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伤湿证治

类别:其他 作者:清·陈复正字数:995更新时间:23/03/02 13:40:02
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曰: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是湿之为病,有出于天气者,雨露是也;有出地气者,泥水是也;有出饮食者,酒浆生冷是也;有出人事者,汗衣卧湿,如小儿澡浴,粪秽,衣褓不干,皆是也。然所因虽异,悉由乎脾气之虚,而辨治之法,其要惟二:一曰湿热,一曰寒湿尽之矣。病而发热者,谓之湿热;病而多寒者,谓之寒湿。湿热之治,宜清宜利,热去湿亦去也;寒湿之治,宜燥宜温,非温不能燥也。 一湿热证:其证发热身痛,多烦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脉见洪滑,方是热证。宜利宜清,柴苓汤、茵陈饮。如果湿热之甚,或元气壮而兼秘结不通者,方可推荡之,集成沆瀣丹。 一寒湿证:惟胀满泄泻呕吐,皆寒湿之病也。凡小儿喜弄冷水,坐卧湿地。其证头痛身重,寒热往来,宜胃苓汤。如兼呕吐,加藿香、砂仁。如因中湿浮肿者,胃苓汤合五皮汤。如不效,必用温补,俟阳气渐复,则阴邪始退,如理中汤、八味丸,宜择用之。 凡脾虚多病湿,内因酒面停滞,嗜瓜果,喜生冷、烧炙甘肥,以致湿热壅溢而为病者,此内因也;复有坐卧湿地,雾露阴雨所客,澡浴为风所闭,涉水为湿所郁,郁于肌腠则发黄,此湿由外生。可见内外所感,皆由脾气虚弱,而湿邪乘而袭之。中湿发黄者,茵陈五苓散;不效,六君子汤燥里而黄自退。 【入方】 【柴苓汤】 治中湿恶热如疟。 官拣参(一钱) 北柴胡(一钱五分) 枯黄芩(一钱) 法半夏(一钱) 漂白术(一钱) 结猪苓(一钱)宣泽泻(一钱) 上青桂(五分) 白云苓(一钱) 炙甘草(五分)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热服。 【茵陈饮】 治中湿发黄作热,大小便涩。 茵陈蒿(二钱) 黑山栀(一钱五分) 赤茯苓(一钱) 甜葶苈(一钱) 小枳实(五分) 生甘草(五分) 灯芯十茎,水煎,食前服。 【沆瀣丹】 方见卷二胎疾门。 【胃苓汤】 治中湿头重体重,往来寒热,和水土,调脾胃。 漂苍术(二钱) 炒浓朴(一钱) 广陈皮(一钱炒) 白术(一钱) 白云苓(一钱) 结猪苓(一钱)宣泽泻(一钱) 炙甘草(五分) 上青桂(五分) 生姜三片,水煎,食前服。 【五皮散】 此方合胃苓汤,专治浮肿,神效。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 桑白皮 五加皮(以上各二钱) 灯芯十茎,大枣三枚为引,水煎,空心服。 【理中汤】 方见卷二伤暑门。 【八味地黄汤】 方见卷一保产门。 【茵陈五苓散】 治中湿发黄。 茵陈蒿(二钱) 漂白术(一钱) 白云苓(一钱五分) 结猪苓(一钱) 宣泽泻(一钱) 青化桂(五分)炙甘草(五分)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为引,水煎服。 【六君子汤】 方见卷二非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