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史_12 吕思勉(秦)

类别:其他 作者:吕思勉字数:55880更新时间:23/03/02 14:21:22
  多病四肢者,四时气不和也 ①。   《太平经》还提出了 一 的范畴。什么是 一 呢?《太平经》说: 一者,数之始也;一者,生之道也;一者,元气所起也;一者,天之纲纪也。 ②并把 顶 、 目 、 脐 、 心 、 脊 、 肠胃 等视为头、七正、腹、五脏、骨、肉之一,说明 一 是物质的东西。但它又把 一 说成是精神的东西: 一者,心也,意也,志也,念此一身中之神也。凡天下之事,尽是所成也 ③。这个 一 ,包含了从物质到精神的一切内容。   在 元气 、 道 、 一 三个范畴中,《太平经》把 一 作为 道之根, 元气 可以产生万物,但 元气 必须 守道 才能化生万物, 元气 可以产生天地,但必须按照 道 的意志去产生天地。   在回答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时,《太平经》说: 神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④在这段话里十分清楚地阐明了精神和气(即物质)不可分离。   ② 三一为宗 的道教思想《太平经》在 元气守道,乃行其气,乃生天地 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 三一为宗 的思想。所谓 三一为宗 ,是指天、地、人三道合一致太平。   《太平经》从道出发,演说元气化生天、地、人。 一气为天,一气为地,一气为人,余气散备万物 ①,天地人的根源,莫不在于道, 夫道者乃大化之根,大化之师也。故天下莫不象而生者也 ②。此外,《太平经》还提出了元气、形体、天、地、人、治六组 三一 的概念: 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欲太平也,此三者常当腹心,不失铢分,使同一忧,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疑也 ③。就是说宇宙间的天地人,家庭中的父母子,社会上的君臣民都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应三一为宗像一家的父母子一样,关系要协调融合,有忧同忧,有乐同乐,达到社会太平。   ⑤   《太平经合校》,第 305页。   ①   《太平经合校》,第 23 页。   ②   《太平经合校》,第 60 页。   ③   《太平经合校》,第 369页。   ④   《太平经合校》,第 96 页。   ①   《太平经合校》,第 726页。   ②   《太平经合校》,第 662页。   ③   《太平经合校》,第 19 页。   ③关于认识论的观点在认识论方面,《太平经》特别强调 学 ,主张人们生来原是无知的,好人坏人是所学不同的结果。它说: 人安得生为君子哉?皆由学之耳。学之以道,其人道;学之以德,其人得(德);学之以善,其人善;……学之以恶,其人恶;学之以文,其人文;学之以伪,其人伪;学之以巧,其人巧。 ④并以耕为喻,说明学的重要性: 夫愚不学,安能贤乎?夫贫而不耕,安能收耶?学辄日贤,耕辄有收 ①。《太平经》还特别强调人的知识和技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它说: 比若婴儿之无知也,须父母教授之乃后有知也 ,比若婴儿生,投一室中,不导学以事,无可知也 ②。《太平经》还非常重视前人经验的借鉴作用,它说: 取过事以效今事,随天可为,视天可兴,无乱天文,与天同力,可谓长吉。 ③但是,《太平经》一方面反对 生而知之 ,另一方面却又说: 人生性自知之 ,陷入了互相矛盾之中。   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太平经》继承了我国古老的辩证法传统,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是由于对立物的统一。它说: 天地未分,初起之时,乃无有上下日月三光,上下洞冥,洞冥无有分理。虽无分理,其中内自有上下左右表里阴阳,具俱相持,而不分别。 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天地万物,都由两个互相对立的双方构成,它举例说: 自天有地,自日有月,自阴有阳,自春有秋,自夏有冬,自昼有夜,自左有右,自表有里,自白有黑。 ④《太平经》还认为,事物是可以向对立物相互转化的,它说: 极上者当反下,极外者当反内;故阳极当反阴,极于下者当反上;故阴极反阳,极于末者当反本。 ⑤但事实的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 夫阳极者能生阴,阳极者能生阳,此两者相传,比苦寒尽反热,热尽反寒,自然之术也 ⑥,这个 极 ,就是指达到了转化的条件。   《太平经》的辩证法是朴素的,因而也就是不完备的,如它所说的 天道比若循环,周者复反始 ①,就有形而上学之嫌。   ⑤有关 太平世道 的社会政治思想在《太平经》中,占篇幅最多,论述最详的,乃是内容庞杂,扑朔迷离的社会政治思想。   首先,《太平经》提出了建立 太平 社会的理想。《太平经》以 太平命名,目的在于追求太平,实现太平。它说: 太者,大也。迺言其积大行如天,凡事大也,无复大于天者也。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无复奸私也。 ②这种太平社会就是公平、快乐、无灾害的和睦社会, 灾害悉已一旦除矣,天下咸乐,皆欲为道德之士,后生遂象先世,老稚相随而起,……如是天地凡事,各得其所,百神因百欢乐 ③。然而要想在东汉末年实现这种理想,只不过是一种幻想。   ④   《太平经合校》,第 433页。   ①   《太平经合校》,第 165页。   ②   《太平经合校》,第 30 、259 页。   ③   《太平经合校》,第 170页。   ④   《太平经合校》,第 728页。   ⑤   《太平经合校》,第 95-96页。   ⑥   《太平经合校》,第 44 页。   ①   《太平经合校》,第 227页。   ②   《太平经合校》,第 148页。   ③   《太平经合校》,第 148页。   其次,《太平经》还多次提出了 救穷周急 的平均思想,对那些 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 ④的现象进行了抨击,它说: 此财物迺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处,比若仓中之鼠,常独具足,以大仓之粟,本非独鼠有也;少内之钱财,本非独以给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也。愚人无知,以为终古独当有之,不知迺万尸之委输,皆当得衣食于是也。爱之反常怒喜,不肯力以周穷救急,令使万家之绝,春无以种,秋无以收,其冤结悉仰呼天。天为之感,地为之动,不助君子周穷救急,为天地之间大不仁人。 ⑤《太平经》还提出了 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自衣食者 ,人各自衣食其力 ①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此外,《太平经》还提出了 治国之道,乃以民为本 的民本思想,它说: 君少民,迺衣食不足,令常用心愁苦。故治国之道,迺以民为本也。   无民,君与臣无可治,无可理也。是故古者大圣贤共治事,但旦夕专以民为大急,忧其民也。 ②在这里,《太平经》十分现实地看到了统治者对人民的依赖关系,统治者离开了人民,就无法生活,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也就是说,活人名为自活,杀人名为自杀 ③。《太平经》民本思想也有自相矛盾之处,它一方面否定帝王的至高无上地位,说 帝王安能神圣于天与地乎? 夫君乃人耳! ④另一方面却又把帝王美化为 有万万人之仁圣 ⑤。   总之,作为道教第一部经典的《太平经》,它的思想是庞杂多样的,除了上面所介绍的思想外,还包含有不少巫觋杂语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但它的思想无疑是孕育了早期道教的成长,对当时张角传播太平道,组织农民起义有所启发和帮助,对五斗米道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张角的创教活动   《太平经》的问世,标志着早期道教基本教义的初步形成,对汉代原始道教的创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太平道为早期道教的一支,它的理论基础直接来源于《太平经》,张角是太平道的创始人。   张角,东汉时期冀州巨鹿(今河北宁普)人。家世不可考,生年也不详。   他最初出现在农民大众面前,是一个 善道教化 的 大贤良师.约在东汉灵帝建宁年间(公元168- 171年),张角开始其布道传教活动。他通过为人符咒治病的方式广泛地在社会上活动,大收徒众,发展力量,扩大影响。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张角所创立的太平道发展成为遍布青、徐、幽、荆、扬、兖、冀、豫八个州,连结郡国,道徒达几十万的道教组织。   ④   《太平经合校》,第 242页。   ⑤   《太平经合校》,第 247页。   ①   《太平经合校》,第 242、36页。   ②   《太平经合校》,第 151页。   ③   《太平经合校》,第 34 页。   ④   《太平经合校》,第 316、124 页。   ⑤   《太平经合校》,第 316页。   张角传道的方式,在史书中有较多的记载。《后汉书?皇甫嵩传》说: 初,巨鹿张角自称' 大贤良师' ,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连结郡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帅。 又《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说: 光和中,东方有张角,……角为太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云此人不信道。 从这些记载看出,张角的传道活动,主要是以符水、符咒为人治病,同时还广招弟子,派遣弟子八人奔赴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此外,张角对道徒所宣传的教义中,溶合了《太平经》和黄老道的思想。   张角信奉《太平经》,他把自己创立的道教组织命名为 太平道 ,就是直接来源于《太平经》。所谓太平道,即 行太平之前 之义,因为 太平道,其文约,其国富,天之命,身之宝 ①。张角自称 大贤良师 ,亦来源于《太平经》。卷九十: 今行逢千斤之金,万双之璧,不若得明师乎? 学而不得明师,知何从得发乎?治国欲乐安之,不得大贤事之,何以得一旦而理乎? 卷九十八: 众星亿亿,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蚑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 ②。张角把自己称之为 大贤良师 ,实际上是把自己看成是太平道的先知先贤,目的就是要行大顺之道,以教救世赈民,实现天下太平。   张角传道的主要法术,是教人 叩头思过 ,以符水治病。这 叩头思过 ,也来源于《太平经》。在张角看来, 天以至道为行,地以至德为家,共以生万物,无所匿,无所私 ③。人之过,是违天犯过所致,要治病,就得 跪拜首过 ,跪拜首过的方法是 常以除日于旷野四达道上四面谢,叩头各五行,先上视天,回下叩头于地。……解子过于天地也。后有过者,皆像子也 ④。天是看得见人间行为,听得懂人间语言的,向天地跪拜,就是请求天神地祇宽恕自己,解除自己的罪过与痛苦, 所以当于旷野者,当于鲜明地;所以四达道上者,道者主通事;所以四达者,当付于四时。天之使气也,且为子上通于天也。四时者,仁而生成,且解子过于天地也 ⑤。   张角传道的另一重要法术,就是用符水咒说疗病。符水疗病亦称吞符、吞精。《太平经》说得很清楚: 请问重复之字何所主,主导正,导正开神为思之也。……精者吞之,谓之神也。……以丹为字,以上第一,次下行将告人,必使沐浴端精,北面西面南面东面告之,使其严以善酒,如清水己饮,随思其字,终古以为事身。……或见其字,随病所居而思之,名为还精养形 ①。所谓 重复之字 即 复文 ,亦即最早道教的 神符. 吞精 即吞符。 以丹为字 即以朱笔书写的神符,为一种笔画屈曲、似字非字的图形。   所谓 符水疗病 ,就是把神符焚烧成灰,用酒或水和合饮下,即为吞符。   吞符就是使符存于心中,心有所思,符的神力就随之发出,神力发出,百病被驱散,人就会恢复健康状态,精神饱满,所以《太平经》说: 今日吞吾字,后皆能以他文教,教十十百百而相应,其为道,须臾之间,乃周流八方六合之间,精神随而行治病。 ②这就是张角的 符水疗病.   ①   《太平经合校》,卷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六。   ②   《太平经合校》,第 448页。   ③   《太平经合校》,第 433页。   ④   《太平经合校》,第 432页。   ⑤   《太平经合校》,第 432页。   ①   《太平经合校》,卷九十二。   咒,亦作 祝 ,即神的言辞,它法力无边,念念它,就可祛疾治病。   《太平经》卷五十《神祝文第七十五》称咒语为 神祝 : 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民得之,谓之' 神祝' 也。   祝也,祝百中百,祝十中十,祝是天上神本文传经辞也。其祝有可使神位为除疾,皆聚十十中者,用之所向无不愈者也。但以言愈病,此天上神谶语也。又说: 此者,天上神语也,本以召呼神也。相名字时时下漏地,道人得传之,传以相语,故能以治病,如使行人之言,不能治愈病也。 《后汉书?襄楷传》注引《太平经》这段话说: 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众得之谓神咒也。咒百中百,十中十,其咒有可使神为除灾疾,用之所向无不愈也。 张角的 咒语疗病 ,就是对病人念咒。咒文的本子叫祝谶书 ,它是神言要语,具有无上的法力,念一念神咒,百病就可以消除。   张角传道, 师持九节杖为符祝.九节杖,即权杖之义,传道之具,也来源于《太平经》。《太平经》卷四十二说: 治得天心意,使此九气合和,九人共心,故能致上皇太平也。 所谓 九人 ,即 其无形委气之神人,职在理元气;大神人职在理天;真人职在理地;仙人职在理四时;大道人职在理五行;圣人职在理阴阳;贤人职在理文书,皆授语;凡民职在理草木五谷;奴婢职在理财货.《太平经》卷七十一说: 道有九度。……一名为元气无为,二为凝靖虚无,三为数度分别可见,四为神游出去而还反,五为大道神与四时五行相类,六为刺喜,七为社谋,八为洋神,九为家先。   一事者各为九,九九八十一首,殊端异文密用之,则共为一大根,以神为使……   其上三九二十七者,可以度世;其中央三九二十七可使真神吏;其下三九二十七其道多耶。 就是说,九节杖就是类似于权杖,既能招神又能劾鬼,持杖即职可理九人九气之事,可以统摄天地万物;可以度人得道。   张角事奉黄老道,在传道的过程中,他以黄老 善道 教化天下。黄老道成了张角宣传民众、组织道徒的工具。其时,东汉朝野多有信黄老道者,许多统治者也都相信他是以 善道教民 ,以至 青、符、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或弃卖财产,流移奔赴 ①。经过十余年的传教,张角的教徒发展到几十万人。   ②   《太平经合校》,第 381页。   ①   《资治通鉴?汉纪》。   张角所创立的太平道,其奉祀的神为黄老,也尊奉 中黄太乙. 太乙 又作 太一.《史记?天官书》说太一居紫微宫北辰: 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张守节《正义》说: 泰一,天帝之别名也。 秦汉时期, 太一 被认为是紫微宫北极天帝或 天帝大皇 ,是天中央主宰四方的最高神。《史记?封禅书》说: 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 两汉时期, 太一 又被视为比北斗神黄帝更高明的神仙。《汉书?王莽传》引《紫阁图》文: 太一、黄帝皆仙上天。 纬书《春秋合诚图》又有 黄帝问太乙长生之道 之说。在《太平经》中也出现 太一 信仰,并有 太一 位于中央的观念。《太平经》说: 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乃上从天太一也,朝于中极,受符而行,周流洞达六方八远,无穷时也。 ①太平道在 太一 之前冠以 中黄 二字,当与 五德终始说 有关。东汉光武帝得赤符称帝,以火德自居。五行相生说是以木- 火- 土- 金- 水的次序,火可生土,五行中土居中,色尚黄,黄为大吉之色。   太平道以 土 为吉,信仰 中黄太一 ,崇尚黄色,隐含着主运土德的张角太平道即将取代主运火德的东汉王朝,建立 黄天太平 社会的愿望。张角自称 黄天 ,头裹 黄巾 ,提出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的口号,奉 中黄太一 为尊神,原因就在这里。   张角除了在家乡冀州传道以外,还派出八名弟子分赴到各地传道。短短的十余年间,全国十二个州当中就有八个州的百姓参加太平道,道徒达几十万人之多。为了便于组织和管理,张角把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的道徒编为以 方 为单位的教区组织,全国共设三十六方,大方有万余人,小方有六七千人,各方均设渠帅总领其事。   这样,张角经过十余年的创教活动,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几十万教徒,遍及全国三分之二以上州府的庞大的道教组织——太平道。   (三)黄巾起义和太平道的匿迹   黄巾起义是张角利用太平道这一宗教组织发动的农民起义。其规模之大、组织之完善、人数之多,都是此前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东汉末年,统治集团趋于腐朽,豪强势力迅速膨胀,宦官外戚争相专权,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处境日益恶劣,水旱虫蝗风雹牛疫地震等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沉重的赋役和疠疫、饥馑严重地破坏了农村经济,农民大多破产,到处流亡。到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流民数量竟达数十万户。灵帝时,宦官支配朝政,政治腐败达到顶点。为了满足私欲,灵帝公开卖官,纵情享乐,仅衣食一项,每日花费达百金,宫女多达数千人。权贵宦官贪侈奢纵,大肆搜括民脂民膏,如宦官侯览前后夺人宅381所,强占土地120顷,建起第宅16区。宦官的子弟、亲友和买得官职的官吏,布满全国,贪污秽浊,压榨百姓。在豺狼当道的情形下,天灾有加无已,广大农民颠沛流离,陷于绝境。   流亡的农民走投无路,到处暴动。当时南到岭南,北及幽燕,东抵琅玡,西迄凉州,广大的农民都被迫纷纷起来,反对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从安帝到灵帝的80余年中,见于记载的农民暴动,大小合计将近百次。这些农民起义,不仅所占地区广大,发展特别迅速,而且他们还懂得利用宗教迷信来组织农民,起义农民首领或称皇帝、太初皇帝、太上皇,或称黄帝、黑帝,或称大将军、无上将军,或称真人,等等。在全国各地起义浪潮普遍高涨的情况下,终于形成了全国性的黄巾大起义。   张角在传道的过程中,利用东汉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条件,向百姓传播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在京城及州郡官府门上,都用白土涂写上 甲子 两字,准备于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甲子年)三月五日全国各地同时起义。张角事先派大方帅马元义到洛阳部署起义。准备调荆、扬等地徒众数万人向邺城(今河北临漳)集中配合洛阳附近的信徒,一举攻下洛阳。马元义数次往来京师,联络宦官封谞、徐奉等人做内应。不料被叛徒唐周告密,马元义被捕牺牲,京城内的太平道信徒一千多人也同时被杀。   ①   《太平经合校》,第 450页。   起义计划被泄露后,东汉政权下令冀州官吏追捕张角,形势十分急迫。   张角立即派人连夜飞告各方,提前于二月同时起义。张角称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各地起义农民都头裹黄巾,以为标志,故称黄巾军。起义发动之后,他们焚烧官府,杀官吏,攻打地主庄园,官吏闻风逃窜。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京师为之震动。   东汉政权急忙调集大军,布置在洛阳周围,又派出卢植、皇甫嵩,朱率领官兵,进攻黄巾军的主力。当时,黄巾军的主力,由张角、张宝、张梁率领,战斗在河北一带。另外几支强大的起义军,由波才、张曼成等率领,分别战斗在颍川、南阳等地区。黄巾军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东汉统治者诬称为 蛾贼.由张曼成率领的黄巾军,攻下南阳,杀死郡守褚贡;汝南郡的黄巾军,在邵陵(今河南郾城东)击败太守赵谦;广阳郡的黄巾军杀死幽州刺史郭勋和太守刘卫。巨鹿附近的农民也俘虏安平王刘续和甘陵王刘忠,响应黄巾军。   面对黄巾军的节节胜利,东汉政权惊恐万状,急忙增调皇甫嵩、曹操,配合先到的朱   ,集中兵力先攻靠近洛阳的颍川。波才打败了朱   军,并在长社把皇甫嵩军围住,皇甫嵩全军恐慌。波才缺乏战斗经验,在长满草的地方结营待战。皇甫嵩借风势火攻偷袭,朱   、曹操乘势夹击,黄巾军大败,几万黄巾军遭到血腥屠杀。颍川一役,牵动全局,东汉政权得以把主力部队调去镇压冀州等地的黄巾军,整个形势开始逆转。皇甫嵩和朱   乘胜击败了汝南、陈国(今河南淮阳)的黄巾军。在南阳战场上,张曼成斩杀南阳郡守褚贡后,被东汉政权的军队击败,张曼成、赵弘、韩忠相继战死。在冀州战场上,东汉政权派卢植、董卓进击张角。张角坚守广宗(今河北威县),屹立不动。   公元184年八月,张角病死,黄巾军失去了一个重要领袖。东汉以皇甫嵩代董卓进攻广宗。诡计多端的皇甫嵩, 闭营休士 ,坚壁不出,以松懈黄巾军斗志。十月,皇甫嵩乘夜突袭,黄巾军猝不及防,3万多名黄巾军被杀,其余5万多人的黄巾军宁死不屈,投河自尽,无一投降。   黄巾军经过九个月的奋战,终于在东汉统治者残酷镇压下失败了。其余部仍坚持战斗20余年。东汉王朝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土崩瓦解。   太平道因发动黄巾起义而遭到残酷镇压之后,从此销声匿迹。东汉王朝还明令严厉禁止道教的活动,宣称 诸事老子妖巫医卜,并皆废之,其有奉佛五戒勿坐 (《历代三宝记》卷四)。在这种情况下,太平道残余信徒的活动是极为困难的。   张角发动的黄巾起义,也是充满宗教特征,并与《太平经》密切相关。   张角自称 黄天 ,其部师三十六方皆着 黄巾 为标帜,是表示顺五行、应天运之意。《太平经》卷六十九说: 水王则火少气,火少气则化为灰,化成灰则变成土,便名为火,付气于土也。 根据五行相生、相制的运序,火衰则土代旺,汉以火德王,汉运衰,代汉而兴者当为土德,土色黄,故张角自称 黄天 ,起义军皆着 黄巾 ,意即要代汉而立。   张角选择甲子年三月五日发动起义,提出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的口号,也体现了他们的宗教观念。《太平经》卷三十九说: 甲,天也,纲也,阳也;欿者,子也,阴也,纪也;故天与地常合,其纲纪于玄甲子初出,……凡物生者,皆以甲为首,子为本,攻以上甲子序出之也。 ①选择甲子年起义,是说将大吉大利,张角的 黄天 将取代 苍天 ,开创一个新的朝代。起义日期定于三月五日也有这层意思。汉代谶纬神学宣扬 三五 说,认为其相包循环意味着朝代兴替。所谓 三五 ,是指天、地、人三正和金、木、水、火、土五行,《太平经》说: 三五气和,日月常光明,乃为太平。 ②张角选定三月五日起义,也是宗教迷信思想的反映。   张角兄弟三人分别称 天公将军 、 地公将军 和 人公将军 ,其下依次为 八使 、 三十六渠帅 ,这些称号是与神道信仰有关的。天、地、人三正思想流行于汉代,它也是《太平经》的核心观念。《太平经》说: 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 ③, 有天治,有地治,有人治,三气极,然后跂行万物治也 ④,又说: 故天乃好生不伤也,故称君称父也。地以好养万物,故称良臣称母也。人者当用心仁,而爱育似天地,故称仁也。此三者善也,故得共将万物,为其师长也 ⑤。在汉代,公往往指神,张角三兄弟自称 天公 、 地公 和 人公 的将军,是表明他们是 黄天 派下来的将军,是神。 八使 、 三十六方渠帅 可能与八卦神观念、一年有360天约数有关,以体现太平道的宗教术数观念。   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组织被破坏,以后便销声匿迹了。   ①   《太平经合校》,第 65-66页。   ②   《太平经合校》,第 734页。   ③   《太平经合校》,卷十八至三十四。   ④   《太平经合校》,卷五十三。   ⑤   《太平经合校》,卷三十五。   六、张陵与五斗米道   东汉末年出现的道教派别除了张角的太平道之外,还有一个教派,这就是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五斗米道与太平道一样,都是利用符箓咒水辟邪驱鬼,为人治病,从而在下层社会劳动人民中组织起最早的道教团体。   (一)张陵的创教活动   张陵,字辅汉,道教徒称之为张道陵、张天师、正一真人、祖天师等。   东汉时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生卒年虽不详,但据《后汉书?刘焉传》说张陵于汉顺帝时在四川鹤鸣山学道,造作符书,以惑百姓。《三国志?张鲁传》的记载与之相同。后来明代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撰《汉天师世家》说张陵生于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夜,死于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 在人间者一百二十三年.关于张陵的生平,正史记述十分简略。据《汉大师世传》记载,张家的八世祖为文成侯张良。张良在秦末曾随汉高祖打天下,后弃官 学辟谷,导引,轻身 之术①。张陵的父亲亦好神仙方术,自称 桐柏真人.张陵从七岁开始就读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说,张陵 七岁读《道德》二篇,十许遍而达其旨。于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皆极其妙,通习坟典,所览无遗,从学者千余人,天目山南三十里,西北八十里皆有讲诵之堂。后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中之。汉平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诏书拜巴郡江州令。时年二十六,身虽仕而志修炼形轻举,久之,退隐北邙山。三年,朝廷征为博士,称疾不起。和帝即位,闻其有道,以三品印绶驷马车等征为太傅,后封冀县侯,三诏不就。永元四年,遂自河洛,乐蜀之溪岭深秀,遂隐其山。 《汉天师世家》对张陵的早年身世的讲述大致相同,但较为具体、详细,现节录一些如下:张陵 七年读《老子》书,即了其义,于天文地理图书谶纬之秘,咸贯通焉。以及坟典,所览无遗。从学者千余人。天目山南三十里、西北八十里,皆有讲诵之堂。……后自浙逾淮,涉河洛,入蜀山,得炼形合气之书,辟谷少寐。永平二年二十五岁,以直言极谏科中之,拜江州令,谢官归洛阳北邙山,修炼三年,有白虎衔符座隅。建初五年(公元80年),章帝征,不起。永元(公元89- 105年)初,和帝征为太傅,冀县侯,三诏不就。游淮,居桐柏太平山,独与弟子王长从淮入鄱阳,登乐平雩子峰。……炼丹其间,山神觉知,而双鹤导其出入,遂弃其地,泝流入云锦山(即龙虎山,在今江西贵溪境内),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时年六十余,饵之益壮。……暨访西仙源,得制命五岳,檄召万灵及神虎秘文于壁鲁洞。复往嵩山石室,得《三皇内文》、《黄帝九鼎丹书》及《太清丹经》。乃日:昔禹平水土,益焚山泽,功垂万世。……   闻巴蜀沴气为灾,当往除之。…… 这一记载无疑夹杂着不少神话色彩的内容,但有些内容则是真实的。如张陵两次入蜀,与弟子王长游历名山大川,到过江西云子峰、龙虎山,讲诵《老子》,降授道法、炼制丹药、以符水为人治病,招收弟子等等。但其他一些道书对张陵的经历则有不同的记载,如葛洪的《神仙传》以及《太平御览》,都说张陵是 太学书生 , 博通五经 ,出身 大儒.葛洪的《神仙传》说:   ①   《史记?留侯世家》。   张陵 本太学书生,博通《五经》,晚乃叹曰:' 此无益于年命' ,遂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药皆糜费钱帛。……闻蜀人多纯厚,易可教化,具多名山,乃与弟子入蜀,住鹤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篇。乃精思炼志。忽有天人下,千乘万骑,金车羽盖,骖龙驾虎,不可胜数,或自称柱下史,或称东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于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弟子户至数万。即立祭酒,分领其户,有如官长,并立条制,使诸弟子随事轮出米绢、器物、纸笔、樵薪、什物等。领人修复道路,不修复者皆使疾病。   县有应治桥道,于是百姓斩草除溷,无所不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陵又欲以廉耻治人,不喜施刑罚,乃立条制,使有疾病皆疏纪生身以来所犯之辜,乃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约,不得复犯法,当以身死为约。于是百姓计愈,邂逅疾病,辄当首过。一则得愈,二使差惭,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致,从此而后,所违犯者皆改为善矣。陵乃多得财物,以市其药合丹,丹成服半剂,不愿即升天也。…… 从上述所引材料,结合其他史籍,张陵的创教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著作道书。《后汉书?刘焉传》说张陵 造作符书.《三国志?张鲁传》亦载张陵 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汉中志》说: 汉末,沛国张陵,学道于蜀鹤鸣山,造作道书。   自称太清玄元,以惑百姓。 至于张陵究竟造作了什么道书,内容是什么,史无明载,就是葛洪的《神仙传》也只是说 造作道书二十四篇 ,说到了详细篇数,也没有涉及到书名和内容。《魏书?释老志》说: 张陵受道于鹄鸣,因传《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斋祠跪拜,各成法道,有三元九府百二十官,一切诸神,咸所统摄。……其书多有禁秘,非其徒辄不得观.恐怕当时张陵造作的道书,只在教内传授,未在社会上公开流传,所以难于知道他究竟作了什么道书。但从现在的一些资料和研究成果来看,张陵造作的道书主要有《老子想尔注》,此外,据刘宋徐氏《三天内解经》、《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一引《太真科》及《云笈七经》卷六,张陵还著作《正一盟威妙经》、《正一科术要道法文》等道书。今人饶宗颐在《老子想尔注校笺》后附有张陵著述考,列有《道书》、《灵宝》、《天官章本》、《黄书》及存疑10种:《中山玉柜神气诀》1卷,《刚子丹诀》1卷,《神仙得道灵药经》1卷,《峨嵋山神异记》3卷①,《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太上说东斗主算护名妙经》、《太上说西斗记名护妙经》、《太上说中斗大魁保命妙经》、《太上三天正法经》1卷,《太平洞极经》(以上据道书);附录2种:《二十四治图》,《张陵别传》。另,陈国符《道藏源流考》第89- 90页列有《太平洞极经》144卷,说 汉张陵得《九鼎丹经》,以授弟子王长、赵升。《上清金液神丹经》三卷。卷上正一天师张道陵序,经文,及作丹法.以上所列书目来看,五斗米道在创教时期就有了道书符章,以布教化是无疑的。   ②尊奉老子。   张陵奉老子为教主,在《老子想尔注》把老子看成是 道 的化身, 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张陵自称 太清玄元 ,从道书解释也有尊老之意。《淮南子?道应训》说: 太清,元气之清者也。 《三天内解经》云: 玄元始三气,生玄妙玉女,因生老子。 《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则说,玄青为天,元白为道,始黄为地。是天师张陵已以太上老君之道而自尊,奉太上为降授大道的教祖。直接把老子等同于 道 ,使老子成为创造宇宙,化生天地的神灵。近人章太炎也说: 夫仲舒之托于孔子,犹宫崇张道陵之托于老聃。 ①张陵尊奉老子在于增强创教的号召力。   因为老子在东汉时完全被神化,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云: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将老子等同于 道 ,当时崇尚道术之士,更将老子作为祖师崇拜,说张陵将老子神化为太上老君,并奉为教主,是顺理成章的事。   ①   以上俱本宋《通志》。   ③自称天师。   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也称天师道。 天师 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徐无畏》: 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后又出现于《黄帝内经?素问》和《太平经》。由于张陵自称天师,故其所创立的五斗米道一开始就叫天师道。《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其主要内容就是以围绕着黄帝与天师问答的形式展开。《太平经》不仅多次出现 天师 一词,而且还出现了 天师道 这一名称。《太平经》说: 暗昧之人固固,心结聪明犹不达,不重反复见晓敕者,犹朦朦冥冥,复乱天师道,故敢不反复问之也。 又说: 愿得天师道传弟子,付归有德之君能用者。 ①东汉桓帝时李膺在《蜀纪》说: 张道陵疟,于丘社中,得咒鬼书,遂解使鬼法。入鹤鸣山,自称天师。 又《珠囊》卷五《坐忘精思品》引第二说: 张天师弃家学道,负经而行,入嵩山石室,隐斋九年。周流五岳,精思积感,真降道成,号曰' 天师'. ④立治传道。   在张陵所创立的五斗米道组织中,设有 治 作为传教点。六朝道书《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道门科略》、《三天内解经》等皆云张陵设有二十四治。《云笈七鉴》卷二十八《二十八治》说: 谨按《张天师二十四治图》云:太上以汉安二年正月七月中时,下二十四治,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应天二十四气,合二十八宿,付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道陵方亲授太上质敕,当步纲蹑纪,统承三天。……依其度数,开立二十四治。 张陵所设置的二十四治,主要分布在巴蜀、汉中一带。二十四治中以五斗米道祭酒为长,领导各治的活动,并把奉道者按治编户著籍,名为道科宅录。《道门科略》说: 天师玄治置职,犹阳宫郡县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编户著籍,各有所说。 又说: 道科宅录,以是民之副籍,男女口数,悉应注上,守宅之官,以之为正。 ⑤收取信米。   张陵创立的道教叫做米道,是由于信道者须出五斗米。《华阳国志?汉中志》说: ……其供道限出五斗米,故世谓之米道。 《三国志?张鲁传》则明确说: 从受(张陵)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 但也有不收取五斗米,而收取 酒一斗、鱼一头 的,或者别的什么物品。收取信米,目的在于解决组织自身的物质资金来源和拯救灾民饥民。《要修科仪戒律》卷十引《太真科》说: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和五性之气。家口命籍,系之于米。年年依会,十月一日,同集天师治,付天仓,及五十里亭,以防凶年饥民往来之乏;行来之人不能装粮也。 这说明了收取信米的办法和意义。   ①   《章氏丛书?太宗文录?驳建立孔教议》。   ①   《太平经合校》,第 357页,第 82 页。   ⑥治病收徒。   东汉后期,疾病流行,《后汉书?五行志》载安帝、桓帝时就数次大疫,死者无数。张陵认为疾疫身死多由病人过错或道路不通所致。因此,张陵治病的方式是先让病人自己思道悔过,或修复道路以解过,若不愈,再上章请神杀鬼。《神仙传》说:张陵 得正一盟威之道后,……能治病,于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弟子户至数万.又说,张陵 使有疾病者皆疏记生身以来所犯之辜,乃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约,不得复犯法,当以身死为约。   于是百姓计愈,邂逅疾病,辄当道过 ,并 领人修复道路,不修复者皆使疾病.《内解经》说: 疾病者,但令从年七岁有识以来首谢所犯罪过,立诸诡仪章符,救疗久病。 张陵令有疾病者自己悔过或修路以解过,并以符水咒法降妖驱邪为其主要道术。   ⑦反对巫教。   东汉时期,巴蜀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巫风极盛,张陵在创教时,就遭到巫教势力的抵抗。据《汉天师世家》等道书记载,张陵于汉安二年七月登青城山,山有鬼城鬼市鬼众,分为八部,日为民害,各有鬼帅。天师逐于青城大战众鬼神,制伏外道恶魔。诛绝邪伪。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俱会盟于青城山黄帝坛下,使人处阳明,鬼处幽暗,悉破毁其城市,使六天鬼王归于北丰,八部鬼帅窜于西城。妖厉衰息,蜀人感化。今青城山仍留有所谓张陵与众鬼帅战斗的誓鬼台、羊马(魔)台、鬼界碑等古迹。道书传记不足为据,但所说的 鬼帅 、 恶魔 等,实际上是指装神弄鬼的巫觋及其首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巫之争的事实。巫教保持野蛮的习俗,以杀人或杀牲祭神,以建庙舍祠屋供神,这种淫祀,由于 擅行威福,责人庙舍,求人飨祠,扰乱人民,宰杀三牲,费用万计,倾财竭产,不蒙其祐,反受其患,枉死横夭,不可称数 (陆修静《道门科略》)。所以老君拜张陵为太玄都正一平气三天之师,以三天正法(指道师)去废六天三道时事。其所谓之正法,即 不得禁锢天民(道教徒),民不得淫祀他鬼神,使鬼不饮食,师不受钱,不得淫盗。治病疗疾。不得饮酒食肉。民人唯听五腊(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七月七日道德腊,十月一日民岁腊,十二月王侯腊) (《三天内解经》)。因此张陵的五斗米道受到百姓的信仰,最终战胜了巫教。   (二)五斗米道的发展与张鲁对五斗米道的改革   张陵初创的五斗米道,不仅已有道书、教义,而且已是信徒遍布巴蜀、影响远及洛阳的有组织的宗教集团了。陵羽化,子张衡,孙张鲁嗣行其道,使五斗米道得以传衍和发展。后世道教称其 三师.即天师张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   关于张衡历史记载甚少,只提到他的名字。《后汉书?刘焉传》说: 张陵子张衡,衡传子鲁。 《云笈七笺》卷二十八《张天师二十四治图?阳平治》条说: 嗣师,天师子也,讳衡,字灵真,为人广智,志节高亮,隐习仙业,汉孝灵帝(公元168- 188年),征为郎中,不就。以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正月十五日己巳于山(阳平山)升仙,立治碑一双在门,名曰嗣师治也。 从这些简略记载来看,张衡继承了其父的五斗米道事业,但贡献不大。   张陵之后,传播五斗米道的主要有张修和张鲁。其中特别是张鲁,他建立政教合一 政权,统治汉中近三十年。   1。张修对五斗米道的发展《三国志?魏书?张鲁传》注引《典略》说: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骆矅。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骆矅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 就是说,在张角传播太平道的同时,张修也在传播五斗米道。   张修,巴郡人,五斗米道一支。张衡死后,他利用身为巴人的有利条件,活动于巴郡汉中一带,发展自己的力量,史家特地将他与张角并列在同一地位。张修五斗米道所持的道法与张角基本相同。《后汉书?刘焉传》注引《典略》说: 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太平道师持九节仗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病或自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云不信道。   修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人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 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字,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沈之水,谓之' 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 五斗米师' 也。实无益于疗病,但为淫妄,小人昏愚,竞共事之。后角被诛,修亦亡。   及鲁在汉中,因其民信其修业,遂增饰之。 《后汉书?灵帝纪》注引《汉灵、献二帝纪》也说: 巴郡巫人张修疗病,愈者雇以五斗米,号为五斗米师。 从以上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五斗米道在张修时的组织管理比张陵完善得多了。在张修的五斗米道组织中,已有一套初步的教阶系统,除了信徒外,已有神职人员和简单的教制,分管不同的教务。神职人员中有奸令、祭酒、鬼吏。入道较久者称 奸令 和 祭酒 ,管理一般的鬼吏。祭酒主讲《老子五千文》,鬼吏施行符水疗病的法术。张修在符水治病方面,是将病人的姓名和服罪的意思一式三份写成文书,祈祷于 三官.所谓 三官 ,即指来源于古代神话的天官(天帝)、地官(地祇)、水官(水神)三神。   古代有的神话认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这实际上是种原始留传下来的巫术,张修承袭此说为人治病。此外,张修还首设 静室 , 使病人处其中思过.关于静室,也叫靖室,陆修静在《道门科略》说: 奉道之家,靖室是致诚之所。其外别绝,不连他屋。其中清虚,不杂余物。开闭门户,不妄触突。洒扫精肃,常若神居。唯置香炉香灯章案书刀四物而已。   必其素净,政可堪百余钱耳;比杂俗之家,床座形象幡盖众饰,不亦有繁简之殊,华素之异耶。 设立静室这个制度,始于张修。   张修对五斗米道组织的完善,使五斗米道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张鲁在巴蜀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组织准备了条件。   2。张鲁对五斗米道的改革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张修起而响应。到初平(公元190年)前后,又与张鲁同为益州牧刘焉的司马,最后被张鲁杀害。《后汉书?刘焉传》记载说: 沛人张鲁,母有姿色,兼挟鬼道,往来焉家。遂任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将兵掩杀汉中太守苏固,断绝斜谷,杀使者。   鲁既得汉中,遂复杀张修而并其众。 这样,五斗米道的领导权归张鲁所有。   关于张鲁及其行事作为,《华阳国志》、《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籍以及道书都有较多的记载。《华阳国志?汉中志》说: 衡死,子鲁传其业。鲁字公祺,以鬼道见信于益州牧刘焉。鲁母有少容,往来焉家。初平中(公元190- 193年),以鲁为督义司马。往汉中,断谷道。鲁既至,行宽惠,以鬼道教。   立义舍,置义米、义肉其中,行者取之,量腹而已。不得过,过多云鬼病之。其市肆贾平亦然。   犯法者三原而后行刑。学道未信者谓之鬼卒,后乃为祭酒。巴、汉夷民多信之。其奉道限出五斗米,故也谓之米道。 《后汉书?刘焉传》亦记载说: 鲁遂自号师君。其来学者,初名为鬼卒,后号祭酒。祭酒各领部众,众多者名曰理头。   皆校以诚信,不听欺妄,有病但令首过而已。诸祭酒各起义舍于路,同之亭传,具置米肉以给行旅。食者量腹取足,过多则鬼能病之。犯法者先后三原,然后行刑。不置长吏,以祭酒为理,民夷信向。 张鲁在汉中执掌五斗米道的情况,《三国志?魏书?张鲁传》作了详细的记载: 焉死,子璋代之,以鲁不顺,尽杀鲁母家室。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君师。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己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又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   民夷便乐之。 从以上引文以及其他道书材料,张鲁占据汉中后,实行政教合一,并根据当时的情况,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设立义舍。   张鲁为了行宗教之善化,在道路上设立义舍,置义米义肉供教徒、饥民和行路者往来之用。让人自由取食。其目的是招引外地流民,让这些流民加入五斗米道,达到扩大宗教组织的手段。义舍的经济来源大概是托名于 供道 的租米制度,即由道民交纳一定数量的米肉诸物,对义米义肉实行限量供应, 食者量腹取足,过多则鬼能病之.②扩建教团组织。   五斗米道在张陵时就设立了很多有特色的严密的教团组织,这个教团组织就是张陵在创教时所建立的二十四治。张鲁把二十四治扩大为四十四治,即增设了四品别治(冈互、白石、具山、钟茂),八品配治(漓源、利里、平公、公慕、天台、赖乡、尊领、代元)和八品游治(峨嵋、青城、太华、黄金、慈母、河逢、平都、吉阳)。张鲁还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和从鬼卒、祭酒、治头大祭酒直到师君的宝塔式教阶制。张鲁自称为 师君 ,掌管整个五斗米道的教务。初来学道者名为 鬼卒 ,后号 祭酒 ,众多者又名曰 理头. 祭酒 既是教职,又是官职,他们保证义舍、宽刑、禁杀、禁酒等项措施的实行。此外,还设有庐 或 静室 (用于请祷祈求)。   从庐到治,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组织关系,将广大道徒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宗教团体。   ③制订教规、教戒和教律。   张鲁提出 诚信不欺诈 的教规,一是规定 有病自首其过 ,具体办法是设置静室, 使病者处其中思过 ,告诫教徒自觉加强对 道 的信仰。   二是 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对犯法的教徒,经过三次批评教育后再重犯才给予处罚。张鲁施行的这种 自首其过 ,实际上是一种宗教忏悔。   其目的是让教徒自我批评,虔诚地皈依五斗米道。   教戒,也称斋戒,也是开始于张鲁。北周道安说: 涂炭斋者,事起张鲁,驴辗泥中,黄土涂面,摘头悬柳,埏埴使熟。至义熙中,王公期者去打拍,吴陆修静犹泥额反缚悬头而已。 ①这就是说,斋醮之法是在张鲁时代开始的,其形式和内容都很粗糙、原始。至于戒律,张鲁明确规定,春夏禁杀,又禁酒。   张鲁在汉中统治三十年之久,颇得人民拥护,朝廷不能讨,反拜张鲁为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韩遂、马超之乱,投奔张鲁的关西人民达数万家之多。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张鲁在兵败之后投降了曹操。《三国书?魏书?张鲁传》说: 建安二十年,太祖乃自散关出武都征之,至阳平关,鲁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肯,率众数万人拒关坚守。太祖攻破之,遂入蜀。鲁闻阳平已陷,将稽颡阎圃又曰:' 今以迫往,功必轻;不知依杜灌赴朴胡相拒,然后委质,功必多。' 于是乃奔南山入巴中,左右欲悉烧宝货仓库,鲁曰:' 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 遂封藏而去。太祖入南郑,甚嘉之。又以鲁本有善意,遣人慰谕。鲁尽将家出,太祖遂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封鲁五子及阎圃等皆为列侯,为子彭祖取鲁女。 张鲁投降曹操后,大量道徒流入北方和江南一带,五斗米道的势力便逐渐向全国发展。又由于张鲁接受汉室和曹操的封许,五斗米道也开始逐步向官方道教转化了。   (三)《老子想尔注》的主要思想   五斗米道尊者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道民所习之典。《老子想尔注》即当时讲习《老子》的注本。《老子想尔注》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于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为一种六朝(公元222- 589年)时的写本。但原件已被英国人斯坦因窃走,现藏大英博物馆。卷末题《老子道经上》,下注《想尔》二字分行。经文起 则民不争亦不盗 ,终 悉皆自正矣.即道经 使民不争 、 天下自正 的注文。基本上是上篇《道经》的注释本。   是研究五斗米道的重要材料。   关于《老子想尔注》的作者,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外传》与五代杜光庭《道德真经广义》列历代诠疏笺注《老子》各家,其中有《想尔》二卷,云:三天法师张道陵所注。 《广弘明集?辩证论》也说张陵曾注五千文。   而唐初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则说,《老子想尔注》二卷,原注 不详何人,一云张鲁,或云刘表.刘表尚儒术,不可能作诋毁五经之《老子想尔注》。《传授经戒注诀?序次经法》说: 系师得道,化道西蜀。蜀风浅未,未晓深言。托遘想尔,以训初四,初四之伦,殆同蜀浅,辞说切近,因物赋通。 《洞真太上太霄琅书》卷四《为师诀》第十亦云: 系师想尔。 系师即张鲁。近代学者则认为,《老子想尔注》或是张陵之说而张鲁述之,或是张鲁所作,道徒尊托于张陵。   《老子想尔注》的内容,大部分采用《太平经》思想,部分吸收《老子河上公章句》,借《老子》为题来发挥道教思想理论的。   ①推崇和神化 道. 道 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世界万物产生的总根源及其变化的总规律。在《老子想尔注》中,道为 天下万事之本 (第14章), 万物含道精,并作,初生起时也 (第16章)。就是说,天地万物是由 道 演化出来的。 精 源于 气 , 所以精者,道之别气也,入人身中为根本,持其半,乃先言之。夫欲宝精,百行当修,万善当著,调和五行,喜怒悉去,无曹左契,■有余数,精乃守之。恶人实精,唐自苦终不居,必自泄漏也 (第21章)。 精 是万物生成和人类生存的根本,它与 道 实际上是一种东西两种名称。作者以池水、堤、水源三者的关系清楚地说明了 精 的性质: 精并喻象池水,身为池堤封,善行为水源,若斯三备,池乃全坚。心不专善,无堤封,水必去 (第21章)。就是说, 道精 是一种主观精神,天地万物就是由这种主观精神产生的。   ①   《二教论?服法非老九》。   《老子想尔注》作者还把 道 视为有人格、有意志的主宰一切的至上尊神。注说: 一道者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 (第10章),把 道 人格形象化了。注说: 情欲思虑,怒喜恶事,道所不欲 (第15章), 锐者,心方欲图恶;愤者,怒也,皆非道所喜 (第4章), 道之所言,无一可弃者,得仙之士,当贵道言 (第17章), 道甚广大,处柔弱不与俗人争,教人以诫慎者宜左契,不诫慎者置左契 (第34章), 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 (第20章)等等,可见 道 具有人的种种特征。   不仅如此,注中还屡称 真道 、 天道 和 生道 ,反复告诫君民要顺道意,知道真 ,一切唯 道 是信,唯 道 是奉,唯 道 是守,唯 道 是行。注说: 当求善能知真道者,不当事邪伪伎巧 (第8章), 教民令知真道,无令知伪道邪知也 (第10章)。与此相应,作者对儒家及其经学采取了否定的态度。注说: 真道藏,邪文出,世间常伪伎称道教,皆为大伪不可用。何谓邪文?其五经半入邪,其五经以外,众书传记,尸人所作,悉邪也(第18章)。强调信行 真德.②推崇和神化《老子》。   《老子想尔注》在神化道的同时,把老子看成是道的化身,道即老子,老子即道。《老子》第10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一句,《老子想尔注》是这样注说的: 一者道也 ,既 在天地外 ,又 人在天地间 ,而且 往来人身中 , 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帝治昆仑 (第13页,以下只注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笺》的页码),认为 一 就是 太上老君 , 一 又等于 道 ,并巧妙而又合理地把 老君 尊奉为至高无上,无处不在 道 的形身。这样,老子自然而然就成了至上神。   《老子》一书是道家关于宇宙观、社会政治思想、人生处世和个人修养的哲理著作。提出了一个捉摸不定、玄之又玄的 道 ,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或法则,认为道的存在状态是 恍惚 ,道衍生万物的过程也是 恍惚 ,《老子想尔注》作者夸大 道 的这种神秘性,使 道 人格化、神格化。   凡是《老子》书中的人称代词如 吾 、 我 ,在注中都被曲解为 道.如对 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 一句,注为: 吾,道也。我者,同吾 (第17页)。又如对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一句,注为: 吾,道也。   帝先者,亦道也 (第8页)。   ③宣扬长生成仙说。   长生不死,得道成仙,这是道教的最高目标。《老子想尔注》也不例外。   注中明确提出了一个长生不死的境界: 能法道,故能自生而长久也。……   不知长生之道,身皆尸行耳,非道所行,与俗别异,故能成其尸,令为仙士也 (第10- 11页)。 尸死为弊,尸生为成,独能守道不盈溢,故能改弊为成耳 (第14页)。所以 成其尸 就成了死而复生得 仙寿 之意。又说: 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死是人之所畏也,仙王士与俗人同知畏死乐生,但所行异耳。俗人莽莽,未央脱死也,俗人虽畏死,端不信道,好为恶事,奈何未央脱死乎。仙士畏死,信道守诚,故与生合也 (第27页)。   作者还对道士加以神化,说他们信行真道而不死。对 死而不亡者寿 一句,注为: 道人行备,道神归之,避世托死过太阴中,复生去为不亡,故寿也。   俗人无善功,死者属地官,便为亡矣 (第46页)。把道士之死说成是尸解,即复生成仙了,以此来坚定信徒们的 长生不死 信仰。   《老子想尔注》认为仙寿可致, 守诫 、 炼形 、 食气 是实现仙寿的三条途径。   所谓 守诫 ,主要是 保形.注说: 以道保形容,为天地上容,处天地间不畏死,故公也 (第22页)。 人但当保身,不当爱身,何谓也?   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以此为身宝矣 (第17页)。 诫为渊,道犹小,人犹鱼。鱼失渊去水则死,人不行诫守道,道去则死 (第49页)。守诫保形,要结精自守,注说: 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 (第9页)。又说: 阴阳之道,以若结精为生。年以知命,当名自止。年少之时,虽有,当闲省之。绵绵者微也,从其微少,若少年则长存矣 (第10页),只有使自己保持精神于躯体之中,才能长生成仙。这样,结精自守就构成了仙寿理论的基础。注又说: 精结成神,阳■有余,务当自爱,闭心绝念,不可骄欺阴也 (第12页)。十分清楚,《老子想尔注》所说的 结精成神 ,就是要爱守存之于人体的精神,从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   所以说: 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以此为身宝矣 (第17页)。   所谓 炼形 ,就是指神魂脱离肉体到太阴中聚气复生。注说: 太阴道积,炼形之宫也,世有不可处,贤者避去,托死过太阴中,而复一边生像,没而不殆也。俗人不能积善行,死便真死,属地宫去也 (第22页)。 道人行备,道行归之,避世托死于太阴中,复生去为不亡,故寿也 (第46页)。   所谓 食气 ,就是指调整呼吸,吐纳导引求得仙寿。注说: 身边,于内为胃,主五藏气。俗人食谷,谷绝便死;仙士有谷食之,无则食气,气归胃,即肠重囊也 (第28页), 腹者,道囊,气常欲实 (第6页)。   神成气来,载营人身,欲全此功无离一。一者道成,今在人身何许?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显悉是,非独一处 (第13页)。   七、魏伯阳与《周易参同契》   东汉末年,信奉黄老道的方士们出现了两个走向,一是一些道徒走向民间,创建了太平道与五斗米道,企图救治危世而致太平;二是一些方士则继续从事炼丹修仙养身方面的实验和探索,企图求得长生不死,成为神仙。为达到久视长生目的,自战国到秦汉,便有一些方士专门炼气修性和烧炼丹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东汉时期的魏伯阳,对当时养生、炼丹术进行概括和总结的理论著作则是《周易参同契》。   (一)魏伯阳其人   魏伯阳,东汉炼丹道士,生卒年不详。据宋曾慥《道枢》记载,名翱,号伯阳,自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生平事迹,正史无载。晋葛洪的《神仙传》载有魏伯阳进山修炼、服丹成仙等等。《神仙传》说: 魏伯阳者,吴人也。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谓之治民、养身而已。……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而儒者不知神仙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奥旨矣。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魏伯阳是出身于高贵,好道术、善养身的炼丹家,著有《参同契》、《五相类》等炼丹著作。但在籍贯上,葛洪说他是 吴人 ,五代后蜀的彭晓却说他是 会稽上虞人.彭晓说: 真人魏伯阳者,会稽上虞人也。世袭簪裾,唯公不仕。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赡文词,通诸纬侯。恬淡守素,唯道是从,每视轩裳如糠秕焉。不知师授谁氏,得《古文龙虎经》,尽获妙旨,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   密示青州徐从事,徐乃隐名注之。至后汉孝桓帝时,公复传授与同郡淳于叔通,道行于世。 ①彭晓除了说魏伯阳是上虞人外,还谈到了魏伯阳撰写《参同契》的由来和师传情况。但在《参同契》的师传上,彭晓的说法与南朝道士陶弘景的说法又不同。陶弘景在所著《真诰》卷十二 定录府有典柄执法郎是淳于斟 一段后自注说: 《易参同契》云,桓帝时,上虞淳于叔通,受术于青州徐从事。 从陶弘景引《参同契》注文和彭晓说魏伯阳授徒事中可以看到,《参同契》的传世与淳于叔通有关。淳于叔通其人,史书有记述,他是桓帝时人,曾任徐州县令,后升任洛阳令。由此推知:《参同契》的写作年代不会晚于汉桓帝时。既然淳于叔通于桓帝时得术于魏伯阳,那么,魏伯阳应是汉顺帝、桓帝时人。   关于魏伯阳的生平事迹及其活动,除了前面提到的这些外,只有葛洪的《神仙传》有记载。据《神仙传》说,魏伯阳曾带领三个弟子入山炼神丹。   他知道两个弟子心不诚,乃设计考验他们,在神丹炼成那天就试探他们说: 金丹虽成,应该试试它灵不灵。我们先给狗尝,狗吃了能飞天,人就可以服用,如果狗吃了死掉了,人就不可服用。 说完就扔一粒令人暂死的毒丹给狗吃,狗立即就死了。魏伯阳转过身来对弟子说: 这丹恐怕炼不成了,拿它来喂狗,狗吃了就死,恐怕人吃了像狗一样,怎么办? 弟子问他: 师父你吃不吃? 魏伯阳回答说: 我离家背井入山炼丹,就是想求得长生不死,今日修仙不成,我还有什么脸面回去?死生原来没有什么不同,我就服用吧。 说完便服丹死去。弟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说: 出来炼丹,是想求得长生不死,而服用了神丹反而马上死掉,不知该怎样好? 其中一个弟子说: 师父并非凡人,他服丹而死,必有深意。 于是也跟着服丹而死。   另外两个弟子看见这一幕,就互相讨论说: 炼丹为的是求长生,而今服用了仙丹反而死了,炼丹还有什么用?倒不如不炼丹不服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