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再生障碍性贫血

类别:其他 作者:朱进忠字数:5355更新时间:23/03/02 13:57:52
1.但予补益,不知敛潜,虚火炽盛,耗烁阴精 勾××,男,25岁。 3年多来,鼻衄、齿衄、紫斑、发热。医诊再生障碍性贫血。医先予激素、输血、丙酸睾丸酮等治疗不效,后又配合中药滋补肝肾、补气养血之剂亦不效。审其除鼻衄齿衄经常出现外,并见全身有多处大片大片的紫斑,按之平坦而不碍手,亦不退色,持续发热在39℃~39.8℃左右,自汗盗汗,疲乏无力,全身酸痛,纳呆食减,心烦不安,面色皓白无华,舌苔白,脉虚大滑数而时见促。综合脉证,思之:面色皓白,脉虚大滑数而促者,气阴两虚为本,相火妄动,津气不敛为标。治宜补气养阴,泻火敛阳。处方:黄芪15克,当归6克,龟甲60克,鳖甲30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人参10克,甘草10克,五味子10克,麦冬10克,白芍15克,阿胶10克(烊化),生地15克。 连续服药26剂后,齿衄、鼻衄、发热、汗出均消失,且精神、食欲明显改善。继服上药60剂,诸证大部消失,血色素由4克增至10克。又服上方60剂,诸证消失,血色素上升至15克。 某医云:前方药物绝大多数均已用过,然其均无效果,其故何也?答曰:补气养阴虽具而敛潜之力不足也。正如吴鞠通所说:“若伤之太甚,阴阳有脱离之象,复脉亦不胜任,则非救逆不可。”救逆者,即于加减复脉内去麻仁,加生龙骨、生牡蛎,脉虚大欲散者加人参也。 2.脾胃虚寒,不益脾胃,反以凉血,伐脾伤胃,统血不能,生血不成 郭××,男,17岁。 鼻衄时发时止,疲乏无力3年多。医诊再生障碍性贫血。先以西药治疗2年无效,后又配合中药清热凉血、滋阴补肾、补气养血等剂近一年多亦无明显效果。审其除鼻衄、紫斑、疲乏无力外,并见面色萎黄,消瘦乏神,纳呆食减,舌质淡白,舌苔白润,脉沉细弦。综合脉证,思之:面色萎黄者,脾病也,血虚也;舌淡苔白润者,气血俱虚,脾胃虚寒也;沉细弦脉者,气血俱虚,脾虚木乘也。综而论之,乃气血俱虚,脾胃虚寒,木邪犯土,脾虚不得生血统血也。治拟益气养血,健脾温中。处方:黄芪7克,肉桂3克,生地6克,川芎3克,当归6克,白芍6克,人参6克,白术6克,茯苓6克,炙草6克,麦冬6克,半夏6克,附子O.1克,肉苁蓉4克,生姜l片,大枣3个。 服药6剂,食欲增加,精神好转。继服20剂后,鼻衄、紫斑均消失,血色素亦由6克增至9克。再服120剂,诸证消失,血色素恢复至15克,愈。 某医云:诸医均以清热凉血、滋阴补肾、补气养血治之,而先生独以十四味建中汤治之,其故何也?答曰:紫斑、出血者以热毒入于营血者为多,故临床医家多以清热凉血治之。这些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开展,逐步发现再生障碍性贫血肾阴亏损、气血俱虚者不少,故多以滋阴补肾、补气养血之法治之。然而血热妄行、肾阴亏损、气血俱虚者虽多,而并不是所有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都属于此种类型,因此还需要我们认真的分辨疾病的性质。本病不但气血俱虚,而且脾胃虚寒,此时若但予补气养血必然壅脾害胃而血不生,脾不统。因此在治疗时必须在健脾温中的基础上予以补气养血。十四味建中汤者,王海藏《医垒元戎》去肉苁蓉称之谓大建中汤,云:“治内虚里急少气,手足厥逆,少腹挛急,或腹满弦急不能食,起即微汗出,阴缩,或腹中寒痛,不堪劳苦,唇口舌干,精自出,或手足作寒作热,时烦苦酸痛不能,当立此补中益气。”汪昂《汤头歌诀》云其治阴斑劳损,说:“亦有阴症发斑者,淡红隐隐,散见肌表,此寒伏于下,逼其无根之火,熏肺而然,若服寒药立毙。”“又有建中十四味,阴斑劳损起沉疴。”故以十四味建中汤治之。 3.热毒炽盛,不审病情,胶于补益,病势愈剧 郑××,女,28岁。 6个多月来,鼻衄、齿衄,全身到处紫斑,医诊再生障碍性贫血。先予西药、输血等治疗2个多月不效,后又配合中药补气养阴、补气养血等2个多月,非但诸证不见好转,反而更加严重。2个多月前,因上呼吸道感染在臀部注射青霉素不吸收而续发脓肿,持续高热不退,经反复检查,诊为臀部脓肿,菌血症。予激素、抗生素、输血,并配合中药补气养血法治疗2个月,诸证非但不减,而且更甚。审其面色皓白,神志时躁时寐,齿鼻不断的有少量衄血,全身到处是大片大片的紫斑,高热,体温达39.8℃,便秘溲赤,臀部脓肿约7厘米×8厘米,红肿热痛,并时时有脓汁从手术切口中排出,色黄而臭,舌苔黄干,舌质红,脉滑而数。综合脉证,思之:面色皓白,血色素仅4克,可谓之极虚。而脉滑而数,舌苔黄干,舌质红,便秘溲赤则谓之实。其何以治?当以脉、舌论主次。脉、舌之象既为实,自当以实论治。又思:实者,何部之实?若从舌苔黄干,便秘溲赤来论则谓之病在阳明,若从斑、热而论则为病在血分,若从脓肿红肿则为热毒。综而论之,乃阳明实热,热入营血之证也。因拟清营凉血,通腑泻火,解毒消痈。处方:犀角10克(现用水牛角代替),生地30克,白芍15克,丹皮10克,大黄4克,连翘10克,银花10克,茅根30克。 服药30剂后,发热、紫斑、衄血消失,脓肿明显好转;加阿胶10克,继服30剂,血色素由4克增至9克,脓肿痊愈。为巩固疗效,又服上药10个月,愈。 某医云:前医用补阴益气、补气养血之剂血色素不见上升,而先生用清营凉血,通腑泻火解毒血色素反见上升,其故何也?答曰:病有因虚致病者,有因病致虚者。病因虚致病者,当予补益,若因病而致虚者,补益则邪愈炽,必予祛邪方可,正如张从正《儒门事亲》所说:“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 4.病在肺肾,不审其脉,但求治脾,或求肾治,延误病期 巨××,男,22岁。 半年多来,齿鼻俱衄,全身紫斑,疲乏无力。医诊再生障碍性贫血。始予西药、输血治疗无功,再配中药归脾汤、大菟丝子丸加减仍不效。审其齿鼻少量衄血,面色皓白,自汗盗汗,疲乏无力,时而烦躁不安,舌苔薄白,脉虚大而数。综合脉证,思之:脾有统血、生血之功,故医家治贫血者多从脾胃论治,然本病并无脾病之证,故不可治脾也。脉虚大数而不沉,浮脉为肺非在肾也,故但治其肾而无功也。法宜肺肾双补,养阴益气以泻相火。处方:黄芪15克,当归10克,麦冬10克,党参10克,五味子10克,生地18克,苍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 服药10剂,诸证均减,血色素由4克增至6克;继服上药30剂,自汗盗汗,衄血消失,紫斑明显减少;又服50剂,诸证消失,血色素15克,愈。 某医云:前医用补,先生亦补,何效果不同也?答曰:归经不同耳。前医之补,或从补脾,或从补肾,而愚之补则重在肺肾耳;又且前方之补,或但治脾,或但治肾,而本病肺肾俱虚,心亦不足,药未兼治故耳。 5.精气亏损,任督俱衰,不补精髓,但益气血,终非其治 贺××,男,22岁。 再生障碍性贫血4年多。医与西药与中药补气养血之剂久治不效。细审其面色皓白,疲乏无力,血色素4克,头汗多,脉细弱。综合脉证,思之:脉细弱而久病者,精气俱衰,任督不足也,非补其任督精髓不可。治宜拟填精补髓,阴阳俱补。处方:龟甲30克,党参10克,枸杞子12克,鹿角胶10克(烊化),菟丝子15克。 服药35剂,精神、食欲好转,血色素增至7克;又续服80剂,血色素增至11克。乃以上方为丸,每次6克,每日3次,调理4个月,愈。 某医问:前用诸药补气养血而不效,今用龟鹿二仙胶治之获效者何也?答曰:本病非但衰于气血,亦且精血俱亏耳。伤于精血者,非至阴至阳者不得填补耳。龟鹿二仙胶者,《证治准绳》名之日大补精髓之品,严苍山云之:“鹿得天地之阳气最全,善通督脉,足于精者,故能多淫而寿。龟得天地之阴气最厚,善通任脉,足于气者,故能伏息而寿。二物气血之属,又得造化之微,异类有情,竹破竹补之法也。人参清食气之壮火,所以补气中之怯,枸杞滋不足之真阴,所以养心神之液,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忧,入气入血,有和平之美。”故其用之得效也。 6.正虚邪实,但知补益,壅其气血,助其邪气 杜××,女,35岁。 患再生障碍性贫血3年多。医先以西药、输血等治疗不效,后又配合中药补气养血,填精补髓仍无功。审其除血色素经常保持在4~5克外,并见其面色萎黄微透青色,手足烦热,心烦易怒,胸胁苦满,时时叹气,舌苔白,脉沉弦细。综合脉证,思之:弦脉者,肝脉也;沉脉者,郁证也;细脉者,血虚也。合之于证,乃肝郁血虚之证也。因拟养血疏肝。处方: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薄荷3克,生地10克。 服药3剂,胸满心烦,手足烦热,疲乏无力等证好转,饮食明显增加;继服20剂后,诸证竟失,血色素亦增至14克。 某医云:前用补气养血,填精补髓而不效,后用逍遥疏肝而获全功,其故何也?答曰:肝者,藏血之脏也;肝者,喜调达而恶郁滞也,肝脉条达则诸脏升降正常而气血得生,郁则害脾伤胃,新血不生。前方之药补益有余,而理气不足,肝木失达者必壅其气而助其邪,故其不愈而反剧。今用黑逍遥而取效者,在于补血之中稍佐理肝之品耳。 正文 缺铁性贫血 1.虚实夹杂,不求脉证,胶于补益,其病不愈 阮××,男,24岁。 缺铁性贫血5年多。医始以西药治疗稍有好转,但3个月后不再继续改善,后又配合中药补气养血之剂治之,亦无明显效果。细询其证,3年多来,不管用药与不用药,但至夏季则血色素降至4克左右,至秋季逐步好转,冬季则血色素增至10克左右,而且精神、食欲亦明显改善。今年春天突然血色素降至3-5克,且头晕头痛,疲乏无力,心烦心悸,食欲不振尤较往年为重,舌苔黄白而腻,脉弦滑数。综合脉证,思之:贫血如此之甚,脉当见沉细而弱,今反见弦滑而数,脉证相违,必夹实邪。实邪者,痰热郁于肝胆之经也。治宜先除痰热,调理肝胆。处方:柴胡10克,黄芩6克,黄连4克,竹茹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滑石10克,竹叶10克。夜交藤30克。 服药6剂,诸证竟然大减;继服10剂,血色素增至13克;又服30剂,诸证全失,血色素15克,后果愈。 某医问:本病为何夏剧冬减?答曰:夏季者,暑令也,火令也。此病内蕴痰火,复得夏季暑火之助则火邪更炽,暑火者,伤气伤阴之邪也,火邪炽盛,内耗气阴,故夏季反剧,因此治从化痰泻火。 2.不审脉证,但知补益,以实作虚,以热作寒,终不获效 贺××,女,45岁。 疲乏无力,面色萎黄3年多。医诊缺铁性贫血。前医以铁剂等西药治之,非但诸证不减,亦且胃痛呕吐,不能饮食。后医以中药补气养血,健脾温中药治之,胃痛减,而血色素反见下降,且心烦不安,时见鼻衄。细审其证,面色萎黄,结膜苍白,疲乏无力,食纳甚差,口干舌燥,手心烦热,胃脘胀满,舌苔黄白,脉虚大弦数。综合脉证,思之:脉虚大弦数者,气阴俱虚也;面色萎黄,纳呆口干,胃脘胀满者,脾胃湿热蕴结脾胃也。治宜补气养阴以培其本,燥湿清热,升阳益胃以治其标。处方:党参10克,甘草6克,黄芪15克,当归6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神曲10克,黄柏10克,葛根15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升麻10克,泽泻10克。 服药6剂,精神大增,饮食好转,血色素由5克增至9.5克;继服12剂,饮食、精神近于正常,血色素12克。当服至30剂时,查血色素15克,精神、食欲正常,体重增至60千克。 某医云:前用健脾温中,补气养血之剂而不效者何也?答曰:血虚者当补血,此千古不破之真理。然怎么补血则有很大问题,若仅泥于血虚补血之一见则误也。因为血之生从脏腑来讲有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和肾精转化成血的不同,其中若因心血虚而血虚者当补心血,若心火灼血而致虚者则当泻心火。若肝之阴虚而血虚者当养肝阴,若肝胆实火灼血而血虚者则当泻肝火。若脾虚不能生血而血虚者当健脾,若脾胃湿热、积滞而致脾胃不能生血者则当健脾燥湿清热,食滞不化而致脾胃不能生血者当燥湿健脾,消食导滞。若。肾精亏损而致血虚者,当益精填髓。血之生从气血论,若气虚不能生血者当补气,若因实热者当泻热,若因阴血不足所致者当养阴补血。血之生从阴阳论,若阴虚者当养阴清热,若阳虚者当温阳。血之生从寒热论,若寒者当温,热者当凉。如此等等。今察其脉证,一者气阴两虚也,二者脾胃有热也,三者升降失职也。今病在气阴而但用补血,阴虚有热而用温药,升降失职积滞内停反用腻膈,故不得而效也。 正文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虚实并见,寒热并存,不审脉证,但予补益,其证不解 汪××,男,18岁。 尿血、乏力1年多。医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先以西药治疗半年多不效。后又配合中药补气养血之剂半年多仍不效。审其面色皓白无华,每天早晨小便均呈深酱油色,一到下午则尿色几近正常,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舌质淡黯,舌苔薄白,脉沉细。综合脉证,思之:面色皓白,疲乏无力者,气阴俱虚也;上午尿赤,午后尿清者,肝胆郁热,湿热下注于膀胱也;舌质淡黯者,瘀血阻滞也;脉沉者,气滞血瘀也;细者,血虚也。合而论之,乃气阴俱虚,气滞血瘀,湿热下注也。治宜拟补气养阴,理气活血,除湿清热。处方:黄芪30克,生山药30克,红花3克,龟甲12克,黄柏5克,丹皮10克,当归6克,三七粉3克,怀牛膝9克,琥珀粉6克,土茯苓60克。 服药4剂,尿血的次数与时间均明显减少;继服6剂,尿血消失,精神、食欲几近正常;又服上药30剂,诸证消失,愈。 正文 失血后贫血 泥于补益,不知祛邪,气血郁滞,生血不能 靳××,女,35岁。 头晕头痛,心悸气短,疲乏无力3年多。医诊失血后贫血。先用输血、西药治疗,使血色素升至8克,但其后不再改善,后医加用中药补气养血之剂治疗2年,血色素亦不见上升。细审其证,面色萎黄微透青色,手心烦热,心烦易怒,胸胁苦满,时时叹气,舌苔白,舌质稍淡,脉弦细。综合脉证。思之:此证非但有虚,亦且有实,实者肝郁也。治宜疏肝养血。处方: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薄荷3克,生地10克。 服药3剂,头晕头痛,心烦心悸,疲乏无力,手心烦热等证大减,饮食增加,血色素升至9克;继服20剂,诸证大部消失,饮食正常,血色素升至15克。后果愈。 某医云:患者久用补气养血之剂不效,而改用疏肝养血之剂后却迅速好转,其故何也?答曰:从中医基础理论来看,肝主疏泄,肝藏血,肝若不得条达则非但不能藏血生血,亦且伤脾害胃而不能统血生血。今本病患者补而又补,使其郁而又郁,故得疏达而速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