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支气管哮喘

类别:其他 作者:朱进忠字数:7267更新时间:23/03/02 13:57:51
1.不分时令,阴阳不分,以热作寒,以燥作饮,其证难愈 张××,女,40岁。 20多年来,每至夏季暑热之令,即咳嗽、喘、喷嚏、鼻喉发痒,至秋季、冬季自然缓解。为此曾反复住院治疗。医诊支气管哮喘。虽遍用诸药效果不显,.采用脱敏方法数次亦均失败。今年入夏以来,病情尤重,经常昼夜连续不断地咳喘,喷嚏,食纳、睡眠几近全废,为此体重由60千克降至42.5千克。审其形销骨立,面色皓白中透嫩红,咳嗽不断,喉中喘鸣有声,平卧不能,食纳极差,但微喜饮,舌苔净,脉虚稍数。再视诸医所用之药,有中药,亦有西药,西药除激素外,大多为止咳、祛痰、平喘及抗感染的药物,中药多为化痰定喘,温肺化饮,清热化痰,活血祛瘀,然其效果均不著明。再思其喘有明确的季节性,夏季者伏阴而肺热,冬季者伏阳而肺寒,此病发于夏季必有肺热而燥,此病之不效者恐在于以燥作寒,以燥作饮,过用辛热,苦燥之品伤其肺阴,致燥金更燥所致。又思仲景《金匮要略》云:“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目闰)剧,必有伏饮。”其病至其年月复发者必兼伏饮也。综而论之,必肺燥兼饮为病耳。因拟养阴润肺,化痰止咳为方。处方:沙参10克,麦冬10克,紫菀10克,半夏10克,桑皮10克,甘草10克,百部15克,竹叶10克,炙杷叶10克。 服药1剂,咳喘大减,并能稍进饮食,继服10剂,症状全失。为了彻底痊愈计,其后每年夏季服药30剂,连服3年,果愈。 白清佐先生云:夏季之喘非比冬季之喘,冬季之治必须重温药,夏季之喘则养阴润燥方可。 2.气阴俱虚,痰饮内郁,不扶其正,但化其饮,其病难愈 赵××,女,58岁。 从3岁始,每至气候冷热改变,季节时令改变,或稍闻异味,或接触某些物品,或吃鱼虾螃蟹之类即喷嚏流涕流泪,连续不断的咳喘,其后随着年龄的增加曾一度好转,但到50岁左右时咳喘又见加重,尤其是今年以来,几乎每天都咳,都喘,不过有时轻有时较重而已。最近3个月来,病情更加严重,虽然每天都打针、吃药,中、西药都用,就是不见其效。有时用药稍有不对即更严重。审其咳喘气短,喉中有水鸡声,神疲乏力,口燥咽干,舌苔黄白,脉虚大弦紧而数。因思仲景《金匮要略》论虚劳首重脉象,云:“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本病虽非虚劳,而其脉却为虚劳精血大伤,虚寒相搏之脉,证实乃气阴大伤,寒饮内伏证。前用诸方或小青龙,或定喘,或苏子降气,或射干麻黄诸汤加减不效者,乃因未扶其正耳。因处补阴益气、化痰止咳为方:黄芪15克,地骨皮10克,紫菀10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柴胡10克,半夏10克,知母10克,生地10克,白芍10克,麦冬10克,肉桂10克,甘草10克。 处方刚毕,某医云:既日寒饮,当用温药,何方中大用知母、地骨皮之清肺热也?答曰:弦紧为寒脉,自当用温药,此所以加肉桂之意也。然非仅见弦紧,且见数象,数者热也,且前已询及痰难咯出,口干舌燥,亦有热象,寒饮郁久化热,故寒热并用也。又问:方中用柴胡为何也?柴胡为肝胆药而用于肺疾,其理难解?答曰:仲景《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先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人心,甘人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本证显系肺虚之证,肺虚则心火来克,肝木反侮肺金,故以柴胡、白芍以理肝,麦冬养肺阴而泻心火。 服药4剂,诸证俱减,继服20剂,咳喘俱失。乃以上药研末,炼蜜和丸,一日3次,一次9克。服药一年,果愈。 3.肝木失达,木火刑金,但去治肺,不治其本,久久不效 晁××,女,10岁。 1周岁时,因感冒咳嗽,医予青霉素进行治疗,用药后不到1分钟即发现全身出疹奇痒,咳喘,身热,医急用激素进行治疗,岂不知病情更加严重,不得不停药,其后虽然自然缓解,但却留下了喘哮经常发作。近10个月来喘哮不止,胸高目突,喉中哮鸣音不止。西药很多都因过敏而不敢采用。中药宣肺定喘、化痰定喘、补肾纳气、养阴益气遍试无功。审之:口唇面颊均轻度发绀,喘哮气短,消瘦神疲,舌苔黄白,脉弦滑虚数。综合脉证,云:虚数之脉乃气阴俱虚之证;滑数之脉乃痰热之证,此证综而论之,可谓气阴两虚,痰热阻肺,故治宜补气养阴,化痰清热之剂。某医云:余已用此法久矣,然始终未见其效,且我所用之方亦先生曾经介绍之方,然其不效何也?答曰:此证尚有肝郁化火之故,请再询其证可知也。询之除上证之外,果然尚有头晕心烦,胸胁满痛之苦。医又问:先生何知其必有肝证?答曰:脉弦,故知也。因拟疏肝理气,养阴益气,化痰清热。处方:柴胡6克,当归6克,白芍6克,麦冬6克,党参6克,五味子6克,半夏10克,陈皮6克,青皮6克,黄芩6克,紫菀6克,丝瓜络6克。 服药3剂,诸证果减,继服20剂,诸证消失。其后亦偶有反复,然多以此方而效,愈。 4.不审病因,不察病机,胶于定喘,泥于补肾,久久不愈 潘××,女,48岁。 支气管哮喘时轻时重十几年,近3年来,因工作不顺利,又加家中被盗2次,而病情更加严重。曾先用西药治疗1年多不效,后配中药宣肺定喘、化饮止咳、补肾纳气等近1年亦不见好转,为此数年来只能端坐扶枕而睡片刻。近3个月来,又因肺炎而病情更加严重,为此除严重的呼吸困难外,并见寒热,呕吐,心烦心悸,胸中憋闷如窒塞感。经查心电图为左束支传导阻滞。为此某院以抗生素治疗1周,药后虽然寒热好转,但却出现严重的头晕耳鸣,恶心呕吐,四肢麻木,不敢睁眼。为此不得不停用西药,改为单纯中药治之。细审其证,咳喘气短,说话、呼吸、吃饭均感气短不能接续,口唇紫黯,胸满胸痛,心烦心悸,恶心呕吐,头晕不敢睁眼,亦不敢抬头,纳呆食减,手足憋胀麻木,时烦易哭,舌苔黄厚而腻,脉沉。综合脉证思之:肺虚者当脉浮大,今反见沉,必为郁证为主也。因拟疏肝化痰、宣肺降气。处方: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青皮10克,苏叶6克,郁金10克,瓜蒌15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 某医云:如此重证之喘,竞不治喘,吾不解也?答曰:脉沉者,郁证也,郁不解郁,肺气更逆,今所以解郁者,解其壅塞之气也。前用诸方之不效者,未理其肝耳。 服药6剂,咳喘,胸满,心烦.恶心呕吐均减,继服20剂,诸证减其六七。再察脉证,脉由沉转虚弦。思之:郁稍解而正虚耳。因拟扶正祛邪同施。处方:川芎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麦冬10克,党参10克,五味子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青皮10克,黄芩10克,丝瓜络10克。 服药20剂,喘咳停止,头晕、胸满、恶心均大减。乃以原方为丸,缓缓服之,2年后,诸证消失,愈。 患者云:如此之重疾,今得痊愈,真乃辨证论治之功。 正文 支气管扩张 1.瘀血阻滞,血不归经,但予止血,其血难止 石××,男,52岁。 大口咯血反复发作5年多。医诊支气管扩张。每次发病,一用西药即很快好转。但近1年来,咯血日渐加重,尤其是近3个月来,发作更加频繁。此次发病虽用西药治疗3天,配合中药咳血方、清热解毒汤加减2剂仍无效。审其咯血正作,瞬间即咯血半痰盂多,并见其面色黄而微青,胸满胸痛,舌苔薄白,脉弦数而涩。综而思之,云:面色黄而微青即仲景所谓晕黄也,脉弦数而涩者瘀血兼热也,合之于证论之,证乃瘀血阻滞血不归经,且肝肺俱热热迫血行也。前用诸药之止血、养阴、泻火而不愈者,乃活血之力不足耳。治从活血降逆,泻火止血。处方:射干10克,黄芩10克,降香10克,茜草10克,元参15克,冬虫夏草10克。 服药1剂,咳血停止。但仍咳吐黄厚浊痰,脉弦涩不调,以血府逐瘀汤加冬瓜子等为方,两月而愈。 2.肝郁化火,瘀血阻滞,血不归经,疏肝泻火,活血止血始效。 甄××,女,40岁。 大量咳血,时发时止7~8年。医诊支气管扩张。每次咯血虽用西药可以暂时止血,但不久又出现咯血,西医为此数次建议手术治疗,然终因患者拒绝手术而作罢。于是改请中医以止咳化痰,凉血止血之剂治之,前后治疗3年仍然时作时止。近一年多来,多则一月,少则一周,必然咯血1次,尤甚是近两周以来,几乎天天咯血。乃邀余诊治。诊察之时,恰遇咯血正作,一分钟内即咳吐鲜血半痰盂,并见其胸满胸痛,气短乏力,面色萎黄,脉弦。综合脉证,诊为肝郁化火,瘀血阻滞,血不归经。急拟疏肝泻火,活血止血。处方:柴胡10克,白芍10克,茜草10克,降香10克,黄芩10克,郁金10克,枳壳3克,元参20克。 急煎1剂,服药40分钟后,咯血停止。继服40剂,追访20年未见复发。 某医云:前医用止血之剂不效,师用活血之剂收功;前医用凉血降逆而无功,师用升提之药反效,其故何也?答曰:本证脉弦而偏沉,乃郁证也,郁者非疏达而不解,此即《内经》火郁发之之意也,本证之用柴胡、枳壳、黄芩、白芍者,意在解郁泻火,郁解火除血自归经也。又理气之品配用血分之药亦可解血中之郁,散血分之郁火。故气滞、血滞郁而化火者,恒以柴胡以解之。 正文 肺炎 1.凉燥犯肺,不予辛温,反予清热解毒,寒邪闭郁,内饮因生,久治不愈 黎××,女,成。 咳嗽胸满一个多月。医诊肺炎。始用抗生素等治疗无效,后又配合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之中药治疗20多天仍无效果。细审其证,除咳嗽,胸满胸痛,疲乏无力,口鼻发干而不渴外,并见其体温37.7cc,舌苔薄白,脉沉缓稍弦。因思病发于秋季,且见脉沉缓而弦,且久用寒凉之剂不效。必秋燥凉邪犯肺,肺气不宣,寒饮内生,且兼气郁所致也。因拟辛润化痰,理气止咳。处方:紫苏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前胡10克,半夏10克,葛根15克,木香10克,甘草6克,桔梗10克,茯苓10克,紫菀10克。 服药2剂,咳嗽即减,继服10剂诸证消失。x线拍片复查:心肺膈正常。 某医云:何用麻杏石甘汤不效,而用非消炎药却有效呢? 答云:肺炎虽肺热者较多,但寒饮阻肺者亦有之。本证脉、证均符合寒、郁、饮证之合邪所致,故用辛温、化饮、理气合法而愈。 2.气阴俱虚,痰热内郁,不去养阴益气,但予清热解毒,其病不愈 郑××,男,50岁。 咳嗽发热2个多月。某院诊为肺炎。始予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治疗1个多月,发热,咳嗽气短明显改善,但在1个月以后,以上症状不再继续减轻,多次胸部拍片阴影一直不见缩小,又请某医以养阴清热,化痰止咳之中药配合治之,10剂后,诸证亦不见减。细审其证,除咳嗽吐痰之外,并见疲乏无力,午后热甚,纳呆食减,舌苔薄白,脉虚大弦滑而涩。综合脉证,思之:脉虚大者,气阴俱虚也;弦者,肝也,木火凌金也;滑者痰也,涩者,滞也,寒也。合之于症,综而论之,乃气阴俱虚,痰热蕴肺,木郁化火,阳气不化之证耳。治宜补气养阴以培本,化痰清热,理气温阳以治标。处方:黄芪15克,地骨皮10克,秦艽10克,紫菀10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柴胡10克,半夏10克,知母10克,生地10克,麦冬10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桔梗10克,桑皮10克。 服药6剂后,诸证消失,继服3剂,胸部x线片阴影消失。 某医问:既然本病是肺炎,那么应用抗生素与中药清热解毒剂就应该炎症消失,但其为何不效呢?答曰:炎症应用消炎药治疗本应证消而愈,但本证却长期不效,此必正气不足所致耳,正虚者为什么应用养阴而不愈,此乃挟气虚为患耳,故后以补气养阴以扶正,化痰清热,理气通阳而愈。 3.寒饮阻肺,枢机不利,不予化饮,反予清热,以寒治寒,病情反剧 支××,女,35岁。 在过春节期间,突然发现发热咳嗽。医予抗生素、病毒唑进行治疗后,发热虽然很快好转,但咳嗽反见加剧,有时连续不断地咳嗽,不能平卧。至某院住院治疗。诊为支气管肺炎。医先用多种抗生素与其他止咳化痰药进行治疗5个多月不效,后又加用中药宣肺止咳、清热解毒配合治疗1个多月仍然无明显疗效。因其经济困难,不得不暂时出院。审其除咳嗽阵发性加剧,难于平卧外,并见胸满胸痛,头晕头痛,口苦咽于,不欲饮食,舌苔薄白,脉弦细涩。因思外感之病见脉弦者乃少阳枢机不利也;涩者,寒也,滞也。合之于证,知其乃邪在少阳,寒饮蕴肺之证也。因拟小柴胡汤加减以和枢机;干姜、五味子、紫菀以化肺饮,止咳嗽。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干姜4克,五味子10克,丝瓜络10克,紫菀10克。 服药4剂,诸证均减,继服15剂,诸证消失而愈。 某医云:炎症不用清热解毒去消炎,反用干姜之温热,吾不解也?余云:中医、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决不可以西医的理论硬套中医的治疗。本证既属中医的邪在少阳就当予和解,寒饮阻肺就当用温肺化饮,故治之得愈也。 4.胶于炎症,频与抗菌,复与解毒,少阳不解,岂能得减 卫××,男,42岁。 8天前突然高热达42℃。急住某院诊治。诊为肺炎。先予青霉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白霉素、先锋霉素Ⅱ、先锋霉素Ⅳ、先锋必、氨噻羧单胺菌素治疗5天,体温不见下降,继又配合激素中药清热解毒之剂治疗3天,体温仍然不见改善。审其体温40.3℃,时感冷气从胁上向上冲逆,舌苔白,脉沉弦滑数。综合脉证思之:弦脉者,少阳也;滑数者,痰火胶结也。治宜从和解少阳,化痰泻火。处方:柴胡30克,黄芩10克,生姜10克,大枣12个(擘),瓜蒌30克。 某医云:药仅3味,岂能有效。答曰:前方之用银花100克,连翘50克,生石膏250克,复加抗生素之不效者,恐不在于药力之大小,而在法之不对证耳。今病在少阳,本当和解枢机,反予冰郁其阳气,阳气郁者,热不能除也。又东垣云:热郁、火郁者,必发之方可,故列升阳散火汤以解大热。再从升阳散火之药味,药量来论,既味少,又量小,而其效却神之又神耳。余之所宗者于此耳。今《伤寒论》还云:胸中烦者,去人参、半夏,此病脉不但弦,而且滑,且有烦冷之气上冲,故暂列此五药治之。 服药1剂,4个小时后,身微汗出,热退,体温36.8℃,再服1剂,脉由滑转为弦,又服柴胡汤2剂,愈。 某医云:不用消炎之药而肺部炎症消退之快,吾未闻也,请示之。答曰:炎症是现代医学的一种说法,中医如何对待炎症,见到炎症应如何处理,实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不过余认为如果一见所谓的炎症即认为是热毒所致,恐怕是不正确的。而此症之不效即在于此。 正文 肺脓肿与脓胸 1.但知寒凉解毒,不知过凉冰郁,热毒壅郁,脓肿不除。 卫××,女,49岁。 寒战高热,汗出神疲,咳唾脓血。某院诊为肺脓肿。经用西药抗生素与中药清热解毒,化瘀排脓法治疗1个月后,寒战高热,汗出已大见好转,体温也由4l℃降至37℃,但继续应用上药1个月后,症状不再继续改善,胸部x线拍片数次均未见改变。细查其证,除咳吐脓痰之外,并见胸满胸痛,头晕头胀,心烦易怒,纳呆食减,舌苔白腻,脉弦细涩。综合脉证,反复思考:此必久用寒凉重剂,阳气被郁,肝肺之气难于升降,脓液不得排出所致。正如仲景“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同一意耳。因拟疏肝解郁,宣肺化痰排脓。处方:柴胡10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瓜蒌15克,青皮10克,桔梗10克,白芥子10克,橘叶10克,当归10克。 服药6剂后,头晕头胀,胸满胸痛,咳嗽吐痰均好转,继服20剂后,诸证消失,胸部x光片已正常,又服10剂,愈。 2.正虚邪实,热毒壅郁,脓汁不泄,但用解毒清热,其病不解 胡××,男,49岁。 2个多月前,在过度劳累之后,突然发现寒战高热,胸痛,咳嗽。某院诊为肺脓肿,脓胸。先用抗生素等治疗20多天不见改善,后又配合中药清热解毒,化瘀排脓法治疗20多天仍然不见好转。并在3天前从第三肋间肿痛处发现一溃破口有脓汁排出,吸气时有气泡出现。细察其证,除咳嗽气短,不断地咳吐黄稠脓痰,其味腥臭外,并见其精神极度疲惫,汗出,烦躁不安,时时恶心欲吐,头晕难于坐立,右腋下第三肋间有一黄豆大的溃破口,随吸气而不断地有脓汁和气泡排出,周围皮肤不见高起,仅见青紫色,面色皓白而微透青色,舌苔白而厚腻,脉沉弦滑数。综合脉证,思之:肺痈高热乃热毒壅滞为患也,治宜清热解毒,然久用清热解毒何故不效也?再思其证,汗出,神疲,且面色皓白,溃破处但见青紫之色,乃气血俱虚之证,虚者宜补,不扶正焉能祛邪。又思其脉沉弦滑数,肺虚之脉当见浮而虚,而本证却见沉弦肝脉,必因寒凉过用而肝木被郁所致也。因拟补气养阴以培本,疏肝理气,化痰排脓以治标。处方:柴胡18克,桔梗18克,瓜蒌30克,枳实18克,赤芍15克,黄芪20克,当归15克,青皮15克,橘叶12克,白芥子1克,麦冬10克。 昼夜连进2剂,次日寒战高热大减,体温由40.2℃降至38℃,继服4剂,寒战发热消失,体温正常。气短、咳嗽、吐脓痰,汗出均好转,胸部溃破口已愈合,局部皮肤色变浅,食欲增加,继服60剂,果愈。 3.气阴俱虚,热毒壅盛,脓不得排,但予清热解毒,正不胜邪,其病不愈 郜××,女,63岁。 发热汗出,胸满胸痛,咳吐脓血20多天。医诊肺脓肿、脓胸。先以大剂抗生素治疗10天不效。继又配合中药大剂清热解毒,祛痰排脓治疗10天仍不效。细审其证,除胸满胸痛外,并见其高热汗出,体温40.1℃,神疲乏力,气短难于接续,左乳外上方微肿,并有一破口不断随吸气而脓汁外出,且有气泡,舌苔黄白而腻,脉虚大滑数。综合脉证,思之:脉虚大而汗出,神疲气短者,气阴俱虚也;脉滑数者,痰热痈脓也。前用解毒清热,化痰排脓之剂不效者,乃因正虚而邪不却。治当补气养血以扶其正。处方:黄芪20克,当归10克,麦冬10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瓜蒌15克,桔梗10克,白芥子1克。 服药3剂,发热明显好转,体温降至38.5℃,其他诸证亦明显减轻,继服7剂,体温正常,精神、食欲大增,胸部疮口愈。宗效不更方意,服药40剂,愈。 正文 肺不张 正虚邪实,始不扶正,后不活络,其病不解 俞××,女,39岁。 胸闷气短,咳嗽低热1个多月。医用抗生素等药治之不效,又用中药清热化痰、养阴润肺治之亦不效。某院经过多方检查诊为肺不张。细审其证,除气短胸闷,咳嗽低热之外,并见疲乏无力,时微汗出,舌苔薄白,脉虚大弦滑。综合脉证,思之:脉虚大者,气阴俱虚也;弦滑者,痰也。合之与证,乃为气阴两虚为本,痰热蕴肺为标。为拟补气养阴以培本,清热化痰以治标。《济生》桔梗汤加减:桔梗10克,防己10克,桑皮10克,浙贝母10克,瓜蒌15克,甘草10克,当归10克,生薏米18克,杏仁10克,黄芪15克,百合15克。 服药18剂后,精神明显好转,但气短、咳嗽。胸满等不见改善。细察其舌苔薄白,脉沉。因思脉由大转沉,此正稍复而气滞血瘀之证反著耳。治拟理气活血,宣肺化痰。血府逐瘀汤加味。处方:当归10克,生地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甘草10克,枳壳10克,赤芍10克,柴胡10克,川芎10克,桔梗10克,牛膝10克,瓜蒌皮15克。 服药4剂,胸满气短咳嗽均好转,继服16剂,诸证消失,x线拍片:心肺膈正常。 一友云:前用化痰活血何故不效?后用活血化痰何故有效?答曰:本病始见脉大,其证以虚为主,治当扶正,其后证见脉沉,气滞血瘀为主,治宜活血理气,宣肺化痰,故始予祛邪不效,后以祛邪得效,此仲景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