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诀 一、浮

类别:其他 作者:李时珍字数:25917更新时间:23/03/24 09:57:01
四言诀 一、经脉与脉气 【脉乃血脉①,气血之先。血之隧②道,气息应焉。其象法③地,血之府④也。心之合也,皮之部⑤也。】 注解 血脉①:原作“血派”,坊刻本作“血脉”,现从坊刻本改为“血脉”。 隧②:凿通山石或在地下挖洞所成的通路,叫遂道。 法③:这里作“效法”解。 府④:这里作“藏”解,即容纳的意思。 部⑤:这里作“分布”解。 此段讲经脉的生理 经脉即脉管,又叫做血脉,是人体内运载血液环流自成系统的器官。全身的气血运动,必须通过经脉的“先导”作用才能完成。凡经脉所在的地方,就是气血所到的地方,所以经脉不仅是血液流行的隧道,而且是与气息(即呼吸时所出入的气,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息息相关的。经脉在人体内合理地分布着,与地面存在的大小河流很相似,内面直接和心脏配合,外面遍布于皮肤、肌肉之间,使全身血液都得到容纳,从而便形成了整个的血液循环。 【资①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注解 资①:这里作“取得”,“获得”解。 此段讲脉气的生成 脉搏之所以能够搏动不休,主要是由于“脉气”的存在。“脉气”,可以理解为经脉本身的一种机能。这种机能不仅要获得先天之“肾气”和后天“胃气”的不断供给而存在,还要与营气、卫气互相结合起来,才是“脉气”搏动的根本。从 “脉气”的性质来讲,它的属于“阳中之阴气”。因“气”本来属阳,但脉属阴,它又存在于经脉里面,便决不是单纯的“阳气”,而有一部分“阴气”在其中了。营气与卫气均产生于脾胃,营气具有化生阴血,营养全身的作用;卫气具有保卫体表的功能。营气是存在于血液里的,所以它和阴血一块在经脉里运行;卫气是阳气的一种,所以它便揗行于经脉的外边。这样内、外、阴、阳相互作用,就维持了“脉气”的正常活动。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气如橐籥①,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注解 橐籥①:(tuoyao)音(陀药)。风箱。 此段讲“胃气”①和“宗气”②引导血行,经脉随气运动的道理 注释 胃气①:“脏腑之气”之一,并认为胃气是“脏腑之气”的根本。 宗气②:是由吸入的阳气和水谷精微之气混合而成,具有推动呼吸和循环功能的作用。 经脉本身不能自己单独的运动,一定要随着“胃气”和“宗气”的运动才能运动。经脉随着“胃气”、“宗气”运动的道理,可以概括为“阴经”、“阳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脉属阴,气为阳,阴脉阳气配合起来,便发生无休止的运动。阳气的运行,有似风箱的鼓动作用,经脉中血液受到阳气即“胃气”和“宗气”的鼓动,便会掀起波澜,上下来去,往复无穷地循环着。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此经属肺,上系吭嗌①。脉之大会,息之出入。一呼一吸,四至为则②。日夜一万,三千五百。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注解 吭嗌①:(hengyi)音(航益)。喉咙。 则②:原作“息”。 此段讲“寸口”诊脉的意义及呼吸和血行的关系。 全身正经十二经脉,每一经脉都有可以切诊脉动的地方,为什么一般都单独在手太阴肺经脉所在的寸口部位诊脉呢?手太阴是肺脏所属的经脉,它上从喉咙下连于肺,是诊断各经脏气的要道。全身的营气、卫气以及吸入的天阳之气都在肺腑会合,因此,肺经脉所过的“寸口”部位,便能反映各经脏气的盛衰变化。其所以叫做“寸口”的原因,主要是这个部位全长一寸九分(同身寸,即以本人身体某一部分的长度,作为测量本人体表某部的长短度的标准。例如:以中指中节两侧横纹头之间的距离定为一寸,用以测量本人手、足、背、腹各部的长短宽窄,便叫做“中指同身寸法”。),“口”是出、入、往、来的意思,因而便把这个部位叫做“寸口”。正常人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古人计算在一天一夜里共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血液在经脉中流行,一呼一吸大约前进六寸,在一天一夜里约共流行八百一十丈。这呼吸数字与现在的统计颇有出入,正常人一昼夜的呼吸数约为二万四千至二万六千息。不过,一息脉来四至,基本上还是正确的。 四言诀 二、部位、诊法 【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寸口无脉①,求之臂外,是谓反关,本不足怪。】 注解 寸口无脉①:本句至末句,原无。今据第十部分“真脏脉绝”首四句的意思改编增入。 此段讲寸、关、尺三部的区分。 开始诊察脉搏的时候,让患者伸出手臂,掌心向上,很自然地平摆着,首先看准掌后高骨隆起的地方,这就是“关脉”所在的部位。“关部”的前方为“寸部”,属阳 ;“关部”的后方为“尺部”,属阴。医生覆手取脉,先把中指头准确地按在“关部”,前后两指尖自然地落在“寸部”和“尺部”的部位上,这时便可以进行仔细地切按了。有少数在“寸口”部摸不着脉的搏动,却在手臂外侧,即“ 寸口”的上方,可以摸到脉的搏动,这叫做“反关脉”,有的一只手“反关”,有的双手“反关”,属于一般生理现象,用不着怪异。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居两尺部①。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救。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注释 居两尺部①:本句后,原有“魂魄谷神……”等八句,涉及迷信,固删. 此段讲三部分主脏腑以及男女脉象差异。 脏腑气机的变化,都可以在“寸口”反映出来,并各有它的一定的部位。如:左手“寸部”属心,“关部”属肝(包括胆),“尺部”属肾(包括小肠、膀胱)。右手“寸部”属肺,“关部”属脾(包括胃),“尺部”属命门(包括大肠)。这是左右手六部分主脏腑的一般说法;但还有另一种说法,左手寸部叫“人迎”,凡属外感表症都在这里诊察;右手寸部叫“气口”,凡属内伤里症都在这里诊察。这种说法源于王叔和著的《脉经》,后世医家因得不到临床验证,多不表示同意,因此,这里只存作参考。此外,在《内经》里称结喉两旁的动脉叫“人迎”,左右手三部脉都叫“气口”,这是古人从全身诊脉的方法之一。《脉经》还把两手“尺部”叫做“神门”,专在这里诊察肾阴、肾阳的变化。肾阴肾阳强,主身体健壮,肾阴肾阳弱,主身体虚衰。如果两手“尺部”的脉都没有了,说明肾阴肾阳十分衰竭,是病情严重的表示。至于男女异性,阴阳各有盛衰,反映在左右两手的脉搏亦略有差别。左为阳,右为阴,男子阳气偏盛,当以左手脉稍大为顺;女子阴血偏盛,当右手脉稍大为好。再把“寸部”和“尺部”相互比较,寸为阳,尺为阴,男子阳气偏盛,当以寸脉盛尺脉弱为宜;女子阴血偏盛,当以尺脉盛寸脉弱为宜。如果两者相反,便说明是有病变了。 【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①。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注解 消息求寻①:这里的“消息”,作体察解释。 此段讲“七诊”与“九候”两种诊脉方法。 诊法中有所谓“七诊”的,即浮、中、沉、上、下、左、右七种诊脉的手法。浮取能观察有无外感表证,中取能观察脾胃机能的变化,沉取能观察有无内伤里症。上,指寸部;下,指尺部。左即左手,右即右手。诊脉时既要上下相互比较,也要左右相互对照。运用“七诊“手法来体察病情、寻找病因。这样,对疾病的观察分析就较全面了。诊法中还有所谓”九候”的,即在寸、关、尺三部,每诊一部时,都必须经过轻手浮取、稍重中取、重按沉取三种手法,每用一种手法时,都必须候到脉搏五次以上的搏动。一只手分做寸、关、尺三部,每一部又分做浮、中、沉三候,“三三得九”,这就叫做“九候”。候,仔细观察的意思。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踝①。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人所在,不病者否。】 注解 踝①:音跨(kua),现一般读作“怀(huei)”。足跟前两侧隆起的圆骨。 此段讲从“寸口”观察全身病变。 在“寸口”观察全身病变的方法是:凡属胸隔以上至于头顶的疾病,都可以在“寸部”观察。凡属胸隔以下至脐以上的疾病,都可以在“关部”观察。凡属脐以下至足跟的疾病,都可以在“尺部”观察。左半身的病变还可从左手三部观察,右半身的病变还可从右手三部观察。所以能够“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左以候左,右以候右”,就是因为“病随所在”的缘故,也就是说某一部分有了 病变,脉搏便相应地在寸口的某一部位上反映出来;某一部分没有病变,相应地寸口的某一部位的脉搏,也就正常,并不发生什么变化。例如:左胁疾疼痛,左关脉便现弦或紧,这就是“病随所在”;右胁正常,右关脉也就没有不正常的变化,这是“不病者否(即“不”的意思)”。 四言诀 三、五脏平脉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①,浮沉之间。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沉,沉而长弦。肾脉之沉,沉实而软。脾胃脉来,总宜和缓。命门元阳,两尺同断。】 注解 中州①:这里的“州”作区域解释。中州,即中部的意思。 此段讲五脏正常脉象,都可以通过浮、中、沉三候来观察。浮部可以观察心和肺,沉部可以观察肾和肝。浮与沉之间,也就是中部可以观察脾和胃,但这都是从大体上来说的,仔细分析,还各有所不同。心脉的浮,浮中显得大而散,就是指尖稍微着力,便觉得脉体粗大;再稍着力,便觉得脉冲体阔大软散。肺脉的浮,浮中显得涩而短,就是指头稍微着力,便觉得脉冲的搏动带有滞涩的感觉;再稍着力,更显得脉有一种短促的感觉。肝脉在沉中出现,不仅脉形显得较长,还具有张力较大的弦象;肾脉也在沉中出现,但有壮实兼软滑的感觉。至于脾和胃的脉象,总以不快不慢、和缓为上。第二部分《部位、诊法》的第二段曾说:“肾与命门,居两尺部。”即是左尺部候肾,右尺部候命门。但后世医家的经验认为:命门部位本在两肾的中间,大体上虽然分了左右,实际命门中元阳的盛衰变化,在左右两尺部都可以判断出来。 【春弦夏洪,秋毛①冬石②。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③。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注解 毛①:这里作“浮而轻虚”解。 石②:这是作“沉而有力”解。 病生于内③:本句后,原有“春得秋脉,死在金口,……,等四句,根据五行生克推算死日,是唯心的,故删。 此段讲四时平脉。 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对于人体是有一定的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为了适应它,必然要随时进行调节,来维持健康。这种调节作用,在脉搏上同样有所反映。春季阳气渐次上升,脉搏相应地张力较强见弦;夏季气候炎热,脉搏相应地来去充沛而见洪;秋季阳气逐渐衰退,脉搏相应地轻虚浮软而见毛;冬季气候严寒,脉搏相应地沉潜有力而见石。在一年四季里,无论见到弦脉、洪脉、毛脉、石脉,只要都带有一种和缓的脉气,这就说明是身体健康,正常脉象的反映。相反,在弦、洪、毛、石不同的脉搏中,都出现了太过而强实的情况,一般是外感,邪气有余的病变;如果在弦、洪、毛、石中出现了虚弱细微的脉气,大多是内伤,属于正气不足的病变了。总之,无论是诊察四时脉也好,或其他疾病的脉搏也好,最根本的就是要诊察脉搏中是否有“胃气”的存在。脉中有“胃气”,就是脉来“有神”。所谓“有神”,就是脉来和缓。例如:脉虽微弱,却是搏动均匀,这就叫做“有神”、有“胃气”,这就说明身体的正气还存在,病变虽重,仍易治疗。如脉来无“神”、无“胃气”,说明正气已极度衰竭,应当加以注意,不可稍有疏忽。 四言诀 四、辨脉提纲 【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这则。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①,数即热证。转迟转冷,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天有阴、阳,风、雨、晦、明②。人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之浮,则为表症。沉里迟阴,数则阳盛。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 注解 数①:(shuo)音朔。即“快”。 晦、明②:原作晦“冥”,今据《左传》:“天有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过则为灾。”改作“晦明”,晦,是黑夜;明,是白天。 此段讲浮、沉、迟、数为脉的四纲。 在未曾诊察脉搏之先,医生首应把自己的呼吸调整好,在一呼一吸、气息十分稳定的时候,才进行诊脉。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来跳动四或五至,这就是正常脉搏的一般准则。如果一呼一吸脉搏跳动三次,便为迟脉,便属有寒的病变;相反,一呼一吸脉搏仅跳动到六次,便为数脉,便属有热的病变。假使一呼一吸脉搏动仅有一、二、次,愈是转变为迟,说明寒邪病人变愈加严重;一呼一吸脉搏动到七、八次以上,愈是转变为数,说明热邪病变愈是厉害了。即分清了迟、数两脉,还得分辨浮、沉两脉的特点,只有完全掌握了浮、沉、迟、数这四个主要脉象,从而分析内因或外因的病变,才更全面。外因,主要是指阴、阳(这里指四时寒暑)、风、雨、晦、明等自然界的变化。但是,这个说法已经成为历史资料,祖国医学习惯所称的外因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而言。内因,主要是指人体本身的情志变化,如: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习惯称为“七情”。其实还是由于外界的刺激而发生的。无论内因或外因的病变,都可以出现浮、沉、迟、数几种不同的脉象。外因见浮脉,多属于风寒表症;外因见沉脉,多为感冒初期,寒邪深入,紧束于里,一时不能发越的缘故;外因见迟脉,多为脏气不充,邪气留连不解的阴症;外因见数脉,多为风热伤经,邪气在表的阳症。内因见脉浮,多为精气不中,虚风内动;内因见脉沉,多为气陷、气郁,有所积滞;内因见脉迟,多为元气大虚,阴寒冷积;内因见脉数,多为邪火炽盛,阳热燔灼。但是,临床上所见到的脉象,往往都不是单一地出现,而是兼见的。例如:同样的数脉,有浮数与沉数的区分,浮数是热邪在表;沉数是热邪在里。同样的迟脉,有浮迟与沉迟的不同,浮迟是虚寒在表;沉迟是冷结在里。总之,对脉象的仔细诊察,结合症状的表现,互相参证,加以分析,便知道这个病症在表在里,属阴属阳,为风为气,或冷或热,是内伤还是外感等等,都可以了解了。于此可见脉学的道理,讲起来好象很繁杂,但归纳起来,可以把浮、沉、迟、数四种脉象概括为一个提纲,只要有了这个纲,就能引申而触类旁通了。 四言诀 五、诸脉形态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有力洪大,来盛去悠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②。芤而急弦③,革脉使然。浮小而软,绵浮水而。软甚则微,不任寻按。】 注解 悠①:(you)音优。这里作“持久”解。 芤②:(kou)音抠。脉象的一种。 芤而急弦③:原无,今加。 此段讲从浮脉的体状进而分析与洪、虚、散、芤、革、濡、微七种脉象的区别。 浮脉的形象,有似空间的“天阳之气”,轻清上浮,只要手指头轻微地着到皮肤,便可以感觉到脉的搏动,好象在水面漂浮着的木料一样,老是浮泛在上。在浮脉里可以见到七种不同的脉象,若浮而有力,脉体还显得粗大,一来一去地搏动,既极其充盛而又持久的,这是洪脉。若浮而无力,脉体虽大,却是极柔软,搏动又较迟缓的,这是虚脉。若比虚脉还显得涣漫不清楚,稍加重按就摸不着了,这是散脉。若浮而中空,外边有,中间无,这是芤脉。比芤脉更加弦急的,这是革脉。若浮而细软无力,好象绵絮漂浮水面一样,这是软脉。若比软脉还要软而细小,稍用力按,脉搏就似有似无没法寻按了,这是微脉。 【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愊愊①而强。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蛛丝然。】 注解 愊愊①:(bibi)音逼逼。原作郁结,这里作“坚实”的形容词。 此段讲从沉脉的体状进而分析与伏、牢、实、弱、细五种脉象的区别。 沉脉的形象,好比重浊的“地阴之气”,总是不断下沉,必须手指用力重按,直按到筋骨上才可能摸着它。在沉脉里可以见到五种不同的脉象。第一、比沉脉还要深沉的脉象,则必须用手指使劲推动筋骨,才能感觉到脉搏在深处隐隐约约地跳动,这叫伏脉。第二、沉而有力,来势充实,形体阔大,还兼有长而且弦的形状的,这叫牢脉。第三、比牢脉还坚实,搏动极其强而有力,这叫实脉。第四、沉而无力,既软弱如绵又极细小的,这叫弱脉。第五、比弱脉还要小,只象蜘蛛丝那么一点的,这叫细脉。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快于迟,缓才及四。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①。迟细为涩,往来极难。似止非止,短散两兼②。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注解 脉已无气①:此句后,原有“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四句,因与本段(二)、(四)相重,故删。 似止非止,短散两兼②:原作“易散一止,止而复还”。因涩脉一般不会歇止,只是稍微迟滞一下就过去了,这和“止而复还”的结脉不同。不过,涩脉却有兼有“短”象或“散”象的时候,今据《脉经》“往来难,短且散”的原文改。 此段讲从迟脉的体状进而分析与缓、涩、结、代四脉以及损脉、败脉、夺精脉的区别。 迟脉是阳虚阴盛的脉象,一呼一吸只有三至。需要和迟脉区别的,首先是缓脉,缓脉的搏动要比迟脉稍快,一呼一吸刚四至,而且它的搏动亦均匀和缓。如果一呼一吸脉仅搏动两次,这叫损脉。一呼一吸脉仅搏动一次的,这叫败脉。更有在两息的时间内仅搏动一次的,这叫夺精脉。凡是出现以上三种脉象的,都说明精气衰竭,病势已经发展到了极其严重的阶段。至于脉来迟细,搏动又艰涩困难,甚至有些象短散脉和歇止脉,但它并不歇止,只是在短暂的时刻内稍微迟滞一下就过去了,这叫做涩脉。有两种歇止的脉应予区分,一种是脉来迟缓,时而有一次歇止,歇止的间隔是不规则的,歇止后马上再搏动,这叫结脉;另一种也是脉来迟缓,但它是很均匀地歇止,并经过较长的歇止时刻,才开始再搏动,这叫代脉。所谓“止不能回”,就是说它歇止时间较长,来时也只是照常搏动,没有自行补偿的频速功能,并不是说歇止后永远不回复了,参看七言诀代脉解释。 【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①。往来流利,是谓之滑。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注解 九至为脱①:此句后,原有“浮大者洪,沉大牢实”两句,因与本部分(一)、(二)相重,故删。 此段讲从数脉的体状进而分析与滑、紧、促、动四脉以及疾脉、极脉、脱脉的区分。 数脉是阴虚阳盛的脉象,一呼一吸脉来六至。如果到了七至,叫做疾脉;八至叫做极脉;九至叫做脱脉。这都是是阴精虚损,阳热亢极病变的反映。到了九至以上,是阳气已绝的象征,所以称为“脱”。至于脉搏往来流利的,叫做滑脉。脉来左右弹动,有如绳索转绞似的,叫做紧脉。数且时而歇止,特别多见于寸部的,叫做促脉。数而坚紧,搏击有力,指下有豆粒般大一点陇然高起而摇动不休的感觉,又常见于关部的,叫做动脉。 【长则气治①,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注解 治①:指“乱”的反面,这里作“正常”解。 此段讲长、短、弦三脉的区别。 长脉是超越寸或尺的本位而有余,只要是长中带有柔和之象并不弦急的,便是正气充沛的反映。如果脉长而具有挺直的形象,弛张力亦较大的,这叫做弦脉。相反,脉不长而短,无论在寸或尺部都表现为不满足而短缩,这便属于气血虚损的短脉了。 四言诀 六、诸脉主病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症。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①。浮软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注解 劳极①:劳,即“虚劳”,又称“虚损”:有心劳、肝劳、脾劳、肺劳、肾劳,称为“五劳”。极,这是指筋极、骨极、血极、精极、气极等“六极”而言,是六种极为严重的虚损病。 此段讲不同浮脉所主各病。 每一种脉象,都有不同的形态,主要是由于不同的病变所致。临床上一脉独见的较少,往往是几种脉象互相兼见于各种复杂的病症中。例如:浮脉主要出现于外感表症,也可见于里虚不足的症候。但外感表症,多见浮而有力,里虚血弱,多见浮而无力。脉浮而迟的,多见于气虚伤风;脉浮而数的,多见于外伤风热。风寒表邪滞于经脉,多见浮而紧;风湿邪气留于肌肉,多见浮而缓。暑伤元气,脉来浮虚;大失血后,脉来浮芤。阴虚火旺,常见浮洪;虚损劳极,常见浮微。阴精虚损的,脉见浮软;气血极虚的,脉见浮散。若痰饮内盛,脉见浮而弦;痰热雍滞,脉见浮而滑。 【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畜(与蓄同)。沉牢痼①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沉弦饮②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③聚积。】 注释 痼①:(gu)音固。积久不易治好的病。 饮②:即“痰饮”或“水饮”的简称。是因风、寒、湿、热诸邪,以及情志或饮食的郁滞,酿成稀粘的浊液,积于体内为病。其清稀者为饮,稠浊者为痰。或吐咯上出,或凝滞胸隔,或滞于经络而发生种种病变。 阴毒③:病名。因寒邪深入骨髓,已致气血不能流行,凝滞经络而成,其主要症状为肤色青紫,周身剧烈疼痛,咽喉痛,继则红肿腐烂。 此段讲不同沉脉所主各病。 沉脉的出现,最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内伤里症。里症:凡属脏腑中的病变而无外感的,都属于里症的范围。二、阴寒邪气。三、各种积聚。固定地停聚在某一部位,叫做积;发作有时,展转移痛,叫做聚(参看下文《杂病脉象》第十四)。诊察沉脉,首先要从它的搏动有力和无力来分辨,沉而有力,多为痰饮和伤食的病变;沉而无力,一般多由气机郁滞所致。脉来沉迟,多是虚寒为病;脉来沉数,常为热邪内伏。沉而兼紧,以寒凝冷痛的为多;沉而兼缓,以水气(即寒水邪气)蓄积的为多。如久患冷病,沉脉之中兼牢象;如里热盛极,沉脉之中多兼实象。 阴精虚损的,脉来沉弱;湿邪痹着(停滞不行)的,脉来沉细。痹,又为病名之一,主要是由风、寒、湿三种病邪痹而而成,关节间有游走性疼痛,多汗的为风痹;关节呈固定性疼痛的为寒痹;肢节发沉,其或麻木不仁的为湿痹。这里所谓痹湿,也就是湿痹病。沉弦脉,每见于痰饮为病的痛症;沉滑脉,每见于宿食为病的积症。假如脉来沉伏,多见于阴毒和聚积不消发之剧烈吐泻的时候。 【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此段讲迟数两脉所主病症。 五脏的虚寒病变,反映在脉搏方面,多为迟脉,尤其是阳气潜伏在里,不能通达于外的时候,脉的搏动显著变迟。如果是寒凝腹痛,脉来迟而有力;如果是由于阳气不中而引起的虚寒症,脉来便迟而无力了。 五腑的邪热病变,反映在脉搏方面,多为数脉。诸如胃热上逆的呕吐、热伤神志的发狂等症的脉搏,往往都现数象。如果实热炽盛,脉来数而有力。一般疮痬,初起多为血分有热,但在溃脓以后,营血大伤,只是余热未除,脉来便数而无力了。 【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畜血,上为吐逆。涩脉少血,或中寒湿。反胃①结肠②,自汗厥逆③。】 注释 反胃①:即饮食物吞下后又吐出来。除有热之外,血虚的也可见此。 结肠②:又叫“肠结”,即肠中津液缺乏,大便秘结。 厥逆③:阳气不能达于四肢,以致四肢不温的病症。 此段讲滑、涩两脉所主病症。 滑脉是邪气内盛的脉象。如痰饮停留、伤食气滞、瘀血蓄积、呕吐气滞等,都可见到滑利的脉象。不过痰饮多见浮滑,伤食多见沉滑,蓄血的滑脉多见于关部,吐逆的滑脉多见于寸部就是了。 涩脉是精亏血少的脉象。凡是寒湿入于血中,或阴虚液涸的反胃、便秘,以及出汗过多而伤津、营卫虚损而厥逆等病变,都可以见到来去艰难,极不流利的涩脉。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浮弦支饮①,沉弦悬痛②。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注释 支饮①:痰饮病的一种。其症状为咳喘气短,胸部痞满,有轻度水肿,皮肤发黑。 悬痛②:这里是“悬饮”胸痛的简称。“悬饮”因胸胁部有水饮潴留,症见咳嗽,胸胁痛,时而呕吐。 此段讲各种弦脉的主症。 弦脉为水饮病多见的脉象,尤多见于胆和肝的病症中。脉弦而数,多为热盛;脉弦而迟,多为寒盛。在浮部见弦,多属支饮为病;在沉部见弦,多属悬饮胸胁痛。头痛因病在上,故寸脉多见弦,又称为“阳弦”;腹痛因病在下,故尺脉多见弦,又称为“阴弦”。这就是分辨弦脉的大概。 【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此段讲紧脉的主症。 紧脉的出现,主要为寒邪盛和各种痛症的反映。脉浮而紧,说明寒邪在表;脉沉而紧,说明是里虚寒痛。 【长脉气平,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浮长风痫①,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洪脉为热,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 注释 风痫①:“痫”,原作“痼”,现已统一改作“痫”,下同。风痫为痫病的一种,多因风痰而起,常突然发作,昏倒,抽搐,目上视,时发时止。 此段讲长、短、细、洪、虚、实六脉的主症、 脉来显长,是正气充沛,是正常现象,是身体健康的表现。脉来见短,多属气虚的病变;脉来见大,表示病在进展。如果脉在浮部见长,并有紧张感的,常见于风痫病;脉在沉部见短,则为宿食不消。凡气血虚少,或湿邪滞于经络的,脉来多细;凡热盛阴伤,脉多见洪大。总之,血气虚的,每见虚脉;邪气实的,常见实脉。临床所见,一般如此。 【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软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阴虚发热。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阳动汗出,阴动发热。为痛与惊,崩中①失血。虚寒相搏,其名为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注释 崩中①:即“崩漏”。妇女下部大量出血的叫“崩”;少量出血,但缠绵不止的叫“漏”。 此段讲缓、软、弱、微、动、革六脉不同的主症。 脉来和缓,本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如缓而偏大,则多见于风热病症;缓而偏细,则多见于寒湿病症。缓而兼涩,常为营血虚少的脉象;缓而兼滑,常为内热炽盛的脉象。同是细小脉,还有软与弱的区分。软而细小,是阴血虚损;弱而细小,为阳气衰竭。阳衰气不充于身,最易出现恶寒症状;阴虚不能和阳,常见发热症状。气血两虚的,容易见到微脉,但亦有种种分别。寸部属阳,如寸脉微,这是阳虚,阳虚的便恶寒;尺部属阴,如尺脉微,这是阴虚,阴虚的便发热。男子脉来微细,多见于虚弱劳损的病变;女子脉来微细,总是在崩漏下血的时候。假使阳气郁结于血分得不到发泄时,就会出现种种“动”脉,汗出不止的,寸部脉见“动”,这称为“阳动”;发热不止的,尺部脉见“动”,这称为“阴动”。例如疼痛、惊悸、血崩、便血等,两手关部脉多见“动”。惊悸,即因受惊,心跳加速,惕动不安的病变。本来就是个虚寒的体质,同时又阴邪内动,便会出现革脉。如在男子的严重精亏,女子的崩漏失血阶段,都可以见到这种由于气血虚损而又受寒邪侵袭(虚寒相搏)而致的革脉。 【阳盛则促,肺痈阳毒。阴盛则结,疝瘕积郁。代则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 此段讲促、结、代三脉的主症。 凡阳热盛极而伤阴时,多见到促脉。如患肺痈(主症为潮热、咳嗽、吐粘臭脓痰、胸痛等)、阳毒(主症状为紫斑、咽痛,甚至吐血)时常见促脉。凡阴邪盛极,或者到了固结的时期,便能见到结脉,常见于疝(即疝气痛,多为睾丸连少腹急痛,有的阴囊胀大)、瘕(腹中积块,时聚时散)、积(即积聚)、郁(郁积、有气郁、血郁、痰郁、食郁等)等症。心悸,心跳悸动不安。如果元气衰竭,到了不能持续的时候,便会出现代脉,如见于久泄浓血、元气大伤之症;或久病伤寒、阳虚心悸也能见代脉。妊娠三月,恶心呕吐很厉害,以致气机阻滞,脉气难于接续的时候,也可以见到代脉。 四言诀 七、杂病脉象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中①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尸厥沉滑,卒②不知人。入脏身冷,入府身温。】 注释 中①:(zhong)音众。感受,伤害。 卒②:(cu)同猝,音促。忽然。 此段讲卒中的脉症。 脉象就是病变的反映之一,因此不同的脉象,会出现于不同的病症中。病有阴症、阳症的区分,脉亦有阴脉和阳脉的不同。阴症见阴脉,阳症见阳脉,这是相宜的,为顺。反之,阴症见阳脉、阳症见阴脉,这是不相宜的,为逆。 突然受到病邪伤害而暴发疾病的,叫做卒中。最常见的卒中病有中风、中痰、中气、尸厥几种。 中风病,多是由于气血先虚,风邪乘虚伤害人体而成。因此,中风而见脉浮缓,浮虽是风邪的表现,缓却是正气还存在的反映,这是病与脉相宜的脉象。如果脉来坚实而急数,则为病邪太盛的征象,是中风病所忌讳的。 中痰的患者,脉来多浮滑。凡中风而见痰涎壅盛,昏迷不省的,便叫中痰。 中气的患者,脉来多沉迟。中气,属于“尸厥”病的一种,多先因情志损伤、脏气厥逆而发生,症见卒然昏倒,身冷无痰。 尸厥的患者,脉来多沉滑。凡患尸厥的,都是因于气血先虚,再感受四时不正之气,以致卒然昏厥,口鼻气微,其状如尸,惟脉搏仍然在跳动。假使邪气深入五脏,便现身凉肢冷;如仅在六腑,虽人事不省,但身体还照常温暖着。 以上中风、中痰两病,习惯称为“真中风”。中气、尸厥两病,习惯称为“类中风”。无论真中、类中,都能忽然昏倒,人事不省。但是,“类中风”是不会见口眼喎斜、偏废不用、麻木不仁等“真中风”症状的。 【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症反必凶。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此段讲外感风、寒、暑、湿诸邪的脉症。 外感病人中有风、寒、暑、湿种种的不同,它的脉象和症状也各不同。外感风邪,初期多是卫气受伤,而见浮缓脉,自汗症;外感寒邪,初期多是营气受伤,而见浮紧脉,无汗症。因为风性散发,寒性收敛,所以虽同属表症,伤于风的便脉浮缓而有汗;伤于寒的便脉浮紧而无汗。暑热的特征最容易耗散正气,所以尽管身上发热,脉来却见虚。湿邪容易闭着血分,影响到血液的运行,故脉来多细缓而滞涩。寒邪尽管属阴,但受到伤害以后,变化成为热病时,经脉来浮数较好,这是因为阳症阳脉、脉症相合的缘故。如果脉来沉、微、涩、小,是阳症见阴脉,是邪热有余、正气大伤的反映。这种脉症相反的病变,比较复杂,治疗过程中不一定顺利。凡是外感病,经过出汗以后,脉来平静,热退身凉。这是表邪已解,逐渐恢复的表现;假使既经出汗以后,热不退而反加甚,脉不静而反躁急,说明病变还在发展,在治疗时较前者要困难些。 【饮食内伤①,气口急滑。劳倦内伤,脾脉大弱。欲知是气,下手脉沉。沉极则伏,涩弱久深。火郁多沉,滑痰紧食。气涩血芤,数火细湿。滑主多痰,弦主留饮。热则滑数,寒则弦紧。浮滑兼风,沉滑兼气。食伤短疾,湿留软细。】 注释 饮食内伤①:此句前,原有“阳病见有,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上不至关,阴气已绝,下不至关,阳气已竭。代脉止歇,脏绝倾危。散脉无根,形损难医”十二句,现移至第十部分(一)后。 此段讲饮食劳倦内伤脉症。 最常见的内伤病,主要可分饮食和劳倦两种,同时还须分辨在气、在血,以及兼见痰、火、寒、湿等等的不同。因饮食而引起的内伤病,主要病变在于宿食停滞不消,所以“气口”部位(见第二部分《部位、诊位》的第二段注解。这里指右手关脉而言)多见急数而滑的实邪脉象。至于因劳倦而引起的内伤病,虽然常常是虚实互见,究应以虚损为主,所以它的脾脉总是现豁大而虚弱无力的多。凡情志变化、起居失调、饮食不节等,都能损耗正气,以致出现乏力少气、懒于言语、动作喘乏、表热自汗、心烦不安等症的,便称之为劳倦。如果气分的劳伤很严重,脉来便多见沉细,只有用力重按,才能摸到脉的搏动,甚至还可能出现极沉的伏脉,或者弱而涩的脉象,这都足以说明气分的劳伤是时间既久、病亦较深的了。伤在血分,又有出血病变的,还会见到芤脉。这都是属于虚症一类。但是,劳倦内伤的病变,毕竟还是有邪实的。如邪火内郁,则脉来多见沉实;痰饮内蓄,脉多见滑;饮食积聚,脉多见紧;阴火内炽,脉见滑数;湿邪留滞,脉见软细;水饮停留,脉多见弦;阴寒内盛,脉多弦紧;外兼风邪,脉来浮滑;内兼气滞,脉来沉滑;兼有伤食,脉来短疾(即快)。习惯称极数的脉叫做“疾”脉,或者叫做极脉。总之,劳倦病变的这些兼症,在临床上是常见的。 【疟脉自弦,弦数者热。弦迟者寒,代散者折①。泄泻下痢,沉小滑弱。实大浮洪,发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数紧涩,结肠者亡。霍乱之候,脉代匆讶②。厥逆迟微,是则可怕。】 注释 折①:这是作“折寿”解,即生命不能长久的意思。 讶②:(ya)音亚。惊讶。 此段讲疟疾、泄痢、呕吐、霍乱脉症。 疟疾患者,多出现弦脉。但因疟疾是属于寒热不和的病变,在辩认弦脉的时候,首先要分辨它是弦数还是弦迟?弦而数的为热邪盛,弦而迟的为寒邪盛,这是疟疾的辩症要领。疟疾本来多为邪实症,所以出现弦迟、弦数一类的实脉,都是脉症相合的。如果突然出现了代脉或散脉,这是极虚的脉象,说明邪气还没有消除而正气已衰了。实症而见虚脉,这是最不好的象征。 泄泻,就是腹泻。下痢,就是痢疾。无论泻或痢,主要因胃肠功能先有了虚损,传化失常,而后发生风、湿、寒、热等症。这时脉来沉小或滑弱,就是胃肠虚损的反映,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脉来实大或浮数,甚至发热不退,说明病变还在急剧的发展,正衰邪盛,这种症候是比较严重的。 呕吐或反胃,都是胃气上逆的病变,最易损伤津液。如脉来浮滑,证明精气还没有大伤,故是好的现象。如脉来弦、数、紧、涩,甚至还肠结便秘,是气已大虚,津亦枯竭,而热邪犹未消退,这种病变的转化,多半是不好的。 霍乱①,多为传染秽毒而成。上吐下泻,急剧发作,以脉来洪大,手足温和为佳。即偶或出现歇止的代脉,亦只是脾胃功能紊乱、一时清浊不分,干扰脉气,脉气不相继续所致,不能因此惊讶而疑为死候。如见四肢厥冷,脉来迟弱,这才是阳气衰竭、寒邪大盛,是不好的征兆。 注释 霍乱①:中医书中霍乱,是指上吐下泻的证候而言,和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性传染病霍乱不同。现在我国早已消灭了霍乱、天花等传染病。 【咳嗽多浮,聚胃关肺①。沉紧小危,浮软易治。喘急息肩,浮滑者顺。沉涩肢寒,散脉逆症。】 注释 聚胃关肺①:原作“聚肺关胃”,今据《素问》“聚于胃,关于肺”的原文改。 此段讲咳喘脉症。 咳嗽是肺气上逆的病症。根据《素问.咳论》“聚于胃,关于肺“的说法,此种咳嗽,其病邪聚于胃,并循肺的经脉而上及于肺。浮是肺病常见的脉象,故此种咳嗽的脉象一般见浮。既病咳嗽,脉来沉小,是肺胃之气大伤;更兼紧象,说明肺中的邪气犹重。正气虚,邪气实,这种情况是很不好的。相反,如脉来浮软,肺气虽然虚弱,但邪气并不严重,就易于治疗了。 气上逆而不能降,轻则咳嗽,重则喘息。气喘紧迫的,当它发作的时候,要振动两肩来帮助它的呼吸运动,才能勉强维持其气息的出入,便叫“息肩”。这时脉来浮滑,说明只是风痰滞于肺,肺气不能下降的缘故。只要风痰一去,喘息就可以平静下来,实症实脉,所以为顺。如果脉来沉涩而散,是肺气虚弱已极的反映。阳气大虚,四肢失去温养,自然就会寒冷,所以是属于逆症了。 【病热有火,洪数可医。沉微无火,无根者危。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①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脾败双弦,火炎急数。】 注释 殒①:(yun)音允。死亡。 此段讲火热、骨蒸、劳极脉症。 凡属火热的病变,脉来洪数,热症热脉,显而易见,便于治疗。如脉来沉微,便当考虑是虚热或假热,而不是实火。如果脉来散漫无根,更应当考虑到是否虚阳外脱,那就有危险性了。 骨蒸发热,是属于阴虚阳亢的病变,主要是肾阴虚损,不能养阳,阳气亢奋,所以脉见虚(阴亏的反映)数(阳亢的表现)。假使发热而脉来涩小,说明不是一般的阴虚,而是阴精枯竭了,精竭而热犹不止,进一步便会发展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地步,就有生命危险了。骨胳中存在有骨髓,是由肾中的精气变化而成,精髓充足,骨胳强壮;精髓不足,气反化为热,热邪从骨胳里蒸腾而出,便叫做骨蒸发热,为虚劳发热的一种。 无论“五劳”和“六极”诸种虚症,都是由于阴精阳气虚损的病变。多见浮软、微软等虚脉,这是很可理解的。若劳极病而见双手关脉都弦,习惯称做“双弦”。脾胃机能又极其衰败的,这是肝阳亢盛损伤脾胃的结果。若劳极病而见脉来急数,这是阴虚至极,阳亢成火的必然反映。 【诸病失血,脉必见芤。缓小可喜,数大可忧。瘀血内畜,却宜牢大①。沉小涩微,反成其害。】 注释 大①:这里读作“太”。 此段讲失血、瘀血脉症。 诸种失血病,无论是吐血、下血、血崩,经大量出血之后,必然见到血液虚少的芤脉。在失血的过程中,脉来缓小,则虚症虚脉,脉证相应,是一种较好的现象。若脉来数大,说明邪热病变还在发展,还有出血的可能、应严加注意。如果有瘀血停蓄在内,脉来牢大,实症实脉,脉症相应,仍属相宜;假使脉见沉、小、涩、微种种虚脉,那就是实邪既没有消除,阳气又已大虚,实症虚脉,攻补两难,所以“反成其害”了。 【遗精白浊,微涩而弱。火盛阴虚,芤软洪数。三消之脉,浮大者生。细小微涩,形脱①可惊。小便淋閟②,鼻头色黄。涩小无血,数大何妨。大便燥结,须分气血。阳微而实,阴迟而涩。】 注释 形脱①:凡久病或大病,肌肉消病到两颊、两臑(nao)音闹。上肢两臂的肥肉)、两腨(chuai)音踹。下肢的肥肉,即腿肚)都没有肉了,叫做“形脱”。 閟②:(bi)音弊。闭也。 此段讲遗精、白浊、三消、淋閟、便结脉症。 遗精、白浊的病变,基本上是属于虚证的多,所以都可能出现微涩而弱的虚脉。但遗精见于阴虚火旺,或白浊见于湿热下注时,就可见到洪而芤或数而软的脉象。洪与数是由于火旺的原因,芤与软则为清液虚竭的反映。 消渴病有“三多”症状,所以叫做三消。渴而多饮为上消,饥而多食为中消,饮而多尿为下消。三者多由燥热太盛所致,所以脉来浮大,甚至数大。因都是脉症相符的,故主生。如果出现了细、小、微、涩种种虚脉,同时肌肉消瘦已经到了“脱形”的程度,说明精气耗散已经极为严重,故可惊。 淋和閟,是排尿困难的两种不同病变。淋是小便点滴而出,排泻不能通畅;閟是小便闭结不通。患淋病或小便闭而鼻头色发黄,是由于脾胃的湿热内盛(因鼻头是脾所主的部位),所以脉来数大,是脉症相应的,没有什么妨碍。相反,脉来涩小,这是精血大伤,不能化津化气的重症。 大便燥结不通,必须分辨燥热邪气究竟结在气分,还是在血分?在气分为阳结,为燥热伤津的结果,故脉来多数而实;在血分为阴结,由津枯不润所造成,故脉来多迟而涩。 【癲乃重阴,狂乃重阳。浮洪吉兆,沉急凶殃。痫脉宜虚,实急者恶。浮阳沉阴,痰滑热数。】 此段讲癲、狂、痫脉症。 由于痰浊阴邪太重,以致神志不清的,便发为癲病,主要症状为语言错乱,哭笑无常。由于火热阳邪太重,煎熬成痰,蒙蔽心窍,以致神志失常的,便发为狂病,主要症状为无端怒骂,猖狂躁急。这两种病都是由于有实邪的存在,如脉来浮洪,则为实症实脉,病变单纯,易于治疗,故为吉兆;假使脉来沉急,说明病变已经深入,不易治疗,故为凶殃(殃,即是凶,凶殃互词,就是不好的意思)。 痫病,是心神虚弱,又为风痰所扰的病变。如见虚脉,仅为心气不足,风痰邪气并不太重,故为相宜;假使脉来实而急数,便说明风痰重,邪气盛,这是不好的。例如:脉浮为阳症,脉沉为阴症,脉滑为痰症、脉数为热症,这和一般的辩症并没有什么区别。 【喉痹之脉,数热迟寒。缠喉走马,微伏则难。诸风眩晕,有火有痰。左涩死血,右大虚看①。头痛多弦,浮风紧寒。热洪湿细,缓暑滑痰。气虚弦软,血虚微涩。肾厥弦坚,真痛短涩。】 注释 看①:(kan)这里应读作“刊”。 此段讲喉痹、眩晕、头痛脉症。 喉痹,即喉中闭塞不通。主要症状为咽喉肿痛、面赤腮肿,甚至颈项漫肿,汤水难咽。多由阴火内亢,外感风寒,相凑而成。脉来见数,总属热症;脉来见迟,则为火被寒郁。缠喉风,系喉痹的一种,主要症状为喉连项肿大,项部及喉内都可看到红肿发炎,喉部发紧、发麻、发痒,痰鸣气壅,手指发青,手心壮热,发热恶寒、甚至手足厥冷。多由情志先伤,再感风热邪毒而成。喉痹而急剧发作,病情发展极为迅速的,叫做“走马喉痹”,多由肝脾两脏火郁而成。无论缠喉风或走马喉痹,均为热毒内攻的病变。如果脉来微伏,说明精气枯竭,毒势蔓延,故属难治。 眩晕,即头目昏眩甚或晕厥。致病的原因虽然复杂,但一般以精气虚损、痰火上攻为最常见。属痰的脉来滑实,属火的脉来洪数。左手脉涩,多为死血,即有瘀血;右手脉来虚大的,多属于气虚。 头痛病的患者,多见弦脉。大凡疼痛,经脉往往变得很紧急,所以脉搏亦因之而见弦。头痛脉来见浮,多属外感风邪,痛的特点是:有抽掣的感觉,恶风出汗。头痛脉来见洪,多属热病,痛的特点是:耳和额部胀痛,无论有汗无汗都恶热。头痛脉来见细,多属湿病,痛的特点是:头部感觉沉重,遇着阴雨天更厉害。头痛脉来缓弱,多为暑痛,痛的特点是:感觉空痛,汗出恶热。头痛脉来见滑,多为痰病,痛的特点是:昏重而痛,心烦欲吐。头痛脉来弦软,多为气虚,痛的特点是:稍为劳动,痛即加重。头痛脉来微涩,多为血虚,痛的特点是:痛连项后发际,并时常发生惊惕。头痛脉来弦坚,多为肾气厥逆,痛的特点是:痛连齿根,时发时止,入夜加重,只是恶寒不恶热。头痛脉来短涩,多为真头痛,痛的特点是:痛连脑内,四肢厥冷。 【心腹之痛,其类有九。细迟愈速,浮大延久。疝气弦急,积聚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死。腰痛之脉,多沉而弦。兼浮者风,兼紧者寒。弦滑痰饮,软细肾着。大乃肾虚,沉实闪肭①。】 注释 肭①:(na)音纳。肥软的意思,这是指腰部的肌肉而言。 此段讲心腹痛、疝痛、腰痛脉症。 祖国医学传统的所谓心腹痛,实际主要是指胃脘痛而言,心,作“中”字解,胃脘在人体中央,所以胃脘痛叫做心腹痛。这里所谓的九种心腹痛是:一、饮痛:痛而腹鸣,胀满食减,足跗(fu音夫,足背)水肿;二、食痛:痛而痞闷,吐逆吞酸,嗳腐臭气;三、冷痛:痛而腹冷,作刺痛,四肢清冷;四、热痛:痛而胸热欲呕、心烦而渴,大便秘结;五、气痛:痛而胀满,游走不定,时作时止;六、血痛:痛而腹中有积块,牵引两胁部;七、虫痛:痛时腹中呈索状物,痛止即散,甚至吐出蛔虫,或大便中有虫;八、悸痛:痛而脐上悸动,劳动即发,头面发赤而下重;九、疰(zhu音注。灌注,即传染的意思)痛:痛而神昏卒倒,昏愦妄言,甚至口噤。凡因感染秽浊恶气而有以上症状的,便叫做疰痛。上面所述九种心腹痛,如脉来细迟,只说明正气不足,但病邪并不严重,因而可望其速愈。如脉来浮大,不仅正气虚衰,而且病邪也很严重,便会牵延难愈。 疝气痛,少腹急痛,手足厥冷,有的痛而牵引睾丸,阴囊肿大,痛时腹中有积块,可上可下。多因寒湿郁滞,浊液凝聚,阻塞经脉血络而成,少数也有因为湿热壅遏的。所谓“积聚在里”,这是这样的病变。正因为经脉拘急不通而痛,所以一般疝痛的脉搏,也是弦而紧急有力。如脉见牢急,说明阴寒实邪在里,只是用温散寒邪的方法,便可治愈。如果脉来弱中带急,是指阳气已经大虚、寒湿阴邪又特盛,治疗就困难了。 腰痛的成因,主要由于肾脏虚损,阳气不充,风、寒、湿、痰等病邪乘虚而入,阴滞经络,以致疼痛。腰痛的病变,因于内伤里症为主,故脉来多沉;因于疼痛,故脉兼弦。这是一般患腰痛的脉象。如果兼见浮脉,痛而左右牵连,脚和膝部发生强急的,属于风邪。兼见紧脉,痛而足冷背强,拘急怕冷的,属于寒邪。兼见弦滑,痛而有形,皮肤呈苍白色的,属于痰饮。兼见软细,痛而腰冷发沉,下肢浮肿的,叫做“肾着”(肾阳虚,水气闭着不行,故名)腰痛。脉见虚大,痛而隐隐不甚,乏力酸软的,属于肾虚。脉见沉实,痛而不能俯仰,不能动摇转侧的,多属闪挫外伤。 【脚气有四,迟寒数热。浮滑者风,软细者湿。痿病肺虚,脉多微缓。或涩或紧,或细或软。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五疸实热,脉必洪数。涩微属虚,切忌发渴。】 此段讲脚气、痿病、痹病、黄疸脉症。 脚气病,为寒湿或湿热等侵袭足胫而成。主要症状是,从膝到足,麻痹冷痛,痿弱挛急,有的发肿,有的不肿,有的下肢肉逐渐萎缩枯细,有的甚至从腿肚子感觉有气上冲,直冲到心胸部,习惯叫做“脚气攻心”。临床上诊察,一般可分做四个方面:脉来见迟,为寒湿邪盛;脉见数,为热湿邪盛;脉来浮滑,为风湿邪盛;脉来软细,为湿邪盛。 痿病,即手足痿软无力,关节缓纵,不能伸屈自如。多因肺胃燥热,精气两伤,以致筋骨、血脉、肌肉等渐次随之痿废,失去了它的正常功能。此病脉来多微弱而迟缓。这是只言肺虚,没有谈到胃,是不够全面的。痿病无论脉来见涩、紧、细、软,都是由于精血不足,筋骨、经脉失去了濡养的缘故。 痹病,先由气血亏损,肌肉松弛,以致风、寒、湿三种病邪壅塞经络,阻碍了气血的运行而成。最常见的症状是:大小关节疼痛,运动障碍,或者某一部分发生麻痹,失去知觉;或者周身有沉重的感觉;或者下肢浮肿,关节奇冷、变形。它的脉象以浮、涩、紧三种最为常见。因涩是气血不足的表现,浮紧是风、寒、湿邪痹着于经脉的反映。 疸病,又叫“黄疸病”。主要为周身皮肤及两眼发黄,多因于湿热蕴积,胆汗与胃中的湿浊合并,熏蒸郁遏,不能发越所致。这种湿热,属于实邪,所以便常出现洪数的实脉。古书记载,把疸病分做五种。一、黄疸:皮肤呈鲜明的黄色,两眼和小便都发黄,发热,这是属于热盛的病人变。二、酒疸:身黄而心烦欲吐,腹胀满,小便不利,为酒湿毒气郁蒸而成。三、谷疸:身黄而腹满不欲食,食即头眩,小便不利。由饮食停滞,胃中浊气郁积而成。四、女劳疸:身黄,头额部现黑色,大便亦色黑,手足心灼热,到晚上热更显著,因房事过度,有瘀血蓄积而成。五、黑疸:身黄目青,头面部全呈黑色,大便黑,心中烦热,肌肉麻痹。多因酒疸或女劳疸误治而来。以上任何一种黄疸病,如脉来涩微,是精气两虚的表现;如见发渴不止,是热邪盛而精液枯竭,邪盛正衰,病变恶化,所以最忌见到此种脉象。 【脉得诸沉,责其有水。浮气与风,沉石或里。沉数为阳,沉迟为阴。浮大出厄①,虚不可惊。胀满脉弦,脾受肝虐②。湿热数洪,阴寒迟弱。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大可治,虚小危极。】 注释 出厄①:厄(e)音扼,困苦;出厄,即困苦解除。 脾受肝虐②:原作“土制于木”。 此段讲水肿、胀滿脉症。 水肿病,多因水湿阴邪太盛,不能正常流行,以致肌肉肿满,所以多出现阴邪盛的沉脉(一般有沉小、沉紧、沉数、沉迟等,故叫“诸沉”)。水肿而脉见浮,多属“气水”或“风水”。气水肿的特征是:皮厚色苍,自上而下,一身都肿。风水肿的特征是:面目肿大,骨节疼痛,身发沉,恶风出汗。脉沉则多见于“石水”和“里水”。石水肿的特征是:脐以下少腹肿硬如石,扣之有声。里水肿的特征是:面目和周身肿,发黄,小便不利。脉沉而数的,多见于阳水肿病,症见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脉沉而迟的,多见于阴水肿病,症见遍身浮肿,大便稀溏,小便短少。辩认水肿病,一般说来,以脉来浮大较好,因实症实脉,病邪虽在,正气却没有衰败,容易治疗。如脉来虚小,是实症见虚脉,病邪未去,而正气衰败,所以可惊。 胀满病,多因肝气郁而不伸,影响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致湿浊邪气积聚而成,故叫做“脾受肝虐(侵害的意思)”。胀满既多数是“肝强脾弱”的病变,所以出现肝强的弦脉。胀满而脉来数洪,为湿热内蕴,浊气滞留胸腹的缘故。胀满而脉来迟弱,为阳气大虚,阴寒邪气积而不散所造成。如果脉来浮细,多为虚胀,症见小便淡黄,大便溏薄,色泽枯槁,神倦懒言。脉来紧急,多为实胀,症见小便不能,大便秘结,胀而坚满,气逆喘促。一般胀满病都是外皮绷急,中空无物。惟实症则湿浊壅滞而坚硬,故叫做“中实”。胀满病多为“本虚症实”的症候。也就是说单见其胀满形状似为实症,但多数都是脾胃虚弱的,所以称为“本虚”。假使脉来浮大,病邪虽没有减退,正气却还存在,故云“可治”;脉来虚小,则是正气衰败,难以抵抗病邪,故云“危极”。 【五脏为积,六腑为聚。实强者轻,沉细者剧。中恶腹胀,紧细者生。脉若浮大,邪气已深。】 此段讲积聚、中恶脉症。 积和聚的分别是:由于痰或血积,积而不散,固定在一定的部位,有形迹可见的,叫做“积”,多属于五脏方面的病变。积块能够移动,有的疼,有的不疼,时而发作,时而消失,叫做“聚”,多属于六腑方面的病变。总的说来,多因脾胃虚弱,气血两衰,再结合四时的外感,都可引起本病。也就是先因正气不足,然后邪气得以积聚。因此,积聚而脉来实强的,是正气还没有完全衰败,病变较轻;积聚而脉来沉细,说明正气虚损已极,这种病变,就较为急剧了。 中恶,多见于病后,忽然气绝不省,包括现在所谓“休克”“假死”的都是。中恶而见腹胀,脉来紧细,说明正气虽衰,邪气不盛,容易回苏。若脉来浮大,是邪气已经深入的表现,病情比较严重了。 【痈疽浮散,恶寒发热。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百痛者阳。不数不热,不疼阴疮。未溃痈疽,不怕洪大。已溃痈疽,洪大可怕。】 此段讲痈疽脉症。 痈为胃中热毒蕴结,经脉受到热毒的侵袭,血液塞腐败而成。发痈的地方,往往是高肿、色红、热烫、疼痛,皮很薄润,化脓较快,收敛也较快,属阳症。疽为疮毒蕴结在脏,渐次侵及肌肉、筋骨等组织,虽然也可腐化为热,但热并不盛,所以发疽的地方皮厚而坚,但红、肿、热、痛均不厉害,甚至不红、不肿、不热、不痛,属阴症。这是痈和疽的基本分辨。但一般又把较大的疮痬叫做痈疽,疮处坚硬,根蒂深固,外软内坚,平陷无脓,多因先有情志内伤、湿浊蕴结成毒,以致经脉凝滞而成。患痈疽而脉来浮散,恶寒发热,这是开始发病时所出现的表症,就在这个时候如身上有刺痛的地方,很可能就是痈疽发生的地方。因疮毒开始影响经脉,干扰营气、卫气的运行,所以往往都会出现表症。痈疽已经发生后,发热肿痛而脉数,这是属于热邪盛的阳症;相反,既不发热,又不疼痛,脉亦不数,便属于寒邪盛的阴症。还没溃脓的痈疽,而脉来洪大,这也是阳症,说明很快就要溃脓了,溃了脓,热毒即自行消散而愈,故用不着害怕。已经溃脓的痈疽,脉搏还继续洪大,说明疮毒未除而气血已伤,故曰“可怕”。其实这也用不着害怕,只须及时重用清热解毒 、托里调中的方法,也可治愈。 【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痿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脉宜短涩。不宜浮大,唾糊呕血。肠痈实热,滑数可知。数而不热,关脉芤虚。微涩而紧,未脓当下。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此段讲肺痈、肺痿、肠痈脉症。 肺痈的主要症状是:咳喘胸痛、吐浊痰脓血。多因痰涎垢腻蕴结成热、熏灼肺脏所致。如痈痬已成,必因热毒内盛,故寸脉多数而实。肺痿,多因脾胃津伤,不能养肺,以致肺脏逐渐枯燥,而现痰咳喘息、咳声嘶哑、痰不易吐、肌瘦神疲、恶寒潮热等症。肺痿的病变,主要是由于精气两虚,所以脉来虽数,却是无力的。患肺痈而面色挄白,同样是气血极虚的表现,故以脉来短涩为宜。如果脉来浮大,说明肺热犹盛,还会出现吐如糊粥样的浊唾、脓血等症,说明病势还在不断地发展。 肠痈,即肠内发生痈痬。症见腹部固定性的疼痛,不能转动,按着它更显得疼痛,皮肤粗糙枯涩,腹皮发胀,可触到腹中有硬块,为湿热或瘀血郁积肠内而成。肠痈热盛,脉来滑数,这属实症。如果不是实热,虽见数脉,也往往是数而无力,甚至还会出现芤虚的脉象,尤其在关部出现,这是痈痬溃脓、血液耗散的缘故。肠痈而见脉微涩而紧,微涩脉虽属虚象,但紧脉却是湿浊凝滞的象征,可以趁它还没有成脓的时候,用温通轻泻的方法,下其湿浊,如通肠饮(银花、归尾、白芷、皂刺、乳香、没药、大黄、甘草、苡仁、花粉)之类。如脉来紧数,是已经溃脓的信号,只可以采用托里透脓的办法,切不可再用攻下剂,防它溃破穿孔。 四言诀 八、妇儿脉法 【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滑疾而①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必。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欲产之脉,其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新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大弦牢,有症则逆。】 注释 而①:原作“不”,今据《脉经》“脉滑疾,重以手按之散者,胎已三月也”的原文改。 此段讲妇人胎产脉法。 诊察妇人的脉象,最基本的是要从营血的虚、实、寒、热几方面来分辨它。人体内的气和血都很重要,但妇人的营血比起男子来尤为重要。所以对于妇女的营血的生理和病理变化的认识,在临床上更有特殊的意义。例如:妇人营血旺盛,便容易受精成胎;如果阳气偏旺而营血不足,便难于受孕。这是因为阴血偏虚,便不能养精;阳气偏旺,更足以伤精的缘故。正因为血能养精成胎,所以一般妇女怀孕以后,首先从脉象方面反映出来的,就是手少阴心经的脉搏,也就是左手寸部脉的搏动,往来流利,颇带滑象,进一步尺关脉也流利而滑,那就是妊娠的征象了。因寸脉属心,尺脉属肾,心主血脉,肾主藏精,精血调和,便能养胎。胎成三个月以后,尺脉来更显得滑而疾数,惟稍加重按,便略带软散,这是胎气初成,还没有至于壮实的征象。胎成五个月以后,胎气逐渐壮实起来,尺脉只是滑而疾数,便没有软散的现象了。胎儿的男女不同,在孕妇的脉象和腹部的形状方面,也有点区别。男胎左尺脉来多滑疾,腹部胀大有似釜(锅)底,圆而尖凸;女胎右尺脉来多滑疾,腹部胀大呈簸箕形,圆而稍平。前人虽有此说,但并不完全如此,只供参考。 孕妇快到临产的时候,脉象也有较大的改变。因为它与平常(经常)所见的脉象有区别、有距离,所以把这种脉叫做“离经”脉。凡孕妇临产,已见“羊水”的,说明生产就快了。如未见“羊水”,说明生产还要稍待时刻,不要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