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译文】

类别:其他 作者:刘尚慈译注字数:1648更新时间:23/03/24 10:05:49
鲁隐公元年,春天,周历正月。“元年”是什么意思?是鲁隐公开始摄政的第一年。“春”是什么意思?是一年中第一个季节。“王”指的是谁?指的是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而后说“正月”呢?因为是周文王制定的正月。为什么要特别指出是“王正月”呢?这是表示重视周王朝统一的大业。 《春秋》 上为什么不说鲁隐公即位呢?这是成全隐公的好意。为什么说是成全隐公的好意呢?因为隐公想将国家治理好后,把君位归还给桓公。为什么要将君位归还给桓公呢?因为当时桓公还年幼,然而尊贵,隐公虽然年长却卑贱。他俩这种尊卑关系是隐秘的,鲁国人并不知道这种情况。隐公年长而贤能,鲁国大夫们都举荐他,并要立他为国君。在这种情况下隐公如果推辞,那么就不知道桓公将来是否一定能被立为国君;如果桓公被立为国君,隐公又担心大夫们不能很好地辅佐年幼的国君,所以隐公担任国君,是为桓公而担任的。隐公年长又贤能,为什么不适宜立为国君呢?因为立嫡子的君,就是立年长的,不考虑他是否贤能;立庶子的君,就立尊贵的,不考虑他是否年长。桓公为什么尊贵呢?他母亲的地位高。母亲地位高为什么儿子就尊贵呢?儿子是由于母亲的地位高才尊贵的,母亲也会因儿子被立为国君而显贵。 三月,隐公“及”都仪父在睐地会盟。“及”是什么意思?是“与”的意思。“会”、“及”、“暨”都是“与”的意思。为什么有的地方用“会”字,有的地方用“及”字,有的地方则用“暨”字呢?“会”是平时聚会;“及”是急切地参加;“暨”是不能不参加。这里用“及”字,是鲁国想要与郑国求得友好。用“暨”字,就是迫不得已了。仪父是什么人?邾国的国君。为什么称呼他的名?不是名而是他的字。为什么称他的字?《春秋》 的作者要褒奖他。为什么要褒奖他?为了他与隐公会盟。与隐公会盟的人很多,为什么仅仅褒奖他一人呢?因为他值得褒奖就褒奖他。他为什么值得褒奖呢?因为他逐渐趋于善性。“昧”是什么意思?是约定好的会盟的地点。 夏季五月,郑庄公在鄢地“克”了共叔段。“克之”是什么意思?就是杀了他。杀了他,那么为什么说是“克”呢?为了强调郑庄公的残暴。为什么要强调郑庄公的残暴呢?他母亲想立为国君的人,他却把他杀了;不如不让那个人做国君就算了。共叔段是什么人?郑庄公的亲弟弟。这里为什么不直接称共叔段为庄公的弟弟呢?因为共叔段有篡位的企图。为什么记他被杀的地点?也因为共叔段有篡位的企图。齐国人杀公孙无知,为什么就没有记载地点呢?因为这事发生在国内。在国内被杀,虽然有篡位企图也不记载地点。没有篡位企图,虽然在国外被杀,也不记载地点。 秋季七月,周天子派“宰喧”来鲁国赠送惠公、仲子的“賵”。“宰”是什么意思?是官吏的通称。“咺”是什么意思?是人名。为什么要以官称为姓氏?因为宰是周天子的士。惠公是什么人?是鲁隐公死去的父亲。仲子是谁?鲁桓公的母亲。为什么不称她为夫人?因为桓公还未立为国君。“賵”是什么意思?办丧事都有賵,賵一般是用马,用四匹马和五匹帛。助葬赠送的车马和帛就叫“赐”。助葬赠送的财物叫“赙”。助葬赠送的衣被叫“禭”。桓公还未做国君,诸侯为什么来赠送助葬物品呢?隐公为桓公做国君,所以把桓公母亲的丧事通知了各诸侯国。但为何要这样说呢?这是为了成全隐公的好意。为什么要用“来”字呢?因为宰咺没有赶上惠公的葬礼。将惠公、仲子连在一起说是什么意思呢?是要兼顾二人。兼顾二人是不合于礼的。为什么不说鲁惠公及仲子呢?因为仲子的地位卑微。 九月,和宋国人在宿国结盟。谁和宋国人结盟呢?鲁国地位较低的一位官员。 冬季十二月,祭伯来鲁国。祭伯是什么人?周天子的大夫。为什么不说“派遣”呢?因为他是私自逃奔来的。是逃奔那为啥不说“奔”呢?周王朝是大一统的天下,是没有“国外”之说的,说逃奔,那就表示周王朝有“国外”之意了。 在这个月,公子益师死了。为什么不记载他死的日子呢?因为太久远了。在孔子和他父亲的时代已有不同的说法,在孔子听说的文、宣、成、襄时代说法也不相同,更何况是在孔子听到传说的隐、桓、庄、闵、僖时代呢,那更有不同的说法了。 隐公(元年~十一年) 隐公二年