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史_3 吕思勉(秦)
类别:
其他
作者:
吕思勉字数:54933更新时间:23/03/02 14:21:21
1。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的政策后世在论及明、章、和三帝的统治政策时,有人概括为 颇有弛张,而俱存不扰 ①,事实的确如此。在此期间,尽管政府具体的统治政策时有变化,但总体上都坚持了光武帝统治时期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的基本方针。
明、章、和三帝都比较注意接受臣下的谏诤。明帝曾针对百官奏章中 颇多浮词 、 有司陈事,多所隐讳 的现象,多次下诏要求百官上书言事, 靡有所讳 、 极言无讳 ,同时强调, 自今若有过称虚誉,尚书皆宜抑而不省,示不为谄子嗤也.和帝也经常向公卿问以政事得失,令将、大夫、御史、谒者、博士、议郎、郎官会于廷中, 各言封事.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还下诏要求各郡国守相向中央推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建初五年(公元80年),再次下诏要求公卿以下, 举直言极谏,能指朕过失者各一人,遣诣公车,将亲览问焉 ,他还特别强调勿取浮华之士。
和帝时,也要求百官公卿、地方官吏推举能直言极谏之士。在皇帝的提倡之下,百官公卿都能主动上书言事,评论政事得失,出现了一批如明帝时钟离意、章帝时第五伦这样 言事无所依违 ①的诤臣。对于上书中提到的问题,明、章、和帝一般也能认真对待,如明帝曾在百官面前 深自引咎 ,承认 群僚所言,皆朕之过 ;永元八年(公元96年)九月,京师蝗灾,吏民言事者, 多归责有司 ,和帝专门下诏, 万方有罪,在予一人,而言事者专咎自下,非助我也 ;和帝还听从进谏,革除了从岭南进贡荔枝、龙眼的旧制②。
明、章、
① 《后汉书?和帝纪》。
① 《后汉书?钟离宋寒列传》。
和帝三代继续执行光武帝减轻赋役的政策,多次下诏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的租赋。据《后汉书》记载,在此期间,仅全国性的减免租赋诏令就有四次:中元二年(公元57年)秋九月,明帝下诏: 勿收今年租调。 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十二月,诏: 今年郡国秋稼为旱蝗所伤,其什四以上勿收田租、刍藁,有不满者,以实除之。 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九月,诏: 其令天下半入今年田租、刍藁,有宜以实除者如故事。 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七月,诏: 今天下半入今年田租刍藁,其灾害者,以实除之.如遇有天灾,政府还贷给农民粮种,并宣布 勿收责.如永元十三年下诏, 贫民假种食,皆勿收责 ;永元十六年春下诏, 贫民有田业,而以匮乏不能自农者,贷种粮 ;至当年七月,因发生灾荒,复下诏, 贫民受贷种粮及田租刍藁,皆勿收责 ①。自明帝至和帝统治时期,东汉政府还不断采取赈济贫民的措施。《后汉书》明帝、章帝、和帝纪中有不少关于诏赐 鳏、寡、孤、独、笃■、贫不能自存者粟(或帛) 的记载,其中明帝时期6次、章帝3次、和帝5次。另外,《后汉书?和帝纪》中还有9次赈贷部分地区贫民或灾民的记载。这些赈济或赐粟(或帛〕的数量虽然有限②,无法根本解决农民因地主土地兼并而造成的破产和流亡,但毕竟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刘秀度田的失败表明,土地兼并造成的流民问题,根本无法通过限制地主豪强占有的土地数量来解决。因此,面对众多的流民,明、章、和帝一方面开仓赈济,规定 无田欲徙他界就肥饶者,恣听之③, 其不欲还归者,勿强 ④;另一方面,采取 假民公田 的方法解决流民与土地分离的问题。所谓 假民公田 ,就是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及苑囿、山林川泽租借给流民耕种,还可以借贷给其粮种和生产工具,国家在三五年内不征收租税,此后农民则要向国家交纳 假税 ,并承担一定的封建义务。据记载,从永平九年(公元66年)至元兴元年(公元105年)的四十年间,东汉政府宣布各种形式的 假民公田 就达20次之多。 假民公田 使一部分流民得到安置,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开始正常的生产和生活,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是有积极作用的。
② 以上引文均据《后汉书?明帝纪》、《后汉书?章帝纪》、《后汉书?和帝纪》。
① 《后汉书?和帝纪》。
② 赐粟的数量一般为三至十斛,即三十至一百斗。
③ 《后汉书?章帝纪》。
④ 《后汉书?和帝纪》。
明、章、和帝统治时期, 遵奉建武制度 ,强调 详刑慎罚 ,不断减免刑罚、释放囚徒。如明帝继位后不久,便于中元二年(公元57年)夏四月下诏: 其弛刑及郡国徒,在中元元年四月己卯赦前所犯而后捕系者,悉免其刑。①此后,三代统治者曾多次下诏将在押服刑的囚徒减罪或赦免,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大赦天下的诏书中甚至规定连谋反大逆及诸不应宥者,也一并赦除。这一时期,还多次下诏书,允许 天下亡命殊死以下 的罪犯用交纳缣帛的形式赎罪减刑或免刑,同时还规定:凡犯罪而未被发觉者,如在诏书颁布后投案自首,可以 半入赎.此外,明、章、和帝经常令地方官吏 录囚 ,如永平十八年夏四月,明帝下诏 理冤狱,录轻系 ,章帝建初元年春正月下诏 理冤狱 ,建初五年春二月下诏 令二千石理冤狱,录轻系.由于明、章、和帝统治时期采取了以上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的措施,社会开始趋于稳定,有的年代还出现了 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 ②的景象。全国耕地面积和人口总数也不断增长,到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时,耕地面积达732。17万顷,人口达5325。62万人①。这一数字虽不十分可信,但如果考虑到东汉时期豪强地主隐瞒占有土地和奴婢的数目,以及脱离户籍的流民等诸种因素,则和帝末年的实际耕地总面积及人口总数,决不会少于上引数字。
2。加强对宗室诸王的控制明帝以后,历代皇帝为了防止诸侯王势力坐大,威胁中央集权,除继续执行 阿附蕃王法 和诸侯王死后无子国除的制度以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对宗室诸王的控制。不过,与西汉文、景、武帝时期相比较,这些措施在策略上却较为缓和。
西汉时期,犯法的诸侯王一般都要被处以死刑。而东汉明、章、和帝则采取削地、改徙小国、降为列侯等措施。如:永元十一年(公元99年),陈敬王刘钧唆使宾客杀人,事发,被削去三县,后又因犯罪,复被削去三县。
乐成靖王刘党也以同样的原因被削去二县。东海恭王刘政私娶叔父之妃,按汉制属 禽兽行 ,应予处斩,结果仅被削去一县。
东汉处理试图谋反的诸侯王也相当宽大:明帝的亲兄弟、楚王刘英 大交通宾客,作金龟玉鹤,刻文字以为符瑞 ,准备谋取皇位。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被人告发,经审讯属实后,因有牵连甚至被诬陷而被处死和流放者就达数千人,但此案的主犯楚王刘英却仅被明帝判为流徙到丹阳郡泾具,还赐给他汤沐邑五百户。
明帝的同父异母兄弟、济南安王刘康 在国不循法度,交通宾客,……
案图书,谋议不轨 ,明帝也 以亲亲故,不忍穷竟其事 ,只是削其五县了事。明帝的另外一个同父异母兄弟、淮阳王刘延,与他人 招奸猾,作图谶,祠祭祝诅.被告发后,很多人因受牵连而被处死或流放,但明帝却以淮阳王刘延的罪行不及楚王刘英,而仅将他徙为阜阳质王、食封二县。建初年间,又有人告发刘延准备谋反,章帝也只是将他降为阜阳侯,食一县而已。
光武帝死后,山阳王刘荆对其亲兄弟明帝刘庄继位十分不满,便鼓动废太子刘疆造反,被查出后,明帝仅将其遣出而居河南宫。刘荆又趁羌人扰边之机,四下活动,试图再次谋反,明帝又将其徙为广陵王,令其就国。回到封国后,准备第三次起事,明帝没有追究,只是 下诏不得臣属吏人,唯食租如故,使相、中尉谨宿卫之.刘荆不思改悔, 使巫察祀祝诅 ,被举奏后自杀。刘荆死后,明帝还表示 怜伤之,赐谥曰思王 ,并封其子刘元寿为广陵侯。
① 《后汉书?明帝纪》。
② 《后汉书?明帝纪》。
① 《后汉书?郡国志》注引应劭《汉官仪》。
东汉前期,特别是明帝统治时期,诸侯王企图谋反的事件如此之多,这在西汉历史上是没有的。不过,如此之多的谋反事件,不但没有一次形成像西汉时期吴楚七国之乱的规模,甚至也没有一次真正成为事实,就被发现并消灭在萌芽之中。这说明,东汉初年对宗室诸王的防范确实十分严密,同时也表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在东汉初年已十分巩固,足以在政治上控制地方诸侯王势力的发展,所以明帝才敢于对试图谋反或犯法的宗室诸王采取如此宽容的态度。
3。对外戚的防范在加强控制宗室诸王的同时,明帝还十分重视对外戚的防范。刘秀之女馆陶公主曾为其子求任郎官之职。东汉时郎官职掌宫门、皇陵警卫,出入扈从,其官秩最高者不过比六百石。就是这样的小官,明帝也以 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的理由加以拒绝。明帝还下令数家外戚互相监察、纠举, 故诸豪戚莫敢犯法.如有犯法,则毫不留情地予以惩办。永平二年(公元59年),明帝之母阴皇后尚且在世,她的弟弟阴就之子阴丰以杀妻之罪被诛杀,阴就夫妻二人因此受连坐自杀,其新阳侯国也被取消。明帝在细微末节上也很注意缩小外戚在政治上的影响。明帝曾将28名开国功臣的图像置于洛阳南宫云台,以示纪念,是为 云台二十八将.伏波将军马援随刘秀东征西讨,战功赫赫,却由于身为明帝皇后之父的缘故而不在其列。
马皇后是在马援死后,于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被选入太子刘庄宫中的。刘庄继帝位后,以己无子,奉诏以贵人身份抚养皇子刘炟(即后来的章帝),劳悴过于所生。永平三年(公元60年)被立力皇后。其兄马廖被拜为羽林左监、虎贲中郎将;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其兄马防与马光又俱被封为黄门侍郎。明帝对马皇后 宠敬日隆,始终无衰 ,并经常与她言及政事,马皇后 分解趣理,各得其情 , 多所毗补 ,但终明帝一朝,从不以自家私事干预朝政,马氏兄弟也从未升迁。
章帝继位后,尊马皇后为皇太后,拜马廖为卫尉,马防为中郎将,后改任城门校尉,马光为越骑校尉。马太后鉴于西汉外戚宠贵横恣,终至倾覆的教训,遵从光武、明帝遗训,竭力抑制外戚。她在为明帝作《起居注》时,特别删去作为黄门侍郎的马防 以显宗(即明帝)寝疾,入参医药 ①, 旦夕供养且一年②之事,章帝认为这样做未免过分,马太后解释道: 吾不今后世闻先帝数亲后宫之家,故不著也 ①。建初元年(公元76年),章帝打算给马氏诸兄弟封侯,被马太后拒绝。建初二年,有朝臣上奏请求封赐马氏兄弟,太后坚决不同意,并表示不能 上负先帝之旨,下亏先人之德.章帝劝说道:光武兴汉以来,外戚舅氏封侯,如同皇子封王一样,是十分正常的事。太后回答说:当初高祖有约,如果没有军功,即使是刘氏也不得封侯。
马氏对国家没有立下功劳,怎么能与光武帝时屡立战功的阴氏、郭氏外戚相比呢?当年,章帝便任马防为行车骑将军事,率北军及诸郡积射士十三万人赴金城、陇西平定羌人叛乱。得胜还师后,拜其为车骑将军、城门校尉。建初四年(公元79年),章帝封马廖、马防、马光为列侯,三人推辞,只 愿就关内侯.太后对此事表示不满,认为即使这样,也还是破坏了先帝的制度。马廖等不得已, 受封爵而退位归第焉.当年六月,马太后去世。此后,外戚窦氏的势力迅速发展起来。
① 《后汉书?马援传》。
② 《后汉书?皇后纪》。
① 《后汉书?皇后纪》。
建初三年(公元78年),章帝立窦勋之女为皇后。五年后,窦皇后之兄弟窦宪被封为侍中、虎贲中郎将,窦笃为黄门侍郎。二人倚仗身为国戚,十分骄横。大尉郑弘因奏尚书张林、洛阳令杨光阿附窦氏,被窦宪以 漏泄密事 的罪名奏请章帝将其免职。甚至连诸侯王、公主、外戚阴氏和马氏对他们都非常畏惮。窦宪曾以很低的价钱强买明帝之女沁水公主的园田,公主惧其权势不敢与之计较。
公元38年和帝继位后,窦皇后被尊为太后。由于和帝年仅10岁,窦太后临朝,窦宪以侍中身份内管机密,出宣诰命。而窦笃任虎贲中郎将,其弟窦景、窦瓌并为中常侍。于是,窦氏兄弟开始把持朝政,眶眦之怨莫不报复。
明帝时,谒者韩纾曾审讯过因事犯罪的窦宪之父窦勋。此时,窦宪竟指使宾客杀死韩纾之子,并以其人头祭祀窦勋。为了随心所欲,他们以受和帝尊重、仁厚顺从的太傅邓彪为傀儡, 其所施为,辄外令(邓)彪奏,内白太后 ,致使和帝被窦氏玩弄于股掌之中, 事无不从.为了掩人耳目,他们还将一个 性和退自守 的屯骑校尉桓郁推荐到宫中,让他教授和帝经书。这样一来, 内外协附,莫生疑异.窦宪曾遣宾客刺杀都乡侯刘畅,事发后, 太后怒,闭宪内宫.窦宪 惧诛 ①,主动请求北击匈奴以赎其死罪。
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得胜还朝后被封为大将军。于是,窦氏父子兄弟并居高官,充满朝廷,倾动京都。他们因而愈发骄横,大肆排斥异己。
尚书仆射乐恢曾上书,认为 诸舅不宜干正王室 ②,请和帝、窦太后限制窦氏外戚的势力。结果,不但没有得到和帝、窦太后的支持,反被窦宪胁迫服毒而死。另一个尚书仆射郅恢因上书奏窦宪骄恣,还在朝中历数窦氏兄弟在国家与匈奴战争期间 并起第宅,骄奢非法 等事。窦宪即诬陷他非法购买公田,论罪当诛。后虽经侍御史何敞讲情,还是在窦宪逼迫之下自杀。在窦氏兄弟的淫威之下, 朝臣震慑,望风承旨 ,爪牙、心腹遍及朝廷, 刺史、守令多出其门.窦氏还纵容宾客、家奴强夺财货、略人妻女,以至民怨沸腾, 商贾闭塞,如避寇仇。有司畏懦,莫敢举奏 ③。
外戚是皇权的附属品,当它威胁到皇权的时候,皇帝必然会与之发生冲突。永元四年(公元92年),当14岁的和帝得知窦宪 潜图弑逆 的时候,便在宦官、中常侍郑众的谋划下,趁其出征凯旋之际,一面派大臣出城迎接,一面秘密调兵遣将控制京城,将窦宪在城中的党羽一网打尽,接着,收窦宪大将军印绶,改封其为 冠军侯 ,命其与窦笃、窦景、窦瓌离京前去封国。
随后,又逼令四人自杀。至此,窦氏专权以失败告终。
① 均据《后汉书?窦融列传》。
② 《后汉书?朱乐何列传》。
③ 均据《后汉书?窦融列传》。
4。匈奴的分裂及其瓦解王莽建立的 新 朝施行歧视少数民族的政策,使西汉以来中央政府与各少数民族国家之间所形成的臣属关系陷于崩溃。匈奴利用中原地区连年战乱、无暇外顾的机会,先后控制了西域和东北的乌桓、鲜卑等族,势力日益强盛。刘玄的更始政权曾派遣使者前往匈奴,要求恢复传统的友好关系。但是,匈奴单于舆却十分骄横地说:匈奴与汉本为兄弟,匈奴内乱,汉宣帝扶持了呼韩邪单于,所以匈奴向汉称臣。现在汉王朝也经历大乱,政权被王莽篡夺,我们出兵攻击王莽,现在王莽失败,汉朝复兴,是匈奴有功于汉,汉应向我称臣。双方因此未能就恢复友好关系达成协议。
东汉初年,由于统一事业尚未完成,刘秀还无暇北顾,遂于建武六年(公元30年)派刘飒、韩统等出使匈奴,希望通过 赂遗金币 的方式,恢复西汉宣帝、元帝时期的和亲友好关系。匈奴单于对汉朝的使者态度十分傲慢,甚至自比为西汉初年的匈奴单于冒顿。光武帝为维持边境地区的暂时安宁而 待之如初 ,但匈奴还是勾结河北彭宠、山西卢芳等地方割据势力,经常侵入长城以南,对边境地区进行骚扰和掠夺。建武九年(公元33年),刘秀派大司马吴汉率兵反击,结果不但 经年无功 ,反而使 匈奴转盛,钞暴日增 ,达到 州郡不能禁 、 北边无复宁岁 ①的地步,刘秀只好采取以防守为主的策略,将幽州、并州等边郡的居民迁至常山关、居庸关以东。
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匈奴单于舆死,其子蒲奴被立为单于,统治集团内部因继承问题出现矛盾,匈奴八部大人又共议立右薁鞬日逐王比为单于,仍称 呼韩邪单于.由于双方势不两立,加之当时匈奴又遇 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大半 ,比和八部大人遂于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春遣使请求内附,刘秀接受了比的归附,令其入居云中(内蒙古托克托县),后徙居西河郡的美稷县(内蒙古准格尔一带),其诸部分置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西河等沿边八郡。从此,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呼韩邪单于之部即为历史上的南匈奴。东汉政府赐给南匈奴单于玺绶、仪仗、器用,视其为诸侯王。同时,还经常赐给南匈奴粮、畜、黄金、缯、帛等物。如南匈奴内附后,东汉政府特地从河东郡转拨米 二万五千斛、牛羊三万六千头,以助其度过灾荒。建武二十九年(公元53年),又赐羊数万头。南匈奴单于则遣子入侍,并协助东汉政府防御北匈奴的侵扰。南匈奴归附东汉王朝后,留在蒙古草原上的北匈奴,势力大为削弱,从前受匈奴贵族奴役的乌桓、鲜卑等族,也先后摆脱了北匈奴的控制,转而归附东汉王朝。为解决其与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被切断后,粮食、布匹、食盐等日用必需品十分紧张的状况,北匈奴不断进攻河西边境地区,掳掠边民及其财产,致使河西诸郡城门昼闭。
为彻底消除北匈奴对边境地区的威胁,明帝派驸马都尉耿秉、奉车都尉窦固等,于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分四路远出塞外,得胜而还。但此役并没有完全消灭北匈奴主力,窦固一支在天山击败呼衍王,斩首仅千余,其余各路均因北匈奴越沙漠北走,无功而返。
由于北匈奴控制西域北道和南道诸国,其势力仍十分猖獗,经常骚扰边郡。鉴于这一情况,东汉政府在西域与北匈奴展开了争夺控制权的斗争。永平十六年,在伊吾设宜禾都尉,置军屯田戍守;接着,赶走了北匈奴在车师前、后王国的势力,基本控制了北道诸国。与此同时,派班超出使西域,进一步与北匈奴争夺南道诸国。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至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在南道站稳了脚跟。
① 《后汉书?南匈奴传》。
此时,由于失去了西域的依托,北匈奴逐渐衰落下去,其统治集团内部开始出现离心离德的倾向,再加上受到南匈奴、丁零、鲜卑、西域诸国的四面袭击,阵脚大乱, 加以饥蝗 ,北匈奴贵族及其部众大批南下归降,北匈奴单于只好 远引而去.章和二年(公元88年),南匈奴单于得知北匈奴发生内乱, 兄弟争立,并各离散 、 诸部多欲内顾 ,遂上书将这一消息报告东汉政府,并建议乘 北虏分争 之机出兵讨伐,彻底解除北部边患。此时,年仅10岁的和帝刚刚继位,窦太后临朝。司徒袁安、太尉宋由和司空任隗等大臣以 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计 为由,反对用兵。窦太后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命窦宪、耿秉等会同南匈奴于永元元年(公元89年)分三路出击,与北单于大战于稽落山(蒙古人民共和国达兰扎达加德西北),大破之,北单于败逃,汉军一路追击,斩名王以下一万三千余人,缴获马牛羊骆驼一百多万头,北匈奴陆续归降的有八十一部、二十余万人。汉军一直到达燕然山(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命随军的班固撰写铭文,并刻石记功而还。次年,东汉政府派耿谭与南匈奴突袭,北单于受伤后,仅率数十骑连夜逃走。永元三年(公元91年),窦宪又命耿夔远击北匈奴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破之。此后,北匈奴余部便开始踏上漫长的西迁路程,这一行动如同倒下的第一张 多米诺骨牌 ,引起了连锁反应,直接导致欧洲历史上的 民族大迁徙 ,使古代中亚和欧洲各国家版图和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5。班超出使西域汉武帝开通西域、汉宣帝设西域都护以后,西域诸国与汉王朝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被王莽改制时贬黜西域各国王号所引起的普遍不满所打破。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派往西域的西域都护李崇所率军队,被焉耆、姑墨等国杀得全军覆没。李崇死后,西域诸国遂完全断绝了与中央政权的联系。于是,公开与汉王朝分裂的匈奴单于便趁机在新莽末年和东汉初年扩充势力,准备重新征服西域。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
莎车、鄯善派使者到洛阳朝贡,并请求东汉政府派遣都护。由于刘秀忙于铲除地方割据势力,巩固政权,便没有同意。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鄯善、车师等十六国遣子入侍,并再次请派都护,刘秀仍没有同意。后西域诸国互相攻伐,终被匈奴所控制。匈奴得西域诸国的人力、物力,实力大增,屡次进犯东汉河西诸郡,边地不堪其苦。
明帝继位后,国内形势比较稳定,便改变了对匈奴和西域的政策。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在窦固打败匈奴,于伊吾设宜禾都尉,设兵屯田戍守后,又出昆仑塞,先后降服了车师前、后部,基本控制了西域北道诸国。遂重设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以陈睦为都护、耿恭为戊校尉、关宠为己校尉,各率数百人屯田。为进一步恢复中央政府与西域诸国的关系,打击匈奴在西域的势力,班超受命出使西域,联络南道诸国。
班超(32- 102年),字仲升,扶风安陵(陕西咸阳东北)人。自幼家贫,常为官府雇佣抄写以养家。当时,匈奴经常骚扰边地。班超对自己平凡琐碎、庸碌无闻的生活很不满意,曾经愤然投笔叹息说:大丈夫至少也应当象张骞那样到远方立功争取封侯,怎能长期在笔砚间生活呢?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窦固出征匈奴时,班超从军,做了一名小军官 假司马 ,由于他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很受窦固的赏识。不久,窦固派他出使西域,联络各国亲汉而抵制匈奴。
班超率36名吏士首先到了摇摆于汉与北匈奴之间的鄯善。开始,鄯善王对待他们一行很热情,后来突然怠慢起来。班超了解到是北匈奴使者来此,便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激励随行人员,乘夜袭杀北匈奴使者一百多人,终于使鄯善王下决心摆脱北匈奴的控制、归附汉朝。班超的果敢行动,得到了东汉政府的嘉奖,并提升他为军司马,继续出使于阗、疏勒。当时于阗刚刚攻破莎车,势力正强,又有北匈奴使臣在此监国,因此,班超一行到达后颇受冷遇,巫师甚至要用班超的马来祭祀。班超杀死了前来取马的巫师,并对于阗王严加痛斥。于阗王早已听说班超在鄯善杀匈奴使者的威名,此时更加惶恐,立即攻杀匈奴使臣,表示归降汉王朝。第二年春,班超着手解决疏勒的问题。当初,依附北匈奴的龟兹国攻破疏勒后,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
班超来到疏勒后,废掉兜题,立故疏勒王之侄为王,得到疏勒国百姓的拥护。
公元75年(永平十八年),焉耆等北道诸国攻杀西域都护陈睦。北匈奴亦派兵围攻戊己校尉关宠和耿恭,耿恭率守军拚死抵御,接连打退匈奴的进攻。此时正值汉明帝死去,章帝刚刚继位,朝廷无暇经营西域,遂撤回戊己校尉,也不再派西域都护。北道诸国被匈奴控制后,驻疏勒的班超便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经常受到龟兹、姑墨等国的攻击。班超与疏勒王互相支持,坚持长达一年多。考虑到班超的处境,东汉政府决定放弃南道诸国,下令召班超回京。班超回国的消息在疏勒、于阗国内引起极大恐惶,很多人都哭着说:我们 依汉使如父母 ,现在 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 ①,疏勒都尉黎弇见挽留不住,竟自刎而死。班超撤至于阗时,王侯官员也抱住班超坐骑的马腿不让走。班超也感到经营西域的壮志未酬,遂返回疏勒。此时,疏勒已有二城投降龟兹,班超捕斩反者,稳定了局势。建初三年(公元78年),班超率疏勒、康居、于阗、拘弥等国一万余人,进攻役属于匈奴、龟兹的姑墨,斩首七百级,并促使莎车、月氏等国也表示愿意归附汉朝。至此时,与东汉政府失去联系的班超在西域的处境才开始有所好转。
建初五年(公元80年),班超上书汉章帝,陈述经营西域的重要意义,提出只要攻破龟兹,就可以平定西域。章帝采纳了班超的建议,升班超为将兵长史,并先后派遣1800名汉军前去援助班超。班超以此为基本力量,联合亲汉诸国平定了莎车、疏勒等国的反叛,并挫败月氏七万大军的进攻。永元三年(公元91年)北匈奴被彻底打败后,长期与汉为敌的龟兹、姑墨、温宿向班超投降。东汉政府乃以班超为西域都护,并复置戊己校尉。第二年,班超又发兵征讨曾经攻杀西域都护陈睦、又拒不降汉的焉耆, 于是西域五十余国悉皆纳质内属焉 ①。为表彰班超在西域的功勋,东汉政府于永元七年(公元95年)封其为定远侯,邑千户。班超在西域的活动,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增进了汉族与西域各少数民族间的了解和友谊。
班超在西域还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罗马帝国(当时称其为 大秦 ),至安息西境条支的海边(今波斯湾),欲渡海西去。后听说海水广大, 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斋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 ,甘英 闻之乃止 ②。甘英此行虽然没有到达目的地罗马,但却是第一个到达波斯湾的中国人,其出使活动在中西交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① 《后汉书?班梁列传》。
② 《后汉书?西域传》。
十二、东汉后期的腐败政治
东汉王朝的政治、经济在经历了光武、明、章、和帝近80年的恢复和发展后,很快便开始走向衰落。历史上一般称汉殇帝到献帝十代皇帝115年(公元105- 220年)为东汉后期。在此期间,政治昏暗,吏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渐趋激化,终于导致了统治集团的公开分裂和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一)外戚、宦官交替擅权
东汉一代,除光武帝、明帝和章帝外,以后皆为年幼即位,大的不过15岁,小的生下刚刚百余日。皇帝幼小,多由母后临朝听政,凡事多依靠自己的父兄——外戚,从而形成外戚擅权、横行霸道的局面。有外戚擅权,必有宦官之祸。皇帝长大以后,与外戚发生矛盾,便依靠左右亲近的宦官,消灭擅权的外戚。而宦官攫取大权后更是穷凶极恶。东汉一代六后临朝,如此循环往复,形成外戚、宦官交替擅权的局面。一方是外戚以大将军专权,另一方是宦官以中常侍擅政,两者明争暗斗,此消彼长。大体说来,从和帝到桓帝统治时期(公元89年- 159年),是外戚由盛而衰的时期;桓帝、灵帝统治时期(公元159- 189年),是宦官独擅朝政的时期。在这100年间,双方出现过四次比较大规模的争斗:第一次在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宦官郑众与外戚窦宪的斗争,结果窦宪被杀;第二次在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宦官李闰、江京与外戚邓骘的斗争,结果邓骘被杀,形成宦官与外戚共同掌权的局面;第三次在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安帝死后,宦官孙程等与外戚阎显的斗争,结果阎显被杀;第四次在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中常侍单超等五宦官与外戚梁冀的斗争,结果梁冀被杀。此后,政权落入宦官之手,直到公元189年,外戚何进被宦官所杀,世家豪族袁绍又把宦官杀尽为止。因此,有人评论说: 东汉一部历史,从某一方面说来是一部戚宦争权史 ①。
东汉的太后听政、外戚专权,萌芽于章帝,始于和帝。章帝对马太后一门外戚极尽宠幸,但马氏外戚基本没有干预朝政,马太后死后,马氏外戚也在窦氏外戚的排挤下迅速地衰落下去。和帝十岁继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氏外戚开始专政。和帝长大后,与宦官郑众等密谋,于永元四年(公元92年)收捕窦宪党羽,缴窦宪大将军印绶,迫使窦宪自杀。窦宪之死说明皇权仍有相当实力,足以控制外戚势力的无限膨胀。宦官郑众因参与夺权有功,被封为列侯,和帝常与其议事,宦官开始参预朝政。由于郑众 一心王室,不事豪党 ②,所以,在和帝统治时期,宦官并没有擅权为患,对东汉政治尚无重大影响。
①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第 256-257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② 《后汉书?宦者列传》。
1。邓太后临朝听政公元105年,和帝死去,皇后邓绥与其兄邓骘立刚生下百余日的少子为帝,是为殇帝。邓绥即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邓太后是东汉开国功臣邓禹的孙女,16岁入宫后,于永元十四年被和帝立为皇后。和帝在世时,她表现得十分恭谨,还故意不让邓氏外戚入居高位, (和)帝每欲官爵邓氏,
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①。殇帝继位后,她立即封邓骘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邓骘的兄弟邓悝为虎贲中郎将,邓弘、邓阊为侍中。延平元年(公元106年),继位不到一年的殇帝夭亡,为继续维持母后临朝、把持朝政的局面,邓太后与邓骘兄弟定策,立清河王之子、年仅13岁的刘祜为帝,是为安帝。安帝继位后,邓太后依旧临朝听政, 号令自出 ,并加封邓骘为上蔡侯、邓悝为叶侯、邓弘为西平侯、邓阊为西华侯,食邑各万户,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又拜邓骘为大将军辅政。为临朝听政,邓太后虽然依靠邓氏外戚,却吸取了窦氏外戚倾覆的教训,注意避免邓氏势力的扩大。她曾诏告司隶校尉、河南尹和南阳太守,要求他们严格管束邓氏姻戚和宾客,如有犯法, 勿相容护 , 自是亲属犯罪,无所假贷 ②。邓氏外戚 追观前世(外戚)倾覆之诫 , 犹有庶几戒惧之情 ,经常 母子兄弟,内相敕厉,冀以端悫畏慎,一心奉戴 ,以求 上全天恩,下完性命.基于这种心理,邓骘在被封为上蔡侯时便再三上书辞让不受,表示 不敢横受爵土,以增罪累 ③。邓骘之子邓凤曾私受中郎将任尚马匹,后来任尚犯法坐官,邓骘主动将妻子及邓凤送官请罪。其母亲于永初四年(公元110年)
去世后,邓骘卸任回乡守孝。期满回京后,诏令恢复官职继续辅政,经屡次辞让,同意其不任官职,仅为奉朝请④。
据吏书记载,邓太后临朝听政以后, 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 ①,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而地主豪强继续疯狂地兼并土地,致使流民问题更加严重。邓太后继续执行明帝以来的一贯政策,不断假民公田和赈济灾民,并数次免除全国或部分地区的田租、赋役。她还曾数次诏减后宫费用,邓骘也比较注意罢力役,崇节俭。邓太后还注意平理刑狱,殇帝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就各地官吏不执行历年赦免罪囚命令一事,下诏重申 皆复为平民 ②;在其临朝听政的16年期间,曾六次大赦天下;她曾亲录囚徒,平反冤案, 理出死罪三十六人,耐罪八十人,其余减罪死右趾已下至司寇 ③。这些措施当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临朝听政后期 天下复平,岁还丰穰 的记载也多为溢美之辞,但毕竟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矛盾确实有所缓和。
① 《后汉书?皇后纪》。
② 《后汉书?皇后纪》。
③ 《后汉书?邓寇列传》。
④ 汉代对退职大臣、将军及皇室、外戚,多给以奉朝请名义,使得参与朝议。
① 《后汉书?皇后纪》。
② 《后汉书?殇帝纪》。
③ 《后汉书?皇后纪》。
永宁二年(公元121年)邓太后死去。邓太后在世时,安帝乳母王圣、宦官李闰、江京就在安帝面前诬奏邓悝、邓弘、邓阊等欲废安帝,改立平原王刘得。安帝又气又惧,却也无可奈何。邓太后刚刚死去,安帝便立即下令将邓氏宗族免官,遣归故郡,邓骘也被抄没家产田宅,免去特进、奉朝请,遣回封国。邓骘父子及宗族其他五人皆被迫自杀。江京因迎安帝入京和诛除邓氏有功,被封为都乡侯兼大长秋,食邑三百户,王圣被封为野王君。江京还与李闰一起被提升为中常侍。二人与宦官樊丰、刘安、陈达以及乳母王圣及其女伯荣把持朝政, 扇动内外,竞为侈虐 ,④他们 属托州郡,倾动大臣。宰司辟召,承望旨意,招来海内贪污之人,受其货赂,至有臧锢弃世之徒复得显用 ①。安帝曾数次派宦官及乳母王圣之女伯荣前往甘陵扫墓,他们 负宠骄蹇 , 使者所过,威权翕赫,震动郡县 , 侔与人主.地主官吏 发人修道,缮理亭传 , 征役无度,老弱相随,动有万计 ②。一些官吏也竟相阿附宦官,他们甚至 邪谄自媚 ,赂遗仆从 ③,如侍中周广、谢恽便与中常侍樊丰 更相扇动,倾摇朝廷 ,他们甚至伪造诏书,征调司农钱谷、木材,为自己建造家舍、园池、庐观,役费无数。为了顺利地把持朝政,江京等宦官还勾结帝舅大将军耿宝、皇后兄大鸿胪阎显等外戚。
在安帝统治时期,虽然表面上看是宦官、外戚共同把持朝政,但实际上是宦官居于主导地位,外戚在某种程度上也迎和并讨好他们。如耿宝曾荐举李闰之兄为官;阎皇后也借助江京、樊丰等宦官之力,共同诬陷皇太子,将其废为济阴王。
2。阎氏擅权延光四年(公元125年)三月,安帝死于巡幸途中。阎皇后与江京、樊丰等合谋,秘不发丧,以防大臣拥立被废的皇太子继位。四天后,迎立久病不起、年仅八岁的北乡侯刘懿为帝,是为少帝,阎后以太后身份临朝听政。
阎显将樊丰等宦官及帝舅耿宝视为 久专国政 的障碍,便唆使朝臣控告帝舅耿宝、中常侍樊丰等 更相阿党,互作威福,探刺省禁,更为唱和 ,遂以大不道 的罪名将耿宝贬为则亭侯,遣就国,耿宝被逼自杀;中常侍樊丰和依附于宦官的虎贲中郎将谢恽、侍中周广皆下狱死,其家属被流徙到日南郡比景县;安帝乳母、野王君王圣及其女被流放到雁门;王圣的女婿、黄门侍郎樊严和谢恽之弟、大将军长史谢宓也被处以苛刑,其党羽或被处死,或被流放,曾经权倾朝野的宦官集团完全为阎氏外戚所代替,唯一幸免的宦官江京孤掌难鸣,只好投靠阎氏外戚。至此,阎太后临朝,其兄阎显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辅政,阎景为卫尉、阎耀为城门校尉、阎晏为执金吾。
正当阎氏志得意满之时,年幼多病的少帝于延光四年十月病死,宦官孙程等19人趁新帝未立之机发动政变,斩杀江京,胁迫李闰共迎废皇太子、济阴王刘保继帝位,是为顺帝。权势显赫的阎显虽手握兵权,但闻讯后竟 忧迫不知所为 ,终于被捕获入狱,阎景在被擒当夜即死于狱中。
顺帝因孙程等19人拥立有功,遂尽封其为侯。孙程等飞扬跋扈,上殿时竟敢呵叱左右。与孙程同时被封侯的黄龙、杨佗等9人还与顺帝乳母山阳君宋娥更相货赂,求高官增邑.孙程临 死前请求将封国传给其弟孙美,顺帝不但当即表示同意,而且还封其养子为侯。顺帝甚至还下诏允许宦官得以养子为后,并可以承袭封爵,此后遂成定制。
④ 《后汉书?宦者列传》。
① 《后汉书?杨震列传》。
② 《后汉书?郭陈列传》。
③ 《后汉书?郭陈列传》。
3。跋扈将军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立东汉开国功臣梁统之后梁妠为皇后。
其父梁商先后被任命为执金吾、大将军等职。由于其势力不但不足以独揽朝政,而且也不足以与宦官集团对抗,故梁商一面结交宦官曹节、曹腾、孟贲等,一面宠络人心, 每有饥馑,辄载租谷于城门,赈于委馁,不宣己惠 ①。
梁商的这些做法果然取得了成效: 京师翕然,称为良辅,帝委重焉 ,其地位日趋巩固。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宦官、中常侍张逵等告梁商与曹腾等阴谋政变,废立皇帝,此举不但没有扳倒梁商,张逵反而被处死。这清楚地说明梁氏外戚的势力已经超过宦官集团。到梁商死后,其子梁冀掌权,使外戚势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建康元年(公元144年)顺帝死去。年仅2岁的刘炳继位,是为冲帝。
梁皇后临朝,以梁冀辅政。梁冀 侈暴滋甚 ,安定朝那(宁夏固原东南)
人皇甫规只因在举贤良方正时,建议梁冀兄弟应当 增修谦节,辅以儒术,省去游娱不邹之务,割减庐第无益之饰 ,便被梁冀 几陷死者再三 ①。
冲帝在位不到一年即于永嘉元年(公元145年)死去。梁太后又与梁冀定策,迎立章帝玄孙、8岁的刘瓒为帝,是为质帝。质帝 少而聪慧 ,因不满于梁冀的骄横,在上朝时目指其对大臣说: 此跋扈将军也 ,梁冀听说后,竟命人将质帝毒死。
质帝死后,梁冀欲立准备与其妹结姻的刘志为帝,但众朝臣皆推 年长有德 、 明德著闻 的清河王刘蒜为帝。梁冀乃说服梁太后罢免坚持立刘蒜的李固,然后以唯梁冀之命是听的胡广为太尉,终于立15岁的刘志为帝,是为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桓帝封梁冀一万三千户,其弟梁不疑为颍阳侯,弟梁蒙为西平侯,梁冀之子梁胤为襄邑侯,各万户。八月,立梁冀之妹为皇后。从此,梁冀 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 ,连皇帝也不敢 有所亲豫 ,为了讨好他,特别准其 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 , 每朝会,与三公绝席 , 宣布天下,为万世法.②朝中大小政事皆由他决定。百官的升迁任免,都要先到他家里谢恩,然后再到尚书台办理手续。辽东太守侯猛因拜官后未到梁府礼谢,竟被借故斩首。下邳人吴树就任宛令前辞别梁冀时,因为拒绝其请托,诛杀了数十名为害地方的梁冀宾客,结果被其设酒毒死。汝南人袁著上书要求损抑梁冀权势,被梁秘密追杀,袁著变易姓名,四处逃亡,仍无法躲避,终被秘密杀害。其好友胡武因被株连,全家60余口皆被杀死。他还在河南城西建起一座兔苑,一名西域商人因误杀一兔,因此被株连而死者竟达10余人。
梁冀和他的妻子孙寿,都穷奢极侈,大肆搜刮财富。其在洛阳周围的木苑, 西至弘农,东界荥阳,南极鲁阳,北达河、淇,包含山薮,远带丘荒,周旋封域,殆尽千里.各地调发的物资以及四方献给皇帝的贡品,都要先送往梁冀府中,然后才能献给皇帝。他还将数千名平民掠为奴婢,称为 自卖人.梁冀的骄横跋扈到他的两个妹妹——梁太后和梁皇后死去以后,便走到了终点。桓帝与中常侍单超、具瑗、左悺、徐璜、唐衡等五名宦官密谋,于公元159年(延熹二年)八月,派禁军包围梁府,收梁冀大将军印绶,梁冀与其妻自杀,梁氏及其妻孙氏诸宗族,年无长幼,皆论罪弃市。数十名与其有牵连的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都被处死,故吏、宾客被免官黜陟者多达200余人,一时 朝廷为空. 穷极满盛 的梁氏外戚遭到致命打击, 百姓莫不称庆.梁冀被没收的家财,拍卖后达30多亿,等于东汉王朝半年的租税收入。
① 《后汉书?梁统列传》。
① 《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
② 《后汉书?梁统列传》。
4。五侯肆虐单超等五人因诛灭梁氏有功,被同日封侯,人称 五侯.此外,还封宦官侯览、赵忠等8人为乡侯,从此 权归宦官,朝廷日乱.单超早死,其余四人日益专横,他们极其挥霍,竞相修建华丽的第宅,楼观壮丽,穷极伎巧。这些失去生育功能的宦官们,甚至还霸占良人美女,娶妻妾,蓄养子。中常侍侯览大肆聚敛,贪赌以巨万计,前后霸占民田180顷,住宅381所,他还模仿皇宫修建大规模的住宅,高楼池苑,堂阁相望。
这些宦官的宗族亲戚以及宾客徒属,也都依仗权势,贪赃枉法,榨取民财,如同盗贼一样。侯览的哥哥侯参出任益州刺史,对境内稍为富足的人,动辄便诬以罪名,诛灭全家,前后吞没的财物多达几十万。徐璜之侄徐宣曾向下邳李家求婚被拒绝后,在出任下邳令时,公然率吏卒到李家将人抢走,用箭射死后埋尸县衙。事发后被东海令黄浮论罪诛杀。徐璜向桓帝告状,桓帝竟将黄浮判刑服劳役。侯览和小黄门段珪的仆从宾客侵犯百姓,劫掠行旅,被济北相滕延捕杀数十人,滕延竟以多杀无辜的罪名被免官。是非完全颠倒了,所以当时人们称他们为 左回天(谓左悺势能回天),具独坐(谓具瑗骄贵无偶),徐卧虎(谓徐璜恶似卧虎),唐两堕(谓办事没有一定准则,恣意横行) ①。至此,宦官专权达到了高潮,朝政极为混乱,百姓不堪忍受,纷纷反抗,起为寇贼。
5。外戚、宦官火并桓帝于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死去,十二岁的刘宏继位,是为灵帝。
桓帝的皇后窦氏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其父窦武为大将军执政。窦武和太傅陈蕃密议诛除宦官势力。正当他们积极部署准备动手时,机密泄露,宦官曹节、王甫等先发制人,劫持灵帝和窦太后,占据皇宫,假传圣旨收捕窦武等人。窦武拒不受诏,双方对阵阙下,宫内宫外,一片混乱。最后,窦武所率北军士兵被击溃,窦武被困自杀,陈蕃亦被处死。事后,窦太后被软禁在云台,灵帝则完全被宦官控制。窦武诛杀宦官不成,反被击垮,说明宦官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很难动摇了。
曹节、王甫等宦官控制政权后,权势日盛,曹节升为长乐卫尉,封育阳侯;王甫迁中常侍,其他参与政变者也都被封侯食邑。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这些宦官的父兄子弟也 皆为公卿列校、牧守令长,布满天下 ①。这些人无恶不作,为害地方。曹节之弟曹破石为越骑校尉,竟然霸占下属军官之妻。王甫的养子王吉年仅20余岁,便被任命为沛相。他性格残忍,判案苛刻惨毒,株连甚广。凡被处以死刑的人,都要陈尸车上,标明罪状,巡行示众。遇到夏天尸体腐烂,则用绳子串连其骨,必得遍游沛国诸县而后止,见到的人无不惊骇恐惧。王吉在沛国任职五年期间,竟处死了一万多人,使沛国百姓人人自危。
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司隶校尉阳球趁王甫休沐时,上书奏请灵帝批准,处死王甫及为虎作伥的太尉段颍等人。同年,曹节便罗织罪名,将阳球等几个决心诛除宦官的正直官吏处死。此后,以曹节为首的宦官集团继续把持朝政。光和四年(公元181年),曹节死去,宦官张让、赵忠等12名中常侍又被封侯。灵帝对他们宠幸无比,甚至宣称: 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 ②。在皇帝的纵容之下,张让等宦官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甚至其家奴也 交通货赂,威形显赫.各地奸猾之人,更争相向宦官行贿,以图升官。扶风人孟佗因以珍玩物品贿赂张让,竟得以就任凉州刺史。
① 《后汉书?宦者列传》。
公元189年灵帝死后,14岁的皇子刘辩继位,何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密谋诛杀宦官。结果,宦官提前下手,矫太后诏,诳杀了何进。袁绍又发兵尽诛宦官2000多人。此后,董卓进京,赶走袁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改立汉献帝,从此,东汉皇帝又掌握在地方军阀的手中,而依附于皇权的宦官、外戚集团则随着皇权的衰落而瓦解。
(二)党锢之祸
外戚、宦官交替擅权,使东汉政治更加黑暗腐朽,东汉王朝危机四伏。
面对深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统治集团内一部分官僚、士人,开始对东汉政权的前途感到担忧。另外,宦官和外戚及其爪牙控制了选官大权,选举不实,权门请托,贿赂公行,当时人称: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①。选官制度的混乱,严重地堵塞了太学生和各地郡国生徒入仕的出路,引起强烈不满。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担忧,促使这些官僚、士人起而反对外戚、宦官擅权,要求革新政治,并对时局提出尖锐的批评,对不畏权势的人物进行赞扬,逐渐形成了所谓 清议 ,即社会舆论。
官僚、士人反对外戚、宦官的斗争,大体上可以分为顺帝以前和桓灵时期两个阶段。
顺帝以前,反对外戚和宦官的斗争还只是局限在少数人中间,没有形成一股势力。早在章帝统治时期,太尉郑弘就上书指出外戚窦宪 权势太盛 及其宗族、宾客 在官贪残 ;和帝时,尚书仆射乐恢也以 诸舅不宜干正王室 为由,要求皇帝、太后限制窦氏外戚的势力发展。安帝时,杜根针对邓太后临朝、邓骘辅政,上书主张 安帝年长,宜亲政事 ①。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司空周章甚至还密谋发动宫廷政变,废邓太后,诛邓骘,终因事泄被迫自杀。
桓帝继位以后,梁氏外戚专权, 跋扈将军 梁冀胡作非为,政治更加黑暗,因而有更多的官僚、士人投身到反对外戚、宦官的斗争中来。反对外戚、宦官的斗争形成一股势力,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是分不开的:第一,外戚在同宦官争夺权势的过程中,一般都很注意笼络士人,表彰儒学。如邓骘曾荐举 明经博览,无所不穷 、号称 关西孔子 的杨震为太仆;顺帝时,梁商辅政,特地推荐名士李固为从事中郎,尽管他对李固的建议 不能用 ,在表面上还是相当尊重。这些 天下名士清议 的内容,往往能够左右士大夫在仕途上的进退。他们一般都不满于外戚、宦官专权,因而,在当时政治极端腐败的情况下,这种清议在士大夫中间还是起到一定激浊扬清的积极作用。第二,东汉王朝建立后,为加强思想统治,提倡儒学,对太学十分重视。安帝、顺帝统治时期还不断扩大太学规模,顺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余人。
各地郡国学校也纷纷建立起来,史称 四海之内,学校如林 ②。这些太学生们同官僚士大夫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太学也便成为清议和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的中心。
② 《后汉书?宦者列传》。
① 《抱朴子外篇》卷 15 《审举》。
① 《后汉书?杜栾刘李刘谢列传》。
在反对梁冀专权的斗争中,出现了很多敢于直言、不畏强暴的官僚士人。
如质帝死后,在围绕立帝问题上,太尉李固和杜乔面对梁冀 意气凶凶,而言辞激切 的蛮横态度,坚持主张立 年长有德 、 明德著闻 的清河王刘蒜为帝,桓帝继位后,李固、杜乔被梁冀罗织罪名,下狱处死。梁氏外戚被诛灭后,宦官集团独霸朝政。白马令李云公开露布上书,揭露宦官统治 官位错乱,小人谄进;财货公行,政化日损 的现象,被逮捕下狱。弘农郡五官椽杜众对李云的忠谏行动十分赞赏,上书表示愿意与李云同日死。李固、杜乔和李云、杜众的斗争,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同情,时人称此四人为 前后李、杜 ,名满天下。
继 前后李、杜 之后,司隶校尉李膺成为反对宦官集团斗争中的领袖人物。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为野王令,因贪残无道畏罪躲到张让的家中。李膺亲率吏卒到张让家中将其捕获法办。此后,宦官稍有收敛,李膺声誉更高,人们以受到他的接待为荣,称为 登龙门.尽管李膺等官僚士大夫在反对宦官集团的斗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握有实权的宦官集团决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终于在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开始反扑了。
当时,河内郡(河南武陟西)人张成以占卜吉凶结交宦官。据说他推算到将要大赦,便故意令其子杀人。任河南尹的李膺将其捕获后不久,政府果然大赦。李膺非常愤怒,不顾诏令,将其处死。宦官集团以此为借口,唆使张成的门徒上书,控告李膺等人收买太学生,串连郡国学生,互相联系,结成死党,诽谤朝廷,扰乱社会风俗。早已被宦官集团控制的桓帝大怒,下诏逮捕 党人 ,因此案受牵连者多达二百余人。李膺在狱中供辞故意牵连宦官子弟,宦官害怕受到牵连,加之太尉陈蕃极力劝谏,外戚窦武也上书请求,桓帝才宣布赦免党人不再治罪,但仍将其全部罢官归家,并终身禁锢,永远不许再作官。这就是第一次 党锢之祸.桓帝死后,灵帝继位,太后父窦武以大将军身份辅政。窦武不满于宦官专权,解除党锢,起用被禁锢的党人,并与陈蕃密谋诛除宦官势力。但因事泄,窦武、陈蕃等反为宦官所害。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宦官侯览使人诬告张俭结党谋反,曹节趁机上奏搜捕党人, 党锢之祸 再起,李膺、杜密、范滂等百余人俱被处死,其他因陷害、牵连者六七百人,分别被流放、禁锢和处死。熹平元年(公元172年)窦太后死,有人在洛阳朱雀门书写反对宦官的文字,称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宦官集团再一次大捕党人及太学生至千余人,凡与宦官有隙者,亦被牵连在内。熹平五年(公元176年),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申冤,触犯宦官忌讳,复操纵灵帝下诏,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兄子弟甚至五服以内的亲属,都一律免官禁锢。这就是第二次 党锢之祸.第二次党锢之祸持续了十几年,直到黄巾大起义,东汉政府才于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宣布解除 党锢 ,赦免党人,起用他们镇压起义军。
② 《文选》卷 1,班固《东都赋》。
十三、黄巾大起义和东汉王朝的灭亡
在统治集团内部宦官、外戚交替擅权、党锢之祸迭起之时,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广大农民则痛苦地挣扎在死亡线上。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危机和土地兼并引起的流民和奴婢问题,将东汉政权推上了绝路,黄巾大起义和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终于导致东汉政权的灭亡。
(一)横征暴敛,民不聊生
东汉后期,在政治腐败黑暗的同时,统治集团的生活极其腐化奢侈。桓、灵二帝时,仅后宫彩女就多至数千人,衣食费用每天高达数百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住在京师的官僚贵戚们, 衣服饮食,车舆庐第,奢过王制 ;家中器物, 金银错镂,穷极丽靡 ,连他们的徒御仆妾,都穿锦■绮纨;甚至他们死后的棺材,也必须用 江南檽梓预章之木 , 伐之高山,引之穷谷 , 工匠雕刻,连累日月 , 费力伤农于万里之地 ①。桓帝时,由于挥霍无度,以至于 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是谓三空 ②的地步。
为了维持巨大的开支,桓帝和灵帝统治时期,经常削减百官俸禄,向王侯借贷,甚至公开卖官鬻爵。如延熹四年(公元161年), 占卖关内侯、虎贲、羽林、缇骑、营士、五大夫,钱各有差 ①;到灵帝时更是公开在西园标价卖官,二千石的官卖二千万,四百石的官卖四百万,所有官职都按其职位的高低和利禄的多少标定价格。买官的人既可以先交钱,也可以到任后加倍付款。这样,不少人以重金取得官位:太尉段颍、司徒崔烈、太尉樊陵、司街张温之徒,皆入钱上千万下五百万以买三公;曹嵩通过贿赂宦官和 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②。崔烈通过灵帝傅母程夫人交纳五百万钱买得司徒之职。在举行封拜仪式时,灵帝竟然对左右亲信说:真应该再稳一点,本来可以赚他一千万的。
卖官鬻爵加剧了吏治的腐败。很多官吏到任后,便大肆搜刮。灵帝时的一个小小长安县令,便贪污千余万;而益州西部,由于是 金银宝货之地,居其官者皆富及十世.在官吏贪污的同时,皇帝也不甘示弱,不断巧立名目。灵帝时规定各地向国库上缴租税时,必须先将一部分交入宫中,称为 导行钱 ;南宫失火,他又下今天下耕地每亩纳税十钱,称为 修宫钱 ;官吏的升迁要交纳 助军钱 ,等等,灵帝还特别指派一些宦官替他保管钱财,并且在他的老家河间国(河北献县东南)买田修宅,似乎准备一旦做不成皇帝,还可以回去做个土财主,真是贪婪、愚蠢到了极点。
东汉王朝黑暗腐朽的统治和统治者对人民残酷的压榨,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人祸加上天灾,人民更是无法正常生活下去。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08年), 州郡大饥,……老弱相弃道路 ①;永初四年(公元110年), 青徐之人,流亡万数 ②;至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 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冀州尤甚 ③。在困境中苦苦挣扎的人民,因冻饿而死甚至 民相食 的记载史不绝书。
① 《后汉书?王符传》。
② 《后汉书?陈蕃列传》。
① 《后汉书?桓帝纪》。
② 《后汉书?宦者列传》。
① 《后汉书?安帝纪》。
(二)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
在东汉统治集团内部外戚和宦官为争夺统治权打得不可开交、党锢之祸迭起的情况下,东汉政府根本无暇顾及人民的死活,走投无路的农民便纷纷起而反抗。东汉安帝至灵帝统治时期,有史可据的农民起义多达41次,其中安帝统治的19年中,农民起义一共发生了4次;顺帝统治的19年中,发生了13次;冲、质帝共在位不足两年,却发生了4次农民起义;桓帝统治21年,发生了14次;而灵帝统治时,自公元168年至180年,即发生农民起义4次。从 百姓流亡,盗贼并起 的记载看,小股流民暴动更是多得不可胜数。
安帝永初三年(公元109年),青州一带爆发了张伯路领导的起义,张伯路自称 将军 ,率三千余人,活动于沿海九郡,杀二千石、令、长,东汉政府派侍御史庞雄督兵镇压,反使其声势转盛,后在御史中丞王宗的数万军队镇压下,起义才于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归于失败。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扬州六郡农民在章河领导下起义;曾旌在会稽率众起义;广陵人张婴领导的义军则在徐、扬一事活动,其势力曾达到一万多人。桓帝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公孙举、东郭窦在泰山、琅琊一带起义,起义军发展到三万多人。延熹五年(公元162年),荆州地区接连爆发农民起义,其中还包括少数民族的起义。东汉政府派御史中丞盛修前去镇压,结果不但没有将起义镇下去,连被募的士兵也举起了义旗。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不但面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镇压,而且还受到地方地主豪强私人武装的威胁,这是与西汉时期农民起义不同的。
尽管上述起义相继被东汉政府和地主豪强镇压下去,但人民并没有屈服,正如当时一首民谣所说: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①。这些涓涓细流,最后终于汇集成为雄浑浪潮,爆发了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的席卷全国的黄巾大起义。
(三)黄巾大起义
1。原始道教与农民起义的结合东汉末黄巾大起义的准备工作是通过披着宗教外衣完成的。东汉顺帝时,琅琊人于吉造了一部《太平清领书》,其内容十分庞杂,包括治理国家、阴阳五行思想以及巫术杂语等。到灵帝统治时期,《太平清领书》中宣传的思想广泛流传于民间,并分为几个流派,其中最主要的有东方张角的 太平道 和巴蜀汉中地区张鲁的 五斗米道.
② 《后汉书?安帝纪》。
③ 《后汉书?桓帝纪》。
① 《太平御览?卷 96 》引崔实《政论》。
张角,巨鹿(河北平乡)人,是太平道的教主。他自称 大贤良师 ,通过用符水给人治病的手段传播太平道,吸收了很多弟子,并派他们到各地去传教。由于东汉统治集团内部忙于争权夺利,对以治病为手段的太平道的看法也存在着分歧,有些人甚至认为太平道只是在 以善道教化天下 ①,因此太平道的发展实际上处于半公开状态。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太平道众便发展到数十万人,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等八州。为了将这些道众有效地组织起来,张角还按地区分为三十六方,大方有一万余人,小方也有六、七千人,各立渠帅,由张角统一领导。张角在组织力量的同时,还广泛传播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的谶语。 苍天 ,指东汉王朝的天命,而与之对立的黄天 ,则是指太平道教义中所宣传的美好社会。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是甲子年,所谓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是指在这一年里,东汉王朝即将覆灭,天下将得到太平。这一预言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在本质上却成为起义的号召和行动的纲领。为了使这一预言深入人心,太平道众们还在京师洛阳和各州郡官府的门上,用白土写上 甲子 二字。为使起义的准备工作更加扎实,张角还亲自到洛阳观察动静,并让大方渠帅马元义将荆州和扬州数万人集中到邺(河北临漳县西南),准备以此为中心举行起义。马元义还多次来往于京都洛阳,秘密联络与太平道有关系的宦官徐奉等人,以作为内应。当一切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以后,张角将起义的时间定在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三月五日,并约定 内外俱发,八州三十六方并起.张角的动员令发出后,参加起义的农民们积极响应,他们弃卖财产,流移奔赴,填塞道路 ②,只等起义的日子到来。
2。黄巾大起义就在这场矛头直指东汉王朝的全国性农民大起义即将爆发之际,情况突然发生变化:青州济南的大方首领唐周(一名唐克)向东汉政府自首告密。
东汉统治者立即着手镇压。马元义在洛阳被捕后车裂而死,洛阳的太平道组织受到很大破坏,道徒和被牵连者遭杀害的有一千余人,全国范围内对太平道教徒的大搜捕即将全面展开。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张角当机立断, 晨夜驰敕诸方 ,下达在二月提前起事的命令。起义军虽然仓促起事,但由于有十数年的长期准备,仍然 旬日之间,天下响应 ,数十万名农民同时拿起了武器,起义军头裹黄巾,以为标志,因此被称为 黄巾军.张角自称 天公将军 ,他的弟弟张宝为 地公将军 ,张梁为 人公将军.黄巾军的主力集中在冀州、颍川和南阳三个地区,分别由张角兄弟、波才和张曼成统帅。起义军在各地杀官吏、烧官府,推毁豪强地主的庄园,没收他们的财物,开仓赈济贫民。起义军英勇作战,在短时间内便取得了重大进展。
面对起义军的迅猛发展,东汉统治者急忙下令解除党锢,动员所有力量对付黄巾起义军。一时间,各地豪强地主纷纷起兵,协助东汉政府围攻黄巾军。与此同时,东汉政府派何进为大将军,调集大军防守洛阳周围的八个要塞,以防起义军攻进洛阳。以皇甫嵩、朱 为左右中郎将,率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