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赏析

类别:其他 作者:王昌龄字数:2056更新时间:23/03/02 12:48:01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 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 断弦收与泪痕深。 [王昌龄]诗鉴赏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陽) 贬所途中,描写听筝而引起的感慨。 首句写景,描绘了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 我国古典诗歌中,素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触动客子的愁情。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相关。 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环境。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消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分付即发付,安排意。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 的主观感情,岂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这里的分付和与,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又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相连,使之融成一境。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正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言有尽而意无穷。 次句刚开始描写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的描写。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也许晚间真的下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间。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似乎迷蒙在雾雨之中。 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心情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听觉形象。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 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连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这里不写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收与、分付与用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构成譬喻关系。意喻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只说闻筝下泪,意便浅。说泪如雨,语亦平常。看他句法字法运用之妙,便使人涵咏不尽。(黄生评)这首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有益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不显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 青楼曲二首 王昌龄 原文赏析 青楼曲二首 [王昌龄] 白马金鞍随武皇, 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少妇鸣筝坐, 遥见飞尘入建章。 驰道杨花满御沟, 红妆漫绾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余骑, 夫婿朝回初拜侯。 [王昌龄]诗鉴赏 《青楼曲》第一首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两个场景: 一个是白马金鞍上的将军,正率领着千军万马,在长安大道上行进,越走越远,到后来就只见地上扬起的一线飞尘;一个是长安大道旁边的一角青楼,楼上的少妇正在弹筝,那优美的筝声并没有因楼外的热烈场景而中断,仿佛这一切早就在她意料之中似的。前面的场景是那么热烈、雄伟,给人以壮丽的感觉;后面的场景又显得端庄、平静,给人以优美的感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前后互相映衬,对照鲜明。 诗人是怎样把这两个不同的场景连接在一个画面上的呢?这就是通过楼头少妇的神态,将长安大道上的壮丽场景,从她的眼中反映出来。表面上她似乎无动于衷,实际上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欣羡,情不自禁地一路目送着那马上将军和他身后的队伍,直到飞尘滚滚,人影全无,还没有收回她的视线。 这少妇与马上将军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如此关注他的行动呢?这可从《青楼曲》的第二首中找到答案。 原来那马上的将军是她的夫婿,他正立功回来,封侯拜爵,就连他部队里许多骑将都受到封赏。他们经过驰道回来时,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去了。 把这两首诗合起来看,前一首描绘的是一支皇家大军凯旋归来的场景。因为这次胜利的不平常,连皇帝都亲自出迎了,作为将领的妻子,她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诗人未用一句话直接抒写她内心的激动,而是写她从楼头遥见的热烈场景,读者却可想象到她看到这热烈场景时的内心感受。这正如北宋诗人梅尧臣对诗创作所概括的两句话: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长杨是西汉皇家射猎、校武的大苑子,建章宫是汉武帝建造的,都在西汉都城长安的近郊。盛唐诗人惯以汉武帝比唐玄宗。诗人是借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图景反映盛唐时期的现实面貌。 这幅描写大军凯旋的历史画卷,使人联想到唐代前期国力强盛。试想一支千军万马的军队,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怎能够整齐地在市街上前进,连楼头弹筝少妇都丝毫不受惊动?诗里还再现了唐代都城长安的一片和平景象,不言而喻,这支强大的军队,维护了人民和平美好的生活。从楼头少妇的眼中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尚武风气。唐代前期,接受了西晋以来以及南北朝长期分裂的痛苦教训,整军经武,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与强盛。在这两首诗中,一种为国立功的光荣感,很自然地从一个征人家属的神态中流露出来,反映出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