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搔痒
类别:
其他
作者:
周作人字数:6568更新时间:23/03/02 14:30:20
周栎园著《书影》卷四有一则云:
“有为爬痒廋语者,上些上些,下些下些,不是不是,正是正是。予闻之捧腹,因谓人曰,此言虽戏,真可喻道。及见杨道南《坐坐爬痒口号》云,手本无心痒便爬,爬时轻重几曾差,若还不痒须停手,此际何劳分付他。焦弱侯和之云,学道如同痒处爬,斯言犹自隔尘沙,须知痒处无非道,只要爬时悟法华。栖霞寺云谷老衲曰,二先生不是门外汉。予谓二公之言尚落拟议,不若廋辞之当下了彻也。”《北平笺谱》卷一载淳菁阁罗汉笺十六幅,末幅画一人以爪杖搔背,题词云:
“上些不是,下些不是。搔着恰当处,惟有自己知。”这里不是谜语,说得更为明白,意思却是一样,未必真能喻道,或者可以作学与文的一个说明罢。梁清远著《雕丘杂录》卷十七,啬翁檠史中有一则云:
“人之于学虽根器不同,要须自证自悟始得,靠人言语终落声闻。故程氏云,不能存养,只是说话。而佛氏亦云,自悟修行不在于诤。吾夫子云,朝闻道。亦自闻耳,不待人也。故曰,说食不饱。”普通常引《传灯录》里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二语自多风趣,但搔痒之喻更为直截明了,自证自悟,正是如此耳。俗称议论肤泛为隔靴搔痒,又笑话中说胡涂人搔同卧者腿至于血出,都也说得有意义,盖如世人所说,痛可熬痒不可熬,痒得搔是大快乐,而过中又与痛邻,其间煞费斟酌也。《太平御览》三百七十引《列异传》云:
“神仙麻姑降东阳蔡经家,手爪长四寸。经意曰,此女子实好佳手,愿得以搔背。麻姑大怒,忽见经顿地两目流血。”神仙发怒固然难怪,蔡经见长爪而思搔痒,虽未免不敬,却也是人情。曹庭栋著《老老恒言》卷三杂器条下有隐背一则,文云:
“隐背,俗名搔背爬,唐李泌取松樛枝作隐背,是也。制以象牙或犀角,雕作小兜扇式,边薄如爪,柄长尺余,凡手不能到,持此搔之,最为快意。有以穿山甲制者,可解癣痒,能解毒。”据《格致镜原》五十八引《稗史类编》转引《释藏音义指归》云:
“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削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背脊有痒,手不到,用以搔爬之,如人之意。”又《云仙散录》中有陶家瓶余事一则云:
“虞世南以犀如意爬痒久之,叹曰,妨吾声律半工。”以如意为搔背具颇有意思,虽然一般对于如意的解说并不如此,如屠隆著《考槃余事》卷四文房器具笺云:
“如意,古人用以指画向往或防不测,炼铁为之,长二尺有奇,上有银错,或隐或现。近有天生树枝竹鞭,磨弄如玉,不事斧凿者,亦佳。”又游具笺衣匣下云:
“匣中更带搔背竹钯并铁如意,以便取用。”可见如意与爪杖分而为二。宋释道诚著《释氏要览》卷中云:
“如意梵云阿那律,秦言如意。指归云云,故曰如意。诚尝问译经三藏通梵大师清沼,字学通慧大师云胜,皆云,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皆执之,状如云叶,又如此方篆书心字故,若局爪杖者,只如文殊亦执之,岂欲搔痒也。又云,今讲僧尚执之,多私记节文祝辞于柄,备于忽忘,要时手执目对,如人之意,故名如意,若俗官之手板,备于忽忘,名笏也。若齐高祖赐隐士明僧绍竹根如意,梁武帝赐昭明太子木犀如意,石季伦王敦皆执铁如意,此必爪杖也。因斯而论,则有二如意,盖名同而用异也。”诚公所说大抵是对的,有如高僧或是仙人手执拂子,成为一种高贵法物,但其先本只是蝇拂耳,在俗人房中仍用以赶蚊子,儿时见有批棕榈叶为之者,制甚古朴,实胜于马尾巴也。讲经时的如意今已不见,搔背竹钯则仍甚通行。日本寺岛良安编《和汉三才图会》卷二十六爪杖下云:
“案爪杖用桑木作手指形,所以自搔背者,俗谓之麻姑手。麻姑,仙女名也,《五车韵端》载麻姑山记云,王方平降蔡经家,召麻姑至,年若十七八女子,指爪长数寸,经意其可爬痒,忽有铁鞭鞭其背,以此故事名耳。”麻姑手读作Makonote,今音转为Magonote,可解作孙儿手,或与老人更为适切,但其原语盖出于麻姑,古今解说均如此云。北平市上今亦有售者,竹制如手状而多有六指,虬角制者稍佳,但所谓化学制造者品终不高耳。此物终古流行,可知搔痒之亦是一急务也。《释氏要览》卷下论剪爪引《文殊问经》云:
“爪许长一横麦,为搔痒故。”此意甚可喜。释家戒律虽极严密,却亦多顺人情处。《礼记·内则》中记子妇在父母舅姑之所的规矩,有“痒不敢搔”之语,殊令人有点为难,想起王景略辈时更不禁深为同情也。
附记
吾乡茹三樵著《越言释》二卷,卷下有乖脊一条,即是释痒字者,其文云:
“曰乖曰脊,皆背也,而今人谓痒曰乖脊,以痒不可受而背痒为尤甚也,所以背痒谁搔,汉光武至形之诏旨,为能极人情之至。然头痒而曰头乖脊,脚痒而曰脚乖脊,未免失其义矣。或曰疥脊也,凡牛马驴骡之属多疥其脊,即传所谓瘯蠡者。或又以疥终不可以为乖,则又以乖加,今字书有字,则愈求而愈远。又痒亦作癢,其实只是养,《诗》言中心养养是也。古人往来通问必曰无恙,恙者病也,或曰恙者虫也。然物不病不痒,不虫亦不痒。蛘,搔蛘也。”茹君以易学名家,著有《周易二闾记》等十余种,唯不佞最喜此《越言释》,曾得乾隆原刻,又光绪中啸园葛氏刊巾箱本,据杜尺庄道光中原序知当时尚有家一斋公刊本,即葛氏所从出,惜未能得。以背痒释俗语乖脊之义,很有意思,唯越语亦有分别,搔痒云搔乖脊,若呵痒则仍曰呵痒,故乖脊与痒是两种感觉,此在别的地方不知如何分说也。二十六年八月三十一日再记。
案,梁山舟《频罗庵遗集》卷七有《不求人铭》三首,即咏爪杖者,此名亦自佳,但少风趣而有头巾气,不及如意远矣。编校时记。
谈过癞
近日报上载广东消息,云官厅派军警捕癞病人,钉镣收禁。那时我有点忙,虽然觉得这条新闻很好玩,却没有剪存,现在已无可查找,想起来大是可惜。后来听说有人去电反对,似乎事出有因,一面又报告说正在筹十四万元建造麻疯院,那么又是查无实据了。到底怎样我们也无从知道,不过社会上总是很热闹,大家有了谈资,何妨就谈谈呢?中国人对于病与药似乎不很有正当的常识,但是关于这些的奇异的轶闻却是记得不少,讲到癞病也是如此,所以这回看大家顶爱谈的便是过癞的故事。四月二十七日《实报》的“美的新闻”栏的文章题曰“麻疯传遍粤中”,其文云:
“粤省最近麻疯症流行甚烈,有人主张仿照西洋取缔劣等民族办法,一律处以枪决,律师叶夏声曾经通电反对,有假令父母染此种病,为子者亦将坐视其枪毙欤?粤中人士对此问题聚讼纷纭,大有满城风雨之概。粤主席吴铁城下车伊始,主张以人道立场,科学的精义,审慎设法,尽心疗治,刻正延聘专家着手筹备中。
据闻粤省麻疯所以盛行者,系因该地气候湿热,岚瘴蒸郁所致,闽省亦有此病,但不及粤省之蔓延。此症男女均有,至相当时间全身拥肿,奇痒难熬,驯至于死。其传染也,饮食方面绝无关系,然男不传男,女不传女,必异性始传,又必交媾始传。设有一麻疯女子交接无麻疯症之男子经过十人以上者,该女病必全愈。粤中俗谚有云,疯女不落河。(河指珠江言。)粤中勾栏妓女多在船上操业,所谓旖旎春色满珠江,二八珠娘艳似花也,如有麻疯病之女,船家则不许入船,设有疯病男客与无疯病妓女交合,则此妓必成为疯女矣。吴铁城现已组织麻疯疗养院,慈悲菩提,甘露遍洒。”
对于这篇文章不想说别的,只注意这里边的一点,即云癞病必异性始传,以及疯女可以将病传给男子而自己病愈,这事有一个术语,叫作过癞。这过癞的传说大约是古已有之,不过我寡闻又健忘,不能穷源竟委的说出来,只能就手边的书里抄出一二以为例证。康熙庚辰屈翁山著《广东新语》卷七人语中有疯人二则,其第一条云:
“粤中多疯人。仙城之市多有生疯男女行乞道旁,秽气所触,或小遗于道路间,最能染人成疯。高雷间盛夏风涛蒸毒岚瘴所乘,其人民生疯尤多,至以为祖疮,弗之怪。当垆妇女皆系一花绣囊,多贮果物,牵人下马献之,无论老少估人率称之为同年,与之谐笑。有为五蓝号子者曰,垂垂腰下绣囊长,中有槟门花最香,一笑行人皆下骑,殷勤紫蟹与琼浆,盖谓此也。是中疯疾者十而五六,其疯初发未出颜面,以烛照之,皮内红如茜,是则卖疯者矣。凡男疯不能卖于女,女疯则可卖于男,一卖而疯虫即去,女复无疾。自阳春至海康六七百里,板桥茅店之间,数钱妖冶,皆可怖畏,俗所谓过癞者也。疯为大癞,虽由湿热所生,亦传染之有自,故凡生疯则其家以小舟处之,多备衣粮,使之浮游海上,或使别居于空旷之所,毋与人近,或为疯人所捉而去,以厚赂遗之乃免。广州城北旧有发疯园,岁久颓毁,有司者倘复买田筑室,尽收生疯男女以养之,使疯人首领为主,毋使一人阑出,则其患渐除矣,此仁人百世之泽也。”乾隆中李雨村抄录《新语》中文为《南越笔记》十六卷,刻入函海中,卷七有疯人一则,与上文全同,唯删去末八字耳。道光庚戌陈炯斋著《南越游记》三卷,卷二有疠疡传染一则,亦是讲癞病者,文云:
“东南地气卑湿,居人每有疠疡之疾,岭外呼为大麻疯。是疾能传染,致伤合家,得之者人皆憎恶,见绝于伦类,颠连无告至此极矣。广潮二州旧有麻疯院,聚其类而群处焉,有疯头领之。其中疯人有一世二世三世者,疯头以次为之婚配,毋使紊,三世者生子,其疯已绝,遂得出院,谚所谓麻疯不过三代也。疯人面目拥肿,手足溃烂,见之令人欲呕,疯女则颜色转形华润,外无所见,往往华容靓饰,私出诱人野合,无知恶少误犯之,传染其毒,中于膏肓,不旋踵四肢奇痒,尽代其疯,而疯女宿疾若失,转为常人。道光辛丑英夷犯粤,调集各直省兵,湖南来者凶悍不法,粤民切齿,阴遣疯女诱与淫荡,于是溃痈被体,死相踵者过半,余多阵亡,获归者不数十人。”光绪丙子陈子厚著《岭南杂事诗钞》八卷,卷五有《卖疯》一首云:
“桃花莫误武陵源,卖却疯时了夙冤,也是贪欢留果报,迨回头已累儿孙。”注云:
“粤中大麻疯传染三代。有是疾妇女每求野合,移毒于人,谓之卖疯。《两般秋雨庵随笔》载珠江之东有寮曰疯墩,以聚疯人,有疯女貌娟好,日荡小舟卖果饵以供母,娼家艳之,啖母重利迫女落籍。有顺德某生见女深相契合,定情之夕女峻拒不从,以生累世遗孤,且承嗣族叔故也,因告之疾,相持而泣。生去旬余再访之,则女于数日前为生投江死矣,生大恸,为封其墓,若伉俪然。番禺孝廉黄容石玉阶作歌纪其事。”这里最妙的却要算许壬瓠,他在光绪癸未著《珊瑚舌雕谈初笔》八卷,卷一中有过癞一则云:
“道光中年广东林仰山观光贰尹莅斯土,时有范上舍以事相见,叩以广东有过癞之说确否,林力言无之,斥为荒诞,当时人谓范盍将吴青坛《岭南杂记》凿凿可据者证之。案记云:潮州大麻疯极多,官为设立麻疯院,在凤皇山上,聚麻疯者其中,给以口粮,有麻疯头治之,其名亚胡,衣冠济楚,颇为饶富。人家有吉凶之事,疯人相率登门索钱索食,少则骂詈,必先赂亚胡求片纸粘门,疯人即不敢肆。院中有井名凤皇井,甘洌能愈疾,疯者饮之即能不发,肌肉如常,若出院不饮此水即仍发矣。入院游者,疯头特设净舍净器以款之。其中男女长成自为婚匹,生育如恒人。疯女饮此井水而姿色倍加光丽,设有登徒犯之,次日其女宿疾爽然若失,翩然出院,即俗所谓过癞也。登徒子侵染其毒,不数日须眉脱落,肢节溃烂而死。然则林公当时何必讳言,抑亦不自知耶。余则曰,林范两失之,范于官长毫无避忌,而林当婉讽其不恭,庶几自惭鄙俗焉。后见《说郛》载过癞云:癞虫自男女精液中出,故此脱彼染甚易。若男欲除虫,用荷叶裹阳纳女阴中,既输泄即抽出叶,精与虫悉在其中,即弃之,精既不入女阴宫中,女亦无害也。若女欲除虫则未详。想林贰尹范上舍于此种书或皆未之见耶。”
我找到的材料实在太少,虽然抄起来已经觉得很多了。在这点材料里我们可以看出第一这有一个很长的传统,从清康熙三十九年至民国二十六年,这其间足足有二百三十七年的光阴,可是这过癞的传说一直存在,虽然说得互有出入而其神奇则一。前二百年可以说是无怪的,庚子年还有白莲教的义合神兵之役,一切那可深求,近三十年似乎有点不应该了。在这时代中国岂不是一个复兴的民族,正将改造旧有的文化以适应现代的需要的么?那么至少关于生活最切要的事情总当加以改进,如医即其一。不佞于中外医道都无关系,说起来却不免有一种感慨。中国与日本不同,不是由本国医生自发研究,由玄学的旧法转入科学的新法,所以只有前后两期而无东西两派,乃是别由外国医生来宣传传授,结果于玄学的中医外新添了科学的西医,于是两方面对立至今,而民间因为西医的费用太大,中医的说法好玩,江湖派的郎中乃被尊为国医,不但主宰人民的命,还连带的影响到文化界去,直接间接的培养着许多荒唐思想与传说。所谓过癞即是一个好例。一八七九年(清光绪五年己卯)汉生发见了癞病菌以来,癞病的性质情形已都明了,虽然仍觉得可怕,却已完全失掉了神秘性了。据说日本现在公立私立的癞病院共有十四所,可见这种病人也还不少,可是我不曾在文字上或口头听到这类奇谈,以浅陋所及也不知道在古时有过癞之说,那么这好像只是中国所独有,这岂不更是奇哉怪哉么。
我于医学完全是门外汉,但是我觉得在我们贫弱的常识里关于医—包括生理和病理的一部分实在是必要,无论如何总俭省不得。癞病这东西,好像芒果似的,在市面上少碰见,似乎不知道也无关宏旨,但在要谈过癞问题的时候知道一点也好,因为这样便可以辨别此说之是否真实。据医书上说,癞病是属于皮肤病项下,病菌已发见,其发病由于直接传染,不由遗传,故三代之说不可信。癞菌潜伏期颇长,或云数月或云数年,不能确知,在皮肤感觉异常以至发生红斑之前无从知其生癞否,故屈翁山所描写的数钱妖冶虽文词颇妙而事实可疑。病菌常在皮下,唯亦蔓延各处粘膜等部,交接自属传染之一妙法,但未必限于异性,如梅毒亦是如此。把自己的病由交接传染给别人,其结果只是加添了一个病人而已,自己不能就此痊愈,这也可以用梅毒为例,癞不能单独过得去也。民间相信有法术医病,纸上写“重伤风出卖”,裹一钱弃置路旁,或写“风眼出卖”贴墙上,我就曾经遇见过,在我未必买了回去,而那位卖主大约也仍旧伤他的风以至自己就痊,盖法术自法术而病自病也。若是传染病而肯牺牲色相以出卖,则买者自当不至空手而回,卖主的结果却还是一样,病菌殆如聚宝盆,用之不竭,又如俗传打油诗所云,此物亦是卖了依然在者也。总之癞病只是一种恶性的传染病,因为现在还没有找出疗法,所以特别觉得讨厌,古人称之曰恶疾,倒是顶不错的,他的传染径路由于直接接触,也与别的有些传染病并无差异,传染之有入无出亦正是一定的例,此乃无可疑者,若那些奇异的传说虽或出于古人的大著,或有软性的情趣,为大众所珍赏,但荒唐无稽,与事理不合,为真实计固当加以订正,即以随笔文学论亦无足取,其唯一的用处殆只在于留供不佞写笔记之资料而已。
前几年有外国人写一本书论中国的国民性,说中国人念念不忘两性之事,即如吃笋盖即为其有所象征云云。妙语解颐,似有心病者,一时传为笑柄。这人的笋说不佞实在不敢赞一辞,不过中国人对于两性之事有点神经过敏这倒似乎并非全是虚假,例如过癞传说就是其一。这一个故事为什么那么津津乐道的呢?自本地的屈翁山以至外江佬,自康熙以至现在,据许壬瓠说则《说郛》中已有,因为无从查原书,暂且不算,难道是陶南村自己说的么?这个原因大约第一是香艳,而第二是离奇。据说除斯替文生是例外,没有女人不成小说,这本来也是平常的事,中国的例未免倾于太过,盖常由细腰而至于小脚也。谈奇说怪亦是人情,中国又往往因此而至破弃真实,此诚可谓之嗜痂不惜流血矣。见人谈冬虫夏草引近出《中国药学大辞典》,举植物学上学名,而仍云西人说误,根据乾隆辛亥徐后山著《柳崖外编》卷二所记云:
“交冬草渐萎黄,虫乃出地蠕蠕而动,其尾犹簌簌然带草而行。”以为这的确是冬虫而夏草。以故事论柳崖的确说得好玩,若说事实不但草系寄生已经查明,即用情理推测,头入地尾生草之虫不知如何再钻出来,冬天草枯而蛴螬似的虫乃能蠕蠕爬行,均有讲不通之处,今者中国药学者乃不信菌学书而独取百余年前的小说家言,此无他,亦因其神奇可喜耳。我读近代笔记,见讲掌故颂功德者已是上乘,一般多喜谈妖异说果报,不禁叹息,觉得关系非细,却无挽救之法,近二十年普通教育发达而常识与趣味似无增进,盖旧染之污深矣。一两年前国内忽有科学小品的声浪发生,倒是一种好现象,至少可以灌一点新鲜空气进来,可是后来这声浪不知为何又消沉下去了,科学小品有没有出过几册我也无从再去打听,如不是为的流行已经过去,有别的招牌要挂了,那么大约也因为大众不需要的缘故吧。总之中国不会有这宗科学小品,仿佛是命里注定似的。医学者不出来写关于癞病之类的说明文章,确是比不佞更是既明且哲也。二十六年四月二十九日,于北平苦住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