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赏析

类别:其他 作者:王昌龄字数:2074更新时间:23/03/02 12:48:00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诗鉴赏 《芙蓉楼送辛渐》是诗人谪贬江宁丞时的作品,原作二首,这里所选诗为其第一首。芙蓉楼原名西北楼,故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辛渐是诗人的挚友,此次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陽。[王昌龄]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此诗虽为送别之作,却意在表白自己的胸襟和情操,给人以深沉、郁悒、高洁之感。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 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理环境。雨后的清晨,天气初晴,青山滴翠,孤峙兀立。一个孤字,也形象地传达了诗人此时的心境。因为[王昌龄]时常遭谗受诬,难得有挚友入吴一吐胸中块垒,好不容易盼来辛渐这一知己,今朝却又要分手北上,心中的孤寂恐非言语能形容。 洛陽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写的是诗人对辛渐的叮咛和托付之语。意思是说:你到达洛陽后,假如有亲戚朋友询问我遭贬后的近况,你可以告诉他们,我的人格高尚、品行光明磊落、为官清廉自守,如一洁美的冰心之储于玉壶,无可自惭处。这两句诗并不仅仅是诗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诗人以凛然的姿态对小人谤议攻讦所进行的驳击,充分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这首诗虽然是写给可以与之推心置腹的挚友的,因为抒怀所以语言是相当含蓄的。特别是玉壶冰这古老比喻的运用,就更使此诗收到言近意远的艺术效果。[王昌龄]这里借玉壶冰来隐喻、表白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不仅比喻贴切,而且也使诗中的形象更加生动、富于立体感。 玉壶和冰心都是洁美的象征,然而经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的巧妙组合,却将二者从形象的属性*上升为独立的形象,从而完成了诗歌境界的飞跃和升华。 [王昌龄]不仅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而且也是我国古典诗歌理论的不懈的探索者。《新唐书艺文志》就载其诗论文章《诗格》二卷。在《诗格》中,他曾首倡 意境的理论,主张写景、状物、抒情三者的浑然结合,认为意境之中景与意相兼始好。为了创造优美动人、具有审美价值的意境,他又强调重视起、 结的艺术表现技法。他认为,诗的发句应是题目外直树一句景物当时者,第二句始言题目意,而每至落句,常须含思,不得令语尽思穷。在创作上,[王昌龄]也实践了自己的诗歌理论。《芙蓉楼送辛渐》的第一句寒雨连江夜入吴,是直树一句景物当时者;它即景生情,为诗的画面勾勒出广阔的背景;第二句 平明送客楚山孤,旨在揭示题意;诗的第三句,由写景而转至抒情,第四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却又出人意料,意味深长,正因为他的诗歌注意起、结艺术,所以其开头往往如凤头,美丽、鲜艳、引人注目,诱人深读;而其结句又如豹尾或美人临去秋波那一转,给人以深沉的含蓄美。 送魏二 王昌龄 赏析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王昌龄]诗鉴赏 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从橘柚香见出)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饯宴设在临江的高楼上,空气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离别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含依依惜别之情。 首句醉字,暗含酒深情亦深之意。 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悠然而至之感,恰切地表现出秋风秋雨的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宕开一笔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友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 之上,那时风住雨收,一轮孤月高悬,环境如此凄清,友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此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勾勒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因此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描摹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诗的前半部写实景,后半部为虚拟,它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在艺术构思上颇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