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绦虫病

类别:其他 作者:朱进忠字数:8254更新时间:23/03/02 13:57:50
不辨寒热,但予驱虫,虫体不出,反增呕吐 苏××,男,25岁。3年来,时时腹痛隐隐,疲乏无力,纳呆食减,体重日减,大便稀溏,时有面条样绦虫节片排出。医诊绦虫病。曾服槟榔、南瓜子方10剂,不效。某医云:虫也者,非用大剂泻下药不能排出,前用槟榔、南瓜子无效者,就在于此也。因拟槟榔60克,南瓜子60克,大黄15克,芒硝15克。药后不但虫体未见排出,反增腹痛难止,恶心欲吐,大便一日十余行。不得已,改邀余诊。察其除上症外,并见脉弦紧而数。综合脉证,思之:弦紧而数之脉者,寒邪凝滞也。宦温中散寒。处方:吴茱萸12克,槟榔60克,雷丸10克(研末,冲服)。服药1剂,腹痛稍减,再剂,排出虫体一条,放大镜观察头亦排出,但恶心呕吐仍未全止,乃予柴平汤加减为方,2剂,诸证消失,愈。 正文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 1.以寒作热,不辨环境,徒用辛凉,久延病期 芦××,男,58岁。今年入夏以来,频繁感冒,医始以多种西药治之不效,继又改清中医治之,或丸,或冲剂,或胶囊剂,或辛凉解表汤剂,或养阴益气汤剂,前后治疗一个多月,并输液数次,均不效。余审其除经常喷嚏外,并见头、身酸痛,疲乏无力,微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稍紧。综合脉证,思之:此似风寒表证。然风寒表证者多发生于冬季,此发生于暑夏热时,不相合也。勉予苏叶、防风、藿香等为剂予服。次日,其汽车司机开车来邀。余一进汽车顿感甚冷,且亦感全身有酸痛感。乃问:你开此车有多少时间?答曰:约有两月。再问:你开此车后有何感觉?答曰:不知怎么,今年人夏以来,我经常感冒,且服很多药都不顶事。余顿悟:芦氏之病就在于此。至芦家,诊后,乃云:伊之感冒乃空调所致也。除治疗用药外,并应控制空调之量,使室内,室外比较协调,汽车内外比较协调。并处辛温解表之九味羌活汤1剂。果愈。 芦云:医生不但治病,而且应考虑环境,妙也,高也。 2.阳虚表寒,当予补阳益气,反以解表祛邪 李××,男,45岁。 从战争年代始,即发现脘腹冷痛,医诊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肠炎,虽经中、西药物治疗多年,仍然反复发作。近5年又出现反复感冒。尤其是近3年来,几乎每个月发作一次。每次发病时,除鼻塞喷嚏外,并见头痛,项脊强,恶寒发热,无汗。此时若不治疗即常常拖延一月不愈,若治疗即引起胃痛、腹痛,不能饮食。此次发病已近一个月,仍然头痛,项脊强痛,恶寒发热,喷嚏鼻塞,脘腹冷痛,不能饮食。细察其证,除上述者外,并见疲乏无力,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指趾厥冷。综合脉证,思之:仲景《伤寒论》云:“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医宗金鉴》云:“中气素虚,虽有表证亦不可汗之”。上证之所以以解表之法不愈者乃未补其中焦耳。又思本证除胃脘冷痛之外,并见手足厥冷,脉沉细无力之阳气俱损状,若但健中则不可,必脾肾阳气俱补方可。再造散者,既补阳又益气,且微有解表之功,正如童养学《伤寒六书纂要辨疑》所说:“再造散,治头痛发热,项脊强,恶寒无汗,用发汗药二三剂,汗不出者,庸医不论时令,遂以麻黄重药及火劫取汗,误死者,多不知阳虚不能作汗,故有此症,名日无阳症。”因拟再造散加减:黄芪10克,党参10克,桂枝10克,附子10克,细辛1克,甘草3克,生姜3片,防风2克,川芎6克,羌活2克,白芍10克。 服药3剂,诸证均解大半,继服2剂,诸证消失,其后每月服药3剂,共服9剂,愈。 3.三焦郁热,反用补益,火邪烁金,卫气不固 苏××,女,30岁。 3~4年来,感冒反复发作。医诊卫气不固,久用玉屏风散,补中益气丸治之。不但不效,反见加重。开始每月一次,以后逐渐变为每周一次。特别是近一个月来,几乎每天都处于感冒状态之中。细审其证,除一般的感冒症状外,并时时感到口鼻干燥,口苦心烦,头晕胀痛,便干尿赤,脉弦而滑。因思脉证显属三焦郁热,何不用清泻三焦之剂治之。因处:黄连上清丸,一日2次,一次1丸。 服药一月,诸证果愈。 一友问:反复感冒当属气虚,气虚者当益气固表,此历代医家之常用法耳,何此患者用之不效?而你用黄连上清反愈也?答曰:反复感冒为卫气虚乃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卫气之虚有肺气不足所致者,有荣卫失调所致者,有火邪凌金所致者,此证之虚乃三焦郁火烁金而致,故泻其火而愈也。 4.暑热伤气,气阴俱伤,反用清热,其病不愈 苏××,男,30岁。 一个多月以来,感冒一直不愈。先用抗生素、康泰克、感冒通等不见好转,后又用中药清热解毒、疏风清热等仍不效。细审其证,除发热头晕,疲乏无力外,并见口干,纳呆,多汗,喷嚏,舌苔薄白,脉弦大紧数等证。且病发于夏季暑令之时。因云:此乃暑热外客,气阴俱伤之候。拟用清暑益气,养阴清热。处方:党参10克,甘草6克,黄芪15克,当归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神曲10克,黄柏jO克,葛根15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升麻10克,泽泻10克。 服药4剂,愈。某医问:《温病条辨》吴鞠通列暑温上焦病有五方。其一为人参白虎,其二为东垣清暑益气,其三为新加香薷饮,其四为生脉散,其五为清络饮。何先生独选东垣清暑益气?答曰:人参白虎者尤善治口渴甚而右脉洪大而数者,因其热甚津气两伤也。生脉散者主用于脉散大汗多,喘喝欲脱者。新加香薷饮者主用于汗不出者。清络饮者主用于但有余邪未尽者。本症既有汗,又见脉弦大紧数之表寒证,乃表里合邪,正虚邪实之证,故宜用东垣清暑益气汤。又问:何不用孟英清暑益气汤?答曰:孟英清暑益气者虽为暑伤津气者设,然其总以阴虚有热为主,而此证脉却见弦大紧数,弦大紧数之脉者气虚多于阴虚,且夹表寒也,故只宜东垣清暑益气汤。再问:何用清热解毒,疏风清热而热不减?答曰:气阴俱虚也。虚者当补,正虚为主而邪气亦在者,尤当重补,不补则邪不除也。 5.但知解表,不审病机,不审标本,徒施药饵 黎××,女,38岁。 七八年来,每次月经将至前一二天即出现头痛身痛,鼻塞流涕,频繁的喷嚏,或见轻微的咳嗽,月经过后两天以上症状自然消失。前后曾用多种西药和中药清热解表、疏风散寒、益气固表等剂进行治疗,但一直不效。特别是近两年来,以上症状更加严重。此次月经来潮前3天即感头晕头痛,鼻塞喷嚏,眼痒流泪,鼻流清涕,全身酸痛,月经来潮之后以上症状更加严重,应用感冒清,感冒冲剂。扑尔敏,去痛片5天,疏风解表剂中药两帖不见好转。细审其证,除上述者外,并见胸满心烦,手心热,舌苔薄白,脉弦细。反复思考:月经者,冲脉所主,冲脉者隶属于肝;肝者,将军之官也;将军之官者,调营卫,御外邪者也。肝郁血虚,郁而化火,则卫气不固,故反复感冒。前方之疏风散寒,益气解表,清热解表者,均非治其病之所在也。宜改予疏肝、养阴、解郁、清热。处方:柴胡10克,当归1O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IO克,干姜3克,生姜3片,丹皮10克,栀子10克。 服药1剂,诸证好转,继服2剂,诸证尽失。为彻底痊愈汁,每次月经来潮以前,均服药4剂。服药3个周期,共服药12剂,果愈。 6.气郁不畅,卫气不行,不予理气,反予解表,伤卫助郁,病不得解 葛××,男,30岁。 感冒2个多月,先用西药治疗1个多月不效,后又用中药疏风散寒、疏风清热、益气解表治疗20余天仍然不见改善。审其证见头晕头痛,全身酸痛,鼻塞流涕,不断喷嚏,眼微痒,轻微咳嗽,胸胁苦满,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脉沉微弦。再询其发病原因,云:生气之后,突患感冒,其后即反复治疗,然至今不愈。综合脉证,反复思考:《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李杲云:“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肝胆相表里,肝胆郁则卫气不行,诸脏随之而郁,今其病始因气郁而复受外邪,治当解郁疏表,而反与解表以伤卫,补益以壅气,故其病久久不得而解。法宜调肝理气,佐以解表,其病自解。处方:党参10克,苏叶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前胡10克,半夏10克,葛根15克,甘草10克,木香6克,桔梗10克,茯苓10克。服药3剂,其病果愈。 7.不知春秋,不知阴阳,不知和调,但予祛邪扶正,其病不愈 荀××,女,40岁。 七八年来,每到春、秋二季即反复感冒,轻时五六天一次,重时二三天即一次。每次发病,虽然立即服药亦得七八天才能缓解,但刚缓解几天即又发病。最近两年多以来,虽然反复采用疏风解表,益气固表,以及胎盘球蛋白等方法治疗,亦无明显改变。细审其证见头晕乏力,时时喷嚏,口苦口干,纳呆食减,心烦易怒,舌苔薄白,脉弦缓。综合脉证,思之:春、秋者,阴阳气交之令也;少阳者,胆也,胆气春升则万化均安,今少阳枢机不利,肝胆气郁,卫气不行,故反复感冒也。前用诸方,或补气以壅邪,或解表以伤正,不宜也。仲景于少阳一篇中,论少阳病有三禁,一禁汗,二禁吐,三禁下。即论其枢机不利者只可和,而不可汗、下也。今处以和解少阳,调营卫之法。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7个,桂枝10克,白芍10克。 服药3剂,诸证消失。其后每至春、秋即服药3剂,共服3年,果愈。 8.伏阴伏阳不知,但知解表益气,徒施药铒,终难取效 甄××,男,26岁。 五六年来,每至夏季即反复感冒。先用胎盘球蛋白治疗不效,后以中药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近百余剂无功。审其证见头晕乏力,喷嚏流涕,眼时痒,舌苔白,脉虚弦。综合脉证,思之:夏季者阴盛于里,阳盛于表,阳盛于外者,则气阴反伤,卫气不固,此东垣列补气养阴以治暑邪之意也。今之但用补气而不予养阴,则阴液更伤,卫气不固,故予玉屏风、补中益气不得痊愈也。处方:党参10克,甘草6克,黄芪15克,当归6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神曲10克,黄柏10克,葛根15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升麻10克,泽泻10克。 服药3剂,诸证消失。次年夏季诸证又复出现,但比较轻微,服3剂又愈。其后,又连续两年,在未病前服药4剂,果愈。 9.不求治本,但求治标,终归不愈 栗××,男,30岁。 遗精数年,屡治不愈。且近年来,每次遗精之后,即患感冒。轻者每周1次,重者每周3次。医先用西药治之不效,继又用中药益气养阴,固肾止遗之剂亦不效。细审其证见头晕乏力,全身酸痛,喷嚏频作,发热,舌苔薄白,脉弦而细。综合脉证,思之:《灵枢·营卫生会篇》云:“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下焦者,肝肾也,今病发于遗精之后,必肝肾俱虚,卫气不行,故而表气不固,而易得外感也。治以滋补肝肾,调理肝木。处方:柴胡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生地18克,山药12克,山茱萸10克,白术6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薄荷6克。 服药30剂,愈。 正文 急性气管炎和支气管炎 1.痰热阻于上焦,不佐温阳,阴霾难散 苏××,女,35岁。咳嗽两个多月。先用西药治之不效,后又以中成药治之仍不效。察其除阵阵咳嗽外,并时时感到咽喉有阻塞感,粘痰甚难咯出,口苦口干,舌苔黄白而腻,脉滑而数。综合脉证,思之:滑数之脉者,痰火阻肺也。治宜化痰泻火。清气化痰丸加减。处方:制南星10克,半夏10克,橘红10克,杏仁10克,川贝母10克,瓜萎15克,黄芩10克,枳壳1O克。 服药3剂,寸效未见。因思:《内经》所云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乃千古不破之真理,然此证何故不效也。又思:清气化痰丸一方均取姜汁为丸,姜汁者,辛温行散之药也,入肺之药也。痰也者,乃阴霾之物,非阳不能化,故痰火之证常于大队化痰药中酌加温化之品以化痰。干姜者,入肺而温,善化肺中之阴寒,宜用干姜替生姜汁治之。乃于原方中加入干姜1克。服药2剂,愈。 某医问:仅用干姜1克是否太少?答曰:痰热之证仅可以辛温相佐,不可为主也,过用则热必炽,而病不除也。 2.心下有水,但从肺治,以寒作热,其病难除 郜××,女,29岁。感冒后频频咳嗽3个多月。医诊急性支气管炎。先用西药控制感染、止咳化痰,住院40天,效果不显而出院。出院后,又以多种中成药与汤剂治疗一个多月,仍然效果不著。细询其咳嗽尤甚于夜间临睡之时,有时因刚躺时剧烈咳嗽而不得不采用半卧位才能逐渐入睡,且剑突之下微有痞满感。舌苔薄白,脉弦紧。再察原用诸方,有养阴止咳者,有清化痰热者,有宣肺者,有降肺者。综合脉证思之:仲景《伤寒论》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于呕,发热而咳……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近人多用小青龙汤治喘,而曹颖甫《经方实验录》则用此治咳嗽。常常一剂得愈。又思小青龙者重在温肺兼化中焦偏上之饮,此证既有肺寒又有中焦偏上之饮,故宜之。且此证或用润药不化寒痰,或用清热不去治寒,或但用肺药而未顾及中焦,此方正合中、上二焦之证。乃拟小青龙汤加减。处方:麻黄4克,干姜4克,桂枝4克,白芍4克,细辛3克,半夏4克,甘草4克,五味子4克。 服药1剂,咳减近半,继服2剂而愈。 某医问:何不用大剂之品治之?答云:久用药铒,正气已虚,再以猛剂以除邪,正气必受其害,故治以小剂。 3.枢机不利,当以和解,但从肺治,延误病期 何××,男,24岁。感冒后4个多月来,经常咳嗽。医诊急性支气管炎。先用西药抗感染,镇咳3个多月无明显效果,后又以中药丸、胶囊、口服液、膏剂等治疗近2个月亦无功。余以止嗽散、金沸草散加减一周亦无功。询之。患者云:近曾服中药20剂矣,其药大都与朱老所处之方相仿。再询其咳嗽尤甚于夜间与中午刚刚平卧之时。因思痰饮者下沉而阻肺。属阴,平卧时为阴位,故此时加重,治宜温阳化饮,小青龙汤可也。刚刚处方完毕。患者曰:请你看病之前,刚刚服用某医所开的小青龙汤2剂,服药后不但咳嗽不减,反而出现烦乱心悸。余审思再三,不得其解,不得不再求之于脉。察其脉沉弦而涩。再问患者曰:有胸满口苦否?答曰:不但有胸满口苦,而且有头晕心烦。顿悟:此少阳枢机不利,痰饮内阻耳。因忆仲景《伤寒论》云:“伤寒五六日中风……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因拟小柴胡加减为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干姜4克,五味子10克,紫菀10克,丝瓜络10克。 服药1剂,咳嗽大减,继服3剂,愈。 4.寒饮阻肺,反用寒凉,以寒治寒,必加病势 许××,男,3岁。 10天前,突然发热,咳嗽微喘。急至某院住院治疗。诊为急性支气管炎。予抗生素、化痰止咳剂中药、西药治疗10天不见好转。审其喘咳不断,口鼻微青,发热,体温37.6℃,舌苔薄白,脉弦以左为明显。因云:此外寒内饮,肺气不得肃降之证耳。可予旋覆花等药治之。处方:旋覆花6克(布包煎),前胡6克,细辛1克,半夏6克,荆芥6克,茯苓3克,甘草3克,紫菀4克。 服药1剂,咳嗽、喘、发热均大减,继服2剂,诸证消失,愈。 某医问:《方剂学》云:外寒内饮者,用小青龙汤,何先生不用小青龙而用金沸草散?答曰:仲景《伤寒论》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者兼治心下之水饮,此证乃微饮在肺,只可从肺论治,此即所谓药要适其至所也。金沸草散诸药均肺药也,故以金沸草散加减为方以治之。 5.肝肺气郁,痰湿内阻,不去理气,但化痰浊,其病不解 郝××,女,62岁。 三个多月来,咳嗽吐痰,时轻时重,平卧时突然加重,而不得不经常坐起几次以减轻咳嗽,为此曾住院两次,共约一个半月,然咳嗽始终不见减轻。不得已,改请中医以化痰止咳之中药治之,或但予中成药,或汤、丸、散并投,然始终效果甚微,且日渐发现头晕头痛,胸满胸痛,脘腹不适,心悸烦乱。乃再求中医专家治之。审其咳声重浊,痰吐较稠粘,胸满胸痛,心悸烦乱,口于而粘,舌苔白,脉弦紧而滑。再询其发病原因,云:感冒之后,复因受骗而发。云:此肝肺气郁,痰浊阻滞所致也。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止咳。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瓜萎15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苏叶10克,甘草6克。 服药2剂,诸证俱减,继服15剂,诸证俱失,愈。 因思《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此证乃肝肺同病,故治肺而不治肝则不可也。 6.肝肺同病,不审虚实,但去化痰,虚以实治,岂能得愈 赵××,女,40岁。 4个多月以来,经常不断的咳嗽。医诊急性支气管炎。始予抗生素、西药化痰止咳药不效,继又以中药止咳化痰、清热化痰、养阴润肺等剂亦无效。审其两脉弦紧,右脉明显大于左脉,因思右大于左者内伤也,气阴俱虚也;弦脉者肝脉也,紧脉者寒痰凝结也。乃再询其他诸证。患者云:病发于人工流产后不久。咳嗽之状,每咳则遗尿,且见胸胁苦满,心悸心烦,气短头晕,口咽干燥,生气或劳累必甚。乃云:此证乃气阴两虚为本,肝肺气郁,痰湿内郁为标,治宜补气养阴以培本,疏肝理气,化痰止咳以治标。处方: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麦冬10克,党参10克,五味子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青皮10克,黄芩10克,紫菀10克。 服药4剂,诸证若失大半,继服六剂,愈。 患者云:愚用止咳化痰、消炎解毒数月何见效不著也?答曰:虚实不分,脏腑不明耳。 7.肾气不足,反从肺治,病位不同,治之不效 汤××,男,58岁。 咳嗽3个多月,每咳一声即遗尿点滴,有时因咳嗽数声而致裤子湿的难于再穿,为此不得不每日换裤子1~2次。为此曾先后请中、西医十余人进行治疗,然都以无效而作罢。乃改邀余治。余始以治遗尿咳方治之。处方:川芎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青皮10克,黄芩10克,人参10克,麦冬10克,五昧子10克。 6剂后,诸证不减。再询其证。云:病发于前列腺手术之后,且时见腰痛。审其脉沉细弦尺稍大。乃云:前方治肝肺,此病乃肾虚之故,正如《素问》所云之肾咳也。因拟补肾为法。处方:熟地20克,山药12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附子10克,肉桂10克,五昧子10克,车前子10克(布包煎)。服药3剂,诸证消失,愈。 8.痰饮阻于胸膈,不治中焦,但治上焦,久延时日张××,男,50岁。今年感冒之后8个多月以来,一直反复不断的咳嗽,痰难咯出,严重影响工作。为此不得不住院两次检查治疗。除西药外,仅只中药化痰止咳汤剂即服80多剂,然始终效果不明显。余检其方视之,大多为宣肺化痰止嗽之品,有泻白者,有止嗽者,有金沸草者种种不一。细询其证,除咳嗽痰多难于咯出之外,并感心下痞坚不适,脉沉弦紧数。因思仲景《金匮要略》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木防己汤主之。”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云:“支饮上为喘满,而下为痞坚,则不特碍其肺,抑且滞其胃矣。面色黧黑者,胃中成聚,营卫不行也。脉浮紧者为外寒,沉紧者为里实。里实可下,而饮气之实,非常法可下;痰饮可吐,而饮之在心下者,非吐可去,宜其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而不愈也。木防己、桂枝一苦一辛,并能行水气而散结气,而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吐下之余,定无完气,书不尽言,而意可会也。故又以石膏治热,人参益虚,于法可谓密矣。”又思中焦者,上中下三焦之轮轴,中焦阻滞,斡旋不能,则肺气不降,。肾气不升耳。因拟木防己汤加减:防己10克,桂枝10克,生石膏15克,人参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紫菀10克,茯苓6克。 服药3剂,咳嗽次数及幅度均大减,继服4剂,诸证俱解而愈。 9.燥痰在肺,不予凉润,反以清肺化痰,肺阴因损,咳嗽难愈 耿××,男,38岁。 4个多月来,咳嗽少痰,有时连续数十声方得暂时停止,停止半小时后又连续咳嗽数分钟,夜间经常因咳嗽难于睡眠片刻。为此曾数次住院检查治疗,虽经x线拍片,B超,cT检查数次迄未阳性发现,但药效始终未见。审其除阵发性剧烈咳嗽之外,并见咽喉不利,口咽干而喜饮,舌苔薄白质嫩红,脉弱而缓。因思病久者尤当审脉,脉弱而缓者,肺虚也;虚火相兼而成火逆上气之势,故阵阵剧咳也。仲景《金匮要略》云:“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金匮编注》云:“此阴火上逆也。真阴之虚,阴火上逆刑金,为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惟当壮水之主,以镇阳火。”再检视所用药铒。云:除博利康尼喷雾吸人有几秒钟的症状缓解而后加剧外,西药遍试均无效果。中药清热化痰、温肺化饮不但不效反见加重,即使养阴泻火亦功效不显。又思阴虚火旺者当养阴而效,而其不效者何也?脉数者热也,而本证脉不见数,反见弱而缓,弱而缓乃气阴不足而无火也,且燥痰阻肺,故但用养阴泻火不效也。治拟加减麦门冬汤:麦冬10克,沙参10克,半夏10克,紫菀10克,桑皮10克,甘草10克,百部15克,竹叶10克,炙杷叶10克。 服药4剂,咳嗽骤减,继服4剂,愈。 10.但治肺咳,不知五脏,久治不效 郑××,男,成。 咳嗽3个多月。医诊急性支气管炎。先以西药治疗1个多月不效,后又配合中药止咳化痰等亦不效。细审其证,咳嗽尤甚于早晨,且咳痰不多,口苦口干,烦躁易怒,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综合脉证,早晨者,肝胆之时也,且脉见弦数,亦属肝火;大便秘结者,胃与大肠实火也。肝胃实火,上烁肺金,肺失肃降,则咳嗽也。治以清泻肝火。处方:当归10克,川芎10克,大黄4克,栀子10克,羌活6克,防风6克,青黛4克。 服药2剂,咳减六七,继服2剂,愈。 某医云:咳本在肺,为何以泻青丸法治之?答曰:《素问·咳论》曰:“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肱下满。”今证见脉弦数,且烦躁易怒,故为肝咳也。肝咳者,当调肝为主,今肝火为主,故当以泻肝火之法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