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民国三年(1914)八月十一日至九月十五

类别:其他 作者:胡适字数:1762更新时间:23/03/02 14:13:29
  (在康乃耳大学)   一、悉尔演说欧战原因   (八月十一日)   昨夜,听本校古代史学教长悉尔先生讲演欧洲战祸之原因。悉尔先生颇为德皇开脱戎首之罪。以奥之政策初不受柏林政府指使,但恣其所欲为。及祸端既开,德人骑虎难下,不得不为奥后援,德人所可恃之与国仅有奥耳,若弃奥,则真孤立矣。   二、蒋生论欧战影响   (八月十一日)   三、读君武先生诗稿   (八月十一日)   在杏佛处得见君武先生所刊诗稿,读之如见故人。最爱其《偕谢无量游扬州》一诗云:   风云欲卷人才尽,时势不许江山闲。   涛声寂寞明月没,我自扬州吊古还。   其七古以《惜离别》及《贺高剑公新婚》为最。七律断句如“只须拜热为先祖,直到成冰是善终”(《寄生虫》);“欲以一身撼天下,须于平地起波澜”(《京都》),稍可诵。七绝颇多佳者。五古以《慈母马浮》为最。五律以《自上海至玛赛途中得诗》十首及《别桂林》四首为最。最爱其《澎湖》:   群山现天际,人说是澎湖。感怆乘桴意,模糊属国图。   绿波迎去舰,红日照前途。数点渔舟影,微茫忽有无。   又《西贡》:   十里河边路,亭亭凤尾蕉。绿阴覆城郭,红日熟田苗。   王气消南越,人心去阮朝。楼船相接处,三色大旗飘。   其新加坡诗有“侧身频北望,转舵便西游”,一“频”字,一“便”字,皆予所最爱。其《别中国公学学生》云,“群贤各自勉,容易水成冰。合力救亡国,发心造远因”二十字,得中国公学之精神。其译诗三十八首,乃殊少佳作,惟贵推之“米丽容歌”可诵耳。   四、刺杀奥皇嗣之刺客   (八月十一日)   五、记奥匈人种   (八月十二日)   slavs―15,690,00060%   total26,107,304(1900)   slavs―8,030,000   total19,254,559(1900)   六、本校夏课学生人数   (八月十三日)   总数1,436   其中有本校学生511   大学毕业生263   作教员者602   此邦大学之夏课,真是一种最有益之事业。此表示此间夏课学生人数,其学校教员来学者之多,可思也。   七、送许肇南归国   (八月十四日)   许肇南(先甲)远道来访,连日倾谈极欢。肇南将归国,作诗送之:   秋风八月送残暑,天末忽逢故人许。   烹茶斗室集吾侣,高谈奕奕忘夜午。   评论人物屈指数,爽利似听蕉上雨,   明辨如闻老吏语:君家汝南今再睹。   慷慨为我道出处,“不为良相为良贾。   愿得黄金堆作坞,遍交天下之才谞。”   自言“国危在贫窭,衣食不足士气沮。   室惟四壁尘生釜,饿莩未可任艰巨。   能令通国无空庾,自有深夜不闭户。   诸公肉食等狐鼠,吾曹少年国之主。   责人无已亦无取,宜崇令德慎所树。   愿集志力相夹辅,誓为宗国去陈腐,   譬如筑室先下础,纲领既具百目举。”   我闻君言如饮醑,投袂欲起为君舞。   君归且先建旗鼓,他日归来隶君部。   八、祖先节   (八月十五日)   九、青岛归谁   (八月十六日)   日本似欲战。昨日相大隈有宣言矣。日如合英攻德,德人必失青岛。青岛又归谁氏耶?以吾所料,日人或以归中国而索偿金焉。此说人皆以为梦想。   一○、赴苛勿演说   (八月十六日)   一一、一个模范家庭   (八月十六日)   古人夫妇相敬如宾,传为美谈。夫妇之间,尚以相敬为难为美;一家之中,父母之于子,舅姑之于妇,及姑嫂妯娌之间,皆宜以“相敬如宾”为尚,明矣。家人妇子同居一家,“敬”字最难;不敬,则口角是非生焉矣。析居析产,所以重个人之人格也,俾不得以太亲近而生狎慢之心焉。而不远去,又不欲其过疏也,俾时得定省父母,以慰其迟暮之怀,有疾病死亡,又可相助也。   一二、还我青岛,日非无利   (八月十七日)   昨记吾所料日人将以青岛归中国。今晨读报,知日政府昨夜以《哀的米敦书》致德政府,要求二事,其第二事即令德政府以胶州租借地全境交与日政府,以为他日交还中国之计。吾所料中矣。但不知日政府之能践言否,又不知其所欲交换之条件如何耳。   吾之为“日本还我青岛”之想也,初非无据而言。他日世界之竞争,当在黄白两种。黄种今惟日本能自立耳。然日人孤立,安能持久?中国者,日之屏蔽也。藩篱之撤,日之所患,今日之政治家如大隈已有亲华之趋向(参看大隈《第三次东方平和论》,见《东方杂志》)。然日人侵略之野心,早为世界所侧视,中美之人尤疑之。日人果欲消除中国疑忌之心及世界嫉妒之心,决非空言所能为力。何则?历史之往事(如中日之役)早深入人心矣。青岛之地,本非日有,日人得之,适足以招英人之忌。而又不甘以之让英、法。何则?英、法之厚,日之薄也。若为吾华取还青岛,则有数利焉:(一)可以交欢中国;(二)可以自告于世界,示其无略地之野心;(三)可以释英人之忌。吾所见如此,此吾政治上之乐观也,吾何恤人之笑吾痴妄也?   一三、日英盟约   (八月十七日)   articlei   articleⅡ   articleⅢ   articleiv   articlev   article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