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史_8 吕思勉(秦)
类别:
其他
作者:
吕思勉字数:44277更新时间:23/03/02 14:21:22
东汉中央禁卫军不仅兵员较之西汉时大为减少,而且素质也大为下降,战斗力远远不如西汉禁军。以五官中郎将和左、右中郎将所属郎官为例,西汉时多系武士,能征善战,而东汉时则多从孝廉、博士弟子等文士中选拔,作侍从文官,不能上阵征战,地方官吏有缺,常从郎官选补。其余各军在东汉前期虽多次投入战斗,取得过一些胜利,如北军五营曾从窦宪伐北匈奴,取得很大胜利①,以后又曾与左、右羽林骑随邓鸿、何熙镇压南匈奴②,及随邓骘、马贤、张乔等镇压西羌③,均取胜,但也时有败绩,战斗力不是很强。
以后,中央禁卫军越发不习于兵,忘战日久,至东汉末已毫无战斗力。
2。八关都尉军和西园军的设置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张角兄弟领导的黄巾大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洛阳震动。灵帝急忙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 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都亭,修理器械,以镇京师 ④。并置八关都尉一职,领军驻守洛阳四周的函谷(今河南新安)、广成(今河南汝阳东)、伊阙(今河南洛阳南)、大谷(今河南偃师南)、(辕(今河南登封西北)、旋门(今河南巩县东)、小平津(今河南洛阳北)、孟津(今河南孟津)等8关,受中央直接指挥,防卫洛阳外围。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随着中央军的日益衰败、以及宦官、外戚争夺兵权的白热化,东汉中央直辖军中又增设了一支由 宦官小黄门蹇硕总领的西园军,由八校尉分统,担任洛阳的防卫 和出征,其士兵多出于招募,但当时东汉王朝已经日暮途穷,能够直接控制的地区仅限于洛阳及附近地区,故八校尉军士兵的招募多在这些地区。西园八校尉军设置后,宦官、外戚各控制了一部分军权,互不上下,斗争更加激烈。六年,蹇硕被下狱死,军权又集中到大将军何进之手。但不久,何进又被宦官中常侍张让、段珪等袭杀。
董卓进京,吞并了这些部队,东汉政府从此名存实亡。
⑧ 《后汉书?百官志四》注引《汉官》。
⑨ 《后汉书?安帝纪》。
⑩ 《三国志?王郎传》。
① 《后汉书?窦宪传》。
② 《后汉书?南匈奴传》。
③ 《后汉书?西羌传》。
④ 《后汉书?何进传》。
(三)军事领导体制的变化
1。中央军事统御机构的变化东汉前期,皇帝是全国军政的最高决策者,国家的各项军事制度、战略方针、重大战役的部署、国防建设的重要措施等,均须由皇帝作出最高裁定。
但是,自和帝以后,诸皇帝多年幼,皇太后、外戚与宦官交替把持朝政,执掌军政大权。有关军事的决策名义上虽仍以皇帝诏令等形式发布,但实质已不具有最高权威性了。
东汉中央军事统御机构,在光武帝刘秀时,出于强化皇权的目的,进行了一些调整。
东汉建立后,刘秀鉴于王莽篡汉的教训,不信任大臣,以设在宫中的尚书台为国家政务中枢。尚书一职在秦和西汉时不过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掌殿中传达诏令等事。因其接近皇帝,为皇帝近臣,故多为皇帝亲信。以后逐渐参预政务,至武帝时,地位渐重,其职权扩大到替皇帝裁决并下达章奏。
成帝时设尚书5人,开始分曹办事。刘秀时扩充为尚书台,名义上仍属少府,实际上与中央政府脱离,直接听命于皇帝,至此尚书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官员,不仅参预机密、受理章奏、起草和宣布诏令,而且参与国防、战略的各项决策。尚书台成为东汉中央实际上的最高军事统御机构。
东汉时,太尉的职权较之西汉时有所扩大。西汉后期,大司马(太尉)
名列三公之首,为首席宰相。东汉改大司马复称太尉,仍为三公之首,领导中央政府,是全国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同时由于地方郡国兵的罢省,太尉的实际军权不重,东汉皇帝对太尉的戒心远不及西汉。因而东汉太尉与西汉太尉(大司马)名同实异,职权较重。而且属官也较西汉大大增加。有 掾史属二十四人 ①,分为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等,其中尉曹 主卒徒转运事 ②,兵曹 主兵事 ③,与军事有关。另外还有 令史及御属二十三人 ④。东汉九卿分属三公,太常、光禄勋、卫尉归太尉直接领导。东汉太尉虽为外朝官领袖,但加 录尚书事 也可预政,有时甚至统领尚书台,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东汉皇宫宫殿门户的宿卫仍由光禄勋负责,其属官有五官中郎将, 主五官郎 ⑤;左中郎将, 主左署郎 ⑥;右中郎将, 主右署郎 ①;虎贲中郎将, 主虎贲郎习射 ②;羽林中郎将 主羽林 郎 ③;羽林左监, 主羽林左骑 ④;羽林右监, 主羽林右骑 ,以 及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宿卫诸殿门,出充车骑。唯议郎不在直中 ⑤。
① 《后汉书?百官志一》。
② 《后汉书?百官志一》。
③ 《后汉书?百官志一》。
④ 《后汉书?百官志一》。
⑤ 《后汉书?百官志二》。
⑥ 《后汉书?百官志二》。
① 《后汉书?百官志二》。
② 《后汉书?百官志二》。
③ 《后汉书?百官志二》。
④ 《后汉书?百官志二》。
⑤ 《后汉书?百官志二》。
⑥ 《后汉书?百官志二》。
卫尉仍 掌宫门卫士,宫中徼循事 ⑥。其属官有:公车司马令, 掌宫南阙门,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征诣公车者 ⑦;南宫卫士令, 掌南宫卫士 ⑧;北宫卫士令, 掌北宫卫士 ⑨;左右都候,各一人, 主剑戟士,徼循宫,及天子有所收考 ⑩,另外还有七宫门司马,即南屯司马、仓龙司马、玄武司马、北屯司马、朱爵司马、东明司马、朔平司马,分主南宫平城门、东门、玄武门、北门及北宫南掖门、东门、北门。 凡居宫中者,皆有口籍于门之所属。宫名两字,为铁印文符,案省符乃内之。若外人以事当之,本官长史为封启傅;其有官位,出入令御者言其官 (11)。
东汉京城洛阳的警卫虽仍名为执金吾负责,但实际上虎贲郎、羽林郎、羽林左右骑及北军五营士等都参与京城的警备,因而其职权大为缩小,仅以备水火非常之事为主(12)。手下数百缇骑、持戟更多的意义是示威显仪。其下属还有武库令一员,负责保管中央武库中储备的武器装备。
东汉北军不属光禄勋,而直隶皇帝,以北军中候掌监,秩六百石;由五校尉即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分统。五校尉均为比二千石吏,互不相属,共同担负京城守备及车驾扈从的任务。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争斗激烈。灵帝时,外戚大将军何进控制北军五营、羽林军,宦官遂创建西园宿卫禁军,设八校尉分统,称西园八校尉。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凡八校尉, 皆统于蹇硕 ①。从此,宦官、外戚分掌兵权,互不相下。
2。将军制度及作战部队的统御东汉中央也置有若干将军, 掌征伐背叛②,以大将军为长,以下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均位比三公。另外还有前、后、左、右将军等。
东汉前期将军之职并非常设,临战由皇帝亲自任命,战后即罢。如光武时,吴汉以大将军任大司马之职,景丹为骠骑大将军,另有前、后、左、右等杂号将军众多, 皆主征伐,事讫皆罢.明帝即位之初,以其弟东平王为骠骑将军,以王故,位以公上 ,数年后罢。章帝时,西羌反,以其舅马防为车骑将军征讨,还军后即罢。和帝时,也以其舅窦宪为车骑将军,征匈奴,位在公下,班师后升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复征西羌,还师后免去大将军官号。安帝即位,西羌 寇乱 ,又以其舅邓骘为车骑将军征讨,班师后也升为大将军,地位与窦宪相同,但数年后也罢去官号。自安帝以后, 政治衰缺.始以其嫡舅耿宝为大将军,常置不罢,为朝廷中的最高长官。顺帝时,皇后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地位尊宠①。甚至规定,大将军上朝,由谒者在前引导。并 增掾属、舍人、令史、官骑、鼓吹各十人 ②。大将军之下,有长史、司马各一员,司马主兵,职如太尉;从事中郎二员, 职参谋议 ③,以及 令史及御属三十一人 ④, 又赐官骑三十人,及鼓吹 ⑤。另据《东观书》: 大将军出征,置中护军一人 ⑥。
⑦ 《后汉书?百官志二》。
⑧ 《后汉书?百官志二》。
⑨ 《后汉书?百官志二》。
⑩ 《后汉书?百官志二》。(11)《后汉书?百官志二》。(12)《后汉书?百官志四》。
① 《后汉书?灵帝纪》注引乐资《山阳公载记》。
② 《后汉书?百官志一》。
① 《后汉书?百官志一》。
② 《后汉书?百官志一》注引《梁冀别传》。
除上述将军外,东汉还有大量杂号将军或大将军,如强驽将军、积驽将军、楼船将军、越骑将军、虎牙大将军、征西大将军、横野大将军等等,多系临时设置。
将军所统作战部队的编制为部曲制。部以上为军,不定编,长官即将军。
部也称校、营,是作战部队的基本建制单位。东汉大将军领五部,每部以校尉为长官,助手为军司马。部下为曲,曲以军候为长官。曲下有屯,长官为屯长。部校尉有缺,由军司马代统。军司马的副职有军假司马、假侯。 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其兵多少各随时宜 ⑦。其余将军 亦有部曲、司马、军候以领兵⑧。
3。地方军事统御体系的变化东汉县以下军事领导体系与西汉相同,仍由县令(长)、县尉统领一县军队及管理军事。
郡一级,因郡都尉的罢省,郡守的军权相应增大,超过西汉,故东汉郡守亦称郡将,其拥有一郡的军事领导、管理和军队指挥权。东汉前期,常以边郡太守领兵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黄巾大起义爆发后,郡守为保守领地,多自行募兵和调动军队,又有了募兵权和发兵权,使虎符发兵制度破坏殆尽,也使地方军阀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
东汉地方军事统御体系最大的变化是,刺史(州牧)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秦及西汉地方行政单位实行郡(国)县两级制。汉武帝时,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秦监御史监郡制度的基础上创刺史监郡制度,全国除京畿外划分为13个监察区——州部,由中央各派刺史监察行政。成帝时更名为州牧。终西汉之世,十三州部仍为监察区,而非行政区。王莽当政,依《尚书》设12牧。东汉初循而未改。光武帝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改州牧为刺史,仍置十三州部,但其一属司隶校尉,故刺史为12人。刺史皆置府辟佐吏,有别驾、治中诸从事,并被授权可独立处理郡国事务,甚至可以对郡守、国相躬行赏罚,较西汉刺史权力大增。顺帝时,又把幽、并、凉3州刺史的督察范围从郡守、国相扩大到县丞、县尉一级。东汉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激化,各地反抗加剧,刺史常领兵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逐渐掌握了兵权。到东汉末,刺史监察地方的作用终于消失,刺史成为凌驾于郡守、国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下令改刺史为州牧,选朝廷重臣出任,从此州由监察区正式转变为行政区,地方军事统御体系也形成了州、郡、县三级体制。东汉州牧的设置为地方武装割据提供了便利,以后不少州牧都变成了拥兵自重的军阀。
③ 《后汉书?百官志一》。
④ 《后汉书?百官志一》。
⑤ 《后汉书?百官志一》。
⑥ 《后汉书?百官志一》注引《东观书》。
⑦ 《后汉书?百官志一》。
⑧ 《后汉书?百官志一》。
(四)募兵制的盛行与私家武装的发展
自光武帝刘秀实行罢兵政策后,东汉的兵役制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秦及西汉的普遍征兵制逐渐取消,代之以募兵制的盛行。东汉无论中央军,还是地方临时组建的军队或长期屯兵,大多采用募兵的形式召募士卒,如象林营、长安营、雍营、渔阳营等,其士卒均系召募而来。
东汉的募兵制与西汉有很大区别。西汉募兵制是作为征兵制的辅助和补充,召募的士兵为数不多,但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精勇之士,战斗中往往以一当十,战斗力极强。而东汉的兵役制度由于以募兵制为主要形式,对于应募对象不再有所要求,因而士兵成分复杂,多以社会散闲人员、无业游民为主,也有农民、商贾、少数民族男子,甚至还有死刑囚徒,如度辽营即是由召募的死刑囚徒组成的,其他各要地屯兵也有不少刑徒。由这些人组成的军队素质低、战斗力差,而且军纪败坏。
东汉募兵的主要手段是以财物诱引。最先采用这种手段的是光武帝刘秀。刘秀初起兵时,因兵少问策于任光,任光建议道: 可募发奔命,出攻傍县,若不降者,恣听掠之。人贪财物,则兵可招而致也 ①。这种思想,影响了东汉历代统治者,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应募当兵,他们往往支持、纵容兵卒劫掠财物。而许多应募从军者,也往往意在掠夺他人财物,而无心作战。
如此,募兵虽多,但战斗力也可想而知了。
东汉募兵的其他手段,还有以免除赋役为条件召募士卒的。如东汉末军阀混战时,孙策初入江东,即以 乐从军者,一身行,复除门户 为条件募兵2万余人,马千余匹,威震江东,形势转盛①。
东汉时期,由于豪强地主土地兼并极为严重、造成大量农民破产,社会上出现为数众多、无所归依的流民,为了生存,他们往往自托于营伍,走当兵吃粮之路,这样也为募兵制的盛行提供了兵源保证。
东汉募兵战斗力差,除成分复杂、素质低、军纪败坏等原因外,还有,募兵制往往是应急性临时招兵,士卒平日未经军事训练,不习骑射,长期屯兵虽为职业军人,但终身从军,当兵时间很长,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②,这样使军中存在着大量病老羸弱之卒,战斗力自然日趋低下。由于上述原因,东汉的军队无论对外族作战,还是对内镇压反抗,常常胜少负多, 每战常负,王旅不振 ③。
东汉募兵制的盛行,最严重的弊病是为地方军阀的武装割据提供了方便。东汉前期,中央集权有所加强,地方官吏拥兵不多,募兵须由中央下令。
中期以后,随着皇权的衰落、募兵制的发展,各地军政长官纷纷自行召募士兵,组建军队,到东汉末,这些军队均成为他们自己的私家武装,使之得以割据称雄。
① 《三国志?吴书?孙策传》注引《江表传》。
② 《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
③ 《后汉书?百官志五》注引应劭《汉官》。
与此同时,各地的豪强地主也乘机大肆发展自己的私家武装。豪强地主组织私家武装,早在新莽时就出现了。当时为了抗拒农民起义军,各地豪强地主以军事编制部勒所属的宗族、宾客、子弟和依附农民,组成私人家兵- - 部曲,或筑垒自保,或骚扰乡里,或拥汉反新。刘秀起家的基本骨干多系南阳、河北拥有私兵的豪强地主,如刘植、耿纯等,他们加入刘秀的军队后,仍保有原来的部曲,死后则由其子继统营众。东汉建立后,刘秀以优厚的政治、经济待遇,换取这些功臣放弃军权,解散旧部。对其余各地的私人武装,刘秀采取武力镇压与安抚并施的手段,迫使其逐渐转入隐蔽、非常设的形式。
如豪强地主在自己的田庄中,于每年春秋,青黄不接或寒冻将至时,召集依附农民, 警设守备 , 缮五兵、习战射 ①。这种非常设定期召集的私兵,由于在维持封建统治秩序,实现国家镇压方面具有一定的补充作用,因而得到了东汉政府的默许。有时甚至准许地主官僚将其家兵组成正式军队出外作战,如灵帝时, 交阯部群贼并起,牧守輭弱不能禁 ②,光和元年(公元178年),朱 任交阯刺史,即从本郡简募家兵从征,会同其他部队, 旬月尽定 ③。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爆发时,官军兵源、军费均告匮乏,战斗力又差,无力镇压这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于是东汉政府允许各地豪强组织私人武装,投入镇压,从此豪强地主的家兵成为公开的常设的有组织的私人军队,它们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以后,它们迅速转为中央集权的对立面,成为军阀割据混战所依据的重要武装力量。
(五)对少数民族地区军事控制的加强
东汉周边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北方的匈奴,西北的诸羌及西域各族,东北的乌桓、鲜卑,西南的诸夷等。为了加强对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控制,东汉政府沿袭西汉时的措施,派驻一些长设的军事将领,领护其民,以加强边疆防务。
东汉时,匈奴仍为边疆强族,对东汉王朝威胁最大。东汉初,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南匈奴内附,东汉政府正式设立使匈奴中郎将(亦称匈奴中郎将、护匈奴中郎将或中郎将)一职,持节出使,监护南匈奴,统领其军队。属官不固定,随事而设。另外,为了避免南、北匈奴勾结反汉,隔绝其交通,明帝时又置度辽将军一职, 以卫南单于众新降有二心者,后数有不安,遂为常守 ①,统领屯驻五原曼柏(今内蒙古东胜东北)的度辽营,使匈奴中郎将共同主持北方防务。
对西北的诸羌,设置护羌校尉一职。该职始置于西汉武帝时,王莽时罢。
东汉初,班彪建议复置,于是光武帝刘秀乃 以牛邯为护羌校尉,都于陇西令居县 ②,监护西羌,统率归附羌族军民,协掌西北防务。
① 《四民月令》。
② 《后汉书?朱 传》。
③ 《后汉书?朱 传》。
① 《后汉书?百官志一》。
② 《汉官仪》。
在西域地区则沿置西汉时的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等职。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东汉政府重新控制西域后,置西域都护,统西域五十余国,为该地区最高军政长官。属官有西域副校尉、西域长史等。但有时仅置西域长史,不置都护。安帝以后均以长史行都护职,至灵帝时连任不绝。长史驻地不一,一般常驻疏勒、伊吾、柳中、于阗等地,统领各国兵民。戊己校尉也为驻西 域的军政长官。始置于西汉元帝时,驻车师前王庭(今新疆吐鲁 番东),掌戍守西域及屯田事务。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复置, 以(耿)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谒者关宠为 戊己校尉,屯前王柳中城,屯各置数百人 ①,与西域都护、西域长史共同主持西域防务。
在东北地区置护乌桓校尉(亦称领乌桓校尉)。西汉武帝时已设此官。
王莽时罢。东汉初复置,监护乌桓, 并领鲜卑 ②,统率乌桓、鲜卑军,协掌东北边防。
以上这些军事官职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东汉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控制。但是,由于东汉王朝沉重的赋役征发,一些内附的少数民族经常反叛暴动。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发展强大起来后,也时常侵扰东汉疆土。
① 《后汉书?耿恭传》。
② 《后汉书?百官志五》注引应邵《汉官》。
十三、东汉攻灭北匈奴的战争
东汉初年,北方的匈奴又强盛起来,控制了西域和东北的乌桓等族,并在刘秀进行统一战争时,支持渔阳的彭宠、五原的卢芳反对刘秀。刘秀为了减轻北部的压力,曾遣使与匈奴修好,但没有取得结果。建武九年,(公元33年),刘秀派大司马吴汉率军抗击匈奴,作战1年,未获任何战果。后东汉政府被迫下令将雁门、代郡、上谷3郡居民内迁至常山关(今河北涞源北)、居庸关以东地区。匈奴左部乘机入居塞内,不断南下虏掠,袭击上党(今山西长子西南)、扶风(今陕西兴平)、天水(今甘肃天水)等郡,给东汉王朝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东汉无力回击,只能采取消极防御措施,极为被动。
正在这时,匈奴遭到了连年的早蝗灾害,赤地数千里,人畜死亡无数,实力大减。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了争夺统治权的内讧,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南边八部拥立日遂王比为单于。南单于比袭用其祖父呼韩邪单于的称号,率部众四、五万人归附东汉,东汉政府将他们安置在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等边郡,助汉守边。从此匈奴分裂为南北2部。
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东汉政府设置使匈奴中郎将,主管领护南匈奴事务。后来为了加强北边防务,又增设度辽将军,统领度辽营,屯兵于五原曼柏(今内蒙古达拉特旗东南)。
南匈奴归附东汉后,北匈奴的力量进一步减弱,原受其压迫的北面的丁零、东面的鲜卑、西方的西域各族乘机起来反抗,加之东汉与南匈奴多次击败北匈奴,其内部矛盾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再跟随北单于,大批地向东汉投降。
到汉明帝时,东汉国力已得到相当的恢复,于是东汉政府决定,抓住机会,对北匈奴发动大规模进攻,遏制其南犯,并相机打通西域。
(一)天山之战
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十一月,北匈奴侵袭河西,明帝决定发兵进攻北匈奴。次年二月,东汉政府大发边军,并联合南匈奴、卢水羌胡、乌桓、鲜卑共数万人,分4路出击:谒者仆射祭彤与度辽将军吴棠出高阙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进袭涿邪山(今阿尔泰山东)的北匈奴皋林温禺犊王;奉车都尉窦固及骑都尉耿忠出酒泉塞(今甘肃酒泉),进击白山(今新疆天山);驸马都尉耿秉与骑都尉秦彭出张掖居延塞,向三木楼山方向进攻;骑都尉来苗与护乌桓校尉文穆出平城塞(今山西大同),向匈奴水(今内蒙古翕金河)方向进击。
4路军中,窦固(?~公元88年)、耿忠一路战绩最佳。2人率酒泉、敦煌、张掖甲卒及卢水羌胡1。2万骑兵出塞后,长驱天山,击败北匈奴呼衍王部,斩杀千余人,随后又追击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攻占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西),在这里设置宜禾都尉,留驻吏卒屯田,然后返回。其余3路均因北匈奴远遁无功而还。
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窦固二次兵伐天山,在蒲类海击破白山部匈奴,进而前至车师,复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恢复了汉与西域的交通。
这次东汉4路大军出击,虽未消灭北匈奴的主力,但是重新打通了西域,实现了斩断匈奴右臂的目的。在这次战役中,东汉首次征调少数民族军队共同进击匈奴,为其 以夷伐夷 战略方针的实施,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二)稽洛山之战
天山之战以后,北匈奴在南匈奴、鲜卑的不断进攻下,实力进一步削弱。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为了彻底解决北边之患,东汉政府派车骑将军窦宪(?~公元92年)、执金吾耿秉等率北军五营、黎阳营、雍营及缘边12郡骑士8000人,会同南匈奴骑兵及羌、胡兵3万人,分3路深入漠北进攻北匈奴:一路由窦宪、耿秉各领4000骑兵,与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的1万骑兵,出朔方鸡鹿塞(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西);一路由南单于屯屠河卒万余骑兵出满夷谷(今内蒙古固阳县境内);一路由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8000骑,与南匈奴左贤王安国所统的1万骑兵,出稒阳塞(今内蒙古包头地区)。3路大军会师涿邪山后,窦宪又命副校尉阎盤、司马耿夔、耿谭与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王须訾等,领精骑万余,进击稽洛山,向北单于发动猛攻,大破其军。北单于逃走,窦宪挥军追击,直至私渠比鞮海(今蒙古乌布苏泊),斩杀名王以下1。3万人,获牲畜百万余头。北匈奴81部,共20万人投降。窦宪、耿秉一直北进到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出塞3000余里,登山刻石作铭而还。
这一仗,北单于元气大伤,其衰落已成无可避免之势。
(三)金微山之战
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稽洛山之战的第二年,南单于上书请求再击北匈奴。于是中郎将耿谭遣部将监护南匈奴左右部骑兵8000人,出鸡鹿塞,抵涿邪山,留下辎重,兵分两路袭击北单于:左部向北绕过西海,进至河云(今蒙古吉尔吉斯湖西南)以北;右部从匈奴河(今蒙古拜达里格河)
向西绕过天山,南渡过甘微河(今蒙古札布汗河)。两军会合后,乘夜围攻北单于。北单于大惊,急率精兵千余人迎战。激战中,北单于负伤落马,仅领轻骑数十人逃走,所部8000人被歼,数千人被俘。北匈奴势力更加衰弱。
次年,窦宪决定彻底消灭北匈奴,遂派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赵博等率兵出居延塞,远袭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破北单于军,斩阏氏、名王以下5000余人,北单于领数骑逃脱。
此次汉军出塞5000余里,是汉军出击匈奴行程最远的一次。这次战役后,北匈奴一部向西远徙,余部溃散。东面的鲜卑逐渐西移,占据了北匈奴的故地。
北匈奴败亡后,南匈奴曾数次叛汉,但都被东汉平定。随着南匈奴内附日久,其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与汉族一样过定居生活。南单于的地位也发生变化,或由东汉政府所立,或须经东汉政府认可,同内地诸侯王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了。
东汉取得攻灭北匈奴的胜利,其根本原因在于东汉王朝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是为保卫北部边疆的安宁,统一中国北部而进行的战争。其次,双方国力相差悬殊。东汉经光武中兴以来四、五十年的恢复、发展,出现了国富兵强的殷盛局面,国力增强,为战争准备了较为充足的人力物力条件。而匈奴不仅遭受连年的旱蝗灾害,而且内部分崩离析。先是南匈奴归附东汉,继而大批部众不断向东汉投降,周边各族乘机起兵围攻,使其实力一降再降,在几次大战中,根本无还手之力,损失惨重。再次,东汉政府战略战术运用得当。东汉初,面对匈奴咄咄逼人的攻势,东汉政府采取守势,避免与其争锋,致力于发展经济、恢复国力,待其内部混乱,实力大减时,抓住战机适时地发动了大规模战争,使北匈奴得不到喘息的机会。在战争中,以窦固、窦宪为首的东汉诸将,英勇敢战,成功地运用长途奔袭、穷追猛打的战术,连战连胜,同时大量使用南匈奴、羌胡、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军队,将东汉先进的战略战术、治军方略及武器装备,与少数民族骑兵的骠悍勇猛结合起来,使东汉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少数民族军队为东汉攻灭北匈奴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四、东汉统一西域的战争
西汉末,朝政混乱,对西域的控制渐渐放松。新莽时,对少数民族采取欺压政策,引起西域各国的反抗,因而与西域联系中断。匈奴则乘机逐渐控制了西域北道诸国。只有塔里木盆地西端的莎车比较强盛,率领南道诸国抵御匈奴,并保护了西域都护吏士及家眷千余人。
东汉建立后,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莎车王贤和鄯善王安遣使入朝,请重派都护,光武帝刘秀以政权新建,无力派兵为由予以拒绝。后来匈奴势力衰落,莎车日益骄横,攻掠近旁小国。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车师前国、鄯善、焉耆等18国再次请求派出都护,仍没有得到刘秀的同意。车师、鄯善、龟兹遂先后投降匈奴。后于阗攻破莎车,称雄南道,但不久也被匈奴控制。南匈奴内附后,北匈奴仍旧控制着西域地区,并时常攻掠东汉河西边郡。一直到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窦固、耿忠击败北匈奴呼衍王部,夺得天山北路的门户伊吾卢城,设置宜禾都尉,进行屯田。并派假司马班超(公元32年~102年)率36名吏士前往南道诸国,使鄯善、于阗、疏勒先后归降,才恢复了中断60余年汉与西域的关系,并开始了重通西域的战争。
(一)窦固、耿秉攻降车师之战
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奉车都尉窦固与驸马都尉耿秉(?~公元91年)、骑都尉刘张率1。4万骑兵,出敦煌昆仑塞,进击西域地区的北匈奴。东汉军在白山击破北匈奴一部,随后直攻车师诸国。车师分为后、前两部,前王为后王之子,两王庭相距500余里。窦固认为后部路途遥远,沿途山高谷深,士卒寒苦,欲先取前部。耿秉坚决反对,他主张先攻取后部,前部将不攻自降,并不等窦固决断,即率本部兵马向车师后部开拔。窦固不得已,也催动大军随后而行。在东汉军队的猛攻之下,车师后部被歼数千人,损失马牛十余万头,后王安得自知不是对手,遂出城投降,不久前王也归降。
车师被降伏后,东汉政府任命陈睦为西域都护,又命耿恭、关宠为戊己校尉,各领数百人,分驻车师后王部金蒲城及前王部柳中城。
(二)耿恭抵御北匈奴之战
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二月,窦固奉命领兵回朝。三月,北单于命左鹿蠡王率2万骑兵进攻车师。耿恭闻迅,急遣300人前去救援,半途遇匈奴骑兵,全军覆没。车师后国被匈奴军攻破。后王安得被杀。随后匈奴军围攻金蒲城。耿恭命士卒以毒药涂矢射敌,中箭即溃烂,匈奴兵胆寒,被迫撤走。耿恭知匈奴还会回来,乃于五月移兵疏勒城。疏勒城傍有涧水,取水方便,利于坚守。七月,匈奴军果然又来,耿恭乘其立足未稳,召募当地勇士数千人突然出击,大败匈奴骑兵。后匈奴断绝了涧水,吏士渴极,以致榨马粪汁而饮。耿恭命吏士凿井,挖至15丈深,终于见水,解脱了困境。匈奴兵见了大惊,只好撤走。
是年八月,汉明帝病逝。焉耆、龟兹乘东汉服丧,起兵攻杀西域都护陈睦等2000余人。十一月,北单于又发兵围攻关宠,车师也叛汉,帮助北匈奴围攻耿恭。汉军坚持数月粮食吃尽,不得已煮食铠甲、弓弩上的皮革,处境极为艰难。
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东汉政府派酒泉太守秦彭(一称段彭)
与谒者王蒙、皇甫援调发张掖、酒泉、敦煌3郡及鄯善兵,共计7000余人,救援耿恭、关宠。汉军击破车师,斩杀3800人、俘3000余人,获牲畜3。7万头,北匈奴军退走,车师又降。这时关宠已病死,王蒙等欲引兵退回,耿恭派回领取冬装的军吏范羌坚决要求解救耿恭。诸将不敢北进,便分兵2000交范羌统领,绕道山北救耿恭。此时耿恭手下仅剩25人,见范羌来救,相抱而泣。返回途中,北单于派兵追赶,汉军且战且走,耿恭部下饥疲交加,又死去13人。回朝后,耿恭被拜为骑都尉,部下皆受封赏。
东汉救回耿恭后,无力再派兵,决定放弃西域,撤销了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并罢撤伊吾卢屯田。北匈奴又乘机卷土重来。
(三)班超降伏莎车之战
当焉耆、车师等国围攻陈睦、耿恭时,龟兹、姑墨等国也乘班超孤立无援之机,数次发兵进攻班超所在的疏勒。班超与疏勒王忠相互应援,坚持1年多,击退了龟兹等国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章帝即位后,下令撤销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的同时,也下诏命班超返回。班超在回朝途中,各国争相挽留,行至于阗时,王侯以下皆泣号,抱住班超马腿,不让他走。班超见此,毅然决定留下来,领导西域诸国共同抵御北匈奴。他返回疏勒,捕杀他走后起来反叛的首领,并攻破尉头国,重又安定了疏勒。
此时,北道诸国仍被匈奴控制,南道诸国除莎车外,基本心向东汉,但东汉已断绝了与西域的联系,形势对班超极为不利。班超决定以疏勒为基地,联合附近各国,打开局面。
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班超调集疏勒、康居、于阗、拘弥诸国军1万人,攻破姑墨,斩杀700人。当时姑墨臣属于龟兹,是匈奴在北道最西面的据点,攻下姑墨,即解除了疏勒东北的威胁,也孤立了龟兹。
班超攻下姑墨后,南道大国中只剩莎车尚未降服。班超决定先降伏莎车,再进攻北道。建初五年(公元80年)班超上书汇报了西域的情况,并请求派来援兵。于是章帝命徐干为假司马,率1000人前往西域。元和元年(公元84年),章帝又派假司马和恭等率兵800增援班超。
正当班超积极准备进攻莎车时,莎车以重金诱使疏勒王忠反叛。班超急忙调集未叛疏勒人围攻忠。相持半年之久,康居遣兵来救忠。班超派人到康居的姻亲之国月氏活动,让月氏王劝说康居王退兵。康居王果然撤兵,但将忠也带回国。元和三年(公元86年),忠借康居之兵,与龟兹勾结,欲偷袭班超,被班超击败。
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班超调集于阗等国兵2。5万人进攻莎车。
龟兹王率温宿、尉头诸国兵5万人前来救援。班超见敌兵势大,遂佯称准备退兵,诱使龟兹王将主力调往班超军的退路设伏,待龟兹王军一出动,班超立即命部队返身,天明时冲入莎车军营。莎车军猝不及防,四处溃逃。班超挥军追杀,斩杀5000余人,获牲畜财物无数,莎车投降。龟兹王无奈,只得让各国兵退回。自此班超威震西域。
同年六月,窦宪大败北匈奴,为班超在西域的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班超逼退月氏之战
班超降伏莎车后,月氏以曾助东汉攻车师有功,请求迎娶汉室公主,被班超拒绝。月氏王怀恨在心,于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派其副王谢率7万大军进攻班超。班超兵少,众吏士十分恐慌。班超给大家分析:月氏兵虽多,但数万大军翻越葱岭,行程数千里来攻,军粮必定接济不上。他下令坚壁清野,固守城池。谢猛攻班超,不能取胜,派兵四处劫掠,又一无所获,粮食很快将尽,只好派使者向龟兹救援。班超早已料到,派伏兵半路截杀月氏使者,将首级送给谢。谢大惊,不敢再战,急遣使向班超请罪,乞求生还。班超放月氏军回国。从此月氏称臣纳贡。
此时北匈奴被东汉打败,被迫西迁。月氏东进无功,也降服东汉,因而使龟兹、姑墨、温宿等国失去了依靠,他们遂于永元三年(公元91年)投降班超。至此,西域大国中除焉耆外,均已被班超平服。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徐干为长史。
(五)班超平定焉耆之战
西域大国均降服班超后,焉耆因袭杀过西域都护陈睦而不敢降。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秋,班超调集龟兹、鄯善等8国兵,合7万人,及吏士商贾1400人,进攻焉耆。焉耆王广下令将通往其国的要道苇桥拆毁,欲凭借险要地形,阻挡班超大军。班超指挥大军从另一处水浅的地区,涉过齐腰深的水,进入焉耆国界,在距其王城20余里的地方扎下了大营,令焉耆王广等来见。广等见此,不敢不来,班超将其逮捕,在陈睦被害之处斩首,随后纵兵抄袭,斩杀5000余人,俘1。5万人,获牲畜30余万头。班超另立元孟为焉耆王,并降伏危须和尉犁。至此西域50余国全部归附东汉。
汉和帝为表彰班超的功勋,封他为定远侯。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和帝批准班超回朝。同年班超死于洛阳,终年71岁。
(六)班勇再通西域之战
经过班超30多年的努力,东汉终于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但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多久,班超回朝后,继任的都护任尚失和于西域诸国,受到诸国的攻击。后任尚虽被调回治罪,但东汉政府已控制不住西域局势。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东汉政府派班超之子班勇率兵西出,接回了都护段禧及屯田卒,东汉与西域的交通重又中断。不久北匈奴势力又乘机进入西域地区,再度将西域诸国置于其控制之下,并掠扰河西。
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东汉政府决定重新夺回西域,派班勇为西域长史,率兵500余人出屯柳中。次年正月,班勇先至鄯善,招降了鄯善,随后龟兹、姑墨、温宿皆归降。于是班勇调集各国步骑兵1万余人,进攻车师前王国,击败了盘踞在此的匈奴伊蠡王,收降车师前部5000余人,重新打通了北道的咽喉。
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班勇调集敦煌、张掖、酒泉等郡骑兵6000人及鄯善、疏勒、车师前部诸国兵,进攻车师后王部,大获全胜,斩俘8000余人,获牲畜5万余头,杀后王军就及匈奴使者。汉顺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班勇立前王子加特奴为车师后王,并派兵诛杀且弥王,另立新王,这样车师一带全部被平定。是年冬,班勇击败了北匈奴,迫其呼衍王徙居枯梧河,自此,车师诸国再无匈奴踪迹。
永建二年(公元127年),班勇上书请求增兵,进攻北道中唯一未降的焉耆。东汉政府派敦煌太守张朗率河西4郡兵3000人来配合班勇。班勇又调集西域诸国兵4万余人,分为两路,班勇率兵走南道,张朗走北道,约定时间到焉耆会合。但张朗曾犯过罪,为赎罪,他挥军兼程急进,提前到达焉耆,不等班勇到达即猛攻焉耆爵离关,斩俘2000余人,焉耆王元孟恐兵败身亡,遂投降张朗。结果张朗立功免罪而班勇却被以未能按期到达之罪下狱,后虽赦免,但不久班勇悒郁而死。
班勇之后,东汉与匈奴在西域数次交战,互有胜负,西域诸国也时降时叛,但东汉基本维持了对西域的统治,一直到汉献帝建安年间,中原大乱,与西域的联系才中断。
东汉统一西域地区的战争,实际上是与匈奴争夺对西域统治权的战争。
由于东汉国力明显不如西汉,以及其他原因,东汉政府曾几度中断与西域的关系,但是班超以其杰出的外交、军事才能,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超人的胆略,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终于统一了西域地区,恢复了东汉对西域地区的统治。其子班勇继承父业,再通西域,使东汉维持了在这里的统治,父子2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班超、班勇父子在西域的成功,除了2人主观因素之外,也是西域诸国反对匈奴统治,心向汉朝的结果,因此才使2人在东汉政府派不出更多援兵的情况下,得以组织、率领西域诸国之兵,完成统一事业。另外,北匈奴在东汉王朝的打击下,急剧衰落,客观上也为班超父子等人在西域的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东汉统一西域地区战争的胜利,不仅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治,而且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十五、东汉与西羌的战争
新莽末年,居住于今青海、甘肃及西藏等地区的羌人,乘中原兵乱,大量入居塞内,与汉人杂居。更始、赤眉之际,羌人多次侵扰金城、陇西等郡,隗嚣无力镇压,遂采取安抚手段,与之结好,并利用他们共同拒汉。东汉统一陇西后,刘秀采纳司徒掾班彪的建议,设置护羌校尉,驻凉州,管理羌人事务。但先零羌、烧当羌等一再叛汉,攻袭边郡,从光武帝刘秀至汉和帝永元年间,东汉政府与诸羌进行了十几次较大规模的战争,镇压了叛汉诸羌,安定了陇西一带地区,保证了边境地区的稳定与统一。
但是到了东汉后期,随着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对羌人的盘剥与压迫越来越重,羌人的生命与财产都遭受到惨重的损失,他们忍无可忍,终于掀起了3次大规模的武装反汉起义。这些起义最终都被东汉政府残酷镇压下去。
(一)东汉镇压羌人第一次大起义之战
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夏,东汉政府派骑都尉王弘征发金城、陇西、汉阳等郡羌人远戍西域,羌人害怕不能回还,行至酒泉,大部逃散。
地方郡县发兵围堵,并毁坏羌人的居室住地,使大批羌人惊走,逃往塞外。
不久先零羌别种滇零部与钟羌诸种首先起义,发兵攻汉。虽然他们因内附已久而缺乏兵器胄甲,只能以竹竿木枝作为长矛,以木板作为盾牌,但他们作战勇敢,声势浩大,地方郡县无力镇压。
是年冬,车骑将军邓骘、征西校尉任尚奉命调集五营士及三河等郡兵,共5万人,前往镇压。次年春,钟羌乘诸郡兵尚未集结到位,在冀县(今甘肃甘谷南)西面,击败了邓骘军,汉军阵亡千余人。是年冬,邓骘派任尚及从事中郎司马钧率诸郡兵,与滇零等数万羌军战于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汉军又败,死亡8000余人。此后滇零自称 天子 ,进一步联合武都、参狼、上郡、西河诸杂种羌,势力大盛,向东进击赵、魏、向南入袭益州,同时抄掠三辅地区,切断陇道。东汉地方钱粮人口损失不可胜数,军粮转输困难,于是东汉政府被迫召回邓骘,留任尚驻守汉阳,节度诸军。
此后羌军连战连捷,永初三年(公元109年)春,在三辅连败骑都尉任仁。不久当煎、勒姐种羌攻陷破羌县(今青海乐都东),钟羌又攻破了临洮县(今甘肃岷县),生擒陇西南部都尉。次年春,滇零羌入袭褒中(今陕西勉县东南),大败汉中太守郑勤,歼汉军3000余人,郑勤也阵亡。永初五年(公元111年),羌军大举入袭河东,一直深入到河内,汉军无力阻挡。其间,任尚因无功而被免职。东汉政府无力进攻羌军,只好消极防御,在长安设置京兆虎牙都尉,在雍城设扶风都尉,保卫关中地区,又令北军中候朱宠率五营士驻守孟津,命魏郡、赵国、常山、中山等郡县建造坞堡616所,防御羌军。甚至将边郡内徙,放弃了凉州大部分地区。
在内徙过程中,许多百姓不愿离开故土,官吏采取强制手段,强行割刈禾稼,拆毁房屋,平夷壁垒,迫使百姓内迁。适值连年旱蝗饥荒,百姓缺少食粮,沿途大量死亡。永初五年秋,汉阳人杜琦与其弟杜季贡,及同郡人王信等与羌人联合,举行起义,后杜琦被官军派人刺杀,王信战死。杜季贡投奔滇零,被任为将军,驻守丁奚城(今宁夏灵武南)。
永初七年(公元113年)夏,骑都尉马贤与护羌校尉侯霸反击羌军,在安定击败零昌别部牢羌,斩俘千人,获牲畜2万余头。汉安帝元初元年(公元114年),零昌进袭雍城,号多与当煎、勒姐等部酋豪率诸种羌,分兵进攻武都、汉中,被官军击退。侯霸、马贤在枹罕小胜号多,斩杀200余人。
但是凉州刺史皮扬在狄道被羌军所破,汉军阵亡800余人,皮扬被免职。不久侯霸病逝,汉阳太守庞参继任护羌校尉。庞参上任后,改变策略,以恩信招诱羌军。
元初二年(公元115年),号多等率7000余人向庞参投降,河西道路终于打通。同年秋,官军募人刺杀了零昌酋豪吕叔都。随后征西将军司马钧率兵8000余,与庞参所统羌胡兵7000余人,分路北击零昌。在勇士(今甘肃榆中北),庞参军被杜季贡击败,退回。司马钧孤军继进,攻取丁奚城,杜季贡率众佯逃。司马钧令部将仲光等收割城外禾稼,但仲光等违背命令,以散兵队形追击羌军,遇羌军伏击。司马钧怨恨他们违抗军令,拒不相救,结果仲光等将全部阵亡,汉军战死3000余人。司马钧弃城逃回,畏罪自杀。庞参被免职,由马贤代为护羌校尉。
汉军经过多次失败,逐渐认识到以步兵对付羌军的骑兵,过于被动,于是改变战术,训练、调集了大批骑兵进攻羌军,战局开始向有利于汉军的方面扭转。不久,汉军骑兵在丁奚城小胜杜季贡军,斩杀400余人,获马牛羊数千头。
元初三年(公元116年)夏,度辽将军邓遵率南匈奴骑兵在灵州(今宁夏灵武北)与零昌激战,斩杀羌兵800余人。随后,重被起用的任尚派军击破丁奚城。是年秋,任尚军又在北地郡击败零昌,杀其妻子儿女及羌兵700余人,获马牛羊2万头。
元初四年,杜季贡、零昌先后被任尚派人刺杀,零昌羌由此衰落。是年冬,任尚与马贤合兵进击北地的狼莫。马贤军先至,在安定青石岸(今甘肃平凉东)被狼莫打败。任尚军赶到后,会合马贤军一起向狼莫进攻。狼莫见汉军势大,引兵退走。汉军紧追,追至北地,与狼莫相持60余天,后战于富平(今甘肃庆阳西南)河畔,大败羌军,斩杀5000人,俘虏男女千余人,获牲畜十万余头,狼莫逃走,羌军受到沉重打击。不久西河虔人种羌1。1万人向邓遵投降,羌军势力进一步遭削弱。元初五年(公元118年),邓遵募人刺杀狼莫,羌军瓦解星散,至此,长达12年之久的羌人第一次大起义终于被镇压下去。
这次战争使东汉政府耗费军资240余亿,造成府帑空竭的严重后果,其统治更加衰弱。
(二)东汉镇压羌人第二次大起义之战
羌人的第一次大规模起义虽然被东汉政府镇压下去,但他们并未停止反抗,小规模的起义时有发生。到汉顺帝永和四年(公元139年,)东汉政府派马贤为弘农太守、来机为并州刺史、刘秉为凉州刺史,此3人 天性虐刻 ①,对羌人进行了更为残暴的奴役和掠夺,终于再一次激发了羌人的大规模起义。
① 《后汉书?西羌传》。
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且冻、傅难种羌等起兵进攻金城,又与西塞、湟中诸杂种羌胡联合,进攻三辅、武都。次年春,东汉政府任命马贤为征西将军,率五、六千骑兵前往镇压,结果在射姑山(今甘肃庆阳北)被羌军击败,马贤及其两个儿子皆战死。羌军气势更盛,各部进一步联合起来。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巩唐种、罕种羌和诸种羌分别进攻陇西、北地和武威,汉军屡战屡败。此时内地连年发生农民起义,东汉政府内外交困,抽不出更多的兵力镇压羌人起义,于是一面加强关中地区的防卫,一面以 招抚 的办法诱降羌人。这一年,赵冲被任为护羌校尉,他通过招诱手段,迫降罕种羌5000余户,使东汉的压力大为减轻,东汉政府撤回了一部分兵力。
汉安三年(公元144年)夏,赵冲与汉阳太守张贡围剿烧当种羌,斩杀1500人,获牲畜18万头。是年冬,赵冲继续进攻诸种羌,斩杀4000余人,随后在阿阳,再歼其8000人,其余3万余户投降,羌军实力大减。
汉顺帝建康元年(公元144年),东汉护羌从事马玄反叛,率羌人逃出塞外。领护羌校尉卫瑶率军追击,斩杀800余人,获牲畜20余万头。赵冲领军继续追击,追至建威鹯阴河(今甘肃武威东),汉军中的降胡600余人叛逃,赵冲急率数百人追赶,途中遇羌军伏击,赵冲战死。但在此之前,羌军伤亡过重,也无力再拒汉。汉冲帝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在左冯翊梁并的威胁利诱之下,离湳、孤奴等5万余户投降。这样羌人第二次大起义基本平息下去。在这次战争中,东汉又耗费军资80余亿,再次受到沉重打击。
(三)东汉镇压羌人第三次大起义之战
羌人第二次大规模起义刚刚被东汉政府镇压下去,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白马羌又进攻广汉属国(今四川北部),同时西羌及湟中胡人也相继起兵,后都被官军镇压。然而东汉地方官吏并未吸取教训,没有丝毫减轻对羌人的压迫。在这种情况下,到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羌人又爆发了第三次大规模起义。
烧当、烧何、当煎、勒姐等八种羌首先起兵,进袭陇西、金城边塞。护羌校尉段颎(?~公元179年)率1。2万骑兵迎击,大破羌军,随后追过黄河,又战于罗亭(今青海化隆境内),斩杀2000余人,生俘万余人。次年春,烧何等部进攻张掖,攻陷钜鹿坞,又与同种联合,共击段颎. 段颎挥军与羌军激战半日,杀败羌军,随后穷追羌军,日夜相攻,一连追赶了40余日,追至积石山。出塞2000余里,杀死烧何大帅,共斩俘5000余人。接着又分兵进击石城羌,斩杀1600人。杂种众羌屯骤于白石,也被段颎击败,3000余人被杀。是年冬,零吾种羌围攻允街,段颎赶往救援,破围,斩俘羌军数百人。
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冬,零吾、先零及上郡沈氐羌、陇西牢姐羌、鸟吾诸种羌等分别进攻并州、凉州及三辅地区。此时段颎因受人诬陷已被免职,济南相胡闳代为护羌校尉,但胡闳缺乏军事指挥才能,不是羌军对手,屡战屡败。东汉政府又派中郎将皇甫规前往镇压。皇甫规采取武力镇压和政治诱降兼施的策略,很快迫降了十多万羌人。次年,沈氐诸种羌进攻张掖、酒泉,皇甫规调发先零降羌与汉军合兵围剿,又迫降了大量羌人,但不久皇甫规也受到诬陷,被调回。
延熹六年(公元163年),羌军攻势转盛,凉州几乎全部被羌人所占,东汉政府被迫重新启用段颎. 次年春,段颎迫降封僇、良多、滇那等3000余落。冬,段颎率兵万余击败当煎、勒姐种羌,斩其酋豪斩俘4000余人。八年春,段颎再击勒姐种羌,斩杀400余人,迫降2000余人,夏,又破当煎种羌于湟中,斩俘数千人,随后段颎挥军穷追当煎余部,辗转于山谷间,无日不战,羌人饥困交加,终于溃散。段颎前后斩杀羌人2。3万,俘数万人,获牲畜800万头,迫降万余落,被封为都乡侯。
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当煎诸种又反,起兵4000余人,欲攻打武威。段颎率军追击,杀其渠帅,斩杀3000余人,至此西羌诸部全被镇压下去。
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春,段颎统兵万余转攻东羌,在逢义山(今宁夏西吉东北)与羌军激战,大获全胜,斩杀8000余人,获牲畜28万头。东汉政府拜段颎为破羌将军,并调集大量军资,令段颎务必扫灭东羌。
是年夏,段颎率轻骑追击羌军,在奢延泽大败羌军。羌军余部退往落川,重新集结,段颎与部下田晏、夏育分兵合围,羌军战败溃逃,汉军穷追猛打,段颎身先士卒,连败羌军,一直追到泾阳(今甘肃平凉南),羌人余部4000落全部逃入汉阳山中(今甘肃甘谷东)。
次年夏,段颎深入羌地,直逼羌人聚屯的凡亭山(今宁夏固原山),命田晏、夏育领5000兵在山上扎营,引诱羌人来攻。羌人战败,向东逃到射虎谷(今甘肃天水西南),分兵守住谷口。段颎欲在此全歼诸羌,遂派兵千人在西县(今甘肃天水西南),构筑了一条长40里,广20步的木栅栏,切断羌军退路,又密遣田晏、夏育等率兵7000,悄悄登上西山,在距羌军1里处扎营掘堑。同时派部将张恺率3000人占据东山。羌军恐慌,猛攻田晏军,段颎乘虚进攻,与东西山汉军合击羌军,斩其渠帅以下1。9万人,获军资无数,东羌也被平定。这样,羌人第三次大规模起义全部被镇压下去。
羌人反抗东汉政府残酷剥削压迫的大起义,前后共延续了五、六十年的时间,东汉政府共消费军费约400亿。在战争中,东汉军队与羌族贵族同样烧杀抢掠,羌人汉人都受到严重的摧残。战争给边郡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致使社会经济残破不堪,人口锐减,同时使东汉国力大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统治日益临近崩溃。
十六、东汉末黄巾农民起义及失败
东汉自和帝、安帝以后,统治集团趋于腐朽,豪强地主势力急剧膨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封建国家的赋税徭役也愈来愈重,加上宦官、外戚的争权夺利,以及对羌人的连年用兵,大大加深了人民的苦难。广大农民走投无路,不断举行起义,规模越来越大。灵帝时,宦官把持朝政,政治腐败达于极点,终于形成了全国性的黄巾大起义。
(一)黄巾起义的准备及爆发
东汉顺帝以后,道教的一支——太平道,在贫苦农民中广泛地传布着。
灵帝时,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张角(?~公元184年)为太平教的首领,他自称 大贤良师 ,以画符诵咒行医治病,取得广大贫苦农民的信任,传播原始道教的平等思想,进行武装反抗东汉腐朽统治的准备。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徒众发展到数十万人,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等8州,参加的既有广大贫苦农民、破产的流民,也有小有产者,甚至还有京师洛阳城中的宦官和禁卫兵。
张角把8州的太平道徒分为36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一渠帅,统由他指挥。他又以谶语的形式,广泛散布 仓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①的口号,把起义的时间确定在甲子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张角还派人在京师及州郡官署的大门上用白土涂写 甲子2字,以鼓舞人心。
灵帝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张角派大方首领马元义等往来各州及洛阳之间,负责联络,准备起义。次年初,马元义调集荆、扬两州徒众数万人于邺地(今河北磁县),准备策应洛阳徒众的起义,并数次进入洛阳,与作为内应的宦官联络,确定于三月初五在洛阳和各州同时举行起义。
但是,就在起义即将爆发的紧要关头,张角的一个弟子唐周向官府告密,泄露了起义计划。东汉政府立即在洛阳城内进行大搜捕,将马元义及1000多名太平道徒杀害,同时下令捉拿张角。起义的部署和步骤被打乱,面对这种被动局面,张角决定提前发动起义,立即派人飞告36方,并规定起义农民以黄巾包头作为标志,故称黄巾军。
黄巾起义爆发后,主力分为3个部分:波才领导的颍川黄巾、张曼成领导的南阳黄巾和张角领导的河北巨鹿黄巾。他们从东南、南面和东北3个方向对洛阳构成了包围之势。另外在其他地区也活跃着若干黄巾军。
东汉政府急忙采取镇压措施,三月,命何进(?~公元189年)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和五营士,屯驻洛阳都亭;同时在洛阳外围的函谷、太谷、广成、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关口设八关校尉,保卫京师;又派左中郎将皇甫嵩(?~公元195年)、右中郎将朱(?- 公元195年)、北中郎将卢植(?~公元192年)、东中郎将董卓(?~公元192年)等率军分头镇压黄巾军。为了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调动整个地主阶级的力量对付黄巾军、灵帝还下令解除党锢,重新起用党人。并允许各地豪强扩充私人武装,配合官军共同镇压黄巾军。
① 《后汉书?皇甫嵩传》。
(二)颍川黄巾军主力的失败
汉灵帝中平元年四月,皇甫嵩、朱 奉命率领五校、三河骑士及新募兵勇共4万多人,分两路,进攻对洛阳威胁最大的颍川波才军。朱 先与波才(?~公元184年)交战,被击败。随后皇甫嵩又被围困于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官军兵少势弱,见黄巾军声势浩大,十分惊恐。但波才缺乏军事经验,将部队驻扎于草木丛生的地方,被皇甫嵩抓住机会,乘夜深风大,发动火攻,黄巾军阵势大乱。接着骑都尉曹操(公元155~220年)率兵赶到,朱 也乘势来攻,3路合击,大败黄巾军,斩杀数万人。波才率余部退往阳翟(今河南禹县)。
五月,皇甫嵩、朱 在攻灭了汝南、陈国(今河南淮阳一带)黄巾军后,再击波才,波才彻底失败。不久,西华(今河南西华南)彭脱所统的黄巾军也遭到失败。至此,汝南、颍川、陈国3郡的黄巾军全部被皇甫嵩、朱 镇压下去。东汉政府摆脱了最严重的危机,开始缓过气来,将皇甫嵩、朱 分别调往别处镇压其他黄巾军。
八月,皇甫嵩在东郡苍亭(今山东阳谷北)击败了由卜已率领的东郡黄巾军,卜已被俘,起义将士7000惨遭杀害。皇甫嵩被封为都乡侯。
(三)南阳黄巾军主力的失败
南阳黄巾军主力由自称 神上使 的张曼成领导,共有数万人。起义后,他们击杀了郡守褚贡,然后又以重兵围困南阳重镇宛城(今河南南阳),同南阳太守秦颉相持百余日。六月,秦颉得到颍川黄巾军失败的消息后,便乘起义军松懈疲困之机,开城反扑,杀张曼成,使黄巾军遭受很大损失。但黄巾军又推赵弘为首领,并迅速壮大力量,发展到十几万人,攻取了宛城。
这时,朱 从颍川赶来。他与荆州刺史徐璆,及秦颉合兵1。8万,围攻宛城。但从六月一直猛攻到八月,始终未能攻克。汉灵帝一度欲召回朱璆问罪,后在司空张温的坚持下才罢休。
朱 遂加紧了对起义军的进攻,不久,赵弘阵亡,韩忠又被推为首领,继续坚守宛城。朱 见强攻不成,便佯攻西南,吸引黄巾军,自率精兵5000从东北,乘虚而入,攻破大城,黄巾军退保小城。韩忠动摇,乞求投降,被朱 拒绝。此时,黄巾军尚有10万之众,朱 兵少,难以强攻得手,遂解围撤兵,引诱黄巾军出战。韩忠中计,率兵追击,中途遭官军伏击,战死万余人,韩忠投降,被秦颉杀害。起义军余部在孙夏率领下,仍退回宛城坚守。
十一月,孙夏放弃宛城,撤至西鄂精山(今河南南召东南),朱 跟踪追击,打败起义军,斩杀1万多人,其余部众逃散。至此,南阳黄巾军主力也遭失败。
(四)河北黄巾军主力的失败
河北黄巾军主力由张角兄弟亲自领导,共有20多万人,力量最为强大。
起义后,张角自称 天公将军 ,其弟张宝称 地公将军 ,张梁称 人公将军 ,率领黄巾军,连续攻占了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南)、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诸城。张角与张梁守广宗,张宝守下曲阳,结成犄角之势。三月,汉灵帝派卢植前往镇压,数月不能取胜。灵帝大怒,将其逮捕下狱,改派董卓继续镇压。但董卓也连战连败,到八月,皇甫嵩被调来河北。此时张角已病死,起义军受到沉重打击。
皇甫嵩首先进攻广宗,张梁指挥起义军英勇奋战,使官军无法取胜。于是皇甫嵩下令停止进攻,迷惑起义军,使其放松戒备,然后指挥官军乘夜潜伏至起义军阵前,天明时突然发动进攻。起义军仓促应战,激战一日,张梁阵亡,部下战死8万余人,广宗失守。随后,皇甫嵩与巨鹿太守郭典进攻下曲阳。十一月,张宝战死,所部十余万人或死或降,全军覆没。至此,河北黄巾军主力也告失败。
(五)黄巾起义失败的原因
东汉末黄巾大起义,经过了十几年的秘密准备,但起义后仅历经9个月的时间,主力就遭到彻底失败,究其原因:其一,黄巾军面对的敌人十分强大。起义爆发后,镇压黄巾军不仅有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