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义务,悬于遥空,明如众星。
类别:
其他
作者:
王统照字数:10069更新时间:23/03/02 14:03:18
惟仁爱兮,是能安慰;清洁,与祝福;
其散于人之足下,乃如万花。
我们无遥空众星之明;也无足下万花之好,那末我们却也终不能安为怯愚者。“仁爱”呵!是难于说明的;然而欲求达安慰,清洁,祝福的地步,以脱此风吹雨打的沈默中的萧索,第一义务呵!我们愿将归来的心,如射箭般地投入。
生命与性质
我们都知道德国的狂天才哥德(Goethe)是何等样的人,他的平生是神秘的与浪漫的,他博学多才无所不能,他不但在文学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他并且在哲学史中与生物学史中亦有其相当的成绩。自然,他的文学的著作尤为人所欢迎。他的宇宙观人生观,及对于艺术上的见解,真足以独挹群言之英,推倒同时的豪杰。他的名著《浮士德》一书,足以震动世界的思潮。总之:他实是历史上值得令人惊异的一个伟人。
哥德的平生与其著作的特色,近几年来各杂志上介绍的也不少,恕我不再在此多说。不过各杂志上多从他的文艺方面的成就批评与介绍这个不羁之才的特点,说他是德国浪漫主义的创始者;说他为希腊之美的渴慕者;说他为灵肉冲突的代表者;说他为大宇宙的爱抱者。他的名著为《少年维特之烦恼》,如他的《浮士德》,如他的伟大的诗,这些特点,都时时流溢于字里行间。不过除开文艺方面,他可予人以最大的崇仰与惊异外,其零简小册,关于思想的择挥发的,殊少人提及。我在此所以要论他的小册子著作《生命与性质》的缘故亦在此。因越在这等随意著作的小册子中,更可看出他的天才,他的对于人生的见解呢。
要知道哥德的性情,与其努力的方面,是多方面的。他对于人生处处用热烈而经过严厉之经验的反省,来作立足点。他蔑视蜉蝣式的人生。对于虚伪疏松的社会况状,他哪能会满足。“归于自然”,那是他一生的目的。他将宇宙看作个有生命有活跃的生力的整体以人与自然密相吻合,绝无隔阂为标准。既然如此,他对于一般的虚浮及拘拘于得失利害的政治与社会现相,当然是弃之如遗了。在他的《浮士德》中有几句是:
凡努力的人们,都可以得到我们的拯救的呵。
由此也可以见出他的主张之一斑了。
如今让我来谈谈这本《生命与性质》吧。这本书还是哥德中年作的,字数并不多,像是随意写下来的笔记一般,并没分开若干大部分。共有七篇,全是说人生一些整个的问题的。有的像些格言,很少长篇大论,然内中包括的真理,却随处可见。如第一篇中有几句是:
“真理之发,即在一个人知道怎样找到并且评量在每件事物的善里,可以收真理之爱,指示出来。”又如:
“人在老年,其所作者,较其少年时尤为加多。”这是哥德努力的表现主张之一。
“读须欲其解,著作须欲其知,信仰须欲其豁然贯通;当汝愿望一物时,汝收取之,至汝需用时汝则劫取,至汝已经验过,汝又恒愿而之他。”
“除去使我们在一切现象的密接中有信仰外,理论在其本身,绝无用处。”又有一条最有深远之趣味的。
“伟大的之理想,当其第一次出现时最有势力,故冒险可生机会,而远过于在非冒险中者。”
此几条固是我择尤写出者,但类此等语句,不可胜书,由此可见此小册子之体裁与其风格了。自然他不是按诸科学研究的哲学论文。然就此零星之说中,足以找出哥德的人格的寄托及其对于生命的批评态度来。
总之这本小书可以有欣赏与研究哥德零星思想之表现的价值的,是可以由此窥见哥德的哲学的片段的。
此书为Appeal Published Company出版的袖珍小丛书的第二百十二册。
杂记二则
之一
作诗到底是完全的自我表现好?还是不带一些文艺上的贵族性好?这是近来作诗者与评诗者一个争执的问题。我以为这不过是个人主观的谬误。为艺术的艺术,与为人生的艺术,我至终不承认两者能有界限分明的划线与其定则。譬如托尔斯泰之作何为艺术(What is Art),虽是以平民艺术为艺术的极则,但他在那时的环境与见闻,及其感觉到的领域之内,如此主张,未尝是不对。也如同在今日的中国,一些人提倡自然主义的文学,更何曾是要将文学定于一等之下,不许有异统发生与传播的余地。这也是为一时环境的救济与超升起见罢了。然而也不能说除了实用,便抹倒一切的文学作品。必先有此——至少有此点的明解之处,方可以研究文学。
诗,在新体诗初兴之始,大家都努力做写实的无韵诗,信从赤裸裸的教义,然经过两三年的试验,各人努力的结果,却也不是始从前那样群趋一致了。于是便有以上两个问题讨论的发端。我相信两者俱有理由,俱为诗的形成不可缺的要素;不过但看如何说法。中国人论理的观念,原不清楚,本来是有利无弊的话,而经过一般思想笼统的中国人的传会就易生谬解了。
话虽如此说;而中国人对于文学的吸收性,向来被传统思想束缚得牢牢的,虽曰解放,但大多数却不从真正解放中去研究,所以严格说起来,勿论那样学问,都是中国人误了主义;却不是……主义误了中国人。
我近中读《仇池笔记》,偶然看到一则,是:“读鲁直诗,如见鲁仲连,李太白不敢复论鄙事。虽若不入用,不无补于世也。”我以为这几句话极为公平,虽然不是正式的文学批评。论鄙事无碍其为好诗;即无补于世也无碍其为好,诗,单看作品自身的价值罢了。但这等话说来颇长,一些太过重主观与拗执的主张者,不知以此语为然否?
我只是看到这几句话随手写下来的杂记而已。
之二
曾前许多人,以那些红红绿绿的杂志,称之为鸳鸯式,蝴蝶派的东西,虽是不屑的说法;然而就他们下的字义上看来,至少那些东西,还值得当“彩色斑斓”的玩具看待,其中尽是草包,但还有那个鸳鸯蝴蝶的空壳。诚然如此说来,似乎是一椿可笑的事。
不过这等已消沉的杂志,现在竟复生了,且更为壮健而兴旺。一般人的攻评,鄙弃,都是毫无效力,阅者,出版者,皆是日见其多,不见其少。
到底中国人的惰性,究不过如此,我们更有何等说法。
宋人罗大经在他的一则论文章的短记中说:“巧女之刺绣,虽精妙绚烂,才可人目,初无补于实用,后世之文似之。”可怜现在那些红红绿绿的杂志,还是巧女的作品吗?还是精妙绚烂吗?不实用是更不成问题了。它们已经将它们以前勉强还可被人称为鸳鸯,蝴蝶字等代名辞的“绚烂”二个字,也配不上。谁还知道是些甚么呢!
古老民族就是这等以退为进吗?“此虽小道”,然不能不让人默然沉想到无量数的事实上去。
将来的创造——创造“新中国大学”的原动力
这段诗是英国诗人拜伦(Geogye Gordon, Lord Byro)的Childe Har-old诗中的一节之首段。这首长诗是拜伦旅行意大利时由威尼司南去到罗马时作的。他是个热情诗人,当他在意大利时感慨吊凭古希腊的精神作诗颇多,此诗居其一。其中Tyre是非尼西亚(Phonicia)的首都,是极重要的名地。此一段意义是盛扬此地曾由血战中而得到胜利的。至于详解,恕不赘及,我且取来,作我这篇短文的一个暗喻的引言吧。
“创造”的势力,我们试一冥想可得。而且任何事业及希望,没有不是从“冲动”中来的,二者相合,乃能使社会日有进步,而文明的发展,遂可展拓延伸至无穷期。我在此处不是来索引罗素的哲学问题,但世界上若干的事物何曾不由此中得到一层一层的结果。
我所以要对于中国大学有所建议而用此“将来的创造”的亦即此意。
中大的历史及奋斗的经过,不惟在校的同人皆所深悉;即社会上也都很明瞭。中大在今日,固然因经济上不甚容易,遂致进行及拓展的步骤每易见迟缓,这是无容讳言的。实在以无产者的生活,然以维持着日日的衣食已非易事,况一面须时时与切己的生活相抟战,一方又要谋企精神上的较量的容纳与消化,那不能不说是困难的事。不过平心而论中大在这十年之中,日日与生活抟斗,日日又使其精神上吸纳增长,虽不能说已达到心广体胖的状态,却也不至是委弱病夫的地位。其中学生的卓苦的心力,职教员的兢兢业业的苦心,这的确是不可埋没的。我们见一个能刻苦自立且与生活奋斗而终获成功的人,对于他总有相当的敬视,中大的状况,也何尝不与此等个人相似。
不过这并不是可以私相庆幸的。一个个人集合而扩大的法团与个人正是一样,若因此便侈然自满,不想更周密更迅奋的前进的途术,则所谓永久不息的创造,岂不等于空谈。在此中大十周纪念日中试一回念创始时的艰难,中经的飘摇,则对于将来,正可趁此良时亟筹付突飞猛进之策,——实在这不止为一校争此光荣,刻下国内要求于大学人才,尤为重要,而且近数年学术的研究与其应用,尤为使中国社会急遽进化的惟一工具。那么对于将来能藉永久不止的创造力由此日始更创出面目一新的中国大学来,这个重责,不是校内职教员学生应该注目齐心共同负担的吗?
中大将来应改革而筹划之事甚多,而且也有许多人讨论了。我在以下划出一部分的范围来,以供大家商榷。
这一部分的范围分二种:
甲 关于学科方面的;
乙 关于陶冶方面的。
(甲)关于学科方面的 大学内的学科编制极为困难,在私立大学本来尽可有自由设施的能力,但一志及此,在在与经济的能力攸关,因学校舍,教员,二者都与学科编上发生密切的关系。中大的财力不是充裕,自然对于扩充校舍及聘请学者的教授,大感不便。不过这究竟是另一问题,不能因此便将学科制的重要问题,置诸不论,因无论作何事务,标准是不可不定的,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只要本身的问题能由更完善的理想,计划周至,那么,即因有连带的关系,不能尽量发展;尽可有部分发展的可能。即不能为更扩大的组织,而较小的组织,亦未必便不能达到。只是看预定的标准作去,多少总可不至背道而驰。我想学科的编制,就目前的需要与方法上说去,中大的学科的配置实有许多令人难满意的地方。就是太偏重形式,太过重规则的缘故。譬如从前凡大学皆用文理工商农医等专门学科分科。本来这是应该的,——自然因为大学是专门学术的研究所,不能不取分工的办法。不过以现在新科学的发展,及对于各种科学的相互关连观察起来,取绝对的分科,的确是呆板而不适于实用的。现在有种普通的现象,大学内的学生太专门了,大都为分科制所划定了。甚至理科学生可以文字不通,法科学生少有能读外国文书者,即同在一科之内例如文科在国文系者不知哲学的大意,在外国文学系者,不知中国的概略,这并非我的苛论,实是一般的情形。各科在可能的范围内,实有互相学习的必要,况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的发明与应用尤贵有涵容化合的作用,绝对不是知一不知二的死学问所可收效。所以中大此后直截可以将形式上的各科取消,另行改组。分成几部,就现在论是有文,法,商三科,然依我的意见改组后可列表于下:
(此表并不算完全,但为中大的需要及经济上的状况起见,故其余学科从略。)
这三个表固然不是极详细的,而且也过于新奇些,但现在研究哲学的人往往将与哲学有关之学科,尽量取纳,心理,论理,宗教,生物学等统统在极短促的四年之内,学习完,其实徒有其名。我们要知哲学固然可以将以上所说各学科全包在内,但内中如宗教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在近代已成为独立学科,各大学内皆应设专门研究方有深造。因此诸门中,其分类的繁多,与细密非单独研究,绝不能有何用处。所以以后可酌量单独分设此数的专门科。至于哲学却仍然无妨独立着。可以使在此科的学生,研究哲学的大要与趋势及其历史等。其第一部的乙类皆为文学类故另在一类。至丙类史地系与社会学系相连者,因然社会学与哲学等有极大关系,——与心理学亦然,但我以为与历史地理二类,学问尤有关连,故置于一类之内。至第二部全系政法经济可仍如旧。至三部商科,我以为商业最主要的学问,莫过于银行及关税,甚至各国亦有此二者的专门学校;所以无妨独立成科,以便养成专门职务上的人材,至普通商学科,期得商学常识,如第一部内之哲学系的存在,用意相同。至于将来如添设理工诸科,亦可酌量此表加以分配。不过这不过是种大概的分画。至学生的研究程序。此后行新学制大学不设预科,则学生入校应考何部,自然先有预告。入校后至于入何系,除必修的单位以外,至少有校内规定选修科目,——不可太少——使之学习,知与其本系极有连锁的各科大意,譬如入教育系者除其必修科外如哲学概论,哲学史,儿童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实验心理,宗教学大意,中国文学史,文学概论,等总须有五六种以上的修习,将此种单位加入必修科之单位内同算。又入英国文学系者,则中国文史,中国文字学,心理学大要,哲学史,历史,及社会学大要等亦须如上的学习。除此之外第一部的学生可兼习第二部的政治原理及法学通论,经济概论等。至第二三部的学生对于社会学,心理学,中国文学等,亦须略习概要;而第二部尤多要紧,如此改组,则学生功课;虽似稍形重累,但可少得各科——尤其是与其自己所习的专科,概要不至连此常识缺乏。不过各系的分配,与选修的课目的选择,确须经过一层极精密的考究,则规定以后庶不至名存实亡。至其余附带应以讨论者,当须举出几科重要学科,多设自由讲座,取自由听讲制,长期讲学者讲演各专门学术的长期论文。每学期学生对于所听的自由讲演,须明定规则至少总有几种明切的报告书。以便考察其研究的所得。于此尚有附带问题,即学校的考试,应该废除与否。我以为以现在学生的惰性及程度的关系,不惟不必将考试废止,还须更要精严些。不过照陈陈相因的刻板考试法,不惟不能得到丝毫的利益,反至弊端发生,损失学生自己的人格不少。此系可将刻板法的考试废除,而代以教员在教室每月随时的考问与每学期查验笔记以及不定日的教学生作不可缺少的论文,考试的总数,即以此二种平时考验加算,也不必分外高扬名榜——这实是件无意义的举动,现在京内各大学高师女高等早已废除,中大不知为什么还要用此无聊的形式——止有检查其不及格的学生单独嘱其补习,补习不好,然后降级。如此一来,可以减少学生的虚荣竞争心理(其实现在的大学生,恐怕有这等观念,或因有此等虚荣观念方去用功的也不多了)更可使学生用真实不愿意研究的工夫。其次与学科有关者,则外国文程度,不能不尽量提高。这是时代演进,必须的求学的一种工具。现在各大学之外国文程度,说来实是可怜,不能谈话,尚其次要的问题,甚至于学生毕业后,即连一种外国文能直接看书的程度没有。试想大家从中学——至少的——读起外国文来,差不多十年之功,所得如此,岂不是白费光阴呢?固然,不能全是如此,然十分之七八确是如此呢。所以以后中大的无论何科总须尽量将外国文程度提高,学生卒业,至少要明通两种外国文,不可如前者的敷衍,以免虚糜良光。再则法商诸科重在实习参观,文哲诸系,重在讲演讨论,这些琐事,恕我不一一列举了。
(乙)关于陶冶方面的。 从前教育界尚规定某某种主义为学校教授及训练上的准则,近几年来知此等教条,不惟拘泥不适于用,而且徒托空言,也已废掉了。不过在此时期中也不能不有相对的陶冶标准,而立下养成专才的途径。中大向来对于此问题,似乎没曾有明切的主张。我以为近来许多教育家所主张对于陶冶一方面的,各人的教育等皆甚空泛与实际无当。况且在近时的中国的大学生,对于将来负有重大的责任与使命,智识的力求提高,是当然的,而人格教育,却也不可不切实讲求。我想最好能注意学生的高尚人格的养成,及其对于团体生活的训练,固然不要拘守于某一种主义之下,但这一点普遍的陶冶,却须想法使学生领悟并且实行。我姑且想到两种:(一)是校内作业;(二)是校外的社会事业的参加。这两类事尽有实地试验个人的生活与团体的生活的机会,至其详细节目,可不必多说。
于此有一最重要的问题。即教职员在平日须与学生以人格教育的标榜与积极的提倡是。教职员在大学中,往往不如中小学校时与学生易生亲密的感情。这固然是因为人数过多,而且在成年的学生,个性甚形发达的缘故。但必须要将大学的教职员与学生使之感性融洽,如在中小学校时,不惟办不到,亦不可必。而大体上的为学生作准则,与其能以使学生有相当的信仰,则确为重要。过于散漫,过于纷浚,则学生陶冶的功用,一点也不能收效,反足为风潮激动的真因。这都是由于教职员方面不善于陶冶所致,是无容讳言的。以上我所陈之极浅显而且简单,而且中大近来也努力向这面作去,不过我想最好不必多陈空言,还须切实规划,而定下陶冶的最要义。
这两方面的根本改造,我认为是创造新中国大学的原动力。
“创造”的努力,究竟不可蔑视的,由“创造”中方可获得光荣。我谨以此二语,作为中大十周纪念日的赠言。
此文作成后:适童君以我对于中国大学设科上的一个建议相示,其中主张,多有相同,且更为精当。阅者可参观。
鲁尔占领后的德国
日耳曼民族,究竟不可轻侮蔑视,不过他们以前深中了军国主义万死的毒力,遂致有欧战后分崩穷乱的结果。但我们知道德国向来是不畏强御的,向来是能忍辱负重的。领土的割让,赔偿的重量,若在他国,早已不克支持,而德国民族,一方在那里竭力地整理内政;一方却在国际中作不屈不挠亦刚亦柔的活动,这不能不使得我们佩服他们的魄力了!
法国近来所以力与为难的缘故,与其说是为了恢复世仇,不如说是因畏将来德国复兴的心理,所以独冒众怒,力索偿金,凡所以断绝德国的经济来源,与减少其民间的活动力,尽力为之。在今日世界中国际之关系,原没有公理正义的可言,即便假面幕也不能带了,惟一的只是利益及利害而已。今春法国居然因德国的到期偿金不付,进兵占领鲁尔(Rupr)。今虽经英、美出而作非正式的调处。但仍无效力。于此可见法国畏德的急遽情形,而内在的原因,则由于法国战后疲敝,富源日少,不得不力夺德国的原料出产地,以资挹注。鲁尔为德国西部第一富源地,内有莱因河,及鲁尔河纵横贯注,占德国全国富力的五分之一,而尤为法国所涎羡的,就是煤铁的产额最多。(按:该地产煤额在一九一三年是113,000,000吨。未开放煤尚有220,000,000,000吨。黑煤贮藏量是54,000,000,000吨。)所以不与他国协商单独行动。
至于鲁尔占领后,德国此后对付的态度如何,此实为世界中最可注目的事。不过报纸及路透电所宣传,类些模糊不确的报告,难以取信。但依我们的观察有下列二点:(一)德国借此可以表明他们目前的经济窘迫状况,更将趁此良机作,国际的远交近攻的活动。例如法国这等举动,在英人看来,确是极端反对。英、法两国经济势力上的冲突于今为烈,所以在这次会议中,英人往往有左袒德国的意思。法国既然势穷力促,见迫强邻,他们必定一方联络英国,或动以利害关系,破坏以前所定的协约,而反对法国的武力主义。而他一面更可联合中欧新兴的诸小国,以减轻法国的后援。而同时素为欧洲列强反对的红俄,以民性国势及地理上的关系,更可因此出而仗义执言,法相反对。现在这种空气,已经造成了。(二)德国既至山穷水尽的时候,马克价一落千丈,经济条乱,达于极点。即生活上的必需品,亦无能力购买,此外因原料产额日见减少,人民因从事多量的劳动,更少向外发展贸易的机会。即法国能始终贯彻其武力取偿的主义,令德人完全屈服,不过德人究竟不是易于屈服的民族,况且内而共产团的活跃,外而英、法、俄的多数人民,不以法国这等举动为然,德人亦必忍辱含垢,力求报复,国际纷纠,将永没有能决的一日。我们看法占鲁尔之后,德人虽说没有充分的军力,但并不取抵抗的手段,就可知他们另求其他更深沉的作用了。法国有名的报Cechi Slovak会说:德国联邦的分裂,须德国人自己努力再去恢复,这个意思,就德是说第一要注意的德国联邦的机体组织是深植于德人的心意里,德人须尽其内部的责任,以使之完成。所以我们以为德国的经济窘迫不足虑法国以武力占领鲁尔亦非因此便足以使法国一蹶不振。而最要紧的,是德国内部的团结与人民的振刷精神。德国Prague的Trtbuna报,曾有一段极警切的文字,我译在下面。由此我们可以能得德人心理的一般:
“许多人说法国政治分裂。……在这等表象下,这是实在无可讳言的,不过政治的病象(Palitical sympt Tom),常常是易致错乱的。我们想到更重要的事,如经济的状况及心理上的性质的病象,在每日的生活里,总是要发露出的。一种重大的责任,现在对德国来了,就是她要查考到狡猾的外交术,……最后总结这种责任,德国人是必须忍负的。而也要考查到狡猾的负担。但不知奋力去反抗Entente,或是去力抗法国,却只是去抵抗他们自己的国家,——联邦自己的反对,此即为德国悲惨结局的原因。”
德国人深知国必自侮,而后人侮的话,虽在这等多难困苦的时候,仍然深谋远虑说这等话,可见他们绝不是轻躁偾事的民族了。
那末鲁尔占领后的德国的内情,也可由此加以推测了。
晨光社的经过及将来的希望
晨光社已有了年半的历史,而却没有一次报告向阅者说明,这里有两种原因:(一)本社人数不多事务较忙所以没来及,(二)本社对于介绍学术与社会事业方面自惭能力薄弱并没有甚么成绩,所以也没有回阅者报告的必要。但逝水般的流光,既将我们过去的时间消费去好多,而由过去的经验中,我们对于社务及其进行的事,已有多少的改良的计画;虽是就目前而论有已实现的,尚有正在筹划中者,但我们集了若干的日子,幸而尚能将本社的精神维持得住;而且在将来的前途上,更似有发展可能的。有这种种原因,所以在本社所出之晨光的第一卷的末一号里,要将本社的历史,及对于将来的计划,作一种概括的报告。
A 过去的历史
中国自五四以后,一般青年都知道团体集合的重要,所以会社的创办如雨后春笋,多至不可胜数。不过以向来缺乏团体训练的中国人,作事是虎头蛇尾,思想是西爪东麟,趁一时的兴致,绝没有坚强的继续性,与能在预定的程序中,有详细切实的计划,所以一般青年所集合成的社团——无论是哪一种类的——经过试验其结果多半是勃然而兴忽然而亡。其实据我个人几年来的经验与观察,他们所以有如此现象的原因,我可武断一句是“非天然的淘汰乃人为的淘汰。”因为欲谋中国现在社会的改革,及文化的提高,此等青年所集合的团体,正不虞其多,不过多数是犯了上述的几种原因,遂致结果到了烟消火灭的地步。我以为大原因即是个人没有强国的意志,缺乏团体的训练,没有真确的目的,因此种种,所以这等社会的人为的淘汰又焉能免掉。
我们的晨光社所以发起,老实说:在初时依我的观察,也免不了犯了上述的几种几乎成为向例的弊端,在十年的十二月上旬时,有一天罗承烈、汪清渝二兄约我到一处谈话。他们想发起一种杂志,期集合同人作学术上的研究,——当初的目的实在只是如此——并且他们将想着介绍几人入社的名单给我看。我乃知他们是邀集了中大的教授及学生的一部分人共同作此事业。我当时很经过一番考虑。以为我们在现在无论组织哪一种的团体,或发表哪一种学术上的研究,都要有确定的标准与预定的计划,不可贸然创始的。后来他们力劝我说:创办这等杂志的宗旨,是要提高国人思想,与发扬学术研究的精神,至将来的事业,此刻因漫无把握,还不容易一一说定,大凡作事情始简毕巨,我们也绝不想发起这个团体,仅仅以出几本杂志为任务的。过了几天,我也以为在实情上也的实如此,所以我也加入了。这样的进行下去,在那飞雪严寒的残冬中开过几次预会,草定简章,乃在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开了成立会。当时到会者有二十余人。决定定名为晨光杂志社,(在此处尚有一段小小的说明,就是当时我们提出了几个杂志名称,至终所以讲用晨光二字:乃是表明黎明的微光的意思,并且对于将来总有无限希望的意思。及至决定以后过了月余,我们又晓得上海亦有一晨光,系一艺术的团体。但因报纸上没有登载,——也或者我们不曾看见过的缘故,竟无意中相同了。不过我们并非有意相同,而且事实上已不易更改,再则我们这个杂志所包括的范围较广;又有中大的晨光的几字,可为标志,经大家又商酌一过,认为无重行易名的必要,所以就用此二字。)其实那时只不过一个杂志社而已;我将那所规定的简章录在下面,阅之便可瞭然。
1.本社会定名为中国大学晨光杂志社由本校一部分之教职员与学生组成之。
2.本社以提高思想与研究改造现社会之方法及输入可供研究之资料为宗旨。
3.本社社员皆愿负稿件上之义务。
4.本社组织暂分三部。
(A)总务部,主管社中之经费庶务及交际诸事。
(B)编辑部,主管审定稿件与关于编辑上之一切事宜。
(C)发行处,主管印刷发行与广告及交换书报等事。
5.各部设正副主任各一人,由社员选出。每部设干事四人由各部主任推定至各部事务之分配由各部自行规定,各部干事与各部之正副主任负连带责任。
6.本社职员每年改选一次,于年终举行。
7.本社所发行之杂志暂定每年共出五号即以五号为一卷。
8.本社每两月开常会一次,每年开大会一次,以决定社务进行之方法与报告社务之情形。
9.凡本校同学及职员经四人以上之介绍于开常会时有出席社员过半数之通过后得为本社社员。
10.本简章如有不适之处得于开常会时修改之。
由此简章上,便可知晨光社初发起的目的了。后来第一次选举的结果,其各部职员如下:
总务部 正主任 汪清沦 副主任 蔡咸章
编辑部 正主任 高一涵 副主任 王统照
发行部 正主任 刘荣乡 副主任 朱金淼
其后又将各部中推定了几个负责的干事,就算大致妥协了。
后来此简章又经过修改,在第二次年会中将第五条改为各部设干事只要二人负责办理。其结果如下:
总 务 丘 咸 吴 越
编 辑 高一涵 王统照
发 行 刘荣乡 童蒙正
说到此处,则关于本社经济方面,也可少说几句。大略是第一号出版,几乎完全由社员先行代垫,其后乃经全体决议,向本校职教员募月捐,以为永久维持的计算。其结果则每月可由认捐之教员薪水项下,拨到一百七十余元,由本校会计处支领。其实这个数目,也时有出入,自然由于教员进退的关系,而约数却在此左右了。每两月出版一次,页数在一百七八十页,约需用印刷钱二百五六十元,如此扣除约还剩百元左右,而寄费及一切开销,总须在内,此项报告及经手事完全由本社总务部管理,已有详密报告分致各社员,此处不必多说。
以后乃于十一年四月十五号出版第一号《晨光》。初出版时以无很好稿件的关系,极不满人意,而且我们自己看了,也以为缺点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