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类别:
其他
作者:
葛洪字数:13705更新时间:23/03/02 14:00:12
序
医有方古也。古以来着方书者,无虑数十百家,其方殆未可以数计,篇帙浩瀚,苟无良医师,安所适从?况穷乡远地,有病无医,有方无药,其不罹夭折者几希。丹阳葛稚川,夷考古今医家之说,验其方简要易得,针灸分寸易晓,必可以救人于死者,为《肘后备急方》。使有病者得之,虽无韩伯休,家自有药;虽无封君达,人可为医,其以备急固宜。华阳陶弘景曰∶葛之此制,利世实多,但行之既久,不无谬误。乃着《百一方》,疏于《备急》之后,讹者正之,缺者补之,附以炮制服食诸法,纤悉备具,仍区别内外他犯为三条,可不费讨寻,开卷见病,其以备急益宜。葛陶二君,世共知为有道之士,于学无所不贯,于术无所不通,然犹积年仅成此编,盖一方一论,已试而后录之,非徒采其简易而已。人能家置一帙,遇病得方,方必已病。如历卞和之肆举皆美玉,入伯乐之厩无非骏足,可以易而忽之邪。
葛自云,人能起信,可免夭横,意可见矣。自天地大变,此方湮没几绝,间一存者,以自宝,是岂制方本意。连帅乌侯,夙多疹疾,宦学之余,留心于医药,前按察河南北道,得此方于平乡郭氏,郭之妇翁得诸汴之掖庭,变乱之际,与身存亡,未尝轻以示人,迨今而出焉,天也,侯命上刻之,以趣其成,唯恐病者见方之晚也。虽然方之显晦,而人之生死休戚系焉。出自有时,而隐痛恻怛,如是其急者,不忍人之心也。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则侯之仁斯民也,岂直一方书而已乎?方之出,乃吾仁心之发见者也,因以见命,特书其始末,以告夫未知者。
至元丙子季秋稷亭段成巳题(亦名《肘后卒救方》,隐居又名《百一方》)抱朴子丹阳葛稚川曰∶余既穷览坟索,以着述余暇,兼综术数,省仲景元化刘戴秘要金匮绿秩黄素方,近将千卷。患其混杂烦重,有求难得,故周流华夏九州之中,收拾奇异,捃拾遗逸,选而集之,便种类殊,分缓急易简,凡为百卷,名曰玉函。然非有力不能尽写,又见周甘唐阮诸家,各作备急,既不能穷诸病状,兼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居所能立办?又使人用针,自非究习医方,素识明堂流注者,则身中荣卫尚不知其所在,安能用针以治之哉!
是使凫雁挚击,牛羊搏噬,无以异也,虽有其方,犹不免残害之疾。余今采其要约以为《肘后救卒》三卷,率多易得之药,其不获已须买之者,亦皆贱价,草石所在皆有,兼之以灸,灸但言其分寸,不名孔穴。凡人览之,可了其所用,或不出乎垣篱之内,顾眄可具。
苟能信之,庶免横祸焉!世俗苦于贵远贱近,是古非今,恐见此方,无黄帝仓公和鹊逾跗之目,不能采用,安可强乎?
太岁庚辰隐居曰∶余宅身幽岭,迄将十载。虽每植德施功,多止一时之设,可以传方远裔者,莫过于撰述。见葛氏《肘后救卒》,殊足申一隅之思。夫生人所为大患,莫急于疾,疾而不治,犹救火而不以水也。今辇掖左右,药师易寻,郊郭之外,已似难值。况穷村迥野,遥山绝浦,其间枉夭,安可胜言?方术之书,滚动条徒烦,拯济殊寡,欲就披览,迷惑多端,抱朴此制,实为深益。然尚阙漏未尽,辄更采集补阙,凡一百一首,以朱书甄别,为《肘后百一方》,于杂病单治,略为周遍矣。昔应璩为百一诗,以箴规心行。今余撰此,盖欲卫辅我躬。且《佛经》云,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是故深宜自想,上自通人,下达众庶,莫不各加缮写,而究括之。余又别撰效验方五卷,具论诸病证,徒因药变通,而并是大治,非穷居所资,若华轩鼎室,亦宜修省耳。葛云,可以施于贫家野居,然亦不止如是。今绅君子,若常处闲佚,乃可披检方书,或从禄外邑,将命遐征;或宿直禁门,晨宵隔绝;或急速戎陈,城闸极严阻,忽遇疾仓卒,唯拱手相看,曷若探之囊笥,则可庸竖成医。故备论证候,使晓然不滞,一披条领,无使过差也。寻葛氏旧方,至今已二百许年,播于海内,因而齐者,其效实多。余今重以该要,庶亦传之千祀,岂止于空卫我躬乎!旧方都有八十六首,检其四蛇两犬不假殊题;喉舌之间,亦非异处;入冢御气,不足专名;杂治一条,犹是诸病部类,强致殊分,复成失例,今乃配合为七十九首,于本文究具都无忖减,复添二十二首,或因葛一事,增构成篇,或补葛所遗,准文更撰,具如后录。详悉自究,先次比诸病,又不从类,遂具劳复在伤寒前,霍乱置耳目后,阴易之事,乃出杂治中。兼题与篇名不尽相符,卒急之时,难于寻检,今亦复其铨次,庶历然易晓。其解散脚弱、虚劳、渴痢、发背、呕血,多是贵胜之疾,其伤寒中风,诊候最难分别,皆应取之于脉,岂凡庸能究?
今所载诸方,皆灼然可用,但根据法施治,无使违逆。其痈疽,金疮形变甚众,自非具方,未易根尽。其妇女之病、小儿之病,并难治之方法不少,亦载其纲要云,凡此诸方,皆是撮其枢要,或名医垂记,或累世传良,或博闻有验,或自用得力,故复各题秘要之说,以避文繁。又用药有旧法,亦不复假事事诠诏,今通立定格,共为成准。凡服药不言先食者,皆在食前;应食后者,自各言之。凡服汤云三服。再服者,要袍山源涯味,或疏或数,足令势力相及。毒利药,皆须空腹,补泻其间,自可进粥。凡散日三者,当取旦、中、暮进之。四五服,则一日之中,量时而分均也。凡下丸散,不云酒水饮者,本方如此,而别说用酒水饮,则是可通用三物服也。凡云分等,即皆是丸散,随病轻重所须,多少无定,铢两三种五种,皆分均之分两。凡云丸散之若干分两者,是品诸药,宜多宜少之分两,非必止于若干分两,假今日服三方寸匕,须瘥止,是三五两药耳。凡云末之,是捣筛如法。
咀者,皆细切之。凡云汤煮,取三升,分三服,皆绞去滓而后酌量也。字方中用鸟兽屎作矢字,尿作溺字,牡鼠亦作雄字,干作干字。凡云钱匕者,以大钱上全抄之;若云半钱,则是一钱抄取一边尔;并用五铢钱也,方寸匕,即用方一寸抄之可也;刀圭准如两大豆。炮、熬、炙、洗治诸药,凡用半夏,皆汤洗五六度,去滑;附子、乌头,炮,去皮,有生用者,随方言之;矾石熬令汁尽;椒皆出汗;麦门冬皆去心;丸散用胶皆炙;巴豆皆去心皮,熬,有生用者,随而言之;杏人去尖皮,熬,生用者言之;葶苈皆熬;皂荚去皮子;藜芦、枳壳、甘草皆炙;大枣、栀子擘破;巴豆、桃杏仁之类,皆别研捣如膏,乃和之;诸角皆屑之;麻黄皆去节;凡汤中用芒硝、阿胶、饴糖,皆绞去滓,纳汤中,更微煮令消;红雪、朴硝等,皆状此而入药也;用麻黄即去节,先煮三五沸,掠去沫后,乃入余药。凡如上诸法,皆已具载在余所撰本草上卷中。今之人有此《肘后百一方》者,未必得见本草,是以复疏方中所用者载之,此事若非留心药术,不可尽知,则安得使之不僻缪也?案病虽千种,大略只有三条而已,一则腑脏经络因邪生疾;二则四肢九窍内外交媾;三则假为他物横来伤害,此三条者,今各以类,而分别之,贵图仓卒之时,披寻简易故也。今以内疾为上卷,外发为中卷,他犯为下卷,具列之云。
上卷三十五首治内病。
中卷三十五首治外发病。
下卷三十一首治为物所苦病。
鹿鸣山续古:观夫古方药品分两,灸穴分寸不类者,盖古今人体大小或异,脏腑血脉亦有差焉。请以意酌量药品分两,古已明,取所服多少配之,或一分为两,或二铢为两,以盏当升可也。
如中卷末紫丸方,代赭、赤石脂各一两,巴豆四十,杏仁五十枚,小儿服一麻子,百日者一小豆且多矣,若两用二铢四累,巴豆四,杏仁五枚,可疗十数小儿,此其类也。灸之分寸,取其人左右中指中节可也。其使有毒野狼虎性药,乃急救性命者也。或遇发毒急,掘地作小坑,以水令满,熟搅稍澄,饮水自解,石为地浆,特加是说于品题之后尔。
《附广肘后方》:昔伊芳尹着汤液之论,周公设医师之属,皆所以拯救民疾,俾得以全生而尽年也。然则古之贤臣爱其君,以及其民者,盖非特生者遂之而已。人有疾病,坐视其危苦,而无以救疗之,亦其心有所不忍也。仰惟国家受天成命,统一四海,主上以仁覆天下,轻税损役,约法省刑,蠲积负,柔远服,专务以德养民,故人臣奉承于下,亦莫不以体国爱民为心,惟政府内外宗公,协同辅翼,以共固天保无疆之业,其心则又甚焉于斯时也。盖民罹兵火,获见太平,边境宁而盗贼息矣,则人无死于锋镝之虑;刑罚清而狴犴空矣,则人无死于桎梏之忧;年谷丰而蓄积富矣,则人无死于沟壑之患。其所可虞者,独民之有疾病夭伤而已,思亦有以救之,其不在于方书矣乎?然方之行于世者多矣,大编广集,奇药群品,自名医贵胄,或不能以兼通而卒具,况可以施于民庶哉!于是行省乃得干统间所刊《肘后方》善本,即葛洪所谓皆单行径易,约而已验。篱陌之间,顾眄皆药,家有此方,可不用医者也。其书经陶隐居增修而益完矣,既又得唐慎微《证类本草》,其所附方,皆洽见精取,切于救治,而卷帙尤为繁重,且方随药着,检用卒难,乃复摘录其方,分以类例,而附于肘后随证之下,目之曰《附广肘后方》,下监俾更加雠次,且为之,而刊行之。方虽简要,而该病则众,药多易求,而论效则远,将使家自能医,人无夭横,以溥济斯民于仁寿之域,以上广国家博施爱物之德,其为利岂小补哉!
皇统四年十月戊子儒林郎汴京国子监博士杨用道谨
救卒中恶死方第一:救卒死,或先病痛,或常居寝卧,奄忽而绝,皆是中死,救之方。
一方取葱黄心刺其鼻,男左、女右,入七八寸。若使目中血出,佳。扁鹊法同。是后吹耳条中。葛当言此云吹鼻,故别为一法。
又方令二人以衣壅口,吹其两耳,极则易,又可以筒吹之,并捧其肩上,侧身远之,莫临死人上。
又方以葱刺耳。耳中、鼻中血出者莫怪,无血难治。有血是候,时当捧两手忽放之,须臾死人自当举手捞人,言痛乃止。男刺左鼻、女刺右鼻中,令入七八寸余,大效。亦治自缢死。与此扁鹊方同。
又方以绵渍好酒中,须臾,置死人鼻中,手按令汁入鼻中,并持其手足,莫令惊。
又方视其上唇里弦弦者,有白如黍米大,以针决去之。
又方以小便灌其面,数回即能语。此扁鹊方法。
又方取皂荚如大豆,吹其两鼻中,嚏则气通矣。
又方灸其唇下宛宛中,承浆穴,十壮,大效矣。
又方割雄鸡颈取血,以涂其面,干复涂,并以灰营死人一周。
又方以管吹下部,令数人互吹之,气通则活。
又方破白犬以拓心上。无白犬,白鸡亦佳。
又方取雄鸭,就死人口上断其头,以热血沥口中。并以竹筒吹其下部,极则易人,气通下即活。
又方取牛马粪尚湿者,绞取汁,灌其口中,令入喉。若口已噤者,以物强发之;若不可强者,乃扣齿下;若无新者,以人溺解干者,绞取汁。此扁鹊云。
又方以绳围其死人肘腕,男左女右,毕伸绳从背上大槌度以下,又从此灸,横行各半绳。此法三灸各三,即起。
又方令爪其病患人中,取醒。不者,卷其手灸下文头随年。
又方灸鼻人中,三壮也。
又方灸两足大指爪甲聚毛中,七壮。此华佗法。一云三七壮。
又方灸脐中,百壮也。
扁鹊法又云断豚尾,取血饮之,并缚以枕之,死人须臾活。
又云半夏末如大豆,吹鼻中。
又方捣女背屑重一钱匕,开口纳喉中,以水苦酒,立活。
按此前救卒死四方,并后尸蹶事,并是魏大夫传中正一真人所说扁鹊受长桑公子法,寻此传出世,在葛后二十许年,无容知见,当是斯法久已在世,故或言楚王,或言赵王,兼立语次第,亦参差故也。
又张仲景诸要方。捣薤汁以灌鼻中。
又方割丹雄鸡冠血,管吹纳鼻中。
又方以鸡冠及血涂面上,灰围四边,立起。
又方猪脂如鸡子大,苦酒一升煮沸,以灌喉中。
又方大豆二七枚,以鸡子白并酒和,尽以吞之。
救卒死而壮热者。矾石半斤,水一斗半,煮消以渍脚,令没踝。
救卒死而目闭者。骑牛临面,捣薤汁灌之耳中,吹皂荚鼻中,立效。
救卒死而张目及舌者。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了,饮以五毒诸膏散有巴豆者。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矢便者。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一升,温酒灌口中。洞者,稀粪也。灸心下一寸、脐上三寸、脐下四寸各一百壮,瘥。
若救小儿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者。马屎一丸,绞取汁以吞之。无湿者,水煮取汁。
又有备急三物丸散及裴公膏,并在后备急药条中,救卒死尤良,亦可临时合用之。凡卒死、中恶及尸蹶,皆天地及人身自然阴阳之气,忽有乖离否隔,上下不通,偏竭所致,故虽涉死境,犹可治而生,缘气未都竭也。当尔之时,兼有鬼神于其间,故亦可以符术而获济者。
附方扁鹊云,中恶与卒死鬼击亦相类,已死者为治,皆参用此方。
捣菖蒲生根,绞汁灌之,立瘥。
尸厥之病,卒死脉犹动,听其耳中如微语声,股间暖是也,亦此方治之。
孙真人治卒死方。以皂角末吹鼻中。
救卒死尸蹶方第二:尸蹶之病,卒死而脉犹动,听其耳中,循循如啸声,而股间暖是也,耳中虽然啸声而脉动者,故当以尸蹶,救之方。
以管吹其左耳中极三度,复吹右耳三度,活。
又方捣干菖蒲,以一枣核大,着其舌下。
又方灸鼻人中,七壮,又灸阴囊下。去下部一寸,百壮。若妇人,灸两乳中间。又云爪刺人中良久,又针人中至齿,立起。
此亦全是魏大夫传中扁鹊法,即赵太子之患。又张仲景云,尸一蹶,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然而死也。
以菖蒲屑纳鼻两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着舌下。又云扁鹊法。治楚王效。
又方剔左角发,方二寸,烧末,以酒灌,令入喉,立起也。
又方以绳围其臂腕,男左女右,绳从大椎上度,下行脊上,灸绳头五十壮,活。此是扁鹊秘法。
又方熨其两胁下,取灶中墨如弹丸,浆水和饮之,须臾,三四,以管吹耳中,令三四人更互吹之。又小管吹鼻孔,梁上尘如豆,着中吹之,令入,瘥。
又方白马尾二七茎,白马前脚目二枚,合烧之,以苦酒丸如小豆。开口吞二丸,须臾,服一丸。
又方针百会,当鼻中,入发际五寸,针入三分,补之。针足大指甲下肉侧去甲三分,又针足中指甲上,各三分,大指之内,去端韭叶,又针手少阴、锐骨之端各一分。
又方灸膻中穴二十八壮。
救卒客忤死方第三:客忤者,中恶之类也,多于道门门外得之,令人心腹绞痛胀满,气冲心胸,不即治,亦杀人,救之方。
灸鼻人中三十壮,令切鼻柱下也,以水渍粳米,取汁一二升,饮之。口已噤者,以物强发之。
又方捣墨,水和,服一钱匕。
又方以铜器若瓦器,贮热汤,器着腹上;转冷者,撤去衣,器亲肉;大冷者,易以热汤,取愈则止。
又方以三重衣着腹上,铜器着衣上,稍稍,少许茅于器中烧之,茅尽益之,勿顿多也,取愈乃止。
又方以绳横度其人口,以度其脐,去四面各一处,灸各三壮,令四火俱起,瘥。
又方横度口中,折之令上,头着心下,灸下头五壮。
又方真丹方寸匕,蜜三合,和服。口噤者,折齿下之。
扁鹊治忤有救卒符并服盐汤法,恐非庸世所能,故不载。而此病即今人所谓中恶者,与卒死鬼击亦相类,为治皆参取而用之已死者。
捣生菖蒲根,绞取汁,含之,立瘥。
卒忤,停尸不能言者。桔梗(烧)二枚,末之,服。
又方末细辛、桂,分等,纳口中。
又方鸡冠血和真珠,丸如小豆,纳口中,与三四枚,瘥。
若卒口噤不开者。末生附子,置管中,吹纳舌下,即瘥矣。
又方人血和真珠,如梧桐子大,二丸,折齿纳喉中,令下。
华佗卒中恶、短气欲死。灸足两拇指上甲后聚毛中,各十四壮,即愈。未瘥,又灸十四壮。前救卒死方,三七壮,已有其法。
又张仲景诸要方麻黄四两,杏仁七十枚,甘草一两。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令咽之。通治诸感忤。
又方韭根一把,乌梅二十个,茱萸半斤。以水一斗煮之,以病患栉纳中三沸,栉浮者生,沉者死。煮得三升,与饮之。
又方桂一两,生姜三两,栀子十四枚,豉五合。捣,以酒三升,搅,微煮之,味出去滓,顿服取瘥。
飞尸走马汤巴豆二枚,杏仁二枚。合绵缠椎,令碎,着热汤二合中,指捻令汁出,便与饮之,炊间顿下饮,瘥。小量之,通治诸飞尸鬼击。
又有诸丸散,并在备急药中。客者,客也;忤者,犯也,谓客气犯人也。此盖恶气,治之多愈,虽是气来鬼鬼毒厉之气,忽逢触之其衰歇,故不能如自然恶气治之,入身而侵克脏腑经络,瘥后,犹宜更为治,以消其余势,不尔,亟终为患,令有时辄发。
附方《外台秘要》治卒客忤,停尸不能言。细辛、桂心,等分,纳口中。
又方烧桔梗二两,末。米饮服,仍吞麝香如大豆许,佳。
《广利方》治卒中客忤垂死。麝香一钱。重研,和醋二合,服之,即瘥。
治卒得鬼击方第四:鬼击之病,得之无渐卒着,如人力刺状,胸胁腹内,绞急切痛,不可抑按,或即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一名鬼排。治之方。
灸鼻下人中一壮,立愈。不瘥,可加数壮。
又方升麻、独活、牡桂,分等。末,酒服方寸匕,立愈。
又方灸脐下一寸,二壮。
又方灸脐上一寸,七壮,及两踵白肉际,取瘥。
又方熟艾如鸭子大,三枚。水五升,煮取二升,顿服之。
又方盐一升,水二升。和搅饮之,并以冷水之。勿令即得吐,须臾吐,即瘥。
又方以粉一撮,着水中搅。饮之。
又方以淳酒吹纳两鼻中。
又方断白犬一头,取热犬血一升。饮之。
又方割鸡冠血以沥口中,令一咽,仍破此鸡以心下,冷乃弃之于道边。得乌鸡弥佳,妙。
又方牛子屎一升。酒三升,煮服之。大牛亦可用之。
又方刀鞘三寸。烧末,水饮之。
又方烧鼠屎末服,如黍米不能饮之,以少水和纳口中。
又有诸丸散,并在备急药条中。今巫实见人忽有被鬼神所摆拂者,或犯其行伍,或遇相触突,或身神散弱,或愆负所贻,轻者因而获兔,重者多见死亡,犹如燕简辈事,非为虚也,必应死,亦不可,要自不得不救尔。
附方《古今录验》疗妖魅猫鬼病患不肯言鬼方。鹿角屑捣散,以水服方寸匕,即言实也。
治卒魇寐不寤方第五:卧忽不寤,勿以火照,火照之杀人,但痛啮其踵及足拇指甲际,而多唾其面,即活。又治之方。
末皂角,管吹两鼻中,即起。三四日犹可吹。又以毛刺鼻孔中,男左女右,辗转进之。
又方以芦管吹两耳,并取病患发二七茎,作绳纳鼻孔中,割雄鸡冠取血,以管吹入咽喉中,大效。
又方末灶下黄土,管吹入鼻中。末雄黄并桂,吹鼻中,并佳。
又方取井底泥涂目毕,令人垂头于井中,呼其姓名,即便起也。
又方取韭捣,以汁吹鼻孔。冬月可掘取根,取汁灌于口中。
又方以盐汤饮之,多少约在意。
又方以其人置地,利刀画地,从肩起,男左女右,令周面以刀锋刻病患鼻,令入一分,急持勿动,其人当鬼神语求哀,乃问,阿谁,何故来,当自乞去,乃以指灭向所画地,当肩头数寸,令得去,不可不具诘问之也。
又方以瓦甑覆病患面上,使人疾打,破甑,则寤。
又方以牛蹄或马蹄,临魇人上。亦可治卒死。青牛尤佳。
又方捣雄黄,细筛,管吹纳两鼻中。桂亦佳。
又方菖蒲末,吹两鼻中,又末纳舌下。
又方以甑带左索缚其肘后,男左女右,用余稍急绞之,又以麻缚脚,乃诘问其故,约敕解之。令一人坐头守,一人于户内呼病患姓名,坐人应曰诺,在便苏。
卒魇不觉。灸足下大趾聚毛中,二十一壮。
人喜魇及恶梦者。取火死灰,着履中,合枕。
又方带雄黄,男左女右。
又方灸两足大趾上聚毛中,灸二十壮。
又方用真麝香一字于头边。
又方以虎头枕尤佳。
辟魇寐方。取雄黄如枣核,系左腋下。令人终身不魇寐。
又方真赤方一赤以枕之。
又方作犀角枕佳。以青木香纳枕中,并带。
又方魇治卒魇寐久。书此符于纸,烧令黑,以少水和之,纳死人口中,悬鉴死者耳前打之,唤死者名,不过半日,即活。
魇卧寐不寤者,皆魂魄外游,为邪所执,录欲还未得所,忌火照,火照遂不复入,而有灯光中魇者,是本由明出,但不反身中故耳。
附方《千金方》治鬼魇不寤。皂荚末刀圭,起死人。
治卒中五尸方第六:五尸者(飞尸、遁尸、风尸、沉尸、尸注也,今所载方兼治之),其状腹痛,胀急,不得气息,上冲心胸,旁攻两胁,或块涌起,或挛引腰脊,兼治之方。
灸乳后三寸,十四壮,男左女右。不止,更加壮数,瘥。
又方灸心下三寸,六十壮。
又方灸乳下一寸,随病左右,多其壮数,即瘥。
又方以四指尖其痛处,下灸指下际数壮,令人痛,上爪其鼻人中,又爪其心下一寸,多其壮,取瘥。
又方破鸡子白,顿吞之。口闭者,纳喉中摇顿令下,立瘥。
又方破鸡子白,顿吞七枚。不可,再服。
又方理商陆根,熬以囊贮,更番熨之,冷复易。虽有五尸之名,其例皆相似,而有小异者(飞尸者,游走皮肤,洞穿脏腑,每发刺痛,变作无常也;遁尸者,附骨入肉,攻凿血脉,每发不可得近,见尸丧、闻哀哭便作也;风尸者,淫跃四肢,不知痛之所在,每发昏恍,得风雪便作也;沉尸者,缠结脏腑,冲心胁,每发绞切,遇寒冷便作也;尸注者,举身沉重,精神错杂,常觉废,每节气改变,辄致大恶,此一条别有治后熨也)。凡五尸,即身中死鬼接引也,共为病害,经术甚有消灭之方,而非世徒能用,今复撰其经要,以救其敝方。
雄黄一两,大蒜一两。令相和似弹丸许,纳二合热酒中,服之,须臾,瘥。未瘥,更作。
已有者,常蓄此药也。
又方干姜、桂,分等。末之,盐孔指撮,熬,令青末,合水服之,即瘥。
又方捣蒺藜子蜜丸服。如胡豆,二丸,日三。
又方粳米二升。水六升,煮一沸服之。
又方猪肪八合。铜器煎,小沸,投苦酒八合,相和,顿服,即瘥。
又方掘地作小坎,水满中,熟搅,取汁服之。
又方取屋上四角茅,纳铜器中,以三赤,布覆腹,着器布上,烧茅令热,随痛追逐,下痒,即瘥。若瓦屋,削取四角柱烧之,亦得极大神良者也。
又方桂一赤,姜一两,巴豆三枚。合捣末,苦酒和如泥,以敷尸处,燥,即瘥。
又方乌臼根(锉)二升。煮令浓,去滓,煎汁,凡五升,则入水一两,服五合至一升,良。
又方忍冬茎叶(锉)数斛。煮令浓,取汁煎之,服如鸡子一枚,日二三服,佳也。
又方烧乱发,熬杏仁等分。捣膏,和丸之,酒服,桐子大三丸,日五六服。
又方龙骨三分,藜芦二分,巴豆一分。捣,和井花水服如麻子大,如法丸。
又方漆叶曝干。捣末,酒服之。
又方鼍肝一具。熟煮,切。食之令尽,亦用蒜薤。
又方断鳖头烧末。水服,可分为三度,当如肉者,不尽,后发更作。
又方雄黄一分,栀子十五枚,芍药一两。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又方栀子二七枚,烧末服。
又方干姜、附子各一两,桂二分,巴豆三十枚(去心,并生用)。捣筛,蜜和捣万杵,服二丸,如小豆大。此药无所不治。
又飞尸入腹刺痛死方。凡犀角、射罔、五注丸,并是好药,别在大方中。治卒有物在皮中,如虾蟆,宿昔下入腹中,如杯不动摇,掣痛不可堪,过数日即煞人方。
巴豆十四枚,龙胆一两,半夏、土瓜子各一两,桂一斤半。合捣碎,以两布囊贮,蒸热,更番以熨之,亦可煮饮,少少服之。
此本在杂治中,病名曰阴尸,得者多死。
治尸注鬼注方第七:尸注、鬼注病者,葛云,即是五尸之中尸注,又挟诸鬼邪为害也。其病变动,乃有三十六种至九十九种,大略使人寒热、淋沥、恍恍、默默,不的知其所苦,而无处不恶,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觉知此候者,便宜急治之,方。
取桑树白皮,曝干,烧为灰,得二斗许,着甑中蒸,令气浃便下,以釜中汤三四斗,淋之又淋,凡三度,极浓止。澄清取二斗,以渍赤小豆二斗一宿,曝干,干复渍灰,汁尽止。
乃湿蒸令熟,以羊肉若鹿肉作羹,进此豆饭,初食一升至二升取饱,满微者三四斗,愈极者七八斗,病去时体中自觉,疼痒淫淫。或若根本不拔,重为之,神验也。
又方桃仁五十枚。破,研,以水煮取四升,一服尽。当吐,吐病不尽,三两日更作。
若不吐,非注。
又方杜蘅一两,茎一两,人参半两许,瓠子二七枚,松萝六铢,赤小豆二七枚。捣末,散,平旦温服方寸匕,晚当吐百种物。若不尽,后更服之也。
又方獭肝一具。阴干,捣末,水服方寸匕,日三。一具未瘥,更作。姚云神良。
又方朱砂、雄黄各一两,鬼臼、草各半两,巴豆四十枚(去心皮),蜈蚣两枚。捣,蜜和丸服,如小豆,不得下,服二丸。亦长将行之。姚氏,烧发灰、熬杏仁紫色分等。捣如脂,猪脂和酒服,梧桐子大,日三服,瘥。
又有华佗狸骨散、龙牙散、羊脂丸诸大药等,并在大方中,及成帝所受淮南丸,并疗疰易灭门,女子小儿多注车、注船、心闷乱、头痛吐,有此疹者宜辟方。
车前子、车下、李根皮、石长生、徐长卿各数两,分等。粗捣,作方囊,贮半合,系衣带及头。若注船,下暴,以和此共带之,又临入船,刻取此船,自烧作屑,以水服之。
附方《子母秘录》治尸注。烧乱发如鸡子大。为末,水服之,瘥。
《食医心镜》主传尸、鬼气、咳嗽、癖、注气,血气不通,日渐羸瘦。方∶桃仁一两,去皮尖,杵碎。以水一升半煮汁,着米煮粥,空心食之。
治卒心痛方第八:治卒心痛。桃白皮煮汁。宜空腹服之。
又方桂末若干、姜末二药,并可单用,温酒服方寸匕,须臾,六七服,瘥。
又方驴屎,绞取汁五**。及热顿服,立定。
又方东引桃枝一把,切。以酒一升,煎取半升,顿服,大效。
又方生油半合,温服,瘥。
又方黄连八两。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温服五合,每日三服。
又方当户以坐,若男子病者,令妇人以一杯水以饮之;若妇人病者,令男子以一杯水以饮之。得新汲水尤佳。又以蜜一分,水二分,饮之,益良也。
又方败布裹盐如弹丸。烧令赤,末,以酒一盏服之。
又方煮三沸汤一升,以盐一合搅,饮之。若无火作汤,亦可用水。
又方闭气忍之数十度,并以手大指按心下宛宛中,取愈。
又方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若为客气所中者,当吐之虫物。
又方苦酒一杯,鸡子一枚。着中合搅,饮之。好酒亦可用。
又方取灶下热灰,筛去炭分,以布囊贮,令灼灼尔。便更番以熨痛上,冷,更熬热。
又方蒸大豆,若煮之,以囊贮。更番熨痛处,冷复易之。
又方切生姜若干姜半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又方灸手中央长指端三壮。
又方好桂,削去皮。捣筛,温酒服三方寸匕。不瘥者,须臾,可六七服。无桂者,末干姜,佳。
又方横度病患口折之,以度心厌下,灸度头三壮。
又方尽地作五行字,撮中央土,以水一升,搅饮之也。
又方吴茱萸二升,生姜四两,豉一升。酒六升,煮三升半。分三服。
又方人参、桂心、栀子(擘)、甘草(炙)、黄芩各一两。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奇效。
又方桃仁七枚,去皮尖,熟,研。水合顿服,良。亦可治三十年患。
又方附子二两(炮),干姜一两。捣,蜜丸。服四丸,如梧子大,日三。
又方吴茱萸一两半,干姜,准上桂心一两,白术二两,人参、橘皮、椒(去闭口及子、汗)、甘草(炙)、黄芩、当归、桔梗各一两,附子一两半(炮)。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大。日三,稍加至十丸、十五丸,酒饮下,饭前食后任意,效验。
又方桂心八两。水四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又方苦参三两,苦酒升并。煮取八合,分再服。亦可用水无煮者,生亦可用。
又方龙胆四两。酒三升,煮取一升半。顿服。
又方吴茱萸五合,桂一两。酒二升半,煎取一升,分二服,效。
又方吴茱萸二升,生姜四两,豉一升。酒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为三服。
又方白鸡一头,治之如食法。水三升,煮取二升,去鸡煎汁,取**,纳苦酒**,入真珠一钱,复煎取**,纳末麝香如大豆二枚。顿服之。
又方桂心、当归各一两,栀子十四枚。捣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五服。亦治久心病发作有时节者也。
又方桂心二两,乌头一两。捣,筛,蜜和为丸。一服如梧子大三丸,渐加之。
暴得心腹痛如刺方。苦参、龙胆各二两,升麻、栀子各三两。苦酒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当大吐,乃瘥。
治心疝发作,有时激痛难忍方。真射、吴茱萸分等。捣末,蜜和丸,如麻子。服二丸,日三服。勿吃热食。
又方灸心鸠尾下一寸,名巨阙,及左右一寸,并百壮。又与物度颈及度脊如之,令正相对也,凡灸六处。
治久患常痛,不能饮食,头中疼重方。乌头六分,椒六分,干姜四分。捣末,蜜丸。酒饮服,如大豆四丸,稍加之。
又方半夏五分,细辛五分,干姜二分,人参三分,附子一分。捣末,苦酒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治心下牵急懊痛方。桂心三两,生姜三两,枳实五枚。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亦可加术二两、胶饴半斤。
治心肺伤动冷痛方。桂心二两,猪肾二枚。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附子二两,干姜一两。蜜丸。服四丸如梧子大,日三服。
治心痹心痛方。蜀椒一两(熬令黄)。末之,以狗心血丸之,如梧子。服五丸,日五服。
治心下坚痛,大如碗边,如旋,名为气分,饮水所结方。枳实七枚,炙术三两。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当稍软也。
若心下百结积,来去痛者方。吴茱萸末一升,真射如弹丸一枚。合捣,以鸡子白和丸,丸如小豆大。服二丸,即瘥。
治心痛多唾,似有虫方。取六畜心,生切作十四脔,刀纵横各割之,以真丹一两,粉肉割中。旦悉吞之,入雄黄、麝香,佳。
饥而心痛者,名曰饥疝。龙胆、附子、黄连分等。捣筛。服一钱匕,日三度服之。
附方《药性论》主心痛、中恶或连腰脐者。盐如鸡子大。青布裹烧赤,纳酒中。顿服,当吐恶物。
《拾遗》序,延胡索止心痛,末之,酒服。
《圣惠方》治久心痛,时发不定,多吐清水,不下饮食。以雄黄二两,好醋二升,慢火煎成膏,用干蒸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姜汤下。
又方治九种心痛妨闷。用桂心一分为末,以酒一大盏,煎至半盏,去滓,稍热服,立效。
又方治寒疝心痛,四肢逆冷,全不饮食。用桂心二两为散。不计时候,热酒调下一钱匕。
《外台秘要》治卒心痛。干姜为末。水饮调下一钱。
又方治心痛。当归为末。酒服方寸匕。
又《必效》治心痛。熊胆如大豆。和水服,大效。
又方取鳗鲡鱼,淡炙令熟。与患人食一二枚,永瘥。饱食弥佳。
《经验方》治四十年心痛不瘥。黍米,淘汁。温服,随多少。
《经验后方》治心痛。姜黄一两,桂穣三两。为末,醋汤下一钱匕。
《简要济众》治九种心痛,及腹胁积聚滞气。筒子干漆二两。捣碎,炒烟出,细研,醋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热酒下,醋汤亦得,无时服。
姚和众治卒心痛。郁李仁三七枚,烂嚼,以新汲水下之,饮温汤尤妙。须臾痛止,却煎薄盐汤热呷之。
《兵部手集》治心痛不可忍,十年五年者,随手效。以小蒜酽醋煮,顿服之,取饱。不用着盐。
治卒腹痛方第九:治卒腹痛方。书舌上作风字,又画纸上作两蜈蚣相交,吞之。
又方捣桂末,服三寸匕。苦酒、人参、上好干姜亦佳。
又方粳米二升。以水六升,煮二七沸。饮之。
又方食盐一大把。多饮水送之,忽当吐,即瘥。
又方掘土作小坎,水满饮中,熟搅取汁。饮之。
又方令人骑其腹,溺脐中。
又方米粉一升。水二升,和饮。
又方使病患伏卧,一人跨上,两手抄举其腹,令病患自纵重轻举抄之,令去床三尺许,便放之,如此二七度止。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
又方令卧枕高一尺许,拄膝使腹皮气入胸,令人抓其脐上三寸便愈。能干咽吞气数十遍者弥佳。此方亦治心痛,此即伏气。
治卒得诸疝,小腹及阴中相引,痛如绞,自汗出欲死方。捣沙参末,筛,服方寸匕,立瘥。
此本在杂治中,谓之寒疝,亦名阴疝,此治不瘥,可服诸利丸下之,作走马汤亦佳。
治寒疝腹痛,饮食下唯不觉其流行方。椒二合,干姜四两。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饴一斤,又煎取半分,再服,数数服之。
又方半夏一升,桂八两,生姜一升。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
治寒疝,来去每发绞痛方。吴茱萸三两,生姜四两,豉二合。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
又方附子一枚,椒二百粒,干姜半两,半夏十枚,大枣三十枚,粳米一升。水七升,煮米熟。去滓,一服一升,令尽。
又方肉桂一斤,吴茱萸半升。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又方牡蛎、甘草、桂各二两。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再服。
又方宿乌鸡一头(治如食法),生地黄七斤。合细锉之,着甑蔽中蒸,铜器承。须取汁,清旦服,至日晡令尽。其间当下诸寒癖讫,作白粥渐食之。久疝者,下三剂。
附方《博济方》治冷热气不和,不思饮食,或腹痛刺。山栀子、川乌头等分。生捣为末,以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炒生姜汤下。如小肠气痛,炒茴香、葱酒任下二十丸。
《经验方》治元藏气发,久冷腹痛虚泻。
应急大效玉粉丹生硫黄五两,青盐一两,以上衮细研,以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热酒空心服,以食压之。
《子母秘录》治小腹疼,青黑,或亦不能喘。苦参一两。醋一升半,煎八合,分二服。
《圣惠方》治寒疝,小腹及阴中相引痛,自汗出。以丹参一两,杵为散。每服热酒调下二钱匕,佳。
治心腹俱痛方第十:治心腹俱胀痛,短气欲死或已绝方。取栀子十四枚,豉七合。以水二升,先煮豉取一升二合,绞去滓,纳栀子,更煎取八合,又绞去滓,服半升,不愈者尽服之。
又方浣小衣。饮其汁一二升,即愈。
又方桂二两(切)。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八合。去滓,顿服。无桂者,着干姜亦佳。
又方乌梅二七枚。以水五升煮一沸,纳大钱二七枚,煮得二升半。强人可顿服,羸人可分为再服,当下便愈。
又方茱萸二两,生姜四两。豉三合,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即瘥。
又方干姜一两,巴豆二两。捣蜜丸。一服如小豆二丸,当吐下,瘥。
治心腹相连常胀痛方。野狼毒二两,附子半两。捣。筛,蜜丸如梧子大。日一服一丸;二日二丸;三日后服三丸,再一丸;至六日,服三丸,自一至三以常服,即瘥。
又方吴茱萸一合,干姜四分,附子、细辛、人参各二分。捣筛,蜜丸如梧子大。服五丸,日三服。
凡心腹痛,若非中恶霍乱,则是皆宿结冷热所为。今此方可采以救急,瘥后,要作诸大治,以消其根源也。
附方《梅师方》治心腹胀坚,痛闷不安,虽未吐下欲死。以盐五合,水一升,煎令消,顿服,自吐下,食出即定。不吐更服。
孙真人方治心腹俱痛。以布裹椒薄注上火熨,令椒汗出,良。
《十全方》,心脾痛。以高良姜(细锉,炒)杵末,米饮调下一钱匕立止。
治卒心腹烦满方第十一:治卒心腹烦满,又胸胁痛欲死方。以热汤令灼灼尔,渍手足,复易秘方。
又方青布方寸,鹿角三分,乱发灰二钱匕。以水二升,煮令得一升五合。去滓,尽服之。
又方锉薏苡根,浓煮取汁。服三升。
又方取比轮钱二十枚,水五升,煮取三沸。日三服。
又方捣香菜汁,服一二升。水煮干姜亦佳。
又方即用前心痛栀子豉汤法,瘥。
又方黄芩一两,杏仁二十枚,牡蛎一两。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治厥逆烦满常欲呕方。小草、桂、细辛、干姜、椒各二两,附子二两(炮)。捣,蜜和丸,服如桐子大四丸。
治卒吐逆方。灸乳下一寸,七壮,即愈。
又方灸两手大拇指内边爪后第一文头各一壮,又灸两手中央长指爪下一壮,愈。
此本杂治中,其病亦是痰壅霍乱之例,兼宜根据霍乱条法治之。人卒在此上条,患者亦少,皆因他病兼之耳。或从伤寒未复,或从霍乱吐下后虚燥,或者劳损服诸补药痞满,或触寒热邪气,或食饮协毒,或服药失度,并宜各循其本源为治,不得专用此法也。
附方《千金方》治心腹胀,短气。以草豆蔻一两,去皮为末。以木瓜生姜汤下半钱匕。
《斗门方》治男子女人久患气胀心闷,饮食不得,因食不调,冷热相击,致令心腹胀满方。浓朴火上炙令干,又蘸姜汁炙,直待焦黑为度。捣筛,如面。以陈米饮调下,二钱匕,日三服良。亦治反胃止泻,甚妙。
《经验方》治食气遍身黄肿,气喘,食不得,心胸满闷。
不蛀皂角(去皮子,涂好醋,炙令焦,为末)一钱匕,巴豆七枚(去油膜)。二件以淡醋及研好墨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食后陈橘皮汤下,日三服,隔一日增一丸,以利为度。
如常服,消酒食。
《梅师方》治腹满不能服药。煨生姜,绵裹,纳下部中,冷即易之。
《圣惠方》治肺脏壅热烦闷。新百合四两。蜜半盏,和蒸令软。时时含一枣大,咽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