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 王昌龄 赏析
类别:
其他
作者:
王昌龄字数:2188更新时间:23/03/02 12:48:01
采莲曲二首(其二)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诗鉴赏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荷叶与罗裙一色*,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姿。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仿佛鲜艳的荷花正对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我们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也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些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
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睛细察时才勉强可辨;以致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看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亦真亦幻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然而,正当他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才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 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所以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与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诗人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显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闺怨 王昌龄 原文赏析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诗鉴赏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这首诗抓住闺中少妇盛装登楼欣赏美好春光时心头突然激起思夫之情这一瞬间心理变化,细腻而生动地刻画出了这位女主人公被离愁别绪所困扰时的愁姿怨态,含蓄地表达了夫妇朝夕相爱胜似追求世俗功名利禄的思想。
诗的起句闺中少妇不知愁,不知愁三字,表现出闺中少妇天真、娇憨乐观、开朗的性*格和对生活热爱、达观的态度。正因为她娇憨得不知愁,才会一度向往世俗的荣华,劝教夫婿觅封侯;正因为她热爱生活,所以面对大好春光,她才会精心地打扮自己,象孩提时那样蹦蹦跳跳地登上翠楼,去饱览人间春色*。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 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
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第二句春日凝汝上翠楼,则是不知愁之形态的注解和具体表现。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从凝妆
二字上我们可以体会她登楼前那不知愁的欢悦心境;一个上字,又将她登楼时步子的轻盈描绘得真实可感。
第三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是全诗的关键所在。
忽见表明所见的突兀、感触的陡生、联想的迅捷。
其实,在大好春光中,处处都有柳暗花明、莺歌燕舞,见柳是不会令人大惊小怪的。然而这里所见的杨柳色*有它特定的地点 陌头。这个陌头,它使人联想到:也许从前他们夫妇曾携手经此而游春;也许当年她曾在此陌头亲自折柳送夫从军,以期觅得封侯,求取荣华。然而丈夫一去数年,这美妙的陌头杨柳色*却无人共赏,一种怅惘、孤寂和愁苦的感觉不免要袭上心头,并引燃久蓄心头的离愁别绪,于是目光与陌头杨柳色*相撞,就会猝然迸出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个火热的念头。于是由愁而悔,由悔而见怨。悔字是愁和怨所化合而成的衍生物,而愁和 怨又是悔的根源。在离愁袭扰心头的时候,这位闺中少妇的怨,不涉夫婿、重在责己,这就更衬托出她对丈夫的一往情深。这里的悔,也是闺中少妇瞬间对人生世俗功名利禄的一种彻悟,它从另一个角度含蓄地暗示黩武的开边战争破坏了多少人的爱情和幸福!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感情波澜起伏,跌宕有致,诗的画面感极强,境界优美而含蓄。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诗题为闺怨,但诗句却无一字道及怨字,一切意在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