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类别:其他 作者:王好古字数:1356更新时间:23/03/02 13:24:36
<篇名>太阳证 属性:(桂枝二十四方麻黄五方在后保命集内) 伤寒六经所感形证合用汗下吐和解等汤丸仲景活人云岐子保命集载之详者此不复重录数 书中所无者并诸方对证加减今载于后 \x金匮黄 建中汤\x 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宜此方主之 黄 桂枝 生姜(切各二两) 芍药(六两) 炙甘草(二两) 胶饴(一升) 大枣(十二 个劈)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先煮六味取三升去滓纳胶饴令消温服一升日三若呕者加桂姜 若腹 满者去枣加茯苓四两 若肺虚损不足痞气加半夏五两 <目录> <篇名>易简建中加减法 属性:若妇人血疼男子心腹 痛并四肢拘急疼痛甚者加远志半两 若或吐或泻状如霍乱及胃涉 湿寒贼 风入腹拘急切痛加附子七钱半 若疝气发作当于附子建中汤煎时加蜜一匙头许 若男子妇人诸虚 不足小腹急痛胁肋 胀 下虚满胸中烦悸面色痿黄唇口干燥少力身重短气腰背强痛骨肉酸疼 行动喘乏不能饮食或因劳伤过度或因病后不复加黄 一两半 若妇人一切血气虚损及产后劳 伤虚羸不足腹中 痛吸 少气小腹拘急痛引腰背时自汗出不思饮食加当归一两名当归建中汤 产后半月每日三服令人精壮 \x大建中汤\x 治内虚里急少气手足厥逆少腹挛急或腹满弦急不能食起即微汗出阴缩或 腹中寒痛不堪劳苦唇口舌干精自出或手足作寒作热而烦苦酸责不能当立此补中益气 桂心(三钱) 芍药 黄 (各三钱) 甘草(炙) 当归 人参(各一钱) 生姜(五钱) 附子(五分) 半夏(二钱半) 大枣(二枚) 上 咀水五盏煮至三盏去滓分三服 \x易简杏子汤\x 治咳咳不问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及虚劳咯血痰饮停积悉皆治疗 人参 半夏 茯苓 细辛(减半) 甘草(炙) 官桂(减半) 干姜(减半) 芍药 五味子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杏仁去皮尖锉五枚姜五片煮至六分去滓服 若感冒得之加麻黄等分若脾胃素实者用罂粟壳去筋膜碎锉以醋淹炒等分加之每服加乌梅 一 枚煮服其效尤验呕逆恶心者不可用此 若久年咳嗽气虚喘急去杏仁人参倍加麻黄添芍药如麻 黄之数干麻五味子各增一半名小青龙汤 \x大补十全散\x 参 术茯草 芍地桂归川 三五钱秤用 生姜枣水煎 妇人虚弱用 名美号十全 治男 子 妇人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久病虚损时发潮热气攻骨瘠拘急疼痛夜梦遗精面色痿黄脚膝 无力喘咳中满脾肾气弱五心烦闷并皆治之 肉桂 芍药 甘草 黄 当归 川芎 人参 白术 茯苓 熟地黄(各等分) 上为粗 末每 服二大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七分不拘时候温服桂芍药甘草小建中汤也黄 与此三物 即黄 建中汤也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四君子汤也川芎芍药当归四物汤也以其气血俱衰阴阳并弱 天得地之成数故名曰十全散 \x易简胃风汤\x 治大人小儿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 或下瘀血日夜无度 人参 茯苓 川芎 官桂 当归 芍药 白术(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粟米 百余 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热服空心小儿量力减之 若加熟地黄黄 甘草等分足为十味名十补汤 若 虚劳嗽加五味子 若有痰加半夏 若发热加柴胡 若有汗加牡蛎 若虚寒加附子 若寒甚 加 干姜皆根据本方等分 若骨蒸发热饮食自若者用十补汤加柴胡二两服之 若气短加人参 若小 便不利加茯苓 若脉弦涩加川芎 若恶寒加官桂 若脉涩加当归 若腹痛加白芍药 若胃热 湿盛加白术 若血瘀色紫者陈血也加熟地黄 若血鲜色红者新血也加生地黄 若寒热者加柴 胡若肌热者加地骨皮 若脉洪实痛甚者加酒浸大黄 洁古云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榆 为下使 \x千里浆一名水胡芦\x 木瓜 紫苏叶 官桂(各半两) 乌梅肉 赤茯苓(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噙化一丸咽津 \x又方\x 百药煎 乌梅肉 紫苏叶 人参 甘草 麦冬 上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丸噙化 荔 枝汤 乌梅肉 甘草(各三钱) 百药煎(一两) 白芷(半两) 白檀(三钱) 上为细末汤点 \x蜜酒\x 好蜜(二斤) 水一碗 细曲(一斤半) 好干酵(三两) 上先熬蜜水去花沫令绝冷下曲酵 每日三搅三日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