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人方面的教育目的,同社会方面的教育目的,
类别:
其他
作者:
王统照字数:15690更新时间:23/03/02 14:23:14
以上信笔写来已费工夫不少,我知道你们若看时也要将你们的宝贵光阴费去一些。我的大意思是如上所说,不过随便写的,实在是“拉杂”得很。还请你们见谅。至于所说的话,也不敢以为是没些“瑕疵”,而且必有许多不合的地方。好在我们不须客气,这又不是“经世大文”也不需重要的。
你们如能再切实的与我讨论,或是极严密的批评,我更是喜欢盼望的。
剑三
一九一九年十月十八日
一九一九年十一月一日《曙光》第一卷第一号
美之解剖
壮美与优美
美者,超乎言语动作之灵妙的事物也。美学者,研究超越人生生活欲望之对象,而关于人之精神的学科也。夫人生理想不能仅限于生活之局部,而自有其神妙玄灵之真善的意识,故应山川而兴感;见日星而为文。倦鸟还乡或动故乡之思,而白云飞荡则有思亲之涕。他若徘徊废墟,摩娑旧物,则忽生兴亡之感慨,思古之幽情。凡此生活以外之物事,其变幻游翔存留遗迹,亦何与于吾现世人生之毫末,而丧志怡情。较之一己生理的激动为尤甚者,何也?是即敝屣生活之欲望,而触敢其自然的性灵,一旦因外界之变更,遂致手足舞蹈、啼笑悲欢而不能自主,忘神气,堕形骸,亡利害之端,泯是非之迹,放诸四海而皆准,行之百世而勿违者也。知此者,庶可与言美学。
心理学家言,人有大我小我之别。所谓小我者,盖基于生活欲望而立言;而大我,则我之精神的我也。详而言之,其理至随。然从可知美之为物,非小我之所能载,以小我徒能满足生活的欲望故;若大我,则既为我之精神实质,自能抱一成纯而居乎尘垢之外,以陶,以冶,以遨,以游。欲知人生美的观念之所由始,舍大我其谁归耶?
美之观念既明,可进而言优美与壮美。
壮美
吾人所观外界之事物,至为繁夥,其广大无限之现象,即所以引起壮美感觉之由来。其中于人心也,不可方物,不可端倪,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量之所涌,无可以因限度。是量,即外延之壮美。而其感人之力,即为内包之壮美。是二者,为自然力、精神力之所寄托,故壮美可表列如下:
(一)外延之壮美。外延之壮美,概为通常现相之量的感引,可分为空间与时间二者而论之。
所谓空间,壮美者,其例繁多,是为美的现象中最显著昭明之点。如云霞之灿辉,星月之光色,巨大之山,渺茫之海,广原之无垠,星云之烂熳,皆为空间壮美之昭昭者。盖此可以为一般伟大自然物之代表故也。
黑暗亦壮美要素之一。盖黑暗之像足以代表威严、静肃、恐怖、畏敬诸概念,如空山无人之夜则道心生,萧寥森严之地则神宇悚是也。然黑暗之为物,未可以全部归之壮美中。盖黑暗之壮美,以天然者为限,若人工者多非其例。
时间者,开往古,迄来今,悠远永久,无始无终者也。故时间的壮美之概念,亦继续存在,无间断缺少之虞。盖时间的壮美,为圆周之形,直观之量,固无限定者也。然时间的壮美,亦须藉空间的壮美而存在,无空间斯无时间矣。空间者,人生之横剖面,而时间则其纵剖面也。二者相调相剂,相来相往,故形成壮美。于人人生活欲望之外,是其强大之度,盖可知矣。昔英诗家华次阜氏(Wordsworth)有诗曰:“少小所惊异,垂老不变易;心理若变易,余心乃忧悒。”可谓释时间、空间之意义,不辞而解。夫二者之于壮美,亦犹是也。故有古以来之古物陈迹,皆足使人兴无穷之美感也。
(二)内包之壮美。是为力之壮美之别名,盖与外延之壮美有形式精神之别故也。内力之壮美,基于主观的感情;而外面之壮美,则属于客观的感情。盖造端于智的方面与情的方面之间,发而与纯然由于外铄者,迥然不同。是可分为自然力之壮美,(即外延及内包之壮美)精神力之壮美,二者皆可谓为内包的壮美也。
自然力之壮美。此自然力之壮美,与纯粹的壮美亦不能无几许之异点。此种壮美,由于外延的现象,结合以知识其物自然力的意识,及自由必至之自然法则,以符于人生之精神的自由观念之力。为飞流之落瀑、耀明之闪电之类是。夫当自然力感人直观之时,既以专一精神的自由加以思虑,而此种精神力,亦非如他种纯粹精神力同。诚以凡属于自然力之壮美感觉所由起,皆以现在之直观为限故耳。
自然力之壮美,就其梗概言之,为朝旭方升、斜阳散影时,崇严丰丽之美其一端也。
精神力之壮美。上所述自然力之壮美,半为外界现象之所接触,半为自由观念之所感发。而精神力之壮美,则纯为主观考察之结果,使人生其高尚之情绪,而为开启心灵之秘钥。盖壮美之为物,虽由外界而及于我身,而前者为我身对外界而起之无限感想,以引其壮美之情;后者,则超然立于有碍有限现象之外,自事其心由意识,而获得美之观察者。故精神力之壮美,简纯言之,则存在于威严。夫威严,固人生道德中之一意义,人类之向上进化精神的、道德的理想之赖以挥发,则精神力之壮美,固有不可忽视者。盖惟有心思纯洁、道德坦白之人才,其可以能使世界文化之日进而靡已。否则,精神上先有点污,则思想受其无形之桎梏,发之于言论,施之于事业,果能改进人类之文化否?是可无待赘言者也。由是可知,养成吾人之精神上的清洁,识所当务,而其惟一之道,则以精神上之壮美,而为疢疾之攻。较之法律宗教之为力。非可同语者,若是乎?则欲斩人类道德的威严之持守,精神的壮美其为其惟一之针砭与?
其次则藉威严之壮美,以谋人生之奋斗,以祛除其烦恼物。然后我之意志,我之理想,乃能迅进无违焉。以自己之精神,而除内外障碍者有二:
对世界、国家、社会之障碍而起之奋斗;
对于自己之障碍而起之奋斗。
壮美之作用,与其内容,已具如上述。然其为物,于吾人非必有严丽之观、尊重之念者;或且于吾人生活上有矛盾之事迹,意志上有破裂之行为者,亦具有壮美之性质者。要之,则视其现象而有所别耳。
优美
优美之分类如下:
形体之优美中有二:为运动体之美及静止体之美。运动体之优美,有有生物、无生物之二种。无生物者,——风动树枝,动物之静的运动等是,但激烈之运动(如狂风暴雨之吹动树枝类)则属诸壮美也。
人体之美的概念,分为女子之优美,与男子之壮美。盖女子身体特有之运动,即优美也。——然当儿时,无论有两性之别与否,则为共有之优美。
运动体之优美,无论其形式、态度之何若,要以波动的运动为其要素。
静止体之优美,较前者尤有高尚之观念。即以其物体之形状,统各部之结合,而显其审美之要点。如人目为曲线之变化,而寻出其调和运动,此最为美的快感之所由起,——裸体美亦其适例。优美亦可分为由自然的,及精神的二者所表出。
自然的表出之优美,如快愉恬静之风景、自然之笑容、水波不兴之池沼,月光之惨淡等。无论其为主观的、原因的,皆足以生高尚之观感。
精神的优美,盖由于精神上所启发之美感是,与自然的表出者有异。即伴于吾人意识而发出者,灵思所符,如影向形。凡沉静之音乐;不尚激壮之诗歌,以人工而成之影刻、绘画,足以于寂静幽闲之中,而为之优美,皆由人之精神所反应者。
若依此等之精神,(指优美言)由男子而显出时,谓之博人之叹美,勿宁谓生惹人感动为近,盖以真之优美,固难于表现故也。故以男子至成长时,以之与同年之女子较,而女子则多优美之显著,此盖男女各个之性的发现,而非可强求矫作者也。一般男子之性格,多蕲为生存之争取,为运命而搏战。若夫女子则多欲以其高洁之思想,而谋势力、意欲等之消灭。斯则其天然之道义(女之意气地……名誉心),殆为本能之所驱遣,而莫能自已者耶?以是以异性之关系,于美之二种,乃有所倚重焉。
夫以美学之区分,验之事物,既有天然之歧点。而观诸表现人类理想、行为之剧曲,盖亦有明显之倾向。故悲剧者为壮美之极点,而喜剧则为优美之极点。以悲剧之结果主旨扮演多为惨苦哀烈,易使人激动奋发之人情与事实;而喜剧则反之。
滑稽为一时的现象,而悲剧则永久的,而中于人心。夫人生之真正面目,多从愉快而达于悲观之地位。斯诚无可如何之事也。
夫美之种类,多分为威严、丑、滑稽、悲惨之四者,今以隶之于壮美与优美二者中。则威严、丑可属之于壮美,而滑稽、悲惨,则可属之于优美中。
今以英国二大诗家Byron氏与Goldsmith氏之诗各一段录之,以终此篇。能辨二氏写景怀情之作用理想不同,斯其壮美与优美之区分可以涣然冰释矣。
Byrons the Iales of Greece the mountains look onemotthonaond moto-thon looks on theaea; and Museing there an hour alone, I dreomd that Greece might still be free; For standing on the Perricrs' grove, I could not deem my self a slave。
Goldsniths the Feserted Villoge there, as I post with careless steps and alow, the mingling notes come softened from below; the swoin respa-sive as the milk-maid sung, the sober herd thot lowed to meet their young, the no sy geese thot gobbled óer the pool, the playful chield in just let loose from echool, the wotch-boys voice that bayed the vhis pering wind, And the loud lough That spoke the vocont mind—
一九一九年十一月一日《曙光》第一卷第一号
美育的目的
《曙光》第一号,我曾于通讯里边讨论美育问题,因为当时说得琐碎,不能十分显出美育的真义来,所以我再作这篇《美育的目的》去申论申论。
什么是美育?
人类是有感觉有理性的动物,所以一切外物的印象,传达到身体上的官能,便立刻使人的精神起一种变化。“鸟以鸣春”,“虫以鸣秋”,也算是物性的自然,为什么人听了那种鸣的声音,便有怡乐和悲凄的分别呢?花啊,树啊,云霞啊,山水啊,凡是眼能看耳能闻的,这些感触,本来和我身体上没有丝毫关系。为什么声和色和时间空间一切的变化,都能启发我的灵性,惹起我的哀乐,使我自己不能作主,去随了身外的东西为转移呢?这是一种什么威权的使令呢?根本说一句,便是感觉和理性的能力。感觉和理性,在人身上有容纳选择的力量去对付外物,是人人所必具的,因为人人所必具,所以外边的事物,能引其天然的情绪思想,以表现人类的本能。
什么是美育?详细说起来,实在不是三两句话能够说得清楚。若从简单说,便是利用人类本能的冲动,以超于物质对象的美的教育,去启化涵濡他,使人类的教育,达到完善的目的。教育的极轨,也不过使世界上的文化,日日增高,人类的幸福,日日向上。海尔巴脱(Herbart)是近世的教育大家,他所著的《教育学》(Science of Education)有云:“真正之教育,完全无缺,盖教育必有其目的,无目的非真教育也。无目的之教育,非以心理学为基础者也。”海氏乃是主张以伦理学定教育的目的,心理学定教育的方法的,既是教育必以心理学为其基础,而心理学中分为三大部,就是知情意,知情意的极轨,便是真善美。真和善诚为启发知识、锻炼意志的秘钥。然而若要使情绪优良高尚,却独有用美育去养成他,别也没有其他的好法。感情是人类不能缺少的,没有感情,就是知力、意志十二分发达,也没有可以调剂融洽他的东西,人类本能的效力,也要消失。虽说感情是有善恶两面,但所以要美育,就是去发达善的一面,借以将真善达到完全的地步。我们终日里忙忙碌碌,求学业增进,求世界文明向上,虽说要利及人类,但都是先求自我的感情畅适。自我的感情既已畅适,而知力增高,意志表现,当然是随着前进的。最近蔡孑民先生曾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文中,有一段说:“用美术的教育,提起一种超越利害的兴趣,融合一种画分人我的僻见,保持一种永久平和的心境。……”这便是美育最适合的一种原理。
人类的美育
教育为人类特有的生活,而美育尤为人类所独具,因为美之为物,既是超乎物质对象,就绝非人类以外,其他动物所可有,各动植物己身的美,为天然的美,非美的教育所养成。人类的美育,The Arsthetic Education of Man为Schiller氏,所创的话。他的意义,实能包括美育二字,没有剩义。因为美术既是为人类感觉,理性中所特创的东西,为人类脱却兽性(Animality)生活以达于合理(Rationality)生活的桥梁。舍此以外,人便没有其他势力能够胜这个责任。
美术是满足人类喜乐与欲望的表现,此种表现可于音乐上(Musical)、绘画上(Pictarial)或诗情的想象上(Poetic imagiantion)分出其优劣、异同。即照这几种说,绝非其他动物所能有,确为人类天然的本能,是什么缘故呢?就是人类的感觉,理性,能以充分发达的缘故。以人性有感受美术的天然功用,所以用美育去涵濡教养他,一面引诱他的性格,使之日即于高尚优良的地步,一面去消灭他的精神上的点污,思想上的烦闷,使其天性尽情挥发,到了光大至善的时候,那么人类社会还不是一片极乐土吗?最大的技术实能表出最大的势力遍于人生,而美育尤为一切美术生活的纲领,能充其全力以普及于世界。
好好的人类,为什么要有战争的事实?为什么要有猜忌恨恶的性情?一切众生,又为什么必定有人我相的差别,种族阶级的区划?到处说文明,为什么社会上的罪恶,一天一天的多?时时倡进化,为什么人道仍然黑暗?若说人性是善,那么恶事是怎么来的?若说人性不善,将来世界的沉沦,如何救援?这到底是何原因?总而言之,就是人类的美育,未能十分完成,人类的感情,未能优美调和。所以人的品行、天性,都为外来的物欲所遮蔽,到处里“小我”的意见,不能化除,公正良美的本能,不能“光被世界”。由此看来,美育对于人生,是何等重要!人类的美育,应该如何提倡!
美是利己的?还是利人的?
美育既为教育的切要问题——像我以上之所说的,然而根据此处,却发生了一个疑问:美的生活是利己呢?还是非利己呢?美之能引启人类天然灵性,就只使自己能以感受美的感觉呢?还是连类和他人也有共同关系呢?关于这个疑问,我可以从一首西洋《野蔷薇》(The Wild Rose)诗的意思里去说明:作者意思是:“有芬芳的蔷薇,独生在田野中,设方我所采摘,还不如任凭风雨去摧折他的生机。又设为问话道:他独处着能安适吗?是不安适的,他是借蜜蜂的力量以传播花粉,而使其花蕊艳美。然而蜜蜂亦须吸收他的花粉,以为成蜜的资料。”这首诗的大意如此,只是认定无论什么事物的美不是预备着为己所独享的,是当贡献于大家的。就是美之成立,也须有比较而来,没有恶,焉能显出美来,没有美,又焉能显出至美来。由此可见,若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之外,则一切的美,反不如在群众之中,见得明显,无论天然的美与技术的美,创作的或享受的,皆有人我的关连。因为美既为人类性灵中的特质,而此性灵与外物又相关至切,就中外物与我身相关之最切要的,就是我以外的人。设若将最有价值的雕刻品,建筑物,放置在撒哈拉大沙漠里头,或是在北冰洋人迹不到的地方,那么他本身美的价值乃等于零。又譬若独居荒岛,却天天去作极超妙的诗歌,极谐和的音乐,虽自己有时觉得愉快,然而没有他人的批评和他人的感受,美的限度,终于有限。所以“乐与人同”,美的限度才可扩大,我有美感贡献于人,人有美感也以与我相诱相感,没有停止,这样美的价值越发可以增高,人类向上的生活,也就可以渐次高尚起来。所说非己身生活的愉乐(Unselfish Joy of life)便是这种道理。野蔷薇诗的意义也是这样。而且无论美的种类是什么,没有对象是不能成立的。没有对待的东西,又那有善恶优劣等等的分别,既没有一些的分别,又怎会知道是美或不美呢?人若纯粹认美是利己的东西,那么美之为美,还不同金钱权势是一类的东西吗?又何必去提倡美育呢?
既然明白以上的道理,就可知无论何种美的生活全是我与他人两俱相利的。所以说:用美感教育,能够借着达到真善的目的,更可以了然了!这种教育事业,绝非只为一人计的,是与社会相关的,设使世界只是一个人,要教育作什么呢?美育的目的也正是如此,不能为一个人所私利的,原是以自己的性灵启发,利及他人的。
美育的两种目的
美的教育,既为人类所独有,然此外尚有两种意义要补说的。美育还有两种目的,就是:一为心理学的目的,一为社会上的目的。
(一)心理学上的目的。美术为含有快乐意义的物事,也可说是超越一切的(Above all other)。当着美除了己身的欲望,以至于成立或是消灭,实在是种可惊叹的事。具美的目的是使我们喜悦,不是使我们饥饿(A Beautful Object makes us glad. Without the same time making us hungry)。如康德(Kant)所说“愉乐的前进”(A Joy forever)是同一意思。人人果能将这个意思渗透,确立真正的人生观,就是言语行动,或见于文字上,或发于事业上,皆无处不表现其高尚、优洁、公正。因为他能先受这些高尚优洁公正的教育,所以于“日新月异”里,能将所有的感觉理性全为美所支配,所驱使,一切恶浊的心思,邪僻的行动,不用拒绝,自可没有的。不然,就算天天去读“诚意正心”的书,说“规矩准绳”的道理,是丝毫无用的。这全是心理学上的关系,因为美是具有改换心理的势力的。所以美在心理学上的目的,是以高洁的景物,思想,教化,以达于人类之纤维,感官应之,而起超绝一切的快乐,使外物与感官相调和,感官又与情绪相调和,于是引起人性的本能冲动,而生出选择的概念。所以精神萎靡,可以使之焕发;心思郁闷,可以使之畅快,因心理上的改变,遂能改变人生,其效力如此的大,都是美的力量。虽说有时美也与其他感动相混,譬如批评一个有价值的画,同时就要问他值钱多少,或者见一建筑很好的房屋,同时愿意据为己有。但这与美的价值是无关的。至于一切美的表现,全随着静思纯粹的愉乐而生,因为美为情感的生产物,绝对不能因为激动,使之消灭的。人的心理,变化无端,所以美的启诱引导,也须利用他的优长之点,以养成人的高尚教育。这便是美育在心理学上最大的目的。
(二)社会上的目的。美在社会上的目的,大约可分两种:即一在灵性与宗教上,一则在经济上。我们有时听到强烈高度的音乐(Strong or Uplifting Music),可喜可赏的绘画(Painting)雕刻(Sculpture)演剧(Acted Drama)与文学(Literature)或其他一切美的事物,都可以借着增高社会同情Social Sympathy的感觉。社会同情的力量,非常之大,能以将人的理性、感觉,随与俱化,不能自己制止。或者有时以美的主观,无论在天然的或技术的里头,以真实安慰的力量,使人堕入宗教的生活,虽不是美育的终极目的,然也可见美在社会上的效力之一斑了!
至于美的表现与其生存与经济上的效用,更是繁多普遍。不论在家庭或社会上所接触的,这些事实,实在不可胜计。因人类分别美和不美的差别,不是什么很难于区分的事。譬如有形式极适合的一处好房子,他处也有一处建筑不宜的房子,两相比例,美恶的分别,很容易见,美恶既见,则我们经济上的选择,也易于决定,从善去恶的感情,人人所同有的。经济的效用,也就由此可见。若不适合的事物,不止在物质上我们是以不经济的眼光去看他,就在精神上,也有很多的损失。所说经济的目的是:无论什么事物,不调和的痛苦,实在给我们留下许多不快的感觉,然欲使一切能够调和,便是美的最大作用。一有调和,而经济的目的也可达到。譬如将美的经济的道理引用到一般琐屑事务上,如悬挂画片,整饬家具,置放桌几,整洁盘餐,有园林须收拾清洁,树枝灌木应该如何去修理,院子啊,房舍啊,草地啊,都须使他有优洁美丽的次序。就是一个篱笆,一段墙的布置,也须使与美度相合,即下至于一帽一领的细务,皆处处与美相关。所以无论什么事物,他的颜色(Color)、声调(Sound)、状态(Manner)皆须匀称适合,使人一见一闻都能生出调和(Harmony)的感想来,那么美的意念,自可容易有得。我上面所说的,不止是物质上的爱好,也确乎与人精神上有要紧关系。因有经济上的功效,而美的真正表现,也在其中,即美育的目的,也由此可以明晓。
以上两种目的,皆与美育有相通的关联,虽说不能分得十分清楚,但心理上的目的,是较重于精神一面,社会上的目的,是较重于物质一面。总说一句便是:欲求思想或事物的调和,以达到真美的表现,而合于美育最后的目的。
结论
现在中国的美育缺乏,实是非常可虑的事!蔡孑民先生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文里,说得也算痛快了!我作这篇文字,也是稍微说说美育的要紧,愿教育家或是研究教育的人,都不要当作这是一件不急之务。快快起来研究,提倡,怎么施行,借此将可怜污浊的中国社会完全改造方好。
一九一九年十二月《曙光》第一卷第二号
美性的表现
无论研究哪种学问,必要先将他的特性(Characteristic)观察明白,然后着手方可寻出个端绪来,不至误会错解。所以研究文学的,必要知道文学的特性是什么?研究数学的,必要明白数学的特性是什么?先要有了对于某种的基本观念——就是某种学问特性观念——而后方能理解他的作用,精求他的道理。
美是近世的一种科学。他的特性是什么?他的特性怎样可以讲得出剖解得出?这是很大的一种疑问,也是研究美学的第一要着。所以我不避自己的浅见,将美性的表现大略的叙出,便可明白美性是什么?他怎样可以讲得出剖解得出?我虽说得不能十分完全,然而若先有这点基本观念,对于美的研究上,却有些小补。
美性意义的分类
美性意义的分类,若详细说起,不论从纵的方面,或横的方面,一一解释出来,很为繁赜,若从纲领处指明,也不过三种,便可包括无遗:就是客观上的(Objective),主观上的(Sub-jective),功用上的(Functional)。
本来美的内容(The content of beautiful)和他的意义的分类,所以能够表现出来,不外凭借着美术上的重要品。就是绘画、雕刻、建筑、诗歌等事物。然而在这里边却可以分出两种的关系来,就是有时属于有形的和客观的(Concrete and objective),有时又属于人性的或是主观的(Per-sonal or subjective),在这些美性中的美术,确有极大的功用,可以的确表现出来。
(一)属于客观的。在绘画、雕刻、诗歌诸种有美的意味的事物里面,都能现出一种个性来,这种个性有真实或想象(Real or ideal)的作用。就若诗歌咧,美术咧,都能表现出一种人性,如年老、年少、爱情、友谊、希望、幸运、愁烦、争论、战争、情感、胜利、和平、宗教的感觉,捐弃,热望,以及一切人生上的思想情绪,没有一桩不可以显出来的。最能表现出的著名诗歌绘画,如《塞姆则拉司的胜利》(Victory of Samothraces)雷姆勃兰达的《他自己的画像》(Rembrandt's Portrait of Himself)《打破家庭的束缚》(Breaking Home Ties)《昔司顿的夫人》(The sistine Madonna)以及达威德格雷的(Davia Grays)《荫里》(In the Shddow)阿利司迈奈耳的(Alice Meynell's)《弃捐》(Renouncement)还有其他许多绘画诗歌可以找得出来。
关于这类诗歌,就在中国也可找得出,不过中国诗歌被古典,格律,束缚得异常严密,不是天才,即难完全表现真正美性出来。其实如杜甫的古风——《石壕吏》一类的,白居易的《琵琶行》一类的诗,也有几种情感——如愁烦,希望,战争,诸如此类的人生观念,也可以表现出来。至于那些无病呻吟淫哇滥调的著作,都终不能梦见。若说到绘画上,我虽对于中国过去的绘画,没有十分精确的研究,然而中国多半是摹仿抚临的出品,很少凭着自己的天才,去发挥真正人生观的美的客观出来。所以我敢大胆说一句话:就是由中国诗歌中还可“沙中拣金”,可以找得出美性的客观,若想着由绘画上去找啊,那可真是“凤毛麟角”了!
本来诗歌这类的美术,是完全人性的表现,而美性又是诗歌等美术的完全表现。有这两种表现,交互错综起来,便把一个美性客观,发挥无遗,可惜人都不能细心体会罢了!
黑格尔(Hegel)有句话是:“美术者,观念表示于感觉者耳。”但是这个观念,从哪里表示出来?人为什么就会能感觉到这种观念上?这便是美性由客观显示感觉到人的神经纤维里,于是美的观念乃得完成。美术所以于人生有最大的效力处,就是由客观性的表现和人的感觉调和,不然,只主观上的美性,没有对象,又焉能将人类的感觉,发挥得出呢?
(二)主观上的或是人性上的。(A)在这类中的美性,是完全以人为本位去表示出来的,就是诗歌,绘画,这类美术品的个性的形式,可由人的思想感觉上表明出来。所以一种景物,不是仅仅从天然的客观上便能单独发见,还要由人的意思上去融合指点,方可表现。譬如说日光或阴惨或抑郁和愉乐以及其他的表现,虽要有客观,也全是随着主观为转移的。因为不论有什么天然或非天然的事物,在我们闻见想象里发生出美性的观念,必须加以主观上的剖解,己身的批判,方可断定他是否适于我心意上的感觉。所以明月和风的良宵,花香鸟语的春朝,以及美术上的珍品,诗歌中的妙作,若是教心思烦闷的人遇着,仍然是消释不了他的主观上的忧愁,解脱不了他己身的束缚。虽说美能调和感化人的性情,改变人的思想,但也总须先能改正他的主观方可。至于主观的美是怎样可以表现得出,我先于下面引一个例子来说明。
得威司(Arthur B. Davies)有一幅名画叫作《小儿与海》(The Boy and the Sea)。他这幅画里边有一个童子坐在海边上,凝视海湾。于是这位画家,便将这个童子所看见的,画在他的画里。在右边左边都有一大块的景色,都是模糊不清,在画前的空地中,有潮汐的水,和水的情象。再远处便现出霞色和蛋白色来,这个距离中间的颜色,便是暗淡朦胧不容易辨别了。又有怀特满(Whitman)所作的《总统林肯的葬埋赞美诗》(President Lincoln's Burial Hymn)是完全充满呜咽的著作。像诸如此类的美术品,全由美术上的主观发挥来的。由这等经验,真正接触到主观的地步上,能够将美性表现和客观的景物调和。(B)不论在哪种客观上——如舞台的布景,绘画,诗歌,器具,机器,什物等的,全可以由他们的想象,支配到人的生活的全部。
设若人性的方式,由他自己的呈露或是反射出来的美术上的表现,是由少年的念想形状里面动作出来的,至如其他的智慧,也在心理上很与少年的情形相接近。因着世界上美的支配,即所以供给这个时机的价值。由此可见,凡是美术的生命,全须有少年的精神。必要如此的原因,就是因为美的生命便是少年的生命,讲到美性的主观上,这是很可注意的一点。
我们于此,又可以举个例来:当着收获田中棉花的时候,是很美观的,但不是单独为的花上颜色,或雪色的花绒,好看,却是因他于人的动作,和人的生活上,都有关系的。所以想到勤劳,希望上,在这个耕耘哪,堆积哪,收成哪,制造哪,若干层项里头,便可以用他来做成衣服,衣服便是美丽的标样和辛劳的报酬。在作工的时间,有成千成万的人去忙碌,而且有不可计数的金钱,去消耗在雇资里,这是为什么?究竟的意思,就是为食物,衣服,庇护,教育,文化和精神的回复,所以才去收成去制造他。棉花的功用,既可作牲口的食物,又可制成油去给人应用,又能作植物的滋养料,将他放在机轮中,移动旋转,便由此可以发生出最大的效验来。虽说这是一件极小的事,然而确能将他的美性表现辨认得出。像这类事物,非常之多,虽看去似乎平常,其中却括着很大的美性。若从主观去一一考察批判起来,那么,就所谓“森罗万象”,全是美的存储的箱匣,也全被美的包括。美术品诚然有美的价值,有美的功用,就是自然的风景事物,也没有不是含着美的意趣的,只要人能从自己主观上去领略,便可得到其中的趣味。
西洋有首歌词,名字叫他《古老橡木的吊桶》(The old Oaken Bu-clket),这首歌若照美学的批评看起来,不是单独为着他挂在墙上,便去赞美他,乃是因为有种很亲密的表现,被着作人的童心发现出来的。又有一张绘画,是一个家庭的写生,其中有个古式的火炉——有猫的黑色半面现在墙上,有只犬却伸展他的足趾在那边,又火上现出苹果般的颜色,炉中的火声,正慢慢响动,——这是完全一幅美的境界,然却不是因为单独由诗情里叙出,且可以见出是一种什么生活的关系哪!所以无论哪种想象一到客观上面,便须表出他有种什么兴趣和什么生气,然后这个美的能力也可以见得出。譬如一种树,不过能作山林中人的燃料,或者可作鸟雀的居室。但是有时在人的生活上或意趣上,能以从他的颜色,形式上,又加上些美的观念。这些景物,在山峦,河流,谷岸,森林,飞泉,幽径里,若要留心,便可时时寻出,全要关乎各人的主观的视察力是怎样?便可以得到美性的表现。
如何鼓舞现在的教师,叫他知道去用力怂恿他的学生,可以在美丽中将我们这个古旧呆滞的世界破掉,就宛如一夜的严冻,被早上的阳光去消化净尽呢?若不知美性的人,恐怕不能对答。
主观的美性,是全仗着人性去剖解他应用他,不然恐怕只有古旧呆滞的世界,美性的世界,只在梦想中。
(三)功用上。美性既可从主观客观两面完全表现出来,自然可以说到功用上去,譬如我们初着手于建筑术的时候,必要先有个基点的观念,这个观念,是要求从形式的适合到功用上去(Adaptation of form to func-tion)的第一着既有这种计划,然后可以得到格式(Styles)和文饰(Drna-ments)的效果。不过形式和功用,是要永久作为建筑美术的一个创始基础。所以建筑术上这二种意义能够满足,于是以形式的适合,可以达到有功用的目的。关于这种观念,却互有同异,就如一所希腊的寺院是低于地平线,而哥德(Gothic)的礼拜堂,却是尖顶直立的样式,他们的构造,是各有他们的意义,即令推及其他用具上,或别的事物上,都永不会有差误的。由此可以见得出,建筑上必先有美的功用,而后可以说到其他的文饰格式。
又如一把椅子的功用,原来是为安坐人的身体,然而用手臂推他,也可以回转过来。这种椅子,到现在很是通行的,然而也是费过多少修改,才能供给这样便利的形式于人。如同衣服咧,或一切的美术上的东西咧,是一样的。到近来这类椅子,改革的对于人的生活上,异常便利,舒服,安逸,可以旋转自由。这全是为维廉毛礼司William Morris所创造的,所以这类椅子,也用他的名字。但是照目的上说椅子的意义,是要凭着美的客观上,怎样去满足他的功用。
关于衣服上美的真实功用,也是这样,——于此便可以引一个确证来,纽约克有一个女帽店,曾有几句话是:“很多的帽子,可以进来,可以出去,但是技术是前进的。”(Hats may come and hats may go, but art go on forevey)于此却又引起一个疑问来是:“技术是不是真的前进?”(Has not art usually gone)这种观念,是很容易明了的。所以帽子美的价值如何,全倚着他的功用上的卓越,作为程度标准。由此更可证明:凡是格式和装饰没有不是以调和Harmonize方可表现出真正的美性来,方可定得住他己身美的价值,所以无论那种物质上的美,若表示出他的意义来,须先知道他的功用。
比较以美术上的应用,而有较高的程度的,我们可以在形式的适应到功用上面,能以自然发现他的美的意义:例如榆树,他可有个作建造的美的观念,而且其他树木的实用,也都是如此。小的枝干哪,摇动跳舞的粗枝哪,一簇一簇的叶子哪,这种树的样子,至于橡树、松柏、野胡萝卜、苹果、橘树,他们却各有一个个性,而且表示各个的特别性质,全是由他们的功用上见出来的,所以这些天然的美,都是由美术上去支持他。为什么我们见了蛇、虫一类,以及乱草却觉得有美的弱点呢?因为我们是从我们自己的伤害上去评判他们的缘故,也就是没有美的功用的缘故。
由以上诸种例子看起来,便可知道美性的功用,实是特美的客观引着到美的主观的一个介绍品。凡是无论有用无用的天然景物,或人为景物,能够有美性的主观和客观的,他实是有他的一种特别功用。我写到这里想起一个证据来,就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这两样天然的景物,是有什么确实的利益于我?然而“耳遇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声色之间,须有一种不可形容的美感,可以引动人的情绪的功用。由声和色,便把人的美性主观,引到风与月的美性客观上面来。其余一切的景物,都可以想象体会得到,也是这样。
以上三类,关于美性意义的种类,便可有具体的明解。
美性意义的扩展
美是外观景物的表现,美是一己灵感的冲动,这内外两方,相激相荡,便将美性完全成立,便将美性渐渐伸展,纵的解剖,从太古以及现在;横的解剖,从我推到全世界,凡是人与物没有不是这样的。或者偏属于精神上的,或者偏属于物质上的,或者偏重在自然上,或者偏重在人工上的,所说“森罗万象”,没有不是有美的印象在的,也没有不是具有美性的伸展的。这是自然的一种意义,如在家庭的美术品,或是雕刻像啊,绘画啊,各有他们的个性和特别的表现。如一个人的照像,或是屋中的影画片或某一处风景,都能见得出这种意义的。凡是美术的工作,不论一个普遍的意义,或是简单的意义里,没有不是需要这种伸展的作用去表现的。
所以有许多绘画,是要比在家中所画的风景,格外见得宽广,就因为若没有普遍的意义,那么他所表示的,便就缩小简单了。密尔特Masse有张绘画,表示出无数欧洲的愉乐妇人,他们是很辛劳很有秩序的在田野中,这真能见得出是人的生活与情感的绘画家表象。再说到雕刻术,也有些足以代表出这种思想普遍的情况来的,如安格娄的“mane”(Angela's“Moses”)罗丹的《思想者》(Rodin's“The thinker”)劳勒达他夫的《瞽者》、《狮》(Lorado Taft's The Blind)都能有最大的功用,可以见得出美性的伸展。最后那个《狮》的雕刻,宛同尼罗河畔狮首人身的像,完全没有差别。
然而有些对于功用上的意义,譬如哥德“Lions”的每一个礼拜堂是完全表现的,和他的其他礼拜堂一个形式,一座希腊Gothic的寺院和其他的希腊寺院,是一种单纯的兴味。又如一切的形象哪,火车头的画片哪,汽船哪,帆船哪,船坞哪,停车场哪,桥梁哪,凡这类的表象,都是各从其类的。
但是有一句话是最有趣味的,便是普遍的意义,在美术上是永无穷期的,而且这种意义是容易通晓的。凡是美的艺术能够表现得出,可以存在有美的价值的,都不能脱离了这普遍二字,也可以说普遍是美性伸展的第一要义。
美性的扩展,由以上诸种引证,可以见出,所以必要引展的意义更可明了。
结论
我们研究美,既知道美的性质的种类和他的扩展,便可将美的应用和美的效果,思过大半。不过这类学问,是很优越的,我所引证叙说的,不免浮浅,这是我很惭愧的。
一九二○年二月《曙光》第一卷第四号
叔本华与哈儿特曼对于美学的见解
我时常想着将美学的秘奥,研究阐发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这个精神上改造社会的问题,所以也曾东涂西抹,作过关于美学的几篇文字,后来又想到:凡想介绍一种科学,无论为形而上的科学,或是形而下的科学——必先将他的历史和关于研究这类科学最有名的人的学说见解,先叙述出来,批评出来,然后我们对于这种科学,方有基本的概念,再从事去研究,去发见,必定可以事半功倍。就如研究文学的人,不先将各国的文学史和一切的文学著作家的著作阅读过,怎么能以了解文学的旨趣和他的趋势?又如研究哲学的人,不将希腊以迄今日的哲学史看过,将一时代一时代哲学名人的解说意见,使胸中了了,就算有天才,恐怕著书立说起来,未必完满无疵,独创新解,但是也有例外,由此可知我以上所说的介绍关于某种科学的名人学说,再从事彻底研究的话,不是画蛇添足,费力不讨好的。
美学的发达,是比较其他各科学为晚的,这也是自然的趋势。我敢说句武断的话是:有了哲学文学,方能生产出美学来。因为美学确是精神主义和物质主义的结晶品——这话若要解释起来,是很长,因其不在本文范围里,所以从略。包罗万端,绝不是古时头脑较简单,事物较减少时代的人,所容易组织完善的。虽说自有人类生物的时期,便也是美的发祥期,不过那时是潜伏在人的精神里,未曾有机会完全出来,独立成一种科学。到得中世纪以后,世界的物质科学,日见发达,而精神方面的文学,哲学,伦理,心理诸科,也随之继长增高。由是人的思想,也就有非常的变更。所以美学也就趁这时候,应用于各科学上,有了很大的势力。其实希腊的几个大哲学家,如Plato如Aristotle著作里的见解,和希腊的文明,埃及的艺术,何尝没有美的判断和美术品创作呢!不过那是有形式上的美术,和美的一种零星见解,若说美能成为独立的一种科学,可是在中古以后的时代。
以上所说的美学发达的由来,现今要说到美学的名人著作上来,却使我有“一部《廿四史》,无从说起”的感想,原来美学发达虽晚,然在各国却都有些人来研究他。若说介绍名人学说,是以什么时代说起?或是先说那国的名人学说呢?本来要从根本上,按着年代次序去写起,便是几十万字,也恐怕数说不清,而且也不是在杂志上,相宜登载的,我也不敢冒昧下笔。后来我想到,选择各国最负学术界盛名的几个人,将他对于美的学说,简括叙述起来,庶可使我们容易得个明了的概念。
我为什么先要介绍叔本华(Schopenhauer)和哈儿特曼(Hartmann)两个人对于美的哲学的见解起来呢?一则因为德国的美学很发达,叔本华和哈儿特曼都是德人,再就是这两个人的美学的学说,在中国未曾有人提过,或者是我的见闻不广,而他们都是很负盛名的哲学家,又对于美学有独到的见解。所以我先约略将他二人的意见叙出,至于他们的主张怎样,我还以我的私见,写在下面,就请看的人,作一个批评之批评吧!
叔本华的学说
叔本华Schopenhauer生于一七八八死于一八六○,他是欧洲近世的大哲学家。他以超越一世的见解,去解决人生的最大问题,于哲学界有极大的反响。在一八一九年发行的《世唯意识论》(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一书,当乍出现的时候,已经引动起些社会上对于他的兴趣来,后来却惹起了一些有力量的批评。他这本书的大旨是,在一面是以康德(Kant)的议论为指归,而一面可以说是他自己哲学表现的模范。这本著作的要旨,是有两种意思:
(一)世界所以能够存在的缘故,是因着我们仅能将世界的主观,归扰到我们自己身上。这些事物现相,是我们能够知道的,但是我们却不知我们自己(人)和在我们面前的东西(物体)分离的理由,人不能创造出物体来,这是唯物主义(Materialism)的界说,然而物体也不能创造人,又是唯心主义(Idealism)的界说,本来主观和客观这两种,是可以集合的,而且他们有互相的需要,又互相包涵无遗,不过我们没有知道表现出来这每种的基本知识就是了。
(二)不论如何,这种真理的第一半,是依着我们的学识能以了解的,然而那第二半却托在第二个部分里,便是意志(The second half refers to the second sphere, that of the will)。这是一种自觉的势力,从人的内部表现得出来,而全是借着选择(Valition)的作用,或就是普遍的意志(Or the universal will)可以得到真实的地步,所以物质的元素,是很有势力的,然而宇宙(Universe)的一切势力,还是发源于人的意志里。
叔本华哲学的根本主张,从这两条里,可以得个纲领的要旨,他的主张是要将精神和物质(就是他所说的主观客观)搏合为一,使他们互相结合,互相利用,彼此提携着,向着进化路上走去,然而若要得到这种地步,只借知识的力量,恐怕不能完全达到,便要以意志的势力,为世界文明的根本,去助着知识,解决这重大的问题。
以上所说,不过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与美学似乎没有相干,然而哲学是思想的泉子,况且叔本华是一个哲学家,所以要介绍他对于美学的言论,却不得不先叙说他的哲学见解,来作个基础。
叔本华所倡的意志是:除了在一类中,能以保持他的永续性,去改革他们以后的种类以外,却不能表现在相变迁的宇宙里。所以个体虽形残,种类愈繁多(The individual withers, But the race is more and more)这句话是毫没差错。原来的模形,虽然是萎残,然而他所遗留下的很多个性,能够近似他,而宇宙的种属的意志(The generic will of universe),真是永远有的。真的自体力量,也就是个原型的观念,在一切永远的个体,能以近似便可以说他们——指许多个体——是美,又以直觉的力量,能以美术上去得到。所以叔本华他是着眼到物体的生命里(Sees into the life of things)他将客观,注入在他的深思考虑里头,有一个唯一的见解是:世界上一切物的狭小个体的我,是终归于尽,而在世界上的美里面,却能寻得出一个大我来。
如上所说这种美的现相,所以得到的缘故,既不是由知觉的理解,也不是因着从科学上的会悟,更不是由于一切理性的进行,全是借着直觉(intuition)的力量,将物象认识到美上去。但这个直觉的了解,虽是物象,却不是永久不变的样子,惟有一个个性和他那种属原型,是没有什么差违的,这便可以说是物的概念。这种概念,不是被我们注重在他的利用处去说,是注重他在他的本身(物的本身)特别的“自我满足”(self-sufficietness)。不过我们有这种美的直觉,乃由于意志的精力所发,所以欲望的停止,是注重在对于物象的明瞭正确,而将人对他的一切关系,能够完全达到,能够达到美的部分,便是他的永远生存的部分。怎样能达到?是从第一次的自我消灭,又以美术上的功能获得一个最优良的效果,他的狭小的个性,便得超越而前。必要经过这样程序,而真正的美,乃得完全表现。由此可见在这样的程度里,无论怎样好的美,而意志必要从智慧里分判出来,方可能以独立,供用他那种选择的功能,而且人的欲望,必为非人的理性(impersonal reason)的精力所压倒。有这种势力的是谁?所以美术家的工作,便可作他自己的人性标准(Personality rams),“故天才的作品,不必是有利的事物,虽是无益,却能见出他自己的高贵的表现,因他自己而存在。”这两句话,是有重大的意味!
以上约略所述,便可见出叔本华对于美的判断的梗概。他还在其他的著作中,关于美的见解也有:如在《美与美学之心理学》(Meta physik desschöonen und Acsthetik)这些书中,但是他的最重要的见地,却在《世唯意识论》这本书里。
哈儿特曼的学说
在德国关于美学的著作,讨论到主观上有更大的显著和兴奋的,没有比得上哈儿特曼(Eduard Von Hartmaun)。一八六八年在他二十七岁的时候,他曾发表他的著作《无意识哲学》(Philosophic des Unbewussten)哈儿特曼的主义是:将黑格尔的逻辑——或说是唯心的理论(or docrine of “the idea”)——和叔本华的意志说相调和起来,成一个单纯——但是不知觉的(Unconscious)——的世界元素(World-essence)的合作机能(Coordinate functions)也是世界的最后原理。哈儿特曼他的无意识的旨意,是可以应用到其他一切问题,如心理学上(Psychological)生理学上(Pnysiological)伦理学上(Etnical)宗教(Religious)美学(Aesthtic)皆可以借着他独创的新理,去说明去解释。
他所作的这本书,第二编第五章的《美的评断与美术家制作中的无意识》里,他的叙述意见,曾归依到历史上的两种学派,而有举出反对的意趣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