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 诸汤
类别:
其他
作者:
太平惠民字数:28448更新时间:23/03/02 12:20:17
豆蔻汤
治一切冷气,心腹胀满,胸膈痞滞,哕逆呕吐,泄泻虚滑,水谷不消,困倦少饮食。
丁香枝杖(七斤) 甘草(炒,十一斤) 白面(炒,六斤) 肉豆蔻(面裹,煨,八斤) 上炒盐十三斤同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食前。
木香汤
治胸膈痞塞,心腹刺痛,胁肋胀满,饮食减少,噫气吞酸,呕逆噎闷,一切气治之。
木香 青皮(各三斤) 姜黄 麦柏(炒,各五斤) 甘草(炒) 盐(炒,各一十一 斤) 蓬
上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不计时候。
桂花汤
治一切冷气,心腹刺痛,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呕逆恶心,饮食无味。
干姜(炮,九两) 桂心 甘草(炒,各九斤) 缩砂仁(三斤十四两) 上炒盐十四斤,同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食前。
破气汤
治一切冷气,攻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噫气吞酸,呕逆恶心,胸膈噫塞 少。
青皮(不去白) 陈皮(不去白) 回香(拣炒,各十二两) 杏仁(去皮、尖,麸炒,别捣) 半) 盐(炒,
上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食前服。
玉真汤
治一切冷气,痰逆恶心,胸膈痞闷,脐腹撮痛,口苦无味,饮食不美。
阿魏(面裹,煨) 茴香(拣净,炒,各三斤) 檀香(一斤半) 胡椒(九两) 干 姜(炮,白面(炒,
上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食前。
薄荷汤
消风壅,化痰涎。治头昏目眩,鼻塞咽干,心胸烦闷,精神不爽。
荆芥穗 盐(炒,各三斤) 鸡苏叶(七斤半) 栝蒌根(十一两) 缩砂仁(三两) 甘 草(
上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食后服。
紫苏汤
调气利膈,消痰止嗽。治心胸烦闷,口干多渴。
紫苏叶(六斤) 乌梅(去核,微炒,九斤) 甘草(炒,十斤) 杏仁(去皮、尖,麸炒,上炒盐十斤同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枣汤
治脾胃不和,干呕恶心,胁肋胀满,不美饮食。
枣(去核,一斤) 生姜(洗,切,五斤) 甘草(炙,锉,三斤) 上三味一处拌匀,用盆器盛贮,以布盖罨一宿,焙干,捣为末。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常服健脾胃,顺气进食。
二宜汤
治冒暑引饮,冷热不调,泄泻多渴,心腹烦闷,痢下赤白,腹痛后重。
桂心(四斤四两) 干姜(砂炒,四斤) 甘草(用砂炒,三十斤) 杏仁(去皮、尖,砂炒
上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如伤暑烦渴,新水调下,不计时。
浓朴汤
治脾胃虚冷,腹痛泄泻,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呕逆恶心,不思饮食。
浓朴(去粗皮,十斤,用生姜二斤,制) 枣(一斗六升) 丁香皮(八两) 甘草(炒,十一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二个,擘破,同煎至七分,热服。常服温 中顺气,进饮食。每服一钱,沸汤点服,食前。
五味汤
温中益气。治胸膈痞满,心腹刺痛,短气噎闷,咳嗽痰唾,呕逆恶心,不思饮 五味子(洗,九斤) 良姜(炒) 陈皮(去白) 茴香(炒,各一斤半) 甘草(炒,十七斤
上为末,每服二钱,沸汤点服,食前。
仙朮汤
辟瘟疫,除寒湿,温脾胃,进饮食。
苍朮(去皮,四十八斤) 枣(去核,二斗四升) 干姜(炮,二十四两) 杏仁(去 皮、尖
上为细末,入杏仁和匀。每服一钱,沸汤点服,食前。常服延年,明目驻颜,轻身不老
杏霜汤
调肺气,利胸膈,治咳嗽,止痰逆。
粟米(炒,一斗六升) 甘草(炒,十斤半) 盐(炒,十六斤) 杏仁(去皮、尖,麸炒,
上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不拘时。常服悦泽颜色,光润皮肤。
生姜汤
治酒食所伤,心胸烦满,口吐酸水,呕逆不定,饮食无味,胸膈不快。
干生姜(二斤) 白面(炒,三斤) 甘草(炒,十三斤) 杏仁(去皮、尖,麸炒,别研,上炒盐二十二斤同为末。每服半钱,如茶点吃。常服一字,消食化痰,宽利胸膈,不拘 时候。
益智汤
治一切冷气,呕逆恶心,脐腹胁肋,胀满刺痛,胸膈痞闷,饮食减少。
益智仁(四斤半) 京三棱(煨,一斤半) 干姜(炮,三两) 青皮 蓬莪朮 陈皮 (各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不拘时候。常服顺气宽中,消宿冷,调脾胃。
茴香汤
疗元脏气虚冷,脐腹胀满, 刺疼痛,不思饮食,一切冷气,并皆治之。(又 茴香(去土,炒,六斤) 川楝子(洗,炒) 陈皮(各二斤) 甘草(炒,七斤) 盐 (炒,
上为末。每服一钱,如茶点吃,常服温中益气,利胸膈,进饮食。
茴香汤
治疗与前茴香汤同。
白芷(不见火) 肉桂(不见火,各二两) 桔梗(焙,三十两) 茴香 甘草(并炒,各六
上为末。每服一钱,盐少许,沸汤点,食前。常服宽中,益气温胃。
檀香汤
治精神不爽,头目昏眩,心忪烦躁,志意不定。
川芎(不见火) 白芷(不见火,各二两) 桔梗(焙,三十两) 檀香(不见火,三 两) 甘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调中顺气,安神定志,清爽头目。
缩砂汤
治一切冷气,心腹刺痛,胸膈痞闷,胁腹胀满,呕逆恶心,饮食无味,脾胃不 多伤,呕吐不止。
缩砂仁(不见火) 甘草〔炒,各十二两(一本作各二两)〕 桔梗(焙,六十两) 丁 香皮(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食前。常服消滞气,宽胸膈,健脾胃,进 饮食,止呕吐。
胡椒汤
治脾胃受寒,胸膈不利,心腹疼痛,呕逆恶心。常服温暖脾胃,去寒顺气。
红豆 肉桂(不见火,各一两) 胡椒(六两) 干姜(焙,三两) 桔梗(焙,三十 两) 甘
上为细末。每服一大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不拘时。
挝脾汤
治脾胃不快,宿酲留滞,呕吐酸水,心腹胀痛,不思饮食,伤冷泄泻,并宜服麻油(四两) 良姜(十五两) 茴香(炒,七两半) 甘草(十一两七钱半) 上炒盐一斤同药炒,为细末。每服一钱,白汤点下。常服快气,大解中酒,美进饮食。
小理中汤
治脾胃中和,中寒上冲,胸胁逆满,心腹 痛,饮酒过度,痰逆恶心,或时 虚胀,隔塞不通,饮食减少,短气羸困,温中逐水去湿。又治肠胃冷湿,泄泻注 分,腹中雷鸣,霍乱吐利,手足厥冷,胸痹心痛,逆气结气,并皆治之。
苍朮(米泔浸,焙,五两) 生姜(五斤) 甘草(生用,十两) 盐(炒,十五两) 上锉碎同碾,淹一宿,焙干,碾为细末。每一钱,沸汤点,空心服。
白梅汤
治中热,五心烦躁,霍乱呕吐,口干烦渴,津液不通。
白梅(研破,二十九斤) 檀香(十四两) 甘草(十三斤半) 盐(炒,十五斤)
上为末。每一钱,擦生姜、新汲水下。如酒后干哕,恶心舌涩,如茶吃。
三倍汤
治脾胃中和,胸膈闷满,饮食不化,呕逆恶心,或霍乱呕吐,心腹刺痛,肠鸣 谷不分。
草豆蔻仁(二两) 甘草(一两) 生姜 盐(炒,各五两)
上件拌和匀,入瓷器内淹一宿,焙干,为末。沸汤点服。
铁刷汤
治胃气不和,心腹疼痛,饮酒过度,呕哕恶心,脾痛翻胃,内感风冷,肠鸣泄 血气刺痛,并皆治之。
香附子(六两) 桔梗(一斤半) 甘草(一斤) 干姜(半斤) 肉桂(去粗皮,四 两) 茴香
上除肉桂外,同炒,为细末。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下。常服快气,不拘时候。
快汤
大治脾胃虚冷,酒食所伤,胸膈不快,呕逆恶心,吞酸吐水,口淡舌涩,不思饮 宜服之。
甘草(炙,十八两) 干姜(炮,二斤半) 粟米(炒,三十两) 桔梗(炒,三斤) 上炒盐一百二十钱重,同为细末。每服一钱,沸汤点,食前。
芬积香
沉香(锉,二十五两) 笺香 檀香(锉,茶青浸,炒黄) 甲香(炭火煮两日,以蜜、 酒 各十两) 脑子(研,三两) 梅花脑(研,二两)
上除研药外,为细末,用蜜十两炼,同研药,常法烧。
衙香
甲香(制法同前) 沉香(锉) 笺香(锉,各六两) 脑子(研) 麝香(研,各九 两) 牙硝 香)
上为末,入研药,用蜜搜和令匀,如常法烧。
降真香
紫檀香(锉,三十两,建茶末一两,汤调湿,拌匀,慢火炒,勿焦,未气尽为度) 白 茅 不用 滓,熬成霜 净) 丁香皮 霍香
上为末,入研药,炼蜜搜和,如常法烧。
玄参(拣净,各五两) 香白芷 藿香(锉,各三两) 香附子(拣净) 甘松(拣净,各十
清远香
降真香(紫藤者) 零陵香 茅香(各六两) 丁香皮
上为末,炼蜜搜和,用如常法。
卷上 议处方法
夫处方疗疾,当先诊知病源,察其盈虚而行补泻。辨土地寒暑,观男女盛衰,深明草石甘辛细委,君臣、冷热,或正经自病,或外邪所伤,或在阴、在阳,或在表、在里。当须审其形候各异,虚实不同,寻彼邪由,知疾所起。表实则泻表,里实则泻里,在阳则治阳,在阴则治阴。以五脏所纳之药,于四时所用之宜,加减得中,利、汗无误,则病无不瘥矣。若不洞明损益,率自胸襟,畏忌不分,反恶同用,或病在表而却泻里,病在里而却宣表,在阴则泻阳,在阳则泻阴,不能晓了,自昧端由,病既不瘳,遂伤员者,深可戒也。故为医者,必须澄心用意,穷幽造微,审疾状之深浅,明药性之紧缓,制方有据,与病相扶,要妙之端,其在于此。
凡疗诸病,当先以汤荡除五脏六腑,开通诸脉,理顺阴阳,令中破邪,润泽枯朽,悦人皮肤,益人气力,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若四肢病久,风冷发动,次当用散,散能逐邪,风气湿痹,表里移走,居无常处,散当平之。次当用丸,丸药者,能逐风冷,破积聚,消诸坚症,进美饮食,调和荣卫。能参和而行之者,可谓上工。故曰︰“医者,意也。”大抵养命之药则多君,养性之药则多臣,疗病之药则多使,审而用之,则百不失一矣。
夫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蛊毒药;痈肿疮瘤,以疮瘤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宜。雷公云︰“药有三品,病有三阶。药有甘苦、轻重不同,病有新久,寒温亦异。夫重、热、腻、酸、咸药石并饮食等,于风病为治,余病非对。轻、冷、甘、苦、涩药草石、饮食等,于热病为治,余病非对。轻、热、辛、苦、淡药、饮食等,于冷病为治,余病非对。其大纲略显其源流,其余睹其病状可知,临事制宜,当识斯要矣。”
卷上 论合和法
凡合和汤药,务在精专,甄别新陈,辨明州土,修制合度,分两无差,用得其宜,病无不愈。若真假非类,冷热相乖,草石昧其甘辛,炮炙失其体性,筛罗粗恶,分剂差殊,虽有疗病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是以医者必须殷勤注意,再四留心,不得委以他人,令其修合。
非但多少不等,兼以失本方意,捣和之后,妍丑难明,众口尝之,众鼻嗅之,精气一切都尽,而将疗病,固难得效。此盖是合和之盈虚,不得咎医方之浅拙,宜加审察。又,古方药味,多以铢、两,及用水皆言升数,年代绵历浸远,传写转见乖讹,或分两少而水数多,或水数多而分两少,轻重不等,器量全殊,若不别其精粗,何以明其取舍?今则加减合度,分两得中,削旧方之参差,合今时之行用。其方中凡言分者,即二钱半为一分也。凡言两者,即四分为一两也。凡言斤者,即十六两为一斤也。凡言等分者,非分两之分,即诸药斤两多少,皆同为等分也。凡煮汤,云用水大盏者,约一升也;一中盏者,约五合也;一小钟者,约三合也。务从简易,庶免参差,俾修合煎调,临病济急,不更冗繁,易为晓了也。凡草有根、茎、枝、叶、皮、骨、花、实,诸虫有毛、翅、皮、甲、头、足、尾、骨之属,有须烧、炮、炙,生熟有定,一如其法,顺方者福,逆方者殃。或须肉去皮,或须皮去肉,或须根、茎,或须花、实,依方拣炼,事褫理削,极令净洁,然后称定分两,勿得参差。药有相生相杀,气力有强有弱,君臣相使,若不广通诸经,则不知有好有恶。或医自以意加减,不依方分两,使诸药石强弱相欺,入人腹中不能治病,更相攻击,草石相反,使人迷乱,力甚刀剑。若调和得意,虽未能去病,犹得安和五脏,于病无所增剧也。
凡煮汤,当以井花水,极令净洁。其水数多少,不得参差。常令文火小沸,令药味出,煮之调和,必须用意。然则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用新布绞之。
服汤宁小热,即易消下,若冷,即令人呕逆。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势力相及,并视人之强弱,病之轻重,为进退增减之,不必悉依方说也。
凡捣、罗丸药,用重密绢令细,于蜜中和则易熟。若罗草药为散,以轻细绢,于酒中调服则不泥。其石药,亦用细绢罗,然后研理数百过,视色理和同为佳也。
凡汤、酒中用诸石药,皆细捣,罗之如粟米,亦可以葛筛令调,并新绵裹,汤、酒中同煎。凡合丸、散药,先细切、曝燥乃捣之。有各捣者,有合捣者,并随方所言。其润泽药,如天门冬、干地黄之类,并细切、曝,独捣令遍碎,更出细擘曝干,若逢阴雨,亦可以微火烘之,既燥,小停,冷乃捣之。
凡湿药,燥皆大耗,当先增分两,须得屑乃称之为正,其汤,酒中不须如此也。
凡渍药酒,皆须细锉,用生绢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漉出,不必待服至酒尽也。滓可曝燥微捣,更渍饮之,亦可为散服。
凡合膏药,初以酒或醋渍令淹浃,不用多汁,密复勿泄,从今旦至明旦,亦有止一宿者,微火煎之,令三上三下,以泄其热势,令药味得出,上之使匝匝沸,乃下之,使沸静良久乃止,宁欲小小生。其中有薤白者,以两头微焦黄为度。有白芷、附子者,亦令小黄色也。
猪肪,皆勿令经水,腊月者弥佳。绞膏,以新布绞之。若是可服之膏,膏渣亦可酒煮饮之。
可摩之膏,膏渣则宜以敷病上,此盖欲兼尽其药力故也。膏中用雄黄、朱砂、麝香、乳香、铅丹之辈,皆别研如粉,候膏毕乃可投中,以物疾搅,至于凝强,勿使沉聚在下不调。有水银、胡粉者,于膏中研令极细。
凡修炼神仙延年丸、散,皆须先净其室,烧香扫洒,勿令浪语,当使童子捣之,务令细熟,杵数可至千万过,以多为佳。勿令妇女、小儿、丧孝、产妇及痼疾、六根不具之人及六畜见之,皆不效也。其逐急诸小汤药,则不在此例。
卷上 论服饵法
夫药有君臣佐使,人有强弱虚实,服饵之法,轻重不同,少长殊途,强羸各异,或宜补宜泻,或可汤可丸,加减不失其宜,药病相投必愈。若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凡药势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即进药,药气散而进食。如此消息,即得五脏安和,非但药性之多方,其节适早晚,复须调理,今所云先食、后食,盖此义也。
凡服汤,欲得稍热服之,则易消下。若冷,则呕吐不下。若太热,则伤人咽喉,务在用意。汤必须澄清,若浊,则令人心闷不解。中间相去如步行十里久,即再服,若太促者,前汤未消,后汤来冲,必当吐逆。仍问病者腹中药消散否,乃更进服。
凡服丸药补者,皆如梧桐子大,以二十丸为始,从一服渐加至四十丸为限,过多亦损人。云一日再服者,欲得引日多时不阙,药力渐积,熏蒸五脏,弥久为佳,不须顿服为善,徒饵名药,获益甚少也。
凡服浸酒药,欲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断绝则不得药力,多少皆随性饮之,以知为度。不可令大醉至吐,大损人也。
凡服毒药治病,先起如黍粟,病去而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今药中单行一、两种有毒之药,只如巴豆、甘遂之辈,不可令至尽剂尔。如经所说︰一味一毒服一丸如细麻,二味一毒服二丸如大麻,三味一毒服三丸如胡豆,四味一毒服四丸如小豆,五味一毒服五丸如大豆,六味一毒服六丸如梧桐子。以数为丸,而毒中又有轻重,只如野狼毒、钩吻,岂同附子、芫花之辈耶﹗凡此之类,皆须量用也。
凡饵汤药后,其粥食、肉菜皆须大熟,大熟则易消,与药相宜。若生,则难消,复损药力,仍须少食菜,于药为佳。亦少进盐、醋乃善。亦不得苦心用力,及于喜怒。是以疗病用药力为首,若在食治,将息得力,太半于药。所以病者务在将息,摄养之至,可以长生,岂止愈病而已哉。
卷上 论用药法
夫济时之道,莫大于医,去疾之功,无先于药。人居五行四气,病生暑湿风寒,药分三品七情,性有温平冷热,凡于行用,不得差殊,庶欲立方,便须凭据,疗之合理,病无不痊。若自昧新陈,莫分真伪,用之偏僻,使之稀疏,着以别名,求于奇异,未谙体性,妄说功能,率自胸襟,深为造次。是以“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斯言信有之矣,岂不深思者哉﹗又不得用土地所无,贵价难市,珠珍诸宝,希罕所闻,纵富贵而无处搜求,设贫下而寡财不及。或于远邦求药,或则确执古方,不能变通,稽于致辨,病既深矣,药何疗焉﹗繇是医者必须舍短从长,去繁就简,卷舒自有,盈缩随机,斟酌其宜,增减允当,察病轻重,用药精微,则可谓上工矣。
凡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又有阴阳配合(掌禹锡等按蜀本注云︰“凡天地万物皆有阴阳,大小各有色类,寻究其理,并有法象。故毛羽之类,皆生于阳而属于阴。鳞介之类,皆生于阴而属于阳。所以空青法木,故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故色赤而主心。云母法金,故色白而主肺。雌黄法土,故色黄而主脾。磁石法水,故色黑而主肾。余皆以此推之,倒可知也。”),子母兄弟(掌禹锡等按蜀本注云︰“若榆皮为母,浓朴为子之类是也。”),根茎花实,草木骨肉。又有单行者,有相 .. 须 .. 视 ..用 .. 使 .. 合和视之。”)。又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又有有毒无毒,阴干曝干,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也。
凡采药时月,皆是建寅岁首,则从汉太初后所记也。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谓春初津润始萌,未冲枝叶,势力淳浓故也;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今即事验之,春宁宜早,秋宁宜晚。华、实、茎、叶,乃各随其成熟尔。岁月亦有早晏,不必都依本文也。
凡本草说阴干者,谓就六甲阴中干之。又依遁甲法,甲子旬阴中在癸酉,以药着酉地也实谓不必然,正是不露日暴,于阴影处干之尔,所以亦有云曝干故也(今按《本草》采药干者,皆多恶。至如鹿茸,《经》称︰阴干皆悉烂令坏,今火干易得且良。草木根苗,皆恶,九月以前采者,悉宜日干,十月以后采者,阴干乃好。),若幸可而用,益当
卷上 论三品药畏恶相反
寻万物之性,皆有离合。虎啸风生,龙吟云起,磁石引针,琥珀拾芥,漆得蟹而散,麻得漆而涌,桂得葱而软,树得桂而枯,戎盐累卵,獭胆分杯,其气爽有相关感,多如此类,其理不可得而思之。至于诸药,尤能递为利害,先圣既明有所说,何可不详而避之?时人为方,皆多漏略,若旧方已有,此病亦应改除,假如两种相当,就其轻重,择而除之。伤寒赤散,吾常不用藜芦,断下黄连丸,亦去其干姜,而施之无不效,何忽强以相憎,苟令共事乎?相反为害,深于相恶。相恶者,谓彼虽恶我,我无忿心,犹如牛黄恶龙骨,而龙骨得牛黄更良,此有以制伏故也。相反者,则彼我交仇,必不宜合。今画家用雌黄、胡粉相近,便自黯妒,粉得黄即黑,黄得粉亦变,此盖相反之证也。药理既昧,所以不效,人多轻之。今按方处治,必恐卒难寻究本草,更复抄出其事在此,览略看之,易可知验。而《本经》有直云茱萸、门冬者,无以辨山、吴、天、麦之异,咸宜各题其条。又有乱误处,譬如海蛤之与甲,畏恶正同。又有诸芝使薯蓣,薯蓣复使紫芝,计无应如此,不知何者是非,亦且并记,当更广验正之。又《神农本经》相使正各一种,兼以药对参之,乃有两、三,于事亦无嫌。
其有云相得共疗其病者,既非妨避之禁,不复疏出。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其上品药性,亦皆能遣疾,但其势大和浓,不为仓卒之效,然而岁月常服,必获大益。
病既愈矣,命亦兼申,天道仁育,故云应天。一百二十种者,当谓寅、卯、辰、巳之月,法万物生荣时也。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其中药性,疗病之辞渐深,轻身之说稍薄,于服之者,祛患当速,而延龄为缓。人怀性情,故应人。一百二十种者,当谓午、未、申、酉之月,法万物成熟时也。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其下品药性,专主攻击,毒烈之气,倾损中和,不可常服,疾愈即止。地体收杀,故云应地。一百二十五种者,当谓戌、亥、子、丑之月,法万物枯壮时也。兼以闰之盈数加之。《神农本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也。今所举其纲目,以明药之品数。其《本草》中唐之所附,名医尝用加添之药,不在此例也。
卷上 论服药食忌
有朮,勿食桃、李及雀肉、胡荽、大蒜、青鱼 等物。
有黎芦,勿食狸肉。
有巴豆,勿食芦笋羹及野猪肉。
有黄连、桔梗,勿食猪肉。
有半夏、菖蒲,勿食饴糖及羊肉。
有地黄,勿食芜荑。
有细辛,勿食生菜。
有天门冬,勿食鲤鱼。
有甘草,勿食菘菜及海藻。
有牡丹,勿食生胡荽。
有商陆,勿食犬肉。
有常山,勿食生葱、生菜。
有空青、朱砂,勿食生血物。
有茯苓,勿食醋物。
有鳖甲,勿食苋菜。
服药,不可多食生胡荽及蒜杂生菜。又不可食诸滑物、果实等。又不可多食肥猪、犬肉油腻肥羹、鱼脍腥臊物。
服药,通忌见死尸及产妇淹秽物。
卷上 论炮炙三品药石类例
玉石部丹砂、雄黄、雌黄 凡使︰先打碎,研细水飞过,灰碗内铺纸渗干,始入药用。如别有炼,各依本方。
石钟乳 凡使︰先依法煮,候日数足,入水细研不渗,方可入药服食。
白矾 凡使︰用光明者,先于铁铫子内或刀上,火中 过,方研细入药用。如生用者。
各依本方。
赤石脂、白石脂 凡使︰须于炭火中 通赤,取出放冷,研细水飞过,方入药用。如缓急,则研令极细,不飞亦得。
硫黄 凡使︰先细研水飞过,方入药用。如别 炼,各依本方。
阳起石 凡使︰先以炭火烧通赤,好酒内淬七遍,如只以好酒煮半日亦得,并研细水飞过,方入药用。
磁石 凡使︰先以炭火烧通赤,酽醋内淬九遍,捣碎,罗过,细研水飞,方入药用。如入汤剂,即杵,水淘去赤汁使。
黑铅 凡使︰先以铁铫炭火熔开,取出泻于新瓦上,滤去渣脚,如此一两番,取净铅称用。如或结砂子,各依本方 炼。
黄丹 凡使︰先炒令色变,研令极细,再罗过,方入药用。
硝石 凡使︰先研令极细,以瓷瓶子盛,于炭火中 令通赤,方入药用。如缓急,只炒过,研细使亦得。
食盐 凡使︰先须炒过,研细,方入药用。
锻石 凡使︰须用风化为末者佳。先以醋浸一宿,漉出候干,用火 令腥秽气尽,候冷,研细,方入药用。如别 炼,各依本方。
伏龙肝 即灶中对釜月下土也。凡使︰先火烧赤,研细水飞过,方入药用。如急用,只烧过,研使亦得。
百草霜 村庄者良。凡使︰须研令极细,再罗过,方入药用。
滑石 凡使︰先以刀刮下,以牡丹皮同煮一伏时,取出用东流水研飞过,日中晒干,方入药用。如急用,只研细亦得。
禹余粮、紫石英、石膏、寒水石、代赭、石燕等 凡使︰并用火,醋淬七遍,捣研水飞令极细,方入药用。
太阴玄精石 凡使用︰捣碎,细研水飞过,晒干,方入药用。
白垩 即白善土也。凡使︰每修事一两,用盐一分,投于斗水中,用铜器中煮十余沸,然后用此沸了水飞过,方入药用,免结涩人肠也。
自然铜 凡使︰用火烧令通赤,以醋淬九遍,细研罗过用。
花蕊石 凡使︰当以大火 过,如缓急不 亦得。
草部菖蒲 用石上生,节密者佳。凡使︰须锉碎,微炒用,或只焙干亦得。
菊花 凡使︰须去枝、梗,焙干,方入药用。
人参 凡使︰先去芦头,锉,焙干称,方入药用。不去芦令人吐,慎之。
天门冬、麦门冬 凡使︰先以汤微润,抽去心,焙干称用。
甘草 用大者。凡使︰先破开,火上微炙,黄赤色,方入药用。如稍,只 炒亦得,或生用,亦依本方。
熟干地黄 凡使用︰须净洗过,以酒浸一日夜,漉出,蒸三、两炊,焙干,方入药用。
如急用,只以酒洒蒸过使,不蒸亦得,不若酒浸蒸过为佳。生干者只生用,不用酒浸。
苍朮 凡使︰先以米泔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逐日换水,日足,刮去皮,焙干,方入药用。如缓急,不浸亦得,但稍燥尔。
菟丝子 凡使︰先以水洗,澄汰去沙土了,却以好酒浸一昼夜,漉出,蒸过,乘热杵为粗末,焙干,然后入药同捣,捣之不尽者,更以渍,经三、五日乃出,更晒微干,捣之,须臾悉尽,热即易碎。
川牛膝 凡使︰先洗去芦头,锉碎,以酒浸一日夜,焙干方用。如急切,用酒浸,蒸过使,不蒸亦得。
柴胡、前胡等 凡使︰先去芦头,洗、锉,焙干,方入药用。
白朮、独活、羌活等 凡使︰须锉,焙干,方入药用。
车前子 凡使︰须微炒燥,方入药用。如只焙干亦得。
木香 凡使︰不见火,须细锉,日干用。如为细末,薄切,微火焙干使,亦不妨,然不若晒干之为妙也。
山药、川芎等 凡使︰须锉碎,焙干用。
薏苡仁 凡使︰须以糯米同炒干用。
远志 凡使︰先须去心,焙干,方入药用。如不去心,令人烦闷,更能以甘草汤浸一宿漉出,焙干用,尤妙。
草龙胆 凡使︰先去芦,锉碎,用甘草浸一宿,漉出,曝干用。如缓急,不浸亦得。
泽泻 凡使︰用酒浸一宿,漉出,焙干用。不浸亦得,或有炮制,各依本方。
石斛 凡使︰先洗去根土,用酒浸一宿,漉出,蒸过,曝干,方入药用。如急用,不蒸亦得。如别有炮制,各依本方。
巴戟天 凡使︰先去心,以酒浸一昼夜,锉,焙干使。如急用,不浸亦得。
黄连 凡使︰先净去须,锉碎,用蜜拌,慢火炒干,方入药用。
蒺藜子 凡使︰须净拣择,蒸一伏时,晒干,于木臼中舂令刺尽,用酒拌,再蒸,取出曝干用。
黄耆凡使︰先须用擘开,涂蜜,炙微赤色,却蒲切,焙干称,方入药用。
肉苁蓉 凡使︰先须以温汤洗,刮去上粗鳞皮,切碎,以酒浸一日夜,漉出,焙干使。
如缓急要用,即酒浸,煮过,研如膏,或焙干使亦得。
防风 凡使︰先须去芦及叉头、叉尾者,洗,锉,焙干,方入药用。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令人发痼疾,切宜慎之。
蒲黄 即是蒲上黄花,须仔细认,勿误用松黄。凡使︰须用隔三重纸焙令色黄,蒸半日却焙令干,用之妙。破血消肿即生使,补血止血即炒用之。
续断 凡使︰先锉碎,用酒浸一伏时,漉出,焙干,方入药用。如急用,不浸亦得。
细辛 凡使︰先去土并苗,焙干,方入药用五味子 凡使︰先须净拣去枝、杖方用。如入汤剂用,捶碎使之。
蛇床子 凡使︰先须慢火微炒过,方入药用。
山茵陈 凡使︰先须去根土,细锉,焙干,方入药用,勿令犯火。
王不留行 凡使︰须先浑蒸一伏时,却下浆水浸一宿,至明漉出焙干,方入药用。
干姜 凡使︰先须炮令裂,方可入药用。
苦参 凡使︰不拘多少,先须用浓糯米泔浸一宿,漉出,蒸一伏时,却细切,焙干用之为妙。
当归 凡使︰先须去尘并芦头、尖、硬处一分以来,用酒浸一宿,漉出,焙干方用,或微炒用,各依本方。若要补血,即使头一节。若要止痛破血,即用尾。若一时用,不如不使,服食无效也。
麻黄 凡使︰先去根、节,寸锉令理通,别煮十数沸,掠去其沫,却取出碎锉过,焙干用。不尽去之,令人烦闷。如用急,只去根、节亦得。
木通 凡使︰先须锉去节,方入药用。
芍药 凡使︰须锉碎,焙干,方可入药用。
蘧麦 凡使︰只用蕊壳,不用茎叶。若一时使,即令人气咽及小便不禁。
仙灵脾 凡使︰用羊脂拌炒过,候羊脂尽为度。每修事一斤,用羊脂四两。
黄芩 凡使︰先须锉碎,微炒过,方入药用。
狗脊 凡使︰先以猛火燎去毛令净,以酒浸一宿,蒸过,焙干用。如缓急,不酒浸亦得。
紫菀 凡使︰先须净洗去土,微炒过,方入药用。
石苇 凡使︰先以粗布拭去黄毛,用羊脂炒干,方入药。如缓急,微炙过使亦得。
萆 凡使︰先须净洗,以酒浸一日夜,焙干使为妙。如缓急,不在此限。
白薇 凡使︰先去苗,用糯米泔浸一宿,漉出,蒸过用。
艾叶 凡使︰先去枝、梗,杵成茸,以稀糯米粥拌匀,焙干用。或慢火炒使,恐难捣。
牛蒡子 凡使︰要净拣,勿令有杂子,然后用酒拌,蒸一伏时,取出焙干,别捣如粉,方入药用。
天麻 凡使︰先以纸包浸湿,于热灰中煨熟,取出以酒浸一宿,却焙干,入药用。
阿魏 凡使︰先于净钵中研如粉了,却于热酒器上滚过,任入药用。
高良姜 凡使︰先锉碎,以麻油少许拌匀,炒过用。
百部根 凡使︰用竹刀劈开,去心,酒浸一宿,漉出,细锉,焙干用。
茴香 凡使︰用舶上者,淘洗令净,却以酒浸一宿,漉出,曝干,炒过用。如缓急,只炒过用亦得。
牡丹皮 凡使︰须净拣,酒拌,蒸,细锉,晒干,方入药用。
京三棱、蓬莪朮 凡使︰先以醋煮,锉碎,焙干用,或火 灰中炮熟用亦得。
补骨脂 性本大燥毒热。凡使︰用酒浸一宿,漉出,却用东流水浸三日夜,再蒸过,曝干,入药用。如缓急,只以盐同炒令香,去盐用亦得。
缩砂 凡使︰先和皮慢火炒令热透,去皮,取仁入药用。
附子、天雄等 凡使︰先炮裂令熟,去皮、脐,焙干,方入药。
乌头 凡使︰先炮裂令熟,去皮、脐、尖,切片,焙干用亦得。
肉豆蔻 凡使︰先以面裹,于 灰中炮,以面熟为度,去面,锉,焙干用。
半夏 凡使︰先以沸汤浸,候温,洗去滑,如此七遍方用。如入汤剂,切片完用。
或尚戟人咽喉,可杵为末,以生姜等分捣,研和为剂,淹一宿,捏作饼子,焙干使。如更杵为末,再以姜和剂淹之,焙干尤佳,此用合汤妙。
大黄 凡使︰或蒸过用,若 灰中炮熟用,或取猛利,即生焙干用。
旋复花 一名金沸草。凡使︰须蒸过入药用。缓急不蒸亦得。
常山 凡使︰锉碎,酒浸一昼夜,蒸过,方入药用。
天南星 白附子 凡使︰于热灰中炮裂,方入药用。或别有制度,各依本方。
马兜铃 凡使︰须微炙过,方入药用。
骨碎补 凡使︰用刀刮去上黄皮、毛令尽,细锉,用酒拌,蒸一日,取出晒干用。缓急只焙干,不蒸亦得。
葫芦巴 凡使︰微炒过,入药用。
使君子 凡使︰先于热灰中和皮炮,却去皮取仁。焙干入药用。
桔梗、大戟、延胡索、葶苈子、牵牛子等 并微炒过,方入药用。
川芎、白芷 并锉碎,焙干,方入药用。
木部肉桂 凡使︰不见火,先去粗皮,令见心中有味处,锉,方入药用。如妇人妊娠药中,仍微炒用为妙。
茯苓、猪苓 凡使︰须先去黑皮,锉碎,焙干用。
茯神 凡使︰先去粗皮,并中心所抱木,锉碎,焙干入药用。
酸枣仁 凡使︰先以慢火炒令十分香熟,方研破用。
黄柏 凡使︰先去粗皮,蜜涂炙,方入药用。
干漆 凡使︰须捣碎,炒熟入药用。不尔,损人肠胃。
蔓荆实 凡使︰用酒浸,蒸一伏时,取出焙干用。
杜仲 凡使︰先去上粗皮令净,以生姜汁涂,炙令香熟,令无丝为度。或只锉碎,以姜汁拌炒,令丝绝亦得。
沉香、檀香 凡使︰先别锉碎,捣,罗为细末,方入药用。
桑白皮 凡使︰先锉碎,微炒过,方入药用。
吴茱萸 凡使︰先以沸汤浸洗七次,焙干,微炒过,方入药用。若治外病,不入口者,不洗亦得。
槟榔 凡使︰须取存坐端正坚实者,先以刀刮去底,细切,勿经火,恐无力效,若熟使不如不用。
栀子 凡使︰先去皮、须子,用甘草水浸一宿,滤出,焙干,入药用。
枳实、枳壳 凡使︰要陈者,先以汤浸,磨去瓤,焙干,以麸炒焦,候香熟为度。
浓朴 凡使︰先刮去粗皮,令见赤心,以生姜汁炙三次,取令香熟为度。或只锉碎使,姜汁炒亦得。
山茱萸 凡使︰先用捣碎,焙干用,或只和核使亦得。
大腹皮 凡使︰先须以酒洗,再以大豆汁洗过。锉碎,焙干,方可用。
巴豆 凡使︰先去壳并心、膜,烂捣,以纸裹,压去油,取霜入药用。又一法︰去壳、心、膜了,以水煮,五度换水,各煮一沸,研,不尔,令人闷。
蜀椒 凡使︰先去枝、梗并目及闭口者,微炒过,隔纸铺在地上,以盏盖,令出汗,方入药用。
皂荚 凡使︰要拣肥、长大、不蛀者,削去皮、弦并子,涂酥,炙令焦黄,方入药用。
诃黎勒 凡使 先于 灰中炮,去核取肉,酒浸蒸一伏时,取出焙干,方入药用。
楝实 凡使︰先以酒浸润,俟上皮、核,剥去虚皮,焙干,以面炒,入木臼内杵为粗末罗过,去核,方入药用。
芜荑 凡使︰先须微炒过,方可用。
龙脑、麒麟竭、乳香、松脂等 凡使︰并须别研,令极细,方可入药用。
兽部龙骨 凡使︰要粘舌者,先以酒浸一宿,焙干,细捣,罗,研如粉了,以水飞过三度,日中晒干用之。如缓急,只以酒煮,焙干用亦得。他有炮制,各依本方。
麝香、牛黄 凡使︰先须别研令细,然后入药用之。
阿胶及诸胶 凡使︰先捣碎,炒,候沸燥如珠子,方可入药用。
鹿茸 凡使︰用茄茸连顶骨者,先燎去毛令净,约三寸以来截断,酒浸一日,慢火炙令脆方用。或用酥涂炙,各依本方炮制。
虎骨 凡使︰先斫开,取出内中髓,却涂酒及酥等,反复炙,令黄赤色方用。
腽肭脐 凡使︰先用酒浸,慢火反复炙令熟,方入药用。
禽鱼虫部夜明砂 即伏翼屎也。 凡使︰须微炒过,方入药用。
白蜜 凡使︰先以火煎,掠去沫,令色微黄,则经久不坏,掠之多少,随蜜精粗。
牡蛎 凡使︰用火 令通赤,候冷,细研如粉,方可用。
珍珠 凡使︰要取新净未曾伤破及钻透者,于臼中捣令细,绢罗重重筛过,却更研一二万下了,任用之。
桑螵蛸 凡使︰先用炙过,或蒸过亦得。
鳖甲、龟甲 凡使︰先用醋浸三日,去裙,慢火中反复炙,令黄赤色为度。如急用,只蘸醋炙,候黄色便可用。
露蜂房 凡使︰先炙过方可用,或炒亦得。
蝉蜕 凡使︰先去嘴、足,汤浸润,洗去泥土,却曝干,微炒过,任用之。
白僵蚕 凡使 要白色条直者,先去丝、嘴,微炒过方用。或有只生用者,各依本方。
原蚕蛾 凡使︰去翅、足,微炒过,方入药用。蚕砂亦用炒。
虾蟆 凡使︰先以酥涂,或酒浸,慢火中反复炙,令焦黄为度,或烧灰存性用。他有炮制,各依本方。
蛇蜕 凡使︰先须炙过方可用,或烧成灰,入药用。各依本方炮制。
乌蛇、白花蛇 凡使︰先以酒浸三日夜,慢火上反复炙,令黄赤干燥,去皮,骨,取肉入药用。
地龙 凡使︰先搓去土,微炒过方用。
蜈蚣 凡使︰先要炙过,方可入药用。
斑蝥 凡使︰先去足、翼,用糯米同炒熟,方可入药用,生即吐泻人。
天浆子 凡使︰须微炒过用之。
蜣螂 凡使︰先去头、翅、足,炙过用之。
五灵脂 凡使︰先以酒研飞,炼,淘去沙石,晒干,方入药用。
果菜部草豆蔻 凡使︰须去皮,取仁,焙干用。或只和皮灰中炮熟,去皮用亦得。
陈皮、青皮 凡使︰先以汤浸,磨去瓤,曝干,麸炒入药用。或急用,只焙干亦得。
乌梅 凡使︰先洗,捶,去核,取肉,微炒过用之。
木瓜 凡使︰先去瓤并硬子,锉碎,焙干,入药用。
杏仁、桃仁 凡使︰先以汤浸,去皮、尖及双仁者,控干,用面炒,令黄赤色为度。
胡桃 凡使︰去壳,以汤浸,去皮,却研,入药用之。
韭子 凡使︰先须微炒过用之,亦有生用者。
胡麻 即黑油麻也。凡使︰先炒过用,或九蒸九曝用亦得。
黑豆、赤小豆、大豆黄卷、麦 、神曲、白扁豆、绿豆等 凡使︰并用炒过,方入药用凡有修合,依法炮制,分两无亏,胜也。
卷中 论中风证候
中风总论 夫风为天地浩荡之气,正顺则能生长万物,偏邪则伤害品类。人或中邪,固鲜有不致毙者,故入脏则难愈。如其经络空虚而中伤者,为半身不遂,手脚瘫痪,涎潮昏塞,口眼喎斜,肌肤不仁,痹瘁挛僻。随其脏气,所为不同,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反急,正气引邪, 僻不遂。盖风性紧暴,善行数变,其中人也卒,其眩人也晕,激人涎浮,昏人神乱,故推为百病长,圣人先此以示教,太医编集,所以首轮中风也。
论诸风之由 夫中风者,皆因阴阳不调,脏腑气偏,荣卫失度,血气错乱,喜怒过伤,饮食无度,嗜欲恣情,致于经道,或虚或塞,体虚而腠理不密。风邪之气中于人也,其状奄忽,不省人事,涎潮昏塞,舌强不能言者,可先与通关散搐鼻,次服至宝丹,此药性凉,稍壮人可与,气虚及年高人不可与服,只与后药。
卒中风筋急头眩者,可与七宝丹。中风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筋挛骨痛者,可与小续命汤、追风应痛丸。中风邪气入脏,狂言恍惚,与排风汤。中风手足瘫痪,多与青州白丸子。中风项背拘强,牙关紧急者,可与三五七散。中风手足战掉,腰脚缓弱,可与活络丹、七宝丹。年高脚弱者,可与黄 丸。
论诸风气中 此病多生于骄贵之人,因事激挫,忿怒而不得宣泄,逆气上行,忽然仆倒,昏迷不省人事,牙关紧急,手足拘挛。其状与中风无异,但口内无涎声,此证只是中气,不可妄投取涎,发汗等药,反生他病。但可与七气汤,分解其气,散其壅结,其气自止。七气汤连进效速,更可与苏合香丸。
论中风半身不遂 皆因风邪中于经络,气血行迟,机关纵缓,故手足不遂,口眼喎斜,可与七宝丹。偏风语言謇涩,可与小续命汤。偏风走注疼痛,身体麻木,可与活络丹。偏风恍惚不定,可与排风汤。偏风痰涎盛者,可与青州白丸子。拘急脚弱口噤者,可与龙虎丹。
瘫痪手足不遂,可与透冰丹。偏风筋脉挛急,可与驱风丸、乳香趁痛散、乳香丸、七宝丹。
论诸风骨节疼痛 皆因风气入于筋络及骨节疼痛,或攻注脚手痛,或拘挛伸屈不得者,可与乳香趁痛散、追风应痛丸、活络丹、乳香丸、没药丸、太岳活血丹皆可服。宜先与五香散淋渫,次用活血丹涂之。
论风湿证候 皆因腠理虚,风与寒湿气伤之。每遇夜间,或三、四更以来,腰背倦痛,转侧不得,或身体倦痛者,为有寒湿也,与小续命汤。大便秘,小便多,身疼痛者,可与朮附汤。若骨节烦疼者,可与乳香趁痛散。或身体麻木,足胫弱者,可与追风应痛丸、黄 丸。腰痛甚者,可与青娥丸。
论诸风大便不通 皆因风邪热滞,肠胃津液干燥秘涩,可与麻仁丸、三和散。不通,即与皂荚丸,如通即止之,不可久服。如气虚及老人,不可与皂荚丸,只与麻仁丸、三和散、四物汤加去白青皮等分同煎。秘甚者,可与神功丸,不可与虚、老人服。
论诸风小便不通 皆因小肠积热,膀胱壅滞不利,可与导赤散、鸡苏丸、三黄丸、三和散。秘甚者,与神功丸、五苓散。
论风湿脚气候 皆因风湿毒气入于脚膝之间,其状或赤肿,或冷痛,或麻木不仁,或脚软而缓,或憎寒壮热作渴,筋脉拘急,可与俞山人降气汤、排风汤、小续命汤、小降气汤。
痛者,与石南丸、追风应痛丸、乳香趁痛散。脚软不能行者,与黄 丸、木瓜丸。小便秘涩,与导赤丸、五淋散、三和散。大便秘者,与麻仁丸。秘甚者,与神功丸。冲心闷者,与三和散。抢腰痛者,可与大乌沉汤。不以轻重,皆用五香散淋渫。若脚肿生疮者,透冰丹。
论诸风头目昏眩 皆因痰壅上盛,可与青州白丸子。头目昏眩多痰者,可与辰砂化痰丸。痰盛昏眩,可与半夏丸、天南星丸。心肺有热,与龙脑芎犀丸。痰盛项强,急与金沸草散。痰多膈热者,可与川芎丸。心胸不利,口苦舌干,可与透冰丹、羌活丸、防风丸。痰甚心忪浮者,可与牛黄清心丸。痰盛渴呕者,可与天南星丸。
论诸风瘙痒瘾疹 皆因血气不顺,面如虫行 动。血气凝滞者,可与排风汤、胡麻散、消风散、四生丸。甚者,多服皂荚煎丸、何首乌丸。
论诸风头痛目晕 皆因风虚气上攻头目,可与太阳丹、白龙丸、茶调散、川芎丸。太阳穴痛,与急风散涂痛处。眼昏头痛者,可与消风散、追风散。痰热头痛者,可与防风丸。年高骨痛,牵引两眼昏暗者,可与遇仙散。
论诸风热上攻面生热疮者 可与驱风丸、龙虎丹、排风汤、胡麻散、何首乌散、羌活丸、川芎丸、白龙丸、芎犀丸。或如虫行,可与追风散。
论诸风恍惚惊悸 皆因体虚受风邪,心气不足,入于心经者,与定志丸、降心丹、平补镇心丹、辰砂妙香散。热者,牛黄清心丸。
论诸风挫枕转筋 皆因气虚,项筋转侧不得,筋络不顺疼痛,与通关散、消风散、大三五七散或追风散。痰涎盛,与白丸子。
论诸风痰逆呕吐 诸风初发时,痰逆呕吐者,可与温中化痰丸、橘皮半夏汤、藿香汤、半夏散。呕吐者立止,可常服。
论诸风脚膝缓弱 皆因夙虚,气血衰弱,行止无力,可与黄 丸、木瓜丸、俞山人降气汤。不赤不肿而痛者,可与洗风汤淋沃洗之。
论破伤风证 皆因打扑伤破,风入发肿者,可与上员散,生姜自然汁调药贴患处。内损者,与太岳活血丹。血不止者,与花蕊石散。
论缠喉风证 皆因积热痰涎上攻咽喉,口开不得,水浆不下,与碧雪,竹管子吹入喉中。甚者,与雄黄解毒丸、玉屑无忧散。
论伤寒证候伤寒总论 《活人书》云︰“伤寒正名有一十六条︰伤寒、伤风、伤寒见风、伤风见寒、风湿、中湿、风温、湿温、温毒、中 、热病、温病、 病、温疟、晚发、疫疠,外证一十六条。外有六证相似︰中暑、伤痰、食积、虚劳、瘴疟、脚气,与伤寒相似,而实非伤寒,此证人不晓,皆言即伤寒也。”若不仔细分辨证候虚实用药,则误人性命在反掌之间,不可不知也。
论伤寒得病之由 凡伤寒初得病,便不进饮食,发热一向不止,头痛或浑身痛,或自汗恶风,憎寒壮热者,乃是伤风伤寒证也。便须问病得几日,有汗无汗,恶风不恶风,或渴或不渴,或呕逆或不呕逆,小便通或不通,得几日,须用仔细审问,方可用药。伤寒证与杂病不同,若不对证,妄投药饵,罪犯非轻,误人多矣。
论伤寒伤风证候 凡伤风者,皆因脱衣感冒,被风吹霎着,则洒然骨寒毛起,恶风自汗者,乃是伤风证也。凡风吹则体自寒,恶风无汗者,是伤寒证也。
论伤寒表证 伤寒初得病一、二日。头痛身体痛,恶寒或微喘者,体虚及老人,可与五积散、圣散子。此二药,病多日及不恶风者,不可服,并夏、秋之间,亦不可轻服。缘中暑似伤寒,若中暑人误服此二药,如抱薪救火,其害非轻,切宜审实仔细用药。少壮者,夏、秋宜用金沸草散、来苏散、人参轻骨散、葱白散、和解散、神朮散之类可服也。初得病一、二日,头痛发热,身体痛,恶寒无汗者,可与葱白散、八解散、金沸草散、人参轻骨散。初得病一、二日或三日,自汗头痛,恶风或呕者,可与升麻葛根汤、败毒散、香苏散、葱白散、人参轻骨散、和解散、神朮散之类皆可用。若发汗后热已退了,可与和气药嘉禾散、正气散。
论伤寒重证 病患四、五日至六、七日,不恶风寒,及发热烦渴呕逆,手掌中及腋下微有汗出,大便不通,小便赤,得三、四日,腹中满,微喘,狂言谵语者,切不可妄投热药,只可与小柴胡汤一贴,先进一服。如人行十余里未通,候半日久,可又进一服,以大便通出燥粪则愈,此里证也。烦渴者,与五苓散。或手足冷,吐泻,不可与小柴胡汤,只服参苓白朮散、四君子汤之属。如调理通后,恐虚、老人须用平补药,可与嘉禾散、四君子汤、参苓白朮散。
论和解证候 伤寒伤风,往来寒热,胸胁间痛,干呕及大便秘者,可用小柴胡汤一贴,病重者再服半贴方效。或言渴者,或小便涩,兼服五苓散。伤风四、五日,身发热,恶寒项强,而手足温,及大便不通者,多用小柴胡汤、败毒散、秦艽鳖甲散之类。妇人伤寒三、五日至七、八日,月经当行,或经水才去,作寒热,忽然谵语,如见鬼神状,日可夜甚,此乃热入血室也,用四物汤等分,加柴胡煎服。如不退,用小柴胡汤,兼入生地黄捶碎煎。伤寒阳证呕逆发热,兼参苓白朮散、和解散辈,乃和解证也。
论伤寒阳证 伤寒阳证,面赤作热发渴,至五、六日不止,或服热药过多,热甚发狂烦躁,或泻赤汁脓血者,可服三黄丸、四顺饮、洗心散。或大便秘结,与小柴胡汤之类。
论伤寒阴证 伤寒三、二日,五、七日,身体疼痛不可转侧,自汗四肢厥冷,泻而不渴,或吐逆泄泻,脐腹痛,或有咽喉痛者,可与理中丸、理中汤。
四肢冷甚,腹痛气急者,与姜附汤,多加甘草煎,及附子理中丸并服。更重者,用法炼黑锡丹、金液丹、二气丹之类,随轻重而用之。
泻止四肢暖,有寒热,却用五积散、圣散子、十华散之类,微汗则解,不然则毒气再复,便难治也。
论伤寒阴阳二证 有阴厥,有阳厥,最宜仔细审问。伤寒阳证,热气深则反厥,若只认四肢厥冷,便投热药,此害人性命在顷刻间。发药者极用仔细审问,如是自疑,宁不发药,教他更请医者看视,不可乱发药也。
论伤寒阴厥证 若初得病,四肢厥冷,身上起粟,大便不调,或泻或呕,此寒厥也,可与理中丸、理中汤之类。
论伤寒阳厥证 若初得病,身便热,头痛,大便不通。至六、七日,渴甚狂言,揭衣被,不定迭,脚手厥冷。此乃热极而发厥冷,必竟少时又却温热,切不可便投热药,且与小柴胡汤之类。
昔有国医孙用和一法探之,须仔细察审外证,方可用药。凡伤寒四肢厥冷,当察问病之因,若证不明,未辨阴阳者,且与四味理中丸加甘草再和匀,作四顺理中丸服,探之。若是阴厥,则服药了,形静不热,定迭,当渐加前件理中汤等。若是服四顺理中丸了,如烦论伤寒潮热 伤寒五、七日至十日以上,早晨稍惺惺,至申、酉前后发热不恶寒,微有汗,大便不通三、二日,或谵语而渴者,与小柴胡汤三、五服,重者五、七服,以大便微利,热须退。有渴者,可与五苓散。犹有烦躁及热未退者,宜加七宝洗心散,或与秦艽鳖甲散调理也。
论伤寒头痛 伤寒虽退,而头痛不止者,诸阳所聚,热毒气上攻,头痛不止者,可与龙脑芎犀丸、太阳丹、白龙丸、川芎丸之类。
论伤寒发渴 伤寒至五、七日,渴甚,或发热不恶寒,大便如常,小便赤,是胃中虚躁,可与五苓散,甚者与竹叶汤。发热渴者,与柴胡汤,仍加栝蒌煎。
论伤寒呕逆 伤寒呕逆有三证︰胃中有寒而呕逆者,可与参苓白朮散、五苓散、四君子汤;胃中亦有热,或发渴口干,或小便赤涩,与小柴胡汤或五苓散,其小柴胡汤极止热呕,或少气吐逆者,用竹叶汤立效。
论伤寒吐逆 伤寒吐逆者,胃寒。吐而身冷,或服冷药太多,而不渴,大便如常,或自利,或吐蛔虫者,此胃中寒也,可与人参丁香散、参苓白朮散、四君子汤、理中丸、人参丸、嘉禾散。
论伤寒发喘 伤寒喘急者,皆因风寒,邪乘于肺,经气上盛发喘,可与麻黄汤、华盖散、款冬花散、人参润肺丸、养肺丸或润金散、款肺皆可服也。
论伤寒咳嗽 伤寒咳嗽者,由寒邪乘虚入于肺经,或饮水过多,停饮咳嗽微喘,发热而渴青胡论伤寒吐血发衄 伤寒五、七日,发鼻衄或吐血者,热盛气壅则衄血或吐血,切不可妄投热药,可与鸡苏丸、薄荷煎,煎茅根汤或茅花汁冷送下,甚者可与三黄丸。如渴,兼服五苓散、清心散加真蒲黄煎服。
论伤寒咽喉疼痛 伤寒咽喉痛,皆因内热气秘,阳毒上熏,则咽喉痛。痰盛者,可与如圣汤。甚者,可与四顺饮、犀角饮、洗心散皆可服之。
论伤寒腹痛 伤寒有热腹痛者,三、四日大便不通,绕脐腹痛,或发热不恶寒,或渴者,此乃胃中有燥粪,故发痛也。切不可用热药,且如正气散、理中汤及诸推积性热药,皆不可用,误人性命。只可与小柴胡汤加芍药少许同煎,一、二服如未效,可至三、四服,取大便通为度。伤寒腹痛有寒证,因服冷药过多,大便自利,腹中痛,手足冷者,可与理中丸,甚者与附子理中丸、理中汤。未效,用姜附汤多加甘草煎,用诸热药即止。气虚及老人伤寒后腹痛,大便如常,无热,只是腹痛者,与黄耆建中汤,多服取效。
论伤寒大小便秘 伤寒大便秘者,可与麻仁丸。未通者,与神功丸、三黄丸。有热者,与四顺清凉饮。后以参苓白朮散、嘉禾散补之。小便秘结者,与五苓散、导赤散、五淋散皆可与之。
论伤寒后自汗 伤寒后自汗者,可服牡蛎散、止汗散,兼嘉禾散、黄耆建中汤加人参煎服,又人参当归散加小麦同煎。
论伤寒后自利 伤寒后腹痛,大便自利,手足冷者,可服理中丸之类,见腹痛条内。
论伤寒后黄胆 伤寒眼睛及遍身发黄胆,小便不利,或头上汗出者,可与五苓散。以山茵陈、山栀子各少许,锉碎,二钱,煎汤调,多服效。
论伤寒后腹满 伤寒后腹满者,不思饮食,或食后不消化,腹胁胀满者,可与匀气散、沉香降气汤、蓬煎丸、思食丸、参苓白朮散。甚者,与青木香丸,兼嘉禾散、四君子汤、木香分气丸、木香散、木香流气饮,看虚实用之。
论伤寒后患痢 伤寒后患痢,多是热证,或下纯脓,或下纯血,可与黄连阿胶丸、驻车丸。血多者,与地榆散、胃风汤兼服。
论伤寒中湿证 伤寒一身尽痛,转侧不得,骨节烦疼,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额上汗出,此中湿气也,可多服五苓散利小便,次用朮附汤兼服之。
论伤寒后调理 伤寒本无补法,不可用太温药补之。若补甚,则再发热。但可用微温药调理,只可与参苓白朮散。虚弱、老人,用嘉禾散之类调理。
论伤暑证候 夏月伤暑,亦云伏暑,谓其人从热中来,便从凉处坐卧,不知被外凉冷之气闭,暑热气伏在腠理中,不能发泄,故曰伏暑。其证自汗恶寒,或背恶寒而渴,或面垢如未洗面人,或板齿燥,当门二齿干,是伏暑也。呕逆而渴者,及卧不及席,也是伤暑也,可与五苓散、桂花丸、大顺散、香薷散。发热甚者,可与香薷散、竹叶汤、枇杷叶散、小柴胡汤冷服,立效。
论伤暑吐泻 中暑呕吐,发热闷乱,或霍乱吐泻,可与消暑丸、五苓散、桂苓丸、香薷散之类。
论停痰证候 有痰在胸膈之间,亦能憎寒壮热,恶风自汗,咽喉不利,只是头不痛,身体不疼者,可与金沸草散、消饮丸、辰砂化痰丸、倍朮丸之类皆可与。
论伤食证候 病有头痛发热恶寒,或腹满吐逆,身体不痛,只是四肢倦怠,其证非伤寒也。此是伤食,在肠胃之间,可与感应丸、独圣丸、蓬煎丸、嘉禾散、思食丸,诸伤食药皆可服。气虚、老人,可服五积散,吞下青木香丸、顺气散之类。
卷中 论瘴疟证候
论寒热瘴疟证 凡瘴疟病,虽是时行之疾,然老少虚实,受病有浅深,大率不同。有发热不寒,浑身似火,头痛烦渴谵语者;有发寒不热,嘿嘿昏倦,四肢厥冷,脐腹疼痛;有外寒内热;有外热内寒;有寒热相半;有哑不能言者;有吐、有泻、有吐泻俱作,当随证用药。若只言瘴病,一概治之,万一不能取效也。
若发时热多寒少,或内热外寒,但热不寒,浑身如火,头痛烦渴,心胸躁闷,谵语乱言,大小便秘涩,发作无时者,可与小柴胡汤、败毒散、升麻葛根汤、来苏散、葱白散、神朮散。
烦渴者,与五苓散、竹叶汤。谵语心闷者,与五苓散,入辰砂细研和匀,冷热水调服,兼与大至宝丹,及小儿金箔丸两、三丸作一服。
头痛者,与太阳丹、白龙丸、茶调散之类。或热少寒多,或内寒外热,或寒热相半,或骨节酸痛,脐腹作痛者,可与不换金正气散、人参轻骨散、正气散、圣散子、五积散、香苏散、建中散、草果饮、嘉禾散或来苏散之类。
或不热,只是寒,或吐、或泻、或吐泻俱作,四肢厥冷,汗出如雨,嘿嘿昏倦者,可与朮附汤、四柱散、嘉禾散或鹿茸丸、二姜丸、十华散。
若服前药吐泻不止,四肢厥冷,自汗如雨,小便频数者,与参苓白朮散吞来复丹三十丸至五十丸,甚者姜附汤合和五苓散同煎服。
渴者,与参苓白朮散。此一证,二广及漳州界上多有之,余处无。此证发药,须用仔细询问的实,不可轻用,误人性命。切记不可轻发热药。
若发作有时,或连日,或隔日,或三、五日一发,发则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者,于未发前,先与小柴胡汤、败毒散之类。至发日,却服露天饮或圣饮子、胜金丸。呕逆有痰涎者,常山饮、消暑丸之类,有效如神。
若热少寒多,或只寒不热,或寒热相半者,于未发前,可多与不换金正气散、建中汤、正气散、平胃散、和脾散、嘉禾散之类。至发日五更初,却服常山饮、草果饮。发久者,克效饼、灵疟丹。
老者及怯弱者,不可服,自宜斟酌。孕妇患疟疾,难为用药,但只可与草果饮,兼用平胃散,入盐少许,用温酒调服。瘴疟瘥后,吃粥或烂饮。
更常调和脾胃,可与黄耆建中汤、四君子汤、嘉禾散、参苓白朮散、曹脾散、挝脾散、健脾汤、平胃散、和气散、思食丸、大、小养脾丸。切忌生冷、酒、果、房色,洗浴半月。
卷中 伤寒十劝
一 伤寒头疼又身热,便是阳证,不可服热药。
伤寒传三阴、三阳共六经。内太阴病头不疼身不热,少阴病有反发热而无头疼,厥阴病有头疼而无发热,即是阳证,若医者妄投热药,决致死亡。
一 伤寒当直攻毒气,不可补益。
邪气在经络中,若随证攻之,三、四日痊安。医者必谓生须正气,却行补益,使毒气流炽,必多致杀人。
一 伤寒不思饮食,不可服温脾胃药。
伤寒不思饮食,自是常事,终无饿死之理。如理中丸之类,不可轻服。若阳病服之,致热气增重,或至不救。
一 伤寒腹痛亦有热证,不可轻服温暖药。
《难经》云︰“痛为实。”故仲景论腹满时痛之证,有曰痛甚者加大黄。夫痛甚而反加大黄,意可见也。唯身冷厥逆而腹痛者,是阴证,须消息。每见医者,多缘腹痛便投热药而杀人。
一 伤寒自利,当看阴、阳证,不可例服补药及止泻药。
自利,惟身不热手足温者属太阴,身冷四逆者属少阴、厥阴外,其余身热下利,皆是阳证,当随证依仲景法治之。每见医者,多缘下利便投暖药及止泻药而杀人。
一 伤寒胸胁痛及腹痛,不可妄用艾灸。
常见村落间有此证,无药便用艾灸,多致毒气随火而盛,膨胀发喘而死。不知胸胁痛自属少阳,腹胀满自属太阴,此外惟阴证可灸。
一 伤寒手足厥冷,当看阴阳,不可一例作阴证。
治有阳厥,有阴厥,医者少能分辨。阳厥而投热药,杀人速于用刃。盖阳病不至于极热,不能发厥,仲景所谓︰“热深则厥深”是也。热深而更与热药,宁有复活之理?但看初得病而身热,至三、四日后,热气已深,大便秘,小便赤,或谵语昏愦,及别有热证,而反发厥者,必是阳厥也,宜急用承气汤下之。若初得病,身不热,大便不秘,自引衣盖身,或下利,或小便数,不见热证而厥逆者,即是阴厥也,方可用四逆汤之类。二厥所以使人疑者,缘其脉皆沉,然阳厥脉沉而弱,又阳厥脉时复,指爪却温,阴厥常冷,此为可别。
一 伤寒病已在里,即不可用药发汗。
伤寒病须看表里,如发热恶寒,则是在表,正宜发汗。如不恶寒反恶热,即是里证,若医者一例发汗,则所出之汗,不是邪气,皆是真气。邪气未除而真气先涸,死者多矣。又有半在表、半在里之证,及无表里之证,不惟皆不可下,仍不可汗,当随证治而消息之。
一 伤寒饮水为欲愈,不可令病患姿饮过度。
病患大渴,当为之水,以消热气,故仲景以饮水为欲愈。人见如此说,遂令病者纵饮,因而为呕、为喘、为咳逆、为下利、为肿、为悸、为水结、为小便不利者,多矣。且如病患欲饮一碗,只可与半碗饮之,常令不足为喜矣。
一 伤寒病初瘥,不可过饱及劳动,或食羊肉,行房事,与食诸骨汁及饮酒。
病方愈,脾胃尚弱,食而过饱,不能消化,病即再来,谓之食复。病方愈,血气尚虚,劳动太早,病即再来,谓之劳复。又,伤寒食羊肉、行房事者,并死。食诸骨汁、饮酒者,再病。
卷下 论诸气证候
(附脾胃积聚)论一切气证 皆由忧戚中或盛怒中,动伤真气,致阴阳不和,结气于胸膈之间,壅滞不快,饮食不下,遂成膈噎之疾,可与匀气散、五膈宽中散、膈气散、沉香降气汤、分气紫苏饮、七气汤、嘉禾散、丁香煮散、分心气饮、小降气汤之类。
论气虚肿满 气虚肿满者,因脾气停滞,脾经受湿,气不流行,致头面虚浮,四肢肿满,腹肚膨胀如鼓。上喘气急者,可与茯苓散、五苓散、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