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淡定在舍得之间(2)

类别:其他 作者:李叔同字数:8050更新时间:23/03/02 14:17:09
  大师顿了顿,接着说:“你就是你自己,无论别人把你抬得多高,你还是你;无论别人把你贬得多低,你也还是你。你究竟有多大出息,取决于你到底怎样看待自己。”青年听后,豁然开朗。佛家度化众生,就是要开启他们的灵悟之心。只有开启了一个人的灵悟之心,他才能诚心做事,不为结果所困扰。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故事:   千利休是一休禅师的得意弟子,是日本茶道的鼻祖,社会地位尊贵。有一次,一个叫林竹庵的人邀请千利休参加茶会,千利休欣然答应了邀请,并带众弟子准时参加了茶会。千利休的到来让林竹庵既高兴,又紧张。   千利休和弟子们进入茶室后,林竹庵亲自为他们点茶。但是,由于过于紧张,他在点茶的时候手不停发抖,致使茶筅跌落,茶碗中的水溢出。   看到这不雅观的场面,千利休的弟子们在心里偷偷地笑他。可是,茶会结束后,千利休却站起来赞叹说:“今天的茶会实在太棒了,茶会主人的点茶技术真的很让人敬佩!”弟子们觉得师父有点口是心非,于是在回去的路上问:“师父为什么要撒谎呢?那样糟糕的点茶,你却赞不绝口。”千利休笑了笑回答道:“那是因为林竹庵想让我们喝到最好的茶,一心一意去点茶,没有留意是否会出现其他的情况,这种心意很难得。”   对于茶道来说,不管多么漂亮的点茶,多么高贵的茶具,如果没有诚心,就失去了意义。做人做事也是这个道理,只要认真做了,结果成败已经不重要。这是一种悟性,也是人生中应有的智慧,这种智慧会让人的生命更有价值。   天然无饰,便是本性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人们追求的一种自然之美,这种美在生活中也被人们追捧,质朴的天性总是能让人感动。   弘一法师对修佛之人说:“佛法修习本性,去除虚妄不实之心。”没有了虚妄不实之心,人的天然本性便会自然呈现。   有一天,小和尚无意中打破了师父心爱的茶杯,害怕师父责备自己,想偷偷地扔掉。可是,恰在这时,他听见师父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于是,小和尚慌忙将打碎的茶杯藏在了身后。   师父进来之后,小和尚问:“师父,你说人为什么一定要死呢?”   师父望着小和尚,缓缓地说:“这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世间万物,皆有生死。”   小和尚一听,非常高兴,将背后那只打碎了的茶杯拿了出来,说:“师父,你的茶杯已经死了。”   佛学思想中有一个著名的偈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天然无饰,便是本性。佛学中将生活看成是一种自然运动的状态。不要为生活中失去自己的心爱之物而悲伤和痛苦,不要为生活中的悲欢离合而喜怒无常,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轻松,才会越来越有滋味。   如果一个人隐瞒了自己的天性,借欺骗别人来显示自己,那他得到的结果也将是被人欺骗。   从前,北天竺有位木师,技艺非常高明。他用木头雕塑的女子,相貌端庄,穿上衣服,就和真的女子一样。木女能够走来走去,还可以给客人倒酒,和真人的唯一区别只是不能开口说话而已。   当时南天竺有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师,作画栩栩如生。木师听说后,就准备了丰盛的酒食,请画师到家做客。   画师来到木师家里后,木师便让木女给客人倒酒夹菜,忙里忙外。画师以为木女是个很温顺的真女子,心里生了爱慕之意。饭后,木师极力挽留画师住下,并让木女站在画师旁边,侍候画师,而且对画师说:“这女子留在你屋里,好方便伺候你。”主人离开后,画师叫木女,可是木女没有一点反应。画师以为这是因为女子害羞的缘故,因此上前牵她,这才发现原来女子是木头做的。   画师心里非常的愧疚,也很生气,自言自语道:“竟然骗我,我也得好好报复他一下才行。”   于是画师就在墙上画了一幅自己的像,又画了一根绳子套在颈子上,还画上一些鸟,啄食自己的嘴巴。画完后,画师躲到了床下。第二天天亮后,木匠见画师迟迟没有起床,于是到屋里观看。这一看把他吓坏了,他看见画师竟然上吊死了,于是急忙跑到厨房拿来刀去砍绳子,事后发现原来是虚惊一场,心里觉得非常惭愧。   这时画师从床下钻了出来,说:“你骗了我,我也骗了你。我们俩人的情分也一笔勾销了。”   人与人之间,应该坦诚一些,用真心去换真心,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欺骗别人是对别人人格的侮辱,一个不尊重别人的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呢?在与人相处中,保持天然的本性才是一种无法比拟的美。   璞玉无暇靠打磨   人们生来便受很多诱惑,他们通达世俗人情,掩盖了自己的本性,如果要将璞玉一样的天然灵慧展现于人,需要我们重新塑造自己。   弘一法师对上根之人有如此评价:“上根之人,虽有终身专持一句圣号者,而决不应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须于经律论等随力兼学,岂可废弃。且如灵芝疏主,虽撰义疏盛赞持名,然其自行亦复深研律藏,旁通天台法相等,其明证矣。”   大师的教诲让人们铭记于心。人不但要能够认知自己,还要懂得打磨自己。一所寺院的监院师父来参加法眼禅师的法会,法眼禅师问他:“你来参加我的法会有多长时间了?”   监院说:“我参加禅师的法会已有三年了。”   法眼问道:“那你为什么不到我的丈室来向我问佛法呢?”   监院答道:“不瞒禅师,我已从青峰禅师处领悟了佛法。”   法眼问道:“你是根据哪些话而领悟到的?”   监院答道:“我曾经问过清风禅师‘怎样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青峰禅师对我说‘丙丁童子来求火’。”   法眼问道:“说得很好,但是你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意吗?”   监院答道:“这就是说凡事要反求诸已,因为丙丁属火,以火求火。”   法眼问道:“你果然是不了解,如果佛法是你了解的那样的话,它不会从佛陀传承到现在。”   监院听后,非常恼火,认为禅师看不起他,便拂袖气愤地离开了。但是在途中他有了悔意:“法眼禅师是个知识渊博的人,而且现在是五百人的大导师,他对我说的一定自有其道理。”   于是他又回到原处,向禅师忏悔,并再次问道:“禅师,请问学佛的人真正的自己是什么?”   法眼答道:“丙丁童子来求火。”   监院听完,终于有所领悟。   我们在看问题办事情的时候,不要死钻牛角尖,应该灵活和变通,对事物的认识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改变。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才会以正确的方法处理问题。人们只有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打磨才能对眼前的事有所领悟,洞悉真相。   有些时候,人们是否像璞玉一样具有美好的本性,和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   从前,印度的国王饲养了一头力大无比的大象,专门让它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有时候国王也会命它去踩死犯人。   有一次皇宫发生了火灾,大象的住所被大火烧毁,国王只好把大象安排到了一个新的住处。   在大象的新住处附近有一座寺庙,所以大象常常都能够听到和尚们念经,时间一长,大象的性情逐渐变得温顺,甚至起了慈悲之心。   有一天,国王要处决一名罪大恶极的犯人,于是命人将大象牵了过来,没想到大象用鼻子轻轻地触动了犯人几下,就离开了。从那以后,凡是国王让大象执行踩死罪犯的任务时,大象都是以这种方式来处理。   国王看见这种情况,非常诧异,于是召集满朝文武大臣来想办法。一个大臣说:“大象的住所旁边有一所寺庙,想必是大象经常听和尚念经,心生慈悲,不愿意杀生。如果将大象迁往屠宰场,让他每天看屠杀的情景,过一段时间,大象就会恢复嗜杀的本性了。”   国王觉得非常有理,于是将大象牵到屠宰场,让它每天看着血淋淋的屠宰场面,没过多久,大象果然又变得性情残暴。   天下的苍生会因为环境的不同产生善或者是恶的行为,动物尚且如此,人类也不例外。   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我们要远离邪恶的环境。只有远离邪恶的环境,身处善境才能将自己原本的真性情展露出来。   舍弃繁杂见真谛   埋头于繁杂的事物,心里装着繁琐的小事儿,你将永远也无法拥有一颗清净豁达之心。舍弃心中的繁杂,那份清透便如天籁之水注入心田。   弘一法师曾以挂钟做比,暗示人们处处皆有佛缘,只是看你如何参佛,以一颗灵悟之心参佛,才能得见真谛。   凡座钟挂钟行动之时,若细听之,作叮当叮当之响(叮字响重,当字响轻)。即依此叮当叮当四字,设想作阿弥陀佛四字。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叮字为“南无”,第一当字为“阿弥”,第二叮字为“陀”,第二当字为“佛”。亦止用叮当叮当四字而成之也。又倘以其转太速,而欲迟缓者,可加一倍,用叮当叮当叮当叮当八字,假想作阿弥陀佛四字,即是每一叮当为一字也。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叮当为“南无”,第二叮当为“阿弥”,第三叮当为“陀”。   有时候,人们自己都不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反着的,该看到的视而不见,不该看到的一眼望穿。   一次,佛陀拿着一颗摩尼珠问座下弟子:“你们仔细看看我手里的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的?”   弟子们看后,有的说是青色,有的说是黄色,有的说是赤色,还有的说是白色,各不相让,于是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佛陀看着弟子们微微一笑,并没有说谁对谁错,只是将手掌拳回,然后舒张开,再次问弟子们:“你们现在再看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弟子们不约而同地向佛祖的手中看去,可是什么也没有看到,于是不解地问道:“佛陀,你手里哪有什么摩尼珠啊?”   佛陀扫视了一下弟子后,说:“我拿出世俗的摩尼珠给你们看,你们都能辨认出它的颜色,但是当我把真正的宝珠拿给你们时,你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也会像故事中的弟子们一样,该看到的视而不见,不该看到的却偏偏可以一眼望穿,这也正是我们往往会错过一些美好事物的原因。也正是有了这种视而不见,这个世界才会有遗憾,人生大抵就是如此吧!   人的大脑就如同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如果想要吸收新的思想,就要将旧的思想从水杯中倒出来。来看这样一个杯水禅机的故事:   一天,一位信徒来向南隐禅师问禅,听了信徒的来意后,禅师什么也没说,示意他坐下,然后命弟子打来了开水。禅师拿起茶杯沏茶,杯子本来就是满的,可是禅师却直接往里面加水,任水不断地溢出来。   信徒不明白禅师的用意,于是不解地问:“大师,茶水已经满了,你为什么还不停手呢?”   禅师听后,极不情愿地将水壶放下,看了看信徒说:“你的脑子里现在装的东西就像这杯水,都是以往沉淀在脑海里的,我要想传授你新的东西,必须将它们都倒掉。” 第21章 淡定在舍得之间(3)   杯子里装满了旧水就不能再装新水,人的脑子何尝不是如此?脑子里旧有的意识和经验会排挤外界新传递来的信息,新信息就很难被接受。一个人要想获得新的信息和知识,就必须铲除之前的妄想和先入为主的思想。   没有恐惧更淡定   恐惧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源于自己的内心。一个内心充满恐惧的人永远不会有从容的心态,没有恐惧才能更淡定。   不应死者,可消灾免难。   若定业不可转,应被难命终者,即可因此生西方。   以上法师之言,今略申说其意。   念佛(阿弥陀佛),常人惟知生西,但现生亦有利益。古德尝依经论之义,谓念佛有十大利益。念观世音名号,常人皆知现生获益,故念佛菩萨可避飞机炸弹大炮,亦决定无疑。   常人见飞机来,惟知惧。空怕,何益。入地洞上山亦无益,惟有诚心念佛菩萨。   于十分危险时,念佛菩萨必恳切,容易获感应。若欲免难,惟有勤念佛菩萨。   危险时须念,平日亦须念。因平日勤念,危险时更得力。   业有二种,以上且约不定业言。倘定业不可转,必须被难命终者,虽为弹炮所伤,亦决定生西。   常人惟知善终(即因病)乃生西,但为弹炮所伤亦可生。因念佛菩萨诚,佛菩萨必来接引,无痛苦生西。   生命中的苦痛是盐,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从前,有一个老禅师的弟子非常爱抱怨,于是禅师决定帮他开悟。   一天,禅师让小和尚下山买些盐回来。小和尚回来,将盐交给了禅师后,禅师吩咐他:“去取一杯水来,然后抓一把盐放进去。”   小和尚照着做了。   等盐完全融化后,禅师对小和尚说:“喝一口,然后告诉我味道。”   小和尚虽然不知道师父的用意,但还是照着做了。   禅师问:“味道怎么样啊?”   “很苦,很涩!”小和尚答道。   禅师示意小和尚跟他到了寺院后面的湖边,然后再次命令小和尚:“抓一把盐放在湖水里。”   小和尚照着做了后,禅师又吩咐道:“尝尝水的味道。”   “很甘甜。”小和尚答道。   禅师微笑着说:“同样的盐放在杯子里又苦又涩,放在湖水里却是甘甜的,你明白了吗?”   小和尚顿悟。   生命中固然会碰到很多的烦恼和波折,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敞开心胸,将一切困扰看淡,境遇就会改变。如同故事中禅师所讲的道理: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如果你想活得愉快,心胸就得宽广一些,学会善待自己和容忍别人。   若约通途教义言,应观我身、人身、山河大地等皆虚妄不实,飞机、炸弹、大炮等亦当然空无所有。如常人所诵之《心经》、《金刚经》等皆明此义。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思考才能得智慧   智慧来源于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自省。只有懂得思考才能有更快的提升。   在讲佛的时候,弘一法师对“学”和“自省”分别作了透彻地讲解:   学:须先多读佛书、儒书,详知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倘因佛儒诸书浩如烟海,无力遍读,而亦难于了解者,所以读书当在求索。   省:既已学矣,即须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动,为善欤,为恶欤?若为恶者,即当痛改。除时时注意改过之外,又于每日临睡时,再将一日所行之事,详细思之。能每日写录日记,尤善。   尽信师不如无师,人的智慧是思考得来的。洞山良价禅师的剃度恩师是云岩昙晟禅师,虽然他后转到了南泉普愿禅师座下悟道,但是每逢云岩昙晟禅师忌日,他都会设斋上供。一次,当他为恩师忌日忙碌时,一个学僧问道:“禅师每年都会为云岩忙碌,是因为在他那里得了开示,所以才会如此尽心?”   洞山良价禅师答道:“虽曾在他座下受教,但不曾垂蒙指示。”   学僧不解地问:“既然是这样,为何要设斋供奉他?”   洞山说:“我怎敢违背他呢?”   学僧又说:“你现在在南泉普愿禅师处受教,完全可以不为云岩设斋!”   洞山平和地回答;“我虽然没有得到先师的道德佛法,但是只为他不为我说破这一点,就胜过父母。”   学僧接着又问:“禅师为云岩设斋,是因为肯定他的禅风吗?”   洞山答:“只能说一半肯定。”   学僧问:“为什么会是一半呢?”   洞山答:“如果我全部肯定恩师的禅风,那就是辜负了他。”   这些道理,洞山良价禅师是在恩师圆寂之后,见到水中自己的身影才开悟的,并做了一首悟道偈:“切忌随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所以他说感谢禅师没有点破。   参禅悟道如果完全依赖师父就会失去自我,但是如果没有师父的教导和指引,何能因见月?   岂止参禅悟道如此,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如果光靠他人的指点和帮助,就会失去自己的判断力,当然如果没有前人的指引,我们又会浪费很多没有必要的时间,这就是禅师所说肯定一半的道理。   人们除了要懂得思考,还有要懂得自省,对待生活要有自己的目标,并时时自省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违背了这个目标。无德禅师为了给学僧多讲解佛法,经常会举行小寻时(应学僧的要求举办的座谈会或者开示)。在一次小寻时上,他问学僧:“你们在我这里参禅时日已经不短,不知你们可曾找到禅心没有?”   一个学僧回答道:“禅师,我觉得自己找到了禅心,在没有参禅之前,我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除了自己的事情,世间再没有什么值得我去关心和在意,可是现在我发觉世上的万事万物都要靠因缘才能成就,不再只妄想我与我所,并为之前的行为深深自责。”   无德禅师听后微微一笑,示意其他的学僧继续说。   另一个学僧说:“以前我评判事物的标准是: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但是现在我的目光开始放得长远,心胸开始变得开阔,我这样算是找到禅心了吗?”   无德禅师听后依旧保持微笑的表情。   第三个学僧说:“从前我做事情总是会有所保留,能走五十里路,一定只会走三十里,但自参禅后,我总感觉自己的生命有限,无法去证悟永恒的法身,甚至恨不得不眠不食地求索,我想这也许就是禅心吧!”   第四个学僧说:“我以前很自卑,大小事情都处理不好,但是参禅以后,我发觉自己肩负着弘扬佛法的重大责任,全身充满了力量,做事情也很自信了,我想这就是禅心。”   第五个学僧说:“我身材矮小,所以常常持有这样的心理‘天塌下来别人会顶着’,但自参禅以后感受到了烁迦罗心(坚固的意思)无动转的信念,觉得自己突然变得高大起来,我想这也许就是禅心吧!”   无德禅师听后,微笑着说:“看来你们都精进了不少,可是这些都只能是你们修行的法喜(自身在学佛过程中得到的快乐与自在的感受,是人性中流露出来的真实佛性的显现。),而非‘禅心’,真正的禅心在于明心见性,好好精进修持吧!”   学僧们听后,个个敛目内省,继续去寻找禅心。   参禅是为了修习清空安宁的心,而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学禅之人在参禅的过程中净化身心。   参禅是这样,做人亦是这样。人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和目标,要修炼和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和处世准则。人生的好坏成败,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定位和把握。人们要时时闭目自省,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聚沙能成塔,集腋能成裘。如果一个人反观自身,并信心十足地朝目标迈进,终究会获得成功。   智慧由心生   智慧不是滔滔不绝地自夸,不是贬低他人抬高自己,不是将别人的过失拿出来羞辱别人,不是掩饰自己的过失,智慧在人的心里,不在这些愚蠢的表面行为中。   听弘一法师讲佛法的信徒们问大师如何评定一个人的品行和智慧,大师直言:   寡言: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不说人过:古人云:“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上数语,余常不敢忘。   不文己过: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我众须知文过乃是最可耻之事。   不覆己过: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陈谢,忏悔前愆。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   人的聪慧在于人的头脑,而不在于舌头。元琏禅师最初拜在真觉禅师门下,负责厨房日常清理工作,但是他很用功,晚上经常会诵读一些经书。   一天,真觉禅师问他:“你晚上都在做些什么?”   元琏回答道:“诵读《维摩经》。”   真觉禅师又问道:“经在这里,维摩居士在哪里?”   元琏无从回答,于是反问道:“那您能不能告诉我,维摩在哪里?”   真觉回答道:“不论我是否知道,都不会告诉你!”   元琏听后知道师父是让他自己寻找答案,于是就辞别真觉禅师到处云游行脚,先后和五十余名禅师亲近过,但是仍然没有开悟。   一天,他云游到了河南,于是顺路去拜访首山省念禅师,问道:“学人亲到宝山,空手回去之时如何?”   首山省念禅师道:“拾取自定宝藏!”   元琏禅师顿悟,于是说道:“我不怀疑禅师们的舌头。”   首山省念禅师问道:“此言何意?”   元琏回答道:“我也有舌头。”   首山省念禅师听后高兴地说道:“你已经悟出了禅的心要了。”   舌头人人都有,但是有几个人能真正懂得舌头的妙用呢?不要忽视语言的能量。语言的能量是无限的,有时一言可以兴邦也可以丧邦。   人们喜欢与熟练掌握说话艺术的人交往,因为与这种人交谈,是一种惬意的享受。所以掌握说话的艺术,做一个“会说话”的人,无论在什么场合做什么事,都会应对自如。   智慧在人的内心,而不在文字,文字只是一种表达智慧的工具,真正的智慧在于自己的领悟、创造和实践。证悟禅师在与庵元禅师闲谈时提到了苏东坡的诗句“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并赞叹道:“我觉得这首诗的前两句很有气势,能写出这首诗的人应该在禅理上颇有造诣。”   庵元禅师摇摇头说:“禅师的见解贫僧并不同意,在我看来他只是个门外汉,装腔作势罢了!”   证悟禅师道:“我不明白禅师的意思,能否讲解一下?”   庵元禅师说:“他离道还很远呢!你还是在这待上一晚吧,也许可以明白其中的内涵。”说完之后,庵元禅师起身离去了。   证悟一夜未眠,辗转反侧,可是怎么也想不透庵元禅师的话,不知不觉天已亮了,于是他起身走到窗边希望新鲜的空气可以排解他心中的闷气。这时,远处传来了钟声,他恍然大悟道:“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   证悟禅师终于明白,很多事物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而是要用心去体会。如果有一点所得就用文字记录下来,只会把自己门外汉的身份暴露。   任何人的思想或者觉悟都有可能是片面或者错误的,所以不要相信别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感悟,那也许只是拿来卖弄的工具,真正的道理是需要自己去领悟、创造和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