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楼桑村汉昭烈庙》原文及赏析

类别:其他 作者:李正民字数:1105更新时间:23/03/02 13:43:09
<元好问诗词选> 《摸鱼儿·楼桑村汉昭烈庙》原文及赏析 ●摸鱼儿·楼桑村汉昭烈庙 元好问 问楼桑、故居无处,青林留在祠宇。 荒坛社散乌声□,寂寞汉家箫鼓。春已暮。 君不见、锦城花重惊风雨。 刘郎良苦。 尽玉垒青云,锦江 秀色,办作一丘土! 西山好,满意龙盘虎踞。 登临感怆千古。 当时诸葛成何事,伯仲果谁伊吕?还自语。 缘底事、十年来往燕南路? 征鞍且驻。 就老瓦盆边,田仇共饮,携手醉乡去。 【鉴赏】 楼桑村是蜀汉昭烈帝刘备的故乡,在今河北涿县。据《三国。蜀志。先主传》:先主(刘备)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高五丈余,遥望童童如车盖,先主少时,常与族中诸儿戏于树下,后因称楼桑里。刘先主死后,乡人曾建庙以作纪念。庙在琢县西南十里。 遗山于癸卯(1243)九月客燕京(今北京)。这年冬天,由燕京回太原,道出范陽(即琢县)。这首词,可能作于此时。如是,则金亡已十年,遗山五十四岁。由于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所以作者在词中抚今追昔,吊古伤今,感慨伤怀,铜驼荆棘之感,充盈于字里行间。后人曾将本词刻于昭烈庙壁,盛传一时。 词的上片是从楼桑村询问刘备故居起调,引出刘备的祠宇。紧接着以荒坛两句直笔描述眼前祠宇的苍凉与寂寞,转入咏叹。乌声,是社散之后的自然之景。人们于社日(从春已暮看,似是春社)祭神散场之后,乌鸦飞来,争食残留的祭品。着乌声□(意当是鸦声喧闹)一景,并非写祠宇中的热闹,相反,正是为了渲染其苍凉,上应荒坛,下照寂寞。人迹尽,箫鼓绝,这片天地就成了乌鸦的乐园。这里是写祠宇的荒凉,同时也未尝不是金亡之后那个特定时代的缩影。春已暮,特写节侯,开启锦城花重惊风雨一层锦城,即锦官城,成都的别称,刘备称帝建都于此。花重,因风雨而来,花因戴雨而加重。暮春风雨,锦城花重,不仅时序惊心,亦暗指时代政治的风雨可惊。刘备和它的蜀汉政权,就没有经受住那时代风雨的袭击。刘郎良苦,刘郎指刘备。玉垒、锦江 ,一山一水,皆在四川境内,尽,听任的意思,这几句说刘备历尽辛苦,据有西川,终于还是不保,听任那戴着青云的玉垒山和秀丽的锦江 水,为他办作一丘土,埋葬了。言词之中,明显地流露着作者的同情,惋惜的思想感情,极尽抚今追昔吊古兴叹之意。词的下片,先以西山好两句转写眼前现实。这里的西山,盖指北京西郊的西山,在遗山看来,西山是很好的龙盘虎踞之地,可金朝已遭焦土之变,物是人非,故有登临感怆千古之慨。 诸葛两句,即是词人感怆千古的内容:由自己的国变而想到蜀汉的灭亡,不仅对诸葛亮的功绩与评价,也产生了疑问。这是遗山由自己的国变而引起激愤之词。悯蜀即悯金,责诸葛即责金朝诸权臣。 还自语两句则转为自话。悲痛无以排解,只得就田翁痛饮,遁入醉乡以求片刻解脱而已。这里貌似旷达,实际上乃是悲痛已极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