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宫春怨 王昌龄 原文赏析

类别:其他 作者:王昌龄字数:1896更新时间:23/03/02 12:48:01
西宫春怨 [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 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 朦胧树色*隐昭陽。 [王昌龄]诗鉴赏 西宫夜静百花香,诗的首句点明季节,点明时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花气袭人的春夜。它是为了反衬出诗中人的孤独凄凉的处境;就内容而言,它与下文紧密衔接,由此引出了诗中人的矛盾心情和无限幽恨。作者的构思和用词是极其精细的。诗人不写花的颜色*,只写花的香气,因为一般说来,在夜色*覆盖下,令人陶醉的不是色*而是香,更何况从下面一句看,诗中人此时在珠帘未卷的室内,触发她的春怨的就只可能是随风飘来的阵阵花香了。 一般来说,在百花开放的时节,在如此迷人的夜晚,一个妙龄的少女,既然还没有就寝,就该到院中去观赏了,但她却为什么一直把自己关在室内呢?或许是她并不知道户外景色*这般美好,或许是有意逃避,为怕恼人的春色*勾起自己心事。可是,偏偏有花香透帘而入,引起了她的兴致。诗的第二句欲卷珠帘春恨长,正是写她动念后的内心活动。此刻,她虽然无心出户,倒也曾想把珠帘卷起遥望一番,但这里只说欲卷,看来并没有真的去卷。其实,卷帘不过举手之劳,为什么欲卷而终于不卷呢?原因是:不见春景,已是春恨绵绵,当然不必再去添加烦恼了。 但如此良宵,美景当前,闷坐在重帘之内,又会感到时光难熬,愁恨难遣。诗的第三句斜抱云和深见月,就是描写诗中人决心不卷珠帘而又百无聊赖之余的举动和情态。她拿起乐器,想以音乐打发时间、排遣愁恨。可是,欲弹又止,并没有真的去弹奏,只是把它斜抱在胸前,凝望着夜空暗自出神罢了。这一斜抱云和的描写,正如谭元春在《唐诗归》中所说,以态则至媚,以情则至苦。 诗的末句朦胧树色*隐昭陽,是她隔帘望见的景色*。这一句,既是以景结情,又是景中见情。句中特别值得玩味的是点出了皇帝所在的昭陽宫。它暗示诗中人所凝望的是皇帝的居处,而这正是她的怨情所指。但是,禁闭着大批宫人的西宫与昭陽殿之间隔着重重门户,距离本来就很远,更何况又在夜幕笼罩之中,诗中人所能望见的只有一片朦朦胧胧的树影而已。 这是透过一层、深入一步的写法,写诗中人想将怨情倾注向昭陽宫,而这个昭陽宫却望都望不见,这就更加说明了她的处境之可怜。 这首诗以一个春色*恼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为背景,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一连串动作和意态,运思深婉,刻画入微,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看到了她的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 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陆时雍《诗镜总论》也说: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责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这首《西宫春怨》是当之无愧的。 春宫曲 王昌龄 原文赏析 春宫曲 [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 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陽歌舞新承宠, 帘外春寒赐锦袍。 [王昌龄]诗鉴赏 天宝年间,唐玄宗宠纳杨玉环,荒婬*无度,诗人以汉喻唐,借汉武帝宠幸卫子夫、遗弃陈皇后的一段情事,为自己的讽刺诗罩上了一层宫怨的烟幕。 更为巧妙的是,诗人写宫怨,字面上却看不出一点怨意,只是按一个失宠者的口吻,着力描述新人受宠的情状,这样,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可会(沈德潜《唐诗别裁》)。 全诗通篇都是失宠者对昨夜的追述。昨夜风开露井桃点明时令,切题中春字;露井旁边的桃树,在春风的吹拂下,绽开了花朵。未央前殿月轮高点明地点,切题中宫字。未央宫的前殿,明月高照,银光铺洒。表面上看来,两句诗只是淡淡地描绘了一幅春意融融、安详静穆的自然景象,触物起兴,暗喻歌女承宠,如同桃花沾沐雨露之恩而开放,是兴而兼比的写法。月亮,对于人们来说,本无远近、高低之分,诗中偏说未央前殿月轮高,因为那里是新人受宠的地方,是这个失宠者心向往之而不可接近的所在,因而她只觉得月是彼处高。 后两句写新人的由来和她受宠的具体情状。卫子夫原为平陽公主的歌女,因妙丽善舞,被汉武帝看中,召入宫中,大受宠幸。新承宠一句,即就此而发。 为了具体表现新人的受宠,第四句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细节,露井桃开,可知已是春暖时节,但宠意正浓的皇帝犹恐帘外春寒,于是特赐锦袍,见出其过分的关心。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新人受宠之深,显而易见。 另外,由新承宠三字,人们自然会联想起那个刚刚失宠的旧人,此时此刻,她可能正站在月光如水的幽宫檐下,遥望未央殿,耳听新人的歌舞嬉戏之声而黯然神伤,其孤寂、愁惨、怨悱之情状,可想而知。 因为有见于此,前人评论此诗,多认为是诗人代失宠的旧人抒发妒嫉、怨恨之情的。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云:不寒而寒,赐非所赐,失宠者思得宠者之荣,而愈加愁恨,故有此词也。此诗的旨义是借叙春宫中宠幸的宫人的怨思,从而讽刺皇帝沉溺声色*,喜新厌旧。这种似此实彼、言近旨远的艺术手法,正体现出[王昌龄]七绝诗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