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赏析

类别:其他 作者:王昌龄字数:1087更新时间:23/03/02 12:48:01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诗鉴赏 《从军行》一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 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 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这里化用了楼兰的典故。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七十七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捍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壮苍凉的,这与诗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大有关系。 青海长云暗雪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澄碧若翠;皑皑的雪山,如银蟒漫舞;-阴-云飞涌,墨色*顿至这里,青、黑、白三色*齐涌画面,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丹青国画。在这幅国画中,诗人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对比作用,而且更突出了光线明暗的作用。雪山的银辉,向人们呈现出一种洁白纯净的美,而长云之后的一个暗字凌空一笔又涂上了淡黑色*,使画面由明暗对照构成了-阴-沉的战争氛围和苍凉的境界。[王昌龄]能够将色*和光交织起来,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因而,这里的色*彩光线已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属性*,色*彩光线的描写也不只是起美化画面的作用,它们已融入了丰富的感受和情绪,色*彩实际上已从形象的属性*上升为独立的形象了。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实际上是采用以色*彩传情的写法,达成情景交融的佳句。 诗人准确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心律,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光线,使诗歌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