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史_2 吕思勉(秦)

类别:其他 作者:吕思勉字数:49298更新时间:23/03/02 14:21:21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②的情况下,想要通过战争的办法彻底解决与匈奴的关系是不现实的。有鉴于此,刘邦回到广武后,立即释放了娄敬。   娄敬建议采取 和亲 政策,把汉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还送去大批的丝绸、粮食和酒等,与匈奴结为兄弟,以缓和匈奴对边境地区的骚扰。在政权尚未巩固、经济亟待恢复的情况下,刘邦只好采纳了娄敬的建议,于高帝九年(公元前198年)冬,派娄敬前往匈奴和亲。   ①   《史记?匈奴列传》。   ②   《史记?匈奴列传》。   ①   《史记?匈奴列传》。   ②   《汉书?食货志》。   西汉政府的和亲政策暂时缓和了同匈奴的矛盾,匈奴在一段时间里稍稍停止了对边境地区的骚扰,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匈奴单于仍不断派韩王信及其部将赵利、王黄等侵掠代、云中等地,并配合陈豨、卢绾等人的反叛,入侵代、上谷一带。   刘邦死后,冒顿派人送来国书,要求与汉王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已经做了祖母的吕后结婚,这显然是对西汉王朝的侮辱和嘲讽。但是, 白登之围 的惨痛经历仍然记忆犹新,而当时的实力又无法与匈奴对抗。所以,吕后不惜忍辱求和,再一次以和亲的手段来维持暂时的安宁。   西汉王朝的忍让助长了匈奴的骄横。文帝即位后,匈奴的骚扰日益加剧,公元前177年(文帝三年),匈奴右贤王进攻河南地,至上郡,杀掠人民;公元前166年(文帝十四年),匈奴14万入侵,前锋深入到雍、甘泉附近,虏人民畜产甚多,并烧毁回中宫;公元前158年(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举进攻,由云中、上郡向南, 烽火通于甘泉、长安 ①。   文帝统治后期,西汉王朝的综合国力得到恢复和加强。西汉政府一面对匈奴继续实行和亲政策,一面积极准备防御和反击。文帝采纳晁错的建议,改革戍边制度,用免税、赐爵、赎罪等多种办法吸引移民 实边 ,从而增强了边防力量。为进一步加强战斗力,文帝还大力提倡养马, 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②,并在西北及北部边境设立了30个牧马场,用官奴婢3万人从事牧养。景帝时又 始造苑马以广用 ③,训练众多而精强的军马以扩大骑兵,准备待时机成熟后对匈奴进行反击。   据历史记载,汉景帝时期匈奴只 时小入盗边,无大寇 ,至汉武帝即位的最初几年, 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①。但这种表面的 和平和 亲善 是以汉王朝对匈奴 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 为代价换来的。因此,武帝即位后,立即着手进行反击匈奴的准备工作: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即武帝即位的第一年),派博士公孙弘出使匈奴,以侦察敌情;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围困匈奴,以断匈奴右臂;将长期与匈奴作战、威名远扬、 天下亡双 的将军李广调任为未央卫尉,把名将程不识调任长乐卫尉,以加强首都和宫廷的保卫,一旦需要可直接派遣他们率兵出征。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匈奴侵扰代郡、雁门一带。武帝派马邑人聂壹引诱匈奴进占马邑,而将30万汉军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准备一举歼灭匈奴主力。匈奴单于入塞后,行至中途发觉了这个诱兵之计,引兵退回。   这次行动导致汉与匈奴关系正式破裂,从此揭开了汉武帝统治时期西汉对匈奴长达43年之久的大规模战争的序幕。在长期的战争过程中,先后打了十几次仗,其中带有决定性的大规模战役共有三次。   ①   《史记?匈奴列传》。   ②   《后汉书?食货志》。   ③   《汉书?食货志》。   ①   《史记?匈奴列传》。   第一次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是年冬,匈奴侵入上谷、渔阳(今北京密云县一带),杀掠吏民千余人。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率兵出云中,沿黄河北岸西进,迂回至陇西,再沿黄河南下,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发动突然袭击,匈奴的楼烦、白羊王大败而逃,匈奴将其根据地迁往漠北。经过此役,西汉夺回了河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西汉都城长安的威胁。   后来,西汉在这里设置朔方郡和五原郡,从内地迁徙10万人到当地定居,并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   第二次战役是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政权收复河套地区后,匈奴仍然凭借河西走廊控制西域,不断骚扰上谷、代郡、雁门、定襄、云中、上郡等地。元狩二年三月,武帝派青年将领霍去病将兵远征。霍去病出陇西,越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县境内)西进,入匈奴境千余里,杀匈奴二王,俘虏浑邪王的儿子及相国、都尉等大小首领,还缴获休屠王的两个祭天金人。   是年夏天,霍去病第二次出证,出陇西、北地,越居延泽(内蒙居延海),在今祁连山一带大破匈奴军,俘匈奴3万多人。匈奴贵族内部分裂,浑邪王率4万人降汉,汉政府将他们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称为 五属国.此后,西汉政府又先后在浑邪王、休屠王故地陆续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史称 河西四郡.第二次战役隔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打通了汉通往西域的道路。   经过两次战役的打击,匈奴的力量大为衰落。早在第一次战役结束后不久,匈奴即将其根据地迁往漠北。但为得到其所需要的物资、财富和奴隶,匈奴单于仍经常派骑兵南下。公元前120年(元狩三年),又攻掠右北平、定襄二地,掠去千余人。为彻底击溃匈奴,汉武帝决定针对匈奴认为汉军不能远证的判断,深入漠北,突袭匈奴。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派卫青和霍去病率领骑兵、步兵和辎重运输部队共数十万人,分东西两路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决战。卫青率领的西路军出定襄,越沙漠北进千余里,包围了匈奴单于的军队。双方激战至黄昏,单于率残部突围逃走,其主力全部被歼,汉军直追至赵信城(今蒙古杭爱山下)。霍去病率领的东路军出代郡,深入二千余里,在狼居胥山瀚海沙漠与匈奴左屠耆王接战,大败匈奴,俘7万余人。这次战役是西汉时期对匈奴最为沉重的一次打击,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再也无力大举南侵, 是后匈奴远遁,而幕(漠)南无王庭 ①。   第三次战役以后,直至汉武帝末年,汉与匈奴双方仍断断续续发生过一些战事,但其规模已大不如前。在这些战事中,也出现过李陵和李广利先后投降匈奴的事件,但双方力量的对比已无法逆转了。   2。张骞出使西域西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自玉门关以西至葱岭以东,即今天的新疆天山南北,包括准噶尔沙漠以南,西藏高原以北,巴尔喀什湖附近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包括葱岭以西的亚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一带。本书所指的西域,主要是今新疆地区。   西域同内地的联系据说开始于西周时期的第五个君主周穆王。西晋汲郡战国魏襄王墓中发现的《穆天子传》曾记载,周穆王驾八骏,率六师,行数万里,到西方的瑶池会见西王母国君。据传,西王母国即在西域。但是,西域同内地频繁的联系,则是始于西汉王朝,特别是汉武帝统治时期,所以史称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 ②。   ①   《汉书?匈奴传》。   公元前2世纪左右,即中原地区的秦和西汉初期,西域地区分布着36个国家,大者有几十万人,小者不过数千人。从地理分布上看,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塔里木盆地南缘为南道诸国,包括楼兰、且末、于阗、莎车等国;塔里木盆地北缘为北道诸国,包括疏勒、龟兹、焉耆、车师等国;准噶尔盆地东部散布着姑师、卑陆、蒲类等一些小国。盆地西部的伊犁河流域,原来居住着塞人。西汉初年,居住在敦煌祁连山一带的月氏人,由于被匈奴所迫,西迁到此处,赶走了塞人,建立了大月氏国。不久,河西地区的乌孙人为了摆脱匈奴人的压迫,向西迁徙,把月氏人赶走,占领了这块土地。   西汉初年,匈奴冒顿单于征服西域,设僮仆都尉,向各国征收繁重的赋税。匈奴还以西域作为军事上的据点和经济上的后盾,向西汉进攻。西汉王朝的统治者在同匈奴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特别是汉武帝即位后,从匈奴降人的口中得知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后,便决定沟通与西域的联系,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   公元前138年(建元三年),汉中(陕西城固)人张骞自愿应募出使西域。当年,他率领一百多名随行人员出陇西,向西域进发。西行不久,张骞等人便被匈奴俘获,被拘禁了十余年。在经历了种种困难之后,终于找到一个机会逃了出来。他们越过葱岭,经大宛、康居,终于在妫水(今阿富汗北部阿姆河一带)找到了大月氏。但大月氏占有大夏故地,这里土地肥沃,又很少有敌人骚扰,人民安居乐业,已无报复匈奴之意。加之与汉朝相距太远,便谢绝了汉提出的联合对付匈奴的要求。张骞在大月氏停留一年有余,后取道塔里木盆地南缘东归。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多,后趁匈奴内乱,与奴隶出身的堂邑父一起逃出。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二人回到了西汉王朝的首都长安。张骞虽然没有达到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的目的,但却沟通了西汉王朝与西域的联系,使西汉政府增加了对西域的了解。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汉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在失去河西走廊后,匈奴向西北退却,依靠西域诸国的人力、物力,与西汉对抗。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汉武帝再任张骞为中郎将,率300多名随员,携带金币丝帛等财物 数千巨万 ,牛羊万头,第二次出使西域。此行的目的,一是招与匈奴有矛盾的乌孙东归故地,以 断匈奴右臂 ①;二是宣扬国威,劝说西域诸国与汉联合,使之成为汉王朝之 外臣.张骞到达乌孙时,恰逢乌孙内乱,没有达到劝说乌孙东归的目的。不过,张骞的副使则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西汉王朝的政治影响,增强了相互间的了解。张骞一行偕乌孙使者数十人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返抵长安。   张骞是西汉开辟通往西域道路的第一个使者,他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一直为后人所传颂。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此后,汉朝和西域各国经常互派使者,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发展,形成了 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②的景象。但是,处于西域东端的楼兰、姑师(后称车师)仍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他们在匈奴的挑唆下,经常出兵攻杀汉朝使者,劫掠商旅财物,成为汉通往西域的严重障碍。为确保西域通道,汉将赵破奴、王恢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率700轻骑突袭楼兰,后赵破奴又率军数万击破姑师,并在酒泉至玉门关一线设立亭障,作为供应粮草的驿站和防守的哨所。   ②   《汉书?西域传》。   ①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   ②   《后汉书?西域传》。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随张骞至长安的乌孙使者回国,报告汉王朝的强盛后,增强了乌孙王昆莫对汉王朝的信任。他再次派使者到长安,表示 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 ③,请求与汉和亲。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作为公主嫁给昆莫,并 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 ①。细君死后,汉王朝又将楚王刘戊之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岑陬。这两次和亲,对于巩固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使乌孙成为汉在西方牵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发展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打破匈奴对大宛的控制并获得大宛的汗血马,汉武帝还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和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两次派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迫使大宛进贡良马几十匹,中马以下牡牝三千余匹。此后,汉政府在楼兰、渠犁(新疆塔里木河北)和轮台(新疆库车县东)驻兵屯垦,置校尉。   这是汉在西域最早设立的军事和行政机构,为后来设西域都护创造了条件。   3。汉王朝同周边其他民族的关系秦始皇征服百越后,曾在岭南地区置南海、桂林、象郡。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南海尉赵佗断绝通往中原之道,聚兵自守。秦灭亡后,赵佗于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陆贾奉命出使南越。赵佗接受了汉王朝给他的 南越王的封号,表示 称臣奉汉约 ②。此后,中原地区先进的铁制农具和生产技术逐渐传入南越。吕后统治时期,下令 毋予蛮夷外粤金铁田器马牛羊;即予,予牡,毋予牝 ③。   这个禁令对南越地区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破坏了西汉初期与南越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赵佗于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断绝和西汉的臣属关系,自尊为 南越武帝 ,发兵攻打长沙国,控制闽越和西瓯。吕后曾派兵前去镇压,终因士兵水土不服,无法取胜,只得收兵罢战。文帝时,为了 休养生息 ,尽量采取安抚政策,避免对 四夷 用兵。对南越,他先罢省边境上的戍军,又为赵佗修治真定(河北正定)祖坟,给赵佗在故乡的兄弟以尊官厚爵。然后,派陆贾再次出使南越,赵佗乃 愿长为藩臣 ,废帝号,重新受封为王。赵佗死后,其后继者一直同汉王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汉武帝时,南越王赵兴及太后表示愿意内附,撤除边关,和内地诸侯王同等待遇。武帝同意了这一要求,并根据对其他诸侯王国的管理规定,赐南越国丞相、内史、太傅、中尉等主要官员印绶,表明他们是由汉王朝任命的,其余官吏仍由南越王任命。但南越国丞相吕嘉表示反对。此人在南越曾三代为相,其宗族中为显宦者70余人,实力超过王室,故不愿放弃半独立地位而受汉王朝的约束,极力阻挡南越王内附,无效,便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杀南越王、太后及汉使者,公然举兵反叛。武帝闻讯,派卫尉路博德等人率20万大军进击,还从零陵(湖南永州)、巴蜀增派几路大军配合。汉军包围番禺(今广东广州)城,吕嘉兵败逃跑,被追及杀死。武帝取消南越国,将其地划分为南海、苍梧等九郡。南越改郡后,增强了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汉族与越族人民之间的融合。   ③   《汉书?西域传》。   ①   《汉书?西域传》。   ②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③   《史记?西南夷列传》。   秦末农民大起义时,地处东南的闽越首领无诸和东瓯首领摇曾率越族人民参加反秦斗争,后又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刘邦称帝后,封无诸为闽越王,都东冶(今福建闽侯);汉惠帝时又封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今浙江温州)。   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闽越王郢发兵攻东瓯,东瓯向汉王朝告急。   武帝派严助前往援救,闽越兵闻讯退走。东瓯害怕闽越再来侵扰,要求举国迁往内地,得到准许。三年后,即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闽越王出兵攻击南越。南越王遵照汉王朝法令,上报武帝请求处置。王恢奉命进讨闽越。   汉兵未至,闽越王之弟余善杀郢请降。武帝遂诏封未参加对抗汉军的原闽越王无诸之孙丑为越繇王,后又封余善为东越王,共治闽越。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余善举兵反汉,自立为 武帝 ,进攻白沙(今江西南昌东北)、武林(今江西余干北)、梅岭(今江西广昌西)等地,杀死汉三校尉。武帝派韩说等领兵进讨,东越贵族与越繇王共杀余善请降。武帝将其地居民迁至江淮一带,改封越繇王及东越一些贵族为侯。至此,作为诸侯王国的东瓯与闽越已不复存在,其地亦成为由汉王朝直接管辖下的郡县。   西汉时期,在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区,居住着许多语言和风俗都不尽相同的少数民族,当时统称为 西南夷.秦王朝曾在此置吏管理。   秦亡后,中央政府对这里的统治曾一度中断。汉初, 西南夷 分为滇、夜郎、邛都、昆明等许多部落。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武帝派唐蒙卒兵千人和后勤部队万余人,经巴苻关入夜郎。统治该地的 夜郎侯 多同本不知汉有多大,见到汉军威武的阵容,听到汉王朝的强大情况,便表示归附汉王,同意在该地依汉法置吏。附近小国听说汉王朝之强大富饶,又见夜郎归附后 得赏赐多 ①,也纷纷要求归附,请汉王朝派官吏来治理。于是,汉王朝在当地置犍为郡(其治所在今四川宜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归来后,汉武帝想打开由西南地区通往身毒的道路,遂于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   发巴蜀兵至滇,迫滇王投降,于其地设益州郡(治今云南晋宁),赐 滇王王印,复长其民 ①。接着,汉将郭昌又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和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两次率兵击昆明,使其降服,以其地并入益州郡。从此,西南大部分地区都归入西汉的直接管辖之下,西南各族和人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上述这些情况说明,汉武帝在中国疆域的形成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正是在他的统治时期,我国形成了东起东海,西到巴尔喀什湖,北自贝加尔湖,南迄南海这样的辽阔疆域,使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得以雄踞于世界的东方。   ①   《汉书?司马相如传》。   ①   《史记?西南夷列传》。这颗金印已于 1958 年在晋宁石宁山出土,证实了文献的记载。   (四)汉武帝末年的社会矛盾和 轮台罪己诏   1。武帝末年的农民暴动   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和发展。但与此同时,地主豪强对农民的土地兼并也以同样的速度进行着。   如衡山王 数夺人田,坏人家以为田 ②,丞相公孙贺 倚旧故乘高势而为邪,兴美田以利子弟宾客 ③,武安侯窦婴更是 治宅甲诸第,田园极膏腴 ④。   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和打击地主豪强、富商大贾势力的发展,但其目的在于防止其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因而在限制他们兼并土地、攫取经济利益方面并无明显效果。加之算缗、告缗、均输平准等经济措施的初衷是要加强中央的经济实力,以应付频繁的对外战争,所以在武帝统治时期,广大自耕农时刻面临地主豪强土地兼并的危险。武帝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完成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辉煌事业,也耗尽了文景以来中央府库的积蓄。所以,为了加强中央的经济实力,武帝除通过算缗、告缗和均输平准等手段向地主豪强、富商大贾乃至中小地主商人开刀外,也不断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西汉法定服兵役的年龄为23岁至56岁,但据史书记载和目前发现的考古材料,武帝统治时期,由于连年战争,常有十三四岁的儿童和65岁以上的老人在居延戍边。在服兵役的同时,农民还要负担 曹运转输 等徭役。   在赋税上,武帝将口赋的起算年龄从7岁提前至3岁,又增加了各种其他的名目,如加三文以 补车骑马 ,加征三十文以助边用等等。由于农民受到中央政府以及地主豪强、富商大贾的双重压迫,一旦遇有天灾人祸,便难免破产。因此,在武帝统治时期政治强大和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失去土地的农民,除一部分沦为奴婢外,大部分四散流亡。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关东流民竟达200万口,无户籍者也有40万。流落他乡的农民的境地非常悲惨,因冻饿死于道路的不计其数,甚至出现了 人相食 的现象。   穷极愁苦的流民们为求生存,不断发生武装暴动和起义。到武帝统治末年,全国各地 盗贼纵横 、 盗贼并起 、 盗贼群起 的报告不断。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以后,南阳、楚、齐、燕、赵等地,都发生了农民暴动。南阳有梅免、百政,楚有段中、杜少,齐有徐勃,燕赵之间有坚卢、范主等,规模大者多达数千人。在关中地区,也有所谓 暴徒 阻险。这些暴动的流民集合起来,建立名号,攻破城池,夺取武库兵器。杀死郡守、郡尉,释放狱中囚徒。至于数百为群的流民在乡里抢夺地主的粮食财物,更是不可胜数。   为镇压农民的暴动,汉武帝制定了 沉命法 ,规定 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弗捕满员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这一规定虽然十分严厉,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失去土地的问题,农民暴动仍然此伏彼起。而地方官吏害怕不能 捕满员 而被罚并连累府廷,所以即使发现农民暴动也不敢如实报告,官府也不敢让他们上报。于是, 盗贼寖多,上下相为匿,以文辞避法焉 ①。武帝不得已,从中央派遣官员充任直指绣衣御史,持节与兵符去各地督战,甚至将镇压不力的官员处以重刑, 杀二千石,诛千石以下,及通行饮食坐连及者,大部至斩万余人 ②,即便如此,也未能完全在全国范围内制止农民的暴动。   ②   《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   ③   《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列传》。   ④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①   《史记?酷吏列传》。   在全国各地发生农民暴动的同时,西汉统治集团内部也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危机,即 巫蛊之祸.这一危机是社会矛盾在上层统治集团内部的反映,直接导致了对匈奴战争的失败和皇位继承人的确立。   2。 巫蛊之祸 蛊 是传说中的一种由人工培养而成的毒虫。《本草纲目》集解引陈藏器曰: 取百虫入瓮中,经年开之,必有一虫尽食诸虫,即此名为蛊.所谓 巫蛊 ,指用巫术毒害别人,它通常与 祝诅 联系在一起。其方法是将欲害之人的名字刻在木偶人的身上,埋在地下,由巫师对其进行诅咒。   在汉代,下至平民百姓,上至高官贵族,乃至宫中的后妃、宫女,都相信这种作法会给被诅咒的人带来灾难甚至死亡。   西汉的 巫蛊之祸 最早始于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即位后,信奉黄老思想的窦太后的外孙女阿娇被立为皇后,是为陈皇后。她 擅宠骄贵 ,武帝迫于窦太后的压力也无可奈何。窦太后死后,武帝宠幸出身低微的卫子夫。愤怒的陈皇后便以 巫蛊祭祝诅 ,以图暗害卫子夫。元光五年,此事被武帝得知,为清除窦太后在宫中的势力,武帝借题发挥,令侍御史张汤调查。张汤受命后, 深竟党与 ,大兴 巫蛊之狱 ,除陈皇后被判处 大逆无道 之罪外,因诛连而被杀者多达三百余人①。   第二次 巫蛊之祸 发生在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当时,在处理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犯法一事时,有人揭发公孙敬声与武帝女阳石公主私通,并在武帝经过的驰道下埋偶人 祝诅有恶意 ②,结果公孙贺父子及其家族被处死。武帝晚年多病,此事过后更加疑神疑鬼,他甚至梦见数千木偶人持杖要打他,便认定自己的病是由于有人从事 巫蛊 、 祝诅 所造成的。   因此,武帝便将与此案有牵连的后宫及大臣全部处死,并下令以 善迎人意 的江充为使者进一步深察, 巫蛊之祸 的范围开始扩大。江充大肆株连搜捕, 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 ③,他还诬陷与自己有隙的太子刘据也行 巫蛊祝诅之事。太子刘据无法辩解,被迫矫诏发兵捕杀江充,并攻入丞相府。   武帝令丞相刘屈氂统兵镇压。双方在长安城内大战五日,死数万人,刘据败逃后自杀。太子死后不久,丞相刘屈氂亦被奏称有 巫蛊祝诅 行为,追查之下发现其与武帝妃李夫人之弟李广利密谋立李夫人之子为太子一事。武帝盛怒之下,诛杀了刘屈氂全家,并收捕李广利妻子。此时,李广利正统兵攻打匈奴,得到这一消息后便投降了匈奴,其所率七万大军全军覆没。   武帝一生征战,多次大胜匈奴,最后却由于非军事原因而遭此惨败,加之太子之死,使晚年的武帝逐渐冷静下来,发现 巫蛊之祸 中许多案件并无实证,多系江充等人屈打成招而制造的冤案,便下令诛灭了江充全家。   3。 轮台罪己诏 晚年丧子和军事上的失利,使武帝在精神和思想上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他对大臣们说:我即位以来,办了很多错事,使天下百姓愁苦,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今后凡是伤害百姓,浪费财物的事情,一律停办。丞相田千秋建议:很多文士都谈论神仙,但都没有成效,应当罢斥。武帝听后说:我从前太愚蠢,受了方士的欺骗。其实天下哪有什么仙人,全是方士们妖言惑众。注意饮食和服药,就可以减少疾病了。于是,便将方士全部遣散。   ②   《汉书?元后传》。   ①   《汉书?外戚传》。   ②   《汉书?公孙刘田王扬蔡陈郑传》。   ③   《汉书?蒯伍江息夫传》。   正当武帝为自己从前的所作所为深感后悔之时,搜粟校尉桑弘羊等人上书,请求派遣兵卒在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屯田,并严敕边郡太守、都尉,加强对边防烽火的管理,选拔战士,积蓄粮草。这个建议虽然有益于巩固边防,武帝却没有同意。他针对桑弘羊等人的上书,颁布了一道诏书,这就是著名的 轮台罪己诏.武帝在诏书中说: 曩者,朕之不明,……兴师遣贰师将军(即李广利),……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 而 击车师时,……   发兵,凡数万人。……汉军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载不足以竟师,强者尽食畜产,赢者道死数千人。 诏书接着说: 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今朕不忍闻。 武帝还特别强调指出, 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至于 修马复令 ,只是用 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①。   颁布 轮台罪已诏 ,是汉武帝统治政策的重大变化。它表明汉武帝已决心不再主动对匈奴用兵,而要注重发展农业,提倡农耕以恢复生产。为实现这一政策,汉武帝不但下令 不复出军 ,而且还在征和四年封丞相田千秋为 富民侯 , 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 ②。同时,还任命赵过为搜粟校尉,推广代田法,并下诏重申: 当今之务,在于力农 ③。   汉武帝一生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巩固统一的西汉帝国,奠定了中华民族辽阔疆域的基础。但与此同时,在他统治期间, 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 ,按司马光的评价, 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而西汉王朝 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 ,同汉武帝 晚而改过 ,有十分密切的关系④。   汉武帝还没有来得及全面推行其 与民休息 的政策,便于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去世了。其后继者昭帝和宣帝坚持执行武帝晚年制定的 与民休息的政策,因而在西汉中期出现了被后世称颂的 昭宣中兴 局面。   ①   《汉书?西域传》。   ②   《汉书?西域传》。   ③   《汉书?食货志》。   ④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五)昭宣中兴   汉武帝临终前两天,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由于刘弗陵只有8岁,武帝以光禄大夫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c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令四人日后共辅幼主。汉武帝死后,刘弗陵继位,是为昭帝。在四个辅政大臣中间, 大将军(霍)光秉政,领尚书事,车骑将军金日c、左将军上官桀副焉 ①,桑弘羊虽然也受遗诏辅政,但地位比前三人稍低。故在昭帝即位以后,实际上是霍光秉政。   1。 轻徭薄赋 与盐铁会议汉昭帝继位后,西汉政府基本上执行了汉武帝 轮台罪己诏 中规定的政策,提倡农耕,实行 与民休息 、 轻徭薄赋 ,以发展生产。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汉昭帝刚一继位,便亲耕籍田;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再次 耕于上林 ;直到死前的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还下诏重申, 天下以农桑为本 ②,足见这一期间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在实际做法上,西汉政府不断减免农民在田租、赋税和徭役等方面的负担。汉昭帝于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下诏,免除全国农民当年的田租;始元六年, 令民得以律占租 ,即农民除上缴制度规定的田租外,以其他借口额外征收的田租一律免除。四年后,即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西汉政府又免除元凤四、五两年的口赋。此后,再于元平元年规定减征农民十分之三的口赋。由于口赋是不依土地和财产多寡,只按人口多少征收的赋税,所以这些减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昭帝时期的西汉统治者还根据汉武帝在 轮台罪己诏 中停止对匈奴战争、在边防上只是 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①的思想,废除了一些为抵御匈奴、加强国防而向百姓征收的各种不利于生产的徭役和杂税。如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匈奴战争的后勤保障,规定百姓须供给政府马匹,至昭帝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下诏废除。与此同时,还解除了景帝以来禁止马匹出关的规定,以利于边境贸易。西汉政府曾沿袭秦代规定,全国百姓每年要戍边一定时间,如不愿或无法戍边,须出钱若干以补给戍边者,很多贫苦百姓因无力交纳,只好拖欠。针对这种情况,昭帝于元凤四年下诏,免征三年以前拖欠款项。   汉昭帝统治时期,虽然西汉政府根据汉武帝 轮台罪己诏 中规定的方针,推行了一系列旨在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但在统治集团内部,对实施这些政策的认识是不一致的,甚至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实际上,早在汉武帝在位期间,统治集团内部在统治政策和策略方面便分为以霍光为代表的 宽厚长者 和以桑弘羊为代表的 深酷用法者 两派②。桑弘羊等人关于在轮台屯田的上书,便是后者政治主张的具体体现。汉武帝在 轮台罪己诏 中否定了桑弘羊等人的建议,提出了今后的施政方针,却并没有消灭桑弘羊一派的势力。所以,武帝在临终时仍令霍光与桑弘羊等人同时辅佐幼主。昭帝继位后,两派的分歧日益扩大。霍光大权在握,竭力推行 与民休息 、 轻徭薄赋 的政策,引起桑弘羊等人的不满,他与上官桀一起, 数以邪枉干辅政 ①。为排除推行 与民休息 、 轻徭薄赋 政策的阻力,霍光于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以昭帝的名义,命令丞相田千秋召集六十多名贤良文学,与桑弘羊进行辩论,桑弘羊也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答。争论是围绕着一个经济问题展开的,双方就政府是否对盐铁实行专卖一事展开激烈的辩论,所以历史上称这次的大辩论为 盐铁会议.后来,汉宣帝命桓宽根据这次会议的内容,整理成《盐铁论》一书,使我们能够比较具体地了解这次会议讨论的内容。   ①   《汉书?昭帝纪》。   ②   均据《汉书?昭帝纪》。   ①   《汉书?西域传》。   ②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征和二年。   ①   《汉书?昭帝纪》。   由于双方在政府的统治政策和措施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所以在辩论过程中,双方并没有仅仅局限在盐铁专卖,而是由此引发出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关于盐铁专营的问题。贤良文学认为,盐铁官营等政策是民间疾苦的根源所在。在这些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不法官商 攘公法,申私利,跨山泽,擅官市 ②,大发横财。由于铁器质量低劣, 割草不痛 ,价钱又贵,农民不愿使用,以致出现了 木耕手耨 的现象;而官府经营的食盐也有苦味,人民只好淡食。贤良文学们认为,这实际上是政府、官吏在与民争利.因而主张罢盐铁、酒榷、均输等官营事业。桑弘羊也承认在盐铁官营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流弊,致使 民烦苦之 ,却认为这些流弊只是由于 吏或不良,禁令不止 造成的,是执行的问题,而并非政策本身的问题。   桑弘羊指出,武帝时由于实行了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不但做到了 离朋党,禁淫侈,绝兼并之路 ,也保障了大规模抗击匈奴战争的后勤供应,平时赈灾、修水利等项开支也是依靠这些财政收入。因此,桑弘羊坚持主张不能废弃这些政策。   关于同匈奴和战的问题。武帝时期对匈奴的连年征战,使 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东方盗贼滋起.贤良文学据此认为,对待匈奴,用战争的形式不如用和亲的形式,只要用仁义引导感化他们,就能避免匈奴的骚扰,维持北方和平的局面。他们主张 罢关梁,除障塞 , 偃兵休士,厚币和亲.桑弘羊在回顾汉与匈奴关系的历史后指出,匈奴 反复无信,百约百叛 ,经过连年战争,匈奴虽然 挫折远遁 ,但并没有真正降服。只有通过武力打击,才能阻止匈奴的侵扰,保证汉王朝的安全。   关于法治和德治的问题。贤良文学针对武帝末年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现象,指出如果单靠酷刑镇压,就会走上亡秦之路,汉王朝的统治也不会长久。   他们主张推行德治政策,加强思想统治,先 礼 后 法 , 礼用敬明,不从者,然后等之以刑.桑弘羊则坚持认为,必须实行严刑峻法, 令严而民谨,法设而奸禁.盐铁会议上双方的争论,虽然十分激烈,但都是就如何维护汉王朝的长久统治这一根本目的而展开的。在这一点上,双方并没有存在根本的分歧。   从长远看,桑弘羊坚持盐铁官营、以武力打击匈奴的贵族势力、实行法治的主张,有利于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汉王朝的统一,是积极的和可取的。不过,在武帝末年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情况下,一味地坚持这些政策,而不采取任何缓和矛盾的措施,势必会进一步激化矛盾,甚至会导致政权的倾覆。贤良文学大多出身下层,比较了解普通百姓的疾苦,因而提出的政策较为现实,对于暂时缓解武帝末年的社会矛盾,不失为一剂良药。   但如果将贤良文学们的对策作为政府长期的统治政策,不但是愚腐的,甚至还会危及封建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   ②   《盐铁论》。   盐铁会议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结论,但争论双方的观点对昭宣时期西汉王朝的统治政策还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主流上看,大权在握的霍光基本上仍然坚持了汉武帝 轮台罪己诏 中所制定的政策,推行 与民休息 的措施,将公田与贫民耕种,贷给农民种子、口粮,部分地免除赋税、徭役,降低盐价,与匈奴保持友好关系。这些措施符合贤良文学提出的 行仁政 ,以 德 治国的意见。贤良文学也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成为政治舞台上一股活跃的力量。霍光曾专门召集他们 问以得失 ①,宣帝也 用吏多选贤良 ②。与此同时,霍光也并没有绝对排斥桑弘羊的意见,在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上,除罢去酒榷,在部分地区停止铁器专卖外,汉武帝实行的其他经济政策仍延续未变。   2。霍光专权武帝死后,继位的昭帝年仅八岁,政事皆由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决断,前述盐铁会议就是在霍光的授意下,由昭帝下诏决定召开的。与霍光一起受武帝托孤的上官桀之子上官安娶霍光之女为妻,生有一女。始元三年(公元前84年),此女年仅五岁,上官桀父子意欲将其送入宫中为昭帝后,被霍光拒绝。后上官安通过武帝长女盖公主之男宠丁外人的关系,达到目的,上官安被封为车骑将军。霍光由于拒绝了上官桀父子封丁外人为列侯的请求,引起了上官桀父子与盖公主的怨恨。桑弘羊也因为自恃在武帝时推行盐铁专卖之功,欲为其子弟求官而不得,亦对霍光专权表示不满。这些反对霍光的势力聚集在燕王旦周围,密谋除掉霍光。   燕王旦是武帝之子。太子刘据因 巫蛊之祸 死后,刘旦按次序当为太子。但他继位心切,反遭武帝厌恶,不但未能立为太子,反被削去封国三县,使刘旦大失所望。昭帝继位后,刘旦更加不满,曾与中山哀王之子刘长、齐孝王孙刘泽共同谋反,后因事泄失败。刘泽等被处死刑,而刘旦因与昭帝至亲,特许勿治。刘旦没有丝毫悔改之意,暗中加紧网罗反对霍光与昭帝的势力,不断与上官桀等人联络。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刘旦上书控告霍光 专权自恣,疑有非常 ,请求入京侍卫,准备与上官桀等人一起,趁机除掉霍光。他们诬陷霍光的阴谋破产后,便准备以宴请霍光为名,将其刺杀,然后废昭帝,立刘旦为天子。事情被揭发后,霍光诛杀上官桀、上官安父子、桑弘羊、丁外人及其宗族。燕王刘旦、盖公主自杀而死。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 燕盖谋反. 燕盖谋反 的失败标志霍光已清除了反对派势力。此时,金日c早已死去,而上官桀、桑弘羊又被诛杀,霍光的权力日盛, 威震海内 ,其家族 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 ①:霍光之子霍禹及其兄之孙霍云皆为中郎将,霍云之弟霍山为奉车都尉侍中,领胡越兵,霍光的两个女婿范明友、邓广汉为东西宫校尉,其他昆弟、诸婿、外孙皆为奉朝请、诸曹大夫、骑都尉、给事中。昭帝行冠礼后,仍继续委任于霍光。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22岁的昭帝病死。因其无后,群臣推举武帝唯一尚在世的儿子广陵王刘胥继位。史书上称刘胥 好倡乐逸游 , 动作无法度 ②,不为武帝所喜爱,亦不孚众望,所以有人提出广陵王刘胥不可以承宗庙的意见以后,霍光当即表示同意,遂以皇太后诏昌邑王刘贺继位。   刘贺入朝受皇帝玺后不久,霍光又以其 行淫乱 、 失帝王礼仪,乱汉制度 、 数进谏,不变更,日以益甚,恐危社稷,天下不安 ①为名,率群臣上奏皇太后将其废黜。   ①   《汉书?食货志》。   ②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①   《汉书?霍光金日c传》。   ②   《汉书?武五子传》。   公元前74年,霍光选择了武帝太子刘据之孙、十八岁的刘询继位,是为宣帝。刘据因 巫蛊之祸 死后,出生仅数月的刘询被送至民间收养,后遇赦回至皇宫,被称为 皇曾孙 ,但其地位与平民无异,娶啬夫许广汉之女为妻。由于他自幼生长民间,左右无众多心腹,在中央亦无势力,霍光便以其 躬行节俭,慈仁爱人 ②为由,迎入未央宫,继皇帝位。   宣帝深知霍光家族在朝中的势力 尊盛日久,内不能善 ③,所以在其继位之初,当霍光表示 归政 时,宣帝 谦让不受.霍光遂继续把持朝政,群臣凡事先请示霍光,然后再向宣帝报告。霍光每次入朝拜见时,宣帝 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表面上却作出 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 的姿态。   即便如此,仍无可避免地与霍氏家族发生了冲突。   霍光夫人意欲将其小女立为皇后,以进一步控制皇帝。群臣阿附霍光,也建议宣帝纳霍女为后。宣帝不忘旧义,坚持立许氏为皇后,这便引起了霍氏家族的不满。霍妻竟趁许后临产之机,指使女医官将其毒死,然后由霍光施加压力,将霍女立为皇后。宣帝对许后之死虽然心怀疑虑,但迫于形势,对霍皇后也只好作出宠爱的样子。一年后,宣帝立许后之子为太子,霍光夫人故伎重演,教霍皇后在太子饮食中下毒,未遂。   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病卒后,宣帝开始亲政。此时霍禹为右将军,霍山以奉车都尉领尚书事,霍氏一门仍十分显赫,广治第室,奢侈无度。   有人向宣帝上书,说霍光专制擅权,主弱臣强,现在其子孙用事,愈发骄恣,长此下去,恐危宗庙,建议宣帝采取措施。由于当时凡吏民上书皆先通过尚书,所以都被霍山扣押下来。为削夺霍氏权力,宣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亲自处理朝政, 五日一听事 ①,并下令凡吏民奏事不通过尚书,直接向皇帝报告。其次,封太子的外祖父许广汉为平恩侯,许广汉的两个弟弟,一封为博望侯,一封为乐成侯;又令与霍氏有隙的御史大夫魏相给事中。最后,将霍氏家族调离实权位置,如迁霍禹为大司马,无印绶,罢其右将军屯兵官署;将霍光长女婿邓广汉由长乐卫尉调任少府;女婿、度辽将军、未央卫尉范明友调任光禄勋,不久后,又收其度辽将军印;次女婿、诸吏中郎将、羽林监任胜调出京城,任安定太守;霍光姊之女婿张朔由给事中、光禄大夫调任蜀郡太守;收中女婿赵平骑都尉印绶,调任散骑都尉、光禄大夫,赴外地屯兵;孙婿、中郎将王汉调任武威太守。霍氏家族诸将从前统领的胡越骑、羽林及两宫卫将屯兵,全部改由宣帝亲信的许、史两家子弟统领。   霍氏不甘心权势被削,遂密谋借机杀平恩侯许广汉和丞相等人,再以太后名义下诏废掉宣帝而立霍禹。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阴谋败露,霍云、霍山自杀,霍禹等人皆腰斩、弃市,霍皇后被废处昭台宫。与霍氏相连坐诛灭者数千家。   宣帝虽然诛灭了霍氏,但在施政方针上与霍光并无分歧,基本上延续了昭帝时期 轻徭薄赋 、 与民休息 的统治政策,并多次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的租赋。宣帝还继承昭帝遗法,把都城和各郡国的苑囿、公田借给农民耕种,降低盐价。在政治上,宣帝还很重视官吏的选拔,注意平理刑狱,甚至还在未央宫宣室殿亲自审理重大刑狱。宣帝的这些政治、经济措施,使武帝末年以来的社会矛盾继续得到缓和,农业生产开始上升。据史书记载,当时的谷价下降到每石五钱,边远的金城、湟中地区,每石也不过八钱,这是西汉以来最低的谷价记录。   ①   《汉书?霍光金日c传》。   ②   《汉书?霍光金日c传》。   ③   《汉书?霍光金日c传》。   ①   《汉书?循吏传》。   昭帝和宣帝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使武帝末年的社会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西汉王朝上又出现了几十年的兴盛景象,历史上习惯称这一时期为 昭宣中兴.3。苏武回归与昭君出塞经过汉武帝三次重大战役的打击,匈奴的军事实力大为减弱,只好远遁漠北。元狩末年,匈奴贵族向汉王朝表示请求和亲,汉王朝也有意休战。匈奴贵族的和亲目的在于恢复武帝以前汉与匈奴的不平等关系,这对于汉王朝来说当然是不能接受的;而汉王朝则要匈奴臣服,成为汉王朝的 外臣 ,这在一贯以汉王朝为掠夺对象的匈奴贵族来说,也是不能接受的。这样,双方多次互派使者进行谈判,但由于双方互不相让,甚至以扣留使者相要挟,而无法达成协议,从而形成元鼎至太初十余年间打打谈谈的局面。苏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使匈奴的。   苏武,字子卿,杜陵(陕西西安东南)人。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由于匈奴单于再次表示要求和亲,并送还以往扣留的汉朝使者,武帝遂命中郎将苏武率百余人携带大批礼品出使匈奴,并送还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当时,匈奴中有人准备劫持单于的母亲归汉,苏武的副使张胜卷入这一行动。   事发后,苏武受到牵连。匈奴单于采用种种方法威逼利诱苏武,劝其投降,都遭到苏武义正辞严的拒绝。单于无可奈何,便把他流放到人迹罕至、荒原千里的北海(今贝加尔湖)边放羊,并宣称要等公羊生下羊羔,才放苏武回去。苏武在那里历尽艰辛,经常以挖掘野鼠穴中的草籽为食,但他出使时所持的汉节却从不离身,天长日久,节上的毛全都脱落了。即使这样,仍未动摇他对汉朝的忠心。   昭帝即位后,匈奴于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派使者向汉王朝请求和亲。   在此之前,汉曾多次向匈奴索要苏武回国,匈奴皆伪称苏武已死。后来汉使复至匈奴,探知苏武的下落,便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中射下一只雁,雁足上系有帛书,说苏武现在北海。单于大惊,只好允许苏武随汉使回国。   苏武在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出使时尚在壮年,回国时已经须发尽白了。为了表彰他不辱汉节的功绩,昭帝封他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宣帝时,被赐爵关内侯,后复为右曹典属国。 苏武留胡节不辱的爱国精神,也受到后人们的敬仰,他的事迹被编为歌、剧、故事,广为流传。   昭帝以后,匈奴日渐衰落。至宣帝时,匈奴内部发生分裂,形成 五单于争立 的局面。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被郅支单于驱逐的呼韩邪单于归属汉朝。甘露三年,他还亲到长安朝贺汉宣帝,汉王朝赐其 匈奴单于玺 ,位在诸侯王之上。至此时,匈奴呼韩邪政权正式成为西汉王朝的藩属,汉武帝毕生追求的目标终于实现了。在汉王朝的大力支持下,呼韩邪单于的势力逐渐恢复和发展,到汉元帝初年便重返北庭,在汉军和西域诸国联军的帮助下攻杀了郅支单于。为表示对汉王朝的感谢和依附,呼韩邪单于在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提出愿与汉室和亲。元帝以宫女王嫱(即王昭君)赐与他,昭君远出塞外,成为呼韩邪单于之妻。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 王恢谋马邑,匈奴绝和亲 ,到元帝竟宁元年昭君出塞,其间整整一百年。昭君出塞表明,汉与匈奴中断了一百年的关系,至此时正式得以恢复。昭君到塞外后,被称为 宁胡阏氏 ,唐代颜师古解释说, 言胡得之,国以安宁也 ①;而汉王朝也因此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②,汉与匈奴的和平友好关系一直维持到西汉王朝的结束。   4。西域都护的设立昭宣时期进一步加强了汉王朝同西域诸国的联系。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内乱,其在西域设置的僮仆都尉日逐王降汉,匈奴在西域的势力更为削弱。宣帝遂于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任命汉王朝派驻在西域的骑都尉郑吉为西域都护,统领西域诸国。郑吉在乌垒(新疆轮台县境内)建立都护府。这是中央王朝在新疆地区设置行政机构的开始。都护是西汉王朝驻西域的最高行政长官,官秩二千石,相当于内地的郡守。其下属官有副校尉、丞、司马、侯、千人等。西域都护的设立,使汉王朝的政令通行西域,汉王朝有权对西域诸国册封国王,任命官吏,调遣军队,征发粮草。这表明,早在二千年前,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葱岭等地在内的新疆地区已成为我们伟大祖国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西域都护设立后,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传入西域诸国,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保障了通往西方的 丝绸之路 的畅通,在南、北两条通道上,商人使者往来频繁,大大地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①   《汉书?匈奴传》。   ②   《汉书?匈奴传》。   十、西汉王朝的衰落与短命的 新 莽王朝   西汉帝国经历了汉武帝统治时期的辉煌以后,在武帝晚期便呈现出了衰落的势头。昭、宣时期虽然出现了中兴的景象,但其内部孕育的不可根除的矛盾,终于在其后继者统治下急剧恶化,西汉政权一步步走向衰落。公元6年,外戚王莽夺取了皇位,9年,正式建立 新 朝。在此期间,王莽虽然企图实行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但积重难返,本身就是豪强地主的王莽根本无力回天。于是,西汉末年遍及全国的农民暴动,终于发展成为燎原之火,形成了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   (一)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   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汉宣帝死,二十七岁的太子刘奭即位,是为元帝。踌蹰满志的元帝即位之后,面临的是宣帝留给他的一个天灾人祸迭起、危机四伏的帝国, 始即位,关东连年被灾害,民流入关 , 二千石选举不实 , 民多冤结,州郡不理 ①。其实,百姓流散,官吏腐败,都是表面现象,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则是昭、宣以来的土地兼并的加剧和小农经济的破产。   1。土地兼并的加剧土地兼并是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早在战国时代,土地兼并便随着土地的私有和买卖出现了,到秦朝时,已是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西汉初年,为恢复社会经济而推行 轻徭薄赋 的政策,加之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土地兼并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皇室贵胄、地主豪强、富商大贾和各级官吏一起,都加入到土地兼并的行列中来。土地兼并必然使农民破产,而封建政权赖以存在的基础就是广大农民。土地兼并形成的农民破产、地方割据势力增强的现象,必然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因此,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位期间,充分利用汉初积累下来的政治和经济力量,竭尽全力从各个方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局面。汉武帝采取的一条重要措施,就是利用各种手段,寻找各种借口,打击诸侯王、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甚至一些高级官吏也无法长期担任职务,使他们很难结党营私。   但是,封建政权本身便代表封建地主的利益,汉武帝一方面致力于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另一方面又不断将其中的一部分吸引、补充到官吏队伍中来,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的结合日趋明显。尽管如此,在汉武帝时期,地主豪强和富商大贾势力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从而降低了土地集中的速度。   昭、宣二代为解决武帝末年出现的社会危机,重新推行了 轻徭薄赋 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给地主豪强带来了更大的实惠。   他们趁机发展势力,纵容宾客横行乡里,公然为盗,甚至连地方官吏也十分惧怕他们。如宣帝时,涿郡大姓西高氏、东高氏, 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   咸曰' 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 他们还囤积居奇,待价而沽:昭帝死前,关中茂陵人焦氏、贾氏 以数千万阴积贮炭苇 等下葬用品, 冀其疾用,欲以求利 ①,竟然猖狂到坑害皇室的头上。对于这些豪强大姓,昭、宣时期虽然有一些地方官吏敢于诛杀,甚至专门 摧折豪强,扶助贫弱 ,以至于 贫弱虽陷法,曲文以出之;其豪杰侵小民者,以文内之 ②。但是,昭、宣时期自始至终都没有制定和颁布过新的打击、限制豪强大姓、富商大贾势力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相反,昭帝和宣帝不断将土地、民户和金钱赐给皇室贵胄和朝中大臣。所以,元帝以后的衰落,实际上在昭、宣之世便已经埋下了祸根。   ①   《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   经过昭、宣两代三十多年的恢复,至元帝即位后,地主豪强和富商大贾的羽翼逐渐丰满起来。对于这种形势,中央政府没有采取抑制措施,而且还取消了汉武帝时制定的旨在打击和限制豪强地主政治、经济势力的种种措施,甚至连汉初以来奉行的 强干弱枝 方针也不敢坚持。比如,西汉历代皇帝都曾借修建陵园之机,将各地豪强地主迁徙京师附近,以削弱其势力。   而元帝时为自己建陵后下诏说,为了 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无)有动摇之心 ,决定 勿置县邑(守冢) ③;而到成帝时,虽下诏 徙郡国豪杰赀百万以上五千户于昌陵 ,但不久又迫于臣民的反对而作罢。   从此以后,皇族、贵戚、官僚、商人和豪强地主便依仗其政治、经济特权,更加疯狂地兼并土地,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大地主,如元帝时的丞相张禹,史称 为人谨厚 ,仍占有关中良田四百顷,且 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价 ①,占泾、渭灌溉区耕地总数的百分之九。强占土地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成帝舅父王立勾结南阳太守,侵占南郡垦草田数百顷,其中不少是借给贫民耕种的已垦熟田。各地豪强富户也纷纷兼并, 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 ②。土地兼并往往带有强制性, 豪猾之民,其并兼者则陵横邦邑,桀健者则雄长闾里 ③;成帝时的另一个丞相翟方进,强占民田未遂,竟把汝南郡鸿隙陂废去,使良田枯旱,禾苗不长。   土地兼并的加剧,使愈来愈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元帝以后,破产的农民与日俱增,他们背井离乡,流亡各地。一遇天灾,流民现象更加突出。流民的境地十分悲惨,仅在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一年中, 才竭力尽,愁恨感天 的农民即 以百万数 ,他们 流散冗食,饿死于道 ④, 死又不葬,为犬猪所食 ⑤。   2。统治者的腐朽和吏治腐败与广大人民悲惨境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统治集团奢侈腐朽的生活。号称 仁弱 、 恭俭 的元帝,其用度却十分惊人,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三工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厩马食粟将万匹 ⑥,其后宫妻、妾、妃、嫔多得 不得常见 ,只好 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 ,以至 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 ⑦。成帝更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但用大量金钱建造供自己享乐的 霄游宫 、 飞行殿 、 云雷宫 ,而且还 离深宫之固,挺身独与小人晨夜相随,乌集醉饱吏民之家 ,以至 公卿百僚不知陛下所在 ①。成帝时的后宫之宠,甚于西汉历代皇帝,他初宠许皇后,不久宠衰,先后宠幸的有班婕妤、李平(即卫婕妤)、赵飞燕等等。他甚至对一个花花公子张放也 宠爱殊绝 ,竟然到了一同 卧起 ②的地步。   ①   《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   ②   《汉书?酷吏传》。   ③   《汉书?元帝纪》。   ①   《汉书?匡张孔马传》。   ②   《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③   《后汉书?酷吏列传》。   ④   《汉书?谷永杜邺传》。   ⑤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⑥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室贵胄、官僚大臣们生活的腐朽程度也远远超过以往。 方今世俗奢僭罔极,靡有厌足。公卿列侯亲属近臣,四方所则,未闻修身遵礼,同心忧国者也。或乃奢侈逸豫,务广第宅,治园池,多蓄奴婢,被服绮縠,设钟鼓,备女乐,车服嫁娶葬埋过制。吏民慕效,■以成俗 ③。   元帝以后,吏治愈来愈腐败,政治愈来愈黑暗。其表现一是贪赃,如元帝时 (丙显)为太仆十余年,与官属大为奸利,臧(赃)千余万 ④; 五官掾张辅怀虎狼之心,贪汗不轨,一郡之钱尽入辅家 ⑤。二是枉法,汉代刑法,在昭、宣时有所减轻。但自元帝以后,法律愈发残酷。至成帝时,仅大辟之刑便有一千余条。这样繁杂的法律,甚至连执法者也 不知所由 ⑥。在这种情况下, 治狱深刻 , 酷吏殴杀 , 冤陷亡(无)辜 ⑦的现象屡见不鲜。   吏治的腐败,政治的黑暗,以及少数帝王将相、地主豪强、富商大贾的奢侈生活与广大人民生活形成强烈反差,必然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就不可能指望有社会安定的局面了。   3。社会矛盾的激化元帝初元年间开始,即常有关于 盗贼并兴 、 盗贼并起 、 盗贼不禁 的记载。成帝即位之后,情形更为严重,由于 百姓财竭力尽 ,所以当时便有人警告说, 将有溃败之变 ①。果然,在成帝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距京师不远的关中南山(即秦岭)地区爆发了傰宗等数百人发动的起义,使得首都外边,道路不通,城门警戒。成帝 拜故弘农太守傅刚为校尉,将迹射士千人逐捕 , 暴师露众,旷日烦费,不能禽制 ②。成帝虽再三撤换京兆尹,不惜重金悬赏捉拿,终未能扑灭这支起义队伍。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王凤征王尊为谏大夫,守京辅都尉,行京兆尹事,经过残酷镇压,起义才被平息。不久,附近的鄠县(今陕西户县)又有被称为 名贼 的梁子政起义,起义坚持了很久,后被右扶风萧育诛灭③。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东郡茌平(山东茌平南)男子侯毋辟兄弟五人聚众起义,他们 攻燔官寺,缚县长吏,盗取印绶,自称将军 ④。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陇西辛兴、北地任横、任崖、西河曹况起义, 越州度郡,万里交结 ,他们 攻取库兵,劫略吏人,诏书讨捕,连年不获.一直到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任横等仍自称将军, 盗库兵,攻官寺,出囚徒 ⑤。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 三辅纵横,群辈并起 ,至于焚烧茂陵。   ⑦   《西京杂记》。   ①   《汉书?五行志》。   ②   《汉书?张汤传》。   ③   《汉书?成帝纪》。   ④   《汉书?魏相丙吉传》。   ⑤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⑥   《汉书?刑法志》。   ⑦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①   《汉书?谷永杜邺传》。   ②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西汉末年的起义浪潮中,还有一支重要的力量,即刑徒起义。刑徒是被判刑并罚做苦役的犯人,其中大多数人都是普通百姓。他们失去人身自由,承担繁重的劳役,修陵、筑城、冶铁、戍边、屯田,从事沉重的劳动,其征发的规模和繁重的程度都超过了前代。因此,刑徒们为自身的生存,冲破严密的监视,起而造反。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颍川(今河南禹县)铁官徒申徒圣起义, 杀长吏,盗库兵,自称将军,经历九郡 ①。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广汉(四川射洪南) 罪囚 郑躬起义,他们 攻官寺,篡囚徒,盗库兵 ,队伍很快发展到万人,后来汉政府派来三万军队才将起义镇压下去②。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山阳(今山东金乡县北)铁官徒苏令等228人起义, 攻杀长吏,盗库兵,自称将军 , 杀东邵太守、汝南都尉 , 经历郡国四十余 ③。同年,陈留郡尉氏县(今河南尉氏)樊并起义,杀陈留太守严普, 自称将军 , 出囚徒,取库兵,劫略令丞 ④。各地人民的起义斗争迭起,说明社会矛盾已激化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4。宦官、外戚专权下的政治在封建社会里,宦官、外戚是和皇帝紧密相连的,加强专制主义皇权,必然会出现宦官、外戚专权这个副产品。西汉和东汉的历史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外戚、宦官交替掌权以及二者与朝中大臣的斗争,这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中十分典型。   西汉的外戚专权始于霍光。汉武帝统治时期,霍光为奉迎都尉、光禄大夫,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 ,加之与汉武帝的关系微妙①,故 甚见亲幸 ②。武帝临终时,封霍光为大将军、大司马,将年仅八岁的太子刘弗陵托付给他,嘱其辅佐。所以,昭帝即位后,霍光执掌朝政, 政事一决大将军霍光 ③。昭帝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立皇后上官氏。   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所以,霍光专权便带上了外戚专权的色彩。宣帝即位后,霍光妻显使人害死皇后许氏,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立霍光之女为皇后,霍光专权更成为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