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论禅札记 (4)
类别:
其他
作者:
胡适字数:921更新时间:23/03/02 14:02:42
省(左目右上囱下心)死在绍圣三年【1096】,年五十五。见子由的《逍遥(左目右上囱下心)禅师塔碑》。【《后集》廿四】
朱子四字诀
宁烦毋略,宁下毋高,宁浅毋深,宁拙毋巧。【《答汪尚书》,甲申十月廿三日,隆兴二,1164,朱子三十五岁】
宁详毋略,宁下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李方子录,戊申以后,淳熙一五,1188,朱子五十九岁】
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廖谦录,甲寅绍熙五,1195,朱子六十五岁】
看《语类》十一,一七下盖卿甲寅记,百廿二,一,伯羽记。
某块坐穷山,绝无师友之助,惟时得钦夫书问往来,讲究此道。近方觉有脱然处。潜味之久,益觉日前所闻于西林而未之契者,皆不我欺矣。幸甚幸甚。恨未得质之高明也。【朱子三十一岁时,——绍兴三十年庚辰,1160,——往延平谒李侗,“退而寓于西林院惟可师之舍,以朝夕往来受教焉。阅数月而后去。”他三十三岁,——1162,----又住西林院】
元来此事与禅学十分相似,所争毫末耳。然此毫末却甚占地步。今学者既不知禅,而禅者又不知学,互相排击,都不劄着痛处。亦可笑耳。【《续集》五《答罗参议》,此书无年月,但王白田编在乾道二年丙戌——1166,——朱子卅七岁时,似不误】
李侗有《与罗博文书》【《王谱》一上,二一——二二】——原稿至此为止。
5所谓“六祖呈心偈”的演变
【一】敦煌本《坛经》
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此处可以看出惠能故事的作者拟作了两首偈,而没有决定用那一首,就把两首暂时都保存在稿本里。敦煌写本此节保存的正是这两首原稿的状态。
11世纪里西夏文译的《坛经》残本还保存这两首的原样子。罗福成译文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法常清净,如何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即如明镜。
明镜本清净,如何惹尘埃?
西夏文译本及罗译,见北平图书馆馆刊四卷第三号。
【二】日本京都堀川兴圣寺本《坛经》
此本的底本是绍兴二十三年【1153】蕲州刻本,而蕲州刻本的底本是天圣九年【1031】晁回第十六次看过的惠昕在乾德五年【1967】改订的两卷十一门写本。兴圣寺本,昭和八年【民国二十年,1933】影印。
此本的“六祖呈心偈”已删两首,存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三】日本加贺大乘寺出来的道元写本
此本昭和十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