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渴
类别:
其他
作者:
(清)唐容川字数:609更新时间:23/03/02 13:01:14
血虚则发渴,有瘀血则发渴,水虚亦发渴。
血虚发渴者,血为阴,气为阳,血少则气多,阳亢无阴汁以濡之,故欲饮水也,
法宜补血,血足则气不热矣,圣愈汤,加天冬花粉治之,或当归补血汤,
加花粉麻根玉竹麦冬。
瘀血发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於肾水,水与血,交会转运,皆在胞中。
胞中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布,但去下焦之瘀,
则水津上布,而渴自止,小柴胡,加丹皮桃仁治之,血府逐瘀汤,亦治之,
挟热蓄血者,桃仁承气汤治之,夹寒瘀滞者,温经汤治之。
水虚发渴者,以肺胃之水津不足,是以引水自救,水津虽由水谷所化,
而其气实发源於肾中,肾中天癸之水,至於胞中,循气冲,随呼吸,而上於肺部,
肺金司之,布达其气,是以水津四布,口舌胃咽,皆有津液,而不渴也,
若肾中之水不足,则不能**上焦,是以渴欲引水,宜启下焦之阴,以滋津液,
地黄汤,加人叁麦冬诃子,或左归饮,加儿茶人叁玉竹,三才汤,加知母治之,
夫水津虽生於肾,而实布於肺,又有肾中之水津本足,而肺金郁滞,不能散布,
以玫水结为痰,咽乾口渴,宜小柴胡汤,通上焦之滞,使肺气通调,则水津四布矣,
又日,津液虽生於肾,布於肺,而实赖胃中水谷以滋其化源,胃中燥结,则津不生,
三一承气汤治之,胃中蕴热,则津不生,玉泉散治之,胃经肌热,则津液被灼,
人叁白虎汤治之,胃中虚热,则津不生,麦冬养荣汤治之。
上分三条,皆失血多有之证,与杂病消渴水停不化,津气不升者不同,叁看可也,
水停不化,常用五芩真武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