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证要法 虚证类
类别:
其他
作者:
庆恕字数:17688更新时间:23/03/02 13:33:07
虚劳
虚劳之证,精神气血俱被损伤是也。盖肾藏精,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肾受伤而精病,精病则遗泄而不秘。心受伤而神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安。肺受伤而气病,气病则痞塞而不宣。肝受伤而血病,血病则凝瘀而不流。然四维之病,总由中气虚败有以致之也。会仲景建中之义,则治劳证得其要领矣。
如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以小建中汤主之,或以当归建中汤主之。如虚劳里急诸不足,以黄 建中汤主之。如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以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如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以八味肾气丸主之。此统治之法也。
如精遗神惊,气郁血脱,及咳嗽不寐等证,再于各专门,求方治之。
【小建中汤】
(方见咳嗽)
【当归建中汤】(方见《金匮》)
【黄 建中汤】
即小建中汤加黄 ,如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如脾虚不足,宜补气者,加半夏。
【桂枝龙骨牡蛎汤】
桂枝(三钱) 白芍(三钱酒炒) 生姜(三钱) 甘草(二钱炙) 龙骨(三钱)牡蛎(三钱) 大枣(四枚) 水煎大半杯,温服。 如下部有寒,干姜、附子均可加。
【八味丸】
(方见脚气)
【炙甘草汤】(方见伤寒)
精遗
精藏于肾,而交于心,则精温而不走。若精不交神,乃病遗泄。其原由于肝脾之不升,乙木升而化火,己土升而生木,木火生长,阳气发达,阴精和煦,故不陷流;一自脾湿不升,木失生长之性,是以下郁而为疏泄,法宜暖水培土,清风木而去其郁,则精自不泄矣。以玉池汤主之。
【玉池汤】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芍药(三钱) 龙骨(二钱) 牡蛎(三钱) 附子(三钱) 砂仁(一钱炒研去皮) 水煎大半杯,温服。如湿旺木郁,而生下热,倍茯苓、白芍、加泽泻、丹皮,不可谬用清凉,以败脾肾之阳。
【秘元煎】
此方专固心脾。 人参(三钱) 白术(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山药(三钱)远志(二钱) 枣仁(三钱) 五味子(二钱) 芡实(三钱) 莲肉(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神惊
神藏于心,而交于肾,则神清而不摇。若神不交精,乃生惊悸。其原由于胆胃之不降,甲木降而固水,戊土降而收金,金水秘藏,阴气收敛,阳神静谧,故不摇荡。一自胃湿不降,火失封蛰之性,是以上炎而生烦扰。法宜降土清木敛相火而固其根,则神自不摇矣。以金鼎汤主之。
【金鼎汤】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芍药(三钱) 龙骨(三钱)牡蛎(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如上热者,倍芍药以清胆火。下寒者,加附子以温肾水。若病重年深,奔豚凝结,少腹坚硬澌寒,此阴邪已盛,缓用附子,当燥土去湿,调其脾胃,后以温燥之药,熬膏贴之。详载黄氏奔豚证中。
气证
气有肝肺之分,肝气宜升,肺气宜降,肝气不升则滞结于脐腹,肺气不降则痞塞于心胸,则气病矣。
然肝不自升,必赖脾以升之,肺不自降,必赖胃以降之。如中土湿盛,脾不升则肝陷,气积于脐腹左协,宜补肝脾以升之。胃不降则肺逆,气积于胸膈右胁,宜泄肺胃以降之,此化积调气之法也。如积在脐腹左胁者,以达郁汤主之。如滞在胸膈右胁者,以下气汤主之。
【达郁汤】
桂枝(三钱) 鳖甲(三钱醋炙焦研)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砂仁(一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下气汤】
甘草(二钱)半夏(三钱) 五味(一钱) 茯苓(三钱) 杏仁(三钱炮去皮尖) 贝母(二钱去心) 芍药(三钱) 橘皮(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Ѫ֤
肝主藏血,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家之所灌注也。但木性善达,如水寒土湿,生气不达则血瘀矣。如木郁风动,疏泄不敛,则血脱矣,血瘀则凝滞不行,必至枯槁。其肌肤血脱,则泛滥无归,必至流溢于上下。总由中气颓败,有以致之也。如血瘀不行者,以破瘀汤主之。如血脱于上而为衄血者,缘火泄金刑,气伤血沸,以仙露汤主之。如血脱于上,而大吐瘀血者,缘中下湿寒,凝瘀上涌,以灵雨汤主之。如血脱于上,而零星吐红鲜者,缘土湿胃逆,肺家不无上热,以白茅汤主之。如血脱于下,而为便血者,缘水土寒湿,木郁风动,以黄土汤主之。如血脱于下,而为溺血者,木郁尤甚,以宁波汤主之。如阴虚有火而吐血者,以六味地黄汤主之。如阳虚有寒而吐血者,以甘草干姜汤主之。如吐血穷极者,以当归补血汤主之。
【破瘀汤】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桂枝(三钱) 川芎(三钱) 桃仁(三钱泡去皮尖)生姜(三钱) 当归(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仙露汤】
麦冬(三钱) 五味(一钱) 贝母(三钱) 柏叶(三钱) 甘草(二钱) 芍药(三钱) 杏仁(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如胃逆须加半夏;如因中下湿寒,当加干姜、茯苓;如大衄之后,气泄阳亡,厥逆寒冷,宜加参 姜附以续微阳;清润之药,切不可用。
【灵雨汤】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炮) 柏叶(三钱) 丹皮(三钱) 贝母(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如气虚加人参。下寒甚者蜀椒、附子,亦当大用。其零星咯吐,红鲜不凝,虽有上热,亦非实火,稍加麦冬,略清肺热,不可过用苦寒也。
【又方治吐血有寒者】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干姜(二钱炮) 丹皮(三钱)牡蛎(二钱) 桂枝(三钱) 白芍(三钱) 水煎服。
【白茅汤】
杏仁(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贝母(二钱) 茅根(三钱) 芍药(三钱) 丹皮(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如相火极旺,宜加黄芩而倍芍药。若上热不敌下寒之剧,当大温水土。清润诸法,切不可用也。
【黄土汤】
甘草(二钱) 白术(二钱) 干姜(二钱) 阿胶(三钱) 地黄(三钱) 黄芩(二钱) 灶中黄土(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宁破汤】
甘草(二钱) 芍药(三钱) 阿胶(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栀子(二钱) 发灰(三钱猪脂煎研) 水煎大半杯,温服。若瘀血紫黑,累块坚阻,加丹皮、桂枝之类行之。用导赤散尤效。
【六味地黄汤】
熟地(三钱) 山药(三钱) 山茱萸(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丹皮(三钱)
加柏叶(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甘草干姜汤】
干姜(二钱炮黑) 甘草(四钱生) 水煎大半杯,温服。
【当归补血汤】
(方见头痛)
脱证
阳自右降,降于下而化浊阴。阴自左升,升于上而化清阳。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是阴阳互相为根也。
而要其升降之权,总在于脾胃。一自脾气不升,则精血驰走而阴脱。《经》曰:脱阴者目盲是也。一自胃气不降,则神气飞腾,而阳脱。《经》曰:脱阳者见鬼是也。如阴脱者,以乌肝汤主之。如阳脱者,以兔髓汤主之。如虚病元阳将脱者,以参附汤主之。如少阴气厥不至者,以地黄饮子主之。
【乌肝汤】
甘草(二钱) 人参(三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首乌(三钱蒸) 芍药(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兔髓汤】
甘草(二钱) 人参(三钱) 五味(一钱) 半夏(三钱) 龙骨(二钱 研) 牡蛎(三钱研) 元参(三钱) 附子(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参附汤】
人参(一两) 附子(五钱制) 水煎大半杯,温服。
【地黄饮子】
肉桂 附子 肉苁蓉 茯苓 熟地 麦冬 五味子 远志 菖蒲 石斛 山萸肉巴戟肉(各一钱) 薄荷叶(四分) 水煎大半杯,温服。
盗汗自汗
阴虚盗汗。盗汗者,时常发热,睡时出汗,醒时即收也。阳虚自汗。自汗者,时常畏寒,动静皆有汗也。然阴阳互根,又有不可泥者。盗汗亦有阳虚,自汗亦有阴虚者。如汗出喘甚,汗出脉脱,汗出身痛,汗出发润至巅,汗出如油,汗出如珠,此六者皆不治之证也。如汗出属阴虚者,以叶氏方主之。
如汗出属阳虚者,以参附汤主之。如阴阳俱虚者,以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如肾水上泛,汗出不止,名曰亡阳,以真武汤主之。
【叶氏方】
人参(二钱) 熟地(三钱) 五味(二钱) 甘草(二钱炙) 湖莲(二钱) 茯神(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参附汤】
(方见脱证)
【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附子(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真武汤】(方见痰饮)
不寐
不寐之证不一,有劳病虚烦不得眠者,缘土湿胃逆,相火浮动,以扰乱神魂而不得安,以酸枣仁汤主之。又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以司昼夜之开阖。今有厥逆之气,客于五脏六腑,抗卫气于外,使之行于阳,不得入于阴,故目不得瞑,以半夏秫米汤主之。又有水气停滞于胸中,郁成湿痞,近而欺凌宫城,心神烦扰而不得眠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酸枣仁汤】
酸枣仁(八钱生用不研) 甘草(一钱半) 知母(三钱) 茯苓(三钱) 芎 (一钱半)
水三杯,先煮酸枣仁至二杯,入诸药,再煎至八分服。
【半夏秫米汤】
半夏(五钱) 秫米(一茶杯) 以长流水扬数百遍,煎大半杯,温服。
【小半夏加茯苓汤】
(方见喘促)
怔忡
怔忡者,心下跳动不安也。即惊悸之类,缘土湿木郁,相火浮动,逼扰宫城,以致心神震荡不安也。以金鼎汤主之。如因水气凌心,而成怔忡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重者以桂枝茯苓大枣甘草汤主之。再重者以真武汤主之。如因奔豚而成怔忡者,当于奔豚门求方治之。
【金鼎汤】
(方见神惊)
【小半夏加茯苓汤】
(方见喘促)
【桂枝茯苓大枣甘草汤】
茯苓(八钱) 桂枝(四钱) 甘草(二钱) 大枣(二枚) 取水扬三百遍,名甘澜水,三杯,先煮茯苓至二杯,入诸药煎至七分,温服。
【真武汤】
(方见痰饮)
痿证
痿证者,两足痿弱而不痛也。内经分为五脏:肺痿者,皮毛痿也。心痿者,脉痿也。肝痿者,筋痿也。脾痿者,肉痿也。肾痿者,足痿也。而其要宜独取阳明,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若阳明虚不能藏受水谷之气而布化,则五脏无所禀,宗筋无所养,则痿 之证作矣。如足痿不能行者,以虎潜丸主之。如痿证专属肾虚者,以加减四斤丸主之。如气虚多痰者,以六君子汤加味主之。如血虚多火者,以六味丸加味主之。如气血俱虚者,以当归补血汤加味主之。
【虎潜丸】
黄柏 知母 熟地(各三两) 龟板(四两) 白芍 当归 牛膝(各一两) 虎胫骨(酥炙)
琐阳 陈皮(各一两半) 干姜(五钱) 研末,酒煮羯羊肉一斤,切片,微火焙研末,和上诸药,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盐汤、酒随意送下。或以淫羊藿剪去刺一两,天冬五钱,紫菀三钱,苍术二钱,黄柏一钱,水煎服。
【加减四斤丸】
肉苁蓉 牛膝 木瓜 鹿茸 熟地 五味子 菟丝子各等分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米饮送下。
【六君子汤】
(方见疟疾)
加黄柏、苍术、紫菀。
【六味丸】
熟地(八两) 山萸肉(四两) 丹皮(三两) 山药(四两) 茯苓(三两) 泽泻(三两) 加黄柏、苍术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淡盐汤送下。
【当归补血汤】
(方见头痛)
加竹沥、姜汁。
阳痿
阳痿者,宗筋纵弛也。有因肾寒精冷而痿者,以赞育丹主之。有因惊恐伤肾而痿者,以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赞育丹】
人参(四两) 冬术(四两) 当归 枸杞 杜仲(酒蒸一日) 巴戟肉(甘草汤炒) 山茱萸淫羊藿(羊脂炒拌) 肉苁蓉(酒洗去皮) 韭子(炒黄各四两) 蛇床子(微炒) 附子(制) 肉桂(各二两) 上炼蜜丸,服。
【桂枝龙骨牡蛎汤】
(方见虚劳)
赤白浊
赤白浊者,湿热之病也。湿胜热则为白,热胜湿则为赤,而要病源,总在于脾。脾湿不升,而木气沉郁于下,瘀为湿热,化生赤白,流溢而为浊也。如纯属湿热者,以二陈汤加味主之。如因肾元不固而为浊者,以萆 厘清饮主之。如因心气不固而为浊者,以四君子加远志汤主之。如因相火炽盛而为浊者,以封髓丹主之。如因色欲过度而为浊者,以龙牡菟韭丸主之。
【二陈汤】
(方见眩晕)
加苍术、白术、黄柏、萆 ,赤浊再加丹参。
【萆 厘清饮】
川萆 (三钱) 石菖蒲(一钱) 乌药(一钱) 益智仁(一钱) 甘草梢(一钱) 水煎入盐三分,空心服,日三服。
【四君子加远志汤】
人参(三钱) 白术(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远志(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封髓丹】
黄柏(三两盐水炒) 甘草七钱(炙) 砂仁(一两) 研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钱,淡盐汤送下。
【龙牡菟韭丸】
生龙骨(水飞) 生牡蛎(水飞) 生菟丝粉生韭子粉 各等分,不见火,研细末,干面冷水调浆为丸,每服一钱,或至三钱,晚上陈酒送下,清晨服亦可。
遗溺
遗溺者,膀胱不固也。肾司二便之门户,肾虚有寒,关门不固,是以遗溺。然亦有肺脾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为遗溺者。如因肾元不能温固而为遗溺者,以附子、人参、山萸肉方主之。如因肺脾不能提摄而为遗溺者,以补中益气汤主之,如睡中尿出者,缘素禀阳虚,膀胱与肾气俱冷故也。以雄鸡肝桂心方主之。
【附子人参山萸肉方】
附子(三钱) 人参(三钱) 山萸肉或加益智仁(二钱),水煮入盐少许,服。
【补中益气汤】
(方见五淋)
【雄鸡肝桂心方】
雄鸡肝 桂心 二味各等分,捣为丸如小豆大,日三服。
脱肛
脱肛者,脾肾之气陷也。脾主升,肾主固,脾升可以提摄,肾固可为管钥,如脾气陷而无提摄之力,肾气陷而失管钥之权,则肛门乃脱落矣。如因脾肾气陷而为脱肛者,以补中益气汤主之。
【补中益气汤】
(方见五淋)
杂证要法 实证类
积聚
积聚者,气血凝瘀也。积者五脏所生,推之不移,属阴,聚者六腑所成,推之则移,属阳。积者血多而气少,难经所谓:血滞而不濡者也。聚者气多而血少,《难经》所谓:气留而不行者也。心病于上,肾病于下,肝病于左,肺病于右,脾病于中,五脏之积聚,各有其部,而溯其本原,总由中气不运所致也。内积在脏腑者,以化坚丸主之。外积在经络者,以化坚膏敷之。
【化坚丸】
甘草(二两) 丹皮(三两) 橘皮(三两) 桃仁(三两) 杏仁(三两) 桂枝(三两) 炼蜜陈醋丸,酸枣大米饮下,三五丸,日二次。若 瘕结硬难消,须用破坚化癖之品。内寒加巴豆、川椒。内热加芒硝、大黄。如左积者,血多而气少,加鳖甲、牡蛎。右聚者,气多而血少,加枳实、浓朴。其内在脏腑者,可以丸愈。外在经络者,以膏药消之。
【化坚膏】
归尾(四钱) 鳖甲(八钱) 巴豆(四钱研) 黄连(四钱) 三棱(四钱) 莪术(四钱) 山甲(一两二钱) 筋余(即人爪甲,一钱) 以上八味,用芝麻油一斤,净丹八两,熬膏。硼砂(四钱) 砂(四钱) 阿魏(六钱炒研) 麝香(二钱) 人参(四钱) 三七(四钱) 山羊血(四钱) 肉桂(四钱) 以上八味,研细入膏,火化搅匀。稍冷倾入水盆,浸二三日,罐收,狗皮摊。皮硝水,热洗皮肤令透,拭干,生姜切搽数十次,贴膏。一切癖块积聚,轻者一帖,重者两帖,全消。渐贴渐小,膏渐离皮,未消之处,则膏粘不脱。忌一切发病诸物,惟猪、犬、鸭、凫、有鳞河鱼、菘、韭、米面不忌,其余海味,鸡、羊、黄瓜、凡有宿根之物,皆忌。若无鳞鱼,天鹅肉,母猪、荞麦、马齿苋、则忌之终身。犯之病根立发,若癖块重发,则不可拔矣。
痞满
痞满者,胸中结滞也。但其证虽属实,而亦有因虚而致者。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也。如痞满属实者,以二陈汤主之。如痞满属虚者,以理中汤主之。如痞满属半实半虚,有寒有热者,以半夏泻心汤主之。
【二陈汤】(方见呕吐) 【理中汤】(方见霍乱) 【半夏泻心汤】(方见呕吐)
伤食
伤食者,必有胸闷、嗳腐、腹满等证,是停食不消也。以平胃散主之。如食停上脘属实,宜吐者,以瓜蒂散主之。如食停下脘属实,宜下者,以大承气汤主之。
【平胃散】(方见吞酸) 【瓜蒂散】(方见痰饮) 【大承气汤】(方见温证)
伤酒
伤酒者,呕逆心烦,胸满不食,小便不利是也。以葛花解酲汤主之。如宜从膀胱以化之者,以五苓散加减主之。如大醉恐致烂肠,《千金》渍法可用。
【葛花解酲汤】
青皮(五分) 橘红 人参 猪苓 茯苓(各一钱半) 神曲 泽泻 白术(各二钱) 白蔻仁 砂仁 葛花(各五钱) 上为极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但得微汗,则酒病去矣。
【五苓散加减方】
白术(二钱) 茯苓(三钱) 猪苓(三钱) 泽泻(三钱) 黄柏(一钱半) 黄连(一钱)葛花(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千金》渍法】
作汤,贮大器中渍之,冷复易之,酒自消下亦佳,或绞茅根汁饮之,或捣生葛汁饮之,或粳米汁饮之。
蛔虫
蛔虫者,厥阴肝木之病也。木以水火中气,湮于湿土,不得上下调济,由是寒热相逼,温气中郁,生意盘塞,腐蠹朽烂,而蛔虫生焉。其证为下寒上热,以乌梅丸主之。
【乌梅丸】
乌梅(百枚不蒸,捣膏) 人参(二两) 桂枝(二两) 干姜(二两) 附子(二两) 川椒(二两去目,炒) 当归(二两) 茯苓(三两) 炼蜜同乌梅膏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日二次。
若虫积繁盛者,加大黄二两,巴霜二钱,下尽为佳。如线白虫证,是肝木陷于大肠,木郁不达,是以肛门作痒,虫生大肠之位,从庚金化形,故其色白。而木陷之根,总由土湿,当于燥土疏木之中,重用杏仁、橘皮以泄大肠滞气,佐以升麻,升提手阳明经之坠陷也。
颠狂
颠狂者,即惊悸之重病也。凡人一藏之气偏盛,则一藏之志偏见,而一藏之声偏发。颠病者,安静而多悲恐,肺肾之气旺也。狂病者,躁动而多喜怒,肝心之气旺也。肺肾为阴,肝心为阳。《难经》曰:重阴者颠,重阳者狂,正此义也。然金水之阴旺,因于阳明之湿寒,木火之阳盛,因于太阴之湿热,湿寒动则寝食皆废,悲恐惧作,面目黄瘦,腿膝清凉,身静而神迷,便坚而溺涩,此皆金水之旺也。湿热动则眠食皆善,喜怒兼生,面目红肥,臂肘温暖,身动而神慧,便调而水利,此皆木火之旺也。颠原于阴旺,狂原于阳旺,阴阳各判,本不同气。而颠者历时而小狂,狂者积日而微颠。阳胜则狂生,阴复则颠作。胜复相乘,而颠狂迭见,此阴阳之俱偏者也。如颠病悲恐失正者,以苓甘姜桂龙骨汤主之。如狂病喜怒乖常者,以丹皮柴胡犀角汤主之,如有宿痰胶固宜吐者,以瓜蒂散主之。
【苓甘姜桂龙骨汤】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白芍(三钱)龙骨(三钱) 牡蛎(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有痰者,加蜀漆。
【丹皮柴胡犀角汤】
丹皮(三钱) 柴胡(三钱) 犀角(一钱研汁) 生地(三钱) 芍药(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炙) 水煎大半杯,温服。有痰者,加蜀漆。
【瓜蒂散】
(方见痰饮)
痫证
痫证者,卒倒无知,口角流涎,或噤口遗尿,或手足牵引,或作五畜声,少顷即愈,作止有间断。
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痫疾也。以温胆汤主之。如五痫宜攻痰者,以丹矾丸主之。
【温胆汤】
半夏(三钱) 陈皮(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枳实(二钱) 竹茹(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丹矾丸】
黄丹(一两) 白矾(二两) 二味入银罐中, 通红为末,入腊菜(即芥子)一两,不落水猪心血为丸,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茶清下。久服其涎自便出,半月后,更以安神药调之。(按猪心血不粘宜加炼蜜少许合捣)
祟病
祟病者,食减肌削,精神恍惚,睡时口流白沫,或战栗绝而复苏,两手脉如出两人,面色忽赤忽黄,其变无常,此邪气有以中之也。以却邪汤主之。
【却邪汤】
犀角 羚羊角 龙齿 虎胫骨 牡蛎 鹿角霜 人参 黄 (各二钱) 合为末,另以羊肉半斤,煎取浓汁三盏,尽调其末,一次服,立愈。
杂证要法 七窍病类
目病
目病者,清阳之不升也。目居清阳之位,必阳升而神化,其目乃无微而不照。若浊阴冲逆,遏抑清阳,不得上升,而二气壅迫,两相击撞,是以目作痛也。甲木不降,相火上炎,而刑肺金,肺金被刑,是以白珠红肿而热滞也。赤痛之久,浊阴蒙蔽,清阳不能透露,是以云翳生而有碍于目光也。然清阳不升,由于脾,浊阴不降本于胃,升降之失权,实中气之不治也。盖偏湿则脾病,偏燥则胃病,偏热则火病,偏寒则水病,济其偏而归于平,则中气治矣。如左目赤痛者,以柴胡、芍药,丹皮汤主之。如右目赤痛者,以百合、五味汤主之。如水土寒湿而上热赤痛者,以百合、五味、姜、附汤主之。如湿热熏蒸目珠黄赤者,以茯、泽、石膏汤主之。如昏花不明而无赤痛者,以桂枝。丹皮、首乌汤主之。如瞳子缩小者,以桂枝、柴胡汤主之。如瞳子散大者,以乌梅、山萸汤主之。如目珠塌陷者,以姜、桂、参、苓、首乌汤主之。如目珠突出者,以芍药、枣仁、柴胡汤主之。
【柴胡芍药丹皮汤】
黄芩(三钱酒炒) 柴胡(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丹皮(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百合五味汤】
百合(三钱) 五味(一钱研)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热甚加石膏、知母。
【百合五味姜附汤】
百合(三钱) 五味(一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如不赤不热,而作疼痛,是无上热,去百合、芍药、加桂枝。
【茯泽石膏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栀子(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石膏(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
【桂枝丹皮首乌汤】
桂枝(三钱) 丹皮(三钱) 首乌(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干姜(三钱) 龙眼肉(十个) 水煎大半杯,热服。
【桂枝柴胡汤】
柴胡(三钱) 桂枝(三钱) 丹皮(三钱) 生姜(三钱) 甘草(一钱) 菖蒲(一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
【乌梅山萸汤】
五味(一钱) 乌梅肉(二钱) 山萸肉(三钱) 甘草(二钱) 首乌(三钱) 芍药(三钱)龙骨(二钱) 牡蛎(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姜桂参苓首乌汤】
人参(三钱)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首乌(三钱) 干姜(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芍药枣仁柴胡汤】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首乌(三钱) 枣仁(三钱生研) 柴胡(三钱) 丹皮(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耳病
耳病者,浊阴之不降也。耳为冲虚之官,必阴降而浊沉,其耳乃声入而能通。若浊阴上逆,甲木不降,相火郁发则为热肿。木邪冲突则为疼痛,木气堵塞则为重听,久之气血郁阻,肌肉腐溃,则成痈脓,然浊阴之不降,实戊土之中气不运也。宜调其中气,使浊降清升而耳病自愈矣。如耳内热肿疼痛者,以柴胡芍药茯苓汤主之。如耳流黄水者,以苓泽芍药汤主之。如耳渐重听者,以参茯五味芍药汤主之。
【柴胡芍药茯苓汤】
芍药(三钱) 柴胡(三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桔梗(三钱) 茯苓(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热甚加黄芩,脓成加丹皮。桃仁。
【苓泽芍药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柴胡(三钱) 芍药(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
【参茯五味芍药汤】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人参(三钱) 橘皮(三钱) 五味(一钱)芍药(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鼻病
鼻病者,手太阴之不清也。肺窍于鼻,宗气所由出入而行呼吸者也。必肺降而气清,其鼻窍乃宣通而不窒。若肺逆不降,则宗气壅阻,而鼻塞流涕之病作矣。盖肺主皮毛,如外感风寒,而皮毛窍闭,肺气不宣,其冲激于鼻窍,则为嚏喷。其熏蒸于鼻窍,则为清涕。久之,涕清者,化为浊则滞塞而胶粘。再久之,涕白者,化为黄则臭败而秽恶,久而不愈,色味如脓,则鼻痈之病成矣。如中气不运,肺金壅满,即不感风寒,而浊涕时下者,此即鼻渊之谓也。而究其本原,总由土湿胃逆,浊气填塞于上,肺是以无降路矣。如肺气郁升,鼻塞涕多者,以桔梗元参汤主之。如肺热鼻塞浊涕粘黄者,以五味石膏汤主之。如鼻孔发热生疮者,以黄芩贝母汤主之。如鼻塞声重语言不清者,以苓泽姜苏汤主之。
【桔梗元参汤】
桔梗(三钱) 元参(三钱) 杏仁(三钱) 橘皮(三钱) 半夏(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
【五味石膏汤】
五味(一钱) 石膏(三钱) 杏仁(三钱) 半夏(三钱) 元参(三钱) 茯苓(三钱) 桔梗(三钱) 生姜(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胃寒,加干姜。
【黄芩贝母汤】
黄芩(二钱) 柴胡(三钱) 元参(三钱) 桔梗(三钱) 杏仁(三钱) 五味(一钱) 贝母(三钱去心) 芍药(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
【苓泽姜苏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生姜(三钱) 杏仁(三钱) 甘草(二钱) 橘皮(三钱)苏叶(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
口病
口病者,足阳明之不降也。脾窍于口,脾与胃同气,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而口唇无病,且口中清和而无味。若己土下陷,戊土上逆,而甲木不降,相火上炎,于是唇口肿疼,诸病作矣。且木郁而口作酸,火郁而口作苦,金郁而口作辛,水郁而口作咸,土郁而口作甘,以五脏之郁而生五味也。土者水火之中气,水泛于土,则湿生。火郁于土,则热作。湿热熏蒸,则口气腐秽而臭恶。盖脾病则陷,胃病则逆,口唇之病,燥热者多,湿寒者少。然上热亦有因于下寒者,清上焦之燥热,不助下焦之湿寒,则得之矣。如湿热熏蒸,口气秽恶者,以甘草黄芩汤主之。如口疮热肿者,以贝母元参汤主之。如脾胃湿寒,胆火上炎而生口疮者,以桂枝姜苓汤主之。
【甘草黄芩汤】
甘草(二钱) 黄芩(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石膏(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
【贝母元参汤】
贝母(三钱) 元参(三钱) 甘草(二钱) 黄芩(二钱) 水煎半杯,热漱徐咽。热甚加黄连、石膏。
【桂枝姜苓汤】
芍药(四钱) 桂枝(二钱) 干姜(二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元参(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舌病
舌者心之官也。心窍于舌,心属火而性升,其火之不升者,金水有以敛之也。若胃逆而金水不敛,火遂其炎上之性而病见于舌,其疼痛热肿于是作焉,且火郁则苔生,舌苔者,心液之瘀结也。郁于土则苔黄,郁于金则苔白,郁于水则苔黑,但黄白黑而滑润者,皆火衰而寒凝也。黄白黑而焦涩者,皆火盛而燥结也。舌虽通于心,若舌卷不能言,又由于肝郁而筋脉不舒也。若舌萎而言迟,又由于脾绝而舌脉不荣也。若口燥舌干而渴,又由于肾脉不贯于舌本也。盖舌之疼痛热肿,专责君火之升炎。若滑涩、燥湿、挛缩、弛长诸变,当于各经求之也。如舌疮疼痛热肿者,以芩连芍药汤主之。如肝燥舌卷者,以桂枝地黄汤主之。
【芩连芍药汤】
黄芩(三钱) 黄连(一钱) 甘草(二钱) 贝母(二钱去心)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
【桂枝地黄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生地(三钱) 阿胶(三钱) 当归(三钱) 甘草(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若中风舌强语拙,或杂证舌萎言迟,皆脾肾湿寒,不宜清凉滋润,勿服此方。
牙痛
牙痛者,足阳明之病也。阳明主降,降者浊气不至上壅,是以不痛。若胃逆不降,浊气壅迫,甲木逆冲,攻突牙床,是以肿疼。相火上炎,是以热生。甲木郁于湿土之中,腐败蠢朽,是以虫生,而齿坏也。
如牙疼龈肿者,以黄芩石膏汤主之。如虫牙,以柴胡桃仁汤主之。
【黄芩石膏汤】
黄芩(三钱) 石膏(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升麻(二钱) 芍药(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徐咽。
【柴胡桃仁汤】
柴胡(三钱) 桃仁(三钱) 石膏(三钱) 骨碎补(三钱) 水煎半杯,热服,徐咽。
咽喉
咽喉者,阴阳升降之路也。咽为六腑之通衢,喉为五脏之总门。六腑为阳,阳中有阴。浊阴由咽而下达,是天气之降也。五脏为阴,阴中有阳。清阳自喉而上腾,是地气之升也。地气不升则喉病,喉病者,气塞而食通。天气不降则咽病,咽病者气通而食塞。先食阻而后气梗者,是脏完而腑伤之也。先气梗而后食阻者,是腑完而脏伤之也。而总之咽通六腑,而胃为之主。喉通五脏,而肺为之宗。如阳衰土湿,肺胃不降,浊气湮郁,则痹塞之病成矣。相火升炎,则肿痛之病作矣。如咽喉肿痛生疮者,以甘草桔梗射干汤主之。如喉疮脓成者,以贝母升麻鳖甲汤主之。
【甘草桔梗射干汤】
甘草(二钱生) 枯梗(三钱) 半夏(三钱) 射干(三钱) 水煎半杯,热漱,徐服。
【贝母升麻鳖甲汤】
贝母(三钱) 升麻(三钱) 丹皮(三钱) 元参(三钱) 鳖甲(三钱) 水煎半杯,热漱,徐服。
声音
声音者,手太阴之所司也。肺藏气,而气之激宕则为声,故肺病而声为之不调,气病而声为之不畅。
而气之所以病者,由于己土之湿,土湿而声喑矣。至唇缺齿落而言语不清者,气之泄也。涕流鼻渊而声音不亮者,气之寒也。然声出于气,而气使于神,盖门户之开阖,机关之启闭,气为之也。而所以司其开阖启闭、俾疾徐中节、高下合宜者,神使之也。是以久嗽音哑者,病在声气。中风不言者,病在神明。声气病则能言而不能响,神明病则能响而不能言。声气出于肺,神明藏于心,声由气动,而言以神发也。然则调声音者,益清阳而驱浊阴,一定之理也。如湿旺气郁,声音不亮者,以茯苓橘皮杏仁汤主之。如失声喑哑者,以百合桔梗鸡子汤主之。
【茯苓橘皮杏仁汤】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百合(三钱) 橘皮(三钱) 生姜(三钱)
水煎半杯,热服。
【百合桔梗鸡子汤】
百合(三钱) 桔梗(三钱) 五味(一钱) 鸡子白(一钱) 水煎半杯,去滓,入鸡子白,热服。
须发
须发者,手足六阳之所荣也。六经血气盛,则美而长。血气衰,则恶而短。夫须发者,营血之所滋生,而实卫气所发育也。血根于上,而盛于下;气根于下,而盛于上;须发之上盛而下衰者,手足六阳之经气盛于上故也。盖须发之生,血以濡之,所以滋其根 。气以煦之,所以荣其枝叶。须落发焦者,血衰而实气败,当于营卫二者,双培其本支则得之矣。如须落发焦,枯燥不荣者,以桂枝柏叶汤主之。
【桂枝柏叶汤】
首乌(三钱) 桂枝(三钱) 丹皮(三钱) 生地(三钱) 柏叶(三钱) 生姜(三钱) 人参(三钱) 阿胶(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如黄涩早白者,加桑椹、黑豆。如阳衰土湿者,加干姜、茯苓。
如肺气不充者,重用黄 ,以肺主皮毛故也。
杂证要法 妇人科
经脉
经脉者,风木之所化生也。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男子应日,女子应月,月满则海水西盛,鱼脑充,蚌蛤实,经脉溢;月晦则海水东盛,鱼脑减,蚌蛤虚,经脉衰。月有圆缺,阴有长消,经脉调畅,盈缩按时,月满而来,月亏而止者,事之常也。调经养血之法,首以崇阳为主。盖经水之原,化于己土,脾阳左旋温升,而生营血,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也。血藏于肝,而总统于冲任,阴中阳盛,生意沛然,一承雨露,煦濡长养,是以成孕而怀子也。如经脉闭结者,缘木气盘结,发生不遂,经血凝滞而不行,由是乙木沉郁而生下热,甲木浮升而生上热。人知其经热之盛,而不知脾阳之虚,若以凉药投之误矣。以桂枝当归桃仁汤主之。如经脉崩漏者,缘木气郁陷,升发不遂,经血陷流而不止。血之周行上下,赖中气有以运之。若中土不固,堤防溃败,是以泛滥而倾注矣。以艾叶姜苓汤主之。如经水先期而至者,缘木气之疏泄,即崩漏之机也。仍以艾叶姜苓汤主之。如经水后期而至者,缘木气之遏郁,即闭结之机也。以姜苓阿胶汤主之。如经水结瘀紫黑者,缘血温则行,寒则滞,滞久则湮郁而腐败,是以成块而不鲜矣。以苓桂丹参汤主之。如经前腹痛者,缘水土寒湿,乙木抑遏,血脉凝湮不畅,月满血盈,经水不利,木气郁勃冲突,克伤脾脏,是以腹痛也。中气不运,胃气上逆,是以有恶心呕吐等证,以苓桂丹参汤主之。如经后腹痛者,缘经后血虚,肝木失荣,枯燥生风,贼伤土气,是以腹痛也。以归地芍药汤主之。如热入血室者,缘经水适来之时,外感中风,发热恶寒,七八日后,六经既遍,表解脉迟,热退身凉,而胸胁痞满,状如结胸,语言谵妄,神识不清,此谓热入血室也。以柴胡地黄汤主之。如带下者,缘相火下衰,肾水澌寒,经血凝瘀,结于少腹,阻格阴精上济之路,肾水失藏,肝木疏泄,是以精液淫 下流而为带也。水下泄而火上炎,故多有夜热毛蒸、掌烦口燥之证。以温经汤主之。如骨蒸者,缘水寒土湿,肝木不升,温气下郁,陷于肾水,肾主骨,是以骨蒸而夜热也。以苓桂柴胡汤主之。
【桂枝当归桃仁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当归(三钱) 桃仁(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川芎(三钱) 红花(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治经脉闭结,上热加黄芩,中寒加干姜,中气不足加人参,血块坚硬加鳖甲、 虫,脾郁加砂仁。
【艾叶姜苓汤】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艾叶(三钱) 芍药(三钱) 生姜(三钱) 丹皮(三钱)首乌(三钱) 阿胶(三钱炒珠) 水煎大半杯,温服。治经脉崩漏不效,即用生姜一两,阿胶五钱,治之必效。
【艾叶姜苓汤】
(方见上) 治经水先期
【姜苓阿胶汤】
丹皮(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川芎(三钱) 当归(三钱) 阿胶(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治经水后期。
【苓桂丹参汤】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丹参(三钱) 当归(三钱) 川芎(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治经前腹痛。
【归地芍药汤】
当归(三钱) 地黄(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首乌(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治经后腹痛。
【柴胡地黄汤】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甘草(二钱) 芍药(三钱) 丹皮(三钱) 地黄(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治热入血室,表未解者,加苏叶、生姜。
【温经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当归(三钱) 阿胶(三钱) 半夏(三钱) 芎 (二钱) 吴茱萸(二钱) 芍药(三钱) 水煎一杯,温服。治妇人带下及少腹寒冷,久不受胎。或崩漏下血,或经来过多,或至期不来者。如阴精流泻加牡蛎,瘀血坚硬加桃仁、鳖甲。
【苓桂柴胡汤】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丹皮(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柴胡(三钱) 半夏(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妇人骨蒸,如热蒸不减,加生地、黄芩。蒸退,即用干姜、附子、以温水土。
胎妊
胎妊者,两精相搏,二气妙凝,清升浊降,阴阳肇基,血以濡之,化其神魂,气以煦之,化其精魄。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而气血之根,总原于土。土者,所以滋生气血,培养胎妊之本也。木火以生养之,金水以收成之,土气充用,四维寄旺,涵养而变化之。五气皆足,十月而生矣。养胎之要,首在培土。土运则清其火金,而上不病热;暖其水木,而下不病寒。木温而火清,则血流而不凝也。金凉而水暖,则气行而不滞也。气血环抱,而煦濡之形神巩固,永无半产之忧矣。如胎之初结,中气凝蹇,升降之机,乍而湮郁,冲和之气,渐而壅阻,其始胃气初郁,滋味厌常而喜新。及其两月胎成,则胃气阻逆,恶心呕吐,食不能下等证作矣。且胎气在中,升降不利,水偏于下润,火偏于上炎,是以胎妊之证,往往下寒而上热也。阴阳郁格为病,法宜行郁理气为主。以豆蔻苓砂汤主之。如堕胎之证,缘胎之结也。一月二月,木气生之。三月四月,火气生之。五月六月,土气化之。七月八月,金气收之。九月十月,水气成之。
五气皆足,胎完而生矣。若生长之气衰,则胎堕于初结。收成之力弱,则胎殒于将完。其实皆土气之虚也。土气困败,胎妊失养,是以善堕。胎妊欲堕,腰腹必痛,痛者,木陷而克土也。《难经》云:“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命门阳败,肾水澌寒,侮土灭火,不生肝木,木气郁陷,而贼脾土,此胎孕堕伤之原也。以胶艾苓参汤主之。如胎漏之证,缘胎成经断,血室盈满,不复流溢,肝脾阳弱,莫能行血,养胎之余,易致堙瘀,瘀血蓄积,阻碍经络,胎妊渐长,隧道壅塞,此后之血不得上济。月满阴盈,是以下漏。按其胎之左右,必有 块。或其平日原有宿 ,亦能致此。若内无瘀血,则是肝脾下陷,经血亡脱,其胎必堕矣。如下血而腹痛者,则是胞气壅碍,土郁木陷,肝气贼脾也。如妊娠血下腹痛者,以艾叶地黄阿胶汤主之。如妊娠下血 块连胎者,以桂枝茯苓汤主之。如临产交骨不开者,以加味芎归汤主之。当归补血汤亦主之。
【豆蔻苓砂汤】
白蔻(一钱生研) 杏仁(二钱) 甘草(一钱) 砂仁(一钱炒研) 芍药(二钱) 竹茹(三钱) 茯苓(三钱) 橘皮(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治胎孕初结,恶心呕吐,昏晕燥渴之证,缘中气郁阻,胃土不降,以此开郁降浊,清胆火而行肝血。内热加清凉之味,内寒加温暖之品,酌其脏腑阴阳而调之。
【胶艾苓参汤】
甘草(二钱) 人参(三钱) 茯苓(三钱) 当归(三钱) 艾叶(三钱) 阿胶(三钱) 芍药(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治胎孕欲堕者,腹痛加砂仁。
【艾叶地黄阿胶汤】
甘草(二钱) 地黄(三钱) 阿胶(三钱) 当归(三钱) 艾叶(三钱) 芍药(三钱)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妊娠血下腹痛者。
【桂枝茯苓汤】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 桃仁(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妊娠下血, 块连胎者。轻者作丸,缓以消之。
【加味芎归汤】
当归(五钱) 龟板(童便炙酥) 川芎(各三钱) 血余炭(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治产妇交骨不开,属血虚者,约人行五里许即生。设是死胎亦下。
【当归补血汤】
(方见头痛) 水煎服。治交骨不开,属气虚者。
产后
产后血虚气惫,诸病丛生。盖妊娠之时,胎成一分,则母气盗泄一分,胎气渐成,母气渐泄,十月胎完,而母气耗损,十倍寻常,不过数胎,而人已衰矣。母气传子,子壮则母虚,自然之理也。但十月之内,形体虽分,而呼吸关通,子母同气,胎未离腹,不觉其虚。及乎产后,胎妊已去,气血未复,空洞虚豁,不得充灌,动即感伤,最易为病。胎时气滞血凝,积瘀未尽, 瘕续成者,事之常也。气血亏乏,脾虚肝燥,郁而克土,腹痛食减者,亦复不少。而痉冒便难,尤为易致,是为产后三病。血弱经虚,表疏汗泄,感袭风寒,是以病痉。痉者,筋脉挛缩,头摇口噤项强而背折也。气损阳亏,凝郁内陷,群阴闭束,是以病冒。冒者,清气幽埋,不得透发,昏愦而迷罔也。津枯肠燥,阴凝气结,关窍闭结,是以便难。便难者,糟粕艰阻,不得顺下,原于道路之梗塞,非关阳旺而火盛也。
总之,胎气生长,盗泄肝脾,土虚木贼,为诸病之本,土气不亏,不成大病也。如瘀血蓄积,木郁腹痛者,以桃仁鳖甲汤主之。如脾虚肝燥,木郁克土,腹痛食减,渴欲饮水者,以桂枝丹皮地黄汤主之。
如风伤卫气,而病柔痉,发热汗出者,以桂枝栝蒌首乌汤主之。如寒伤营血,而病刚痉,发热无汗者,以葛根首乌汤主之。如阳虚郁冒者,以桂枝茯苓人参汤主之。如津亏木燥,大便艰难者,以苁蓉杏仁汤主之。如饮食不消者,以姜桂苓砂汤主之。如血崩气虚者,以艾叶姜苓阿胶汤主之。如产后血晕,缘血热乘虚,逆上凌心,以致昏迷不省,气闭欲绝者,以童便一钟,乘热服之。如产后阴血暴脱,因阴虚发热者,以当归补血汤主之。如产后胎衣不下,腹中胀急者,以牛膝散主之。如产妇乳少者,以猪蹄汤主之。
【桃仁鳖甲汤】
桃仁(三钱) 鳖甲(三钱) 丹皮(三钱) 丹参(三钱)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治瘀血蓄积,木郁腹痛者,内热加生地、内寒加干姜。
【桂枝丹皮地黄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丹皮(三钱) 地黄(三钱) 当归(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治脾虚肝燥,木郁克土,腹痛食减,渴欲饮水者,气虚加人参,水寒土湿加干姜、茯苓。
【桂枝栝蒌首乌汤】
桂枝(三钱) 芍药(二钱) 甘草(二钱) 栝蒌根(三钱) 首乌(三钱) 生姜(三钱)大枣(三枚) 水煎大半杯,温服。治风伤卫气,而病柔痉,发热汗出者。
【葛根首乌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葛根(三钱) 麻黄(二钱) 首乌(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寒伤营血,而病刚痉,发热无汗者。
【桂枝茯苓人参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水煎大半杯,温服。治阳虚郁冒。
【苁蓉杏仁汤】
甘草(二钱) 杏仁(二钱) 白蜜(一两) 肉苁蓉(三钱) 水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
治津亏木燥,大便艰难。
【姜桂苓砂汤】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砂仁(一钱研) 水煎大半杯,入砂仁末,温服。治饮食不消。
【艾叶姜苓阿胶汤】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芍药(三钱) 生姜(三钱) 丹皮(三钱) 首乌(三钱)阿胶(三钱) 艾叶(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治血崩。如气虚,加人参。
【当归补血汤】
(方见头痛)
【牛膝散】
牛膝 川芎 蒲黄(炒) 丹皮(各二两) 桂心(四钱) 当归(一两半) 共为末,每服五钱,水煎服。治胎衣不下,腹中胀急者。
【猪蹄汤】
生黄 (一两) 当归(五钱) 白芷(三钱) 木通(一钱) 以猪前蹄二只,煮汁五碗,以二碗半煎药,至八分碗服,偃面卧一时,其乳擦一晌,令人吮之。渣再用猪蹄汁煎服。治产妇乳少者。
(按:“乳擦一晌”,疑有讹误。服药后自觉乳房有异,似应揉按片刻,再令儿吮之。)
本草类要 自叙
《神农本草经》,其药味只三百六十品,而神明变化,已无病不治矣。迨陶弘景,始增至七百二十品,至后《本草纲目》之书出,其药味竟增至千余品。贪多务广,泛滥无归,后人学之,往往不得其要领,此有志者所以欲由博而反约也。余公余之暇,择药味之精切可用者,得一百八十品。
取其专长,分门别类,朗若列眉,令人一开卷而即了然。复取黄注,摘要而录之,示人以简便易学之门。有志斯道者,倘于此书而熟读玩味,庶不至望洋兴叹也夫。
【光绪二十二年岁在丙申三月初八日云阁氏自叙】
本草类要 补药门
补气类
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益胃助脾。理中止渴。通少阴之脉微欲绝,除太阴之腹满而痛。久利亡血之要药,盛暑伤气之神丹。熟用温润,生用清润。
味甘,气平,性缓,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备冲和之正味,秉淳浓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州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药,调剂气血之灵丹。上行用头,下行用稍,熟用甘温培土而补虚,生用甘凉泄火而消满,熟用去皮蜜炙。
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补中燥湿,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养胃气。
降浊阴而进饮食,善止呕吐,升清阳而消水谷,能医泄利。性颇壅滞,宜辅之以疏利之品,令其旋补而旋行,庶美善而无弊矣。产于潜者佳,选坚白肥鲜者,泔浸切片,盘盛,隔布上下铺湿米,蒸至米烂晒干用。
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入肺胃而补气,走经络而益营。医黄汗血痹之证,疗皮水风湿之疾,历节肿痛最效,虚劳里疾更良。善达皮腠,专通肌表。凡一切疮疡,总忌内陷,悉宜黄 。蜜炙用。生用微凉,清表敛汗宜之。
补血类
味苦辛微温,入足厥阴肝经,养血滋肝,清风润木,起经脉之细微,回肢节之逆冷。缓里急而安腹痛,调产后而保胎前,能通妊娠之小便,善滑产妇之大肠。奔豚须用,吐蛔宜加。寒疝甚良,温经最效。
味平,入厥阴肝经。养阴荣木,补血滋肝,止胞胎之阻疼,收经脉之陷漏。最清厥阴之风燥,善调乙木之疏泄。蛤粉炒,研用。
味辛,微温,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生精补血,健骨强筋。酥炙用,研碎,酒煮去渣,熬浓,重汤煮成膏最佳。
壮阳类
味辛甘,微温,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强筋健骨,秘精壮阳。去梗,酒浸蒸晒。
味甘气平,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强阴起痿,缩溺敛精。
味苦辛,微温,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经。暖补命门,温养子宫。兴丈夫玉茎痿弱,除女子玉门寒冷。
味苦,气平,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强筋健骨,秘精壮阳,补益精血,长养精神。
味辛苦,微温,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荣筋强骨,起痿壮阳。羊脂拌炒。
味辛苦,气温,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手阳明大肠经。温脾暖肾,消水化食。治膝冷腰疼,疗肠滑肾泄。能安胎坠,善止遗精。收小儿遗溺,兴丈夫痿阳,除阴囊之湿,愈关节之凉。盐酒拌润,炒研,晒干用。同青盐、乳香,搽日久牙痛。
味甘咸,气平,入足厥阴肝、足少阴肾、手阳明大肠经。暖腰膝,健骨肉,滋肾肝精血,润肠胃结燥。
味甘微温,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补脾养血,滋肝生精。
味辛气平,入足厥阴肝经。荣筋壮骨,健膝强腰。
滋阴类
味甘微苦,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凉血滋肝,清风润木,疗厥阴之消渴,调经脉之结代。滋风木而断疏泄,血脱甚良;泽燥金而开约闭,便坚亦效。晒干生用。
味酸微苦,微寒,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入肝家而清风,走胆腑而泄热,善调心中烦悸,最消腹里痛满,散胸胁之痞热,伸腿足之挛急。吐衄悉瘳,崩漏胥断。泄痢与淋带皆灵,痔漏共瘰并效。
味苦微甘,性寒,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补阴壮水,滋木清风。
味甘微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凉金泄热,清肺除烦。水渍一宿,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煎汤用。
味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清金泄热,消郁破凝。
味苦气寒,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清金化水。止渴生津,消咽喉肿痛,除咳吐脓血。
味甘微凉,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清金润燥,解渴除烦,凉肺热而止咳,降心火而安悸。
味甘微苦,微凉,入手太阴肺经。清金除烦,润燥生津。其性轻缓,宜多用乃效。
味甘微苦,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清肺金,生肾水,涤心胸之烦热,凉头目之郁蒸。
味甘,入手太阴肺经,清肺金而润燥,滋肝木而清风。
味甘微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清肺生津,止渴润燥,舒痉病之挛急,解渴家之淋癃。
健脾类
味甘微苦,微辛,微酸,微咸,气香,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补太阴己土之精,化阳明戊土之气,生津润肺而除燥,养血滋肝而息风。疗脾胃衰损,调经脉虚芤。
味甘性平,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足少阴肾、手阳明大肠经。养中补土,保精敛神,善止遗泄,能住滑溏。
味甘气香,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燥土清金,利水泄湿,补己土之精,化戊土之气,润辛金之燥渴,通壬水之淋沥。最泄经络风湿,善开胸膈痹痛。
味甘,入足太阴脾、手阳明大肠经。培中养胃,住泄止呕。
润肠类
味甘气平,性滑,入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足厥阴肝经。润肠胃之约涩,通经脉之结代。去壳,炒研用。
味甘辛,气平,入足太阴脾、手阳明大肠、手少阴心、足厥阴肝经。润燥除湿,敛气宁神。
味甘,微咸,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阳明大肠经。滑秘涩而开结,泽枯槁而润燥。大便滑溏者勿服,入水四分之一,炼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