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时间底教训

类别:其他 作者:闻一多字数:1411更新时间:23/03/02 14:23:38
  阅读指导   《时间底教训》,是闻一多因“时间”而引起的一些思索,并从中生发出了人生的信念,是为“时间的教训”。   太阳射上床,惊走了梦魂。   昨日底烦恼去了,今日底还没来呢。   啊!这样肥饱的鹑声,   稻林里撞挤出来──   来到我心房酿蜜,   还同我的,万物底蜜心,   融合作一团快乐──   生命底唯一真义。   此刻时间望我尽笑,   我便合掌向他祈祷:“赐我无尽期!”   可怕!那笑还是冷笑;   那里?他把眉尖锁起,居然生了气。   “地得!地得!”听那壁上的钟声,   果同快马狂蹄一般地奔腾。   那骑者还仿佛吼着:   “尽可多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   那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   诗情的触发是在“一日之计”的早晨。太阳那耀眼的光辉也幻化成了一股强大的生命之力,它强劲地“射上床”,把梦与过去一同驱散。亢奋的诗人极目远眺,心中兴奋不已。这时,远远的稻林里,一遍鹑声传来,大千世界、宇宙万物都生机勃发了。   于是,“时间”也幻化成了生命运动的上帝,他以微笑的面孔汇入了这欢乐的海洋,诗人大受鼓舞,双手合十,向“时间”乞求,“赐我无尽期!”诗人盼望这种生命力旺盛但又毫无烦恼降临的时刻能够无限地保持下去。但无尽期的“梦境”倏然消逝,“时间”的微笑也立即改变了性质。最后,“骑者”的训诫颇有哲理性:“尽可多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那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这其实就是诗人在历经快乐──失望之后的一点人生自勉:人生的充实与快活只能在不畏艰难的奋斗、抗争之中,来自于自我的创造,即使是痛苦,也自有一份创造的快乐,那种贪图一时的舒适而不知进取的梦境是多么的平庸和无能,并且在本质上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10章 二月庐   阅读指导   为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号,是从古至今中国文人的喜好之一,书房的雅号往往寄托了作家的兴趣、志向和追求,“二月庐”就是闻一多为湖北浠水老家的书房取的别名。闻一多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每年暑假都回到老家,在家中埋首苦读两个月,“二月庐”由此而来。诗人对“二月庐”的记忆和想象充满了传统文化的色彩。   面对一幅淡山明水的画屏,   在一块棋盘似的稻田边上,   蹲着一座看棋的瓦屋──   紧紧地被捏在小山底拳心里。   柳荫下睡着一口方塘;   聪明的燕子──伊唱歌儿   偏找到这里,好听着水面的   回声,改正音调底错儿。   燕子!可听见昨夜那阵冷雨?   西风底信来了,催你快回去。   今年去了,明年,后年,后年以后,   一年回一度的还是你吗?   啊!你的爆裂得这样音响,   迸出些什么压不平的古愁!   可怜的鸟儿,你诉给谁听?   那知道这个心也碎了哦!   闻一多青年时代求学于清华,在这所留美预备学校里读书,闻一多的兴趣点更多的集中在传统文学和传统文化,读诗写诗论诗,是他乐此不疲的事。回到二月庐,手执书卷,在山光湖水的掩映下,诗人更从容地埋首自己所喜好的古籍。闻一多在“二月庐”读得最多的是中国的历史、古代的诗歌,他对传统文化的痴迷从《二月庐漫记》中可窥见一斑。   可是二月庐的生活并不是与世隔离的,西风送来的外面的信息,给诗人内心平添了无形的烦恼。尽管浸润在传统文化中的诗人并不排斥接受外面的世界,钟爱传统文化的同时,西方文化中的一些内容同样吸引着他。可是他所挚爱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质疑的命运。诗人将心情投射到燕子的身上,燕子的歌唱无人愿听,诗人的心情无人理解。至此,整首诗的情感已然发生转变,前面部分的温馨和宁静消失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孤独借燕子这一形象得到抒写。   《二月庐》有对故乡书房的怀想,有青年闻一多对他一生挚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白,也有处在思想变动时代的困惑和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