论。三而成天云云四十五字。凑合为说。其意竟不可晓。又且立端于始云云十二字。全袭左传文公元年语。明是非旧经之文。故今除之。不及释义。运气别是一家。无益于医术。前贤诸论。详载于汇考。及解精微论后。 六六之节 张云:天有上下四方。是为六合。地有正隅中外。是为九宫。此乾坤合一之大数也。凡寰中物理。莫不由之。故节以六六而成岁。人因九九以制会。简按诸家俱仍王注。独张注如此。若果如其言,则当云六之节九制会。而不可云六六九九。王义为得矣。 人以九九制会 吴云:黄钟之数。起于 黍。以九重之。而制律制度。制量制衡。会。会通也。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必同其律。同其度。同其量。同其衡。谓之会通。此人之所制也。志云:盖人有九窍九藏。地有九州岛九野。以合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故先言人以九九制会。而后言地以九九制会也。简按王注及吴志解未允。会。盖周礼天官少宰要会之会。郑注。月计曰计。岁计曰会。家语执辔篇。天一地二人三。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盖九九八十一。数之极。故曰人以九九制会。 三百六十五节 邪客篇云。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吕览云。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子华子云。一人之身为骨。凡三百有六十。精液之所朝夕也。 大神灵问 吴云:神灵。指天地阴阳而言。志注同。简按王注似允当。 嗜欲不同 吴云:五脏各有嗜欲声色臭味。各有所通。而入五脏也。诸注并同。今从之。 天食人以五气 吴云:五气非徒臊焦香腥腐而已。此乃地气。非天气也。盖谓风气入肝。暑气入心。湿气入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