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痢疾

类别:其他 作者:佚名字数:2167更新时间:23/03/02 13:30:40
脉诀云。痢疾脉沉细者生。洪大者死。此言久病也。初起之时。元气未虚。谷气尚强。其脉未有不滑而大者。惟久病之后。元气已虚。谷食又少。故脉宜沉细。不宜洪大也。夫痢疾之起。由于暑食伤脾。不能运化。并于血分。作成痢疾。其色红者。从食中之热化。其色白者。从食中之冷化。不可以赤为热。而白为寒也。治之当分表里。丹溪曰。恶寒发热。身首俱痛。是为在表。在表则当散暑。邪入里。必由皮肉而及筋骨。由筋骨而入肠胃。今寒热身痛。表邪未净也。若但清胃化滞。不及其表。则表间之邪。势必尽从里出。何日可解。柴胡化滞汤。诚表里两解之良剂也。(治挟表痢大有捷效屡试屡验喻氏逆流挽舟法即此方加减)古方用人参败毒散。责之太阳。而不责少阳。未免求之太远矣。至于后重窘迫。腹痛急坠。是为在里。在里则当下。宜用朴黄丸下之。然欲用下药。必在两三日之间。元气未虚。脉犹有力。方可用下。若日久痢多。脉来无力。虽有后重。气虚下陷。与初起者不同。不可妄下。至于外无头疼身痛。内无里急后重者。宜用芩芍调中汤。黄芩能敛大肠之气。白芍能敛大肠之血。痢疾便红。非此不愈。然患痢之人。多由饮食不节。旧积未尽。新谷又多。往往然也。若见胸中不宽。芩芍未可骤用。恐其收敛饮食。愈加其痢。通调之后。合当大补元气。但痢家气虚者固有。而阴亏者亦多。下多亡阴。脏腑虚燥。大渴欲饮。脉来细数。宜用芍药健脾汤。但止其汤。其痢自愈。若是阳虚。脉必洪大无力。宜用芩芍补中汤。或用资生丸。补而不愈。方可再行兜涩。不可骤用粟壳等药。恐积滞不尽。而成胀满。病愈甚也。(每成休息痢皆由兜涩早耳)虽然。肾有胃关。未可久痢而胃不损者。凡四君归脾十全补中。皆补脾虚。未尝不善。若病在火衰。土位无母。设非桂附大补命门。以复肾中之阳。以救脾家之母。饮食何由而进。门户何由而闭。真元何由而复耶。若畏热不前。仅以参术补土。未见痢之能愈也。此皆治热痢之法。而沉寒者亦有。不可泥定是热。平日元气虚弱。口食生冷凉物。以致胃寒下痢。脉来沉细无力。四肢厥冷。可为辨也。宜用理中化滞汤。不但冷痢如此。即热症变冷者亦往往有之。李东垣云。久痢不止。(着眼久痢二字)各症不减。或反加重。竟作虚治。用补中汤。加炮姜一升一补。虚回而痢自止。如小腹重坠切痛奔豚。加肉桂破故纸诚确论也。痢家虽不禁食。只宜清淡柔烂。少吃为妥。生冷面食俱不相宜。浓味尤当禁之。至于五色兼下者。如鱼脑髓者。或下烟尘屋漏水者。大孔如竹筒。唇似朱涂者。皆难治之症也。又有热毒痢者。水谷倾囊而出。一昼夜间八九十行。此则肠胃为热毒所挠。宜从里治。里急后重者。宜用大黄黄连甘草大剂下之。若无里急后重。宜用芩芍调中汤。加黄连肉桂。盖暑邪据于肠胃。凉药入口。隔拒而不纳。少加肉桂。引凉药直达热所。有如向导之兵。人所不知者也。若脉来沉细无力。八九十行者。又为气虚下陷。非前法所可治也。下痢噤口者。胃中湿热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闭寒。不欲饮食。古方仓禀汤。散其内中热毒。非散表也。后以仓连人参汤。频频与之。服之不应者。多主于死。初起胸中不宽。不欲饮食者。胃中有痰有食。非噤口也。又有血痢者。纯红散血。不与粪杂。故为血痢。若有血又有粪者。谓之便血。非血痢也。此因饮食伤脾。中州郁结。不能摄血。所以血从大孔而下。亦用芩芍调中汤。若脉来细数。胸中如故者。宜用柴胡四物汤。加地榆乌梅之类。勿以血痢为拘耳。丹溪云。先水泻而后便脓血者。脾传肾也。为贼邪治之难愈。先脓血而后水泻者。肾传脾也。为微邪治之易痊。论虽如此。又当看其轻重。先泻后痢。固为难治。若下痢不甚。岂难治乎。先痢后泻。固为易治。若泻多不止。岂易痊乎。世有痢兼疟者。当以治痢为主。不必治疟。若疟后变痢发泄已尽。必无暑热之毒。宜以资生丸调理。其有恣意饮食。酿成痢疾者。又不拘于此例也。 【柴胡化滞汤】 柴胡 黄芩 甘草 丹参 当归 枳壳 浓朴 山楂 木香 槟榔 柴芩甘草。用之以治暑也。枳朴山楂。用之以消食也。河间曰。行血则便脓自愈。故用丹参当归。调气则后重自除。故用木香槟榔。此方不但初病宜用。即久痢身热者。亦宜用之。金匮云。下痢脉反弦。身热汗出者自愈。夫久痢之脉。深入阴分。沉细微弱矣。忽然而转弦脉。全是少阳生发之气。用此逆流挽舟。邪从外散。宁不愈乎。若脉沉细滑。表里无热者。脾气郁结。加藿香一钱。更有殊功。 【朴黄丸】 大黄(四两酒煮) 浓朴(二两姜汁炒) 【芩芍调中汤】 枳壳 浓朴 山楂 黄岑 白芍 丹参 桔梗 槟榔 泽泻 热盛加酒炒黄连。 【芍药健脾汤】 山药 扁豆 石斛 萎蕤 沙参 白芍 陈皮 白茯 山楂 神曲 花粉 【连芍补中汤】 人参 白术 甘草 黄 陈皮 升麻 柴胡 白芍 黄连 久痢宜忌当归。以其润下故也。去升柴加阿胶地榆尤妙。 【资生丸】 人参(三两) 白术(二两) 甘草(一两) 白茯(两半) 山楂(二两) 神曲(二两) 麦芽(两半) 陈皮(两半) 桔梗(五钱) 山药(两半) 扁豆(三两) 苡仁(三两) 藿香(五钱) 芡实(两半) 泽泻(五钱) 黄连(三钱五分) 白蔻(三钱五分) 蜜丸弹子大。 【理中化滞汤】 人参 白术 炮姜 甘草 砂仁 浓朴 藿香 陈皮 寒甚加肉桂。 【仓廪汤】 人参 白茯 甘草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桔梗 陈仓米 石莲肉 本方不用人参。服之无效。脉沉者。宜加藿香。 【仓连人参汤】 黄连(七钱) 陈仓米(三钱) 人参(五钱) 脉洪实者。去人参名仓连煎。 【外治法】 用大田螺一枚。捣烂如泥。入射一厘。纳入脐中。引热下行。胃即开矣。(此法曾经试之效捷) 【香连丸】 木香(一两) 黄连(二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