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史_19 吕思勉(秦)
类别:
其他
作者:
吕思勉字数:85249更新时间:23/03/02 14:21:24
此赋在艺术形式上采用骚体,但内容却并非贾谊以来抒发忧思悲慨的 缘情 ,而是细致描绘洞箫的 体物 ,完全是大赋的格局,庶几可以标明汉代骚体赋终于完成了由辞到赋的转化。同时这种独特风格的骚韵大赋,又不以 叙客主为首引 ,虚构人物,进行问答,而是开始即对所咏之物直接描绘再现;也不在 卒章显其志 ,着意规诫,劝百讽一,而是意在表现小小洞箫的竹质、制作、声音、功效,从外形到内理,音容体貌无不生动毕见,美仑美奂,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叹爱赏。另外,在语言上也不是散韵分离,堆垛奇字,而是始终用韵,音调和美,而且铺排之中,多用精巧骈偶。例如描写洞箫竹干:托身躯于后土兮,经万载而不迁。吸至精之滋熙兮,禀苍色之润坚;感阴阳之变化兮,附性命乎皇天。……朝露清泠而陨其侧兮,玉液浸润而承其根。孤雌寡鹤优乎其下兮,春禽群嬉翱翔乎其巅。秋蜩不食,抱朴而长吟兮;玄猿悲啸,搜索乎其间。处幽隐而奥屏兮,密漠泊以■猭. 惟详察其素体兮,宜清静而弗喧。……
可谓钟天地自然之灵秀,秉性素洁而清静,恰是极佳箫材。用笔精细,颇具诗情画意。凡此种种,都和司马相如所定型的散体大赋区别明显,表现了艺术上难能可贵的创新。咏物赋最早起于荀卿的《云》、《蚕》,但词既简略,又多隐语,只是初具雏形而已。晋代葛洪《西京杂记》虽说过景帝时梁孝王曾使枚乘作《柳赋》,路乔如作《鹤赋》,邹阳作《酒赋》,公孙乘作《月赋》,羊胜作《屏风赋》,而且其中《柳赋》、《鹤赋》、《月赋》、《屏风赋》还载在《古文苑》中,但是历来都被怀疑为伪托,不足信。因此,《洞箫赋》实为目前所能见到继荀卿之后完成咏物赋体的第一篇。这不仅丰富了当时已露式微的大赋,而且对后世咏物文学也都影响深远。
(四)西汉后期赋的创作
西汉后期经元帝、成帝、哀帝、平帝近六十年间,国力日颓,王朝日衰。
在政治上,皇权削弱,外戚专擅,吏治腐败,豪强大户肆意兼并,统治集团日益侈靡,导致百姓愈发贫困化,无以为生。仅据《汉书》,从元帝即位开始,在这一时期无论史实记录,抑或大臣所上奏书,一句 人至相食 ,竟多次出现,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遂使局势动荡不安,不可收拾,整个政权渐次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哀帝时,谏大夫鲍宣就曾上书痛切指陈: 窃见孝成皇帝时,外亲持权,人人牵引所私以充塞朝廷,妨贤人路,浊乱天下,奢泰无度,穷困百姓,……危亡之征,陛下所亲见也,今奈何反复剧于前乎!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王莽篡位,西汉灭亡。如此政局,势必给文学以深深的影响。作为汉赋主体的散体大赋,其创作精神既然主要是 兴废继绝,润色鸿业 , 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那么经一百多年的发展,随着王朝的兴旺,当其跃上全盛的顶峰之后,这时又随着王朝的衰颓,既无什么 鸿业 可供 润色 ,又无多少 上德 可供 宣扬 ,所通 讽谕 不过起到 劝百 的作用,所尽 忠孝 亦只能为虎作伥,再加上本身结体庞大臃肿,对客观事物的靡丽铺排往往淹埋主体情志,大量罗列奇词僻字更使作品生涩诘屈,因而不可避免地渐露衰败,走下坡路,而重在抒情言志的骚体赋,则在自身变革中,顽强地表现出继续发展的态势。
1。扬雄扬雄(公元前53- 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
人。出身贫寒,自幼好学,为人简易,不慕富贵,故而博览群书,讲究融汇贯通,终于成就为一代学识渊深,经学、小学、辞章兼长的学者、作家。成帝时,以善赋被召见,后除为郎,给事黄门,成为文学侍从。历事成帝、哀帝、平帝三朝,由于政治腐败,始终不得迁升;王莽篡汉后,以三朝耆老的资历,虽 转为大夫 ,但终因新朝混乱,仕途险恶,政治上不可能有所作为,遂默默而卒。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又一位汉赋大家,在文学史上并称 马、扬.然而,如果说司马相如的成就主要在于通过创作,使汉代散体大赋从体式结构、描写手段到语言表现等方面,都完成了定型法式,而将其推上煊赫的顶峰,那么百余年后扬雄的成就,则主要在于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总结,都令人信服地给这种虽曾盛极一时,却专以 铺采摛文 的 体物 ,为专制皇权唱颂歌的奉命应景文学,从总体上画了句号,宣告其缺乏艺术的活力,不再有继续发展的前途,从而客观上为抒泄情志为主的骚体赋越过障碍,活跃发展,最终取代散体大赋,成为主流,使赋体文学经涅槃获得新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扬雄赋《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十二篇,至今所存者为十一篇,为:《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反离骚》、《解嘲》、《解难》、(以上七篇均载于《汉书》本传)《太元(玄)赋》、《逐贫赋》、《蜀都赋》、(以上三篇均载于《古文苑》)《酒赋》(载于《艺文类聚》)。
这个数量,是西汉赋家中迄今存赋最多的。此外,《文选》注还残存其《覈灵赋》零星佚文,《汉书》本传又存其《广骚》、《畔牢愁》两篇篇目。
扬雄生当西汉王朝已经步入未世衰微之时,由于经济凋弊、生民饥馑而引发的社会动荡,使得朝野正直之士普遍反思从武帝开始愈演愈烈的奢侈之风,缅怀文、景之治的节俭务本、休养生息,因此在思想文化领域相应隆起一股反思怀古、以伦理文化求治的思潮。正是在这种思潮的浸润之下,扬雄思想上有复古的倾向,创作上则喜模拟。他的散体大赋追踪司马相如。《汉书》本传称: 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扬)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 这在他早年所作《蜀都赋》中看得很清楚。此赋在具体描述蜀地风物时所用的铺排句式,以及罗列同部首僻字等方面,几乎与司马相如同出一辙,从而明白地显示了大赋的进入艺术上已经少有创意的模拟期。然而,扬雄毕竟是学识渊博、才气横溢的大手笔,所以虽有模拟,却仍能驰骋才学,构思遣辞,表现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即便是《蜀都赋》,在宏大的结构中,以瑰丽的文采,专写蜀郡成都山河壮伟、物产富庶,也开创了表现都城大邑题材的先河,对以后著名的东汉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等都有影响。
扬雄大赋的代表作,历来公认为作成帝文学侍从时所写的《甘泉》、《河东》、《羽猎》、《长杨》四赋。这四篇赋尽管如《汉书》传赞所说,是 以为……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皆斟酌其本,相与■依而驰骋云。 但是倘与司马相如赋相比较,即可看出其中存在着区别。首先司马相如《子虚赋》主旨在于颂扬大汉天子之声威,有所讽谕,也是 曲终奏雅 ,并未能有机地贯通于全篇。扬雄四赋的主旨即在讽谕,且能有机地贯通于全篇,规诫的目的始终很明确。如《甘泉赋》的创意即在于: 甘泉本因秦离宫,既奢泰,而武帝复增通天、高光、迎风(宫),宫外近则洪厓、旁皇、储胥、弩阹(宫),远则石关、封峦、枝鹊、露寒、棠梨、师得(宫),游观屈奇瑰玮,非木摩而不雕、墙涂而不画、周宣所考、般庚所迁、夏卑宫室、唐虞采椽三等之制也。且为其已久矣,非成帝所造,欲谏则非时,欲默则不能已,故遂推而隆之,乃上比于(天)帝室紫宫,若曰此非人力之所为,党鬼神可也。又是时赵昭仪方大幸,每上甘泉,常法从,在属车豹尾中。故(扬)雄聊盛言车骑之众,参丽之驾,非所以感动天地,逆釐三神。又言' 屏玉女,却虙妃' ,以微戒斋肃之事 (《汉书?扬雄传》)。从此创意出发,全篇在以写实、比喻、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对甘泉宫室苑圃进行描绘时,突出犹如天帝紫宫的气象,暗谕其过分奢侈;特别是当写到 乘云阁而上下兮,纷蒙笼以掍成。曳红采之流离兮,飏翠气之冤延 之后,突将笔锋劈入 袭琁室与倾宫兮,若登高眇远,肃乎临渊.用历史上著名的末代暴君 桀作琁室,纣作倾宫 ,警示 登高远望,当以亡国为戒,若临深渊也 (《汉书?扬雄传》颜师古注引应劭语)。故而《文心雕龙?诠赋》称道: 子云《甘泉》,构深玮之风(讽).其次,由于这种自觉重视讽谕的创意,使得扬雄四赋在铺陈中又融入说理,表现出辞采昳丽,且思理深赡的独特风范,而不同于司马相如。在这方面最突出的是《长杨赋》。此赋的创作缘由,据《汉书》本传为: 上将大夸胡人以多禽兽,秋,命右扶风发民入南山,西自褒、斜,东至弘农,南驱汉中,张罗网罝罘,捕熊罴、豪猪、虎豹、狖玃、狐兔、麋鹿,载以槛车,输长杨射熊馆。以网为周阹,纵禽兽其中,令胡人手搏之,自取其获,上亲临观焉。是时,农民不得收 .(扬)雄从至射熊馆,还,上《长杨赋》,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借翰林以为主人,子墨为客卿以讽。 全文一千多字,结体宏大,开篇虚构人物对话, 叙客主为首引 ,中间铺陈, 闳侈巨衍 ,凡此种种都效司马相如;但是在具体内容上,却并未描写田猎的盛大场景,而是先以 子墨客卿 的提问,寥寥十数句,通过 盖闻圣主之养民也,仁沾而恩洽,动不为身 ,反衬 今年猎长杨,……此天下之穷览极观也 ,立即点出讽谏之旨: 亦颇扰于农人。……岂为民乎哉?……本非人主之急务也。 如此干脆利落,指陈当今,与司马相如赋就迥然相异了。接下去以 翰林主人 作答而展开时,又先追叙历史上为除暴秦高祖的艰难创业: 当此之勤,头蓬不暇梳,饥不及餐,鞮鍪生虮虱,介胄被沾汗,以为万姓请命乎皇天 ;为守成业文帝的躬服节俭: 绨衣不弊,革鞜不穿,大厦不居,木器无文。…… 为安边患武帝的振旅兴伐: 疾如奔星,击如震霆。碎轒辒,破穹庐,脑沙幕,髓余吾,遂躐乎王庭。…… 以前世功业,来与当今荒淫扰民作对比。而在叙及此次田猎时,则采用反话正说,看似颂扬,实乃否定的手法,如 亦所以奉太尊之烈,遵文武之度,复三王之田,反五帝之虞,使农不辍耰,工不下机,婚姻以时,男女莫违。出恺悌,行简易,矜劬劳,休力役,见百年,存孤弱,帅与之同苦乐。 从强烈的矛盾反差中,取得既含蓄又有力的讽刺效果。最后,更通过子墨客卿听此一段起伏跌宕的宏论后, 降席再拜稽首,曰:' 大哉体乎!允非小人之所能及也。乃今日发矇,廓然已昭矣。'表现出耐人寻味的思理。总览全赋,在运笔行文上,也显流利晓畅,没有词藻的堆砌,无涩滞臃肿之感,不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大赋少见的高度。唐代韩愈认为: 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进学解》)。是完全符合实际的。
扬雄的骚体赋则以屈原楚辞为楷模而学之。《汉书》本传说他早年即 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沉身哉?
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又旁《离骚》作重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 由此可见其模拟。至今仅存的《反离骚》,在为屈原鸣不平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内心身处昏暗的郁愤,但从辞中所反复提出的一系列疑难来看,则表现了缺乏屈原的情志坚贞,而显得消极;在艺术上又没有创新,因此成就不高,被刘勰批评为 思积功寡,意深反骚,故辞韵沉膇 (《文心雕龙?哀吊》)。
扬雄的赋文,更值得注意的是《逐贫赋》与《酒赋》。
《逐贫赋》别开生面地将 贫 拟人化,而由作者 扬子呼贫与语 ,通过一番煞有介事的斥责:人皆文绣,余褐不完。人皆稻粱,我独藜飡. ……徒行负赁,出处易衣。
身服百役,手足胼胝。或耘或耔,露体霑肌。朋友道绝,进官凌迟。厥咎安在?职汝为之!舍汝远窜,昆仑之颠;尔复我随,翰飞戾天。舍尔登山,严穴隐藏;尔复我随,陟彼高冈。舍尔入海,泛彼柏舟;尔复我随,载沉载浮。
我行尔动,我静尔休。岂无他人,从我何求!今汝去矣,勿复久留。
表现了生活贫困的窘境以及极想摆脱而又摆脱不掉的无奈心态,于谐谑中寓悲愤辛酸。然后再以 贫 作答辩,赞颂清俭治世,谴责奢富乱政:昔我乃祖,宣其明德。克佐帝尧,誓为典则。土堦茅茨,匪雕匪饰。爰及季世,纵其昏惑。饕餮之群,贪富苟得。鄙我先人,乃傲乃骄。瑶台琼榭,室屋崇高。流酒为池,积肉为崤。是用鹄逝,不践其朝。
又在谐谑中抨击了当时社会的未世堕落和黑暗,生动而有味。如此作品,可谓立意新颖,构思奇妙,寓庄于谐,揭露深刻,是赋体文学中前所未有的创新,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如唐代韩愈《送穷文》、柳宗元《乞巧文》,皆源于此。
《酒赋》所传甚短,不足百字,然而却创意新奇,笔锋老辣,充满艺术魅力。全文如下:子犹瓶矣。观瓶之居,居井之湄;处高临深,动常近危。酒醪不入,藏水满怀;不得左右,牵于缠微。自用如此,不如鸱夷。鸱夷滑稽,腹大如壶;尽日盛酒,人复借酤。常为国器,托于属车;出入两宫,经营公家。由是言之,酒何过乎?
作者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十分形象地以汲水之瓶喻高洁之士,处处掣肘;以盛酒的鸱夷(皮囊)喻得势小人,却 常为国器.巧诘滑稽而深寓愤世疾俗之思。
扬雄作为与司马相如齐名的赋家,对赋体文学所作的贡献,除表现为在创作上引人瞩目的成就外,还表现为经多年实践,最终首先从理论的高度,对风靡一时的汉代散体大赋进行了批判性的总结。《汉书》本传说: (扬)
雄以为赋者,将以风(讽)也,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闳侈巨衍,竟于使人不能加也,既乃归之于正,然览者已过矣。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讽),帝反缥缥有陵云之志。由是言之,赋劝而不止,明矣。又颇似俳优淳于髡、优孟之徒,非法度所存、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也。于是辍而不为。 《汉书?司马相如传赞》亦说: 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风(讽)一,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 这些看法,在他的学术著作《法言》中都有明确的论述。如:或问: 吾子少而好赋? 曰: 然。童子雕虫篆刻。 俄而曰: 壮夫不为也。 或曰: 赋可以讽乎? 曰: 讽乎!讽则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劝也。 或问: 景差、唐勒、宋玉、枚乘之赋也,益乎? 曰: 必也淫。 淫则奈何? 曰: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 以上观点,从儒家传统的重教化的思想出发,单纯强调讽谕、法度,而排斥审美取向,乃至于完全否定了包括他自己创作在内的赋体文学,当然是片面而偏激的。但是,就散体大赋的发展实况而言,其歌颂应景往往流于帮闲;即便有所讽谕,也多被闳侈巨衍的丽靡之辞所淹,委婉含蓄到极不分明的程度,主观创意与实际效果相矛盾;不厌其详的铺陈体物,又妨碍了内心情感的抒发。这些都确实影响了作为文学作品所应该起到的反映并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作用。不仅司马相如《大人赋》有此缺欠,就是自觉贯彻讽谕意图的扬雄《长杨赋》,尽管用反话正说手法讥刺成帝荒侈,也要绕一个大弯子纵谈 今朝廷纯仁,遵道显义,并包书林,圣风云靡,英华沉浮,洋溢八区,普天所覆,莫不沾濡。 等等,难免不 览者已过 , 劝而不止.从这个意义上讲,扬雄的批判又是尖锐而深刻的。作为最优秀的汉赋作家,扬雄基于这种认识 辍而不为 ,实际预示了散体大赋已不再有前途,必须由体物向缘情转化。
2。刘向与刘歆在西汉末世反思怀古思潮的影响下,当扬雄激烈地否定汉赋之前,与他同时代的前辈及同辈著名学者、文学家刘向、刘歆父子,则都大力提倡抒情述志、表现忧思悲慨的骚体赋,为赋体文学向缘情的转化先期作了准备。
刘向(公元前79- 前8年),字子政,沛(今江苏省沛县)人,西汉宗室,为楚元王刘交之后,本名更生。年二十在宣帝朝被擢为谏大夫,曾因事下狱,后复拜为郎中、给事黄门,迁散骑、谏大夫、给事中,为文学侍从。
元帝即位后,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由于反对外戚横行、宦官擅权,两次入狱,并被被夺爵位,免为庶人。直到成帝时,才又被起用,改名为向,任光禄大夫,依然关心政治,上书言事。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受命整理校雠皇家所藏经传诸子诗赋等书。每一书成,则条其篇目,撮其旨要,录而上奏,成《别录》。后以中垒校尉终。
刘向学识渊博,是兼通经、史的学者和文学家。早在宣帝朝,即 以通达能属文辞,与王褒、张子侨等并进对,献赋颂凡数十篇。 《汉书?艺文志》就著录有三十三篇,其数量仅次于枚皋、淮南王、严助,在西汉赋家中居第四位。但目前所传,除《古文苑》中 缺讹难读 无法见其面貌的残文《请雨华山赋》外,只有保存在他所编辑的《楚辞》中的《九叹》一篇。
刘向一生,身历昭、宣、元、成四世,恰临王朝由盛入衰、赋体文学也随着发生转变的时期。宣帝时,他以二十余岁的青年人,受召进对,投皇帝所好,所献数十篇赋,尽管无一存留,但从情理推测,必为时尚的体物大散。
这在《请雨华山赋》的残文中隐约可见端倪。元、成之际,政治腐败,国事日非。刘向以身为宗室, 吾而不言,孰当言者? 屡屡上言切谏,却反遭迫害,于是反思怀古之心愈浓厚,故放弃大赋,转而创作骚体赋,排遣忧愤。
他的《九叹》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王逸在《楚辞章句?九叹叙》中说: (刘)向以博敏达,典校经书,辩章旧文,追念屈原忠信之节,故作《九叹》。叹者,伤也,息也。言屈原放在山泽,犹伤念君,叹息无已。所谓赞贤以辅志,骋词以曜德者也。 可以说大体准确。《九叹》共分九个章节,即:《逢纷》、《离世》、《怨思》、《远逝》、《惜贤》、《忧苦》、《愍命》、《思古》、《远游》。其内容为代屈原立言,反复抒发其不见容于君、不受知于世的忧思悲慨,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虽为伤悼先贤,也是借古人杯酒浇自己胸中块垒,如《怨思》中写: 念社稷之几危兮,反为仇而见怨。思国家之离沮兮,躬获愆而结难。若青蝇之伪质兮,晋骊姬之反情。……孽臣之号咷兮,本朝芜而不治。犯颜色而触谏兮,反蒙辜而被疑。……时混浊犹未清兮,世殽乱犹未察。 这与自贾谊《惜誓》以来作品的情结大体上是相一致的。从其结构来看,每章独立成篇,且篇未都有 叹曰 为尾声,显然追踪屈原《九章》,在创作思想上,复古的倾向更分明。
刘向除通过创作上改变赋体,以表达重视长期以来并非时尚的骚体赋外,更重要的还有借整理文献,编选了被后世誉为 总集之祖 的《楚辞》。
在《楚辞》中,首先收录了屈原《离骚》以下的全部作品,以示尊崇;其次再选录从宋玉《九辩》至自己《九叹》,各个时代著名赋家严格采用骚体悲悼屈原、寄寓哀思的作品,以示承继。这就为以缘情为特点的汉代骚体赋经盛世的相对沉寂之后,于未世重新振起,再度活跃,作了正本清源的重要工作。
刘向之后,其子刘歆也基于反思怀古、以礼乐求治的思想,在倡导古文经学的同时,又有骚体《遂初赋》的创作,显示了汉末赋体转变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
《遂初赋》作于哀帝朝。当时刘歆因欲将《左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列于学官,遭坚持今文经学的《五经》博士的反对,故而写著名的《移让太常博士书》,触怒时为执政大臣的大司空师丹,于是不得不放弃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的朝职,自求外任。他先为地处中原的河内太守(郡治在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但到任伊始,又因宗室不宜典三河地区,而徙往地处塞外荒漠的五原郡(郡治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于是因 朝政已多失 ,自己 以论议见排摈,志意不得之官 ,所以当 经历故晋之域 时, 感今思古,遂作斯赋,以叹往事而寄己意。 (引文出《古文苑?遂初赋序》)。此赋开始从贤佞不分,朝政昏乱,自己由于惧祸而不得不出朝,远 守五原之烽燧 写起,继而以白描的手法,叙写过太行山,入天井关,经旧黎侯国的壶关县,到高都县而北行,直到太原,行进在三晋大地,一路上吊古伤今,以春秋时晋国后期 枝叶落而不省兮,公族阒其无人。日不悛而愈甚兮,政委弃于家门。……宝砾石于庙堂兮,面隋、和而不视。始建衰而造乱兮,公室由此遂卑。 抒发了对当时外戚专擅危及社稷的忧伤,并对蛾眉见妬、方直难容的世道积习,表示了悲愤的批判。特别是当登越句注山,历雁门,入云中郡,抵达边城五原时,通过对萧条旷野、漫漫沙埃、积雪严寒、凄风惨怛等等塞外景象的生动而具体描绘,强烈地宣泄出内心谪居的苦闷之情。像这样融真情于实景的艺术手法,丰富了赋体文学的表现力,开启了后世述行赋的先河,是值得肯定的。刘歆《遂初赋》可谓西汉末叶最后一篇优秀的赋作,同时也是骚体赋再度活跃时有创意的力作。
(五)东汉前期赋的创作
公元8年,西汉王朝被自身的腐败击垮,掌握大权的外戚王莽篡位,建立了新朝。从此以后的十五年中,王莽打着变法改革的旗号,实际推行更加残暴的统治,很快就激发了遍及全国的农民大起义,整个社会陷于战乱之中,王莽新朝被摧毁。到公元25年,南阳豪强刘秀称帝,重建汉朝,因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自光武帝、明帝至章帝的六十余年,史断为前期。这一时期大致可称新建政权的经营、巩固和发展期。值王莽新朝农民大起义之后,各地豪强并起,纷纷割据一方,因此光武帝首先面临的是削平割据,安抚百性,整顿吏治,恢复生产。经过十多年用兵,国家得到统一,实行一定程度的让步政策,政权逐渐稳固。到明帝时,甚至出现了 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 (《后汉书?明帝纪》)的繁荣局面。
如此社会状况,反馈到文学艺术主体的赋的创作中,就使得一个时期之内,前后景观颇不相同:光武帝建武年间,继西汉末世仍为散体大赋衰歇,骚体赋活跃发展;而明帝永平年间,散体大赋却犹如回光返照,再度复燃,但毕竟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辉,成为注定要退出历史舞台的最后一搏。
1。建武赋坛此时最早有赋传世的是《汉书》的著者班固的父亲——史学家、文学家班彪。他的《北征赋》作于公元25年。当时刘秀虽在高邑(今河北省高邑县西南)称帝,而旧都长安实际上已有被新市、平林义军所立的更始帝刘玄。
不久,起义军分裂,赤眉军攻入长安,在战乱中长安被毁,于是二十三岁的班彪出逃凉州安定郡的高平(今宁夏固原),因作此赋。《北征赋》用骚体,追迹西汉刘歆《遂初赋》述行的声气,不以浪漫的比兴抒情,而写从长安到安定途中见闻,感时伤乱,既表现了自身 遭世之颠遣兮,罹填塞之厄灾 的流离之悲,又反映了乱世之中社会的动荡和民生的疾苦,尤其应该肯定的是,除吊古伤今外,还即景生情,通过对塞外荒野的描绘,抒发内心情怀,虽然模拟刘歆《遂初赋》,但较之更为简练而不失之繁缛,情与景交融得更显和谐。如: 隮高平而周览,望山谷之嵯峨。野萧条以莽荡,迥千里而无家。风猋发以漂摇兮,谷水灌以扬波。飞云雾之杳杳,涉积雪之皑皑。雁邕邕以群翔兮,鹍鸡鸣以哜哜。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悢以伤怀。 《北征赋》全文不过五百多字,尽管由于班彪涉世未深,还不可能抒泄出更深曲的情思和沉至的怨愤,但这样与大赋迥异的短小篇幅,实已开抒情小赋的先河,表现出赋体文学风格的转变,在赋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与班彪同时的赋家还有被誉为 豁达激昂,鹰扬文囿 (张溥《冯曲阳集题辞》)的冯衍。冯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幼有奇才,二十岁而博通群书。王莽时,不肯出仕。义军起,投更始帝部下;因后降刘秀,故不被重用,出为曲阳县令。在此期间,由于结交外戚,迁为司隶从事,然亦由此而得罪,免官归里,闭门自保。建武末年曾上疏自陈,犹不被任用,故作《显志赋》以自励。
冯衍《显志赋》前有序文,慷慨自论作赋缘由及主旨,表示自己二十余年来,虽然 正身直行 , 好俶傥之策 ,但 时莫能听用其谋 ,故 喟然长叹,自伤不遭 ,只有退而幽居 新丰之东,鸿门之上 的祖茔, 游精宇宙,流目八纮。历观九州山川之体,追览上古得失之风,悯道陵迟,伤德分崩 ,并 眇然有思陵云之意.于是仿效屈原《离骚》、《哀郢》、《涉江》的笔法风格,抒发了个人遭时不遇的忧愤不平,艺术个性有所加强。
2。班固与建武年间抒情寄慨的骚体赋承传前世而继续发展活跃的势态相反,到明帝永平时,由于政权的巩固,出现东汉一代的太平盛世,统治者需要歌功颂德,点缀升平,所以早在西汉成、哀之 际,就被刘向、扬雄否定并逐渐消歇的散体大赋竟再次抬头,这 其中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班固。
班固(公元32- 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汉书》是我国第一 部断代史,为后世封建王朝官修正史的楷模(对此将有专章介绍)。作为赋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班固有浓厚的忠于皇室的正统思想。
根据明帝批评司马迁《史记》 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 表彰司马相如 颂述功德,……忠臣效也。至是贤迁远矣 的诏令(见《文选?典引序》),他不仅在《离骚序》中,一反自西汉刘安《离骚传》以来对屈原的高度评价,指责屈原 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对不容,沉江而死,亦贬洁狂狷景行之士 ,而且在《两都赋序》中,与扬雄论赋截然相反,对以司马相如为首的西汉大赋从为封建王朝 兴废继绝,润色鸿业 的角度,给予了毫无保留的全面肯定,将其与儒家至高无上的经典《诗经》相提并论,赞其 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炳焉与三代同风 ,认为 斯事虽细,然先臣之旧式,国家之遗美,不可缺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理论的支配下,他在明帝永平年间创作了著名的《两都赋》。
《两都赋》在结体与手法上完全仿效司马相如《子虚赋》。《子虚赋》分《子虚》、《上林》两部分,《两都赋》则分《西都》、《东都》;《子虚赋》虚拟 亡是公 针对楚之 子虚 、齐之 乌有先生 互相炫耀,而 明天子之义 ,《两都赋》由虚拟 东都主人 针对 西都宾 赞扬长安, 望朝廷西顾 ,而 盛称洛邑制度,以折西宾淫侈之论 ;《子虚赋》前后两部分转接用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 ,《两都赋》则用 东都主人喟然而叹曰.两相比较,如出一辙,在总体风格上缺乏艺术创新,未能越出西汉藩篱,不过是以超过《子虚赋》近一千二百字的篇幅,更加典丽宏大而已。
至于相如《子虚赋》针对当时诸侯曾割据谋叛,而维护皇朝统一,且就帝王淫侈,尽管委婉,毕竟有所讽谏,而扬雄《长扬赋》,讽谕之旨则更为自觉;但班固《两都赋》选材不过是涉及都长安、洛阳,哪个更有利王朝统治,中心思想则只在 宣上德而尽忠孝 ,从内涵意义而言,又似不如了。
然而班固毕竟天资聪颖, 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后汉书》本传),学识渊深,有精湛的艺术修养,写作文章,独具风范。《后汉书?班固传赞》评道: (班)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娓娓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这种特色在《两都赋》中,也有明显的表现。
首先,《两都赋》所描述的具体内容,已不再像司马相如那样重在帝王宫苑、游猎,而是借鉴扬雄《蜀都赋》,创造性地发展为京都山河形势、表里布局和雄伟气象,虽然不能全免大赋夸张渲染失实之病,但由于采用了不少实际的历史地理资料,而不显过分虚浮,有真切的现实感。如对长安城内及郊野的介绍:建金城而万雉,呀周池而成渊,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内则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于是既庶且富,娱乐无疆,都人士女,殊异乎五方。……
若乃观其四郊,浮游近县,则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对郭,邑居相承,……下有郑、白之沃,衣食之源,隄封五万,疆埸绮分,沟塍刻镂,原隰龙鳞,决渠降雨,荷臿成云,五谷垂颖,桑麻敷棻。
无论是都城形胜、街市繁华,还是郊野气象、农桑丰硕,都有具体而生动的艺术表现,确实 文赡而事详 ,引人遐想。另外,在语言的运用上,排偶之中,音调和谐,极少奇僻的异体字,明畅顺达,无汉赋常见的臃肿涩滞之弊,又确实 使读之者娓娓而不厌.正因如此,班固赢得了与司马相如、扬雄以及稍后张衡并称汉代四大赋家的盛誉,《两都赋》所开创的京都大赋体制,也直接影响了张衡《二京赋》以及西晋左思《三都赋》的创作,不仅蜚声文坛,而且被萧统《文选》列为第一篇,刘勰也称其 明绚以雅赡.尽管《两都赋》在艺术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历来为士大夫所重,但是总体来看,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革除早已被扬雄针砭的散体大赋自身具有的通弊,从而扭转其衰竭之势。就赋体文学发展的趋势而言,当大赋已经定型为以 穷泰极侈 的笔墨达颂圣之旨,即便有讽谕,也不过 劝百讽一 ,而以骚体为代表的抒发内心情怀之赋,正越来越成熟,在显示出强劲的艺术生命力之时,仍要恪守老路,企图重新振兴,毕竟是违反客观规律,逆历史潮流而动,断不会成功。
其实在对待赋体文学的正常发展走向上,班固实际也是自相矛盾的。这不仅表现在其于明帝永平初给辅政的骠骑将军东平王刘苍的奏记中,曾高度评价屈原: 屈子之篇,万世归善。 与以后希明帝诏旨诽毁屈原 露才扬己 大相径庭,并效《离骚》之体,作《幽通赋》述志明意,而且当章帝继位后,因官职未能高升而有怨思时,又效东方朔 托古慰志,疏而有辨 的《答客难》体,作《答宾戏》,尽管表面上堂皇地表示自己 专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 ,但通过 宾 之口 戏主人 所说的 今吾子幸游帝王之世,躬带冕之服,浮英华,湛道德,■龙虎之文,旧矣。卒不能摅首尾,奋翼鳞,振拔洿涂,跨腾风云,使见之者景骇、闻之者响震 ,仍能味出其内心不平衡的情绪。正如范晔《后汉书》本传所道破的: 固自以二世才术,位不过郎,……作《宾戏》以自通焉。 所以虽然成就不能与东方朔独辟蹊径相比,然而还是发泄了隐秘的真情。
3。永平、建初赋坛这一时期赋坛是很活跃的。凡在《后汉书》中列于文苑、或有专传的文臣,很少有未作过辞赋者。其中具代表性的有杜笃、傅毅。
杜笃(?- 78年),字季雅,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博学,善文辞。他在光武帝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左右,曾作《论都赋》。
此赋颇具创意。他缘以东汉政局稳定之后,光武帝行幸长安, 经营宫室,伤悯旧京,……凄然有怀祖之思,喟乎以思诸夏之隆 ,而洛阳人士心存疑虑,于是写此赋,阐明 关中表里山河,先帝旧京,不宜改营洛邑 ,并上奏。《论都赋》采取大赋设客主问答的形式,开篇以散文为序,本体以韵文展开,语多铺排,言辞辩赡,打破了以往文学之士献赋颂圣娱悦的老例,居然作为疏章,奏谏国事,提高了赋体文学的政治品位,将经国济世的应用性与审美娱情的艺术性结合在一起,在大赋衰竭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表现题材,扩大了内在张力,在内容上直接启发了班固《两都赋》的创作。
杜笃还有一篇《首阳山赋》载于《古文苑》中传世。此赋并非意在写山,而是通过神遇西周初隐居于首阳山的伯夷、叔齐,来宣泄自己遭时不遇的内心郁愤之情。短小精悍,独创新风。特别是开始对首阳山的描绘: 嗟首都之孤岭,形势窟其盘曲;面河源而抗岩,陇塠隈而相属。长松落落,卉木蒙蒙;青萝落漠而上覆,穴溜滴沥而下通。高岫带乎岩侧,洞房隐于云中。 寥寥数笔,描绘出幽深之意境,寓情于景,将情与景较完美地融为一体,在赋体转变的过程中作出了贡献。
傅毅(公元45?- 90?年)字武仲,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人。
少博学。章帝建初中,以文学为兰台令史,拜郎中,与班固、贾逵共典校书。
和帝永元初年,为大将军窦宪司马,不久而卒。傅毅在文坛上,与班固齐名,曹丕《典论?论文》称他们 伯仲之间耳.在赋的创作上,当散体大赋已经式微,虽然班固重又提倡,并写《两都赋》身体力行,但也总是不可能恢复司马相如时代的风采,于是傅毅另辟途径,更以复古的手法,去追踪大赋的祖型。这显然有革除司马相如大赋 但有浮华之辞,不周于用 的积弊,而使其恢复正常发展的意图,可谓用心良苦。为此,他继踵枚乘《七发》作《七激》。这是二百多年来所谓大赋中 七体 的第一篇赓续之作,并一时引起了纷纷仿效的 七体 热,然而从成就看,却不能与枚乘《七发》相比。
《七发》是基于贵族王侯日益严重的生活侈靡、精神颓萎,痛下针砭,并以包融百家文化的 要言妙道 去解惑,现实的针对性很强,思想观念上积极有为;而《七激》则是针对 徒华公子,托病幽处,游心于玄妙,清思乎黄老 ,而批评他 变度异趣,违拂雅心,挟六经之指,守偏塞之术,亦有所蔽与,何图身之谬也! 于是以历述音乐、饮食、车马、田猎、游观等, 论天下之至妙,列耳目之通好,原情心之性理,综道德之弥奥 来启发他,最后全为颂圣: 汉之盛世,存乎永平;太和协畅,万机穆清。于是群俊学士,云集辟雍,含咏圣术,文质发矇,达牺农之妙旨,照虞夏之典坟,遵孔氏之宪则,投颜闵之高迹。推义穷类,靡不博观;光润嘉美,世宗其言。 这在语言的运用上虽然有如刘勰《文心雕龙?杂文》所评的 会清要之工 ,但平心而论,在总体艺术上既没有创新,在思想观念上也愈显相对枚乘的偏狭和倒退,因此价值并不高。另外,傅毅更向上袭祖宋玉《高唐赋》、《神女赋》的形式,创作了《舞赋》。这倒是一篇在艺术上颇具创意,有很高审美价值的优秀作品。此赋假托楚襄王游云梦将置酒宴饮,与宋玉以 何以娱之? 相问答,于是宋玉陈赋 材人之穷观,天下之至妙 的舞蹈。这是古代对大规模宫廷乐舞的第一次细致而生动的文学描绘。它首先叙写了在明月之夜,于灯火辉煌中,宫中舞场的布置、气氛,舞女的容貌、妆扮,伴舞的乐声、歌辞,接下去具体再现了舞女美妙舞蹈的全过程:于是蹑节鼓陈,舒意自广。游心无垠,远思长想。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其少进也,若翱若行,若竦若倾。兀动赴度,指顾应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络绎飞散,飒擖合并,鶣鷅燕居,拉■鹄惊。绰约闲靡,机迅体轻。……于是合场递进,按次而俟。埒材角妙,夸容乃理,佚态横出,瑰恣谲起。眄般鼓则腾清眸,吐哇咬则发皓齿。摘齐行列,经营切拟,仿佛神动,回翔竦峙,击不致 ,蹈不顿趾,翼而悠往,暗复辍已。及至回身还入,迫于急节,浮腾累跪,跗蹋摩跌,纡形赴远,漼似摧折,纤縠蛾飞,纷猋若绝。超逾鸟集,纵弛殟殁,蜲蛇姌袅,云转飘忽,体如游龙,袖如素霓。徐收而拜,曲度究毕,迁延而笑,退复次列。
如此精湛传神的文学笔法,确实上承宋玉,下启曹植,充分显示了傅毅深厚的艺术功力和美学追求,其价值远过 宣上德而尽忠孝 的平庸之作,是这一时期汉赋中不可多得的美文。
(六)东汉后期赋的创作
公元88年,汉章帝死,年仅十岁的和帝即位,外戚窦宪掌握了朝权;四年后,和帝依靠宦官郑众诛杀窦宪,又开始了宦官干政。从此,东汉王朝进入了由盛入衰的后期。经安帝、顺帝到桓帝、灵帝,百余年间,外戚、宦官往往通过野蛮屠杀交替专权,政治极其腐败黑暗,豪强势力恶性膨胀,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各种矛盾不断激化,最后终于触发了黄巾大起义,导致全国性的军阀混战,而东汉统治也就让位于三国鼎立了。这样的时代环境,使班固重新提倡的以 雍容揄扬 地颂圣为特点的大赋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正直的文学家无论是 抒下情而通讽谕 ,还是 宣上德而尽忠孝 ,都随时面临受排挤、迫害甚至杀戮的危险,他们经常陷于忧思感愤之中,现实迫使他们对朝政失掉信心,总要在作品里强烈地注入自己的情绪、思索。再加上文学领域除赋之外,诗歌也逐渐摆脱传统经学、夷夏观念的束缚,冲破音乐附庸的地位,成为语言艺术的重要形式,走上自觉发展的道路,文苑已经不再是赋体一统天下。凡此种种,都必然给赋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促使其从内容到形式都一定要革故更新,从有固定模式,热衷于脱离实际地聚事征材、纂组辞藻而忽略、淡化主观情志的抒发,转变为灵动自由,短小精悍,在对客观事物的生动描绘中抒情述志的新体制,否则就势必被不断发展的文学所淘汰。而这一时期,恰恰是汉赋完成了自身转化获得新生的重要时期,张衡则为杰出的代表。
1。张衡张衡(公元78- 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市北)人。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和杰出的文学家。少年时即善属文,曾游学长安附近的三辅地区,后抵京城入太学, 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却无骄色,且淡泊宁静,不追逐名利。因慨于王公贵族日益腐败,被举为孝廉而不行,公府征召而不就,甚至大将军邓骘几次邀请,他都拒绝。直到安帝亲下诏令,才入朝为郎中。后迁尚书侍郎,又转为太史令,前后十四年主持天文、地理、气象等观测和研究,著名的浑天仪、候风地动仪等自然科学的旷世杰作,就制造于这一期间。顺帝阳嘉二年(公元133年),升为侍中。
因秉性正直,受到宦官谗毁,于永和元年(公元136年)被挤出朝,任河间相。虽然任内 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擒,上下肃然 ,有效遏制了河间王刘政的 骄奢不遵典宪 ,打击了 豪右共为不轨 ,颇有政声,但是毕竟深慨于朝廷昏暗,志向难伸,前途凶险,不得不于永和三年(公元138年)上书 乞骸骨 退休。然而不获允,并再调回朝任尚书。
一年后去世,终年六十二岁。
张衡是汉赋发展史上承前启后、具有划时代巨大贡献的重要作家。在他一生作赋的生涯中,首先是虚心学习,较全面地继承了前代赋家的赋心与表现手法。大赋则远绍司马相如《子虚》,近取班固《两都》而有《二京赋》;骚赋则上追屈原《离骚》、下踪班固《幽通》作《思玄赋》;七体则步枚乘《七发》、傅毅《七激》作《七辩》;文赋则依东方朔的《答客难》、班固的《答宾戏》作《应间》。其他还有受扬雄《蜀都赋》启发作《南都赋》;效傅毅《舞赋》而再作《舞赋》等等。以上所举,虽皆属模拟,成就又有高下之分,但也都确实不同程度地显现出了艺术上的创意。如《应间》,固然踪迹东方朔的《答客难》和班固的《答宾戏》,但是又不似东方朔反话正说,辛辣尖刻地发泄遭时不遇的愤诽,也不似班固隐微地抒发内心 以二世才术,位不过郎 的不平衡的怨思,而是通过有人对自己自安帝元初二年(公元115年)为太史令,六年未迁升,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转官接近皇帝、较有权势的公车司马令后,于顺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又复任太史令,认是 失志 , 非进取之势也 ,故说非难闲话的回答,重在表明自己坚持高尚修洁的操守: 捷径邪至,我不忍以投步;干进苟容,我不忍以歙(胁)
肩. 奉顺敦笃,守以忠信;得之不休(美),不获不吝(耻).并且尽管不被世俗理解也不愁闷, 居下位而不忧 ,一心 与世殊技,固孤是求 ,在太史令的位置上笃志于天文、科技的潜心研究,根本不以官职势禄为意的人生志向。考察张衡一生正直不阿,淡泊宁静地投身于祖国的科学事业,而且做出了享誉世界的伟大成就,推动了人类文明进展的事实,此赋自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经如此广收博取的学习继承,张衡更突出的还在于能融汇贯通,极富创造性地以《归田赋》,实现了汉赋主体从铺采摛文、闳衍巨侈、重体物而淹情志,向清新爽丽、短小精练、情境相生的转变,而掀开了抒情小赋的创作时代。
张衡赋的代表作历来公认为是《二京赋》、《思玄赋》和《归田赋》。
《后汉书?张衡传》说: (和帝)永元中(公元96年左右),……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全赋结体宏富,长达七千六百多字,为汉代所仅见,然而就形式而言,则完全蹈袭班固的《两都》,不过是标准的大赋,并没有实质上的发展创新,未能越出旧模式的藩篱。论到成就,则主要表现在惩奢劝俭的讽谕立意、丰富多彩的具体内容以及灵动流利的艺术技巧几方面。
首先,在立意上既不同于 曲终而奏雅 ,也不是 宣上德而尽忠孝 ,而是真正实践了 抒下情而通讽谕 ,并且较之扬雄的《长杨赋》更显深刻。
这表现在上篇《西京赋》虚构 凭虚公子 盛陈西京气象时,就始终贯注着对汉代帝王奢靡淫侈的揭露。如: 惟帝王之神丽,惧尊卑之不殊。虽斯字之既坦(大),心犹恁(懑)而未掳(舒)。思比象于紫微,恨阿房之不可庐。 身居于极尽豪华富丽的宫殿中,仍然唯恐与人臣显不出尊卑的不同,还觉不满足,而想天帝的紫微宫,恨不能占有被项羽烧掉的阿房宫。所谓 取乐今日,遑恤我后!既定且守,焉知倾陁? 更有甚者,竟异想天开 立修茎之仙掌,承云表之情露。屑琼药以朝飧,必性命之可度。美往昔之松、乔,要羡门乎天路。想升龙于鼎湖,岂时俗之足慕。 造仙手承露盘,作长生不老药,幻想成仙飞升。于是紧接着极辛辣地质问: 若历世而长存,何遽营乎陵墓! 力度之大,前所未见。到下篇《东京赋》,则又通过虚构的 安处先生 历数古代特别是秦亡的教训,畅说节俭宽民、遵教兴化的重要,对 凭虚公子 的侈靡之论进行批驳。所举之事,皆为两汉前期奉行与民休息的让步政策呈现的盛世景象,毫不涉及当今,而且最后更严厉斥责 今公子苟好剿民以娱乐,忘民怨之为仇也;好殚物以穷宠,忽下叛而生忧也。夫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坚冰作于履霜,寻木起于蘖栽。昧旦丕显,后世犹怠,况初制于甚泰,服者焉能改裁? 其明确的针对性和思想的深刻性,都是迄今同类大赋罕见的。如此始终一贯的惩奢劝俭的讽谕立意,使得《二京赋》充盈着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个性特征明显,具有相当突出的积极的思想价值。
第二,在具体内容上,由于《二京赋》规模空前巨大,故而其内在容量也更加丰富多彩。为体现对统治者长期以来愈演愈烈的骄奢淫逸的揭露,以及提倡节朴宽民、遵教兴化的立意主旨,张衡在选材上竭思殚虑地罗织了大量的有关事物场景,凡诸山川城邑、宫殿苑囿、草木鸟兽、衣食乘舆、祷祀射猎、歌舞百戏、……无不搜奇辑异,极尽铺陈,其表现范围大大超过了司马相如以来此类大赋作家的作品,虽然不能全免虚诡的弊病,但对汉代社会状况的再现确实更全面细致,不仅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如《西京赋》中最为人所重视的对广场之上角觝妙戏(杂技百戏表演)
的描写:乌获(力士)扛鼎,都庐寻橦(爬竿),冲狭(钻矛剌席筒)、燕濯(燕子点水),胸突铦锋(硬气功),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总会仙倡,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箎. 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逶迤;洪涯立而指麾,被毛羽之襳襹(各种化妆舞蹈)。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初若飘飘,后遂霏霏;复陆重阁,转石成雷。霹雳激而增响,磅■象乎天威(舞台效果)。……奇幻儵忽,易貌分形;吞刀吐火,云雾杳冥;画地成川,流渭通泾(魔术表演)。……尔乃建戏车,树修旃,侲僮逞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絓,譬陨绝而复联。百马同辔,骋足并驰,橦末之伎,态不可弥,弯弓射乎西羌,又顾发乎鲜卑(杂技表演。)
第三,在总体框架上虽然未能跃出前人大赋的藩篱,但在创作技巧上,却表现出以过人的艺术才华,汲取自有文学,特别是辞赋创作以来,不断发展积累的成功的经验,消化吸收,融汇贯通,创造性地为我所用,铸成独具魅力的灵动风格。《二京赋》大量运用了浪漫的想象、夸张、渲染,但并不显过分的虚滥,很多都收到出人意表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极为生动形象,上举杂技百戏表演即是一例。再如对甘泉宫通天台的描绘: 通天眇以竦峙,径百常而茎擢(直立一百六十丈而如巨树上拔),上斑华以交纷,下刻峭其若削,翔■仰而不逮,况青鸟与黄雀!伏櫺槛而俯听,闻雷霆之相激。 极写其高耸峻拔壮丽之貌,甚至伏栏俯听,滚滚雷声在下,使人不禁有身临其境之感。另外在语言上,宏富而不堆砌,藻丽而不平板,转接自如,清新流畅,无罗列奇字诘屈涩滞之病,铺张扬厉之中又不乏诗情画意的优美。如对洛阳宫苑的描绘: 濯龙(池)芳林(苑),九谷八溪,芙蓉覆水,秋兰披涯,渚戏跃鱼,渊游龟蛿。永安离宫,修竹冬青。阴池幽流,玄泉冽清。鹎鵘秋栖,鹘鸼春鸣;睢鸠鹂黄,关关嘤嘤。与以前大赋中皇家宫苑一味豪华典重的描写,迥然异趣,更显自然真淳。
《二京赋》由于上述成就,而被后世评为 长篇之极轨 ,确实堪称集汉赋之大成的作品。但是,如此一篇精雕细琢耗十年心血始能完成的作品,因受早已形成的固定模式、题材范围等限制,毕竟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不遗余力地 铺采摛文 而造成的臃肿呆板的缺欠,也不能从心所欲地述志遣怀,即使是对痛心疾首的丑恶腐败亦不能直接揭露批判,而需迂回缠绕,在大唱颂歌中隐寓讥刺,客观效果上还是难免欲讽反劝的弊端。因此,愈是再难企及的顶峰之作,就愈加宣示这种形式不再有继续发展的前途,必须彻底改造才能新生。从这个意义上论,《二京赋》实为标志着大赋体裁自西汉末衰歇,虽经班固重倡,似乎复燃,终究不过如昙花一现而已。此后赋坛再也不属于大赋了。就是张衡本人也转向了述志抒情的创作。如顺帝阳嘉四年(公元135年),因受宦官谗毁, 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 ,而 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此赋为骚体,乃效屈原《离骚》,面对当时珍 萧艾于重笥兮,谓蕙芷之不香,斥西施而弗御兮,羁要袅(骏马)以服箱(驾车)。行陂僻(邪僻)而获志兮,循法度而离殃 的贤佞不分、小人得意的黑暗政治,自己既然坚持正道, 不抑操而苟荣 ,不 巧笑以干媚 ,却受到排挤,而 何孤行之茕茕兮,孑不群而介立?感鸾鹥之特栖兮,悲淑人之稀合.因此在悲愤伤痛之中,通过浪漫的想象,虚幻地超绝尘世,神游八极,寻觅安身立命之处。然而最终又不能不落于尘世,无可奈何地表示 御六艺之珍驾兮,游道德之平林 , 默无为以凝志兮,与仁义乎逍遥 ,在儒家独善其身、道家避世无为中聊度余生。全篇针对衰朽混乱的现实以及自己志向难伸的境遇,抒情寄慨,有较强的感染力。但是也应该指出,像这样的骚体赋,在两汉时代已经有三百余年的创作历史,大抵都是仿效屈原楚辞,艺术上既无创新,内容上更不能与屈原作品那种与日月争光的博大辉煌媲美,正如《文心雕龙?辨骚》所说: 自《九怀》以下,遽蹑其迹,而屈宋逸步,莫之能追。模拟文学总是不会有长久生命力的。因此,张衡《思玄赋》就其继往开来的赋体文学创作道路而论,还只是属于并不成功的尝试。
经过四十余年不断的继承、实践、探索,他终于在去世前一年创作出了著名的《归田赋》。此赋作于顺帝永和三年(138年)于河间相任上 乞骸骨 时。由于深感阉竖当道,朝政日非,豪强肆虐,纲纪全失,自己既 俟河清乎未期 ,又 无明略以佐时 ,使他从《思玄赋》所宣泄的精神反抗中顿悟到 徒临川以羡鱼 ,不如退而织网,于是决心 超尘埃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以归隐田园的实际行动表示对黑暗政治的诀绝与抗争了。全赋极其短小明畅,不过二百一十一字,一洗以前汉赋闳侈巨衍、堆垛凝滞、虚夸损情的旧弊,脚踏实地,直抒心迹,特别是对想象中归田后田园景象的描绘: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睢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寥寥几笔,即勾勒出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一派欣欣向荣的自然风貌,既表达了对归田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寓对官场龌龊的厌恶。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语言清新,优美生动,历来深受人们爱赏。《归田赋》作为迄今最成功的抒情小赋,在赋体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代表了自西汉末叶以来赋体革新转变的最高成就,基本结束了大赋为主流的创作时代,而开辟了灵巧自如的小赋的新时期,使赋这种文学形式得以继续活跃发展。从此以后,特别是经魏晋到唐宋,虽几经演化,但无论是散韵、骚韵、俳体、文体,有成就的作家大多循此路径抒情述志、咏物叙事,丰富了文苑。
2。桓、灵赋坛顺帝之后,到桓帝、灵帝时,东汉王朝更深地陷于衰朽之中,统治集团异常酷虐,整个社会动乱不堪,正直之士沉沦下位,动辄横遭迫害、杀戮,因而悲愤抑郁,伤时慨乱。如此时代特点,反弹到文学上,为已经产生的抒情小赋提供了充分的发展契机,使其逐渐上升为赋坛主体,而流行了三百年的大赋,虽然由于惯性未曾绝迹,还不时有人拟作,却再也无可挽回地退居末流,成为古董。这一时期最有成就的小赋作家当属蔡邕、赵壹。
(1)蔡邕蔡邕(公元133- 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杞县南)人。少年博学,通经史、数术、天文,精辞章、音律、书画,是著名的学者、文学家。桓帝时,因憎恶宦官专权,一直居闲,不交当路。灵帝即位,始受聘桥玄。后补河平长,召拜郎中,校书于东观,再迁为议郎。因上书言事,密奏奸邪乱政而得罪,被判死刑,后改流放,远徙朔方(今内蒙古)。翌年遇大赦放回,遂为避祸,亡命江海十多年。董卓乱政时,被逼任职,后被王允所杀。
蔡邕是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其所作赋绝大多数为小赋,取材多样,切近生活,语言清新,往往直抒胸臆,富于世态人情,很有艺术的感染力。
其中代表作品为《述行赋》。
据蔡邕自序,《述行赋》作于桓帝延熹二年(159年)秋。当时宦官擅权,朝政腐败, 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而昏庸的桓帝听中常侍徐璜说蔡邕善鼓琴,于是敕陈留太守将其送到京城。蔡邕行至洛阳附近的偃师县,即称病不前。因 心愤此事,遂托所过,述而成赋.此赋一开始即以上路时的秋雨连绵、积滞成灾,即景生情,抒发 郁抑而愤思 的内心情感。
玄云黯以凝结兮,集零雨之溱溱。路阻败而无轨兮,途泞溺而难遵 ,于彤云密雨、路途泥泞的描写中,隐寓社会黑暗、世道艰难以及浓烈的忧思。
接下去通过京畿所见所闻所感:皇家赫而天居兮,万方徂而星集。贵宠煽以弥炽兮,佥(皆)守利而不戢(止)。前车覆而未远兮,后乘趋而竞入。穷变巧于台榭兮,民露处而寝湿;消嘉谷于禽兽兮,下糠秕而无粒。弘宽裕于便辟(谄媚奸人),纠(查办)忠谏其骎急。……周道鞠(尽)为茂草兮,哀正路之日淴(没)。
将统治者的穷奢极侈与人民百姓的极端贫苦,奸佞之徒的受到纵容与忠贞志士的横遭迫害进行比照,不仅强烈抨击了腐败政治,而且抒发了整个王朝陷入穷途末日的悲愤之慨。最后表示既然 无亮采以匡世兮,亦何为乎此畿? 故决心 爰结踪而回轨兮,复邦族以自绥。 尽管未免消极,但拒不为垂死王朝作点缀,也真切显现了作者的反抗和血性。全赋短小精悍,感情沉痛,批判深刻,情辞俱佳,是汉末抒情小赋的力作。
蔡邕小赋的题材多样,他甚至用以表现男女情爱,风格大胆而直率。《青衣赋》就是相当感人的好作品。在这篇言情小赋中,他真实地坦露了对一位出身微贱的美女的爱情:爱她的姿容: 盻倩俶丽,皓齿娥眉 ;爱她的勤快: 精惠小心,趋事如飞 ;爱她的能干: 中馈裁割,莫能双追 ;爱她贤淑: 关睢之洁,不陷邪非 ;热情地赞扬她: 察其所履,世之鲜希 ;为她的社会地位不平而惋叹: 金生砂砾,珠出蚌泥。叹兹窈窕,散在卑微 ;同时也为由于门第相隔而不能结合深感痛楚: 寒雪缤纷,充庭盈阶。兼裳累镇,辗转倒颓。昒昕(晓明)将曙,鸡鸣相催。饰驾趋严,将舍尔乖。矇冒矇冒,思不可排! 感情是真挚的,表现了人情与封建礼法的矛盾撞击。
如此题材的作品在汉赋中可谓惊世骇俗,绝无仅见,甚至招来卫道士的谴责,如当时的张超就写了一篇《诮青衣赋》,讥其 文则可佳,志卑意微 ,因此愈显难能可贵。
(2)赵壹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人,与蔡邕同时代。
为人高才狂傲,秉性耿直,被世俗所不容,但不屈服。灵帝光和年间,曾因名望,十次被公府延聘,却皆不肯就职,终老于家。
赵壹的赋流传下来的只有两篇,即《穷鸟赋》和《刺世疾邪赋》,均载于《后汉书》本传。《穷鸟赋》为咏物抒情之作。因其倨傲耿介为世俗不容,屡次获罪,几乎被杀,由于友人救助才得脱免,故写信致谢。在信中深感不能畅所欲言,于是就作此赋,托穷鸟以自喻,用文学的形式表达世道险恶,自己横遭迫害的满腔愤激之情,以及对友人的由衷感戴。全篇才一百字,用规整的四言连骈而下,却似信笔挥成,通脱自如,绝无雕凿,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如写穷鸟的走投无路: 毕网加上,机阱在下;前见苍隼,后见驱者;缴弹张右,羿子彀左,飞丸激矢,交集于我。思飞不得,欲鸣不可,举头畏触,摇足恐堕。内独怖急,乍冰乍火。 这虽然表现的是个人的际遇情怀,但确也写出了当时正直之士的普遍处境。
《刺世疾邪赋》在仅四百余字的篇幅中,对黑暗腐败政治的揭露抨击,其尖锐激烈直截了当,在整个汉赋中都是无与伦比的,尤其引人瞩目。赋一开始,就将批判的锋芒毫不含糊地指向了自 五帝三王 以来迄今一切封建末世: 德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 而只能愈演愈烈: 春秋时祸败之始,战国愈复增其荼毒;秦汉无以相逾越,乃更加其怨酷。 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根源即在于统治者 宁计生民之命?唯利己而自足! 其深刻犀利,实为一般惯于恪守正统思想的士大夫所不能及。继之又通过反复对比,对种种丑恶现象进行了公开曝光:于兹迄今,情伪万方:佞谄日炽,刚克消亡。舐痔结驷,正色徒行。妪■名势,抚拍豪强;偃蹇反俗,立致咎殃。捷慑逐物,日富月昌。浑然同惑,孰温孰凉?邪夫显进,直士幽藏。
而这一切又都由于 实执政之匪贤 , 近习秉其威权.那么不贤的人如何能执政?宦官近习又如何能秉权?说到底还在于 九重既不可启 !
这样就层层深入地活画出了具有东汉末世时代特点的从舐痔拍马的谄佞,到掌握大权的执政、宦官,再到昏庸皇帝的那种 法禁屈挠于势族,恩泽不逮于单门 极端腐败的政局。因此,他义无返顾地表示: 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非存。 与之毫不妥协地抗争,愤怒激越的感情,直如火山喷发,震人心魄。与思想内容相协调,此赋一改堂皇典雅而为疏朗明快。尤其在最后,颇具独创性地以两首在文学史上有重要价值的优秀五言诗作结尾,更增强了艺术上的清捷简劲。
《刺世疾邪赋》的出现,表明了汉末抒情小赋已经迅速发展起来,并以强劲的艺术活力,令人信服地取代了僵化的大赋,而跃居于赋坛主体地位。
(七)汉赋的价值、成就及其嬗变的根本原因
汉赋作为两汉四百年间文学现象的主体,其本身客观存在的重大价值是不容忽视的。这种价值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
第一,汉赋是我国古代文学从自在、自为向自觉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最早脱离先秦文学不同程度地附着于音乐歌舞的状况,率先成为以文字为唯一载体、纯语言艺术为特征的文学品种,从而在文学史上掀开了不再借助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立的文学创作新时期。其意义的巨大、影响的深远,就文学本体的发展而言,不啻于革命性的变化。
第二,汉赋是这一历史时期审美意识不断丰富和提高的具体体现。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势必冲破传统的相对封闭的自我,对多姿多彩的客观世界投入更多的关注,精神需求、审美意识也逐渐趋向多元化。而汉赋则正是这种文明进步在文学上的物化。它将先秦时以《诗经》、楚辞为代表的文学创作重在内心情绪的感发,延展到对外界事物形象的艺术再现,从注重美政、美德,扩大到包括自然美在内的一切客观美的追求,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愉悦性情的需要,从而对使文学的艺术功能更趋完善作出了贡献。
第三,汉赋是后世津津乐道的两汉文章之盛的主要体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风采。正是汉赋,以前所未见的浓笔重彩,形象而细腻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首次呈现的享誉世界的辉煌景象,不仅艺术地描绘出当时诸如自然山川、都会城邑、宫观园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