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诊要诀 附录寒热真假辨

类别:其他 作者:庆恕字数:28567更新时间:23/03/02 13:33:07
一、假热者,水极似火也。凡病伤寒,或患杂证,有其素禀虚寒,偶感邪气而然者。有过于劳倦而致者。有过于酒色而致者。有过于七情而致者。有原非火证,以误服寒凉而致者。凡真热,本发热,而假热亦发热,其证则亦为面赤躁烦,亦为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或为气促、咽喉肿痛,或为发热脉见紧数等证: 者见之,便认为热,妄投寒凉,下咽必毙。不知身虽有热,而里寒格阳,或虚阳不敛者,多有此证。但其内证则口虽干渴,必不喜冷,即喜冷者,饮亦不多,或大便不实,或先硬后溏,或小水清频,或阴枯黄赤,或气短懒言,或色黯神倦,或起倒如狂,而禁之则止,自与登高骂詈者不同,此虚狂也。或斑如蚊迹,而浅红细碎,自与紫赤热极者不同,此假斑也。凡假热之脉,必沉细迟弱,或虽浮大紧数,而无力无神,此乃热在皮肤,寒在脏腑,所谓恶热非热,实阴证也。凡见此内颓内困等证,而但知攻邪,则无有不死。急当以四逆之类,倍加附子,填补真阳,以引火归源。但使元气渐复,则热必退藏,而病自愈。所谓火就燥者,即此义也。故凡见身热脉数,按之不鼓击者,此皆阴盛格阳,即非热也。 二、假寒者,火极似水也。凡伤寒热甚,失于汗下,以致阳邪亢极,郁伏于内,则邪自阳经传入阴分,故为身热发厥,神气昏沉,或时畏寒,状若阴证。凡真寒本畏寒,而假寒亦畏寒。此热深厥亦深,热极反兼寒化也。大抵此证,必声壮气粗,形强有力,或唇焦舌黑。口渴饮冷,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因多饮药水,以致下利纯清水,而其中仍有燥粪,及失气极臭者。察其六脉,必皆沉滑有力,此阳证也。凡内实者,宜三承气汤,择而用之。潮热者,以大柴胡汤,解而下之。内不实者。以白虎汤之类清之。若杂证之假寒者,亦或为畏寒,或为战栗,此以热极于内,而寒侵于外,则寒热之气,两不相投,因而寒栗,此皆寒在皮肤,热在骨髓,所谓恶寒非寒、明是热证。但察其内证,则或为喜冷,或为便结,或小水之热涩,或口臭而躁烦。察其脉必滑实有力。凡见此证,即当以凉膈芩连之属,助其阴而清其火,使内热既除,则外寒自伏,所谓水流湿者,亦此义也。故凡身寒厥冷,其脉滑数,按之鼓击于指下者,此阳极似阴,即非寒也。 杂证要法 自叙 医之为道,精矣微矣。脏腑生成之象,经络起止之原,六气循环之理,五行生克之机,必须一一讲求明白,始可以论证出方。学问有体,而后有用,岂可区区专重夫末节哉,然脏腑、经络、六气、五行之说,《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诸书言之详矣。而后世名医,阐发《经》旨,亦不留余蕴,一经披览,即可识其指归。惟论证出方,自金元以来,诸医议论纷歧,各逞臆见,致令后之业医者,分门别户,莫得真传,有心人所为感慨系之也!余留心医学,三十余年。检阅方书,数十余部。除《伤寒》、《金匮》而外,求其与《内经》之旨相合者,颇少。惟我朝名医辈出,如喻嘉言、徐灵胎、高士宗、张隐庵、陈修园、黄元御诸公,皆远宗歧黄,近法仲景,其著作洵远迈前贤矣。六子所论脏腑经络,六气五行之理,均足发挥《内经》诸书。惟徐灵胎之《医学源流论》,尤爽快警辟。黄元御之《天人解》、《六气解》,尤显亮透澈,更有发前人所未发处。至论证出方,喻、徐二公,立论虽极力尊古,而所取时方,仍有驳杂不纯之处。高、张二公,有论无方。惟陈、黄两家,其论证出方,俱精简可取,其大旨悉本于圣经,真医学入门之正路也。余公余之暇,采二子之精纯者,合纂为一编。其有二子所未备者,仅采各名医之说以补之。倘业医者,执是编而熟读玩味,庶免歧路亡羊之叹也夫! 【光绪二十一年岁在乙未二月朔日云阁氏自叙】 杂证要法 表证类 感寒 感寒者,触受风寒也。四时俱有感寒之证,脉浮或紧,头痛发热无汗,或恶寒,或咳嗽不禁,即伤寒之浅者。以桑防汤主之。此时俗通治之法也,重者仍以伤寒法治之。 【桑防汤】 桑叶(三钱) 防风(三钱) 甘草(二钱) 白芍(三钱) 杏仁(三钱) 生姜(三钱片) 桔梗(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覆衣取微汗。 伤风 伤风者,中虚而受外感也。其人肺经素有湿气,一旦风寒闭其皮毛,肺气壅遏,鼻流清涕,时出嚏喷,或三五日,或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从口鼻出,肺尚无伤,若不出即肺伤而死矣。勿以病浅而忽之也。以紫苏姜苓汤主之。 【紫苏姜苓汤】 苏叶(三钱) 生姜(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橘皮(三钱) 砂仁(二钱) 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微汗。 温证 《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盖人于冬时,宜顺寒水之令,以藏阳气。倘阴精失藏,相火泄露,阳根不密,火旺水亏,津液被伤,及至春夏受感,而温热之病作矣。其证与伤寒不同,伤寒初病,外虽受邪,而内本无热。温病初起,即内外俱热,其头痛发热自汗,颇类伤寒,但伤寒必传阳明而始作渴,温病初起而即发热作渴,口燥心烦,且脉动数,不恶寒,反恶热,午后热益甚,与伤寒颇异。如邪在六经之表,并未入腑入脏者,法宜清解以防风解温汤,随证加减主之。但咳身不甚热者,以桑杏甘桔汤主之。如方入阳明之经,肺热津枯,法宜清热生津者,以人参白虎汤主之。如已入阳明之府,肠胃燥结,法宜泄热滋阴者,以大承气汤加味主之。 【防风解温汤】 防风(三钱) 桔梗(三钱) 桑叶(三钱) 连翘(三钱) 杏仁(三钱) 芍药(三钱) 丹皮(三钱) 甘草(二钱) 流水三杯,煎八分,温服,覆衣饮热粥,取微汗。治太阳经头项痛,腰脊强,发热作渴者。如入阳明经,身热、目痛、鼻干、不卧、胸燥、口渴者,去防风、桑叶、桔梗、杏仁,加葛根,热加元参,再热加石膏,呕加半夏。如入少阳经,胸胁疼痛,耳聋,口苦咽干作渴者,去防风、桑叶、桔梗、杏仁,加柴胡、黄芩、半夏,热加元参。如入太阴经,腹满嗌干,发热作渴者,去连翘、桔梗、杏仁,加生地。如入少阴经,口燥舌干,发热作渴者,去连翘、桔梗、杏仁、芍药,加生地、天冬、元参。如入厥阴经,烦满囊缩,发热作渴者,去连翘、桔梗、杏仁,加生地、当归。 【桑杏甘桔汤】 桑叶(三钱) 杏仁(三钱) 麦冬(三钱) 桔梗(二钱) 紫菀(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制) 茯苓(三钱) 水煎服。治温病初感,但咳嗽者。 【人参白虎汤】 石膏(四钱) 知母(三钱)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粳米(半杯)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但取微汗。 治温病二日,方传阳明之经,腑热未作,法宜清热而发表者。 【大承气加味汤】 大黄(五钱生) 芒硝(三钱) 枳实(二钱炒) 浓朴(二钱炒) 芍药(三钱) 生地(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温病已入阳明之腑,肠胃燥结者。如肠胃未至燥结,第用滋阴法,不用承气。即燥结未甚,亦当俟之六日经尽之后,腑热内实,用泄热滋阴之法,一下而清矣。若燥结已甚,即三五日内,亦可急下。 暑证 暑气之中人也,每乘虚而入。人当盛暑之时,往往热郁于内,元气先伤。及偶被外邪束闭,而内热不宣,气愈耗而津愈伤,则热病作矣。其证发热恶寒,口渴心烦,面赤齿燥,小水赤,脉洪而虚,纯属表里俱热之证。如舌白口渴无汗,邪在气分,而表实者,以防翘桑杏汤主之。如舌赤口渴无汗,邪在血分而表实者,以防翘桑杏汤,去银花、杏仁、滑石、豆豉,加生地、丹皮、白芍主之。如大汗大渴,脉虚大而芤,热在气分而表虚者,以人参白虎汤主之。如舌赤口渴汗多,热在血分而表虚者,以加减生脉散主之。如入阳明,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苔黄滑,渴欲饮水,得水反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水结在胸者,以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如入阳明,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以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主之。如入阳明,湿气已化,热结独存,口燥咽干,渴欲饮水,面目俱赤,舌燥黄、脉沉实者,以小承气汤,各等分下之。此专治暑热之法。如伏暑停食,以致吐泻者,仍属寒证,应以霍乱之法治之。如暑月伤寒,而内本无热者,仍以伤寒法治之。 【防翘桑杏汤】 连翘(三钱) 银花(三钱) 桔梗(二钱) 桑叶(二钱) 竹叶(一钱) 甘草(二钱) 防风(三钱) 豆豉(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滑石(三钱) 以鲜芦根汤煎服,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病不解,再作服。呕而痰多者,加半夏、茯苓。小便短,加薏仁。 【防翘桑杏汤去银花杏仁滑石豆豉加生地丹皮白芍方】 连翘(三钱) 桔梗(二钱) 桑叶(二钱)竹叶(一钱) 甘草(二钱) 防风(三钱) 生地(二钱) 丹皮(一钱) 白芍(二钱) 服法如前。 【人参白虎汤】 石膏(五钱研) 知母(三钱) 甘草(二钱) 粳米(半杯) 人参(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加减生脉散方】 沙参(三钱) 麦冬(三钱) 五味子(一钱) 丹皮(一钱) 生地(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小陷胸加枳实汤】 黄连(二钱) 栝蒌(三钱) 枳实(二钱) 半夏(五钱) 急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方】 半夏(五钱) 黄连(一钱) 黄芩(二钱) 枳实(二钱) 杏仁(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虚者,复纳人参二钱,大枣三枚。 【小承气汤】 大黄(三钱) 浓朴(三钱) 枳实(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ʪ֤ 湿病者,太阴湿旺,而感风寒也,湿气浸淫,弥漫于周身,一遇风寒感冒,闭其皮毛,通身经络之气,壅滞不行,则疼痛热烦之病作矣。湿凌上焦,则痛在头目。湿淫下部,则痛在膝踝。湿浸肝肾,则痛在腰腹。湿遍一身,上下表里,无处不疼,而关窍骨节尤甚。其水盛者,淫 而为湿寒。其火盛者,郁蒸而为湿热。法当内通其膀胱,外开其汗孔,俾表里双泄,其病自除矣。如湿寒日晡烦疼者,以茵陈五苓散主之。如风湿相搏,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以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如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以甘草附子汤主之。如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主之。如湿温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或渴,午后身热,脉浮虚者,以三仁汤主之。如湿旺脾郁肺壅,而生上热,法宜清金利水以泄热者,以元滑苓甘散主之。如腹满尿涩,木郁而生下热,法宜利水以泄湿热者,以苓甘栀子茵陈汤主之。 【茵陈五苓散】 白术 桂枝 茯苓 猪苓 泽泻等分为散,每用五钱,调茵陈蒿末一两,和匀,空腹米饮调服一汤匙,日三服。多饮热汤取汗。如发热恶寒,是表邪闭固,再加紫苏,以发其汗。 【桂枝附子汤】 桂枝(四钱) 甘草(二钱炙) 生姜(三钱) 附子(三钱炮) 大枣(三枚) 水煎大半杯,温服。 【去桂枝加白术汤】 甘草(一钱) 大枣(三枚) 生姜(三钱) 附子(三钱炮) 白术(四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甘草附子汤】 甘草(二钱炙) 附子(二钱炮) 白术(二钱) 桂枝(四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二钱) 杏仁(三钱) 薏仁(三钱) 甘草(一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三仁汤】 杏仁(三钱) 白蔻仁(二钱) 生薏仁(三钱) 滑石(三钱) 竹叶(一钱) 桑叶(三钱) 白通草(二钱) 半夏(二钱) 甘澜水煎大半杯,温服。方中仍有温药者,以湿属阴邪,非温行则湿不去也。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 滑石 茯苓 甘草等分为末,大麦粥汁和服一汤匙,日三服,湿从大小便去,尿黄粪黑,是其候也。如湿邪在腹,肺气壅滞,以致头痛鼻塞,声音重浊,神气郁烦,当于发汗利水之中,加橘皮、杏仁以泄肺气。 【苓甘栀子茵陈汤】 茵陈(三钱) 栀子(二钱) 甘草(二钱生) 茯苓(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服后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状,其色正赤,一宿腹减,湿从小便去矣。若湿热在脾,当加大黄、芒硝。如湿热但在肝家,而脾肾寒湿,当加干姜、附子。若膀胱无热,但用猪苓汤利其小便可也。 燥证 燥病者,感秋气而得之也。其证或发热,或咳嗽,或清窍不利,或诸气 郁,诸痿喘呕,因燥而得者。 如初起右脉数大,燥伤手太阴气分者,以桑杏汤主之。如感燥而咳者,以桑菊饮主之。如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以沙参、麦冬汤主之。如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以翘荷汤主之。如诸气 郁,诸痿喘呕,因燥而得者,以清燥救肺汤主之。 【桑杏汤】 桑叶(二钱) 杏仁(三钱) 沙参(三钱) 贝母(二钱) 香豉(二钱) 栀皮(一钱)梨皮(二钱) 水煎大半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桑菊饮】 杏仁(三钱) 连翘(二钱) 薄荷(一钱) 桑叶(三钱) 菊花(二钱) 桔梗(二钱)甘草(一钱) 苇根(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日服二次。热甚加元参,热在血分,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生地、丹皮。肺热甚,加黄芩。渴加天花粉。 【沙参麦冬汤】 沙参(三钱) 玉竹(二钱) 甘草(一钱) 桑叶(二钱) 麦冬(三钱) 扁豆(二钱生) 花粉(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久热久嗽者,加地骨皮三钱。 【翘荷汤】 薄荷(二钱) 连翘(二钱) 甘草(二钱) 黑栀皮(二钱)桔梗(二钱) 绿豆皮(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日服二剂。 【清燥救肺汤】 石膏(三钱) 甘草(一钱) 桑叶(三钱) 人参(一钱) 银杏仁(二钱) 胡麻仁(二钱炒研) 阿胶(二钱) 麦冬(三钱不去心) 枇杷叶(二钱炙去毛) 水煎大半杯,温服。 瘟疫 疫病者,感受天地之疠气也。其证头痛发热,或有汗,或无汗,胸满或渴,乡里传染,人人相同。盖人与天地相通,天地之六气不正,而人气感之则病生焉。然六气均能致病,惟寒温之气居多。温疫之证,发热出汗,得之于风。寒疫之证,寒热无汗,得之于寒。风为阳邪,寒为阴邪,风伤卫而病在营,寒伤营而病在卫,阳盛必传阳明而为热,阴盛必传太阴而为寒。温疫多病于春夏,寒疫多病于秋冬,其气使之然也。如温疫在太阳经,发热头痛项强者,以防风汤主之。如太阳经罢,烦热燥渴者,以白虎加元麦汤主之。气虚烦渴者,以人参白虎加元麦汤主之。如入阳明经,目痛鼻干,呕吐泄利者,以葛根汤,葛根芍药汤,葛根半夏汤主之。如入阳明腑,潮热汗出,谵语腹痛便秘者,以三承气汤加味主之。如入少阳经,目眩耳聋,口苦咽干,胸痛胁痞,呕吐内实者,以大小柴胡汤加味主之。如入太阴经,腹满嗌干者,以防风地黄汤主之。如入少阴经,口燥舌干者,以防风天冬汤主之。如入厥阴经,烦满发斑者,以防风当归汤主之。如温疫烦渴,饮冷而水积胃腑不消,以致腹胁胀满,小便不利者,以猪苓汤主之。如温疫咽痛喉肿,耳前后肿,颊肿面赤耳聋,俗名大头瘟者,以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芩、连主之。如寒疫在太阳经,头痛发热恶寒者,以紫苏汤主之。如血升鼻衄未作以前,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者,以紫苏地黄汤主之。如外寒未解,而水气内停者,以苏桂姜辛汤主之。如太阳经罢,烦躁发渴者,以白虎加元麦汤主之。气虚烦渴者,以人参白虎加元麦汤主之。如入阳明经,呕吐泄利者,以苏叶、葛根、升麻汤,苏叶葛根半夏汤主之。如入阳明腑,潮热汗出,谵语腹满便秘者,以三承气汤加味主之。如入少阳经,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胸痛胁痞,寒热往来者,以小柴胡汤主之。如胸胁痞满泄利者,以黄芩汤主之。胸胁痞满呕吐者,以黄芩半夏生姜汤主之。如少阳经传阳明腑,胸胁痞满,内实宜下者,以大柴胡汤主之。如少阳经传太阴脏,胸胁痞满泄利者,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如少阳经,传太阴脏,胸胁痞满,呕吐者,以柴胡桂姜半夏汤主之。如传入太阴腹满者,以苓参浓朴汤主之。 腹痛者,以苓参椒附汤主之。呕吐者,以参苓半夏汤主之。泄利者,以茯苓四逆加石脂汤主之。如传入少阴,厥逆吐泄者,以茯苓四逆加半夏汤主之。如传入厥阴,厥逆泄利者,以茯苓参甘姜附归脂汤主之。发热消渴者,以参甘归芍麦冬栝蒌汤主之。 【防风汤】 防风(三钱)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桑叶(三钱) 杏仁(三钱) 桔梗(二钱) 连翘(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治温疫太阳经,发热头痛者。 【白虎加元麦汤】 石膏(五钱) 知母(三钱) 甘草(二钱) 粳米(一杯) 元参(三钱) 麦冬(三钱) 流水煎至米熟,取大半杯,热服。治温疫太阳经罢,烦热燥渴者。 【人参白虎加元麦汤】 石膏(五钱) 知母(三钱) 甘草(二钱) 人参(三钱) 元参(三钱)麦冬(三钱) 粳米(一杯) 流水煎至米熟,取大半杯,热服。治温疫太阳经罢,气虚烦渴者。 【葛根汤】 葛根(三钱) 石膏(三钱) 元参(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温疫阳明经证,目痛鼻干,烦热不卧者。 【葛根芍药汤】 葛根(三钱) 石膏(三钱) 元参(三钱) 甘草(二钱) 芍药(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温疫阳明经证泄利者。 【葛根半夏汤】 葛根(三钱) 石膏(三钱) 元参(三钱) 甘草(二钱) 芍药(三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温疫阳明经证呕吐者。 【调胃承气加芍药地黄汤】 大黄(三钱生) 甘草(二钱) 芒硝(三钱) 芍药(三钱) 生地(五钱) 流水煎一杯,去渣,入芒硝,火化温服。 【小承气加芍药地黄汤】 大黄(五钱生) 浓朴(三钱生) 枳实(三钱炒) 芍药(三钱) 生地(五钱) 流水煎一杯,温服。不便,再服。 【大承气加芍药地黄汤】 大黄(八钱生) 芒硝(三钱) 浓朴(四钱) 枳实(四钱) 芍药(三钱)生地(八钱) 流水煎一杯,去渣,入芒硝,火化温服,不下再服。以上三方,治温疫阳明腑证,潮热汗出,谵语腹痛便秘者。 【小柴胡去人参加芍药栝蒌根汤】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生)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芍药(三钱) 栝蒌根(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饮热粥,取微汗。 治温疫少阳经,目眩耳聋,口苦咽干,胸痛胁痞者。 【大柴胡加元参地黄汤】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半夏(三钱) 芍药(三钱) 枳实(三钱)大黄(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元参(三钱) 地黄(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温疫少阳经,传阳明腑,呕吐内实可下者。 【防风地黄汤】 防风(三钱) 生地(三钱)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温疫太阴经,腹满嗌干者。 【防风天冬汤】 防风(三钱) 天冬(三钱) 生地(三钱) 丹皮(三钱) 元参(三钱) 生姜(三钱) 栝蒌根 甘草(二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温疫少阴经,口燥舌干者。 【防风当归汤】 防风(三钱) 当归(三钱) 生地(三钱)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温疫厥阴经,烦满发斑者。 【猪苓汤】 猪苓(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滑石(三钱研) 阿胶(三钱炒研) 流水煎大半杯,入阿胶消化,温服。治温疫烦渴饮冷,而水积胃腑不消,以致腹胁胀满,小便不利者。 【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芩连方】 连翘(一两) 薄荷(三钱) 马勃(四钱) 牛蒡子(六钱) 芥穗(三钱) 僵蚕(五钱) 元参(一两) 银花(一两) 板蓝根(五钱) 桔梗(一两) 甘草(五钱) 上共为粗末,每服六钱,重者八钱,鲜芦根汤煎,去渣服。约二时许一服,重者一时许一服。治温疫咽痛喉肿,耳前后肿,颊肿面赤耳聋,俗名大头瘟者。 【紫苏汤】 苏叶(三钱) 防风(三钱) 杏仁(三钱) 甘草(二钱) 白芍(三钱) 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治太阳寒疫,头痛发热恶寒者。 【紫苏地黄汤】 苏叶(二钱) 防风(三钱) 杏仁(三钱) 甘草(二钱) 生地(三钱) 白芍(三钱) 丹皮(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治寒疫在太阳经,血升鼻衄未作以前,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者。 【苏桂姜辛汤】 苏叶(二钱)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白芍(三钱) 细辛(一钱) 干姜(二钱) 五味子(一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若下利,加赤石脂一钱。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钱。若小便不利,加茯苓三钱。若喘者,加杏仁三钱。若噫者,加附子三钱。治寒疫在太阳经,外寒未解,而水气内停者。 【紫苏葛根升麻汤】 苏叶(二钱) 葛根(三钱) 白芍(三钱) 甘草(二钱) 升麻(二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寒疫阳明经证泄利者。 【苏叶葛根半夏汤】 苏叶(二钱) 葛根(三钱) 白芍(三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甘草(二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寒疫阳明经证,呕吐者。 【调胃承气加麦冬元参汤】 大黄(三钱) 芒硝(三钱) 甘草(二钱) 麦冬(三钱) 元参(三钱)白蜜(一杯) 流水煎大半杯,入白蜜热服。 【小承气加麦冬元参汤】 大黄(四钱) 浓朴(三钱) 枳实(三钱炒) 麦冬(三钱) 元参(三钱) 白蜜(一杯) 流水煎大半杯,入白蜜热服。 【大承气加麦冬元参汤】 大黄(三钱) 芒硝(三钱) 枳实(三钱) 浓朴(三钱) 麦冬(五钱)元参(三钱) 白蜜(一杯) 流水煎大半杯,入白蜜热服。以上三方,治寒疫阳明腑证,潮热汗出,谵语腹满便秘者。 【小柴胡汤】 柴胡(四钱) 黄芩(二钱) 半夏(三钱) 人参(二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治寒疫少阳经证,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胸痛胁痞,寒热往来者。 【黄芩汤】 黄芩(三钱) 白芍(三钱) 甘草(二钱) 大枣(三枚)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寒疫少阳经证,胸胁痞满泄利者。 【黄芩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钱) 白芍(三钱) 甘草(二钱) 大枣(三枚)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寒疫少阳经证,胸胁痞满呕吐者。 【大柴胡汤】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芍药(三钱) 枳实(三钱) 大黄(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寒疫少阳经证,传阳明腑,胸胁痞满呕吐内实可下者。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干姜(三钱) 牡蛎(二钱) 栝蒌(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寒疫,少阳经传太阴脏,胸胁痞满泄利者。 【柴胡桂姜半夏汤】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干姜(三钱) 桂枝(二钱) 甘草(二钱) 牡蛎(二钱) 栝蒌(三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寒疫少阳经,传太阴脏,胸胁痞满呕吐者。寒疫之少阳,与伤寒之少阳病同,而法亦不殊。凡见少阳诸证,非内传于腑,即内传于脏,内连脏腑,而后少阳经证,日久不罢,方宜小柴胡汤加减治之。若不连脏腑,而但经络外病,则是三日少阳之证,总以太阳为主,第宜紫苏汤发表,无事大、小柴胡汤也。 【苓参浓朴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浓朴(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寒疫太阴腹满者。 【苓参椒附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蜀椒(三钱去目) 附子(三钱炮) 芍药(三钱) 粳米半杯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寒疫太阴腹痛者。 【苓参半夏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寒疫太阴呕吐者。 【茯苓四逆加石脂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茯苓(三钱) 附子(三钱)石脂(三钱生研)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寒疫太阴泄利者。 【茯苓四逆加半夏汤】 人参(三钱) 茯苓(五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半夏(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寒疫少阴厥逆吐泄者。如呕吐与泄利并见,加石脂。但见泄利,用茯苓四逆,加石脂汤。如四肢厥冷,蜷卧恶寒而不吐泄,但用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参甘姜附归脂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当归(三钱) 石脂(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寒疫厥阴,厥逆泄利者。 【参甘归芍麦冬栝蒌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生) 当归(三钱) 芍药(三钱) 麦冬(三钱) 栝蒌根(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寒疫厥阴,发热消渴者。 斑疹 斑疹者,实时行之温疫也。斑由脖项中发,渐至周身,四肢光润成片,色如丹砂,细看点点稠密,其斑上皆出白痧,惟头面不出者,毒火尤盛。疹由头面上发,红点高起,颗粒有尖。斑疹初起,身中壮热,二三日周身出红点,红者轻,紫者重,黑者不救。其证神昏谵语,烦满狂乱,若不及早投以辛凉,佐以咸寒之品,则危在旦夕矣。如温斑发重,色紫神气不清,毒火太盛者,以加味清毒化斑汤主之。如壮热渐退,大伤真阴者,以养阴复液汤主之。如温疹初出,以防风松肌败毒汤主之。应温散者,宜用荆防透疹汤主之。如斑疹出后,两腮脖项作肿而疼,此乃余毒未尽,以消毒散主之。如或温病出疹,忽然周身涌出,红紫成片,鼻扇气促,壮热思凉,狂言乱语,乃毒火太重,以清营解毒汤主之。此专治温斑温疹之方,若寒斑寒疹宜另择方治之。 【加味清毒化斑汤】 犀角(三钱研细末冲) 薄荷(二钱) 石膏(四钱生) 知母(三钱) 大青叶(三钱) 甘草(二钱生) 生地(三钱) 丹皮(三钱) 金银花(三钱) 连翘(三钱) 粳米(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小儿减半服。 【养阴复液汤】 生地(五钱) 元参(三钱) 麦冬(三钱) 甘草(一钱生) 贝母(二钱) 沙参(三钱) 白芍(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防风松肌败毒汤】 防风(三钱) 薄荷(二钱) 蝉蜕(二钱去头足) 杏仁(三钱) 白芍(三钱)丹皮(三钱) 连翘(二钱) 桔梗(二钱) 甘草(一钱生) 加鲜芦根一两,水煎大半杯,温服。如身热渐退,疹毒渐回,即去防风、薄荷、蝉蜕、杏仁,加生地三钱。服三四剂,疹回尽,自身凉而安矣。瘟疫六经方,均可用。 【荆防透疹汤】 芥穗(三钱) 防风(三钱) 当归(三钱) 白芍(三钱) 川芎(三钱) 杏仁(三钱) 甘草(二钱) 应温散者,宜用此方。 【消毒散】 薄荷(一钱) 白芷(一钱) 桔梗(二钱) 甘草(一钱生) 天花粉(三钱) 连翘(二钱) 僵蚕(二钱) 贝母(三钱捣碎) 金银花(三钱) 加竹叶十五片,水煎大半杯,温服。数剂全消。 【清营解毒汤】 羚羊角(三钱) 生地(五钱) 冬桑叶(三钱) 薄荷(二钱) 丹皮(三钱) 白芍(三钱) 桔梗(二钱) 连翘(三钱) 金银花(三钱) 元参(三钱) 竹叶(一钱) 防风(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服此壮热不减,仍神急狂叫,再加犀角末一钱冲入,再用金汁三四两,代茶饮。如壮热退,神清,疹渐回,去犀角、羚羊、薄荷,加麦冬,服数剂可愈矣。 喉风(后咽喉门宜与此参看) 喉风一证,内有郁热,而外受风寒也。此证伤寒有之,温病亦有之。如伤寒证咽喉肿痛,发热微恶寒,或微呕者,以柴胡桂枝汤去人参主之。如伤寒少阴咽痛,以甘桔汤主之。如温证咽喉肿痛,口燥心烦,内阴亏而火炽者,以防风汤主之。如无外证,仅喉内生疮肿疼者,以甘草桔梗射干汤主之。如脖项或颐下红肿作痛者,以辛乌散洗之,敷之。 【柴胡桂枝汤】 柴胡(三钱) 黄芩(一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生)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二枚) 水煎大半杯,温服。 【甘桔汤】 甘草(四钱生)桔梗(二钱) 水二杯,煎一杯,温服。 【防风汤】 冬桑叶(三钱) 连翘(二钱) 防风(二钱) 竹叶(一钱) 杏仁(三钱)芍药(二钱) 丹皮(二钱) 桔梗(二钱) 甘草(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甘草、桔梗、射干汤】 方见咽喉。 【养阴清肺汤】 生地(四钱) 麦冬(三钱) 白芍(三钱) 薄荷(二钱) 元参(三钱)丹皮(三钱) 贝母(二钱) 甘草(二钱) 火盛者,宜用此方。 【辛乌散】 赤芍梢(五钱) 草乌(五钱) 桔梗(二钱半) 芥穗(三钱半) 甘草(二钱半)柴胡(一钱半) 赤小豆(三钱) 连翘(二钱半) 细辛(二钱半) 紫荆皮(五钱) 皂角(二钱)生地(二钱半) 上共研为细末,凡颈项及口外红肿,即以此药合水敷之。并可以此药加荆芥一两作为汤剂,用砂锅煎水,频频洗之。或用手巾沾水烫之,洗后再敷面药。 痉证 痉病者,汗亡津血而感风寒也。其证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目俱赤,头摇口噤,背反张,总由风寒乘虚入太阳经而成此证也。太阳兼统营卫,风寒伤人,营卫攸分。其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风伤卫也。其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寒伤营也。如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KTKT然,脉反沉迟,此为柔痉,栝蒌桂枝汤主之。如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如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 齿,可与大承气汤。如妇人产后,或男子患金疮,伤血过多而成痉证者,以当归补血汤,合桂枝汤主之。 【栝蒌桂枝汤】 栝蒌根(四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大枣(四枚) 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饮热稀粥,取微汗。 【葛根汤】 葛根(四钱) 麻黄(三钱先煎去沫) 桂枝(二钱) 芍药(二钱) 甘草(二钱)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微汗。 【大承气汤】 大黄(五钱生) 芒硝(三钱) 枳实(三钱) 浓朴(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此汤所治之证,乃阳明燥热,筋脉焦枯之故。宜用清凉滋润之味。甚者乃用此汤,泄其胃热乃愈。 【当归补血汤合桂枝汤方】 黄 (一两) 当归(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水煎大半杯,温服。 疟疾 疟病者,阴邪闭束,郁其少阳之卫气也。以暑蒸汗泄,寒入汗孔,舍于肠胃之外,经脏之间,秋伤于风,而疟作矣。其证阴阳交争,阴胜于阳则发寒,阳胜于阴则发热。阳旺而发之速,则寒少而热多。阳虚而发之迟,则寒多而热少。阳气日盛,则其作日早。阳气日衰,则其作日晏。阳气退败,不能日与邪争,则间日乃作。如先寒后热,而为寒疟,以柴胡栝蒌干姜汤主之。如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而为牡疟,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如先热后寒,而为温疟,及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而为瘅疟,统以白虎桂枝柴胡汤主之。如疟证脾湿有寒属虚者,以六君子汤主之。如久疟不愈,结为 瘕,名曰疟母者,以减味鳖甲煎、丸主之。 【柴胡栝蒌干姜汤】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甘草(二钱) 人参(一钱)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干姜(三钱) 栝蒌(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呕,加半夏。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三钱) 甘草(二钱) 人参(一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干姜(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白虎桂枝柴胡汤】 石膏(三钱) 知母(三钱) 甘草(二钱) 粳米(半杯) 桂枝(三钱)柴胡(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六君子汤】 人参(三钱) 白术(三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陈皮(三钱) 倍加柴胡,并加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大半杯,温服。 【减味鳖甲煎丸】 鳖甲(二两四钱) 柴胡(一两二钱) 黄芩(六钱) 人参(二钱) 半夏(二钱)甘草(二钱) 桂枝(六钱) 芍药(一两) 丹皮(一两) 桃仁(四钱) 阿胶(六钱) 大黄(六钱) 干姜(六钱) 葶苈(二钱) 上为末,用清酒一坛,入灶下灰一升,着鳖甲于中,煮令消化,绞汁去渣,入诸药煎浓,留药末,调和为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七丸,日三服。 痧证 病起于骤然,或气逆面青,肢冷目暗, 俗称迷痧是也。或腹中绞痛,俗称绞肠痧是也。身上有斑点,如痧,或用麻刮之,累累如朱砂,故名曰痧。此乃风寒湿邪,或山岚瘴气,袭于肌表之间,而成此证。浅者刮之,深者刺之,宜急救。迟者邪干于脏,而气机不转,即不能救矣。 【刺法】 以针刺手腕中,足委中,及十指出血。(按:手腕中,当是内关穴) 【刮法】 用手掌着热汤,重打手腕、足委中,至红紫有大斑如痘大。(按:此刮法,实为拍打法也。) 中风 中风之家,其人素有土湿木郁之病,土湿则脾弱,而气不能达四肢,手足或有时顽麻。 木郁则肝虚,而血不能荣诸筋,支节或有时枯硬。一旦猝受风邪,外而皮毛窍闭,内而经藏气郁,其脏腑湿盛者,必至痰壅心肺,故神迷言拙,则痴喑之病作矣。其经络燥盛者,必至火铄血脉,故筋挛支拳,则瘫痪之病成矣。人必本气先伤,而后风邪得以中之。故邪中于络,口眼 斜。邪中于经,手足不遂。邪中于腑,语言错乱,即不识人。邪中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如中风之浅者,只口眼 邪,以驱风活血汤主之,此散微邪法也。如血分虚,而左半偏枯者,以桂枝归苓汤主之。如气分虚而右半偏枯者,以黄 姜苓汤主之。如中风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言,小续命汤主之。如风邪国中,手足不遂者,以祛风汤主之。如痰涎胶塞,迷惑不清者,以葶苈散主之。此证明明是风,即可以风治之,不可与脱证相提并论。凡一切补益之药,万勿轻施,庶可以治风病矣。 【驱风活血汤】 竹沥(五钱) 独活(三钱) 生地汁(五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取微汗。 【桂枝归苓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当归(三钱) 茯苓(三钱) 川芎(二钱)生姜(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中下寒,加干姜、附子。 【黄 姜苓汤】 黄 (三钱)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杏仁(三钱) 麻黄(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中下寒,加干姜、附子。病重者,黄 、生姜可用一、二两。如中风血枯筋燥,阿胶、首乌之类,亦可暂用,要当适可而止。如大便结燥者,宜用阿胶、苁蓉以滑大肠。 如风家,肢节拳缩,宜用熨法。右半用黄 、茯苓、生姜、附子,左半用首乌、茯苓、桂枝、附子,研末用布包,外以布巾缚住,以火钏温之,汗出即舒矣。 【小续命汤】 麻黄(二钱) 防己(二钱) 防风(三钱) 芍药(二钱) 黄芩(二钱) 甘草(二钱)生姜(五钱) 人参(二钱) 杏仁(二钱) 附子(二钱) 川芎(二钱) 桂枝(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如痰火太盛,附子可去。 【祛风汤】 防风(三钱) 桑叶(三钱) 秦艽(三钱) 天麻(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白芍(三钱) 生姜(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葶苈散】 葶苈(三钱) 白芥子(三钱) 甘遂(一钱) 共研末,每服五分,宿痰即从便下。 历节风 历节风者,风寒湿之邪,伤于筋骨者也。其证支节疼痛,足肿头眩,短气欲吐,身羸发热,黄汗沾衣,色如柏汁。此缘饮酒,汗出当风取凉,酒气在经,为风所闭,湿邪淫 ,伤于筋骨。其经络之中,则是湿热。其骨髓之中,则是湿寒。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四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白术(二钱) 附子(二钱) 知母(四钱) 防风(四钱) 麻黄(二钱) 生姜(五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如病剧不能捷效,加黄 以行经络,乌头以驱寒湿,无有不愈。 痹证 痹证者,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病也。其病有定处,或痛中带麻,仍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如血痹,并一切痹证之属虚者,以黄 五物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见上) 【黄 五物汤】 黄 (三钱) 桂枝(三钱) 白芍(三钱) 大枣(四枚) 生姜(四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鹤膝风 鹤膝风者,胫细而膝肿是也。为风、寒、湿三气合痹于膝,而成此证,仍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如气血两虚者,以十全大补汤加味主之。如初起用白芥子研末,以姜葱汁调涂之,敷时患处起泡,泡干脱皮自愈。 【桂枝芍药知母汤】(见上) 【十全大补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炙) 熟地 当归 黄 肉桂 白芍(各二钱)川芎(一钱) 加姜枣,水煎大半杯,温服。防风、附子、牛膝、杜仲、独活、可随便加之。 【白芥子敷法】 以白芥子研细末,照法敷之。 脚气 脚气者,足履地而受寒暑风湿之气,致成此证也。其初从足起,渐入小腹,甚乃上攻心胸,若不急治,遂至杀人。然其证有干湿之不同,湿脚气者,两脚肿大,或下注生疮,浸淫滋水,以鸡鸣散主之。干脚气者,两胫不肿,或顽麻,或挛急,或纵缓,为血虚而兼湿气,以四物汤加味主之。如脚气疼痛,不可屈伸者,以乌头汤主之。若上气喘急,及小腹不仁,恐攻心不救者,以肾气丸主之。如脚气冲心者,以矾石汤浸之。 【鸡鸣散】 槟榔(七粒) 吴茱萸(三钱泡) 苏叶(三钱) 桔梗(五钱) 橘红(一两)木瓜(三两) 生姜(五钱) 水三大碗,煎至一小碗,取汁;再入水二碗,煎取一小碗,取汁; 两汁相和,次日五更,分三五次,冷服之。冬月略温亦可,天明当下黑粪。 【四物加味汤】 熟地(三钱) 当归(三钱) 川芎(一钱半) 白芍(二钱酒炒) 牛膝(二钱)独活(二钱) 苍术(一钱) 泽泻(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热者,加黄柏、知母、茵陈。寒者,加干姜、附子、吴茱萸、肉桂之类。 【乌头汤】 麻黄(三钱) 芍药(三钱) 黄 (三钱) 甘草(二钱炙) 乌头(三钱)上将乌头 咀,用蜜一杯,煎取五分,即出乌头。另四味,以水三杯,煎取一杯,去渣。纳蜜,再煎八分,温服。用茵陈五苓汤,亦效。 【肾气丸 】 熟地(八两) 山萸肉(四两) 山药(四两) 丹皮(三两) 茯苓(三两)泽泻(三两) 附子(一两) 肉桂(一两) 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淡盐汤送下。 【矾石汤】 矾石(三两) 水煎三五沸,浸脚良。 杂证要法 里证类 心腹痛 心腹疼痛者,土湿而木贼之也。土湿而胃胆上逆,则痛在心胸,土湿而肝脾下陷,则痛在少腹。 若中气颓败,木邪内侵,则不上不下,痛在当脐,更为剧也。上痛者热多而风少,下痛者风多而热少,而究其根源,总属湿寒所致。如痛在心胸,热多者以柴胡牡蛎汤主之。如痛在少腹,寒多者以姜苓桂枝汤主之。如因食积而疼,宜温下者,以大黄附子汤主之,或以浓朴七物汤主之。如因水积而疼者,以五苓汤主之,或以十枣汤主之。如因血积而疼者,以桂枝茯苓丸主之,或以下瘀血汤主之。如因痰积而疼者,以姜苓半夏汤主之。如因虫积而疼者,以乌梅丸主之。如无宿物,专属寒湿者,以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主之。 【柴胡牡蛎汤】 柴胡(三钱) 牡蛎(一钱粉) 甘草(二钱) 栝蒌(三钱) 半夏(三钱)芍药(三钱) 生姜(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如胸痹疼,仍宜用金匮方治之。 【姜苓桂枝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当归(三钱) 生姜(三钱)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砂仁(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如寒甚,加附子。 【大黄附子汤】 大黄(三钱) 附子(三钱) 细辛(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浓朴七物汤】 浓朴(四钱) 大黄(二钱) 枳实(一钱半) 桂枝(一钱半) 甘草(一钱半)生姜(二钱半) 大枣(二枚) 水煎大半杯,温服。呕者加半夏,寒者再加生姜。 【五苓汤 十枣汤】(方均见痰饮) 【桂枝茯苓丸】 桂枝 茯苓 丹皮 桃仁(去皮尖) 芍药(各等分) 陈皮(三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瘥,加至三丸。 【下瘀血汤】 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个) 虫(二十枚去足翅) 上为细末,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杯,煮一丸,取八分,顿服之。 【姜苓半夏汤】(方见痰饮) 【乌梅丸】(方见蛔虫) 【大建中汤】 蜀椒(二钱炒去汗) 干姜(四钱) 人参(二钱) 水二杯,煎一杯,去滓,入胶饴四钱,煎取八分,温服,如一炊顷,可食热粥半碗。 【附子粳米汤】 附子(二钱制) 半夏(四钱) 甘草(一钱炙) 粳米(五钱布包)大枣(二枚) 生姜(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日夜作三服。 腰痛 腰痛者,水寒而木郁也。肾居腰间,肾水寒则土湿,土湿则木郁而阳陷,则痛在于腰。亦有色欲过度而腰痛者,阴精大泄,而阳根已损,此木枯土败之原,而疼痛所由来也。如因湿而得属实者,以肾着汤主之。如因寒而得属虚者,以桂枝姜苓阿胶汤主之。如因外感风寒而致者,应以伤寒法治之,不在此例。 【肾着汤】 茯苓(三钱) 白术(三钱生) 干姜(二钱) 甘草(一钱炙) 水煎大半杯,温服。 【桂枝姜苓阿胶汤】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阿胶(三钱炒研)白芍(三钱) 当归(三钱) 川芎(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ͷʹ 头痛者,风寒火三气逆于上也。然亦有因阴血虚,阳热盛而头痛者。亦有因阳气虚,阴寒盛而头痛者。血虚头痛尚微,阳虚头痛独剧耳。如真头痛,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不治。如因火盛而头痛者,以元参饮主之。如因血虚而头痛者,以当归补血汤加鹿茸主之。如因肾阴虚而头痛者,以左归饮加味主之。如因阳虚而头痛者,以吴茱萸汤主之。如因外感风寒而头痛者,应以伤寒法治之,不在此例。 【元参饮】 元参(一两) 水煎,当茶饮。有风者,用柴胡汤去人参,加元参、枳实治之。 【当归补血汤】 黄 (一两) 当归(三钱) 加鹿茸(一两),水煎大半杯,温服。 【左归饮】 熟地(四钱) 山药(三钱) 山茱萸(三钱) 茯苓(三钱) 枸杞(三钱) 甘草(二钱炙)加肉苁蓉(三四钱),川芎(二钱),细辛(一钱半),水煎服。 【吴茱萸汤】 人参(二钱) 吴茱萸(二钱) 生姜(四钱) 大枣(三枚) 水煎大半杯,温服。 眩晕 眩晕者,眩冒而旋转不定也。如因肝风痰饮而致者,统以二陈汤加味主之。如因虚而致者,以一味鹿茸酒主之。如因火亢而致者,以一味大黄散主之。 【二陈汤】 半夏(三钱) 陈皮(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炙) 水煎大半杯,温服。如属肝风者,加防风、玉竹、天麻、钩藤。如属痰饮者,倍半夏,倍加泽泻。火盛者,加黄芩、元参。 【一味鹿茸酒】 鹿茸(一两) 酒煎去渣,入麝香少许服。 【一味大黄散】 大黄(制) 为末茶调下,每服一钱至二三钱。清宁丸亦可代之。 痰饮 痰饮者,肺肾之病也。其根由于土湿,盖肺气降而化水,肾水升而化气,一自阳衰土湿,肺气壅滞不能化水,肾水凝瘀不能化气,气不化水则郁蒸于上而为痰,水不化气则停积于下而为饮。痰饮伏留,清道堵塞,此壅嗽发喘,息短胸满,眠食非旧,喜怒乖常,诸变证所由作也。如痰饮伏留而胀满者,以姜苓半夏汤主之,或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如痰饮停滞而喘喇者,以小青龙汤主之,或以麻黄射干汤主之。如饮积于上,气不化水,致饮留心下而化痰者,以桂苓甘术汤主之。如饮积于下,水不化气,致饮泛胸中而化痰者,以真武汤主之。如水饮停瘀脏腑,上在胸膈,宜泄其气分者,以十枣汤主之。下在脐腹,宜泄于水道者,以猪苓汤主之。流溢经络,宜泄于汗孔者,以五苓散主之。 如一切痰饮可吐者,以瓜蒂散主之。 【姜苓半夏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一钱) 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生姜(三钱)陈皮(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如上热者,加黄芩、贝母。下寒者,佐干姜、附子。宿痰胶固难行者,加枳实开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 (方见喘促) 【 小青龙汤】 (方见《伤寒》) 【 麻黄射干汤】 (方见《金匮》) 【桂苓甘术汤】 茯苓(四钱) 白术(三钱) 桂枝(三钱) 甘草(一钱半炙) 水煎大半杯,温服。 【真武汤】 茯苓(三钱) 白芍(三钱) 生姜(三钱) 白术(二钱) 附子(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十枣汤】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异筛,秤末,合和之。水二杯,先煮大枣十枚,至七分,去渣滓,纳药末。强人服八九分,羸人服五六分,平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明日更服,加三分,利后糜粥自养。 【 猪苓汤】(方见瘟疫) 【 五苓散】 猪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桂枝(半两) 茯苓(十八铢) 共为末,以白饮和服三钱,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按:白饮即白开水) 【瓜蒂散】 瓜蒂 赤小豆 上各等分为末,取二钱,以香豉一撮,用热汤煮作稀糜,和药散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家,不可与之。 咳嗽 咳嗽一证,五脏六腑皆有之,非独肺也。然总不外于外感内伤所致。外感者,风寒闭其皮毛,肺气必致郁遏,然必内挟水饮,而痰壅肺窍,一遇风寒闭塞,其嗽乃作也。内伤者,七情色欲伤其血脉,夜则发热,日则咳嗽,甚则日夜发热,日夜咳嗽,此为虚势咳嗽也。先伤其血,后伤其气,阴阳并竭,气血皆亏,其病剧矣。如外感风寒,内挟水饮,宜温散者,以小青龙汤主之。宜清解者,以小柴胡汤主之。如内伤咳嗽,血虚有寒者,以小建中汤主之。如内伤咳嗽,气逆有火者,以麦冬汤主之。或外感,或内伤,如火热乘肺,咳唾有血者,以《千金》麦门冬汤加减主之。 【小青龙汤】 麻黄(二钱) 芍药(二钱) 细辛(一钱) 干姜(二钱) 甘草(二钱) 桂枝(二钱) 五味(一钱) 半夏(二钱) 先煮麻黄去沫,后入诸药,煎服。寒者可加附子,热者可加石膏、大黄。湿者可加茯苓,燥者可加天冬、麦冬。射干麻黄汤亦妙。方见《金匮》。 【小柴胡汤】 (方见瘟疫) 【小建中汤】 桂枝(三钱) 芍药(六钱) 生姜(三钱) 甘草(二钱) 饴糖(六钱)大枣(二枚) 水三杯,煮取一杯,去滓,纳饴糖,更上微火消解,温服,日三服。 【麦门冬汤】 (方见喘证) 【千金麦门冬汤】 麦门冬(二钱) 桔梗(二钱) 半夏(二钱) 生地黄(二钱) 紫菀(二钱) 杏仁(二钱) 桑叶(二钱) 甘草(一钱) 柏叶(二钱) 生姜(一片) 水煎大半杯,空心服。如无血,去柏叶,外感内伤均可服。白茅汤亦可用(方见血证)。金匮治咳嗽方颇多,宜择而用之。 喘促 喘促者,气上冲而不得倚息也。其证有实有虚,有半实半虚者。实喘者,或外感风寒,皮毛顿闭,或内停水饮,肺气不宣,均足致喘。虚喘者,水天之气不相交接也。《经》云,其本在肾,其末在肺,以明水天一气。若天水违行,则肺肾不交而喘作矣。倘治不得宜,将有离脱之患。半实半虚者,肺金寒而脾土湿,脾气不升,肺气不降,痰涎在中,上下不交而为喘。夫脾肺不交,则为虚寒湿,内凝则为实。虚实相半,宜补泻并施,寒凉之药,在所当禁也。如实喘属外感风寒者,以小青龙汤主之。如实喘属内停水饮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或姜苓半夏汤主之。如虚喘而肾气离根,水泛为痰者,以真武汤主之。如半实半虚,内有寒湿者,以六君子汤,加生姜主之。如半实半虚,内有火逆者,以麦门冬汤主之。 【小青龙汤】 (方见咳嗽)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四钱) 茯苓(四钱) 生姜(四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凡呕吐吞酸,腹痛胀满者,均可用。 【治喘方】 即加减小青龙汤也。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陈皮(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干姜(二钱) 细辛(一钱) 砂仁(二钱) 【姜苓半夏汤】 (方见痰饮) 【真武汤】 (方见痰饮) 【六君子汤】 (方见疟疾) 加生姜(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麦门冬汤】 麦冬(三钱) 人参(二钱) 粳米(五钱) 半夏(三钱) 甘草(三钱) 大枣(二枚)水煎大半杯,温服。 哮证 哮证者,寒邪伏于肺 ,痰窠结于肺膜,内外相应,一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伤,即发。伤酒,伤食,动怒,动气,役劳,房劳亦发。一发则肺 之寒气,与肺膜之浊痰,野狼狈相根据,窒塞关隘,不容呼吸。若呼吸,则气触其痰,鼾 有声,非泛常之药,所能治也。以圣济射干丸主之。 【圣济射干丸】 射干 半夏(各一两) 陈皮 百部 款冬花 贝母 细辛 干姜 茯苓 五味子郁李仁 皂荚(各五钱去皮子) 共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空心米饮下三四十丸,一日两服。 肺痈 肺痈者,湿热之郁蒸也。缘阳衰土湿,肺胃不降,湿郁成热,而复外感风邪,皮毛固闭,营郁不得外达,则肺热愈炽矣。其证胸内隐隐疼痛,痞闷喘促,痰嗽弥增,口干咽燥,而不作渴,少饮汤水,则津液沸腾,多吐浊沫,热邪内伤其津血,津血与痰涎郁蒸,腐化脓秽,吐如米粥,久而肺脏溃烂,是以死也。如肺痈初起,以苏叶橘甘桔汤主之。如脓成,以二白散主之,或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苏叶橘甘桔汤】 苏叶(三钱) 甘草(二钱) 桔梗(三钱) 杏仁(三钱) 茯苓(三钱) 贝母(三钱)橘皮(三钱) 生姜(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如胃逆胸满重,加半夏。如痰盛,宜逐以甘遂、葶苈之属驱之。如脓成,当泄以丹皮、桃仁之类排之。剧者用仲景二白散。 【二白散】 桔梗(三分) 贝母(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炒研如脂) 为末,饮服半钱匕,虚者减之。脓在膈上则吐,在膈下则泄,下多,饮冷水一杯则止。 【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弹子大(炒黄研) 大枣(十二枚) 水三杯,煮枣,取二杯,去枣,入葶苈,煮取一杯,顿服。脓未成,则痰下。脓已成,则脓下。 气鼓 气生于肺,而根于肾,肾阳不升则气不化水,而抑郁于下,是为气鼓。气鼓者,脐以下肿是也。盖肾不升,由于土湿,土湿则木郁,木失发达之性,是以凝滞,而生胀满。木失疏泄之权,是以淋涩,而小便不利。且土湿脾必陷,脾陷则肝木沉郁,而生下热。土湿胃必逆,胃逆则胆火浮升,而生上热。病本则属湿寒,病标则属湿热,法宜泄湿行郁,补脾精而达木气,清利膀胱之郁热也。以桂枝姜砂汤主之。胃苓汤亦主之。如脾虚不运,而作鼓胀者,以六君子汤主之。如脾肺湿旺,化生郁浊,腐败胶粘,不得下行,宜用瓜蒂散去其郁陈,然后调之。如病重人虚,不可服此,以葶苈散主之。 【桂枝姜砂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炙) 砂仁(一钱炒研) 生姜(三钱) 杏仁(三钱) 水煎大半杯,入砂仁略煎,去渣,入西瓜浆一汤匙,温服。如膀胱湿热,小便红涩者,加栀子清之。 【胃苓汤】 浓朴(二钱) 陈皮(三钱) 白术(二钱) 茯苓(三钱) 猪苓(三钱) 泽泻(三钱)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加生姜(三片),水煎服。如上热加黄芩,下寒加干姜。 【六君子汤】 (方见疟疾) 【瓜蒂汤】 (方见痰饮) 【葶苈散】 (方见中风) 水胀 水统于肾,而根于肺,肺阴不降,则水不化气,而泛滥于上,是为水胀。水胀者,脐以上肿是也。盖肺不降,由于胃逆,胃逆由于土湿,土湿乃由水寒,水寒而肾失封蛰之性,则相火不得秘藏,土湿乃令木郁,木郁而肝失疏泄之权,则水道不能清利,是以膀胱癃闭,水不归壑而逆行于胸腹,浸淫于经络,则肿胀之病作矣。其本之在脏者,宜泄之于膀胱。其标之在经者,宜泄之于汗孔。汗溺之行,总以燥土疏木为主。盖水病虽在肺肾,而土湿木郁乃其根本也。如初起宜发汗者,以苓桂麻黄汤主之。宜利水者,以苓桂阿胶汤主之。如水在太阳之经,宜发汗以驱水者,以小青龙汤主之。如水在少阴之经,宜化气以导水者,以真武汤主之,如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以防己黄 汤主之。如皮水四肢肿,水在皮中,聂聂动者,以防己茯苓汤主之。如治正水者。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如治石水者,以麻黄附子汤主之。 【苓桂麻黄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甘草(二钱) 麻黄(二钱)桂枝(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中气虚加人参,寒加干姜,肺热加麦冬、贝母。用五苓散加茵陈亦妙。 【苓桂阿胶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阿胶(三钱) 猪苓(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小便不清加西瓜浆,热加栀子,中虚加人参,寒加干姜。乙木遏陷,疏泄不行,阳败土湿,不能制伏水邪,故病肿胀。泄湿燥土,疏木行水,是定法也。后世八味加减之方,地黄助脾之湿,附子益肝之热,肝脾未至极败,服之可效,肝脾病深,则不效,而反益其害,最误人也。 【小青龙汤】 (方见咳嗽)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附子汤】(二方,均见金匮。) 【真武汤】 (方见痰饮) 【防己黄 汤】 防己(三钱) 甘草(一钱半炙) 白术(二钱) 黄 (二钱) 生姜(一钱)大枣(一枚) 水煎大半杯,温服。服后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瘥。喘者加麻黄。胃中不和者,加芍药。气上冲者,加桂枝。 【防己茯苓汤】 防己(三钱) 桂枝(三钱) 黄 (三钱) 茯苓(六钱) 甘草(一钱炙) 水煎大半杯,温服,日夜作三服。 【桂枝苓泽汤】 此方统治鼓胀 桂枝(三钱) 茯苓(六钱) 泽泻(三钱) 杏仁(三钱) 半夏(三钱)甘草(二钱) 防己(三钱) 桑叶(三钱) 生姜(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噎膈 噎膈者,阳衰土湿,上下之窍闭也。盖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气升则下窍豁达而莫壅,浊气降则上窍清空而无碍,一自中气虚败,湿土堙塞,脾陷则清气不升,是以下窍涩结而不出,胃逆则浊气不降,是以上窍郁塞而不纳。且脾陷则肝木无疏泄之权,故便溺艰涩而水瘀不行。胃逆则胆火有浮升之势,故痰涎滞塞而食噎不下。出纳之无灵,缘脾胃之不运,而脾胃之不运,实中气之虚败致之也。以苓桂半夏汤主之。 【苓桂半夏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生姜(三钱) 芍药(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如上脘不开,宜重用半夏以降胃气。痰盛者,加茯苓、橘皮行其瘀浊,生姜取汁,多用益善。如痰饮极旺,用瓜蒂散吐之。如胸胁痛楚,当以甘草缓其迫急,芍药泄其木邪,柴胡、鳖甲散其结郁。若兼风木枯燥加阿胶、当归,滋木清风,其痛自瘥。如大便燥结,宜以干姜、砂仁温中破滞,益脾阳而开肠窍;以桂枝达木郁而行疏泄;干涩难下者,重用肉苁蓉以滑肠窍,白蜜亦佳;木枯血燥,不能疏泄,加阿胶、当归滋其风木。如小便红涩,宜苓泽桂枝,泄湿疏木,以通前窍。甚者用猪苓汤加桂枝。猪苓滑泽,泄湿燥土,桂枝、阿胶,疏木清风,水道自利。 反胃 反胃与噎膈同理,但噎膈上脘下脘全闭,故食不能入而反胃,上脘不闭,惟下脘闭耳,故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也。盖胃虽能纳谷,而脾虚不能消化,下行无路,则逆而上涌,此自然之理也。法宜温中燥湿,降逆开结为主,宜以姜苓半夏汤主之。如中焦虚寒,下焦无火者,以吴茱萸汤主之。 【姜苓半夏汤】 人参(三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茯苓(三钱) 白蜜(半杯) 河水扬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若肝气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胶疏木清风,至利水滑肠之法,根据噎膈诸方,无有异也。 【吴茱萸汤】(方见头痛) 不能食(谷劳附) 不能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